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物理风化粒径大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残积母质:就地风化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运积母质:岩石风化物经过外力搬运后,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的成土母质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为了区分由于土壤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际:一般将距根表2mm的土壤范围土壤腐殖质:是经微生物彻底改造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C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最主要的形态是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和H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来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黏粒含量: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而含水量则是其表现强弱程度的条件。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转化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一部分,也是控制土壤活性有机物含量变化的关键过程。
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和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管理和改良土壤。
1 高保真有机质分解转化过程
高保真有机质是完整而强烈的芳香族有机物,其分解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高保真有机质被微生物氧化,并生成水溶性的有机酸,如乙酸、丙酸、二乙酸和苯甲酸等;在第二阶段,细菌将有机酸转化为氨基酸类物质;在第三阶段,这些氨基酸被微生物氧化,形成硝酸盐和磷酸盐。
除此之外,高保真有机质还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一系列有机物,包括烃类物质、羧酸类物质和醇类物质等。
2 低保真有机质分解转化过程
低保真有机质主要是植物分泌的、由蛋白质的二聚体、糖蛋白和几种多糖组成的有机物,其分解主要有两种过程:一种是由微生物直接氧化分解,产生有机酸;另一种是通过微生物的多酶系统来催化蛋白质、多糖和糖蛋白的分解,并形成氨基酸类物质,这些氨基酸最终会被氧化形成硝酸盐和磷酸盐。
3 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1)土壤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水质;(2)土壤化学因素,如有机质的种类、组分和比例;(3)土壤生物因素,如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种类和活性;和(4)植物因素,如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废弃物的含量、生物碱抑制物质的含量等。
土壤学考场资料
⼟壤学考场资料⼟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能⽣长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壤肥⼒:肥⼒是⼟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供应和协调植物⽣长的能⼒。
⼟壤肥⼒是⼟壤物理,化学和⽣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2.⼟壤⽣产⼒:⼟壤⽣产⼒和⼟壤肥⼒之间是两个既有联系⼜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壤⽣产⼒是由⼟壤本⾝的肥⼒属性和发挥肥⼒作⽤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肥⼒只是⽣产⼒的基础,⽽不是⽣产⼒的全部。
31.永久电荷:由于同晶代换的作⽤产⽣的电荷。
3.同晶替代(同晶取代或同晶替换):指组成矿物的中⼼离⼦被电性相同,⼤⼩相近的离⼦所替代⽽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4.⼟壤孔隙:⼟体中除去固相的部分4.⼟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壤腐殖质由⾮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组成。
9.⼟粒:⼟壤的固体颗粒。
5.矿化作⽤或矿质化过程:(Mineralization)有机化合物在⼟壤微⽣物及其酶的作⽤下,分解成⼆氧化碳,⽔和能量,并释放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6.腐殖作⽤或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7.⼟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粒的质量;8.⼟壤容重:单位体积⾃然⼟壤的重量。
10.⼟壤质地:⼟壤颗粒的不同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组合,即粒级的组成⽐例。
11.⼟壤结构性:由⼟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的综合性质。
12.⼟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是⼟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定形状和⼤⼩的⼟块或⼟团。
34.阳离⼦交换能⼒:⼟壤中交换性阳离⼦与其它离⼦的交换顺序。
13.⼟壤总孔度: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个⼟壤体积的⽐例,简称总孔度或孔度。
15.⼟壤⽔:⼟壤⽔并⾮纯⽔,⽽是稀薄的溶液,不仅溶有各种溶质,⽽且还有胶体颗粒悬浮或分散于其中。
(土壤学讲义)第2章土壤有机质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第三节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一、定义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二、来源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落叶、死亡茎杆、根系、动物的排泄物、代谢产物等)人工施入土中的有机肥料三、含量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土壤而含有机质20%以下的土壤—矿质土壤但耕作土壤中表层有机质的含量通常在5%以下,一般在1%——3%之间。
四、组成1、元素组成C——52%-58%O——34%-39%H——3.3%-4.8%N——3.7%-4.1%其次为P、S等,C/N比大约在10左右2、化合物组成类木质素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乙醚和乙醇可溶性化合物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一、分解和转化过程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一)矿质化过程1、定义:指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2、各种化合物矿质化过程1)碳水化合物好气条件下分解—速度快,中间产物有机酸不易积累,最终产物是CO2和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嫌气条件下分解—速度很慢,并有大量中间产物——有机酸积累,最终产物中除有CO2外,还有大量还原性物质CH4、H2等出现,同时释放的热能也低些。
2) 脂肪、树脂、蜡质、单宁等在好气条件下—除生成CO2和水,并放出能量外,还常产生有机酸在嫌气条件下—则可产生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可转化为酮类化合物,也可通过聚合、缩合等作用,形成土壤沥青。
3) 木质素类不同植物的木质素,都含芳香核,是一类成分和结构都极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最不易分解的有机成分。
在好气条件下—主要通过真菌和放线菌的作用,先进行氧化和脱水,再缓慢分解,其芳香核变为醌型化合物在嫌气条件下—分解极漫,在沼泽泥炭地木质素大量累积。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转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转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有机残体的状态:水分含量更多,体积更小的有机残体转化速度更快。
有机残体的碳氮比: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小于25:1,分解速度较快;小于25:1,分解速度较慢。
温度:土壤中的微生物的适宜温度为25-35°C,在0-35°C之间时,随着温度升高,能够加速有机残体的分解速度。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残体的状态:一般来说,水分含量更多的动植物残体比干枯的动植物残体分解的更快;体积更小的残体比体积大的残体分解速度更快。
2、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有机质的碳氮比为25:1比较合适。
如果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小于25:1,由于氮的含量较高,此时不仅分解速度快,还能使多余的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留在土壤中为植物利用。
如果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大于25:1,由于碳多氮少,微生物所需要的的氮不足,导致活力降低,所以分解速度会有所下降。
3、有机质灰分元素含量:灰分元素含量高,说明营养元素丰富,也易于中和有机质分解时所产生的酸类,从而更有利于有机质的转化。
4、温度:一般情况下,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其适宜的生活温度为25-35°C。
温度高于45°C,微生物会受到抑制;温度在0-35°C之间时,随着温度升高,能够加速有机残体的分解速度。
5、湿度和透气性:一般情况下,土壤透气性良好,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适合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
如果土壤湿度过大,会堵塞土壤间的孔隙,导致氧气不足,此时分解速度慢,分解不完全,并且容易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有机酸。
6、酸碱度:适宜ph值取决于土壤里的微生物种类。
大多数细菌的适宜ph值为6.5-7.5;放线菌的适宜ph值偏碱性;真菌的适宜ph 值偏酸性(适宜ph在3-6之间)。
二、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可以分为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
土壤学-大题
1.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的因素:①胶体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胶体,所带负电荷差异很大,因此阳离子代换量也明显不同②土壤质地,土壤粘粒的含量越高,即土壤质地越粘重,土壤负电荷数量越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越高③土壤pH值,随着pH值的升高,土壤可变负电荷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大2.N、P、K三种营养元素有效性最高的土壤酸碱性范围:N养分在6~8时有效性较高;P养分6.5~7.5时有效性最高;K养分在pH在6~7条件下有效性最高。
3.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意义,影响):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土壤的透水、通气可同时进行,土壤的孔隙状况较为理想;②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③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④团粒结构土壤宜于耕作;⑤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是自然土壤形成的本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着。
他们之间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5.土壤母质对成土过程及土壤性质的影响:①不同母质因矿物组成、理化性质不同,在其他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影响。
不同的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有所不同。
③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有较大差别。
④母质层次的不均一性也会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
6.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有利影响:①分解有机质、腐殖质为矿物质,供给植物养分。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2、腐殖酸的化学性质
腐殖酸的主要元素组成是碳、 氢、氧、氮、硫,此外还含有 少量的钙、镁、铁、硅等灰分 元素。不同土壤中腐殖酸的元 素组成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 相差很大。腐殖质含 碳55%-60%,平均为58%, 氮3%-6%,平均为5.6%, C/N比值为10:1-12:1
腐殖酸分子中含各种功能基。其中主要是含氧的酸性功 能基,包括芳香族和脂肪族化合物上的羧基(R-COOH) 和酚羟基(酚-OH),其中羧基是最重要的功能基团。此 外,腐殖物质中还存在一些中性和碱性功能基,中性功 能基主要有醇羟基(R-CH2-OH)、醚基(R-CH2-O-H2-R)、 酮基(R-C=O(-R))、醛基(R-C=O(—H))和酯(R-C=O(-OR)), 碱性功能基主要有胺(R-CH2-NH2)和酰胺(R-C=O(-NHR))。富啡酸的羧基和酚羟基含量以及羧基的解离度均较 胡敏酸高,醌基较胡敏酸低;胡敏素的醇羟基比富啡酸 和胡敏酸高,但富啡酸中羰基含量最高。我国各主要土 壤中胡敏酸的羧基含量在270~480cmol/kg之间,醇羟基 在220-430cmol/kg,醌基在90-189cmo1/kg之间。富啡酸 的羧基含量为640-850cmol/kg,是胡敏酸的2倍左右,富 啡酸的醇羟基和醌基的含量分别在500-600和5060cmol/kg之间。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有 机 质 是 土 壤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在土壤肥力、 环境保护、 农业可持续 发展等方面 都有着很重 要的作用和 意义
一方面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 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对土壤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农药等各种有机、无机 污染物的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土壤有机 质对全球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影响 -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
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土壤中对有机质的分解与转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以及转化成为养分的机制。
一、微生物的分类及功能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它们在土壤中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细菌是土壤中最主要的微生物群体,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中的碳、氮、磷等元素,并将其释放到土壤中,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其次,真菌是土壤分解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产生酶类来分解有机质,将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养分。
最后,放线菌在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分解难降解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微生物利用的简单物质。
二、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机制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通气等对微生物有机质分解活性起到重要影响。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气条件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加速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其次,化学因素如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也对微生物有机质分解起到一定调节作用。
不同微生物对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不同,因此土壤中的化学环境对微生物的分解活性有直接影响。
最后,生物因素指的是微生物群体的结构和多样性对有机质分解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通过分解特定的有机质,从而形成食物链和能量流动,进一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
三、有机质的转化与土壤养分的释放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是一个有机质分子逐步被降解的过程。
首先,微生物通过分泌各种酶类,将有机质降解成较小的有机物分子。
这些有机物分子可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
接下来,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分子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简单物质。
最后,这些简单物质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也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质转化为养分的速度和效率取决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土壤环境条件的适宜与否。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1)不含氮的有机物的转化
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如糖类、纤维类、半纤维类、脂肪和木质素等。
好气条件下
生成简单的有机酸、醇、酮类,最后完 全分解成CO2和水,同时释放热量。
通气不良条件下
形成有机酸类中间产物,最后产生甲烷、 氢气等还原性物质。
胡敏酸 富里酸
C% 50--62 45--48
H% O+S%
2.8--6.6 31--40
5--6
43--48
N% 2.0--6.0
1.5
总体来说,一般腐殖质平均含碳为58%,氮5.6%, 其C/N比为10:1-12:1。
土壤腐殖质
4. 吸水性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最大吸水度达500%,在湿度饱和的空气中, 其湿度为200%。强大的吸水性使土壤具有 较强的持水供水能力。
与含水三氧化物 如Al2O3·XH2O·Fe2O3·yH2O化合成凝胶体
与土壤黏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土壤腐殖质
三、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1. 颜色 整体呈黑色或黑褐色,富啡酸呈淡黄色,胡敏酸为褐色。
2. 溶解性 富啡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土壤腐殖质
3. 元素组成
C、 H 、N 、O、 P、 S, 其次Fe、 Ca、 Mg 、Si 。
腐殖质
(3%-8%)
(10%-3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二、腐殖化过程
定义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 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 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5第五讲 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1、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 Mineralization(矿质化):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 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R (C,4H ) 2O2 酶、氧化 CO2 2H 2O 能量
含碳碳和氢的化合
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 量的百分数称有机质的矿化率(mineralization percent)。
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和转化过程: 第一阶段:可溶性有机化合物以及部分类似有机物进 入土壤后的头几个月很快矿化 。 第二阶段:残留在土壤中的木质素、蜡质以及第一阶 段未被矿化的植物残体碳相对缓慢分解。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经1年降解后,有机质的2/3以CO2的 形式释放而损失,残留在土壤中的不足1/3。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SOM 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
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 Humification 腐殖化过程: 简单→复杂 Mineralization 矿质化过程: 复杂→简单
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
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要的时间。 SOM平衡: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等于从土壤中损失的 有机质的状态。
一)、有机质的数量和来源
原始土壤:最初来源微生物,随后来源动植物 残体和(根系分泌物) 自然土壤经人为影响后,其有机质来源包括:作 物根茬、各种有机 肥料、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 渣、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有机物。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枯枝、落叶、 落果、根系等;其次是土壤中动物、微生物的遗 体;及人为施用的有机肥料。
五、土壤有机质与生物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 它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土壤肥 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壤生物和酶推动土壤中物质循环,其存 活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存在。
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氨化作用 (ammon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条件下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3)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
正磷酸盐H2PO4-、HPO4=、PO43-、 正硫酸盐 HSO4-、SO4=
好气条件
含磷和硫化合物 的分解
偏磷酸盐和次磷酸盐H3PO3、 H3PO2 、H3P 气体 H2S (黑根、毒害)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 为暗褐色小片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 成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 肽、氨基酸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 物质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单 宁、腊质等
(二)土壤有机物质组成特点及存在形态
碱溶后加电解质 NaCL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轻组)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胡敏酸(HA)和富啡酸(FA)
(二)土壤腐殖质分离与提取
一般将土壤腐殖物质划分为三个组,但这些组分只 是操作上的划分,而不是特定化学组分的划分。 1.胡敏酸(褐腐酸、HA):碱可溶,水和酸不溶, 颜色和分子量中等; 2.富啡酸(黄腐酸、富里酸、FA):水、酸、碱都
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是怎样转化的
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是怎样转化的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向两个方向转化。
一是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变成无机化合物,即矿质化过程;二是把有机质矿化过程形成的中间产物合成为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即腐殖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肥料在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最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变成二氧化碳、水和矿质养分,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种过程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养分和活动能量,有一部分最后产物或中间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性质,并提供合成腐殖质的物质来源。
这些有机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含磷有机化合物、核蛋白、磷脂、含硫有机化合物、含硫蛋白质、脂肪、单宁、树脂等。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一般在好气条件下进行速度快,分解彻底,放出大量的热能,不产生有毒物质;在嫌气条件下,进行速度慢,分解不彻底,放出能量少,其分解产物除二氧化碳、水和矿质养分外,还会产生还原性的有毒物质,如甲烷、硫化氢等。
旱地土壤中有机质一般以好气性分解为主,水稻田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只有在排水晒田,冬种旱作时,才转为以好气性为主的分解过程。
腐殖化过程该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并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在转化为矿化作用最终产物时,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又产生再合成产物和代谢产物。
第二阶段,再合成组份,主要是芳香族物质和含氮的蛋白质类物质,缩合成腐殖质分子。
腐殖质是黑褐色凝胶状物质,分子量大、具有多种有机酸根离子、不均质的无定型的缩聚产物。
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矿物质胶体结合为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腐殖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矿质化、分解,但其分解比较缓慢,是土壤有机质中最稳定的成分。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一、含量及组成
1、有机质含量
一般含量在0.5-5%之间。 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漠境土和砂质土壤不足0.5%
表 5-1 不同地区旱地和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地 东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方红壤丘陵 珠江三角源程序平原 区 旱地 4.45 0.99 1.74 1.65 2.01 有机质含量(%) 水田 4.96 1.27 2.74 2.52 2.73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一、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
土壤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 合物; 第二阶段是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 作用和反复的循环利用,合成的多元酚和醌,或 来自植物的类木质素,聚合形成高分子的多聚化 合物,即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形成的四种途径
分子量大小与单体分子的缩合度有关 腐植酸结构松散,含有大量的微细孔隙
(2)腐殖酸的分子形状 pH 2-3 4-7 8-9 纤维、纤维束状 网状、海绵状 页状
>10
粒状
5.胶体特性 土壤有机胶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腐殖酸的化学性质
1.
多元素组成化合物
主要有C、N、O、H、S等,还有P、K、Ca、Mg等灰分元 素;腐殖酸主要由酚醌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组成;富里酸的碳、 氮含量比胡敏酸低,氧比胡敏酸高。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
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选定一年为期限的原因,是因为进入土壤中的有 机物质在第1—3个月分解速率最快,以后逐渐变慢, 一年以后趋于稳定。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系数一般在0.2—0.5之间, 旱地土壤较低,多为0.2—0.25,水田较高,为 0.25—0.4。
2、溶解性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富里酸的一价、二价盐溶于水,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胡敏酸的一价盐溶于水,但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绪论1、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
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1、土壤矿物质:土壤固相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
由岩石和矿物经过极其复杂的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3、根据岩石成因,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逐渐破碎成疏松物质的过程。
5、按风化作用因素和风化特点,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物理风化: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过程。
(2)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3)、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物在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6、按土壤母质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积物、黄土、红土。
7、按土壤质地的不同,可将土壤粗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壤腐殖质:黏土>腐殖质>砂质土8、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1)、砂质土: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
a、水——粒间孔隙大,毛孔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力弱,水汽易疏散,易干不易涝。
b、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性物质。
c、热——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2)、黏质土:含砂粒少,黏粒多,毛管孔隙特别发达,大孔隙少,土壤通气透水性差,排水不良,不耐涝。
a、水——粒间孔细小,毛管细而折,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性强,易涝不易干。
b、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
第4章土壤有机质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示意图
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
目前常用的提取剂
(1)0.1M NaOH溶液 (2)0.1M NaOH + 0.1M 焦磷酸钠混合提取液
腐殖质分组方法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颜色
黑褐色,富里酸呈淡黄色,胡敏酸呈褐色 2、溶解性 富里酸溶于水、酸、碱; 胡敏酸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化能:亚硝酸菌、硝酸菌等;光能:光合细菌、藻类
1)微生物
细菌 (bacteria) 放线菌 (actinomyces ) 真菌 (fungi) 藻类 (algae)
2)土壤动物
• A、原生动物(protozoon) :单细胞真 核生物,104-105个/g土。鞭毛虫、变形 虫 • B、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线虫、蠕 虫、蚯蚓、蚂蚁 疏松土壤,破碎植物残体
P、Ca、K、Mg;
Fe、Mn、Cu、Zn、Mo、B
2、有机质的组成
(2) 化合物组成 可分为: 腐殖物质
(Humic Substance)
非腐殖物质 (Non-Humic Substance) 常见的化合物有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木质素及脂类。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单宁等
第一章 土壤有机质
【教学目标】 1. 土壤有机质概述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
(一)基本概念
1. 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 矿化作用 4. 腐殖化作 用 7. 腐殖化系数 8. C/N 9. 腐殖酸 10. 褐腐酸 11. 黄 腐酸 12.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及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及影响因素一、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始终处于不断分解的损失量和不断形成、输入的加入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中。
一方面主要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有机质逐渐被分解;另一方面由于植物残体的输入,如自然土壤中植物凋落物、残根以及根的分泌物和脱落物等的输入,农业土壤中根茬和根分泌物以及有机肥料等的输入,土壤有机质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当土壤有机质分解量与加入量相等时,有机质含量将处于稳定状态;当加入量大于分解量时,有机质含量将逐渐提高,反之则逐渐降低。
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取决于有机质分解量和加入量的相对大小。
一般的趋势是对于原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随着耕种年数的递增,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据国外报道,由于耕作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损失20%~30%。
初期土壤有机质损失很快,大约耕作20年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变慢,30~40年后基本达到平衡,这时土壤有机质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
我国黑龙江省的土壤调查资料表明,开垦后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1/4~1/3,开垦后20~4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1/4~1/3,开垦60年后土壤有机质减少到原来含量的1/2以上。
二、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进行的强弱程度,而具体的转化过程又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主要推动力,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及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强度和速度。
(一)有机质本身的物质组成有机质本身的物质组成不同,转化速度也不同,一般说来,糖和蛋白质含量高的有机质(如豆科绿肥)矿化速度快,而木质素、脂、蜡等含量高的有机质(如禾本科稻草、玉米等)矿化速度慢。
有机残体的转化还受本身含氮量和含碳量比值(C/N比值)的影响,矿化速度与其含氮量成正比,与含碳量成反比。
有机质分解离不开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需要同化一定数量的碳和氮构成身体的组成成分,同时还要分解一定数量的有机碳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原理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原理
土壤有机物的转化是指在土壤中有机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生物、物理等过程,发生分解、转化、合成的过程。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微生物分解: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类,将有机物质降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
2.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微生物分解后,进一步发生矿化作用。
矿化是指有机物质中的碳、氮、磷等元素被微生物利用,释放为无机形态,如二氧化碳、水、氨、硝酸盐、磷酸盐等。
这些无机物质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3. 合成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也可以发生合成反应,生成新的有机物质。
例如,微生物可以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或氮酸盐,形成符合植物生长需要的有机氮物质。
4. 骨架重排: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可能发生骨架重排反应,使某些有机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性质和功能。
这种骨架重排反应可以是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总的来说,土壤有机物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分解和矿化作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通过这些过程,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能够被分解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养分。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有机质ppt课件
植物残体的特性:新鲜的易分解;C/N 土壤特征:粘粒含量(正相关);pH
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的组分比较
一些有机质的C、N含量及C/N
适宜土壤微生物活动的pH值
7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各种功能基对 金属离子的亲和力:-NH2 (胺基)>-N=N(偶 氮化合物)>N(环氮)>COO-(羧基)>-O(醚基)>-C=O(羰基)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 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 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 成硝酸。其反应如下:
2NH3+3O2 2HNO2+O2
2HNO2+2H2O+热量 2HNO3+热量
反硝化作用
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 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 程,称反硝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土壤对酸碱度变化的缓冲性能。
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土壤有机质能为微生物生活提供能量和养分,同时又能调节
土壤水、气热及酸碱状况。 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胡敏酸具有芳香族的多元酚官能团,可以加强植物的呼吸过 程,提高细胞膜的透性,促进养分进入植物体,还能促进新陈代 谢,细胞分裂,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其他方面的作用
蛋白质 硫氨基酸
H2S
还原型的无机硫化物被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称硫
化作用。其反应如下:
2H2S+O2
2H2O+2S
2S+3O2+2H2O
2H2SO4
硫化作用产生的硫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作用,形成硫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有机质如何分解和转化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即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原始土壤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物、植物残体称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
自然土壤经人为影响后,还包括有机肥料、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等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分为新鲜有机质、半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三种。
新鲜有机质和半分解有机质,约占有机质总量的10%~15%,易机械分开,是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养分来源,也是形成腐殖质的原料。
腐殖质约占85%~90%,常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难以用机械方法分开,是改良土壤、供给养分的重要物质,也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耕作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通常<5%,一般在1%~3%之间,一般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0%——有机质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0%——矿质土壤。
一、土壤有机质组成
土壤有机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1、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组成是c、h、o、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s。
2、化合物组成
(1)糖、有机酸、醛、醇、酮类及其相近的化合物,可溶于水,完全分解
产生co2和h2o,嫌气分解产生ch4等还原性气体。
(2)纤维、半纤维素,都可被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在稀酸碱作用下易水解,纤维素在较强酸碱作用下易水解。
(3)木质素,比较稳定,不易被细菌和化学物质分解,但可被真菌和放线菌分解。
(4)肪、蜡质、树脂和单宁等,不溶于水而溶于醇、醚及苯中,抵抗化学分解和细菌的分解能力较强,在土壤中除脂肪分解较快外,一般很难彻底分解。
(5)含氮化合物,易被微生物分解。
(6)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留下的灰),占植物体重的5%。
主要成分有ca、mg、k、na、si、p、s、fe、al、mn等。
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着复杂的转化过程,包括矿质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
(一)矿质化
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co2和无机物的过程称矿化作用。
这一过程也是有机质中养分的释放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土壤有机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等糖类,在微生物分泌的糖类水解酶的作用下,首先水解为单糖:
(c6h10o5)n+nh2o--→nc6h12o6。
生成的单糖由于环境条件和微生物种类不同,又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分解,其最终产物也不同。
如果在好气条件下,有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多,称氧化作用。
其反应如下:
nc6h12o6+6o2—→6co2+6h20+热量
如果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则在嫌气性微生物作用下缓慢分解,并形成一些还原性气体、有机酸,产生的热量少,称发酵作用。
其反应为
c6h12o6--→ch3ch2ch2cooh+2h2+2co2+热量
4h2+co2-→ch4+2h2o
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不仅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碳源和能源,扩散到近地表大气层中的co2,还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素营养。
co2溶于水形成碳酸,有利于土壤矿质养分的溶解和转化,丰富土壤中速效态养分。
2、含氮有机质的分解
含氮有机物是土壤中氮素的主要贮藏状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腐殖质等。
不经分解多数不能为植物直接利用。
(1)水解作用
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的作用称水解作用
蛋白质
蛋白质-------→氨基酸
水解酶
氨基酸大多数溶于水,可被植物、微生物吸收利用,也可进一步分解转化。
(2)氨化作用
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称氨化作用
氧化
ch2nh2cooh+o2-----→hcooh+co2+nh3
好气分解
还原
ch2nh2cooh+h2-----→ch3cooh+nh3
嫌气分解
水解
ch2nh2cooh+h2o-----→ch2(oh)cooh+nh3
不论土壤通气状况如何,只要微生物生命活动旺盛,氨化作用就可以在多种条件下进行。
氨化作用生成的氨,在土壤溶液中与酸作用生成铰盐,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利用,也可以nh4+吸附在土壤胶粒上,免遭淋失,也会以nh3逸入大气造成氮素的损失,或进行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
(3)硝化作用
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
其反应如下:
2nh2+3o2--→2hno2+2h2o+热量
2hno2+o2—→2hno3+热量
硝化作用是一种氧化作用,只能在土壤通气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因此适当地中耕、松土、排水、经常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是硝化作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与土壤中的盐基作用生成硝酸盐,no3-也可直接被植物吸收,但no3-不易被土壤胶粒吸附,易随水淋失。
(4)反硝化作用
同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硝化作用。
其反应如下:
反硝化细菌
c6h12o6+24kno3------→24khco3+6co2+12n2↑+18h2o
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氮素损失的过程,多发生在通气不良或富含新鲜有机质的土壤中,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能抑制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1)含磷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磷有机物主要有核蛋白、卵磷脂、核酸、核素等,它们在有机磷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分解:
磷细菌 k++na++ca2+
核蛋白质-------→磷酸-----------→磷酸盐
水解
产生的磷酸盐是植物可吸收的磷素养分,但在酸性或石灰性土壤中易与fe、al、ca、mg等生成难溶性的磷酸盐,降低其有效性。
在缺氧条件下磷酸又被还原为磷化氢,其反应如下:
h3po4---→h3po3---→h3po2---→ph3
磷化氢有毒,在水淹条件下常会使植物根系发黑甚至死亡。
(2)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植物残体中的硫,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能分解含硫有机物的土壤微生物很多,一般能分解含氮有机物的氨化细菌,都能分解有机硫化物,产生硫化氢,其反应如下:
蛋白质——硫氨基酸——h2s
还原型的无机硫化物被硫化细菌氧化成硫酸的过程,称硫化作用。
其反应如下:
2h2s+o2---→2h2o+2s
2s+3o2+2h2o-→2h2so4
硫化作用产生的硫酸与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作用,形成硫酸盐,硫酸盐是植物可吸收的养分。
硫酸还可增加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
细菌在无氧条件下,以so42-作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产生s或h2s的硫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硫化作用。
硫化氢对根系有毒害作用,能造成根系腐烂。
因此,应排除土壤多余水分,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抑制反硫化作用进行。
(二)腐殖化
腐殖化指有机质被分解后再合成新的较稳定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并使有机质和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一般认为腐殖质的形成要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的组分,如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和含氮的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组分通过缩合作用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在第二阶段中,微生物分泌的酚氧化化酶,将多元酚氧化为醌,醌与其它含氮化合物合成腐殖质。
即1)多元酚氧化为醌;2)醌和氨基酸或肽缩合。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激发效应可正可负。
矿质化和腐殖化两个过程互相联系,随条件改变相互转化,矿化的中间产物是形成腐殖质的原料,腐殖化过程的产物,再经矿化分解释放出养分,通常需调控两者的速度,使其能供应作物生长的养分同时又使有机质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