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
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表现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品德修养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对于传统的定级评价(考试评价),表现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状况。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表现性评价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德修养,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情况。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同时进行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思想政治课中,表现性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具体运用。
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并进行综合评价。
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例如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调查等。
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综合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成长,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群体评价。
思想政治课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和作用,同时学生也可以相互评价、给予建设性的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的探讨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技能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指导教学,又可以激励学生学习。
而表现性评价作为评价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表现性评价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学习质量的一种评价方式。
它着重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单纯地看成绩。
表现性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过程。
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解题过程等。
2.鼓励性。
表现性评价强调激励和鼓励学生,通过对学生良好表现的认可和肯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多元化。
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业、小测验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可以起到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认可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2.发现学生的潜能。
表现性评价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解题思路等,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帮助。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表现,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困难和对策虽然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标准不确定。
由于表现性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因此评价标准往往比较主观,难以具体明确。
对策:教师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可以参照学科教学大纲和学科素养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地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表现性评价则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的评价方式。
本文探讨了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表现性评价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对表现性评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一评价方式,提升地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方法、学习兴趣、参与度、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全面发展、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激发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地理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实地实验,在操作中体验地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培养地理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实验技能。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地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地理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2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与特点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实际行为和表现为基础的评价方法,注重考察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
其特点包括客观性、全面性、灵活性和个性化。
表现性评价注重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具体行为和表现,而非简单地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表现性评价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片面评价和偏颇态度。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概述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概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表现,从而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的一种评价方法。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主要以考试成绩和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表现性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表现性评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研究目的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和分析表现性评价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探讨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明确其在教育评价中的定位和价值;2.探究表现性评价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角度了解其演化和变迁过程;3.探讨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模型,揭示其内在机理和原理;4.分析表现性评价的关键要素,探讨其构成和影响因素;5.总结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应用,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表现性评价的本质和意义,为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力。
而表现性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通过研究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轨迹。
通过深入研究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模型和关键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过程,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整体性。
三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通过研究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向着个性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然后依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
例如,指导学生组成调查小组,调查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开发。
学生必须进行项目研究,运用多种技能,如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资料、合作讨论、绘制地图、写调查报告、口头陈述等,还可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表现性评价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因为评价的作业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使用这种评价能很好的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同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通过仔细聆听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实际技能的表现,应该说这才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成就的真实评价.同时学生也会很愉快的完成任务,因为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这是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中动态推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学生的发言,扑捉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时做出回应与评价,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思维得到确认,点拨和启迪,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一、要把学生的思维现状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接,找到教学现实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衔接点,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一个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中的成功表现都是以有关的知识为基础,以临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外部表现,并体现了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我们要明确实施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二、要依据学科、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或结果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据可依,要体现出评价的可操作性.应注意评价的学科启发性,教师不是单纯采用"对"或"错"为目的的客观性评价,而应是集知识性,过程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的评价,学科思考的指向性非常鲜明,也使激励性与启发性在学习中得到高度统一,实现了评价的有效性.三、善于倾听,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考虑如何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比如有些教师不仅能恰当的评价学生,还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其隐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看到自己思想方法中的亮点,领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值得发扬光大的地方,使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得到增强.。
表现性评价特点及作用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程继来( 1 )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以此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任务或模拟的练习来引发学生真实的反应,由教师或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主要有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如下:①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
当把实际的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会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②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做出评价。
③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
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 2 )过程性评价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
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概述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概述表现性评价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表现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评价观念的更新,表现性评价逐渐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评价方式。
本文将从表现性评价的概念、理论框架、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概述,并展望表现性评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成绩。
它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表现性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是一种更加全面、多维度的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育理论和评价观念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
目前,国际上对表现性评价的定义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看法: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从参与性和过程性的评价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强调学生学习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
它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学习结束时的结果。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供依据。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表现性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社会交往、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强调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评价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表现性评价摒弃了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学习。
表现性评价的理解与实施
表现性评价的理解与实施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表现性评价的理解与实施,以期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文章将首先介绍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表现性评价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文章将总结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与局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表现性评价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的理解表现性评价,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基础的评价方式。
它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侧重于评估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评价方式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理解需要把握其几个核心要素。
首先是情境性,即评价应该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这个情境应该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生活或专业领域,以便学生能够展示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是过程性,即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最终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过程和技能运用。
最后是标准参照,即评价应该基于明确的标准或目标来进行,这些标准或目标应该清晰地描述出学生应该达到的表现水平。
实施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标准,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实际操作的任务或项目。
在课堂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创设出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同时也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在评价反馈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表现性评价(performane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
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
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 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
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
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
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的探讨引言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表现为评价对象的评价方式,它注重对学生的态度、行为和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
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的测试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更符合教育教学的本质。
表现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言语表达、思维逻辑、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它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及时给予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主要包括灵活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态度、行为和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
表现性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解题方法、与同学合作的情况等,然后及时记录下来。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指导。
2. 进行学习态度和行为的评价3. 强调学习成果的表现评价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外,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表现评价。
这包括对学生在数学考试中的成绩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练习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帮助。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它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通过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提高教学质量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语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完整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
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
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
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
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
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
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推广。
表现性评价特点1、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
2、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
3、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
4、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
5、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
6、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表现性评价的原理面对真实或模拟的任务时,被评价者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方案来解决问题,即建构一种原创性反应,因此,被评价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对这一过程的评价也就是评价被评价者真正掌握或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即是运用的这一原理。
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要完成的一般是比较复杂的现实或接近现实的任务,往往需要他们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因此解决问题时被评价者依靠猜测或答题技巧的成分较少,所以,运用表现性评价往往能够测评被评价者实际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1.它是对学习的直接测量这一点是相对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而言的。
很多情况下,教师通过传统的测验并不能准确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因为通过传统测验,教师多是“推断”到了学生会“做”什么,却不能测到学生是否真正会“做”什么,二者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如,从做选择题这个活动本身教师并不能看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只能从测验的结果来推断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间接评价。
而表现性评价则不同,它是通过学生在切实地“做(完成)”一些任务时的行为或表现来进行评价,如在即兴编故事中,教师当场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口头反应能力做评价。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态度品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相比于传统的笔试、口试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评价,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表现性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品德、态度、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突破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而表现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态度,更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
3.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属性。
表现性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照顾和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本属性。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表现性评价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重要课程,而表现性评价正是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表现性评价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等方面,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表现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情况、在班级活动中的组织能力等方面,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虽然表现性评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评价标准不够明确。
由于表现性评价主要是依靠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态度品质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因此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概述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概述表现性评价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动作和作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和提供反馈。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表现性评价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指导意见。
通过表现性评价,学生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调整。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1. 多样性:表现性评价可以评价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学习表现,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
2. 及时性:表现性评价可以随时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反馈。
3. 综合性: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涉及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4. 可操作性: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是直观的、可操作的,教师和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表现性评价的类型表现性评价包括对学生各方面表现的评价,可以分为学习态度评价、学习方法评价、学习习惯评价、学业成绩评价等。
学习态度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态度的表现,包括课堂纪律、对学习任务的接受程度、对教师指导的态度等。
学习方法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包括学习策略、学习技巧、学习习惯等方面。
学习习惯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习惯和规律,包括学习积极性、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明确性等。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
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
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
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
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
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以学生实际表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它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指导教学。
本文首先对表现性评价的定义、特点和优势进行阐述,接着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策略。
文章还将对表现性评价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解释如何通过表现性评价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
认知心理学:探讨表现性评价如何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结合,促进深度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讨论表现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社会互动和情境化学习中的作用。
分析表现性评价如何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强调表现性评价在评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优势。
这个段落将详细阐述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支持小学数学教学。
我将根据这个大纲生成具体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文章的“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段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定义强调其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特点包括真实性、综合性和过程性,这使得评价结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建构自己的理解。
表现性评价正是支持这一过程的重要工具,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活动中的应用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的方法,它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而非仅仅是学习成绩的好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本文将从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活动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特点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方式,它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表现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它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表现,来为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性、多样性、个性化和动态性。
综合性是指表现性评价要全面观察和评价学生的不同表现,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
多样性是指表现性评价要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包括观察、记录、测试、访谈等方式,以便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个性化是指表现性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观察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动态性是指表现性评价要随时掌握和反映学生的最新表现,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小学数学活动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可以应用到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
以下将结合小学数学的实际活动,分别探讨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1. 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小学数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能力,如加减乘除、数形结合、数据应用等方面。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完成的作业、参与的小组活动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可以观察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观察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
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
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
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
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
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
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
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
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
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上述弊端,它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生活,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正因为表现性评价具有上述超越于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优势,它才在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它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不可缺少的又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备受人们的青睐。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1.表现性评价的优点(1)有助于阐明学习目标真实的表现任务与复杂的学习目标匹配的程度比较高。
当把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或者告知学生家长时,就通过实际的例子而使学习目标更为清晰。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以及引导一种有用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只回答关于如何做的答案的问题。
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
表现性评价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
(4)与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一些表现性评价的提倡者认为,理想的表现测验其实是很好的教学活动。
从这一观点看,编制得好的表现测验,既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又可以作为教学活动。
2.表现性评价的缺点(1)高质量的表现任务与评分办法难以编制好的表现性评价与复杂的学习目标相对应。
编制高质量的任务,需要学习许多知识技能。
在评价复杂的推理能力或有多种正确答案的任务时,很难确定高质量的评分办法。
(2)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比较困难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要花费许多时间,而且,教师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评价也要花许多时间,此外,对表现性任务的评分信度往往也较低。
(3)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这就是说,学生在一小部分评价任务上的表现,难以概括到一大类表现性任务上去。
(4)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对于集中于记忆和回忆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客观形式的测验项目(简答、多项选择、匹配、正误判断)是更好的选择。
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形式的测验仍比表现性评价优越,因为前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
此外,客观形式的测验更易于评分,得出的结果更可信。
在实际应用时,最好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形式一、演示演示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借此展示他能够使用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一件定义良好的复杂任务。
构成演示的任务通常是定义良好的,而且学生和评价者通常也知道完成演示的正确或最佳的方式。
在学校中,学生可以演示他们使用仪器设备的技能,如烘烤设备和实验仪器;演示在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信息;在体育课上演示怎样爬绳。
对大多数演示来说,演示集中于学生运用其技能的程度有多好,而不是集中于学生解释自己的思维或说出现象背后的原理的情况如何。
二、实验与调查实验和调查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
研究集中于回答具体的问题(如这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支持本州的死刑法律吗?)或调查具体的研究假设(色彩鲜艳的广告被记住的时间长)。
实验和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还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形成一种理论性的、基于学科知识的解释。
为评价这些能力,应要求学生在开始收集数据前作出估计与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
接下来在所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进行论证。
此外还要陈述其假设并能识别其方法或数据中可能的错误源。
最后要能有效地交流实验或调查的结果。
三、科研项目这是指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完成一项科研项目,从而对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
在实际运用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体项目与群体项目。
1.个体项目这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最终产出如下产品:模型,有一定功能的物体,实质性的报告或收集物。
精心编制的研究项目,要求学生应用和整合广泛的知识与能力。
例如,当写一篇图书馆研究论文时,学生必须运用查找并使用参考文献的技能:列纲要、组织、构思报告;用书面语言、文字处理器等呈现方式进行交流。
此外学生还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2.群体项目作为评价技术的群体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能否以合作性的及适当的方式一起工作,来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产品。
群体项目的学习目标取决于学科内容及所评价的学生的水平。
例如,群体项目可集中于:行动定向的学习目标(出版一份通讯);学生兴趣定向的学习目标(对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论文);学科内容定向的学习目标(理解河流是如何形成的);或学科间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理想的城市)。
四、口头描述与戏剧表演口头描述可允许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并以会谈、演讲的方式使用其口语技能。
例如,在语言及语言艺术课程中,许多学习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而不是内容的正确上。
争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现。
这是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对立起来,有理有据地争论问题。
评价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服的质量上。
戏剧表演将言语化、口头与演讲技能及运动能力表现结合在一起。
例如,学生可以将他们对虚构人物或历史人物的理解,通过扮演角色将这些人的理想位置和个人特点表现出来。
五、作品选集作品选集(portfolios)最初是艺术家、摄影师、作家用来收集和展示其最佳作品的。
这一方法,后来被一些教育工作者用作表现性评价的基本或唯一方法。
作品选集是学生作品的有限集合,用于展示学生的最佳作品,或者展示学生在给定时间段内的教育成长过程。
作品选集并不仅仅是学生所有作品的集合,放进选集的只限于那些最佳地服务于作品选集目的的作品,其中往往还包括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学生对作品的修改及对作品的自我分析与反思。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点一、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内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解,我们在单元二中分析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步骤时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多述。
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
为保证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制订评价标准时可以借鉴以下几项行动策略:·对要评价的行为表现,教师自己先实际表现一下,记录和研究自己的表现或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
·列出这些表现或成果的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表现标准。
·为方便观察和判断,表现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10~15项之间。
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或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标准,避免用含糊不清的字眼来描述表现标准。
·按行为表现出现的顺序排列表现标准,以方便观察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