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
关于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及机理探究
胺,注入含油层,改善油水流度比,增加水的黏度,以提高采 收率。从水驱技术的角度来说,这种技术可能会使采油率提高 近10%左右。并且在具体技术运用中,也能够保证使采油率达 到50%以上。那么从这些数据和信息中就可以预见到,聚合物 驱技术在原油饱和度和适中储层中会有良好的适应性。不能在 难度较大的环境中体现适应性。相关化学物质,具有降解的特 性导致相关化学物质相储层渗漏。而通常意义上的采油。都应 当借助对高浓度化学物质溶液的运用,缓解流动流动性。但是 这样会增加后续相关作业的艰难性,也会导致作业成本增加。 现阶段,有一些专业人员对聚合物驱适用性的优化做出了大量 的探究,从而力求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2]。
2.2 表活剂驱 所谓表活剂,一般都是指一些活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物 质,比方说石油磺酸盐。这种物质的合理运用,可以明显缓 解水油间的张力,并且由于其的两亲优势,可以促进油在水中 的解析,使油性状暂时发生改变,顺利经过通道。这主要是因 为表活剂浇灌到含油层时,明显缩减了其中的压力,使油趋向 于不饱和状态,以此达到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目的。那么在相关 条件完备的前提下,需要考虑把酒精与水溶性化学物质进行融 合,并将这种融合物,作用到含油层,力求缓解相关化学物质 间的不良反应,但是由于实际区域中的多孔介质地质和储层孔 隙润湿性明显妨碍了这种融合物这种融合物的良好应用,弱化 了化学驱技术的效用。不仅如此,指定装置的规格和化学物质 成分的浓度也与相关工作成本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所以在相关 工作中,所伴随的影响因素就是资源的大量损耗,会导致工作
参考文献 [1] 裴海华,张贵才,葛际江,等.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进
展[J].油田化学,2010,27(3):350-356. [2] 曲彩霞.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及机理研究[D].青岛:中国石
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研究
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研究摘要:在油田开发后期主要以稠油为主,稠油油藏在经过多轮措施后,其物性和流体性质都有较明显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油井的采油效果,其主要表现原油产量大幅度下降、含水升高、油气比降低,严重影响原油开发的经济性能,当今对于一些稠油井,应该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稠油储量动用程度。
关键词:稠油采收率化学驱技术研究我国稠油在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稠油主要分布在胜利、辽河、河南、新疆等油田。
目前开采稠油主要方法是蒸汽驱和蒸汽吞吐。
由于稠油粘度高、流动性较差,常规热采效率低,成本高,消耗大很难有经济有效的开发。
因此,为了改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稠油采收率,发展了多种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文章主要阐述了:稠油热采工艺技术,井筒稠油降粘工艺技术,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
一、稠油热采工艺技术稠油老油田开采基本面临着,大多数区块蒸汽吞吐以达到8轮以上,处于蒸汽吞吐中后期,产量递减严重,油气比降低,地层压力降至原始油藏压力的20~35%,油藏的有效动能量很小,绝大多数油藏已经过2~3次加密,井距已接近70~100米,从吞吐的角度来讲,已没有加密的余地,尽管吞吐轮次较高,但加热半径有限,仅在井筒附近区域温度有所升高,吞吐动用半径较小,在井筒附近50米以内。
多井整体蒸汽吞吐是把射孔层位相互对应、汽窜发生频繁的部分油井作为一个井组,集中注汽,集中生产,以改善油层动用效果的一种方法。
原理为利用多井集中注汽、集中建立温度场,提高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井整体吞吐能有效抑制汽窜,减少汽窜造成的热损失。
由于多炉同注、同焖,有效地抑制了汽窜的发生,使注入蒸汽的热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2.多井整体注汽时,注入热量相对集中,油层升温幅度大。
由于采用多炉同注、同焖,有利于注入热量向油层中未动用区域扩散,增大了热交换面积;集中建立地下温度场,使热交换更充分。
3.多井整体吞吐时,通过不断变换注汽顺序,使驱油方向发生改变。
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
2011年5月第26卷第3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May 2011Vol.26No.3收稿日期:2010-09-08基金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稠油油藏混气表面活性剂驱技术”(编号:2006AA06Z227)作者简介:丁保东(198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研究.E-mail :dingbaod@163.com 文章编号:1673-064X (2011)03-0052-07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丁保东,张贵才,葛际江,李锦超,王静,汤明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要:综述了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普通稠油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对国内外稠油化学驱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总结,提出了稠油化学驱技术发展中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关键词:普通稠油;化学驱;聚合物驱;碱驱;复合驱;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357.46文献标识码:A我国稠油资源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不断需求,稠油将成为我国未来石油开采的主战场之一.我国稠油油田主要采用2种开发方式.地下原油黏度在5000mPa ·s 以下的油藏常采用注水开发(约占稠油开采量的18%),注水开发的平均采收率约为23%;黏度大于5000mPa ·s 的采用注蒸汽开采法(约占稠油开采量的82%).由于稠油黏度高,水驱一般注水利用率不高,采收率低,而有些稠油油藏太薄,由于能量在上下岩层的大量损失,也不宜用热力方法提高采收率.很多石油工作者致力于在开采稠油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的化学驱研究,以期在化学开采稠油方面取得突破.1聚合物驱聚合物驱主要是通过降低水油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来提高原油采收率.另外,弹性聚合物溶液能通过黏弹性产生黏滞力,提高原油的微观驱油效率[1].中国的聚合物驱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相继在大庆、胜利等油田得到应用,从稀油到稠油,从整装油田到断块油田,该技术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开采普通油藏时,聚合物驱技术已趋于成熟[2].总的来说,聚合物驱适用于含油饱和度高且中等非均质的油藏,不建议运用于地层原油黏度大于200mPa ·s 的稠油油藏.国外学者20世纪末对聚合物驱矿场实践总结时,发现聚合物驱成功的油藏原油黏度最大为126mPa ·s ,尽管原油黏度250mPa ·s 的一个油藏前景乐观,但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3].随着聚合物性能、调剖堵水等技术的进步,胜利油田的聚合物驱实践证明增油效果较好的井集中在地下原油黏度500 1000mPa ·s 区域,大于1000mPa ·s 的区域流度比改善幅度不大,效果变差[4].张贤松、丁美爱[5]针对中国稠油油藏的情况,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包括储层性质、原油黏度、注入时机等影响聚合物驱开采指标的关键油藏参数,认为:渗透率下限值为500ˑ10-3μm 2,地层原油黏度低于100mPa ·s ,含水70%以下(中高含水前期)实施聚合物驱最佳.N.Al Azri ,E.Jamal ,A.Murshidi 等[6]对具有活跃底水的油藏聚合物驱进行了数值模拟和井组试验,试图寻找出最佳的实施条件.由于原油价格的走高和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研丁保东等: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究者开始考察聚合物驱在原油黏度更高的稠油油藏中的适用性[7-9].当原油黏度较高时,为了降低水油流度比,需要更高浓度的聚合物溶液,这样就会导致注入困难.但是近年来水平井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的有效注入成为了可能.垂直井和水平井的结合能使聚合物驱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水平井结合,聚合物驱可以增加注入速度,保证经济合理的采油速度[7,10].J.Wang,M.Dong[9]在考察稠油三次采收率与聚合物有效黏度关系时,选用了黏度在430 5500 mPa·s范围内的5种稠油,发现对于特定稠油聚合物驱用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具有一个最优值,例如5500mPa·s的普通稠油:当聚合物有效黏度小于51.8mPa·s时,随有效黏度的增加,采收率增幅不大(不大于5%);当聚合物有效黏度为51.8 128.8mPa·s时,随着有效黏度的增大,采收率增值迅速增大;当聚合物有效黏度大于128.8mPa·s 时,随着有效黏度的增大,采收率增幅变得缓慢.当在高残余油饱和度的产油早期实施聚合物驱时,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的上下限都会降低;欲达到均质填砂管中相同的增油量,非均质填砂管中要使用更高浓度的聚合物溶液[8].尽管聚合物驱对改善流度比,增加稠油采收率具有很好的前景,但是必须考虑其他的不利因素.例如,油藏的非均质性:我国大部分油田存在强注强采的现象,这样易导致大孔道,增加变异系数.实施聚合物驱时,易导致窜聚,降低开发效果.虽然有人提出了预测和治理的方法[11],但聚合物驱实施前的吸水剖面调整及必要的调剖堵水等措施都是很重要的.另外,稠油水驱存在最大的初始压力梯度,当聚台物驱时,一般会出现驱替压力升高的特征,但不会超过水驱时的初始压力梯度.若聚合物驱时的驱替压力超过初始压力梯度,则可能造成岩石结构的破坏[12].因为一般稠油油藏储层胶结疏松,成岩作用低,固结性能差,因此聚合物驱带来的储层性质的变化应该受到重视.表1近期报道的普通稠油化学驱汇总表Tab.1The recently reported cases of the chemical oil displacement of ordanry heavy oil化学驱类型油藏名称地点实施时间渗透率/10-3μm2原油黏度/(mPa·s)备注聚合物驱EastBodo/Cosine加拿大亚伯达省2006年1000600 2000(油藏条件下)与水平井相结合聚合物驱渤海油田SZ36-1油田中国渤海2003年260070(油藏条件下)疏水缔合聚合物现场试验碱驱Court Bakkenheavy oil reservoir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2006年2100150 860酸值0.77mgKOH/g原油表面活性剂驱古城油田B125断块中国河南2004年310 3740344 1088(50ħ)—ASP Vriaj field印度康贝盆地2002年4500 990050(油藏条件下)酸值1.8520mgKOH/g原油2碱驱碱驱是试验最早的化学驱油技术.因为驱油机理复杂,限制很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13].尽管碱驱在矿场试验上未获得很大的成功,但因为其较低的成本,受到石油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碱驱的机理之一是:碱和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形成原位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鉴于稠油的酸值一般比较大[14],碱很易乳化稠油,且碱能部分改变润湿性(水湿转为油湿),故碱驱对于稠油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合理设计的碱驱能通过原位形成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堵塞水流通道,显著地降低水相渗透率,增加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15],即使在特殊设计的非均质模型上,合理的设计也能提高采收率达20%左右[16].J.Xie,B.Chung,L.Leung等[17]针对Court Bakken稠油油藏,进行了碱驱的设计和实施,段塞大小为0.44PV(孔隙体积)的0.5%的NaOH溶液,基于化学示踪剂技术、RST检测技术、防垢和防腐等技术的强大支持,获得了成功.碱驱未能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碱对地层溶蚀使地层变得更不均质,它使地层和产出系统结垢并使乳化原油脱水困难,所以碱驱用剂的发展趋势[18],倾向于使用弱碱、潜在碱、有机碱[19]和缓冲碱[20].—35—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表面活性剂驱国内方面,张润芳、王纪云、张燕田等[21]对古城油田B125断块进行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体系的乳化性能差并不一定说明驱油效率差.水驱结束后,注入0.3PV表面活性剂溶液,提高驱油效率幅度超过10%.另外,于立君、张锐和刘喜良[22]对吐玉克深层稠油化学段塞驱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化学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收率.0.2PV化学剂段塞为最佳选择,化学驱可提高采收率4%左右.化学驱开采稠油油藏,选用低浓度小段塞加冷水驱为宜.国外方面,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表面活性剂溶液/砂子体系里,引入稠油能降低表面活性剂在砂子表面的吸附;NaCl的加入增加了表面活性剂的吸附,NaOH、Na2CO3能很大程度降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23].注表面活性剂能大幅地提高原油产量,其效果超过注水.注水以后开采,注热表面活性剂比注冷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好[24].微乳驱是表面活性剂驱中的重要类型.但是较高的表面活性剂用量导致它的成本很高.为了降低成本,有研究证明:在岩心外用原油制备的稳定的油包水乳状液也可用于提高稠油采收率[25].尽管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类型很多,但大规模应用的只有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它包括石油磺酸盐和合成磺酸盐[26].随着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开发,石油工作者开始研究并应用耐温抗盐的表面活性剂[27].4复合驱4.1碱/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添加的表面活性剂能增加碱降低界面张力的程度,增加低界面张力和自发乳化的pH范围.同时碱能降低表面活性剂在砂子表面的吸附[23].国内方面,对辽河锦45块于Ⅱ组稠油油藏、辽河油区千22块普通稠油油藏和锦90块稠油油藏[28-29]研究表明,碱/表面活性剂驱能显著提高采收率.一般的碱/表面活性剂驱,首先要经过最低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来筛选碱和表面活性剂,然后再检验配方与地层及地层流体的配伍性,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得到能应用于实际油藏的技术参数.通常采用段塞式,实施前需要对油层进行调整吸水剖面等工艺处理,保证段塞的完整性.碱/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流度比较大,易导致水窜,需要进行必要的调剖[29].有时候单独的碱或者单独的表面活性剂均不能有效地乳化稠油,碱和表面活性剂的结合能降低界面张力,加上极其轻微的扰动或剪切,体系就能形成水包油乳状液[30].一般认为,碱/表面活性剂驱是通过乳化原油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降低稠油黏度,增加采收率.J.Bryan和A.Kantzas[31]通过压力数据和低场NMR技术分析证明:碱/表面活性剂体系能与原油在岩心中形成O/W和W/O两种类型的乳状液.J.WANG和M.DONG[32]使用描述多孔介质中乳状液流动的过滤模型证明:水包油乳状液的形成降低了水相的流度,把注入水转向了未波及的区域,增加了采收率;水相渗透率的降低源于油滴的捕集作用.J.Bryan和A.Kantzas[33]认为油滴的乳化捕集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导机理,乳化捕集比乳化携带在提高采收率方面更有效.原因是:稠油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形式不是被毛管力束缚的残余油,而是未被波及到的成片的剩余油;乳化捕集能堵塞水流通道,增加波及系数,而在高驱替速率下发生的乳化携带机理不能有效地增加产出油.要想更大地降低水相渗透率,化学驱要在小的剪切速率或者小的压力梯度下进行[31],即低驱替速度能有效地提高采收率[34].4.2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是一种可以充分发挥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协同作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低界面张力聚合物驱充分利用了稀表面活性剂溶液和聚合物的协同作用,显著地优于碱/表面活性剂驱,因为碱/表面活性剂驱易因驱替前缘不稳定或原油的酸值不适致使原位表面活性剂不足,从而减弱驱油效果.吕鑫、张健、姜伟[35]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与水驱相比,聚/表二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幅度20%左右.该技术在胜利油田孤东七区54-61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Wanli Kang等[36]筛选了一种聚合物强化的泡沫配方,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实验中均能提高稠油采收率达20%以上.4.3聚合物/碱复合驱低的波及系数和碱段塞的损耗会造成碱驱的失—45—丁保东等: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败[37].充分利用聚合物的增黏作用,降低水油流度比,可以增加波及系数[38].卢祥国等[39]发现当聚合物溶液中加入碱后,部分聚合物分子链变粗,结构层次变少,网络出现缺陷,导致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以支状为主,网状为辅,从而降低了复合体系的黏弹性,导致其在地层中封堵能力下降.侯吉瑞等[40]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可见,碱/聚合物在产生协同效应的同时,也因其二者的不相容性导致其他一些问题.对聚合物/碱在稠油油藏中应用,国内绳德强[41]研究发现:复合驱体系溶液黏度值均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能有效地提高稠油采收率.陈智宇和杨怀军等[42]研究表明:碱/聚合物体系使碱耗和聚合物的滞留量都大大下降;尽管Na2CO3使碱/聚合物体系初始黏度降低,但随时间的推移,碱/聚合物体系的黏度会有所上升;采用碱和聚合物混合注入后续跟进聚合物的方式要比交替或分开注入的方式能获得更高的采收率增值.Haiyan Zhang等[43]室内研究发现,在碱浓度比较高时,相同碱浓度的A/P驱反而没有单纯碱驱的效果好,作者认为是聚合物的加入阻碍了碱的扩散,降低了碱与原油的反应速度.聚合物/碱复合驱在稠油油藏中的矿场试验未见报道,但是在常规油藏中的实践值得借鉴,例如辽河油田兴28块碱加聚合物复合驱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David油田碱/聚合物驱[44].5稠油化学驱中的几个关键问题5.1原油乳化乳化是化学驱中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机理.对于亲水油藏:O/W乳状液能降低原油的黏度,增加原油的流动性;W/O乳状液能增加原油的黏度,具有调驱的性能.乳状液的类型以及乳状液的形成、稳定和破乳极大地影响着流体在油藏中的分布,最终影响原油采收率.影响原油乳化的因素主要有原油组分、驱替配方和矿化度等,其中原油组分具有重要的影响.原油中的有机酸是引起碱水乳化的主要活性组分已得到公认,文献中提到的其他的乳化活性组分还有沥青、胶质、蜡晶等.对于O/W乳状液的研究:范维玉等[45]考察辽河油田杜-84稠油时,发现酸性组分或沥青质是稠油中成膜的主要界面活性组分;油相高芳香度、水相碱性条件下有利于O/W乳状液的稳定.范维玉等[46]对辽河油田杜-84稠油和胜利孤岛垦西稠油组分分析,并进行乳化试验,发现:pH值的增大,酸性组分/甲苯溶液和沥青质组分/甲苯溶液乳化形成的乳状液更稳定;模拟油在碱性条件下倾向形成O/ W乳状液,酸性组分和沥青质的界面活性高于其他组分.张铜耀等人[47]认为稠油及其极性组分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程度取决于稠油及其极性组分自身的界面活性,且活性越强作用程度越强;无乳化剂时,碱性条件下的稠油与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低于酸性条件下的界面张力;在强酸强碱条件下乳化剂与组分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相互作用,在pH为4 10的中性和弱酸弱碱条件下,稠油及其极性组分的加入使得界面张力降低,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对于油包水乳状液的研究:Merv Fingas,Ben Fieldhouse[48]把W/O乳状液分为4种,且乳状液的类型主要由原油的性质决定,主要的性质为沥青质含量、胶质含量和原油的黏度.徐明进等[49]研究发现:原油中分离出的活性组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结构中含有较多的芳环结构,其形成的模拟油乳状液的界面膜强度越大,反之越小.由于油包水乳状液形成后原油黏度大幅度增加,若能在高渗透区域形成,就能有效地阻碍后续水驱的指进,这一机理被认为是普通稠油碱驱中的主要机理,且被用于数值模拟.5.2界面张力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很多,诸如油组成、水相组成、温度、盐含量和pH等.钙离子具有破坏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50].Jeff Rudin[51]认为:采用碱/表面活性剂驱油时,测定瞬时界面张力比测定平衡界面张力对优化注入剂配方更为有效.很多工作者仍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为指标来筛选驱替配方,实际上在非均质油藏或者稠油油藏中,并非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的配方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52].对于非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油实际效果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53].在非均质油藏或稠油油藏中,增加波及系数带来的增油量比增加洗油效率带来的增油量更为明显.5.3润湿性润湿性是影响多孔介质里流体分布和流体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润湿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油相组成、岩石表面性质和盐水的性质(包括离子组成和pH)[54].在一定条件下,原油碱驱中,岩石的润—55—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湿性由亲水转化为亲油,降低水相渗透率,增加波及系数,降低剩余油饱和度[55].鉴于盐水中的高价离子对润湿性的影响,Qiang Liu等[56]考察了Ma2+对稠油/盐水/化学溶液/砂子体系中润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2CO3和Ma2+同时存在时,砂子表面由水湿转为了油湿.原油中的酸性和碱性组分对润湿性具有重要影响,影响程度可能主要不在于它们的含量(酸值和碱值的大小),而在于它们的强度和分子结构,此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7].A.Skauge,S.Standal,S.O.Boe等[58]研究认为:在其试验用油范围内,酸值与碱值具有一致性,高酸值一般对应高碱值;碱性组分和酸性组分的总量和原油的极性物质总量成正比;当碱值和酸值的比增大时,体系表现出更强的油湿性.改变润湿性的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大类.物理手段主要通过改变温度和采取声波振动;化学手段包括采用酸、碱、表面活性剂、原油胶质沥青质及新型膜剂(如分子沉积膜)的处理等.6结语化学方法对于薄层中的可流动稠油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不受时间约束并可以使用相对大的井距.但是对普通稠油油藏进行化学驱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糟糕的水油流度比更易导致指进.水驱后残余油的形式不是簇状或膜状,而是成片的死油区.限制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是波及系数不高.筛选化学驱配方时,不能片面地追求超低界面张力,应更加注重配方堵塞大孔道启动成片剩余油的能力.(2)基于成熟的技术,聚合物驱在开采普通稠油油藏时具有很大优势.碱在乳化稠油方面的优势使得含碱驱替液在开采稠油中具有巨大潜力.为保证化学驱的成功,即使是聚合物驱,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剖堵水或者深部调驱.参考文献:[1]王德民,程杰成.粘弹性聚合物溶液能够提高岩心的微观驱油效率[J].石油学报,2000,21(5):45-51.WANG De-min,CHENG Jie-cheng.Viscous-elastic poly-mer can increase micro-scale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cores[J].ACTA Petrolei Sinica,2000,21(5):45-51.[2]Du Y,Guan L.Field-scale polymer flooding:Lessons learntand experiences gained during past40years[C].SPE91787-MS,2004.[3]Jewett R L,Schurz G F.Polymer flooding-a current ap-praisal[C].SPE2545-PA,1970.[4]张绍东,束青林,张本华,等.河道砂常规稠油油藏特高含水期聚合物驱研究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33.[5]张贤松,丁美爱.陆相沉积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关键油藏条件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31(1):127-129,394.ZHANG Xian-song,DING Mei-ai.The key reservoir tech-nology condition of polymer flooding in continental depositheavy oil reservoir[J].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2009,31(1):127-129,394.[6]Azri N Al,Jamal E,Murshidi A,et al.Polymer injection in heavy oil reservoir under strong bottom water drive[C].SPE129177-MS,2010.[7]Wassmuth F R,Green K,Hodgins L,et al.Polymer flood technology for heavy oil recovery[C].SPE Paper2007-182,2007.[8]Wang J,Dong M.A laboratory study of polymer flooding for improving heavy oil recovery[C].SPE Paper2007-178,2007.[9]Wang J,Dong M.Optimum effective viscosity of polymer solution for improving heavy oil recovery[J].Journal ofPetroleum Science&Engineering,2009,67(3/4):155-158.[10]Zaitoun A,Tabary R,Fossey J,et al.Implementing a heavy oil horizontal well polymer?ood in western canada[C].The7th Unit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vy Crudeand TAR Sands,Oct.27-30,1998,Beijing,China.[11]顾永涛.聚合物驱单元窜聚研究及治理[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1(2):59-61.GU Yong-tao.Polymer breakthrough stud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lymer flooding unit[J].Xinjiang Oil&Gas,2005,1(2):59-61.[12]蒋明,许震芳.辽河常规稠油油藏的聚合物驱问题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9,14(2):240-246.JIANG Ming,XU Zhen-fang.Study on polymer flooding ofLiaohe heavy oil reservoir[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c A,1999,14(2):240-246.[13]赵福麟.EOR原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91.[14]窦立荣,侯读杰,程顶胜,等.高酸值原油的成因与分布[J].石油学报,2007,28(1):8-13.DOU Li-rong,HOU Du-jie,CHENG Ding-sheng,et al.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acidity oils[J].ACTA PetroleiSinica,2007,28(1):8-13.[15]Cooke C E Jr,Williams R E,Kolodzie P A.Oil recovery by alkaline waterfiooding[C].SPE4739-PA,1974.—65—丁保东等:普通稠油化学驱的研究进展[16]Ma S,Dong M,Li Z,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emical flooding using heterogeneous sandpack floodtest[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Engineering,2007,55(3/4):294-300.[17]Xie J,Chung B,Leung 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austic flooding EOR pilot at Court Bakken heavy oil res-ervoir[C].SPE117221-MS,2008.[18]赵福麟.采油用化学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163-172.ZHAO Fu-lin.Research advances of chemicals for oil pro-duct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2007,31(1):163-172.[19]Berger P D,Lee C H.Improved ASP process using organic alkali[C].SPE99581-MS,2006.[20]Jeff Rudin,Darsh T Wasan.Surfactant-enhanced alkaline flooding:buffering at intermediate alkaline pH[C].SPE21027-PA,1993.[21]张润芳,王纪云,张燕.古城油田B125断块表面活性剂驱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05,27(4):51-53,91.ZHANG Run-fang,WANG Ji-yun,ZHANG Yan.Surfaceacting agent dispersing technology of B125block inGucheng Oilfield[J].Oil Drilling&Production Technolo-gy,2005,27(4):51-53,91.[22]于立君,张锐,刘喜良.吐玉克深层稠油油田化学段塞驱开采方式数值模拟研究[J].特种油气藏,1999,6(2):23-28.YU Li-jun,ZHANG Rui,LIU Xi-liang.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for developing heavy oil with chemical plugdrive in tuyuke deep zone[J].Special Oil&Gas Reser-voirs,1999,6(2):23-28.[23]Zhou W,Dong M,Liu Q,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urfactant adsorption on sand and oil-water interface inheavy oil/water/sand systems[C].SPE Paper2005-192,2005.[24]Thomas S S,Farouq A M,Scoular J R,et al.Chemical methods for heavy oil recovery[J].Journal of CanadianPetroleum Technology,2001,40(3):56-61.[25]Rafael D'Elia-S,Jose Ferrer-G.Emulsion flooding of vis-cous oil reservoirs[C].SPE4674-MS,1973.[26]葛际江,张贵才,蒋平,等.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发展[J].油田化学,2007,24(3):287-292.GE Ji-jiang,ZHANG Gui-cai,JIANG Ping,et al.Develop-ment of surfactants as chemicals for EOR[J].OilfieldChemistry,2007,24(3):287-292.[27]王业飞,李继勇,赵福麟.耐温耐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0(1):130-132.WANG Ye-fei,LI Ji-yong,ZHAO Fu-lin.Surfactants with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salt resistance and high salinity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oilfield[J].Detergent&Cosmet-ics,2000(1):130-132.[28]蔺玉秋,杨纯东,赵辉,等.普通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优化研究[J].中外能源,2007,12(3):46-50.LIN Yu-qiu,YANG Chun-dong,ZHAO Hui,et al.Optimi-zation study on development scheme conversion after cy-clic steam stimulation for conventional heavy oil reservoir[J].Sino-Global Energy,2007,12(3):46-50.[29]周雅萍,刘其成,孟平平.碱/表面活性剂(A/S)改善千22块普通稠油开采效果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0,7(2):39-42,54.ZHOU Ya-ping,LIU Qi-cheng,MENG Ping-ping.Labora-tory studies on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of common heavyoil in QIAN22faulted block with A/S[J].Special Oil&Gas Reservoirs,2000,7(2):39-42,54.[30]YUE Xiang-an,LIU Qiang,DONG Ming-zhe,et al.Synergy of alkali and surfactant in emulsification of heavy oil inbrine[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Engineering Aspects,2006,273(1):219-228.[31]Bryan J,Kantzas A.Improved recovery potential in mature heavy oil fields by alkali-surfactant flooding[C].SPE/PS/CHOA117649,2008.[32]Wang J,Dong M.Simulation of O/W emulsion flow in al-kaline/surfactant flood for heavy oil recovery[C].SPE Pa-per2009-066,2009.[33]Bryan J,Kantzas A.Potential for alkali-surfactant flooding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through oil-in-water emulsification[J].The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2009,48(2):37-46.[34]Bryan J,Kantzas A.Enhanced heavy-oil recovery by alka-li-surfactant flooding[C].SPE110738-MS,2007.[35]吕鑫,张健,姜伟.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研究进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3):127-130,193.LV Xin,ZHANG Jian,JIANG Wei.Progress in polymer/surfactant binary combination drive[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08,30(3):127-130,193.[36]KANG Wan-li,LIU Shu-ren,MENG Ling-wei,et al.A no-vel 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 foam flooding agent to en-hance heavy oil recovery[C].SPE129175-MS,2010.[37]Emery L W,Mungan N,Nichlson R W.Caustic slug injec-tion in the Singleton Field[C].SPE2425-PA,1970.[38]Alam M W,Tiab D.Mobility control of caustic flood[C].SPE16179-MS,1986.[39]卢祥国,姜维东,王晓燕.Cr3+、碱和表面活性剂对聚合物分子构型及渗流特性影响[J].石油学报,2009,30(5):749-754.LU Xiang-guo,JIANG Wei-dong,WANG Xiao-yan.Studyon effects of Cr3+,alkali and surfactant on polymer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and seepage flow characteristics[J].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5):749-754.[40]侯吉瑞,刘中春,张淑芬,等.碱对聚丙烯酰胺的分子形—75—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态及其流变性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03,19(3):256-259.HOU Ji-rui,LIU Zhong-chun,ZHANG Shu-fen,et al.Effect of alkali on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of polymer andits rheologic behavior[J].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2003,19(3):256-259.[41]绳德强.应用碱/聚合物驱体系提高稠油采收率[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15(2):65-69.SHENG De-qiang.Rasing the recovery of heavy oil by al-kaline-polymer system[J].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Institute,1993,15(2):65-69.[42]陈智宇,孙卫,杨怀军.羊三木油田碱-聚合物驱油机理[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3):237-240.CHEN Zhi-yu,SUN Wei,YANG Huai-jun.The mechanismof enhancing oil recovery by caustic polymer flooding inyangsanmu area dagang oilfield[J].Journal of Northwest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1999,29(3):237-240.[43]ZHANG Hai-yan,DONG Ming-zhe,ZHAO Suo-qi.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 in chemical flooding for enhancedcourt heavy oil recovery,lowering interfacial tension or re-ducing water mobility?[J].Energy&Fuels,2010(24):1829-1836.[44]Pitts M J,Wyatt K,Surkalo,et al.Alkaline-polymer flood-ing of the David Pool,Lloydminster Alberta[C].SPE89386-MS,2004.[45]范维玉,宋远明,郭玉玺,等.水包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Ⅱ.稠油官能团组分表面膜性质探索[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17(4):12-17.FAN Wei-yu,SONG Yuan-ming,GUO Yu-xi,et al.Studyon stability of heavy crude oil in water emulsionⅡ.Thefilm properties for heavy crude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water system[J].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2001,17(4):12-17.[46]FAN Wei-yu,SONG Yuan-ming,Nan Guo-zhi,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heavy crude oil frac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oil-in-water emulsions[J].Petroleum Science,2004,1(3):66-71.[47]张铜耀,范维玉,南国枝,等.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稠油极性组分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5):101-105.ZHANG Tong-yao,FAN Wei-yu,NAN Guo-zhi,et al.Study on interaction of heavy crude oil polar componentand emulsifier in heavy crude oil-in-water emulsion[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2006,30(5):101-105.[48]Fingas M,Fieldhouse B.Studies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water-in-oil emulsions[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3,47(9/12):369-396.[49]徐明进,李明远,彭勃,等.油包水乳状液中胶质和沥青质的界面剪切黏度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7,23(3):107-110.XU Ming-jin,LI Ming-yuan,PENG Bo,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bility of water-in-oil emulsion and interfa-cial shear viscosity of resin and asphaltene[J].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2007,23(3):107-110.[50]Edward M Trujillo.The static and dynamic interfacial ten-siors between crude oils and caustic solutions[C].SPE10917-PA,1983.[51]Jeff Rudin,Darsh T Wasan.Surfactant-ehanced alkaline flooding:buffering at intermediate alkaline pH[C].SPE21027-PA,1993.[52]WANG Ye-fei,ZHAO Fu-lin,BAI Bao-jun,et al.Opti-mized surfactant IFT and polymer viscosity for surfactant-polymer flooding in heterogeneous formations[C].SPE127391-MS,2010.[53]侯吉瑞,刘中春,岳湘安.复合体系超低界面张力和碱在驱油过程中的实际作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6):82-86,124.HOU Ji-rui,LIU Zhong-chun,YUE Xiang-an.Effect ofmulti-system 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alkali in oildisplacement process[J].Petroleum Geology&OilfieldDevelopment in Daqing,2006,25(6):82-86,124.[54]William G Anderson.Wettability literature survey-Part1: Rock/OiVBrine interac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core han-dling on wettabiiity[C].SPE13932-PA,1986.[55]Cooke C E Jr.,William R E,Kolodzie P A.Oil recovery by alkaline waterflooding[C].SPE4739-PA,1974.[56]Asghari K,LIU Qiang,DONG Ming-zhe,et al.Wettability alteration by magnesium ion binding in heavy oil/brine/chemical/sand systems-Analysis of electrostatic forces[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59(1):147-156.[57]何志刚,杨鸿剑,向前.原油中酸性和碱性组份对原油表面与胶体化学性质的影响[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4(4):98-100.HE Zhi-gang,YANG Hong-jian,XIANG Qian.Effect ofthe acid and basic components in the crude oil on its sur-face and colloid properties[J].Xinjiang Oil&Gas,2008,4(4):98-100.[58]Skauge A,Standal S,Boe S O,et al.Effects of organic acids and bases,and oil composition on wettability[C].SPE56673-MS,1999.责任编辑:董瑾—85—。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进展张家梁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研11级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摘要:本文对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等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发展应用作了简要综述,包括各种方法在现场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化学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理;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当前,国内陆地上80%多的油田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但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十分严重,注水开发的效率较低,平均采收率只有33%。
相关文献曾报道当地层中剩余油约为 6. 80 × 109t 储量时,提高采收率可增加可采储量1. 18 × 109t,而其中化学驱潜力最大,约为6. 00 × 108t。
一些统计值表明,表面活性剂研究者和生产商有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多数现有的油井只能采出30%的油气,化学驱是可用的、为数不多的二次和三次开采增加石油产量的方法。
一些工业观察家对这些言论很敏感。
20 世纪70年代—20 世纪80 年代的石油危机推高了石油价格,掀起了研究热潮。
但是,21 世纪的化学驱有明显的区别: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客户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更低,大大改变了旧观点。
美国德克萨斯休斯顿的壳牌国际探索与生产公司的资深研究工程师认为,壳牌对表面活性剂化学驱充满信心。
化学驱是一种很大的奖励,它能使现存的资源最大化,化学驱将是迎接世界能源挑战的一个重要角色。
1 化学驱油简介化学驱油是指向注入水中加入一定的化学剂,以改变驱替流体的性质及驱替流体与原油之间的界面性质,从而有利于原油生产的一种采油方法。
化学驱技术包括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这些技术在常规原油的开采中已经获得了成功。
碱驱和表面活性剂驱是通过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来提高洗油效率,聚合物驱则是通过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三元复合驱是将碱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者协同使用,即碱剂-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驱。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全球重 油 和油 砂 资源 巨大 , 其地 质 储 量 高 于 常规 油气资 源 之 和 。中 国稠 油 资源 比较 丰 富 , 稠 油产量 已经成 为 中 国原 油 产 量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是世界 上 4大稠 油生 产 国之一 【 。稠 油开采 主要 l J 采用蒸 汽驱 和普通 稠油 常规注水 开发技 术 。随着 油 田开 发 的不 断深 入 , 由于油水 黏度 比大 , 油井 一
干 。实验用 剂 : 面活 性 剂类 型 及 有效 物 含 量见 表
笔者 以 N 3 2块 为研究 对 象 , B 5— 进行 了不 同化 学 驱油 方法提 高原 油 采 收 率实 验 研究 , 为稠 油 油 田 的进 一步开 发提 供实 验依据 和技术 储备 。
1 化 学驱概 述 化 学驱 油技术 是 一项在水 驱基础 上 的强化 采 油方法 , 注水 开发 油 田进人 中后 期最 有 发展 潜 是
第 l 2卷第 5 期
}
Ⅲ- ^ I
表 2 聚合物 性能 指标
项 目 指 标 类 型
固含 量 , %
界面 张力 幅 度 明 显 , 其 是表 面 活性 剂 1 低 尤 7降
界面 张力 幅度最 大 , 用含量 范 围宽 , 使 其次是 表面
活性 剂 7 。实 验也考 察 了 7 、7 和 2 面 活性 1 5 表
2 1 5月 0 1年
周雅 萍等 . 学驱油方法提高稠 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化
3
化 学 驱 油 方 法 提 高 稠 油 油 藏 采 收 率 实 验 研 究
周雅 萍,赵庆辉 ,刘宝 良,郭丽娜 , 潘 攀 , 滕 倩
( 中油辽河油 田分公 司勘探 开发研究 院, 盘锦 14 1 ) 2 0 0 [ 摘 要 ] 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品种、 碱剂与表面活性剂( S 二元复合体 系、 A) 表面活性剂 与聚
油田化学物质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油田化学物质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随着石油行业的长足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油田采收率的提高成为了石油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而在此过程中,油田化学物质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油田化学物质是指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为了提高采收率、防止井下管柱堵塞、控制井口压力等作用,加入的一系列化学试剂,如油田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防泡剂、缓蚀剂等。
油田化学物质的应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但其应用范围和方法都有所限制。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和油藏开发技术的不断提升,油田化学物质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包括国内外的石油公司在内,都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油田化学试剂研究体系,以实现对试剂性能和适用性的准确评估和快速应用。
油田化学物质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有关。
聚合物的作用是增加原油的稠度,使原油和油藏中游离的水和天然气分离出来,从而改变油水两相流的物理性质,使油水混合物的粘度增加,减小了它们的运动度,使其更容易被泵送至井口。
同时,高分子聚合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油相间的润滑性,防止井下管柱堵塞,保证了油田生产的正常进行。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与聚合物类似,同样是通过改变油水接触角和界面分子的吸附作用,使油水混合物特性发生变化。
表面活性剂能够使油水两相之间的张力减小,从而使得原油从岩石孔隙中流动到采油井中,提高采收率。
同时,表面活性剂还能够防止油藏中非水相的物质分散在水相中,防止了沉淀物和硬水等物质在油管内部进行沉积,避免了管道的堵塞。
除了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之外,油田化学物质还包括缓蚀剂、防泡剂等试剂。
这些化学试剂的应用也是为了实现提高采收率,防止管道堵塞和防止生产过程中压力的变化。
总的来说,油田化学物质提高采收率的机理非常复杂,不同的试剂在不同的油藏环境、导流方式和要求下,机理的作用也不相同。
研究试剂的性质、作用机理、适用性等,就成为了油田化学物质应用的重中之重。
未来,随着油田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提升,油田化学试剂应用的深入,也必将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化学辅助热水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的开题报告
化学辅助热水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化学辅助热水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
【背景】稠油储量巨大,但是开采难度也较大。
在热水驱过程中,因为稠油粘度高,难以被驱出,导致采收率很低。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稠油热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尝试利用化学物质来辅助稠油热水驱,以提高稠油采收率。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选择一种具有典型特征的稠油作为研究对象。
2. 确定化学物质。
通过文献资料和实验室测试,确定一种适合用于稠油辅助热水驱的化学物质。
3. 设计实验方案。
制定实验方案,包括化学物质添加量、温度、注入时间等参数的选择。
4. 进行实验。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评估化学物质对稠油热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5. 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提高稠油热水驱采收率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对于稠油开采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具体实验设备包括高温高压恒温油槽、恒温振荡器等。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得出一种针对稠油的化学辅助热水驱方法,提高稠油热水驱采收率。
【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以下部分:绪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及分析、结论和展望、参考文献等。
热/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及进展
21 年 l 0 1 2月
李锦超等. 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及进展 热/
2 3
吸 人剖 面。
5 1 水热 裂解反 应机 理 .
3 热/ 面活 性剂 复合驱 技术 表
2 纪9 0世 0年代 美 国学 者 提 出 , 热 裂 解 反 水 应 中稠油 重 质 组 分 中 的有 机硫 成 分 起 到 关 键 作 用 。总化 学反应 过程 反应式 为 :
[ 摘
要] 对稠油 热/ 化学驱的研 究现状及进展进行 了综述。详细论述了各种开采技术 的机 热/ 化学驱 提高采 收率 趋势
理 和特点 , 为热/ 认 有机碱/ 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与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是稠油开采 的主要发展趋势。
[ 关键 词] 稠油
稠油在 世界 油气 资源 中 占很大 的 比重 。据 数
据统计 , 界稠 油和天 然沥青 的储 量约 为 10 0X 世 0
虽然热/ 复合驱效 果较 好 , 也存在 一些 问 碱 但 题: 由于 碱 的注 入 , 成地 层 伤 害 , 筒 和 管线 结 造 井 垢严 重 , 出液 破 乳较 难 ; 温下 碱 消耗 大 , 产 高 降低 了经 济效益 ; 碱 复合 驱 机 理 复杂 , 场 试 验 成 热/ 现 功率低 。因 此 , 技 术 未 得 到 有 效 的 现 场 推 广 。 此 随着科 学技 术 的发展 和环保要 求 的提高 , 低碱 、 有 机碱 、 至无 碱 的驱 油 体 系将 成 为 未来 开采 稠 油 甚
得到 了有效 改善 , 经济效 益提 高 , 收率 提高 幅度 采 明显 。俄 罗斯某 油 田也将 热/ 合 物驱 技 术 进 行 聚 了部 分井 的矿场 试 验 , 内年 增 产 原 油 1X1 7年 0 t比单 一 聚合物 驱 生产 成 本 降低 了 13 。 中 国 , / J
热/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及进展
热/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及进展1. 绪论- 稠油开发的重要性- 热/化学驱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2. 热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及进展- 热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原理与机理- 热驱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热驱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热驱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3. 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及进展- 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原理与机理- 化学驱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化学驱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化学驱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4. 热/化学联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及进展- 热/化学联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原理与机理- 热/化学联合驱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热/化学联合驱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热/化学联合驱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5. 热/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热/化学驱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热/化学驱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热/化学驱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参考文献一、绪论随着全球对能源资源日益依赖和需求的增加,传统石油资源的开采与利用面临诸多挑战,而致密稠油资源的开发则成为了全球主要的能源开发方向之一。
稠油储量较大,但其工艺复杂、开采成本高、采收率低等问题一直是稠油开发的难点。
因此,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的稠油开采技术成为了稠油行业的焦点。
热驱和化学驱技术作为稠油开发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经在稠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热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原理是通过温度升高,使得稠油粘度降低,从而促进原油流动,提高采收率。
而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则是通过改变岩石与石油界面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改善原油流动,提高采收率。
两者的结合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本文将系统性地阐述当前热/化学联合驱技术提高稠油采收率的现状及进展。
首先,介绍热驱、化学驱技术的作用机理和特点。
其次,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热驱、化学驱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状况。
最后,重点探讨热/化学联合驱技术对提高稠油采收率所带来的显著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稠油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化学剂来改善油藏物理和化学条件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本文通过探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旨在为油田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应用前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田开发成为了研究重点。
然而,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油田开发的需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方法,因其在提高采收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开采成本、延长油田寿命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
1化学驱油技术的优缺点1.1优点提高采收率,化学驱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从而增加油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适用范围广,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油藏,如低渗透油藏、高粘度油藏等。
操作简便,化学驱油技术的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
1.2缺点成本较高,化学驱油技术需要大量的化学药剂,成本较高。
环境污染,化学驱油技术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效果不稳定,不同类型的油藏对不同的化学药剂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化学驱油技术的效果不稳定。
2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2.1化学驱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中的作用化学驱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药剂改变油藏中油与岩石表面的相互作用,使油从孔隙中脱附出来,从而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油技术的作用机理首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是影响油在孔隙中的分布和流动的重要因素。
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物质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使油在孔隙中分布更均匀,且更容易流动。
其次,改变岩石表面电性质,岩石表面的电性质决定了油在孔隙中的吸附和脱附。
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电解质等化学物质来改变岩石表面的电性质,从而使油更容易从孔隙中脱附出来。
再次,溶解油,化学驱油技术可以通过添加溶解剂等化学物质来溶解油,使其从孔隙中脱附出来。
稠油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进展
国外文 献 中提 出 了三种 高温油 藏化学驱 表面活 性 剂相 态评 价方 法 [ 7 ] , 分 别是 耐压 玻璃 管法 、 玻璃高 压 釜法 和 玻 璃移 液 管 法 , 它 们均 可 测 定表 面 活性剂 在1 5 0 ℃时 的高温 相 态 。 杨光[ 8 利用 亚 甲蓝法 测定 了 双 子表 面活性 剂 和 阳离子 表 面活性剂C TA B在石英 砂 上 的吸附等 温 线 。显示 出具 有相 同疏水链 长的 阳 离 子双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比 C T AB 的饱 和 吸 附量 大两 倍, 但他 们 的吸 附等温 线形 状 基本相 同。 高速 发展 的 数值 模 拟技 术在 稠油 化学 驱领 域 中得 到应用 。康 晓 东 等[ 9 就 开发 了一种海 上 油 田聚合 物驱 油藏数 值模 拟系 统 S OC F, 通过测试发现 S OC F与 E C L I P S E— E l 0 0 计算结果接近 , 计算过程 比较稳定。通过模拟 手段 、 新 的分析 方 法 , 可 以更加 准确地进 行化学 驱机 理 和影 响 因素 的 研 究 , 为稠 油 化 学驱 的矿 场 应用 打
1 . 2 波 及 系数 理 论 研 究
对 于 稠 油油 藏 的开 采 , 驱油 体 系 的波 及 系数是 影 响采 收率 的关 键 因素 。兰 玉波 [ 5 建 立并利 用二维 及 三维非 均 质物理 模 型 , 对 化 学驱 渗流机理 、 波及系 数 及驱油 效 率进行 了研究 。 研究 结果 表 明 , 聚 合物驱 主要是依靠聚合物的粘度来 降低流度 比, 从而提高 波 及系数 ; 三元复 合驱 充分 发挥 协 同作用 , 通 过降低 界 面张 力 、 降 低油 水 流 度 比和改 变 油层 润湿 性来 提 高 波及系 数 和驱油 效 率 。蒋 平等[ 6 通过 测定表 面活 性剂 体 系 和碳 酸 钠体 系对 稠 油 的驱 采 实验 , 得 到了 与兰 玉波 的研究 相 似 的结论 , 即: 表面 活性剂 的低界 面张 力虽 然可 以提 高洗 油效 率 , 但 波及 系数低 ; 而碳 酸钠 体 系界 面 张力 不 及 表 面 活性 剂 低 , 但 它 波及 系 数大 , 可 以获得 较 高 的采 收率 。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对泡沫复合驱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21
化学驱新技术
纳米材料驱油技术 纳米技术材料具有相当不同的特殊性质,尤其是对岩石
润湿性的影响极大,因此应大力开展纳米技术在提高石
油采收率技术中应用的探索研究。
22
子量的聚合物,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基础上,发挥了原油中天然表 面活性剂及碱与原油极性物质作用就地生成的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 用,能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浓度、碱浓度、矿化度条件下形成超低 界面张力,增加注入水的粘度,从而降低油水流度比,扩大油层宏
观和微观波及体积,进一步驱替水驱残余油,大幅度降低剩余油饱
和度,提高驱油效率和原油采收率,它还能大幅度降低表面活性剂 的吸附量和用量,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汇报人:周成裕 西南石油大学 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2006年11月1日
1
汇报提纲
引言
化学驱驱油机理 化学驱研究进展 化学驱发展方向 化学驱新技术
2
引言
我国老油田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不足、开发主体油田已经
进入高含水后期或特高含水期,注采失衡。
聚合物驱 化学复合驱 表面活性剂驱 碱水驱
5
化学驱驱油机理与分类
聚合物驱油机理
聚合物驱是通过在注入水中加入一定量水溶性的高分
子量的聚合物,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
改善油水流度比,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6
化学驱驱油机理与分类
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三元复合驱是通过在注入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碱和高分
本文着重介绍化学驱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3
汇报提纲
引言 化学驱驱油机理 化学驱研究进展 化学驱发展方向 化学驱新技术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 科技进步二等奖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随着石油储量的逐渐枯竭,原油采收率的提高成为了石油工业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各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化学驱作为一种重要的增油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该技术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应用。
一、化学驱的原理化学驱是指向油层中注入一定类型的化学品,通过改变油水界面的张力及岩石表面的性质等方式,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常见的化学驱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碱性物质等。
这些化学品能够减少原油与岩石表面的黏附,使原油更容易地与岩石分离。
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优势1. 提高原油采收率化学驱通过改变原油和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原油更容易地从油层中被驱出,从而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 降低采油成本采油过程中,使用化学驱需要的设备简单,并且成本较低。
相比于其他的增油技术,化学驱在经济上更具优势。
由于采收率的提高,也为石油公司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成果在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和理论模拟,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
其中的大部分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新型化学驱剂的研发科研人员通过合成和改进,研发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新型化学驱剂。
这些新型化学驱剂能够在不同的油层条件下发挥出更好的改善效果,并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
2. 优化注驱工艺通过对注驱工艺的优化,科研人员找到了更加合理的化学驱注入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可以提高注入效果,还可以降低采油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
3. 油层微观结构研究科研人员对油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化学驱对油层的作用机理。
这些研究成果为更好地应用化学驱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化学驱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目前,化学驱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1. 前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2. 文献综述2.1 稠油油藏的特点2.2 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与现状2.3 化学驱油剂的分类及其作用机理2.4 相关实验研究的综述3. 实验方法3.1 样品的准备3.2 化学驱油剂的制备3.3 实验设计3.4 实验流程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化学驱油剂的评价指标4.2 各化学驱油剂的效果对比4.3 机理分析5.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5.2 不足与展望5.3 实验的推广与应用注:本篇提纲只为助教参考范例,实际写作请完善每个章节的内容,章节间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前言1.1 研究背景稠油油藏开发难度大,但油藏规模巨大,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传统的采油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所以需要寻求新的采油技术,提高油田开发和采油效率。
其中化学驱油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可以降低油藏黏度,提高采收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油藏采油技术。
化学驱油方法作为一种新颖的采油技术,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的。
近年来,随着稠油油藏的不断发现和勘探,化学驱油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驱油剂,改变原油流动性质,降低油藏黏度,促进原油流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究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技术参数和机理,为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1.3 研究意义稠油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但油藏开发难度大、采油效率低,如何提高采收率成为重要问题。
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对我国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对降低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够为化学驱油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 文献综述2.1 稠油油藏的特点稠油油藏是指含油饱和度较高、油粘度大、流动性差的油藏。
化学驱油技术新进展及应用
(一)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2、化学驱技术
国内
20世纪60年代,大庆、胜利油田开展化学驱室内研究,70年代开 始碱水驱和表面活性剂驱矿场试验 80年代,大港油田和大庆开始聚合物驱矿场试验 90年代,胜利油田开始复合驱矿场试验 世纪末,大庆和胜利油田开展聚合物驱和复合驱大规模工业化应 用,化学驱技术世界领先 21世纪初,胜利油田提出“非均相多元组合式提高采收率技术”
2006 0 0
2008
1
1 2
2010
1
2 3
2012
3 3
(一)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美国化学驱减少的原因 油藏条件制约了化学驱在美国的发展
•油层温度:>60℃ •地层水矿化度高:>30000mg/L
化学驱技术不完善
•聚合物分子量低(500~800万) •没有适用范围广、不用碱、在低浓度条件下能形成超低界面 张力的活性剂。
美国化学驱产量变化
胶束-聚合物 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 总计
1988 1509 20992
22501
1990 617 11219
20 11856
1992 254 1940
2194
1994 64
1828
1996 139
1998 139
2000 1598
2002
20042006ຫໍສະໝຸດ 20082010 70
2012
油藏残余油饱和度降低 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非普通增产措施)
(一)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化 核心 学
驱 关键
驱油化学剂 驱油体系
驱油体系渗流机理 驱油特征与规律
驱油剂设计与合成 驱油剂优选 体系研究与配方设计 驱油体系性能评价 宏观渗流机理 微观渗流机理
关于稠油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
关于稠油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稠油是一种粘度较大、密度高的原油。
在稠油的实际开采过程中因其具有高粘度、高凝固、流动性较差的特点造成开采难度较大,在开采时为了达到合理地泵送,这就需要对输送系统进行加热处理或者对原油进行稀释处理。
我国油田以注水开发为主,其储量与产量都达到了80%以上,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为化学驱。
化学驱是一种我国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的主攻对象。
随着化学驱的迅速发展,被广泛运用到稠油油田的开发采集中。
本文通过对化学驱技术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化学驱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几点趋势,以期能够在稠油油田的实际开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
标签:稠油油田化学驱采收率技术研究0引言因稠油重金属含量高、渣油量大、需要加氢才能转化为燃油,这就决定了稠油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必然是围绕稠油的降粘降凝改性或改质处理进行的。
稠油的开发属于世界性的大难题,我国的稠油油藏丰富,符合国家“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的资源现状,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稠油油田的采收率能够行之有效地解决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1]。
我国稠油油藏基本上都是小断块的油藏,属于低品位石油资源,开采、运输、处理等难度较大。
如何对稠油油田进行行之有效的开采技术,需要化学驱技术的不断发展。
1稠油化学驱的理论研究化学驱对提高我国的稠油开采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化学驱油技术适用范围广泛,适合化学驱的地质储量高达60*108T以上,随着化学驱的迅速发展,化学驱也由单一化学驱向复合化学驱发展。
在开采过程中,驱油过程的总驱替效率为科士威波及效率和微观驱油效率的乘积,定义为:E=EVEP(公式1),对于正在实施开采工作的指定油田来说,开采的油量克表示为:NP=NOE=NONVND (公式2)。
其中:NP-为累计产出油量;NO-为油层原始地质储量;EV-驱替相在油层中的宏观波及系数;ED-为微观驱油效率。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油田的含油量,及开采是所需要的驱油溶液含量,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化学驱油。
化学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_张新宇
《化工设计通讯》杂志简介
《化工设计通讯》杂志系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石油化工科技类学术期刊,创刊于 1975 年, 现为月刊,由湖南化工医药设计院主办,主管单位为湖南省石油化学行业管理办公室。是 2014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 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共 5 756 种)》中的 2 804 号。被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表活剂是表面活性物质的混合物,通常是两亲化合物(即 石油磺酸盐)。这些表面活性物质的混合物能够降低油水间的 界面张力,因为其具有两亲特征,能推动油在水中的分散, 使油滴更易变形,从而轻易流过孔道,在对含油层的注入过 程中,降低阈值压力和残余油饱和度,因此提高了石油采收率。 某些情况下,可以将组合表活剂如酒精和水溶性聚合物注入, 改善表活剂和砂岩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多孔介质地质和储 层孔隙润湿性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表活剂基驱替的 EOR 性能 [7]。 此外,段塞的尺寸和表活剂浓度也会相应的受到成本的影响。 对于表活剂驱,面临的其他问题有 :表活剂在储层多孔介质
化工设计通讯
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
工艺与设备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第42卷第10期
2016年10月
由以上分析数据得出,一级分离器操作压力越大,收率 越高,总压缩机功率越小,进站压力提高可以有效的提高原 油产出率,并降低气体压缩的能耗,基于以上结论选取进站 压力 1.1MPa(G)。 2.2.2 二级分离压力研究
温度 /℃
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技术研究
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技术研究摘要:我国稠油储量大,分布广,在常规原油受到储量增长限制的情况下,稠油油藏的开采显得更加重要。
但稠油粘度大,有别于常规原油,若采用常规原油的开采方式会导致开采效率低。
本文介绍了当前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为稠油油藏的开采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稠油;采收率;开采技术1、稠油的特点在我国稠油油藏绝大部分都是在砂岩储集层,且不同的油藏埋藏的深度不同,大部分在10米到2000米之间不等,分布非常广泛,类型繁多,收采情况技术也就千差万别。
但稠油的特点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差别,具体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稠油的粘度和密度都比较高,很难流动。
所以开发的成本会增加很多,对于技术的要求难度也比较高,但油田的采收率却很低,以至于油田开发利润低。
②重油的粘度与温度是成反比的,它对温度的敏感度非常高。
据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温度每降低10摄氏度,原油的粘度相应的增加一倍。
也就是根据稠油的这一特性,热力开采法才得以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③在稠油的组成成分当中轻质组分的含量很低,而相对含量比较高的是焦质和沥青质。
2、稠油开采技术2.1稠油热/化学驱油技术在蒸汽开采方法中,由于稠油与蒸汽密度和粘度的差异,常常导致蒸汽重力超覆和指进,导致蒸汽开采体积波及系数的降低。
另一方面,即使在蒸汽所波及的区域,由于受岩石-原油-水体系界面特性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稠油不能从岩石表面剥离下来,降低了原油的最终采收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了热/化学驱油技术。
2.2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技术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主要机理有:温度升高,使油相黏度降低;改变岩石润湿性,提高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岩石-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驱替相毛管数,启动并驱替剩余油;生成O/W 型乳状液,携带、捕集、聚并剩余油滴;乳状液内相颗粒在多孔介质的孔喉处滞留,降低了高渗层带绝对渗透率,改善了储层的非均质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目前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应用发展迅速,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等将会更多的应用到石油开发中,随着原油开采力度的加大和稠油的大规模动用,廉价的、耐高温表面活性剂将会是研究的重点。
胜利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摘 要 :针 对胜 利 油 田苛刻 的油藏条 件及 开发 难点 ,介 绍 了聚合 物驱后 油藏 非均相 复合驱 、
高盐 高 黏油 藏二 元 复合 驱 、高 盐高 钙镁 油 藏聚合 物 驱 等化学 驱 新技 术 ,重点 介绍
了各 项 技术 的驱 油 机理 、技 术关 键 、矿场应 用效 果 及 技术经 济 性 。根据 目前 的研
聚 合 物 驱 油作 为 化 学 驱 三次 采 油 技术 中最 为
回I i f i l l l ・ 天然黾 O i l & G a s
时二 者 的配 比浓度 相 同 ,但 是 复 合 驱 的 驱油 效 果 要 远 大于相 同浓 度下 单一 聚合 物 的驱油 效果 。 2 0 1 0 年1 0 月 ,该 技 术 在 孤 岛 油 田中一 区Ng 3 单 元 东南 部 开 展 了先 导 试 验 ] 。试 验 区含 油 面 积 0 . 2 7 5 平 方 千 米 ,原 始 地 质 储 量 1 2 3 万 吨 ,地 层 温
整改变流线 ,可大幅度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原油
采 收 率 。每 吨黏 弹性颗 粒驱 油剂 B — P P G的价格 与 每 吨 聚合 物 价格 相 当 ,非均 ,为今后化学驱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
1 胜 利 油 田化 学 驱开 发技 术研 究进展
收稿 日期 :2 0 1 6  ̄) 5 — 3 1 。
储量4 . 9 亿 吨 ,年增油量连续 1 2 年保持在 1 5 0 万吨 以上 ,已累计 增 油2 7 5 0 万 吨 ,化学 驱 年产 油 占胜 利 油 田产量 比例 l 1 %左 右 】 ,有 力地 支撑 了胜 利油
田 的稳 定 发 展 。 “ 十一 五 ” 以来 ,为 了确保 三次
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 2010年9月25日油 田 化 学O ilfield Che m istr yV ol 27 N o 325Sept ,2010文章编号:1000 4092(2010)03 0350 07* 收稿日期:2010 5 11;修改日期:2010 8 10。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编号NCET 07 0846),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资助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4016),国家863项目 与蒸汽吞吐结合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研究 (N o 2007AA06Z201)。
作者简介:裴海华(1984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学士(2007)、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2009)、在读博士研究生(2009 ),从事油田化学与提高采收率方向的研究,通讯地址:266555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66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科楼B 座523房间,电话:0532 ********,E m ai :l peihai hua2008@126 co m 。
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裴海华,张贵才,葛际江,刘清华,王 洋,王 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要: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而且经济上不适合于热采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技术的一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
综述了各种方法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现状和机理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不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参50关键词:稠油;化学驱;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综述中图分类号:TE357 46:TE39 文献标识码:A稠油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和中国。
随着常规原油储量的减少,成功开采这些稠油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普通稠油,一次采油后一般采用两种开发方式,一种是采用常规注水开发;水驱时由于水油流度比高,导致注入水波及系数低,因此,水驱一般只能采出5%~10%I O I P 的原油[1]。
另一种是采用注蒸汽热采开发;在热采方法中最成功的是蒸汽吞吐技术和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SAGD)。
这些热采方法的开采原理主要是通过降低稠油的黏度从而提高其流度。
在一些有利的条件下,比如厚油层以及没有底水时这些技术很有效。
然而当油层太薄(<10m )和埋藏太深(>1000m ),或者存在底水的情况下,热量损失成为制约热采技术的主要因素[2]。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非热采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
化学驱技术包括碱驱、表面活性剂驱和聚合物驱,这些技术在常规原油的开采中已经获得了成功。
碱驱和表面活性剂驱是通过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来提高洗油效率,聚合物驱则是通过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
国内外对化学驱对稠油采收率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3]。
本文详细综述了聚合物驱、碱驱、碱/表面活性剂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
1 稠油化学驱技术1 1 稠油聚合物驱技术稠油水驱过程中严重的指进现象导致大量的原油没有被波及到。
而聚合物驱的提高采收率机理就是可以通过增加驱替液的黏度从而达到提高波及系数的目的,因而使用聚合物驱降低水油流度比对稠油开采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向水中加入这些水溶性的聚合物将会使非牛顿剪切力变小,从而增加黏度使流度减小。
同时由于聚合物能够吸附到了油藏岩石表面,导致水相的相对渗透率降低因而使得水相的流度大大减小。
因此从理论上讲聚合物驱可能是一种提高稠油采收率很有潜力的方法。
然而根据以往文献提出的聚合物驱的筛选标准,聚合物驱是不适合在黏度高于200m Pa !s 的稠油油藏中应用[4~6]。
因为稠油的黏度一般都有数千mPa !s ,所以需要较高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才能有效降低水油流度比,这将大大增加了聚合物的注入难度和化学剂的成本。
因此,由于技术和经济因素限制了聚合物驱在稠油油藏中的实际应用。
尽管如第27卷第3期裴海华,张贵才,葛际江等:化学驱提高普通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进展此,国内外对聚合物驱提高稠油采收率进行了很多有效地尝试,而且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早在60年代B l e ak ley就报道了聚合物驱在稠油油藏的现场先导试验[7]。
70年代也出现了稠油聚合物驱的实验室内研究报道[8,9](E lliot and Ferrer G,1974; Kn i g ht and Rhudy,1977)。
然而,直到最近几年,由于水平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稠油油藏的开发,从而提供了足够的聚合物注入能力[10](Zaitoun,1998),工业上才开始认真考虑稠油聚合物驱的可行性。
此外,最近几年的高油价使得较高聚合物浓度和较大聚合物段塞在经济上可能有利可图。
W ang和Dong等[11,12]在室内研究了稠油聚合物驱时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与采收率的关系。
对黏度为430~5500mPa!s的稠油进行了28个填砂管驱替实验。
结果显示注入的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存在最小值和最大值。
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值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时采收率才能迅速增加。
在这个范围之外,增加有效黏度时采收率的增加幅度很小。
同时也发现有效黏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随原油黏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双对数图中两者呈线性关系。
同时也发现聚合物驱应用越早,采收率产生明显增加时所需的聚合物黏度越低。
而在非均质填砂管驱替结果显示,由于多孔介质存在非均质使得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大大降低,需要很高黏度的聚合物溶液才能达到在均质填砂管中的相同效果。
ASGHAR I[13]等在实验室对原油黏度范围在1000~8400m Pa!s的几种不同稠油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
研究结果包括了原油黏度、聚合物浓度、驱替流量和岩心渗透率对稠油聚合物驱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稠油水驱之后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聚合物浓度必须要超过一个临界浓度,并且岩心的渗透率越高聚合物驱的采收率越高。
同时发现注入聚合物的速度越小采收率越高。
ASGHAR I认为可能是由于高注入速度下的黏性指进的影响。
W ass m uth等在实验室内对几种黏度在300~ 1600m Pa!s范围的稠油进行聚合物驱试验。
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聚合物驱的采收率几乎是水驱采收率的两倍。
并且他们在加拿大的L loyd m i n ster 稠油油藏还设计和完成了水平井加聚合物驱技术的先导试验[14,15]。
在国内,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提高常规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同时对稠油油藏也进行了一些室内和现场的研究。
蒋明和许震芳等[16,17]以普通稠油水驱开发后的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天然岩心、人造岩心和平面模型中进行室内实验,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稠油水驱后进行聚合物驱的驱油效率和驱油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采用水驱的常规稠油油藏,在一定的油藏条件下,改用聚合物驱是可行的,聚合物驱不但可以提高波及系数,而且可以增加驱油效率,从而提高采收率。
但是聚合物驱后仍有大量的残余油滞留在地层中。
针对国内油田稠油油藏埋藏较深,储层压力较高,注聚工艺受到一定限制,程林松等[18]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普通稠油油藏超高分子聚合物驱进行了适应性评价。
结果表明,超高分子聚合物较中分子和普通聚合物有更强的黏弹性和稳定性,更有利于驱出盲端剩余油,提高驱油效率;与水驱相比,超高分子聚合物驱尤其在聚驱前调剖可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增幅达27 2%,整体段塞注入方式优于段塞组合方式,且驱替相与被驱替相黏度比为3时效果最佳。
张贤松等[19]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中国陆相沉积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关键油藏参数,包括储层非均质性、原油黏度、注聚时机等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陆相沉积稠油聚合物驱对渗透率下限值应大于500∀10-3 m2,聚合物驱最佳地下原油黏度应低于100mPa!s,应在油藏含水70%以前(中高含水前期)实施聚合物驱,增油指标较好,既可避免后续水驱水的较快突破,也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水驱效果,降低注聚开发技术风险。
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稠油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提供依据和参考。
在这些关键油藏因素处于合理的条件下时,才能取得较理想的聚合物驱油效果。
综上分析,在经济条件合理下,聚合物驱技术和水平井技术相结合可能是这类稠油油藏最实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可以根据不同的油藏条件合理设计聚合物的浓度和注入参数,并通过水平井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聚合物的注入速度。
因此,聚合物驱技术和水平井技术相结合是普通稠油水驱后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很有潜力的方法。
1 2 稠油碱驱技术碱驱是向油藏中注入碱性物质,通过与原油中的石油酸发生反应,就地形成表面活性剂,从而达到降低界面张力和形成乳状液的目的。
最常用的碱是氢氧化钠,其他碱包括碳酸钠,硅酸钠,磷酸钠,氢氧351油 田 化 学2010年化铵和碳酸铵等。
M ayer等[20]描述了注入的碱与油藏岩石和流体的三种反应:碱 油反应,碱 水反应和碱 岩石反应。
Johnson[21]总结了碱驱提高采收率的四个不同机理:(1)乳化携带、(2)油湿反转为水湿、(3)水湿反转为油湿、(4)乳化捕集。
其中乳化捕集机理对稠油开采来说尤其有效,因为水驱稠油时的波及系数一般很小[22]。
Scoot等[23]在实验室对Lloydm i n ster稠油进行了试验,测定了Na OH碱溶液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
结果发现当p H在9~11范围内,界面张力急剧下降。
界面张力值随Na OH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 N a OH质量分数为0 005%时界面张力值就小于1 mN/m,驱替实验时稠油采收率在盐水驱的基础上增加了31%。
后来的研究发现当溶液中存在NaC,l 为了降低界面张力所需碱量减少。
当盐水中N a C l 质量分数增加到0 01%~0 1%时,采收率能够大大提高,但是浓度再增加时采收率就不增加了。
Jenn i n g等[24]通过实验发现碱水界面张力必须降到小于0 01mN/m后,注入碱后的采收率才能增加。
要达到这些低界面张力所需要的N a OH质量分数为0 05%~0 5%,这取决于原油的类型。
通过可视化的驱替实验发现注入碱可以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尽管在两种情况下的残余油饱和度相同。
通过对比段塞注入和连续注入的采收率驱替结果,作者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采收率曲线。
这些结果完全不同于Far ouq A li等[25]发现的结果,他们发现连续注入时的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增加32%~62%,而段塞式注入时仅增加5%。
Ca m pbell和K ru m ri n e[26]通过实验对比了硅酸钠和氢氧化钠对H unti n gton B each残余油采收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相同浓度下,不管是采用连续注入还是段塞式注入方式,加入硅酸钠的采收率总要高于加入氢氧化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