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名词解释(最新知识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斗争的过程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操作或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
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
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显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复发:病人进入恢复期,于体温正常1-3周后,发热等症状再现,血培养阳转称之。
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度出现称之。
重型肝炎:黄疸迅速加深,肝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
肝功能异常,多数患者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
起病两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体征和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携带状态是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持续存在,但病人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病人可向体外排菌,称为~。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称为~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和垂直传播-母婴。
大流行:若某种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过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复发: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次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发热等症状再次出现者。
(完整版)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1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 2感染(infection) 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 3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达到互相适应、互相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 4机会性感染(oportunistic infection) 某些因素导致共生状态被打破,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6. 首发感染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7. 重复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8. 混合感染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9. 重叠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10. 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11. 感染结果:病原体被清除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把病原体清除出体外。
1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犯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午任何症状、体症,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意义扩大免疫人群1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1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带菌带虫 b急性慢性恢复期健康携带15. 潜伏性感染(latant state)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寄生在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仅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能将其清除时,病原体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一、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传染病那就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这可是个超重要的概念呢,在传染病学里是个基础中的基础哦。
二、感染(infection)简单说呀,就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的过程。
就好像有个不速之客跑到咱们身体里安家落户啦,而且还可能搞出很多坏事呢。
三、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这个有点像隐藏的小坏蛋呢。
就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是不是很狡猾呀?四、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和隐性感染相反啦,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这时候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让我们知道有东西在捣乱啦。
五、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这就是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但是人体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过病原体可以排出体外,这种人就像个移动的病菌库呢,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病菌传给别人哦。
六、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这个时期就像暴风雨前的平静,病菌在身体里悄悄地发展,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可不一样呢,有的短有的长。
七、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这是在发病初期,在出现典型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
这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不太典型的症状,像是身体在给我们发出警告,告诉我们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啦。
八、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这个时期就是传染病的各种典型症状都表现出来的时候,比如发热、咳嗽、皮疹之类的,这时候就很容易诊断出是哪种传染病啦。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科学领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学名词的解释。
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例如,流感、肺结核和艾滋病都是传染病。
2. 病原体(Pathogen):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病毒或其他致病因子。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指传染病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途径。
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病媒传播(例如蚊子传播疟疾)等。
4. 感染(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并繁殖引起疾病的过程。
感染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发生。
5.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身体的一种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外来病原体并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应答来消灭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6.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原因和控制的科学。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危险因素以及防控措施。
7. 隔离(Isolation):将已经感染的人或动物与健康的人或动物隔离开来,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隔离可以通过将患者单独安置在特定场所,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来实现。
8. 感染控制(Infection Control):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这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环境卫生措施(如清洁消毒)和疫苗接种等。
9. 疫苗(Vaccine):一种由病原体的部分或全体制成的制剂,用于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疾病的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以预防感染该病原体。
10. 抗生素(Antibiotics):一类抗菌药物,能够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
然而,抗生素仅对细菌有效,对病毒等其他病原体无效。
11. 预防措施(Preventive Measures):为了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的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接种疫苗、正确使用抗生素等。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一、关键信息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2、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3、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5、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群。
1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11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112 症状明显期:出现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113 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21 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211 复发: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31 人畜共患病: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311 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赖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绵延繁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染给人的疾病。
41 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411 医源性感染:在医疗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设备、药物、制剂及卫生材料污染或院内场所消毒不严造成的感染。
51 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由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511 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61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功能。
611 特异性免疫: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产物等抗原物质接触后产生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应答。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肯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到达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时机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时机性感染。
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根底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根底上再被其它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含具有明确埋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埋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病症、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觉察。
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响,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5、埋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缺少以将病原体去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埋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
传染病学的知识点
传染病学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传染病学》①基本定义:传染病学就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简单说,就是弄明白传染病是怎么回事,咋在人之间传来传去,怎么发现它,怎么治它,还有怎么防止得这个病的学问。
②重要程度:在医学学科里可是相当重要的。
要是没人懂传染病学,传染病一旦爆发,那可不得了,像以前的天花、鼠疫,死了老多的人了。
现在也是,传染病如果控制不好,那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公共健康就没有保障了。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像人体解剖学知识,得知道人体结构才能明白传染病在哪儿捣乱;还得有点生理学知识,比如说知道人体正常的机能运作,这样才能看出传染病把人体机能破坏成啥样了。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可太多了。
一个方面,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它来诊断、治疗传染病。
就好比一个人发烧一直不退,医生就可以根据传染病学的知识,判断是不是感染了伤寒或者其他传染病,进而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公共卫生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学的研究来制定预防策略,像打疫苗的计划,来阻止传染病大规模爆发。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在医学领域里就像一张图中的一块关键拼图。
它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都有关联。
因为传染病的发病涉及人的生理机制,这和基础医学关联;治疗传染病患者是临床医学的工作;而防止传染病传播就是预防医学的重点内容。
②关联知识:和微生物学关联可紧密了。
很多传染病都是微生物搞的鬼,像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毒引起的流感。
还和免疫学有关系,人体的免疫系统和传染病对抗是一个重要方面,免疫系统强的人可能不容易得传染病,或者得了病好得快。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难点在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微生物又那么多种类,各种传染病的症状有时候还很相似。
比如说,有些发热的传染病前期都很像,很难区分。
而且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时很复杂,可能还有潜伏期,就更难捉摸了。
- 关键点:关键在于搞明白传染病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称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稽留热:高热持续达数天或数周,且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8、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且有大量病例发生,称为暴发流行。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由病原生物(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流行的疾病。
2.感染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
3.传染病学: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4.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
5.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无任何临床表现,感染利用血清学可测出,其中部分人可形成带菌状态。
6.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该病特有的表现。
7.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局部病变轻微,不出现临床症状。
但可自局部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部位,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9.传染源:是指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10.自然疫源性疾病:也称为人兽/畜共患病,是指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
11.自然疫源地:是指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存在的地方。
1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3.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
14.病原体: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病原体。
15.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并致群体传播。
16.复发: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
原因是免疫力低下,潜伏在病灶内的病原体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
17.再燃:病程第2~3周前后,体温波动下降,但未达正常时又复上升,持续3~7日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可为阳性,症状加剧可能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
病原体再度繁殖有关。
18.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9.前驱期:指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二、大题1.传染病的预防:①管理感染源:早发现早上报;对接触者的处理(检疫,医学观察);尽可能在人群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观察;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予以治疗,无价值者深埋焚烧②切断传播途径:三管:水、粪、食;灭:灭虫;讲卫生:洗手。
传染病学重点名解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稽留热sustained feve r: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
但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毒血症状:(toxemic symptom)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内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外的各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现,有时可有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改变。
散发sporadic occurrence: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一般发病水平流行epidemic: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暴发流行epidemic outbreak: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大流行(pandemic):若某种传染病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和洲界。
人兽共患病(zoonosis):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鼠疫。
恙虫病。
人类进入这些地区可受感染,也叫自然疫源性疾病。
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和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人常见于肺和脑。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间传播的疾病。
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源、动物叮咬等。
传染病的传播往往需要一个传染源、一种传播途径和一个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发展和预防的学科。
通过传染病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传染性、疫情动态、流行规律等重要信息,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传染病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名词需要解释:1.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病原体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才能引起传染病。
2. 感染:指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并生长、繁殖的过程。
感染可以是无症状的,也可以引起明显的症状和疾病。
3.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或动物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食物或水源传播、接触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
4. 隔离:将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与其他人分开,以防止传播给他人。
隔离可以是在医院中的单独房间内,也可以是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
5. 检疫:对于来自传染病高风险区域的人员、动物或物品进行检查、隔离和观察,以防止传入和传播病原体。
6. 疫苗:通过注射或其他方式输入人体的一种生物制品,可以增加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7.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的制定、疫情预测等。
8. 病例:指被诊断为某种传染病的患者。
病例报告可以帮助疫情监测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9. 感染源:引起传染病传播的来源,可以是患者、病原携带者、宿主动物或环境中的致病物质。
10. 防控措施:包括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如隔离、检疫、消毒、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卫生宣教等。
总之,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传播、发展和预防的学科,其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这些名词和概念的解释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控制措施。
传染病学 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比较少,自行检测)1、传染病:见下2、感染:见下3、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4、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填空题:1、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3、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社会因素4、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证实甲、乙、丙、丁、戊五种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新型的:庚型肝炎病毒、输血传播病毒、Sen病毒5.乙肝两对半: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 、抗HBc6.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传播7.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四期(初期,急期,恢复期,后遗症其):极期:1.高热、2、意识障碍、3、惊厥或抽搐、4、呼吸衰竭、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6、循环衰竭8、霍乱临床表现三期:吐泻期、脱水期、恢复期或反应期。
霍乱重度脱水者的表现:皮肤干皱、无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9、猩红热临床表现:1、普通型:发热、咽峡炎;2、脓毒型;3、中度型;4、外科型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传染源:带菌者、流脑病人简答:1、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和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和某些真菌。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
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
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传染病学名解和填空
传染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自然疫源性疾病:指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如鼠疫、恙虫病、钩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
3.隔离期:是指根据传染病传染期来决定的隔离患者的一段时间。
4.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5.Danes颗粒:即完整的HBV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传染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
7.易感者:指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8.HFRS:即肾综合症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
9.复发:是指感染已进入恢复期,发热等主要症状已消失,但由于病原体在体内再度繁殖而使发热等主要症状再度出现。
10.再燃:当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次出现,称为再燃。
11.窗口期(乙肝、艾滋病):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二.填空题1.病毒性肝炎从病原学上划分为甲、乙、丙、丁、戊等五型;从临床表现上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五型;可导致慢性肝炎的病毒有HBV、HCV、HDV;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是HAV、HEV;乙、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注射途径、性传播、围生期传播等;慢性肝炎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分为轻、中、重三度。
2.HFRS的“三大主征”指的是发热及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即外渗征、肾功能损害;五期经过指的是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红”征指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三痛”征指头痛、腰痛、眼眶痛;其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多尿期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少尿期和多尿期三期。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在传染病学中,涉及到许多常用的名词术语,它们对于理解传染病的本质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进行解释。
1.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以及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2. 疫情(Epidemic)疫情指在某一特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患病人数超过正常水平的情况。
疫情的发生通常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力和宿主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3. 流行病(Pandemic)流行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广泛地区或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导致大量人群感染,并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重大威胁的情况。
流行病通常会引起社会恐慌和大规模传播。
4.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等。
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感染宿主后繁殖并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力(Infectivity)感染力是指病原体所具有的侵入宿主并引起感染的能力。
感染力高的病原体易于在人群中传播,导致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6. 病例(Case)病例指被诊断出患有某种特定传染病的患者。
病例是疾病监测和控制的基本单位,对于疫情的追踪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7.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方式。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以及昆虫叮咬等。
8. 防控措施(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防控措施是指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而采取的行动。
常见的防控措施包括宣传教育、隔离患者、消毒环境、疫苗接种等。
9. 隔离(Isolation)隔离是指将已经感染某种传染病的患者单独拘禁或安排在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
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6。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7。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
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
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
和临床表现。
8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9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感谢聆听...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
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
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12。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
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即为传染性.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免疫状态等有关.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4。
传染期:指感染者或病人有能力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那段时间是针对传染病而言的不同的传染病传染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15。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
为止的时期.
16. 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一类疾病。
15. 三区两通道:指传染科为隔离病人与易感者所划分的特殊区域和通道,三区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
16. 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7.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
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
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
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
...感谢聆听...
18。
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感谢聆听...
19.乙肝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
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 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20。
HBeAg血清转换::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
21.“三痛”征:是指头痛、腰痛、眼眶痛
22. 高血容量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水钠储留引起
血容量升高,表现为心慌、头痛、血压增高,脉压增大,
心音亢进,此时易出现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水肿等。
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严重并发症。
23。
艾滋病窗口期:从感染HIV到抗体反应出现前的这段时间,约 2 ~ 6周,3个月阳性率90%左右,6个月阳性率99%以上。
体内有HIV;感染者有传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
24. HIV职业暴露:是指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
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
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25.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26。
慢性伤寒杆菌携带者:
27。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28.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29.“三管一灭":对消化道传染病:“三管一灭”(管水源、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
30。
Herxheimer reaction: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
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感谢聆听...
31。
疟疾的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因此,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
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可多次出现.
32。
疟疾的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
复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
33.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黑热尿):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RBC在血管内裂解,出现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
特别是奎宁和伯氨喹啉...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