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姓名:周雨晴
学号:09121008
班级:医电91
【摘要】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是继古希腊哲学之后的两个哲学体系,而其最主要的贡献就集中在了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知识论、本体论和目的论。
【关键词】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上帝存在的证明知识论本体论目的论
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者,所以在基督教兴起之后就有了教父哲学。将基督教纳入哲学的领域,这是教父哲学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
在这两个哲学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最初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当时就遭到同时代人的猛烈抨击,后来经过笛卡尔的重申,康德的批判,以及黑格尔对康德的再批判,该证明所涉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深刻内容才真正被揭示出来。
(一)知识论论证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拉丁教父的四大博士之一,教父思想的集大
成者,是理性辩护主义的代表。理性辩护主义是基督教早期的教父
对待希腊哲学的两种态度之一,其利用希腊哲学为基督教义辩护,
另一个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信仰主义,其开始为反理性,后来教会
采用了理性辩护主义。
其论证过程为:
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由低到高的等级序列。理性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即确定的真理。那么,人的理性所拥
有的这些真理来自哪里呢?
首先,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下。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
理将被理性所判断。但是真理作为判断的准则,是不可能处于被判
断的地位的。
其次,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
生规则。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而真理却
是确定不变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可能等同于变动不居的理性。
那么,真理必来自理性之上。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一个
处于最高级地位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的心
灵认识真理。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就是上帝。
(二)本体论证明
在《宣讲》一书中提出所谓“本体论的”证明这种证明的实质就在于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必然的真理,否认上帝的存在必然导
致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而证明上帝的存在不需要借助有限的经验
事实,而只需要借助先验的逻辑力量,仅仅从概念就可以推演出上
帝的存在。
与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证明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相比,本体论证
明是典型的先天证明,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先天性表现有两点:一、它是对“上帝”概念的意义所作的逻辑分析;二、“上帝”概念是证明的出发点,不象后天证明那样直到结
论中才出现。
论证过程:
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
也在实际上存在;
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
据《圣经》记载:“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但安瑟尔谟却认为,如果愚顽人理解了上帝这一表述,那么,这一表述就存
在于他的理智之中了,也就是说,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
即上帝是存在于他的心中的。此时他还不知道或者不理解,这种东
西也是实际存在的;因为在“心灵中的存在”和“现实中的存在”
之间,尚有很大的差别。但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不能仅仅在思想
中存在,因为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就还可以设想它也在实际
上存在,那它就会更伟大了;或者就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更伟大。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
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安瑟尔谟首先断定人心中有至高无上者的观念,继而宣布至高无上者不可能只作为观念存在于人心中,它必然也在现实中存在,上帝就是这样的至高无上者,最后推论出上帝必然存在于现实中的结论。对于安瑟尔谟的这一哲学论证,黑格尔大加赞赏:“安瑟尔谟是这样一个人,他鼓舞了经院哲学家的哲学,并且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了”。但不赞同安瑟尔谟这种证明方式的也大有人在。安瑟尔谟尚在世时,他的证明方式就曾遭到法国隐修士高尼罗的激烈批驳,高尼罗与安瑟尔谟关于这个论证的争论反映了对观念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种对立立场。高尼罗认为观念与存在是两个不同的序列,不能做出从观念到存在的跳跃;而安瑟尔谟则认为,能够解释一切的最高原则必定达到了观念与存在的同一性。
(三)目的论证明
这个论证以智慧工匠和人工制品之间的关系类比为依据,试图从世界的目的论秩序推导出上帝的存在。阿奎那证明上帝存在的“第五法”就是目的论论证。根据这个论证的说法,既然世上的每一事物在其行为中都表现出某种秩序、规整或目的,那么,就必定有一个至上的智慧,即上帝,他存在于宇宙之外,并把自然事物引向它们的目的。对目的论论证来说,关键的问题不仅是宇宙呈现出秩序或规整,而且是秩序和规整被引向目的。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中的第五个就是依据自然的目的性。它说,我们
看到,即使无理性的自然物业朝向一个目的活动,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它的活动的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预谋需要知识和智慧,如果没有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存在者指导,没有理智的自然物怎么可能朝向它们的目的活动呢?正如没有射手,箭就不会飞向目标一样,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者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
其一般思路是把世界当作是一条因果链条,由此可以从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追溯它们的最初原因或终极原则——上帝。进而证明了上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