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面对面金华地区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三讲文言文阅读一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通假字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 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二、虚词的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3.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 4.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 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 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 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 讲。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 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 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 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 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 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 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第二十三讲 文言文阅读(一)
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 2.了解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词的用法 1.古今异义词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 类: ①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②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 臭味。 (2)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 河流的通称。
(6)方位名词做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做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做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 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做状语。它 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一般名词做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 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 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 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做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现举两例: (1)亡 ①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灭亡。 国恒亡。 ④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2)安 ①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④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 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②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 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③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 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3)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做动词; 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 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 ,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 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 到困苦”。
源自文库
(8)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 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 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 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用法。
(9)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稍 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 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又如“渔 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 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 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 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 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 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