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文献中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

合集下载

中医古代文献对肺癌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对肺癌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对肺癌的认识2.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摘要临床研究显示,肺癌的死亡率及发病率在恶性肿瘤性疾病中位居第一。

现代医学对于肺癌的治疗主要以放疗、化疗等方式为主,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我国古代医学对于肺癌有着独特的见解及治疗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对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肺癌的认识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古代文献肺癌认识在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肺癌”的相关阐述,但是”肺积”、”息贲”、”咳嗽”、”咯血”等的病因、病机、治疗等论述均与肺癌相似,经过上千年的不断探索,中医药治疗肺癌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1肺癌病名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黄帝内经》和《难经》记载了咳嗽、咯血等症状,当时将”肺积”、”息贲”认定为肺部疾病的病名,在后世继续沿用以上两个病名,在《圣济总录》等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1]。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发癌方论》是宋代学者杨士瀛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首次对”癌”进行了阐述,且相关内容与肺癌相似。

这本名为《青囊秘诀》[2]的中医书籍出自清朝时期,书中首次提出了”肺花疮”这个术语,它与现今西医所定义的肺癌相似。

根据《张氏医通》中的描述:”若长期出现喉咙疼痛的情况,则可能患有‘肺花疮’,这种病症治疗起来非常困难。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肺花疮”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肺癌。

2 肺癌病因病机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通过研究相关的参考资料可以得知,”灵枢· 九针论”是主要描述了癌症的起源和发展的著作之一;其内容指出” 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到人体内络的时候就会引发癌细胞的发展;而在中医经典名著”中藏经”[3]的记录里提到过这样的观点:” 如果身体内的毒素累积无法排出体外的结果就是形成肿块、囊状物等疾病症状”以上文献记载说明肿瘤的发生与五脏正气亏损密切相关。

根据《灵枢·百病此生》的描述:”如果内心受到焦虑或愤怒的影响,那么情绪就会上升,进而造成主导运输系统的阻塞和温暖气的流通受限;血液中的凝固物无法消散,使其滞留在体内并逐渐积累起来。

中医肿瘤学复习资料2

中医肿瘤学复习资料2

概论发展简史1.早期(孕育)阶段——殷商至隋唐35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记有“瘤”的病名——中医最早记载肿瘤的文献《周礼》记载与治疗肿瘤相关一类疾病有关的专科医生——疡医治疗中最早使用“有毒药物”,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黄帝内经》——对肿瘤类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奠定中医肿瘤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难经·五十五难》论述“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五脏积的病名、症状、病理等。

“积”是固定的,由五脏精气之所生;“聚”是活动的《中藏经》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之气的壅塞而引起,更重要的是由脏腑“蓄毒”所生。

对于肿瘤的本病和兼证的辨证论治规范成熟于《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载有大量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诸病源候论》论及肿瘤类疾病病因证候,详细和准确记载了很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等。

2.学科理论形成阶段——宋元时期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癌”字并论述“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

金元时代,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

3.专业学术成熟阶段——明清温补派代表张景岳《类经》《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癥瘕的药物归纳为攻、消、散、补四大类。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强调治疗肿瘤不仅仅治疗表面的病灶,要内外治疗并重,外科的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要,善用以毒攻毒法。

4.中医肿瘤学发展时期——近代吴师机《理瀹骈文》采用外治法治疗各种肿瘤性疾病王清任用化瘀与补虚法相结合治疗肿瘤积块肿瘤的中医命名以患者的症状特点命名的病名失荣、失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2、噎膈(首见于《内经》,相当于食管癌、胃底贲门癌)3.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4、肺积、息贲(相当于肺癌或肺癌淋巴管转移) 以患者的体征命名的病名臌胀——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四肢瘦削为特征(相当于腹腔积液)2、翻花疮(相当于皮肤癌。

癌性溃疡、黑色素细胞瘤)以病因病机命名的病名恶核、痰核(恶核出自《肘后备急方》相当于软组织良性肿瘤、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症等非肿瘤病变)2、癥瘕(主要是指腹部的恶性肿瘤)3、积聚(包括腹部胃、肠、肝及脾等良性肿和恶性肿瘤等)4、脏毒、锁肛痔(直肠癌、直肠息肉等)四.以病灶局部的形状特征命名的病名1、茧唇2、舌菌(舌癌)3、口菌、牙蕈4、喉菌、喉疳、喉岩、单松果症、双松果症(咽部的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之类)5、耳菌、耳挺、耳蕈、黑疔、耳痔(外耳道的肿瘤)6、阴蕈、阴茄、阴痔、阴菌、阴中息肉(相当于子宫、宫颈、阴道及外阴部恶性肿瘤)五、以病灶的质地命名的病名1、瘿瘤(相当于甲状腺良性、恶性肿瘤)2、乳岩(相当于乳腺癌、乳腺湿疹样癌)3、石瘕4、石疽(类似于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瘤)5、筋瘤、血瘤、肉瘤、气瘤、骨瘤(类似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骨肿瘤、软骨肿瘤等)6、骨疽、附骨疽、多骨疽、朽骨疽(类似于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转移瘤等良性、恶性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等)六、其他1、控脑砂、鼻渊、鼻庤、脑漏、鼻息(相当于鼻咽部癌)2、伏梁——指生长于胃肠之外的上腹部结块性疾病,如胰腺癌、肠系膜淋巴瘤或腹壁转移癌等3、肠覃——指生长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瘤。

古今中西医疾病名称对照大全集

古今中西医疾病名称对照大全集

古今中西医疾病名称对照大全集第一套:粘液性水肿。

中医古称阳虚水泛。

重症肌无力。

中医古称筋痿。

多睡症。

中医古称过力脱气。

性淡漠。

中医古称不欲近房。

阳萎。

中医古称阳萎。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中医古称肥人不育。

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

中医古称黑疸。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古称感冒。

急性气管炎。

中医古称风热犯肺。

大叶性肺炎。

中医古称肺热。

急性痢疾。

中医古称滞下。

急性胃肠炎。

中医古称食泻。

霍乱。

中医古称霍乱。

夏季热。

中医古称疰夏。

肝炎。

中医古称湿阻。

肝硬化。

中医古称水鼓(是肝炎后期出现腹水)。

性病。

中医古称花柳病。

糖尿病。

中医古称消渴。

糖尿病并发脑血栓。

中医古称消渴偏枯。

糖尿病合并宫颈癌。

中医古称消渴倒开花。

腹膜后血肿。

中医古称瘀血腰疼。

子宫肌瘤。

中医古称经来结块。

红斑狼疮。

中医古称鬼脸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古称历节风。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中医古称书痴。

大发作型癫痫。

中医古称羊角风。

戒毒。

中医古称戒断大烟毒。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古称久痢。

胃溃疡。

中医古称胃脘疼。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

中医古称萎黄急黄。

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古称崩漏。

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

中医古称癃闭湿阻。

肾结石。

中医古称石淋。

心肌病。

中医古称心水。

过去,中医认为咳嗽低热消瘦是肺痨,其实肺痨之中就有肺癌。

乳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乳岩。

阴茎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岩。

结肠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肠结。

恶性黑色素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翻花疮胰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阴黄。

胃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反胃。

子宫内膜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血带。

甲状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石瘿。

恶性淋巴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失荣食道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噎膈卵巢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腹块。

睾丸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囊瘤。

膀胱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溺血。

恶性骨髓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骨疽。

鼻咽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真头痛。

中医与西医肿瘤对照

中医与西医肿瘤对照

三、病机(病理)
《黄帝内经》中病机有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五运六气等:
★阴阳。《阴阳类论》日:“阴阳并绝,浮为血瘕。”
★五行。《本藏论》日:“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愧为息贲。”息贵即肺之积(肿瘤),肝高之肺积当属木火刑金,属五行相侮。
★气。《水胀论》日:“肠覃……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薯,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指出恶气乃是肿瘤形成病理之一。,
★胎瘤(红丝瘤):相当于小儿血管瘤;
★气瘤:相当于软组织肿瘤;
★筋瘤:相当于腱鞘囊肿;
★骨瘤:相当于骨良性肿瘤;
★痰核:相当于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脂肪瘤;
★痰包:相当于舌下囊肿;
★耳菌:相当于外耳道乳头状瘤;
★疣、痣、息肉、赘生物:相当于体表良性肿瘤。
二、病因
仅从《黄帝内经》一书中统计有虚邪、风、寒、热、暴忧、忿怒、食饮、虫等8种:
★肝积(肝着、肥气、瘕黄):相当于肝癌、肝淋巴肉瘤;
★心积(伏梁):相当于胃癌,肝、胆、胰癌,横结肠癌;
★肺积(息贲):相当于肺癌;
★乳岩(乳石痈):相当于乳腺癌;
★妒乳:相当于乳腺湿疹样癌;
★失荣:相当于恶性淋巴瘤、腮腺癌、鼻咽部颈部转移及颈淋巴结转移癌;
★舌菌:相当于舌癌;
★茧唇:相当于唇癌;
四、证候(症状、体征)
仍举《黄帝内经》中记载:
★息贲。《黄帝内经》中有息贲之脉而无证候,但后世有所补充。《难经》日:“肺之积,名日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浙寒热喘咳。”《济生方》日:“息贲……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痈,或如虱啄,或如针刺。”其描述与肺癌相似。
★伏梁。《腹中论》日:“伏梁……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盲,盲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与肝癌、胰腺癌、肠癌等相近。

西医疾病与中医古称对照

西医疾病与中医古称对照

西医疾病与中医古称对照粘液性水肿——中医古称阳虚水泛重症肌无力——中医古称筋痿多睡症——中医古称过力脱气性淡漠——中医古称不欲近房阳萎——中医古称阳萎肥胖性生殖无能症——中医古称肥人不育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

中医古称黑疸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古称感冒。

急性气管炎——中医古称风热犯肺大叶性肺炎——中医古称肺热急性痢疾——中医古称滞下急性胃肠炎——中医古称食泻霍乱——中医古称霍乱夏季热——中医古称疰夏肝炎——中医古称湿阻肝硬化——中医古称水鼓(是肝炎后期出现腹水)性病——中医古称花柳病糖尿病——中医古称消渴糖尿病并发脑血栓——中医古称消渴偏枯。

糖尿病合并宫颈癌——中医古称消渴倒开花。

腹膜后血肿——中医古称瘀血腰疼子宫肌瘤——中医古称经来结块红斑狼疮——中医古称鬼脸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古称历节风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中医古称书痴大发作型癫痫——中医古称羊角风戒毒——中医古称戒断大烟毒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古称久痢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古称萎黄急黄。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古称崩漏。

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中医古称癃闭湿阻肾结石——中医古称石淋心肌病——中医古称心水过去,中医认为咳嗽低热消瘦是肺痨,其实肺痨之中就有肺癌乳腺癌——中医古称乳岩阴茎癌——中医古称肾岩结肠癌——中医古称肠结恶性黑色素瘤——中医古称翻花疮胰腺癌——中医古称阴黄胃癌——中医古称反胃子宫内膜癌——中医古称血带甲状腺癌——中医古称石瘿恶性淋巴瘤——中医古称失荣食道癌——中医古称噎膈卵巢癌——中医古称腹块睾丸癌——中医古称肾囊瘤膀胱癌——中医古称溺血恶性骨髓瘤——中医古称骨疽鼻咽癌——中医古称真头痛脑胶质细胞瘤——中医称作脑风前列腺癌——中医称作癃闭胆囊癌——中医古称胆胀肝癌——中医古称血鼓,是肝癌出现腹水,才能确诊慢性呼吸衰竭——中医古称肺痿慢性气管炎——中医古称痰喘慢性肺心病——中医古称肺水支气管哮喘——中医古称气喘急性化脓性炎症——疮疖扁桃腺炎反复发作——中医古称乳蛾阑尾炎反复发作——中医古称肠痈急性胆囊炎——中医古称胆热急性胰腺炎——中医古称脾心病女孩子性早熟——中医古称经早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古称眩晕脑血栓——中医古称偏枯冠心病——中医古称胸痹震颤麻痹——中医古称振掉亚健康——中医古称交病“未病已病之交。

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导读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瘤”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已经已载周代有专治肿疡的医生,称之为“疡医”。

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瘤”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已经已载周代有专治肿疡的医生,称之为“疡医”。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肿瘤一类疾病的记载及其分类:筋瘤、昔瘤、肠瘤、骨瘤、肉瘤、积聚等,如《黄帝内经》中的“久者数岁户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血归之,津液留之,邪气巾之,凝结日以益甚,连以聚居为昔瘤。

”“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

”“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等记载。

并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痰、湿、气、瘀、毒等外因长期对机体的侵害,积攒而成。

宋元时期称肿瘤为“岩”,而“癌”是明代时才出现的。

中医中还有很多类似肿瘤一类疾病的病名(1)噎嗝或称膈证、噎食,和西医中的食道癌、贲门癌相类似。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2)反胃或称胃反、翻胃,和西医中的胃癌相类似。

《黄帝内经》说“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金匮要略》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日胃反。

”(3)肺积或称息贲,和西医中肺癌相类似。

《难经》中说“肺之积,名日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济生方》说“息贲之状,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

”(4)失荣是指一些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喉癌、鼻咽癌、腮腺癌等等。

《外科正宗》中说“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上。

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图文稿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图文稿

中医古今疾病名称对照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粘液性水肿。

中医古称阳虚水泛。

重症肌无力。

中医古称筋痿。

多睡症。

中医古称过力脱气。

性淡漠。

中医古称不欲近房。

阳萎。

中医古称阳萎。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中医古称肥人不育。

多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症—席汉氏综合症。

中医古称黑疸。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古称感冒。

急性气管炎。

中医古称风热犯肺。

大叶性肺炎。

中医古称肺热。

急性痢疾。

中医古称滞下。

急性胃肠炎。

中医古称食泻。

霍乱。

中医古称霍乱。

夏季热。

中医古称疰夏。

肝炎。

中医古称湿阻。

肝硬化。

中医古称水鼓(是肝炎后期出现腹水)。

性病。

中医古称花柳病。

糖尿病。

中医古称消渴。

糖尿病并发脑血栓。

中医古称消渴偏枯。

糖尿病合并宫颈癌。

中医古称消渴倒开花。

腹膜后血肿。

中医古称瘀血腰疼。

子宫肌瘤。

中医古称经来结块。

红斑狼疮。

中医古称鬼脸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古称历节风。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中医古称书痴。

大发作型癫痫。

中医古称羊角风。

戒毒。

中医古称戒断大烟毒。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古称久痢。

胃溃疡。

中医古称胃脘疼。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

中医古称萎黄急黄。

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古称崩漏。

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

中医古称癃闭湿阻。

肾结石。

中医古称石淋。

心肌病。

中医古称心水。

过去,中医认为咳嗽低热消瘦是肺痨,其实肺痨之中就有肺癌。

乳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乳岩。

阴茎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岩。

结肠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肠结。

恶性黑色素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翻花疮胰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阴黄。

胃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反胃。

子宫内膜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血带。

甲状腺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石瘿。

恶性淋巴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失荣食道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噎膈卵巢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腹块。

睾丸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肾囊瘤。

膀胱癌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溺血。

恶性骨髓瘤是古老的疾病,中医古称骨疽。

中医和现代医学疾病名称对照表

中医和现代医学疾病名称对照表

中医和现代医学疾病名称对照表随着医学的发展,古代的很多疾病名称到了现在都变了样,以下整理的对照表可供大家参照,左边是现代名称,右边是古代名称。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2.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3.心律失常≈心动悸;4.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6.风湿性心脏病≈心痹;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9.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10.气管、支气管炎≈肺咳;11.支气管哮喘≈哮病;12.肺脓肿≈肺痈;13.肺结核≈肺痨;14.胸腔积液≈悬饮;15.肺性脑病≈肺厥;16.胃溃疡、胃炎≈胃疡、胃脘痛;17.胃下垂≈胃脘痛、痞满、纳呆;18.幽门梗阻≈胃结石;19.溃疡性结肠炎≈胃反;20.肠结核≈腹泻、腹痛、大瘕泄;21.习惯性便秘≈肠痨;22.急性胰腺炎≈脾约;23.慢性胰腺炎≈脾瘅;24.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积聚、虚劳;25.肝硬化≈肝积、胁痛、积聚、膨胀;26.肝硬化腹水≈膨胀;27.肝脓肿≈肝痈;28.肝结核≈肝痨;29.脂肪肝≈肝癖、肝痞;30.肝昏迷≈肝厥;31.慢性肾盂肾炎≈肾着、淋证;32.肾病综合征≈肾水、水肿;33.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皮水、水肿;34.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35.肾结核≈肾痨;36.尿潴留≈癃闭;37.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血证;38.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病;39.神经性失眠≈不寐;40.三叉神经痛≈面风病;41.脑血管性痴呆≈痴呆、呆病;42.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偏头痛;43.脑动脉硬化症≈脑络痹、健忘、眩晕;44.面神经麻痹≈口僻;45.帕金森病≈颤病、脑风表;46.脑血栓≈中风、偏枯;47.脑出血≈中风;48.高血压脑病≈厥头痛、真头痛;49.过敏性休克≈风厥;50.流行性感冒≈感冒;5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52.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53.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气瘿;54.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肉瘿;55.亚急性甲状腺炎≈瘿痈;56.甲状腺癌≈石瘿;57.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58.甲减≈瘿劳;59.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侠瘿瘅(瘤);60.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61.颈部淋巴结核≈癗疠;62.锁骨上窝淋巴结核≈缺盆疽;63.流行性腮腺炎≈痄腮;64.睾丸(附睾)炎≈子痈;65.附睾结核≈子痰;66.睾丸恶性肿瘤≈子岩;67.隐睾≈子隐;68.阴囊急性化脓性感染≈(肾)囊痈;69.阴囊部特发性坏疽≈脱囊;70.阴囊湿疹≈绣球风、肾(阴)囊风;71.阴囊血肿≈血疝;72.精索静脉曲张≈精疝;73.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水疝;74.阴茎海绵体硬结≈阴茎痰核,玉茎疽;75.包皮炎≈旋螺风;76.龟头炎≈阴(龟)头痈;77.阴茎癌≈肾岩翻花、阴茎岩;78.尿道口下裂≈马口异位;79.性神经衰弱症≈遗精,梦遗,滑精;80.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征;81.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82.难免流产≈胎动欲堕;83.完全流产、不全流产≈堕胎、小产、暗产;84.过期流产≈胎死不下;85.习惯流产≈滑胎;86.妊高征≈子肿、子晕、子痫;87.产褥感染≈产后发热;88.子宫脱垂≈阴挺;89.急性乳腺炎≈乳痈;90.乳房深部脓肿≈乳疽;91.浆细胞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粉刺性乳痈;92.乳房结核≈乳痨;93.乳房瘘管和窦道≈乳瘘;94.乳房部急性蜂窝织炎、乳房部坏死性蜂窝织炎≈乳发,脱壳乳痈;95.乳腺囊性增生症≈乳癖;96.男性儿童乳房异常发育症≈乳疠;97.乳腺纤维腺瘤≈乳核;98.乳腺癌≈乳癌;99.乳头乳晕湿疹样癌≈乳疳;100.溢乳症≈乳泣;101.乳头皴裂≈乳头风,乳头破碎;102.乳晕部湿疹≈乳头湿疹;103.营养不良≈疳积;104.婴儿腹泻≈腹泻;105.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小儿感冒;106.风疹≈风沙;107.小儿急惊风(惊厥)≈惊风、抽风108.疖、皮肤脓肿≈疖、蝼蛄疖、疔疮;109.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颜面部疔疮;110.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手足部疔疮;111.气性坏疽≈烂疔;112.全身性化脓性感染、颅内化脓性感染≈疔疮走黄;113.丹毒、网状淋巴管炎≈丹毒;114.浅表脓肿、急性淋巴结炎≈痈;115.口底部急性蜂窝织炎≈锁喉痈;116.臀部蜂窝织炎≈臀痈;117.手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手背发;118.痈≈有头疽;119.背痈≈对脐发疽;120.肘尖部痈≈石榴疽;121.足跗部痈≈历疽;122.急性化脓性感染之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性休克≈痈毒内陷;123.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炎≈无头疽,附骨疽;124.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附骨疽;125.慢性骨髓炎≈慢性附骨疽;126.化脓性髋关节炎≈环跳疽;127.胸骨骨髓炎≈井疽;128.胫骨骨髓炎≈胫疽;129.化脓性距小腿关节炎≈足踝疽;130.急性、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131.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流注;132.多发性深部脓肿≈暑湿流注;133.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余毒流注;134.血肿感染之脓肿≈淤血流注;135.髂窝脓肿≈髂窝流注;136.骨与关节结核≈流痰(骨痨);137.髋关节结核≈附骨痰;138.胸椎结核≈龟背痰;139.腰椎结核≈肾兪虚痰;140.腰椎结核所致结核性瘘管≈肾兪瘘;141.指关节结核≈蜣螂蛀;142.膝关节结核≈鹤膝痰(风);143.距小腿关节结核≈穿拐痰;144.跟骨结核≈足跟疽;145.结核性瘘管≈鼠瘘;146.胸腋部淋巴结核≈渊疽;147.小腿慢性溃疡≈臁疮;148.丝虫病感染所致下肢淋巴水肿≈大脚风;149.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脱疽;150.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151.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蛇毒;152.下肢静脉曲张≈青筋腿;153.急性支气管炎≈咳嗽;154.泌尿感染≈淋证;155.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虚、萎黄、虚痨、疳证;156.风湿热≈ 行痹、热痹157.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痹、热痹158.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寒痹、着痹159.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 心痹160.类风湿性关节炎≈ 历节、白虎历节风、痛痹、顽痹、尪痹、瘘痹161.系统性红斑狼疮≈ 周痹、常伴内脏痹(心痹、肝痹、肺痹、脾痹、肾痹、肠痹、胞痹、三焦痹)162.盘状红斑狼疮≈ 蝴蝶丹、阴阳毒、赤丹等163.硬皮病≈皮痹、肠痹、食痹164.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肌痹、肌肤痹、瘘症165.干燥综合症≈ 燥痹、燥病166.末梢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血痹167.多发性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痹168.早期闭塞性脉管炎≈脉痹169.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混合痹、复合痹170.成人斯蒂尔病≈寒热痹、热痹171.结节性红斑≈ 风雪痹、瓜藤缠、湿毒流注、梅核火丹172.白塞病≈孤惑173.肠病性关节炎≈ 肠痹174.骨关节炎≈ 肘痹膝痹175.颈椎病≈ 颈肩风176.腰椎肥大性关节炎≈腰腿痛、腿股风、环跳风177.腰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着痹、骨痹、腰痛、鹤膝风178.手指退行性关节炎≈鸡爪风179.跟骨骨刺增生症≈足跟风180.髋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环跳风181.膝关节滑囊炎、膝骨关节炎≈ 骨痹、鹤膝风182.多发性肋软骨炎≈软肋痹183.强直性脊柱炎≈龟背风、肾痹、骨痹、竹节风184.慢性纤维织炎≈ 着痹、腰痹、肾着185.肌腱炎≈ 筋痹186.痛风性关节炎≈痛痹、热痹、着痹187.大骨节病≈ 骨痹、历节188.脂膜炎≈ 恶核肿、丹毒、痰核、冻烂疮189.巨细胞动脉炎≈ 脉痹、偏头痛190.雷诺综合症、红斑性肢痛症≈ 脉痹、血痹191.骨质疏松症≈ 骨瘘、骨痹192.崇尚道德,悬壶济世!。

老祖宗留的不能丢!中医治肿瘤3500年前就有记载

老祖宗留的不能丢!中医治肿瘤3500年前就有记载

老祖宗留的不能丢!中医治肿瘤3500年前就有记载癌症属于恶性肿瘤一类,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可谓历史悠久,经历了基础奠定、理论成熟、学术繁荣和提高发展等不同阶段。

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了解,那个时期的甲骨文上已记载“瘤”的病名,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

对于肿瘤疾病较系统的认识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始的,该书奠定了中医肿瘤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书中所述“昔瘤”、“肠覃”、“石瘕”、“癜瘕”、“癖结”、“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噎膈不通,食饮不下”与食管、贲门癌所致梗阻症状相似。

秦越人所著《难经》更详细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成因机制,如《难经·五十六难》对积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体症状均有记述,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

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

”并对“五脏之积”作了大致的区别和描述,以指导后世防治肿瘤临床实践。

秦汉时期成书的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杜仲、白术、大黄、半夏的效用与治疗肿瘤疾病有关,其中有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中药达150余种,大多现仍为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处方用药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还较明确地指出了某些肿瘤的鉴别与预后,书中的许多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等至今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

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

”认为肿瘤的起因由脏腑“蓄毒”而生。

华佗治疗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腐蚀药物,对体表、黏膜的肿瘤的外治方法有明的治疗效果。

秦汉时期已有外科治疗方法,也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如《后汉书·华佗传》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最早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

中医中疥癣、痈疽疔疖、癥瘕、瘰疬、瘿瘤、痰核概念的区分

中医中疥癣、痈疽疔疖、癥瘕、瘰疬、瘿瘤、痰核概念的区分

中医中疥癣、痈疽疔疖、癥瘕、瘰疬、瘿瘤、痰核概念的区分疥癣:是由于疥癣螨虫的寄生引起的皮炎,疥疮多以手指缝最多见,亦常见于肘窝、腋下、小腹、腹股沟、臀部和腿部等所,甚则遍及全身。

呈现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疱,痒甚,故体表常见抓痕和结痂。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疮——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疮疤。

痈、瘫、疽、疖等的总称。

痈——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焮热。

癥瘕: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

症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大抵症属血病,瘕属气病。

但气血密切相关,症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症瘕。

症瘕是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是腹内有形的结块。

在合格的中医眼里、手下,症瘕是能被感知的,能被看得见、摸得着。

妇人月经,受寒或郁怒,以至于血当出而未出,容易在小腹肝经潜行处形成症瘕。

西医有时能发现是卵巢囊肿。

患者有自觉疼痛的,也有浑然不觉渐渐腹大的。

中医以症瘕论治,活血逐瘀,痛下黑色瘀血块,就能完全根治,且不复发。

瘰疬:瘰疬之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以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载。

其中宋代《疮疡经验全书》中对瘰病的发病部位及临床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

临床多按发病情况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急性的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属颈痈(颈部皮间急性化脓性疾病)范围;慢性的多因气郁、虚伤而发,为临**所指的瘰疬。

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结核。

瘰疬,为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瘘管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类疾病。

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

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

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关于肿瘤命名与分类,中医记载甚多,往往以肿瘤病灶的形状、患者的症状和病因等命名、分类。

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亦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以肿瘤病灶形状命名与分类1、乳岩(乳石痈、石奶、番花石榴发)金代窦汉卿谓:“乳岩,此毒阴极阳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宋代陈自明对乳岩病灶的描述最为形象,《妇人良方·乳病证治》说:“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日乳岩,为难疗”。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岩的症状描述得更为具体:“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覆碗,色紫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日乳岩”。

“乳岩”相当于乳腺癌的范畴。

2、茧唇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云:“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

……始起于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

《医宗金鉴·茧唇》日:“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过类似的描述。

早期为豆粒大小,至后来病灶肿起、粘膜皱裂,因此命名该病为茧唇。

“若溃如翻花”与唇癌后期出现的菜花状溃疡型病灶的症状很相似。

3、失荣(失营、脱营、恶核)《外科正宗》说:“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以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薰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清·高秉均《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

古文献记载中医对肿瘤的命名前言: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肿瘤的记载。

中医药对肿瘤治疗贡献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的增多,广大医师应重视肿瘤综合治疗时中医药的运用!如在古代文献《说文》、《尔雅》、《正字通》等书中,就谈到有关类似肿瘤的问题。

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述的“肠蕈”、“石瘕”、“瘕”、“癖结”,“膈中”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胃肠、子宫、肝、胰等肿瘤)的症状相类似,如《灵枢・水胀篇》中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丕以留之,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按其所述,子宫生肿块是由于寒气侵入影响气血运行,瘀血积聚凝滞,久留不散而形成的,肿块逐渐增大,便会导致月经的不正常,这与现在子宫肌瘤的体征和症状颇为相似。

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这与食管癌患者由于癌肿阻塞食管,使病变处食物黏液不能通过而反出食物和泡沫状黏液症状相类同。

该书《上膈篇》还说:“下膈者,食阵时乃出”,这一症状与胃癌的幽门梗阻、食物积聚于胃而引起的呕吐症状较为符合。

在中医文献中,有关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的记载是很多的。

一般以肿瘤病灶形状、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病因等来加以命名、分类,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亦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以病灶形状命名与分类失荣《外科正宗》说:1:“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已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

”清・高秉均在《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形如栗子,顶突根收,如虚疾疬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是也。

不寒热,不疼痛,渐渐肿大,后遂隐隐疼痛,痛着肌骨,渐渐溃破,但流血水,无脓,渐渐口大,内腐,形如湖石,凹进凸出,斯时痛甚彻心⋯⋯。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瘤瘤是瘀血、痰滞、蚀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而产生的赘生物。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症瘕范畴。

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医一般称良性肿瘤为“瘤”,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但中医所称的骨瘤则包括有良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

[病因病机]瘤的发生原因,薛己认为:“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

”说明瘤是内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气瘤是肺的功能异常,气机郁结;血瘤是心的功能异常,血络纵横丛集;肉瘤是脾的功能异常,痰聚肉里;筋瘤是肝的功能异常,筋脉曲张;骨瘤是肾的功能异常,骨络瘀阻。

因此,瘤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瘀血、浊气、痰凝留着聚结而成。

[检查方法]瘤的检查,首先要尽量暴露病变所在部位,观察肿块的位置、数目、形态、皮肤表面的变化。

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揿肿块,扪触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肿块与皮肤是否有粘连,或与骨骼的关系等。

同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摄X线片,配合B型超声检查或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直至切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获得正确诊断。

[治疗]瘤的治疗,原则上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特别是当肿瘤在短期内明显增大,或有癌变危险时,更应及时手术。

但对多发性及某些生长在不便于施行手术部位的肿瘤,可运用中药治疗。

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则。

外治法除手术外还有腐蚀、硬化剂注射、冷冻等方法。

[结语]中医的瘤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也包括骨的恶性肿瘤)。

其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数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

漫谈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上)

漫谈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上)

漫谈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上)作者:黄存垣来源:《老友》2018年第01期随着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日益完善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但癌肿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一谈到癌肿,有些人闻癌色变,畏癌如虎。

但有很多坚强者,伴着肿瘤生存了几十年。

为此我们说肿瘤,甚至癌症并不十分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重视预防和治疗,攻克癌症是有希望的。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中医对肿瘤早有认识。

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对肿瘤发生的看法,描述了某些肿瘤病的表现。

古代医家也创立了一些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治则和方药。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周礼》一书中还记载有专门治疗“肿疡”的“疡医”(类似当代的肿瘤科医生)。

中医对肿瘤的描述大致称为瘿病、肠蕈、痰核、噎膈、反胃、乳癌、症瘕、积聚、伏梁、肺积、脾积、肝积、肾癌、失荣、石疽、骨疽等。

用一句话归纳:肿瘤就是肿大之物留居一处不消散之意,即为机体某一部分细胞病理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三、肿瘤的病因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环境因素、机体免疫功能、遗传因素及某些疾病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一)环境因素1.化学致癌是主要的致癌因素①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烟尘、炼焦、柏油铺路、车辆废气;②芳香胺及偶氮染料(有机染料的基本原料);③亚硝胺:主要源于腌制食品及腊肉。

2.物理致癌物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刺激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3.生物因素黄曲霉素、病毒感染等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二)机体免疫状态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因其他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机体识别和破坏癌变的能力下降,都有利于癌的生长。

(三)遗传因素癌症有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易感性。

(四)某些疾病和生活习惯等因素1.感染乙肝病毒可诱发肝癌。

2.吸烟10年以上,可诱发肺癌;被动吸烟超过22年以上可诱发肺癌和喉癌。

3.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诱发宫颈癌。

4.叶酸摄入量不足可诱发宫颈癌和胃癌。

5.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

肿瘤2定稿修改一

肿瘤2定稿修改一

肿瘤的相关研究1.中医研究1.1.中医对肿瘤的认识1.1.1 肿瘤定义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瘤”字的记载。

瘤的定义,据公元610年的《诸病源候论》这本医书的记载,认为是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肿瘤的“瘤”字。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叫做“癌”,这是由于恶性肿瘤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

而在古时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

“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现在流传的中医文献里,最早记载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纪的《卫济宝书》。

而最先对癌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的,是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

1.1.2 病名的认识历代中医刊籍数以万千,其中对于肿瘤的论述颇多,但散见于有关“症瘕”、“积聚”、“噎嗝”、“反胃”、“瘿瘤”、“血证”、“恶疮”及“痈疽”等病证类篇中,《妇人大全良方》中有乳癌的记载:“若初起,内有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洞深,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癌。

”乳癌即乳腺癌。

《外科正宗》曰:“肉瘤者软若绵,高似馒,皮色不变。

”相似于现代医学之软组织瘤,如脂肪瘤或软组织肉瘤等。

《医宗金鉴》云“失荣症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日久难愈,形色渐衰,肌肉瘦削,愈溃愈硬,色观紫斑,瘤烂浸淫,浸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实,形似翻花瘤症。

”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及锁骨上区之淋巴瘤或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溃烂。

《医宗金鉴》中云:石疽“痈疽肿硬如石,久不作脓者是也。

”“生于颈项两旁,难消难溃,皮顽之症也。

”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淋巴瘤或淋巴转移癌。

1.1.3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理的认识中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有外因如六淫,内因如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内虚等,多种病因综合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经络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痰凝、毒蕴、湿聚等相互交结而成:1.1.3.(1)气滞血瘀:气血瘀滞、日久可生癌肿,历代文献指出,乳癌发病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籍文献中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肿瘤的治疗最早见于《山海经》。

公元7世记的《晋书》曰:“初蒂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

”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开始有“癌”字出现。

到明代,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症状、辨证用药及鉴别诊断已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认识。

如明代申斗亘在《外科启玄·论癌发》曰:“初起时不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面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不慎房事,积热所生,四十岁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难治,必死。

”从中可清楚地看出,古人不仅记述了肿瘤的症状、病因病机,对其预后也有较清楚的论述。

明《证治汇补》曰:“吞酸小疾也,然可即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噎膈、反胃之渐也。

”虽然古代中医文献中关于肿瘤的描述与西医某一种肿瘤极其相似,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和良恶性的划分,也无法与西医肿瘤的病名一一对应,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文献中的论述进行分析。

现将与肿瘤相似的中医病名分别归纳如下:一、鼻渊鼻渊,又名“鼻痔”、“鼻息肉”、“控脑砂”等,相当于鼻咽部恶性肿瘤。

《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不止也,传衄。

”金代窦汉卿称鼻孔中息肉为“鼻痔”。

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日:“有流黄水者,甚则脑亦作痛,俗名脑砂,有虫食脑中。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鼻渊浊涕流鼻中,久淋血水秽而腥……控脑砂因蚀脑虫……鼻痔初起榴子形。

”上述文献对鼻渊、控脑砂、脑砂、鼻痔症状的描述,均与西医鼻咽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鼻咽部恶性肉芽肿)相类似。

二、噎膈噎膈,又称“膈证”、“食膈”。

历代关于噎膈的描述很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灵枢·上膈》篇日:“下膈者,食啐时乃出。

”“膈中”是指食物进入后即吐出,这很像食管癌的表现。

“下膈”是指食物进入后停一段时间后再吐出,这与幽门梗阻极其相似,可见于胃窦癌晚期。

隋代巢元方在《食噎候》中日:“饮食人则噎塞不通……胸内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下,名之日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名之日膈。

”从其描述看,膈的症状与食管癌相似,膈的症状很像是贲门癌。

至明清,医家已认识到噎膈是顽痰瘀血等有形之物阻遏其间,如明代赵养葵在《医贯》中日:“噎膈者,饥饮得食,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去。

”清代徐灵胎在《医学十二种》中指出:“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

”从上述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因症状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三、反胃反胃,又名“翻胃”、“胃反”。

《金匮要略》中指出,“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其对反胃和噎膈并未区分。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将反胃描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则食以即吐。

”此段描述与幽门梗阻极为相似。

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噎膈翻胃日:“干枯贲幽魄不通,贲门不纳为噎膈,幽门不放翻胃成。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古人对食管、胃、小肠、大肠之间的解剖已经相当清楚,对类似于胃肿瘤的症状、病因都有一定的认识。

四、积聚癥瘕有关积聚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五变》:“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止,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难经》曰:“气之所积日积,气之所聚日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合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难经》将积证按五脏所生分为心、肝、脾、肺、肾五种,其中心、肝、脾、肺四积与肿瘤的症状类似,现列举如下。

1.心之积又称伏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

”《难经》曰:“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宋《济生方》曰:“伏梁之状,起于脐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犹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

”从上述的描述可见,心积是指上腹部较大的包块,可见于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胃癌等。

2.脾之积又称痞气。

《难经》曰:“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疽。

”《医学入门》载:“脾积胃脘,稍右日痞气,言阳气为温所蓄也,令人黄疸倦怠,饮食不为肌肤。

”《证治要诀》曰:“脾积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饥减饱气。

”由此可见,脾积为右上腹较大的肿块,伴有黄疸、疲乏无力、消瘦、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可见于肝癌、胆管癌等。

3.肺之积又称息贲。

《素问·咳论》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贲息有音,甚则唾血。

”《难经·五十六难》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身热,脱肉。

”宋代《济生方》记载:“息贲之状,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贲溢是为肺积。

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暝,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

”该描述类似于西医学的肺癌。

4.肝之积又名肥气、肝壅、肝胀、癖黄。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诸病源候论》曰:“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

”《圣济总录》曰:“肝气壅盛,胁下结块,腹内引痛,大小便赤涩,饮食减少。

”这些描述类似于肝癌之特点。

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积聚包括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胆囊癌等在内的胸腹部固定和活动的肿块。

关于癥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曰:“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

腹中癥有结节,便害饮食,转赢瘦。

”《诸病源候论》曰:“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若积引岁月,人皆柴瘦,腹转大,遂致死。

”又日:“其病不动者名曰为瘢,若病虽有结而可推移者,名为瘕。

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

”可见癥是腹腔内固定的肿块,逐渐长大变硬,患者腹大,不纳食,赢瘦以致死亡。

这些与腹腔内恶性肿瘤的症状相似。

瘕是腹腔内可活动的包块,如石瘕、肠覃。

石瘕者,《灵枢·水胀》记载:“生于胞中……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子女子。

”这与子宫肌瘤的肿块逐渐长大,如妊娠,并伴有月经不调等症状相似。

肠覃虽也“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但月事以时下,颇似卵巢肿瘤。

癥瘕与积聚均包括腹腔内固定与活动的包块。

宋《圣济总录》曰:“癥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明张景岳也认为:“瘢瘕之病,即积聚之别名。

”从历代医家描述的症状看,两者有所不同。

一般积聚多指上腹部的包块,如肝积、心积、脾积、肺积,而癥瘕多指下腹部与盆腔的包块。

五、乳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称乳岩为乳石痈,其多处与乳腺良性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相似。

其描述包括:“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乳中结聚成核,微强,不甚大,硬若石状”;“石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乳中隐核,不痛不痒”;“石痈之候微强……但结核如石”。

这些描述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极相似。

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称乳岩为“妒乳”,记载日:“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痒搔之,黄质出,浸润为长,百种治疗不瘥。

”宋·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记载:“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峻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名曰乳岩。

”宋·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认为,乳岩“若未破可疗,已破难治,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烂,见五脏而死。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谓:“乳岩初结核隐痛,肝脾两损气郁凝,核无红热身寒热,速灸养血免患攻,耽延续发如堆栗,坚硬岩形引腋胸,顶透紫光先腐烂,时流污水日增疼,溃后翻花怒出血,即成败证药不灵。

”此段描述颇似乳腺癌的发病过程。

《外科全生集》记载:“乳岩……男女皆有此证。

”六、瘿瘤中医所谓之瘿多指颈部特别是甲状腺部位的肿块。

瘤则范围广,如宋·陈士铎《三因方》谓:“瘿者多著于肩颈,瘤则随气凝结”,并将瘿瘤分为五瘿六瘤进行了详细论述。

“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者,名曰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

”“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破。

”《外科枢要》曰:“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缕,名曰筋瘤……其自肌肉肿起,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名曰血瘤……按之实软,名曰肉瘤……其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

”从以上的描述可见,瘿包括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瘤包括肌肉、皮肤、骨及血管等部位的良恶性肿瘤。

筋瘤多指纤维肉瘤,血瘤包括血管瘤、血管肉瘤,骨瘤包括骨骼的良恶性肿瘤,肉瘤多指恶性肿瘤,亦可指良性脂肪瘤。

七、失荣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日:“失荣者……其患多生肩之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隐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起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

”又日:“失荣症生于耳前及项间,初如痰核,久则坚硬,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流血水,坚硬乃作,肿痛异常,乃百死一生之症。

”《类证治裁》指出,失荣可生于“颈、肘、腋等处”。

由此可见,古人所指的失荣症好发于颈部及锁骨上,与西医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癌极其相似。

八、茧唇茧唇,又名紧唇、沈唇。

《妇人大全良方》记载:“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名曰茧唇。

”金代的《疮疡经验全书》将其描写为:“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者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始起一小瘤,如豆大小,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

”从上述症状看,茧唇与唇部恶性肿瘤如唇癌、唇部恶性黑色素瘤比较接近。

九、舌菌舌菌,指舌癌。

《外科金鉴》云:“舌菌最恶,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

若失于调治,以致肉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妨碍语言饮食,时流臭液,再因怒气上冲,溃然崩裂,血出不止。

久久延及颈颌,肿如结核,坚硬,痛而皮色如常。

顶软一点,色暗不红。

破后时流臭水,腐如烂棉,其证虽破,坚硬肿痛,仍前不退,此为绵溃。

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疮医大全》曰:“本病舌头一烂,外壳虽好,其中如烂鱼肠相似……血出如泉,穿腮腐龈……”这些描述把舌癌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和转移都阐述得非常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