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bbc31fff00bed5b9f31d60.png)
绪论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掌握1.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2.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熟悉1.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2.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三、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掌握1.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二、熟悉1.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2.常见生化反应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三、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3.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掌握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2.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二、熟悉1.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三、了解1.超声波杀菌法2.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噬菌体一、掌握1.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二、熟悉1.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2.毒性噬菌体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二、熟悉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了解1.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掌握1.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2.细菌的致病机制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三、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掌握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2.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原则3.人工免疫与生物制品定义一、熟悉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2.病原菌的检验程序3.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三、了解1.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验方法2.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第八章球菌一、掌握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5.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二、熟悉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4.肺炎链球菌5.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6.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三、了解1.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4.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5.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6.卡他布兰汉菌第九章肠杆菌科一、掌握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2.志贺菌属的致病性3.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二、熟悉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2.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3.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4.肥达试验三、了解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3.沙门菌分类4.其他肠道细菌第十章弧菌一、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熟悉1.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三、了解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副溶血弧菌的致病物质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一、掌握1.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二、熟悉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4.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5.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6.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三、了解1.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一、掌握1.放线菌的概念2.硫磺样颗粒二、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三、了解诺卡菌属第十三章棒状杆菌一、掌握1.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2.白喉外毒素3.白喉的防治原则二、熟悉1.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3.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4.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三、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1.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2.非结核分枝杆菌3.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一、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二、熟悉1.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2.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三、了解1.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2.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3.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4.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六章其他细菌一、熟悉1。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17cf4f48d7c1c708a14599.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总则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微生物学是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目的: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学教学、读研、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准备。
3.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以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知识。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选择使用能反映微生物学新成就和发展方向的新教材,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
2.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按简明易懂,重、难点突出,逻辑性、系统性强的要求讲授课程。
3.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传授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杨文博译,《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四、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第二部分各篇、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及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4、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5、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微生物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1、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2、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历史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在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2、微生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里程碑3、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5、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球菌、杆菌、螺旋菌的概念、分类;2、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3、掌握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4、掌握夹膜、芽孢的构造5、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及二分裂繁殖的过程6、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7、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48f9df102020740bf1e9b9b.png)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c9df66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f.png)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本课程是_____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的培养、观察、染色、分离、鉴定等。
3、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微生物学绪论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多样、繁殖迅速等2、微生物的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真核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藻类等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等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微生物学的发展时期4、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如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显微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技术、染色技术等(二)原核微生物1、细菌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等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群体特征2、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放线菌的菌落特征3、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蓝细菌的生理特性蓝细菌的分布和作用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支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特点和致病性衣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性(三)真核微生物1、真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菌落特征常见真菌的代表种类,如酵母菌、霉菌等2、原生动物原生动物的形态和结构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原生动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3、藻类藻类的形态和结构藻类的繁殖方式藻类的分类和代表种类(四)病毒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如核酸、衣壳、包膜等2、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吸附和侵入病毒的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病毒的装配和释放3、病毒的培养和检测病毒的培养方法,如细胞培养、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毒的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4、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性病毒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常见病毒的致病性,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3、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4、培养基培养基的定义和分类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方法常见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六)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糖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七)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1、微生物的生长测定细胞数量的测定方法,如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等细胞生物量的测定方法,如干重法、湿重法等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细菌的生长曲线真菌的生长曲线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pH氧气渗透压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实验室培养法工业培养法5、微生物生长的控制物理控制方法,如高温、低温、辐射等化学控制方法,如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等(八)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物质的基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特点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衰退的原因和防止方法菌种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方法(九)微生物的生态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体中的微生物空气中的微生物生物体中的微生物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磷素循环(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微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分类的原则分类的方法,如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2、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3、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鉴定的依据微生物鉴定的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25ef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7.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微生物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010f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a.png)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核人:教学院长:)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三)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四)修读对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五)总学时与学分:45学时。
其中理论45学时。
2.5学分。
(六)相关课程:先修课程:医学免疫学;后续课程:发酵工程(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本课程主要学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生长繁殖及控制,病毒的分离、鉴定、特性、感染及控制、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规律与特性、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及物种多样性,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及微生物生物技术与产品。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学习微生物学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讨论相结合。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版主要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第二版2.《医学微生物学》戚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二版3.《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杨汝德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五、理论教学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1.微生物定义及其类群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未来。
3.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贡献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5.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的特点及微生物的发展历史。
熟悉微生物学的目的。
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思考题或练习题: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主要讲授内容:1.无菌技术2.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3.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稀释法4.单细胞(抱子)分离5.选择培养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03917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b.png)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理特性、遗传和进化等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理解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4.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过程;5. 理解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6. 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7. 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1.1 微生物学的定义1.2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2. 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1 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2 真菌的结构和功能2.3 病毒的结构和功能2.4 寄生虫的结构和功能3.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3.2 真菌的分类和特征3.3 病毒的分类和特征3.4 寄生虫的分类和特征4.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1 细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2 真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 4.3 病毒的生理特性和代谢4.4 寄生虫的生理特性和代谢5. 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5.1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5.2 微生物的进化过程5.3 微生物的基因工程应用6. 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方法6.1 纯培养和鉴定方法6.2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6.3 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技术6.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7. 微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7.1 微生物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7.2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7.3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7.4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实验:安排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5. 报告和展示: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并进行展示。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验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七年制使用)微生物免疫教研室二00七年一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是一种以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16学时。
目的及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用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会运用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运用现代化科学仪器、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讲授内容:细菌学概述、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微生物在医药工业及药物检查上的应用。
实验课必须及理论课配合,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教学掌握微生物学必要的操作技能。
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并掌握无菌操作技术;通过实验巩固加强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
在整个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
教学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学的形态、分布及及人类生活的关系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及中医药学的关系。
3.了解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任务、以及在中医药当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及人类的关系二、医学微生物学及其学习目的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四、中医药学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电子课件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及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
2.熟悉细菌的大小及形态(球菌、杆菌、螺菌)。
3.了解细菌形态学检查法原则。
【教学内容】第二节细菌的大小及形态第二节细菌的结构第三节细菌形态和结构检查法【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方式及速度。
2.熟悉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其产物的意义。
3.了解细菌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生长繁殖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第二节细菌的代谢第三节细菌的生长繁殖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三章细菌的种类及分布【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人体的微生物分布及人体的菌群失调。
2.熟悉人体的正常菌群及微生态平衡。
3.了解细菌的分布。
【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种类第二节细菌的分布【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四章消毒及灭菌【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熟悉物理及化学消毒灭菌方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3.了解中药抗微生物作用及其成分和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五章噬菌体【目的要求】1.掌握噬菌体的概念。
2.熟悉噬菌体增殖和溶菌周期。
3.了解噬菌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第二节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第三节噬菌体在医学工作上的应用【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六章细菌的遗传变异【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遗传物质基础。
2.熟悉细菌变异的机制。
、 3.了解常见变异现象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第二节细菌变异的机理第三节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第四节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七章细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致病物质基础(细菌的侵袭力及毒素)。
2.熟悉感染形成过程及感染的类型(传染的概念;传染源;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疾病的关系;感染的方式及途径)。
3.了解医源性感染,外科感染、尿路及皮肤感染、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原菌致的病物质基础第二节感染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八章球菌【目的要求】1.熟悉化脓性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
2.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葡萄球菌第二节链球菌第三节肺炎链球菌第四节脑膜炎奈瑟球菌第五节淋球菌【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九章肠道杆菌【目的要求】1.掌握肠道杆菌的致病性。
2.了解肠道杆菌、致病机理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埃希菌属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沙门氏菌属生物学性状(抗原构造)、致病性及免疫性(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疾病的过程及免疫性;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败血症)、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的采集及细菌的培养、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第三节志贺氏菌属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十章弧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霍乱弧菌的分型,流行和传染特点2.了解对两种病的预防措施【教学内容】第一节霍乱弧菌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厌氧性细菌的分型、流行和传染特点2.了解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第一节厌氧性细菌概述第二节厌氧芽胞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的共同特点;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三节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杆菌、双歧杆菌引起疾病及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第十二章棒状杆菌属【目的要求】了解白喉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及免疫性、检查法,预防和治疗手段。
【教学内容】白喉杆菌【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结核杆菌的致病特点及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检查法。
2.熟悉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预防和治疗手段。
3.了解麻风杆菌的特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结核杆菌第二节非典型分枝杆菌第三节麻风杆菌【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教。
3.电子课件第十四章其他病原性细菌【目的要求】了解布氏杆菌、炭菌杆菌、鼠疫杆菌、弯曲菌属、军团菌属、绿脓杆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百日咳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主要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及主要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嗜血杆菌属第二节鲍特氏菌属第三节嗜肺军团菌第四节弯曲菌属第五节假单胞菌属【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第十五章其他微生物【目的要求】1.熟悉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概念、致病性。
2.了解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内容】第一节支原体第二节立克次体第三节衣原体第四节螺旋体【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十六章真菌概述【目的要求】1.熟悉真菌的形态、致病性、真菌及医药的关系2.了解真菌的防治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菌丝、孢子、菌落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
第二节真菌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第三节微生物学检查法第四节真菌性感染的防治原则【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七章常见病原性真菌【目的要求】1.熟悉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2.了解致病性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教学内容】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第二节深部感染真菌第三节其他真菌【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十八章病毒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性:大小、形态、结构、抵抗力、严格的寄生性、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及病毒的增殖过程。
2.熟悉常见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发病机制及特异性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第十九章病毒的感染及免疫【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的感染及致病机制、感染类型、干扰素及干扰现象,机体对病毒的免疫性。
2.熟悉病毒的感染方式及途径。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的感染及发病第二节病毒感染的类型第三节病毒的致病机理第四节病毒的感染及免疫【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第二十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及治疗原则。
2.熟悉病毒的培养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的检查方法第二节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
第二十一章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二节麻疹病毒第三节腮腺炎病毒第四节副流感病毒第五节呼吸道合胞病毒第六节其他呼吸道感染病毒【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二十二章肠道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肠道病毒传播特点及其防治原则。
2.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分型、抵抗力)、致病性及免疫性、入侵途径、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第二节柯萨奇病毒第三节埃可病毒第四节轮状病毒【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第二十三章肝炎病毒【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类型肝炎的传播特点2.了解肝炎病毒发病机理、防治原则【教学内容】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掌握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熟悉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掌握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意义、抵抗力);致病性及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径);熟悉发病机制、防治原则。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熟悉发病特点、发病机制;防治原则。
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熟悉发病特点、发病机制;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第二十四章其他类病毒(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疱疹、逆转录、狂犬病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传播媒介、发病机制、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2.熟悉疱疹病毒、EB病毒、狂犬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传播媒介、发病机制、检查法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逆转录病毒第二节狂犬病病毒第三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四节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第五节疱疹病毒第六节虫媒病毒【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电子课件附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使用)实验一细菌的形态观察【目的要求】1.了解实验室规则介绍。
2.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3.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构造。
【实验内容】1.讲解:(1)实验室规则介绍。
(2)油镜的使用方法。
2.电教: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构造观察。
3.示教:细菌的基本形态、特殊构造、细菌悬滴标本观察。
4.操作:练习油镜的使用;观察片子。
实验二革兰染色法【目的要求】掌握革兰染色的方法及其意义。
【实验内容】1.示教:革兰染色法2.电教:革兰染色法3.操作:革兰染色法。
实验三细菌的人工培养【目的要求】熟悉细菌的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