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桩基础的计算与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外荷载列向量Q 0 0 0T
上式也可写成:
Kp Ks S Q
5.7
式中 Ks —土的刚度矩阵 ,即由tg i和tg 组成的对角矩阵。
Q
l1 1 1 l2 2 2 l3 3 3 l4 4 4 l5 5 5
Pi i
li / 2
li1 / 2
Pj j
pb
图5.3 单桩矩阵位移法的计算图式
荷载传递法的计算图式
Pz z
U z
5.1
式中U --桩截面周长, 2 --桩侧壁摩阻力。考虑到单元的弹性
应变量随深度z值得增加而减小,于是有
Pz
AEP
s z
对式(11.2)求导,并与式(t 1z 1.1)联合,则有
5.2
2s z 2
U AE p
z
5.3
式(11.3)式传递函数法的基本微分方程,桩身的竖向位移
土zcs或—砂桩土侧中摩,阻=力0.达51到~0时.9的7c桩m单;元的临界位移值;在粘
—桩身范围内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平均值;
m —地表至桩尖范围内土的竖向有效应力的平均值;
cm —桩身范围内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平均值;
K —土的侧压力系数;
V —土的竖向有效应力; —桩间土的摩擦角
桩尖传递函数,如图11.2(c)所示。
桩、土间传递函数的研究来分析和估算桩的承载力,以减少桩
的静载试验工作量。文献[11]介绍华南地区在试桩时,通过预 埋在桩内的电测元件,测定桩身各量测截面的应变,从而算出
桩侧摩阻力、桩尖阻力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实测到的荷载传递
曲线可近似地用双曲线方程来描述,但为实用起见,可将 s
曲线简化为弹性-全塑模型,桩尖 Ps sb曲线则简化为弹性-硬化模 型(如图5.6),并用 , su , K1, K2, sbu 五个参数来表示。按该模型 计算求得的桩顶处的P—s曲线与实测的试桩结果较好吻合。
c — 桩尖粘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V —桩尖处土的竖向有效应力。
一旦桩土间的传递函数确定后,就可求得在竖向荷载下桩侧摩
阻力,桩身轴力分布以及桩身各截面处的位移。求解方法通常
采用变形协调法和矩阵位移法。
(1)变形协调法 该法是在离散成许多单元的桩的底部,假设有某一位移值,然
后根据桩身的轴向变形与桩侧土变形相协调的关系,可逐段地
计算所得的位移S2 ;
4)重复上述计算过程,直
到前后两次计算所得位移的差值小于
容许误差为止;
S
5)将最后求得的位移值 ,代入式(5.6)后,可求出各结
点处的轴力P和摩阻力 .
从上述计算可见,荷载传递法分析单桩的性状,其关键在于正
确确定荷载的传递曲线。
众所周知,桩的静再试验既费工又昂贵,因而近年来有人通过
第五章 桩基础的计算与分析
5.1 概述(略)
5.2 竖直荷载下桩基础的受力分析 5.2.1 竖向荷载下单桩受力的性状 在实际工程中,桩基通常是由一群桩所组成。而群桩分析的理 论很大程度取决于单桩的受力分析。因而许多学者对单桩工作 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许多预估的方法。目前,大体上可归 纳为四种方法,即:荷载传递法;弹性理论法;剪切位移法; 有限单元法。 1.荷载传递法 荷载传递法首先是由Seed和Reese在1995年提出。此后, Kezdl(1957)、佐藤悟(1965),Coyle和Reese(1966)、 Holloway(1975)以及Vijayvergiya(1977)等相继在此基础上有 所发展。这些方法的基本概念是把桩视作由许多弹性单位组成, 每一单元与土体之间(包括桩尖)都用非线性弹簧联系,如
向上递推而求出桩段各点(包括桩顶)处的相应轴力、桩侧压
力。若桩底假设不同的位移值,于是就可获得一组相应的轴力、
位移以及桩侧和桩底的阻力。
2)矩阵位移法 矩阵位移法实质上是杆件系统的有限单元法。对已经离散了的
每个桩单元(图5.3),可建立轴力之间的关系。 若桩顶上作用一个竖向力Q,桩段划分的长度不一,分别以 l1, l2, 示之,则对整根桩可写出分段点的力和位移方程组:
q qmax z / zcb 1/b
5.5
式中 z—桩尖位移值;
q —位移为s时,桩尖的阻力;
zcb —桩尖阻力达到 qmax时的临界位移值,zcb 0.04 0.06B
B为桩径或宽度
qmax —桩尖最大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qmax Nc c (粘土)
qmax Nq V (砂土)
式中
Nc , Nq —分别为承载力系数;
文献[5]根据上海和我国沿海软土地区大量试桩与精力触探的对
比资料,发现触探探头阻力 qc 105 Pa与软土地区各类土的 fmax(最
大桩侧摩阻力)、qmax(最大桩尖阻力)有较好的关系;
图11.1所示。这些非线性弹簧表示桩侧摩阻力(或桩尖阻力) 与剪切位移(或桩尖位移)之间的关系,通常统称为荷载传递
函数或t-s曲线。
在桩上取一单元体,由单元体的静力平衡条件可得:
Q
L Pi1
S i
Pi
Pn 1
单元n
n
l / 2
Sn
Pn l / 2
Sn
Pb Pn
Pz
Pi1
dz
Pb
Pz
PZ z
dz
S
位移
S
位移
S
S
位移
位移
图5.4 桩侧摩阻力、桩尖阻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
由于传递函数呈非线性特性,可用迭代法计算式(5.7),其
步骤如下:
1)根据已知的传递函数曲线,假设各结点的初始刚度tgi
0
和tg
0
(即假定各结点初始位移S0
)
2)按式(11.7)算出相应的位移
S 1
;
3图)若5.4S求1出与tgSi01的和差值tg超1 过,容并许代值入,式则(根5.7据)算S1出和第R二 次;从迭代
wk.baidu.com
KP S QR
5.6
式中
R —土作用在桩段结点上的集中摩阻力(kg或t)列
向量,其值为
d l11 l2 2
ln n
db2 4d
T pb
(参见图5.4)也可写成
tg1s1 tg2s2
tgnsn tg sb T
KP S
——桩桩身的各总结刚点度位矩移阵列;d向, d量b —,其分值别为为桩s1 身s2、桩底s直n 径sb;T
s的求解取决于桩土之间的传递函数 z s 曲线(即 t z曲线)。
Vijayvergiya(1977)对桩测、桩底分别提出相应的传递函数表
达式:
f fmax 2
z zcs
z zcs
5.4
其中 fmax m 2cm (粘土)
fmax KV tg
(砂土)
式中 z —桩单元的位移 f —位移为z时,桩侧的摩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