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狩猎》和声技法分析

合集下载

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狩猎》和声技法分析

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狩猎》和声技法分析

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狩猎》和声技法分析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狩猎》和声技法分析提要: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其音乐创作生涯几乎涵盖了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盛期。

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其改编创作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共六首,《狩猎》是其中第五首。

在这首钢琴曲中,李斯特巧妙地将钢琴当作一个交响乐队来进行创作,运用丰富的音色对比,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丰富表现力发挥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很好的展现了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那种自由洒脱、色调丰饶多变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乐曲的曲式结构特别是对其和声技法的具体分析,来探究和声在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归结李斯特某些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和声“钢琴之王”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其作品很好的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那种自由洒脱、色调丰饶多变的风格特点。

李斯特的创作领域主要是钢琴音乐和交响音乐,在李斯特的全部钢琴作品中,高难度的练习曲以技术艰深和形象鲜明而著称。

李斯特一共作有两首“狩猎”练习曲。

一首是《超级技术练习曲》里的第8条,为李斯特自己创作的。

另一首是根据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中的第九首改编的,是改编曲,非原创。

本文重点从和声角度研究1840年出版的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五首《狩猎》。

一、《狩猎》曲式及和声分析《狩猎》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但并不规整。

开始的A段在陈述完主题乐思以后,并没有直接跟进第一插部B,而是紧接着又出现一次主题音调,但这次的出现与第一次的略有不同,是对之前主题音调层次的加厚。

可以说第二次出现是对第一次的一个重复和扩展。

主题音调在全曲中共先后出现四次。

中间共有两个插部,插部B和插部C。

(二)主题作为全曲围绕的焦点,主题有其自己的特性,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可用作乐曲发展的基础。

而这首《狩猎》就有着鲜明的主题。

谱例1作品开始的A段(第1-16小节)为全曲的主题。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音乐特点与演奏技巧分析研究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音乐特点与演奏技巧分析研究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音乐特点与演奏技巧分析研究作者:吴一丹陈晶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6期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人们为其炫技演奏技法折服,本文将通过对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的音乐创作特点进行解读,感悟作品深入的内含,并对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使“炫技”技法更好地发挥为主题形象服务的作用。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音乐分析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66),生于匈牙利埃登布魯克附近的雷丁小镇,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也被称为“炫技”钢琴家。

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为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折服,音乐会同时激发了李斯特的改编创作欲望,经过多年的钻研,李斯特创作出了《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柏辽兹说“李斯特使人重新认识了钢琴”,称这是了不起的开拓,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是其中之一,该曲的演奏技巧张弛有度,作品创造性地将管弦乐的音响效果通过钢琴来表现,充分散发了独特的浪漫主义气息,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技术性。

一、音乐特点《狩猎》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主题音调在全曲中共先后出现四次,他的开头模仿了长笛的声音,巧妙地将钢琴“净”,“亮”,“透”的音色特征发挥地淋漓尽致,展现了一幅狩猎场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森林里空气清新,猎手们骑着马,背着弓箭,威风凛凛地进入森林。

音乐多用跳音演奏,极为活泼。

如图(谱例1)为首段模仿长笛、圆号的音乐片段,该片段有大量的三度与六度音程,节奏为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交替,演奏出来的声音干净,轻快,通透,表现出猎手们自信的形象。

第二部分进入了转调,由E大调转为了e和声小调,小调的委婉神秘,大量的七和弦和八度跳音强而有力,给人一幅狩猎的猎手们手中拿着弓箭,骑着马儿追逐小动物们的画面,而小动物们则是四处逃窜,音效中像是有急切的马蹄声,又有动物们轻巧的脚步,惟妙惟肖。

浅析《狩猎》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李斯特《狩猎》

浅析《狩猎》中的浪漫主义情怀李斯特《狩猎》

钢琴曲《狩猎》的主题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的主题在旋律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因为乐器的差别而出现的不同的效果。(谱例略)
二、主题的发展
在一首乐曲中,不能仅仅有主题,那样就会显得有些单调。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一定的发展,一是起到巩固主题的作用,二是要为下一步的发展作准备。在这首《狩猎》中,A段在一个延长记号之后,乐曲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即A2段。这一段是A段的延续,是主题的重复与扩展。其右手声部仍然是三度和六度级进的主题旋律,所不同的是音区比主题更高一个八度,听起来更轻盈,更干脆。此时的左手在低声部加上了分解和弦的二声部的伴奏,使音乐听起来更丰满。即使旋律一A段一样,但是仍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一段中形成了与前两段完全不同的效果。首先,就是调性的改变。由原来的E大调转到e小调,其间又穿插了G大调。这种大小调的渗透本身就是一种对比。如第33小节开始是e小调,到了第37小节就转到了G大调上,而在41小节又转回到e小调。
在前两段中,其和声是由E大调的I 级和V 级构成的;而在这一段和声更加丰富了。第一句是从第33小节到第36小节,其和声进行是e小调的 I VII | I III | VI2 VII/V | K46 V |;第二句是从第37小节到第40小节,其和声进行是G大调的 I V | I IV |K46 V7| I |;第三句又回到了e小调,从第41小节到第44小节,其和声进行是e小调的 VII I |V | V56 I | V |;第四句从第45小节到第52小节,其和声进行是e小调的 V56/IV IV| VII6 III | VI II | V46 I | III VII7/V | V VI | II K46 V7 | I |。从这一段的和声进行我们可以看出,每两句的结尾都是由动到静(V—I)进行的,我们不难看出这里也具有古典主义的逻辑进行。(谱例略)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的演奏探析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的演奏探析

33
四、震音 在这首练习曲中震音的演奏虽然只出现了八个小节,但它存在 的意义却是非同小可的。通过震音,将乐曲推向了fff的更加激烈急 促的情绪。右手的弹奏震音时指尖撑住后,手腕放松左右摆动,借 助惯性把力量推送到指尖。因为这个部分左右手距离较远,分别在 琴键的两端演奏,所以在这里不需要太担心旋律与伴奏的层次会不 清晰,演奏时可以将手臂大大的张开,将身体的力量毫无保留的推 送到两只手上,夸张的弹出节拍重音,这样与猛兽斗争的惊心动魄 的场景就会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五、和弦 柱式和弦是这首练习曲的主要织体,它的持续存在增强了壮 阔的效果。柱式和弦进行的存在便大大地增加了演奏时的难度。第 一,手腕放松指尖发力的抓住琴键是把力量沉下去的极为有效且简 单的方式。只要能找到贯通的感觉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把握作品的风 格。第二,手指对琴键的把位感也是精准弹奏和弦的一个重要练习 方向,在练习盲目的追求速度是不可取的,先把每一个音都弹的清 晰透亮再逐渐提升速度。以202-215小节为例,在作品即将进入尾声 之际,情绪到达了顶峰,fff的音响效果单靠手指的力量是无法完成 的,除了需要通过手腕手臂的放松来将力量充分运用之外,还可以 通过强后突弱,再由弱到强的对比,给人以音响效果轰鸣震撼的错 觉。通过这样强弱上的对比还可以增强旋律的起伏流动性。 在172-177小节对于手指的把位感要求是非常高的,大和弦与左 右手交替的附点八分音符这样复杂少见的节奏相结合,大大提升了 增加了演奏的难度,要先有能力清晰准确的找到和弦才能更好的去 体会手腕抖动把力量贯通一口气带出一串和弦的感觉。222-225小节 也可使用同样的方法,在这里更需要的是把手腕拎起来,突弱后随 即按照小节分为六个音一组,逐渐增加紧张感。总而言之,遇到类 似这种柱式和弦持续出现的乐句时将力量贯通,手腕带动,小指清 晰有力的抓住旋律音,是保证声音整齐旋律流畅的基础。 六、结语 这首练习曲几乎囊括了所有钢琴演奏时较为困难的技巧,包括 八度,托卡塔式的交替击键,快速的琶音,半音阶跑动,滚奏,震 音,大量的柱式和弦。同时还需要在演奏中注重情感的培养,以达 到音乐表现的最佳状态。■

浅谈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浅谈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的演奏技巧,对李斯特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831年,李斯特在听完帕格尼尼的演奏会后,被帕格尼尼高超的技艺、丰富的感情、华丽的演奏风格以及他的激情所感染,立志要成为和帕格尼尼一样出色的演奏家。

所以李斯特在《狩猎》这首作品中运用了许多炫技的手法,也始终保持着一种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给人塑造了画面感,如:作品第一乐段开始的旋律部分模仿长笛的音色,体现出音乐多元化的形象。

紧接着音区提高一个八度,旋律出现在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晶莹剔透。

描绘出一幅太阳刚刚升起阳光穿过树枝照到森林里,森林里不断传来小鸟清脆地叫声然后猎人们骑着马儿出现在森林里的场景。

在中音区旋律上,作曲家在和声上进行了填充,使伴奏丰富起来。

仿佛是狩猎者骑马时给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展现出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第五乐段中的“刮奏”是李斯特运用的不常出现的创作手法,他的这部分设计具有幻想色彩。

每一次刮奏音色不同,好像是凸显出这次狩猎的复杂。

一次刮奏代表一次的失败,虽然每次失败但猎人仍然坚持从头再来,说明了当时人们即使遇到困难,仍要战胜困难。

也表现出人民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李斯特曾说过,他改编曲子的目的就是要把各个时代优秀的音乐和歌曲作品更好地创新发展并传播下去,以便让人们更有兴趣地去了解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钢琴改编曲《狩猎》把原本作曲家的不同风格进行了提取与融合,使得这首作品不仅仅有旋律上的激情澎湃和跳跃,更具有他的炫技手法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他也用音乐表达了对匈牙利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无限的憧憬。

(二)创新性的创作风格李斯特除有浪漫主义风格外,还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的创作风格。

在《狩猎》这首作品中,很容易发现他改善了和声在以往的曲子中偏弱的情况。

在西方传统音乐中,和声效果往往表现得比较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和声的作用和效果。

李斯特创新出独特的和声表达方法,这种方法把简单的音乐效果复杂化,从而能更好地表现出多层次的音乐色彩使和声表现得更饱满,音乐节奏也更加自由。

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与演奏技巧分析

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与演奏技巧分析

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与演奏技巧分析摘要:李斯特被誉为“钢琴之王”,他一生的写作都是钢琴曲,并且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作品,李斯特写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演奏效果像交响乐般辉煌庞大声音效果具有立体感,仿佛一张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狩猎》是《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曲目短小精炼,但把猎人捕猎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仿佛看到了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

本文对《狩猎》的音乐研究、两位演奏家演奏版本的比较和自身的演奏心得,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能够为其他演奏者提供更加深入的指导。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演奏版本;演奏技巧一、李斯特《狩猎》分析概况(一)李斯特《狩猎》的创作背景与内容介绍青年时候的李斯特在一次音乐会中,听到了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出,对于帕格尼尼的作品让李斯特感到很震撼,之后凭借着李斯特超凡的记忆,将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创作成了钢琴曲,名为《帕格尼尼练习曲》。

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首《狩猎》主要讲述了狩猎者在打猎与动物们逃跑的场景,乐曲轻快活泼,好像在游戏。

(二)乐曲创作特征、音乐特征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为三段体,将打猎从开始到结束描绘的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开头1-16小节为引子,引子描绘了一副恬静的森林,猎人们从远处而来;16-68小节生动的刻画出猎人们打猎的场景,打猎者个个精神抖擞;68-111小节从猎人们打猎失败,再一次重整旗鼓,开始准备新一轮的捕猎,猎物四处逃窜的场景;112-129小节猎人们打猎结束,满载而归,渐行渐远。

二、两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比较分析(一)吉列尔斯、基辛演奏版本介绍说明笔者选取了吉列尔斯、基辛两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这两位钢琴家是不同年代的,吉列尔斯生于20世纪早期,基辛生于20世纪70年代,每个年龄段的音乐家表达式有区别的。

演奏中要根据一度创作的基础上,来进行二度创作。

同一首作品经过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国家、不同生活经历的演奏家们二度创作时,都有各自的演奏特点和风格。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野猎》演奏技巧解析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野猎》演奏技巧解析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野猎》演奏技巧解析戴蕾;常虓【摘要】Among of the piano pieces of Liszt ,the eighth piece Wilde Jagd of the Super Skills Etudes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d the wheels within wheels ,polytropic rhythm and troublesome skill ,under the backgrounds ,theories and music deducing of the super skills etudes it tried to better interpret and get the essence of this masterpiece .%以李斯特钢琴作品中《超技练习曲》第8首《野猎》为代表,分析了其复杂的结构、多变的节奏、繁难的技巧,通过对背景、理论、音乐演绎等多方面的研究,以图更贴切地诠释这首作品,进一步地理解《超技练习曲》的真谛。

【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57-59,72)【关键词】《超技练习曲》;《野猎》;音乐分析;音乐演绎【作者】戴蕾;常虓【作者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安徽合肥 230001;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系,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4?.1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第八首《野猎》(Wilde Jagd)以猛烈的、狂烈的急板(presto furioso)见长,弹奏速度快而激烈,演奏难度较大,在急促中展示出别样的优美,让人如醉如痴。

目前,学界对此作品做了很多研究,但大多从演奏本身出发,或是从理论出发进行探讨,例如,李长翰的《激情与内敛的完美结合——从<超技练习曲>分析李斯特性格特征》等。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曲式分析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曲式分析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曲式分析作者:郭晓娜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摘要】本文将通过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集《十二首超级技巧练习曲》中的《狩猎》进行研究,从该练习曲的作品背景和曲式分析这两个方向出发,认为这首有极高技术难度的练习曲蕴含着颇丰富的审美价值,在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作品背景;曲式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55-01一、作品背景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出生于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他的作品以炫技著称但又不乏丰富的情感。

曲式结构相比古典主义时期更加复杂,音响效果也更加的恢弘壮阔。

他的《十二首超级技巧练习曲》更是以艰深的技巧和鲜明的形象闻名于世。

这套练习曲的调性排列是受《肖邦练习曲》和《十二平均律》的启发,不同的是,李斯特采用按照五度关系下行写作(C大调,a小调,F大调,d小调……)。

这套超级技巧练习曲一改之前的枯燥乏味的手指机能训练,每首作品不仅包含多个演奏技巧的练习,还有复杂的和声织体和丰富的音乐内涵,大大提高了演奏和欣赏价值,实现了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这套超级技巧练习曲首次出版是在李斯特15岁时,是他献给恩师车尔尼的名字叫作《年轻的李斯特为大小调性而作的四十八首钢琴练习曲》。

15年后,受帕格尼尼和柏辽兹的启发,李斯特在第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炫技性并将其添加标题,技术之艰深当时除了李斯特本人几乎无人能够驾驭。

第三个版本的出版是在李斯特的晚年时期,创作理念也随之变化,将第二个版本进行了简化,减少了许多超过十度和弦,不再追求过度炫技而致力于用尽量少的音符达到最恢弘的音响效果,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狩猎》这首c小调练习曲,既有气势磅礴的狩猎场景,又有清新绚丽的山间风景。

特殊复杂的节奏又带来紧张兴奋的猎杀场面,用钢琴表现出一个交响乐团带给人的音响效果的冲击。

谈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

谈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

谈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摘要】李斯特是钢琴演奏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备受世人关注。

本文从介绍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和阐述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入手,详细分析了李斯特的演奏风格特点和演奏技巧,并探讨了他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展现炫技性。

文章对比了李斯特与其他钢琴演奏家,以及探讨了他的演奏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他对钢琴演奏的持续影响。

通过本文,读者将更深入了解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的独特魅力和贡献。

【关键词】李斯特,炫技性,演奏风格,演奏技巧,钢琴演奏家,影响1. 引言1.1 介绍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演奏史上最具创新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他的演奏风格以其独特的“炫技性”而闻名于世,引起了当时钢琴演奏界的巨大轰动。

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体现在他极其灵活和高超的技术表现上。

他常常在演奏中展现出惊人的速度、精准的音准和极富动感的表现力,使得观众们为之惊叹不已。

他擅长运用各种琴键技巧和手指技巧,如跑动音阶、飞速的琴键轮换、复杂的手指交替等,让他的演奏达到了极致的技术水平。

李斯特的演奏风格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他能够将技术与情感完美融合,通过强烈的情绪和独特的表现力,使得他的演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李斯特的炫技性演奏风格是他演奏艺术中的一大亮点,不仅展示了他非凡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这种风格成为了后世钢琴演奏家研习和追随的榜样,对钢琴演奏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阐述演奏技巧的重要性音乐演奏是一门需要高超技巧的艺术,在钢琴演奏领域尤为重要。

演奏技巧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演奏者对乐曲表达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是展现个人音乐魅力和风格的关键。

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演奏技巧更是达到了极致,成为后人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李斯特艺术歌曲和声技法研究

李斯特艺术歌曲和声技法研究

李斯特艺术歌曲和声技法研究作者:王薛瑶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李斯特作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位重量级的大师,他的钢琴演奏、现代钢琴创造使他闻名于世界,同时他的创作方面也颇具建树。

本文主要介绍了李斯特艺术歌曲对和声材料的运用以及李斯特歌曲对和声进行的运用。

【关键词】李斯特;西方音乐;艺术歌曲;和声;运用一、李斯特艺术歌曲和声材料运用在西方音乐史上,李斯特以天才的钢琴演奏家、现代钢琴艺术的创造者而闻名,然而掩盖于其华丽演奏技艺之下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他一生创作了将近一千多首音乐作品,不仅作有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也是创作艺术歌曲的重要作曲家。

在和声材料的运用上,李斯特并没有运用音响调色板添加过多的元素,基本上和声的素材还是从传统三度叠置结构上选取。

当然,对于三度叠置结构的选取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和声材料方面,李斯特重点追求统一纬度的纵向和弦色彩组合形式。

(一)结构和弦李斯特的结构和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三和弦的范畴,九和弦、分裂音等形式也在其歌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这些形态表现上虽然司空见惯,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却承载着诸多功能。

尽管一些和弦确实体现着一种常态功能,但是另外一些和弦的功能意义开始发生变化。

例如在《找不到和平》这首歌曲中,最终虽然结束在升F小调的属功能和声上,但是这里的属功能却已经超越来传统的“不稳定”特性,起到了稳定作品的效果。

(二)和弦音级艺术歌曲中除了广泛运用自然音,同样,变音和弦在其中也起到了诸多作用。

李斯特一改过去的主要以附属和弦性与和弦外音性的外围,加强对主音的大小调交替变换使用,增强了这些和弦的属变功能以及增六合弦的应用。

这些属变功能的使用,有效地加强了和声的紧张感,为歌曲增添了和声的色彩,提升了歌曲的紧张度,在意境和情绪塑造方面,突出了一定的表现作用。

二、李斯特艺术歌曲对和声进行的运用和弦作为和声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想要把和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需要有和声进行。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完整研究指南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完整研究指南

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完整研究指南导读:李斯特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以其大胆狂放的激情和异乎寻常的表现技法而闻名于世,他那读谱时就足以使人望而却步的困难技巧成为后世钢琴演奏者们探索的目标,然而李斯特并未将这些“神技”看作创作的目的,而是看作表现思想的手段,其将大多数作品加入标题,通过丰富的技巧来刻画特定的音乐形象,实现了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统一,这是音乐描写技巧长足发展的结果,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对于李斯特这《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音乐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结合自己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的学习和理解来进行初步的研究。

李斯特是19世纪音乐界最为激动人心的人物之一,是钢琴独奏家行列中的第一人,可以这么说,在纯技艺表演方面无人能及。

他从小就受系统、严格的训练,又经不断的实践,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独特的技巧,这些技巧在他创作的《十二首超技练习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这些高级技巧练习曲中,快速的音阶、琶音、双音、八度音、装饰音和长时间的震音、颤音交织成一个绚丽多彩的音响世界,展现出狂放的激情和异乎寻常的表现力,他使钢琴变成一件万能乐器。

但更为可贵的是,他突破了传统练习曲中单调、冗长的技巧性训练,将技巧练习融入一首小诗,一幅风景画中并且附加了标题,如《玛捷帕》、《幻影》、《狩猎》等,通过“神技”来表现各种音乐形象,创造了富有神话般魔幻色彩的练习曲,在他的钢琴高级技巧的练习曲中,成功地实现了技巧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目的也是浪漫主义美学目实现的基础之一。

△别列佐夫斯演奏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练习曲》S.139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以表现人和大自然取代了过去表现神和英雄。

艺术家在这宽泛、自由氛围中,一方面欣喜若狂地将强烈地自我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以获得展现自己的想象和讴歌人民的希望;而另一方面却以悲观不满的情绪,对庸俗的社会宫廷的约束,孤独的心灵、幸福的渴望或进行揭露,或予以渲泄,在这个以人及其命运为主题的时代里,艺术家在提示人和命运的真谛之时,又被人和命运所摆布。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五首狩猎》的演奏分析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五首狩猎》的演奏分析

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五首狩猎》的演奏分析作者:***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1期【摘要】“钢琴之王”李斯特一生中创作并革新了350多首钢琴改编曲,根据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作品改编而成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尤为著名。

为了更加准确、生动地演绎李斯特的钢琴改编作品——《狩猎》,本文从乐曲中塑造的多种音乐形象入手,逐段研究作曲家为了呈现和烘托音乐形象所采用的创作技法,在此基础上对乐曲的演奏处理加以分析总结,以求有理有据,更为生动地演绎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内容。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音乐形象;创作技法;演奏技巧【中图分类號】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022-02【本文著录格式】金今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五首狩猎》的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20,Ol( Ol):22-23,43弗朗茨一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是匈牙利最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后人赋予李斯特“钢琴之王”的美誉。

其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即是对改编曲的革新。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集中体现了李斯特在改编曲中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匠心独运的创作特点。

他利用自身极强的即兴创作能力,将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改编成了六首钢琴作品。

这六首作品风格浪漫自由,将小提琴的音色最大程度地移植到钢琴上,不仅把握了帕格尼尼的创作本质,而且赋予钢琴作品丰富的音色和内涵,达到堪比一个管弦乐队的演奏效果。

这样史无前例地开拓也注定了李斯特这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在钢琴改编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作品的特殊艺术价值《狩猎》是《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五首,虽然只是一首练习曲,但作品本身的音乐性极为丰富。

李斯特在改编此曲时赋予了它明确的标题。

为了生动形象地描绘狩猎场景,他在创作时运用了多种独特的创作技法,以此来模仿狩猎时众多的音色效果,表达音乐形象,再现狩猎场景的展开、发展和结束全过程,故而此曲较普通练习曲而言,尤为特别。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的演绎分析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的演绎分析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的演绎分析作者:吴楚微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8期【摘要】《狩猎》是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的第五首。

文章将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的演绎技法和难点出发,对连跳音、八度音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人们了解李斯特及其乐曲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李斯特;演奏技巧;《狩猎》《狩猎》是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五首。

这是一首旋律欢快的小快板钢琴乐曲。

它充满了迷人的浪漫幻想色调,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外钢琴家们音乐会中必弹的曲目之一。

这首作品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因李斯特运用了多种弹奏技法,巧妙地将钢琴“净”、“亮”、“透”的音色特征发挥到淋漓尽致。

因此,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是正确理解曲意的重要途径。

本文欲从演奏技法视角出发,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之五狩猎》进行分析,望能为更好地理解及演奏这首钢琴曲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一、《狩猎》键盘上演奏技法分析涅高兹在《论钢琴表演艺术》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说道:“有多少钢琴音乐,就有多少技术问题。

”李斯特与涅高兹有相似的看法,这首《狩猎》中出现的一些演奏技巧只是李斯特所使用技巧的一部分,本人归纳出以下四方面:(一)连跳音A部分演奏技巧1-8小节:弱起小节,由右手开始演奏,采用连跳音演奏,注意要富有颗粒性并做到手指灵巧,第2小节采用左手断奏,弹奏时要比前两个音稍强一些。

1-8小节总体力度属于总曲的最弱,不仅要弹出灵活跳动的感觉,还要有晶莹剔透的感觉。

表情记号:Allegretto小快板,non legato非连音,senzaped不踩踏板。

A1部分演奏技巧17-32小节:这部分的旋律与A相同,不同的是加进了左手的伴奏,采用半分解和弦织体,同时踏板的加入使得旋律,伴奏的更加连贯,也增加了狩猎途中的活泼气氛,需要注意的是左手双音的下键要保持平衡并且同时落下,作为伴奏音量不能超过旋律声部,采用切分踏板。

25-32小节连接使用之前出现过的旋律结束A1部分并进入下一部分。

钢琴答疑

钢琴答疑

《钢琴》应知应会、参考答疑1、李斯特的《十二首钢琴超级技巧练习曲》中有一首《狩猎》2、肖邦离开祖国后的音乐作品常充满深刻的思想性和悲剧3、肖邦的艺术特征是(1)肖邦是西方音乐史上专门写作钢琴作品的伟大作曲家,他在民间传统或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钢琴专用体裁,如玛祖卡、波萝奈嵫、练习曲、叙事曲和夜曲等。

(2)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表面有沙龙气息,深层有强烈的民族激情,如一些前奏曲和夜曲等。

(3)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潮流中的民族音乐的优秀代表,是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如他在国外19年的创作题材、体裁和素材及艺术精神等。

(4)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用他的天才与勤奋造就了鲜明的肖邦风格与精神,对19世纪下半叶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新起点。

(5)音乐织体中的长音上的颤音、旋律线条内部的装饰句和华彩句效果,沙龙性与伤感性,技巧性与风俗性,和声语汇的新颖,演奏技术的华丽等,都形成了肖邦艺术的特质风韵。

4、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被誉为皇帝5、巴赫作有创意曲30首,其中二部创意曲15,三部创意曲15首。

他的创意曲采用主调和复调相交替的写法,但乐曲织体类型属于复调音乐。

6、肖邦前奏曲的音乐内容往往是.抒情性独白7、钢琴“无词歌”的首创者是门德尔松8、被后人誉为“钢琴复调大师”的音乐家是巴赫9、肖邦的创作道路可分为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他在巴黎时期的音乐创作表现出史诗性和英雄性。

10、Concerto协奏曲,是某一件独奏(主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奏鸣套曲”。

古典传统的协奏曲一般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如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等;第一乐章一般采用奏鸣曲式写成,有双呈示部和华彩乐段;协奏曲作为传统的器乐曲体裁形式有历史风格的演变,如19世纪以来的协奏曲。

11、贝多芬作有钢琴奏鸣曲32部,其中最为流行的有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和热情等。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继古典大成,又开启浪漫乐派先河。

12、代表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创作辉煌成就的一部作品是第二协奏曲)13、F.Chopin肖邦(1810—1849),19世纪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西方音乐史上专写钢琴作品的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钢琴专有体裁;肖邦被誉为“第二莫扎特”、“民族天才”和“钢琴诗人”,他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他是浪漫主义音乐运动中的民族音乐的优秀代表,如在“巴黎乐坛”上的音乐活动与创作行为。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曲式分析

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曲式分析

《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 总第317期55音乐研究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狩猎》曲式分析郭晓娜(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摘 要】本文将通过李斯特的钢琴练习曲集《十二首超级技巧练习曲》中的《狩猎》进行研究,从该练习曲的作品背景和曲式分析这两个方向出发,认为这首有极高技术难度的练习曲蕴含着颇丰富的审美价值,在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作品背景;曲式分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55-01一、作品背景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纪出生于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他的作品以炫技著称但又不乏丰富的情感。

曲式结构相比古典主义时期更加复杂,音响效果也更加的恢弘壮阔。

他的《十二首超级技巧练习曲》更是以艰深的技巧和鲜明的形象闻名于世。

这套练习曲的调性排列是受《肖邦练习曲》和《十二平均律》的启发,不同的是,李斯特采用按照五度关系下行写作(C大调,a小调,F大调,d小调……)。

这套超级技巧练习曲一改之前的枯燥乏味的手指机能训练,每首作品不仅包含多个演奏技巧的练习,还有复杂的和声织体和丰富的音乐内涵,大大提高了演奏和欣赏价值,实现了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这套超级技巧练习曲首次出版是在李斯特15岁时,是他献给恩师车尔尼的名字叫作《年轻的李斯特为大小调性而作的四十八首钢琴练习曲》。

15年后,受帕格尼尼和柏辽兹的启发,李斯特在第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炫技性并将其添加标题,技术之艰深当时除了李斯特本人几乎无人能够驾驭。

第三个版本的出版是在李斯特的晚年时期,创作理念也随之变化,将第二个版本进行了简化,减少了许多超过十度和弦,不再追求过度炫技而致力于用尽量少的音符达到最恢弘的音响效果,音乐形象更加鲜明。

《狩猎》这首c小调练习曲,既有气势磅礴的狩猎场景,又有清新绚丽的山间风景。

特殊复杂的节奏又带来紧张兴奋的猎杀场面,用钢琴表现出一个交响乐团带给人的音响效果的冲击。

钢琴练习曲难度系数分析

钢琴练习曲难度系数分析

钢琴练习曲难度系数分析几乎所有专业大赛的第一轮必弹曲目。

较为常用的有:(10分为满分)肖邦的练习曲:Op.10 no.1:右手10度开放式分解和旋。

此曲读谱看似简单,其实对右手的耐力和准确度要求很高,又要弹出气势,做到高速度下一字不错非常困难。

难度系数:9.0;Op.10 no.2:右手345指半音阶。

27首肖练中最难的一首。

对速度、音质及趣味性都有极高要求。

一般人练个3,4年也不会有多大进展。

记得宋思衡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创下58秒的记录,叹为观止啊难度系数:9.2;Op.10 No.4:别名"激流",对手指爆发力和速度要求极高,演奏者要有火一样的热情去弹奏它~难度系数:8.8;Op.10 No.5:有名的黑键练习曲,全曲趣味性极高,要求演奏者要弹得均匀,准确,轻巧,颗粒性要很强,一个字:难!难度系数:8.1;Op.10 No.8:右手流畅的快速练习曲,是从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程度到肖邦练习曲程度最好的衔接曲目之一难度系数:8.2Op.10 no.10:手腕技术。

彪罗曾称该曲充满灵气与趣味,和Liszt的《鬼火》并列练习曲之首。

难度系数:8.9;Op.10 No.12 被李斯特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各种左手技巧高度集中,右手和弦的快速远距大跳和快速八度进行,对演奏者的功夫要求很高,难度系数:8.3 :Op.25 no.6:三度双音练习曲。

此乃最难的肖练之一,一般不花几年时间无法练好其中的三度片段;此曲为许忠的保留Encore之一,甚至可以互换左右手弹奏;傅聪的妻子曾开玩笑地说“许忠弹《三度》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难度系数:9.4;Op.25 no.10:八度练习曲。

除中段,其余都是齐刷刷的双手八度,且还有其他声部穿插其中。

当年斯克里亚宾拼命练习,想把它弹得象列文涅那么棒,结果手都搞坏了。

难度系数:8.8;Op.25 no.11:《冬天的风》,右手快速音群。

27首肖练中最长的一首,对演奏者的手指工夫与耐力而言是极大的考验。

论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炫技”

论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狩猎》的“炫技”
确表现 出李 斯特 所需 要 的音乐形 象 , 必须有 一定 的 弹奏技 巧或 难点 进 行 支撑 而并 非 为 了“ 炫技” 。目
尼随想 曲 的主体改编 的六首 辉煌 练 习曲》 , 写 于

1 8 2 6 年, 但是修改后在 1 8 3 8年发 表, 1 8 5 1 年对第 版再 次进 行 修 改 并 出 版第 二 版 I 4 ] 。《 狩猎 》 是其
A b s t r a c t : Pa g a n i n i No .5 e t u d e“ La Ch a s s e ”i s a we l l k n o wn p i a n o p i e c e o f Li s z t .Th e v a r i e t y o f
论 李 斯 特 帕格 尼 尼 练 习 曲 狩 猎 》 的“ 炫技’ ’
戴 蕾
(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系 , 合肥

2 3 0 0 1 1 )
要: 李斯特流传度较广 的帕格尼尼练 习曲第五 首《 狩猎》 , 其 中很 多的钢琴演奏技巧 不乏“ 炫技” 的嫌 疑。根据
音乐分析对实 际演绎进行解读 , 可以论证 出 其 虽具 有“ 炫技” 标 志的演奏技 巧, 如手臂 的飞舞、 指尖的快速跑 动、 刮
p e r f o r ma n c e s k i l l s u s e d i n i t i S o f t e n c r i t i c i z e d a s s h o wi n g - o f f . Ho we v e r ,b a s e d o n mu s i c a n a l y s i s .t h e d e t a i l e d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f a c t u a l p e r f o r ma n c e l c a d s t o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t h e S O — c a l l e d s h o wi n g — o f f s u c h a s f l y i n g a r ms ,r u n n i n g f i n g e r s ,g l i s s a n d o a n d c r o s s e d a r ms p l a y i n g a l l s e r v e f o r t h e mu s i c e f f e c t ,b u t d o n o t s h o w o f f ,wh i c h i s a wi d e l y s p r e a d m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b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狩猎》和声技法分析提要: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其音乐创作生涯几乎涵盖了整个浪漫主义音乐盛期。

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其改编创作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共六首,《狩猎》是其中第五首。

在这首钢琴曲中,李斯特巧妙地将钢琴当作一个交响乐队来进行创作,运用丰富的音色对比,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的丰富表现力发挥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很好的展现了李斯特钢琴音乐的那种自由洒脱、色调丰饶多变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乐曲的曲式结构特别是对其和声技法的具体分析,来探究和声在音乐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归结李斯特某些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李斯特;狩猎;和声“钢琴之王”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其作品很好的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那种自由洒脱、色调丰饶多变的风格特点。

李斯特的创作领域主要是钢琴音乐和交响音乐,在李斯特的全部钢琴作品中,高难度的练习曲以技术艰深和形象鲜明而著称。

李斯特一共作有两首“狩猎”练习曲。

一首是《超级技术练习曲》里的第8条,为李斯特自己创作的。

另一首是根据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中的第九首改编的,是改编曲,非原创。

本文重点从和声角度研究1840年出版的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五首《狩猎》。

一、《狩猎》曲式及和声分析《狩猎》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但并不规整。

开始的A段在陈述完主题乐思以后,并没有直接跟进第一插部B,而是紧接着又出现一次主题音调,但这次的出现与第一次的略有不同,是对之前主题音调层次的加厚。

可以说第二次出现是对第一次的一个重复和扩展。

主题音调在全曲中共先后出现四次。

中间共有两个插部,插部B和插部C。

(二)主题作为全曲围绕的焦点,主题有其自己的特性,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可用作乐曲发展的基础。

而这首《狩猎》就有着鲜明的主题。

谱例1作品开始的A段(第1-16小节)为全曲的主题。

整个A段在E大调上陈述,围绕E大调的主和弦音(g1、e2、b2)展开。

主题的出现是单旋律无伴奏的,采用左右手交替衔接进行的方式,让人感觉清晰,流畅。

其中,主题的第一句(第1-8小节),作者在乐句的一开始运用了两个十六分音符双音下行的弱起,紧接着进行到由g1和e2形成的三度音程上,组成了一个乐汇;而下一个乐汇又从g1和e2 的三度音程开始,而后又走到g1和e2组成的六度音程上。

整个第一乐句始终处于p的力度上,用模仿Flauto(长笛)清脆、干净的音色,奏出一幅狩猎者开始出发向山林行进的画面。

主题的第二句(第9-16小节),与前一乐句的手法非常相似。

不同的是,在这一句的开头作者运用了两个十六分音符的双音上行,与第一句开头的下行音形成了对比。

且一开始就从f的力度引入,与前一句又形成力度上的对比。

第二句开始模仿Corno(圆号)的声音,与长笛的声音相比更加深厚、粗旷。

两句之间在音区、音量、音色的鲜明对比,让听众一开始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也让人仿佛感受到了猎人发现猎物时的兴奋与欢快。

在第二句的最后(第12-16小节),出现了长笛和圆号的交替,音乐又回到了主题的第一句上。

左右手三度、五度、六度音程交替的手法,加之以经过音为主的和弦外音,使得旋律线条非常流畅。

级进的进行,并且始终运用前十六后八这一节奏音型,给人呈现出一幅狩猎时猎人追逐猎物的活跃的画面。

整个主题的和声进行,只采用I-V及V-I的主属进行,简洁清晰,具有和声力度,很好的巩固了主调。

(三)主题的发展A1段(第17-31小节)是A段的延续,也是主题的重复与扩展。

这一部分仍然是在E大调上陈述,不过主题只用右手来弹奏并且移高了一个八度,仍以p 的力度引入,给人一种更加通透、辽远的感觉。

同时,左手独立出来,以E大调主和弦的半分解和弦的形式,成为一个二声部的伴奏,使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

谱例2和声上,作曲家在这一部分大量采用了“空五度和弦”这种和弦材料。

“空五度和弦”又叫“省略音和弦”,是一种省略三音的三和弦。

空五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纯五度音程,由于它的音响较空洞,又称为空五度。

空五度和弦往往是直接由一个纯五度音程或是五度、四度音程的叠加构成,音响自然和谐、空旷辽远。

在左手二声部的伴奏中,两个声部都围绕着主调E大调的I 级和V级两个音来进行。

左手的上下两个声部交替使用前十六后八的节奏音型,与右手的主题旋律形成呼应。

接着在第24小节,音乐又出现了主题中模仿圆号的第二句。

力度变为f,与前面形成对比。

在A1段的最后四小节,音乐又回到一开始的主题旋律上,并在p的力度上以E大调的主和弦结束。

B段(第33-52小节),一开始采用叠入式引入的手法(A1段最后半拍和B 段的第一个半拍是重叠的同一个音),调性转为E大调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

采用新的音乐材料,音型由原来的和声音程变为和弦进行,形成了与前两段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

与前两段相比,B段更加宽广、宏大,更加有庄严、辉煌的气势。

每一个拍点的重音,加上贯穿始终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使得音乐给人一种正步走的铿锵有力的恢宏气势。

谱例3在和声上,本段与前面两段相比也更加丰富。

首先,有了比较频繁的调式变化。

由原来的E大调转到其同名小调e小调,其间又穿插了G大调和e小调的交替,形成大小调的渗透和对比,而后在e小调上结束。

其次,和声的进行也有丰富的变化。

在前两段中,和声主要是由E大调的I 级和V 级构成的;而在这一段,开始第一句(第33-36小节),其和声进行是e小调的IV | IVI | VI2VII/V | K46V|;第二句(第37-40小节),和声进行是G大调的IV | IIV |K46V7| I|;第三句(第41-44小节),又回到了e小调,其和声进行是VIII |V | V56I | V|;第四句(第45-52小节),仍然在e小调上陈述,和声进行是V56/IVIV| VII6III | VIII | V56I | VIVII7/V | VVI | II6 K46 V7 | I|。

从这一段的和声进行我们可以看出,和声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

同时,通过观察这几句终止式的运用,也可以发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在创作时,仍然会运用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特点的一些比较规整的创作手法。

(四)高潮在B段之后,乐曲又完全再现了A1段(第53-69小节),进一步巩固了主题。

在这之后,就进入了另一个乐曲高潮发展阶段,即C段。

C段(第69-112小节)首先在调性上与前几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乐曲从主调E大调突然转到a 小调上。

虽然以小调开始,但作曲家并没有表现柔和的色彩,而是更加的铿锵有力。

首先是以强有力的八度双音的大跳开始,紧接着是双手六度平行的刮奏。

(这种刮奏是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技巧上的又一个创新,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之一。

)谱例4之后是右手跨三个八度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左右交替。

谱例5这种大跨度的进行与主题旋律形成非常大的反差,会让听者感觉到这一段的冲突要比前面紧张,这种时儿高,时儿低的效果,既体现了狩猎的紧张气氛,同时也让人觉得很有趣,容易产生共鸣。

和声方面,作曲家在本段也采用了一些独特的创作手法。

和弦材料上,作者运用了副属和弦、属九和弦、复合和弦等浪漫时期比较有特色的和弦类型,使和声层次更加厚实、丰满,和声色彩更加丰富、多变。

调式调性上,以a小调开始,后面转入其关系大调C大调,而后又在C大调的近关系调e小调的V7上开放终止,为后面同主音大调E大调的主题再次出现做好铺垫。

(五)尾声最后的A2部分(第112-128小节),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中又回到了主题的旋律音调上。

只不过,这次旋律的出现比以前更加紧凑且更具有活力,并且音色也更加的清脆动听。

作为一个尾声很好地巩固了主题。

最后三小节短小的补充,以IV | IV | I|的和声进行完满终止,坚定有力,使人感到经过一番努力,这次狩猎终于获得了圆满成功。

谱例6二、《狩猎》和声写作特色(一)和弦材料方面:空五度和弦、重属和弦、副属和弦、九和弦、复合和弦等和弦的运用,使整首乐曲和声层次丰满,和声色彩丰富,音响效果丰饶多变。

(二)调性布局方面:围绕中心调性E大调,作对称式的调性布局。

全曲的调性安排为E大调- e小调-G大调- e小调- E大调-a小调-C大调- e小调-E大调。

乐曲最中心的部分采用主调E大调,然后向邻近的两边分别进行小调和大调的两次交替发展。

大小调之间的转换,均以同主音大小调和关系大小调的转换贯穿,最后在开头和结尾都回归到主调E大调上。

一头一尾与中心调前后呼应,作为三个支点,把全曲贯穿起来。

这种以三度关系为主的调性布局方式,与古典乐派突出四五度关系的调性布局明显不同。

如果说古典乐派以调性扩张为其主要发展手段的话,浪漫乐派则采用不同调式的相互交替融会作为发展演进的主要方式。

前者是力度性的,后者是色彩性的。

这也正是浪漫乐派和声的一种特色。

(三)和声进行方面:较多的运用I-V、V-I的主属进行,V56/IV-IV、VII7/V- V等的离调和弦解决到其临时主和弦的和声进行,V- VI的阻碍进行,以及K46-V7-I的完满终止等等。

不难看出浪漫时期的和声在有着自己发展的同时,还是以继承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为基础的。

三、结语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和钢琴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旋律常用变化音和半音进行,显示了他的独特个性。

他大胆发展了和声手法,用三度关系的转调扩展了和声功能网。

在《狩猎》这首短小的乐曲中,李斯特能运用如此丰富的和声手法和音色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水准,也充分的体现了李斯特所独有的创作特点及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1] 杨臻.伟大的音乐经典收藏——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2.[2] 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8.[3] 保罗·贝克,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曼叶平译.音乐简史.[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6.[4] 张巍.古典之门音乐丛书——李斯特. [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5] [匈]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M].俞人豪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6]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7]吴式凯.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8]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