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草案)
1范围
本指南提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外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Simple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凡因外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并且无神经症状者均称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多见于T10~L2。
3诊断[1-3]
中医病名: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西医病名: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3.1病史
有外伤病史(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可无明显外伤史)。
3.2临床表现
3.2.1症状 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肿胀。
3.2.2体征 局部可有压痛、叩击痛、活动受限,有时可见肿胀、后凸畸形等。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CT检查可见有无椎板骨折下陷,关节突骨折,爆裂骨折骨块突入椎管及其程度;MRI检查可显示压迫脊髓的因素和部位、椎管狭窄程度、脊髓损伤改变等。老年患者可行骨密度相关检查。
3.4分类
3.4.1Denis分型
A类:压缩性骨折;B类:爆裂性骨折;C类:安全带骨折;D类:骨折脱位。
3.4.2AO分型[4]
3.4.2.1A类:椎体压缩类:①A1:挤压性骨折;②A2:劈裂骨折;③A3:爆裂骨折。
3.4.2.2B类:牵张性双柱骨折:①B1: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②B2: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
③B3: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4.2.3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①C1:A类骨折伴旋转;②C2:B类骨折伴旋转;③C3:旋转剪切损伤。
3.4.3根据损伤后脊柱的稳定性分类[5]
3.4.3.1稳定性骨折:轻度和中度的压缩骨折,脊柱的后柱完整。单纯横突、棘突和椎板的骨折也属于稳定性骨折。
3.4.3.2不稳定性骨折:①三柱中有两柱骨折;②爆裂骨折:中柱骨折后,椎体后部骨折块突入椎管,有神经损伤的可能性;③累计前、中、后三柱的骨折-脱位,常伴有神经损伤症状。
3.5鉴别诊断
3.5.1脊柱结核 早期仅有轻微腰背疼痛,随着病变发展有低热、盗汗、疲乏、消瘦、食欲减退,局部疼痛及放射痛,姿态异常,脊柱畸形,有寒性脓肿,晚期病变脊髓受压迫可并发瘫痪。X线片显示腰椎前凸消失,胸椎呈后凸畸形;椎体破坏,有空洞或死骨,椎间隙狭窄;有脓肿阴影;椎弓有结核时,椎弓模糊或消失。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实验室中血沉、C-反应蛋白等的测定都可对诊断提供帮助。
3.5.2脊柱肿瘤 早期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得到确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局部包块或脊柱畸形等,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X线片显示椎体有破坏和均匀压缩,椎间隙正常,常侵犯一侧或两侧椎弓。CT、MRI、病理检查能提高脊柱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4分期与辨证分型
本辨证分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中医骨伤科学》[7] ,结合文献研究确定。临床上以三期辨证为主,但需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辨证。
4.1分期:
4.1.1早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
4.1.2中期:损伤后3-6周期间。
4.1.3后期:损伤7-8周以后。
4.2辨证分型:
4.2.1气滞血瘀证:常见于损伤早期,局部肿胀、剧烈疼痛、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苔薄白、脉弦紧。兼有少腹胀满、小便不利者,证属瘀血阻滞,膀胱气化失调。若局部持续疼痛、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苔黄厚腻、脉弦有力,证属血瘀气滞,腑气不通。
4.2.2营血不和证:常见于损伤中期,肿痛虽消而未尽,仍活动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4.2.3肝肾亏虚证:常见于损伤后期,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5治疗
5.1治疗原则[7、8]
遵循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的原则。稳定性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不稳定性骨折则需考虑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5.2治疗方法
5.2.1非手术治疗(推荐级别:B)[9-13]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卧床、垫枕腰背肌功能锻炼复位法、牵引过伸按压法、二桌复位法、两踝悬吊复位法和外固定支具等。适用于稳定性骨折。
5.2.1.1垫枕腰背肌功能锻炼复位法: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骨折处垫一高5-10cm的软枕,待疼痛能够忍受时,尽快进行腰背肌肉锻炼。可采用仰卧位拱桥状练功法,亦可采用俯卧位飞燕点水练功法。练功应尽早开始进行,如伤后超过1周,由于血肿机化,前纵韧带挛缩,复位效果受影响。鼓励患者主动练功,肌肉收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并注意练功安全。 5.2.1.2牵引过伸按压法:患者俯卧硬板床上,两手抓住床头,一助手立于患者头侧,两手反持其腋窝处,另一助手立于足侧,双手握双踝,两助手同时用力,逐渐进行牵引。至一定程度后,足侧助手逐渐将双下肢提起悬离床面,使脊柱得到充分牵引和后伸,当肌肉松弛、椎间隙及前纵韧带被拉开后,将压缩之椎体拉开,同时后凸畸形得以复平。
5.2.1.3二桌复位法:用高低不等的二桌,高低差为25-30cm,平排在一起,将病人置于桌上,患者头部朝高桌,然后将高桌边逐渐移至上臂内侧与颏下处,将低桌渐移至大腿中段处,借助病人体重,使胸腰部悬空。此时术者可用手掌或另加一桌托住病人的腹部,慢慢下沉,以减轻疼痛,达到脊柱过伸的目的,2-5分钟后,脊柱的胸腰部明显过伸,立即上一石膏背心或金属胸腰过伸支架固定。整个复位过程同样应注意安全。
5.2.1.4两踝悬吊复位法:病人俯卧于复位床上,将两踝悬空吊起。如没有复位床,亦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