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季,从“”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第1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七上)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洪波涌起”一句中的“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秋风阵阵,树木簌簌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
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七上)A.第一句选取两种令人伤感的事物,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B.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在听说王昌龄走过了“五溪”艰难之地后的欣慰之情。
C.三四两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去传达自己对朋友的忧虑、关切之情。
D.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都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第3首次①北固山下[唐]王湾(七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这首小令,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6.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7.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五)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鉴赏】 全诗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诗的前 两句采用了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 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 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 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
4.问答: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八)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
【练习】1.⑴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赏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作者:在赏析古诗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这对于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有重要作用。
2. 解读诗句:要对每一句诗进行逐词逐句的解读,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思想,特别要注意诗句中的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
3. 把握主题:要把握古诗的主题,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来实现。
4. 欣赏艺术手法:古诗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这些手法可以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在赏析时要注意体会这些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5. 感受韵律美:古诗讲究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赏析时要注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其音韵和谐、平仄对仗的特点。
6. 比较阅读:可以将所学古诗与其他相关古诗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7. 联系实际:在赏析古诗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总之,赏析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只有不断积累和尝试,才能提高自己的古诗鉴赏能力。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考答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XXX、XXX—怀才不遇之人;(2)XXX、XXX—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XXX、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XXX、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XXX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XXX—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5——诗歌鉴赏(考点清单)

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5——诗歌鉴赏【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诗歌鉴赏,阅读古代诗词名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命题趋势】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部分地区习惯结合课外诗词考查,或者只考查课外古诗词。
一、分析主旨(情感)型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注意要点:①如果是咏物诗,不答步骤。
②请大家注意归纳不同内容题材的诗歌的思想情感种类。
分析下面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形象型1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人)”的形象。
2提问变体:①诗歌中的“×××(物)”具有什么特点3解答公式:(1)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身份+性格);(2)描绘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3)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社会意义。
三、字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古诗阅读秋夜寄邱员外①(唐)韦应物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
②属:正值,恰逢。
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复习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复习题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2)“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一下。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5.古诗词赏析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妙处。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②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有篷的小船。
②杖藜(lí):用藜做成的拐杖。
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2)“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5.诗歌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XXX【朝代】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XXX,XXX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XXX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XXX的诗作。
这是XXX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XXX【朝代】唐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分别】岐王/宅里/平常/见,XXX。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 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边的古诗,达成以下小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寒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① 。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 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1)请联合诗歌首联内容,详细谈谈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2)“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感情?它们在抒怀方式上又有什么不一样?【答案】( 1)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拥有代表性的秋季情形,又以寒风吼叫来衬着,突出严寒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 2)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可以回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
“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怀(融情于景)。
【分析】【剖析】( 1)首联是写景句,要领会“早寒”这样的季节、氛围特点,要抓住详细光景剖析掌握。
“木落雁南度,寒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获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情形。
但是单说秋,还不可以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寒风”吼叫来衬着,令人感觉严寒,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寒风吼叫,天气严寒,作者活画出一幅暮秋情形。
( 2)①“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了然乡思,不单他自己这样思乡,“归帆天际看”写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回去,远望着“天际”的“孤帆”。
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激烈了。
②“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了然乡思,“客”点明身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
“归帆天际看”写“归帆”和“天际”等景物构成的画面,借家人想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怀。
故答案为:⑴ 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拥有代表性的秋季情形,又以寒风呼啸来衬着,突出严寒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⑵ 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可以回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

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逄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睛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2)第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
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突出大海,而不是“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描写秋季景色。
“秋风、红叶黄花”都是秋季的标志。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若”字在前面的描写的基础上,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B项和《观沧海》都是写秋季景色。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
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 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4.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次”意思是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点明了游子的身份;“乡书”指的是思想的书信,也点明了游子的身份。
(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
故答案为:(1)“次”“客路”“乡书”“归雁”。
(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
“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
“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
(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