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昆虫学研究和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昆虫学研究和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一、蝗虫的治理
真正意义上的蝗史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

其大背景是我国大规模的药剂防治蝗虫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为了更全面弄清蝗灾发生规律,当时不少学者对蝗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曹骥《历代有关蝗灾记载之分析》(《中国农业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讨论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灾发生情况,及其与旱灾、水灾、温度、天敌、人类防治等因素的消长关系;并运用数量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绘有多种关系曲线表。

这是较早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用得较多的方法。

郭郛《中国古代的蝗虫研究的成就》(《昆虫学报》1955年第5卷第2期),对我国古代的治蝗成就进行了分析。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搜集组《安徽地
区蝗灾历史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史
学通讯》1959年第2期)一文是对该
馆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来自然灾害
分区统计表”中关于蝗灾记载的整理
分析,得出该地蝗灾的发生表现出连
续性与广泛性、蝗灾与旱灾的发生有
一定相关性等结论。

此外还有钦白
《历代捕蝗记》(《安徽日报》1961
年8月17日),兆寅《陈振龙在农业
上的又一贡献——〈治蝗传习录〉介
绍》(《福建日报》1961年10月29日),汪子春、刘昌芝《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生物学通报》1964年第5期)等。

二、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
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从黄河流域棉区来看,1998-2001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抗虫棉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9%、35.7%、35.3%、37.7%。

20022005年黄河流域棉区8省市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面积分别为60.7万公顷、99万公顷、139.1万公顷和206.9万公顷,占黄河流域棉区抗虫棉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1.9%、47.7%、67.1%、83.4%。

2004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首次超过美国品种,彻底结束了美国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占主导地位的历史。

2综合效益显著
一是经济效益。

近4年来黄河流域棉区推广应用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累计受益棉田500多万公顷,公顷增产150kg。

综合配套技术应用、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农药投入减少、用工节省、用种减少、产量增加等各种因素,节本增收4050多元,总纯收入增130亿多元。

尤其是棉田套种西甜瓜、蔬菜、草莓等高效模式,效益高达30000元以上,比常规种植增收7500
多元。

二是社会效益。

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降低了植棉风险和原棉生产成本,增加了棉农收入,提高了棉花生产的竞争能力,并促进了棉花优势产业带的形成。

同时,转基因抗虫棉纤维品质主要指标全面改善,不仅全面提高了我国棉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原棉满足了纺织工业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棉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强了棉纺织品和服装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生态效益。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抗性高达80%以上,正常年份可以减少杀虫剂用量80%左右。

2001年以来,已累计减少杀虫剂用量10多万吨,人畜中毒事故减少90%以上,棉田自然天敌种群数量增加20%~30%,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1982年,植物保护研究所“黏虫越冬迁飞规律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