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巨大,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因此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大学生受骗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网络兼职诈骗小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某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招聘兼职的广告,声称只需在家上网,每天工作几小时,就能轻松赚取几百元。
小李心动之下,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添加了对方。
对方要求小李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并承诺工作后会返还。
小李在没有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便按照要求转账。
结果,对方收到钱后便消失无踪,小李意识到自己被骗。
分析:此类诈骗利用了大学生想要兼职赚钱的心理,通过虚假的招聘信息诱导受害者交纳所谓的保证金或培训费。
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对于要求先交费的工作要格外警惕。
案例二:虚假购物诈骗小张在网上看到一款手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便决定购买。
在与卖家沟通后,卖家要求小张通过非官方渠道转账支付。
小张转账后,卖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发货,最后直接失联。
小张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虚假购物诈骗。
分析:虚假购物诈骗通常以低价诱惑消费者,然后通过非正规渠道要求转账。
大学生在网购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要提高警惕,避免私下交易。
案例三:冒充熟人诈骗小王收到一条短信,称是其好友小赵,因为手机丢失,需要小王帮忙转账给一个紧急联系人。
小王没有多想,便按照短信中的指示进行了转账。
后来,小王联系到小赵,才知道小赵的手机并未丢失,自己遭遇了冒充熟人的诈骗。
分析:冒充熟人诈骗利用了受害者对熟人的信任,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诈骗。
大学生在接到此类信息时,应先与熟人直接联系确认,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
案例四:虚假奖学金诈骗小刘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学校财务处的工作人员,通知小刘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并要求小刘提供银行卡信息以便转账。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进步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的内外部教育环境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其中网络群体性事件就严重的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和社会稳定。
文本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简单介绍,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以期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群体性事件;重要作用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述1.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含义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有某件事或某一问题一起的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和发起的意见表达、示威抗议、情绪宣泄等危害校园和谐和公共安全的群体活动。
一般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由网络酝酿产生,学生参与数量众多,并且受到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而引起的急剧发展、难以控制的群体性事件,严重的影响了校园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团结。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扩散性、从众性和破坏性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危机,也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才能够有效的防止网络性事件的发生。
1.2 网络群体性的成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手机短信、聊天工具、论坛、贴吧、微博等一系列传播工具在高校中被广泛运用,网络自身又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快捷性和聚众等特点,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再加上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且容易冲动,独立能力和自主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容易受人恶意煽动和控制,从而导致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社会治安。
大学生群体性网络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其事态严重性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群体性事件,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微思政”在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比较优势
随着 网络 信 息 技 术 的 1 3益 发 展 , 今 天 我 们 已经 走 进 “ 微”
时 代 。中 国互 联 网信 息 中 心 ( C N N I C ) 发布的《 第3 2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报 告 》 显示 , 截止 2 0 1 3年 6月 底 。 我 国
网 民规 模 达 5 . 9 1亿 , 较2 0 1 2年 底 增加 2 6 5 6万 人 。互 联 网 普 及率 为 4 4 . 1 %, 较2 0 1 2年 底 提 升 了 2个 百 分 点 ; 我 国 手 机 网
( 一) 受众 面更 广 传 统 的 高 校思 政 课 教 育大 都 局 限 于 课 堂 教 学 ,老 师 面 对 的学 生 是 相 对 固定 的 , 讲 授 的 内容 也 是 按 教学 计 划 进 行 的 , 同
样是相对 固定的。但是 大学 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 与主体却
是开放的和随机的。 由 于 网络 信 息 平 台具 有 交 互功 能 . 大 学 生 们 可 以毫 不 保 留地 发 表 自己 的 意 见 , 表 达 自己 的 观点 , 渴望 自 己 的诉 求 .他 们 可 以不 受 监 管 地 通 过 直接 参 与 到 校 内外 热 点 问题 中去 , 这 种 开 放 性 的特 性 , 使 得 大 学生 网络 群 体 性 事件 的 参与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事件的参与主体可 以来 自于本 校 内部 。 也 可 以是 来 自其 他 院校 的学 生 。 “ 微思政” 同样 也 是搭 建 于各 种 网络 平 台 , 充 分 利用 了信 息 网络 平 台的 开放 性 , 内容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的 内涵与特点 舆情是指在 一定的社会空 间内 , 围绕 中介性社会 事项 的发生 、 发展 和变化 , 作 为 主体 的民众对 作为 客 体 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 的社会政 治态度 。 大学生 群体性事 件网络舆情是大学生群 体以网络为平 台 , 借 助 电脑 、 手机 等通讯 设备 , 利 用人 人 网 、 Q Q、 微博 、 微 信、 短信 、 论坛等 , 对发生在 现实中或 网络 中的群体 性 事件进行 发布 、 转发或评论 , 以表达 自己的意见 、 态度 或观点 。 网络的方便 快捷使事件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互 动, 这就在 网络上形成 了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 。反过
一、ຫໍສະໝຸດ 经济 的多重压力 , 网络 成为 了大学生 释放压 力 、 发泄 情绪 、 表达情感的重要渠道 。 在对待群体性事件时 , 他 们往往未经 过深入 思考 ,凭着 自己的想法发 表言论 , 对相关 事件 的描述 、 评 价带有 个人 观点 , 表现 出情绪 化 的特点 。 同时 , 由于大学生关 注焦点不 同, 网络舆情 内容呈现 多元化的趋势 ,涉及学生生活 的方方面 面 . 对高校舆情监控提 出更高 的要求 。 3 . 趋 势 的难控 性 。由于网络平 台的开放性 、 虚拟
2 内 容的情绪性和多元化 。 当前 , 由于就业 、 学业 、
发表 自己的言论 。但是 , 由于相关法律 制度缺失和缺 少 网络监控 机制 , 目前 尚难 于对所有 言论 进行监控 和 引导 。因此 , 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 情监控是一 项长 期的艰巨的工程 , 需要政府 、 学校、 互 联 网企业 的 密切 配合 。 二、 大学 生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的发展 阶段 大学生群 体性事 件 网络舆情 是在现 实生 活 中或 是在 网络虚拟空 间 中产生 , 并在 网络上 爆发 、 扩大 传 播 和干 预消亡 的过 程 , 呈 现 出“ 生 成—爆 发一扩 大一 消亡 ” 的模式 。 在这个过程 中, 传播主体( 大学生网民 ) 通 过 网络参 与 、 发 表言论 等 , 推 动 网络舆 情 的产生 乃 至消亡。 根据笔者对天津市多所高校 的实证调查和近 三年大学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 发生情 况访谈研究发 现 , 几乎所有 的高校都 存在 由现实 事件 经 网络 传播成 为 重大事件的案例 。因此 , 对 网络舆 情从产生 到消亡 各 过程进行研究 , 对完 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及 学生 管理具有重要的作 用。 1 . 生成阶段 。该阶段是大学生群体性事 件网络 舆 情 的基 础 , 此时 事件 已经生成 , 但未 在 网络 上传播 或
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策略分析【内容摘要】网络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高校群体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挑战。
网络环境学生群体性事件呈现突发性强、局部放大效应明显、网上网下联动、不可预见性强等特征。
高校应从占领阵地、建立体系、构筑平台和提高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等四方面进行防控和应对。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环境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亿关口,达到了5.13 亿,而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到96.1%。
由此可见,大学生网民呈现出数量大、网络的使用率高、上网时间长等特点,在网络影响下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问题已成为高校管理中的新的重要课题。
尤其在高校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时,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化解矛盾、平息事端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一)网络突发性强,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传播中,每秒都有数以亿计的比特信息出现,它可以迅捷地将信息发送给用户,甚至达到即时的水平。
许多个性化、反常性、模糊性、神秘性、公共性的信息十分容易成为公众追踪的焦点,也同样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
在高校,bbs是校园网上的公共广场,像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所说的能够形成公共意见的公共领域,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公共空间。
在这里,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以及校园的热点问题通常都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在这个媒介场所内出现,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形成大量的讨论。
最初可能只是某个人或少数人的意见,但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各种观点发生广泛的交流、碰撞、退让、融合,个人意见就可能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主题也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有着明确指向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及引导研究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知及引导研究发表时间:2013-11-14T13:03:54.623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8月供稿作者:徐涛1 王诚德2 汪全新3 [导读] 原因一般可以归纳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也是如此。
徐涛1 王诚德2 汪全新3(1、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2、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广州天河 510640 )(3、江西省教育厅,江西南昌 330046 )[摘要]基于文献综述,结合个人研究界定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含义,特征;梳理时事新闻,根据调查现实状况归纳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规律;依据案例分析,总结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是本文的三大研究主线。
[关键词]大学网络群体事件[作者简介] 徐涛(1979-),女,南昌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诚德(1983-),男,山东德州人,南昌工程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科技社会。
汪全新(1979-),就职于江西省教育厅。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8-0078-0321世纪已经完全称得上是赛博(Cyberspace)世纪,再加上转型期内社会问题的叠加,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显学,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影响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给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如何正确客观地研究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如何准确定位其特征,如何掌握其倾向和影响,如何科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何合理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照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等等是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理清这些问题对于改善大学生管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含义、特征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即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兴趣、爱好、需求,借助于数字化网络工具(网络游戏、QQ、E-mail、MSN、BBS、Blog、交友网站、同学录、专题网页等等),实行的有组织性的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内容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社会矛盾也愈来愈尖锐,各类社会冲突与群体性事件也随之而来。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中最活跃、最敏感、最易动、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和谐、稳定的基石。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都以人们难以预见的方式或不经意的诱因爆发出来。
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就成为了有关各方工作的重中之重了。
本文归结出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特点,分析其诱因,进而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社会和谐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但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国相继发生了像2009年6月17日的石首事件及多个城市的出租车罢运事件,2010年发生的温州乐清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精神生产的主要组织,近年来也频频发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出了社会的活力。
中国克服了重重障碍,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另一方面,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动,使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激化,其中某些矛盾迅速尖锐化,导致群体性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
网络虚拟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特征解析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近些年我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并且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出年轻化、成熟化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一、网络虚拟社会形态的特征(一)意愿表达即时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新型的网络虚拟社会形态。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教育水平持续提高、群众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强大。
人民网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而且93.3%的网民表示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会选择求助网络。
正是由于这样高的关注度,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就使得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不受约束的自由畅快的表达意愿和诉求。
而借助网络虚拟平台无限开放的节点,这些意愿和诉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地传播给数不清的受众。
(二)身份认可虚拟化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在完全隐藏或部分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的情况下自由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获取信息,正是由于这种低门槛的身份认可准入制,使得绝大多数网民可以在匿名的掩护下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甚至肆无忌惮地宣泄现实世界中不便发泄的个人情感。
这样一来,信息交互的双方在这种“虚假”(不完全真实)面孔交流模式下,加剧了双方身份认可的模糊感,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有多重身份或多重面孔,最终造成交互双方身份的“失真”,也即身份认可虚拟化。
(三)沟通路径多样化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里,沟通手段也发生了巨变,沟通方式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从信息传播的时空角度而言,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人凭借互联网这个平台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从意愿表达方式角度而言,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借助网络论坛、视频、电子邮件、博客、微博、QQ 聊天工具等平台或发表意见,或交换看法;从身份认可虚拟化角度而言,同一个人既可以在同一交流情境下借助不同网络工具使用同一或不同身份同他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在不同交流情境下借助相同网络工具使用同一或不同身份同他人互动。
法律案列分析大学生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侵权案件日益增多。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也常常成为网络侵权的受害者。
本案例将分析一起大学生网络侵权案件,旨在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侵权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在浏览一款知名图片分享APP时,发现了一张自己从未发布过的照片。
照片中,小王身着校服,背景是校园的风景。
经过一番调查,小王发现这张照片是该校另一名大学生小李所拍摄,并在未经小王同意的情况下,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
小王认为小李侵犯了其肖像权和著作权,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件分析1. 侵权行为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的规定,未经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本案中,小李未经小王同意,将其照片上传至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营利目的,构成对小王肖像权的侵犯。
2. 著作权侵权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权利。
本案中,小李未经小王同意,将其照片上传至网络平台,侵犯了小王的著作权中的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3. 责任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小李作为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小王的肖像权和著作权,判决小李立即删除涉案照片,并在网络上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小王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
五、案例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加强对著作权、肖像权等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2. 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在网络上获取资源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作品。
3. 增强维权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4.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高校应对由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
响、相互放大的严峻态势 ,为此 ,深入探讨大学生
群 体 在 面 对 网 络 舆 情 时所 表 现 出来 的心 理 特 征和
,
盱为反应 ,探 究 由网络舆 情引发 大 学生群体 性 事件 f发生机 制 ,寻 求有 效应对 大学 生群 体性事 件 的科 i 勺 学处置 机制 和策 略 ,将 是亟 待解 决的 重要 问题 。
由网络舆 情 引发 大学 生群 体 性事件 的特征
一
、
当 围 绕 某 个 诱 发 性 事 件 的不 同意 见 在 网络 上 逐渐 形成 较 为集 中的 负面舆情 表达 后 ,极 易 引发现 实世 界 中大学 生群 体性事 件 的爆 发 。而一 旦群 体性 一 事件 爆 发 后,事件 发生 、发展 的新 情况 、新信 息和 新舆 论 又被传 播 到 网络 上 ,从而形 成 网上 、网下 强
摘
要 :近年来 ,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影响 大学生群体性 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 因素 ,开始受到专 家和学者
们 越 来越 多 的 关注 。 从 网络 舆 情 的视 角 出发 ,探 讨 由 网络 舆 情 引发 大 学 生群 体 性 事件 的特 点 及 其发 生机 制 ,并 探 究有 效 的应 对 方 法 ,对 于 维 护 高校 的秩 序 和 稳 定 ,促 进 社 会 的和 谐 与安 定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性 、 拟 性 、快 捷性 、超 时空性 、渗 透性 等特 点 ,
( ) 为持 续 的短 暂性 三 行 疗 r网络 舆情 传播 本 身具有 的 即时性 ,加 之大 r 学 生群 体表现 出的易于 感情 用事 、易于 受到鼓 动和 诱惑、 易于情 绪化 等特 点 ,因此 , 由网络 舆情 引发 的大 学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往 往 由于缺 乏 明 晰 的 目的 性 、严 密 的组 织性 、一致 的方 向性 和强 大 的凝聚 性 而表 现 出行 为持 续 的短暂性 。
我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事 件的意见 、 情绪、 观 念等 , 并通过 线上、 线下结合 引发大学生 群 体事件 , 或 者围绕 已经发生 的大学生群体 事件发 布视频 、 图 片、 文字 等信息, 表达 自己的意见 、 情绪 、 态度 等, 这些意见 、 情
绪、 态度又反作用 于线下的群体 事件, 使得其通 过网络发 酵 、 做 大、 做强 , 达到一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 _ 4
握与控制 网络舆情是 " 3 - 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梳理了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 , 就如何应对网络对传统 思想
政 治教育的挑战 , 运 用网络技术和 实践课程开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进行 了 探讨。
关键词 : 大学生; 网络群 体事件 ; 述评 作者简介: 余芮 ( 1 9 8 9 ~) , 女, 土 家族, 湖北五峰人 , 三峡 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林畅 ( 1 9 7 8 一 ) , 男, 湖北黄冈人 , 三峡 大
“ 触 网” 人数 较多 的群体 , 大 学生在 网络 中获取信息 、 发 表 观 点、 彼此交流 , 庞大 繁杂的网络虚拟群体便 应运而生。 为了加强 对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 体的教育和 引导 , 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必须
跟上 网络发展的步伐 。
一
综上所 述 , 可以把 大学生 网络群 体性事件定 义为 由现实或
只有加 快思 想政 治 教育 工作研 究 的步 伐 , 跟 上 当前 网络 术发 展的节奏 , 主动适应 新时期思想政 治教育形势发展 的要
求, 才能加强 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 的教育和引导。
1 大学生网络群 体性事件的含义
如何, 由于网络 因素 的存在 , 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 过一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摘要: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考察,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预防和处置的对策,可以有效地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类矛盾日益凸显,作为人口聚集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考察我们要有效地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首先必须研究探讨此类事件的规律和特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一)诱因的复杂性高校与国家政治环境、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的晴雨表,是社会各种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
国际国内、校内校外凡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一旦引导或处置不当,就有可能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
(二)事件的偶发性事件发生的起因经常是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的一些小事,比如突然停电、停水、停网络等,激起学生不满,导致情绪突变,从而发生起哄、砸酒瓶等群体性事件。
由于诱因突发,在学生中酝酿急,速度快,经常会使学校措手不及。
(三)行为的过激性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大学生正常的组织管理功能丧失,师生之间得不到有效沟通。
在激烈的情绪和狂热的群体意识支配下,大学生放弃了应遵从的社会规范和学校纪律,经常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群殴、破坏学校公物、罢课请愿等。
(四)事件的扩散性高校是大学生非常集中的地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和控制,事件的发展就可能迅速蔓延和扩散。
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参与其中,如果在高校间学生中产生共鸣,很容易波及其他高校,出现跨校、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学生联动,进而波及社会。
(五)后果的危害性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不仅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大学生频繁使用网络购物的危害及案例探讨
大学生频繁使用网络购物的危害及案例探讨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购物的主要群体之一,频繁使用网络购物平台进行消费。
然而,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潜在的危害。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频繁使用网络购物的危害及其案例分析。
一、频繁使用网络购物的危害1.1 经济压力大学生普遍经济来源有限,主要依赖家庭资助或自己兼职工作。
频繁的网络购物容易导致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从而产生经济压力。
1.2 消费观念扭曲网络购物平台经常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如限时折扣、优惠券等。
大学生由于缺乏消费经验,容易受到促销手段的影响,产生冲动消费,导致消费观念扭曲。
1.3 时间管理困难大学生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团活动上。
然而,频繁使用网络购物平台容易导致时间管理困难,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1.4 网络安全风险网络购物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频繁使用网络购物平台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二、案例探讨2.1 案例一:过度消费导致负债累累某大学生频繁使用网络购物平台,过度追求时尚和品牌,导致消费超出自身经济能力,最终负债累累。
在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后,该学生采取了不理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2 案例二:时间管理能力下降,学业受影响小张是一名大学生,他经常在网络购物平台上花费大量时间浏览商品和参与促销活动。
由于时间管理能力下降,他的学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绩不断下滑。
2.3 案例三:个人信息泄露,遭受网络欺诈小李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由于轻信了平台的促销活动,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
随后,他遭受了网络欺诈,财产受到了损失。
这次事件对小李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并对他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结论频繁使用网络购物平台对大学生的危害不容忽视。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信息保护意识。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消费习惯和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案例
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案例
教育是否取得了最终的成功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进入了一所不错的大学,除了优异的成绩之外,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三观。
近日,一个来自西安某大学的大学生因不当的言论被退学一事登上了热搜,经调查发现,该名学生曾在直播过程中传播不良视频受到处分。
西安某大学生发表不当言论,网友令其先学会做人
据悉,这名大学生因为在学校传播不良视频被学校处以“观察”处分,但之后仍然不见这名学生有所收敛,在留校观察期间,他还在某社交平台上高调炫耀自己登上热搜第二。
该名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和网友分享了上热搜的自己有多么厉害,就算明星杨超越也只排在热搜榜第四名的位置,他表示十分的自豪,说出了“我就在她们之上”的无知言论。
西安财经大学对该名学生的行为零容忍
早在2020年,该名学生就在直播中对女同学进行言语侮辱,当时也上了热搜榜,同年5月9日,学校对这名学生的行为进行了“留校察看”的处分。
当时网友在批评这名学生的同时,还十分同情他的父母,不知道他父母看后能否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如此不好的品质。
这件事在网上进行发酵,任谁都会觉得无地自容,可是作为该事件的主人公,也就是这位李姓学生,他仿佛丝毫不在意学校的处分和网友的评价。
反而认为自己“成名”了,以一种十分骄傲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这一举动也让校方感到愤怒,最后决定将其劝退。
本该有大好前途了学生,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论和扭曲的三观,活生生的将自己今后的路堵死了,着实令人唏嘘。
网络虚拟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治理
(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南岸 40 7 ) 0 04
摘要 : 随着我 国社会的快速进步 , 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 日益凸显, 由于网络 ,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 新特点, 为高校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 而注重协调的治理理论则为网络虚拟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
解决提 供 了新路 径 。
种方 式 , 强 学生 对 相关 制度 的学 习和 体会 。既注 加
重正面引导, 又要结合真实案例增强反面教材的警 示 效 果 , 以便 让 广 大 学 生树 立 良好 的 网络 法 律 意
识。
22加 强大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网络 道德 教 育 .
改革开放新 时期, 广大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者应充分认识并积极发挥 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 的战
2健 全 网络 管理 制度 , 强大学 生 网络 道德 教 育 加
21 . 健全、 范大学生网络言论、 规 行为等方面的制度 各高校应加强对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计算机信息 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等国家层面上网络行为方面的
规 章制 度 的 学 习, 根据 《 等 教育 法》 《 并 高 、 中国普通
理论 则 为这一 新课 题 的解 决提供 了新 路径 。
治理是各种公共 的或私人 的个人和机构管理 其共 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 的 或不同的利益得 以调和 并且采取联合行动 的持续 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 规则 , 包 括 各种 人 们 同意 或 以为 符合 其 利益 的非 也 正式 的制度安排 。c一般来说 , 日 它包含 以下几个特 征: 治理 不 是一 整 套 规则 , 不 是一 种 活动 , 是 一 也 而 个过程; 从本质上看 ,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 而 是协调; 从对象来看 ,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或包括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研究
对 不 同年 级 大 学 生 进 行 方 差 分 析, 发 现在 各维 度 上年 级 的主 效应 均 不显著 。 二 是性 别 、 年 级、
研 究被试。本课题研 究采 用分层取样, 以浙江省5 所 高校 专 业 等人 口特 征 变 量 对 因 变 量 的 多 因素 方 差 分 析 方 面 。 研 究
5 所 高 校 大 学 生 进 行 了问卷 调 查 , 分 析 大 学生 网络 群 体 性事 件 否 学 生干 部 与不 同政 治 面 貌 的大 学生 在各 个 因子上 差 异 均 小 社会 心 理认 知 在性 别 、 专业 和 年 级 等人 口学特 征 因 素上 的差异 显 著。 不 同学历 的 大学 生在 社会 责任 感 维度 和 群 体压 力维 度 存 ( 主 效应) , 并 探 讨 了性 别 、 专业 和 年 级 之 间 的交 互 ( 作 用) 效 在 显 著 差异 。 网 络版 主与非 版 主 的 大学 生在情 绪 感 染 、 社 会 责 应。 该调 查 共 有5 9 8 名 有 效被 试 者 参与 。 任感、 群 体压 力 等维 度 上均 达 到 显著 差 异 。 通 过 对不 同专业 大 学 生 的方 差分 析, 发 现 在群 体压 力 与社 会 责任 感这 两个 维 度
表 达不满、 在 网络上大肆炒 作、 宣传, 使一些现实事件在非常 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认知差异方面。 研究结果表 明, 不同性 短的时 间内成为网络上讨论的敏 感和热点话题。 为研究大学 别大学生在群体压 力维度和社会 责任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生对高校B B S 网络群体性事件 的社会心理认知, 笔者对 浙江省 在 情 绪 感 染 维 度 上不 同家 庭 来 源 的 大 学生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 是
【 关键词 】 大学生 社会心理认知 网络群体性事件
群体传播案例
群体传播案例【篇一:群体传播案例】题目:收集一个网络群体传播案例,研究其传播路径和社会影响。
一、网络群体传播案例: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始末 2010 年 10 月 18日凌晨,保定市公安局对外发布消息称:10 月 16 日晚 9 时许,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内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造成两名学生受伤。
接警后,保定交警支队二大队民警迅速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置,两名伤者立即送往保定市急救中心进行救治。
据查,当晚 9 时40 分,司机李某醉酒驾驶轿车行驶至河大新校区生活区内,将学生陈某、张某(均为女性)撞伤。
17 日下午 5 时许,伤者陈某因抢救无效死亡,伤者张某无生命危险。
目前,肇事司机李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据悉,李启铭肇事 50 分钟后被警方采血得出的结果是,每 100 毫升血液含酒精 151 毫克,属醉酒驾车。
10 月 25 日,保定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宣布,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一案,由保定市公安局指定保定市望都县公安局管辖,经望都县警方依法对事故进行调查、取证及责任认定后,提请望都县人民检察院逮捕。
李启铭因涉嫌交通肇事犯罪已于 10 月 24 日被望都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
自此,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 2010 年网络最热流行语。
(以上内容摘自《河北法制报》)二、我对李刚门事件的传播路径分析百度贴吧跟帖莲池论坛天涯论坛媒体网站各大新闻门户网站起源:网民在百度贴吧的迅速发帖,使河北大学新校区生活区内发生的交通肇事逃逸案第一时间呈现在网络上,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出现在网络上的时间相差不到 3 小时,这体现了互联网传播速度的实时性。
持续的推动:车祸事件在百度贴吧第一时间曝光后,在当晚 23 时,信息发布者在跟贴时首次运用了我爸是李刚这几个字眼。
跟贴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煽动力,这引起了百度贴吧中群体成员的高度关注,车祸事件开始发酵。
此时,该信息的发布者已然成为百度贴吧这一网络群体当中的意见领袖,他文字中表达的鲜明观点引起了群体成员的广泛注意和讨论。
大学生法律案例
大学生法律案例题目:大学生法律案例——校园网络暴力事件调查及处理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增加。
在这些案例中,大学生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施暴者。
针对这一问题,大学校园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事件,保护学生的权益,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文以一起真实的网络暴力事件为案例,探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的产生原因、处理方式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事件概述:某高校大学生小明(化名)在校园论坛上发布了一则热点话题,并引发了较为激烈的讨论。
然而,随后一些同学对小明进行了网络暴力行为,诽谤、辱骂及人身攻击等言论不断。
小明受到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
产生原因:1. 匿名性:校园网络平台上,大多数学生使用的是匿名头像或昵称,导致实名制监管困难,施暴者难以被追责。
2. 主观因素:部分同学对于自己表达权利的误解,认为网络上发表的言论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滥用言论自由。
3. 竞争焦虑: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网络上的争论和攻击往往因为这些焦虑而升级。
法律责任:1. 侵权责任:根据我国《民法典》第101条规定,侵权者应当赔偿因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
施暴者因网络暴力行为导致受害者心理伤害和学习成绩下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2. 职务侵权责任:校园论坛平台的管理员在事先未采取预防措施或事后未及时处理相关暴力言论的情况下,可能存在职务侵权责任。
3. 公民义务责任: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3条规定,“个人使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得使用、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不得危害网络信息安全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施暴者的网络暴力行为违反了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解决方式:1. 设立维权机构:学校可以设立网络暴力维权机构,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辅导,协助受害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加强宣传教育:学校应定期开展网络暴力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化逻辑及有效监管分析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化逻辑及有效监管分析傅亚挺
【期刊名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有不同于常规网络舆情的特征,在演化逻辑上它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异化、延续和淡化五大阶段,这五大阶段是前后相继和不断演进的.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积极应对和有效监管,必须从理念和策略上主动作为:牢固树立科学、理性的观念,努力提升有效监管的基本能力,不断健全长效机制.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傅亚挺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9
【相关文献】
1.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探析
2.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研究
3.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4.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的网络舆情分析
5.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特点研究①--基于四川大学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上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损害百万群众心中的party政机关形象。
对此,许多地方party政干部还缺乏足够明确的认识,对网民回应不足、不及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
多位受访专家建议,应提高干部对“两个舆论场”的敏感度,认真回应多形式的群众诉求。
网上“一呼百万应”现象“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安徽省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主任车敦安说。
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事件,本刊记者2009年2月在网上搜索,仅“温州赴美考察团”一项,相关网页就高达八万多个。
某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
“这一事件的网上点击数至少是在百万人次以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arty委宣传部部长蒋家平说。
在相关部门对事件涉及干部作出免职等处分后,这一网上群体性事件才告一段落。
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上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
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等。
同样,另一情形“网上群体性事件”也同样是“一呼百万应”,比如汶川特大地震中,网民对参与救援干部的好评铺天盖地;中国向索马里派出护航舰队等事件中,在网上均引起了“百万级的点击”。
记者发现,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
例如以“史上最牛”、“天价”等词搜索,就会发现“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史上最牛的官腔”、“史上最牛的官员语录”、“史上最牛服务通知”、“史上最牛公章”、“天价烟局长”、“天价薪酬高管”、“天价表县委书记”、“天价公款账单”等话题,无一例外都是网上热点。
而且总是呈现为“滚动散发型”,过一段时间总能出现类似的一个帖子引发网民热议。
曾任上海市go-vern-ment新闻办网络新闻管理处处长的张晓宇说,“史上最牛”加“三公部门”型的网络事件,溯其本源其实就是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涉腐”、“涉富”、“涉权”等三类事件。
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背景下,人们对于公权力如何参与社会利益的调整非常敏感,因此才会对这些网络事件如此关注。
蚂蚁网CEO麦田等互联网专家说,多元性是网络意见表达的突出特征,但是在涉及“三公部门”的负面新闻时,往往看到的是一边倒的批判浪潮。
“网上群体性事件”有新趋势有关专家对近几年发生的十多起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分析后发现,这些事件有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
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上群体性事件”。
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先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同时一些人把相关情况散布到互联网上引起更多人关注,随后形成了两个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即现实社会的全城出租车司机罢运,与网上以出租车司机为主要话题的群体性讨论。
这两个事件互相“感染”,增加了事件对抗性。
二是“现实诱发型网上群体性事件”。
如“周久耕事件”,直接诱因是南京江宁区房产原局长周久耕在会上,发言反对房地产商降价以及抽名贵烟。
他的言行引发了网上持续热议,主要矛头集中到官员的职务消费上。
现实社会并没有发生群体性对抗,而网民在网上则形成了强大的“表达对抗”。
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
如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中,一位青岛籍留学生高举藏独旗帜遭到网民强烈谴责,引起了网上大规模的群体性抗议,然后逐步升级到“人肉搜索”,当得知这位学生父母在青岛的住处后,一些网民聚集到那里抗议,在各方劝阻下事件才得以逐步平息。
安徽省多位接受采访的基层干部认为,这类“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在于事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大量群众对party委go-vern-ment 的看法发生某种根本性的改变。
一些基层干部分析,近期出现的一些“网上群体性事件”折射出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扩散的情况下,整个社会情绪正在发生悄然变化,网民行为也有变化:“从说到做”。
网民开始对看不顺眼的干部违法违规行为动真格。
过去,网民也多次在网上曝光某些party政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但多是“说说就罢”。
而在近期,网民呈现出“不处理当官的就绝不罢手”的态度。
政治意识、参与意识萌发。
如干部出国消费清单公开后,对有关干部作出了处理。
随后,一些网民主动曝光一个个清单,曝光-查处-免职这样的“定律”,大大增加了网民的主动意识、主体意识。
不少基层干部还不适应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近期某些网群事件频发,暴露了基层party 委go-vern-ment对处置这类网群事件的手段薄弱,而这个薄弱的背后,是一些地方party政主要领导对网上群体性事件缺乏清醒认识。
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party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共安全专家、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
更关键的是,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部分基层party委go-vern-ment目前依然认为“网上群体性事件”仅是百姓闲暇之余的聊天,而对其造成的心理情绪影响,进而导致人心向背的政治影响缺乏正确认识。
这就导致一些负面消息甚至不实消息扩散,引发网络民意沸腾时,地方party委、go-vern-ment仅仅依靠公共安全专家网络pol.ice、地方宣传部门去应对处理,孤军奋战。
但上述两个部门在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时都有很大的局限。
从公共安全专家网络pol.ice 看,其力量受到现行体制、技术的限制。
安徽省一位公共安全专家网监主管干警说,网络没有属地划分,可在现实中,各地公共安全专家遵循属地管理原则。
网上出现群体性事件时,往往是天南海北的网民就某一地的某件事形成聚集,如何把我们本已有限的网络处置手段整合,在紧急时能够做到快速联合反应,加以有效处置,目前尚无良方。
从地方宣传部门看,则缺乏法律手段。
目前,我国每天新增3000家网站,其中90%为体制外的商业网站。
对他们传播转载不实信息,应依法管理,而现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此外,由于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互联网关键企业,一些网站的倾向明显受到外资影响。
处置手段不足,主因还是基层干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识相当不到位。
比如有的县处级基层干部向本刊记者“倒苦水”:“现在工作压力和强度比过去高得多,要完成的考核指标也比过去多得多,就这样累死累活老百姓还是不满意。
真是想不通。
”还有的基层干部对互联网存在明显的对立情绪,认为网络热点事件大多是“炒作”,不足为信,没什么大不了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负责“公共行政与媒体关系”课程教学的王石泉博士对此深有感触。
他认为,过去许多基层领导干部对媒体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的问题,现在互联网传播时代,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还有许多领导干部对当前网络传播的规律理解程度不深,还习惯于“宣传部把关”,结果导致“小问题引发大热点”,最终损害的是party和go-vern-ment的形象。
王石泉等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提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国传统文化就非常强调个人细节,加上网络高倍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等特点,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灯”下。
他建议,今后对领导干部的培训,要特别增加“互联网时代中,领导干部应当如何提高party性修养和执政能力”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近年来网上热炒的多起涉公案例,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和教训,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更加健康正确的财富观、权力观,维护好party和go-vern-ment 在互联网上的公共形象。
处理好两个“网络舆论场”调研中互联网专家指出,在涉及公共权力的互联网舆论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是各级party和go-vern-ment通过权威发布和权威解读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网络舆论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等新媒体只是传播载体;另一种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草根网民”和论坛版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
麦田等专家认为,目前这两个舆论场从关注内容到文章写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实践中,“官方网络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等重大题材上占据统治地位,而“民间网络舆论场”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民众关心的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认可。
如何处理好两个“网络舆论场”的关系,让party和go-vern-ment的声音以老百姓更加看得懂、好理解、能接收的方式传播,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护牌”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近年来中央和部分省市领导主动上网与网民互动交流这种形式,网民对此持非常正面的评价态度。
心理学专家肖泽萍说,看到领导干部在线“网聊”,一问一答之间就会让网友产生“同时存在”的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决策者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增加了民众对权力的亲切感。
此外,许多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事先上网征求意见的做法,也得到网友们的普遍好评。
而对于过去几年中各地逐渐建立起来的新闻发布制度,虽然能够第一时间将go-vern-ment 的决策通报给社会,但有些因为发布内容文件化倾向太严重,基层群众又无法互动交流,传播的效果反而偏弱。
现在看来,只有一些针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领域的新闻发布,才能最终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
因此如何完善网络时代的go-vern-ment信息新闻发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王石泉等专家指出,互联网时代下,每个公职人员都是party和go-vern-ment的“形象代言人”,传播是go-vern-ment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基层干部对此认识不清。
培训干部在互联网时代中如何主动设置议题,提高go-vern-ment传播效果,在当前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