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审美对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众审美对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影响
——“中国风”取代“西北风”的思考
摘要:一方面,流行音乐风格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征;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产品,其存在方式必然受到消费者习俗和偏好的影响,流行音乐对听众审美情趣的追逐是由来以往的,而听众审美情趣又产生于一定时代背景下。本文对“西北风”和“中国风”这两种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流行、演变和取代过程进行分析,试图获取一些有关社会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产生作用的新认识,并探寻听众审美对于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启示与影响。
关键词:创作;演唱;听众审美情趣;流行音乐
社会文化环境是多元文化因素的复合体,他们对存在其中的流行音乐有着立体的、综合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中又有一种或几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的文化因素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这就是文化产品受众的审美情趣,这种文化心理需求又是某种流行音乐出现或走红的内在动因。“西北风”和“中国风”是产生于不同时期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风格。从音乐本体上来说,二者都是在欧美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融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创作而成,其所处年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相异。笔者试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听众审美情趣对二者的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分析。
1从“西北风”到“中国风”
1.1“西北风”
“西北风”产生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量采用陕北黄土音调,同时借用流行于欧美的摇滚、迪斯科节奏特点,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粗犷豪放的流行音乐风格。此类型的作品以《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歌曲为代表。黄色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根,“西北风”立意于黄土高坡,立意于黄土高坡上嘶喊的信天游,立意于西北人心中热恋的故乡,更不用说电影《红高粱》中三首纯正的西北风味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颠轿歌》,歌中浓烈的乡土气息让人们一下找到了久违的文化归属感。“西北风”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契合,加上民族风味的“黄土音调”和强劲的节奏特点,配以激越的喊唱,一下子抓住了听众的心,不可遏止的火爆起来,最终成为1986--1988年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个高潮期的代表性音乐风格。
1.2“中国风”
流行文化总是喜新厌旧、求奇求变的。历经了近三年R&B歌曲的狂轰滥炸之后(甚至还应包括更早就流入我国的日、韩舞曲),听众的忍耐虽然还未达到极限。但对市场反馈非常敏感的周杰伦们已经捕捉到些许抱怨的声音了。变化势在必行,惟一的问题是方向。2003年,周杰伦首先给出了答案——“中国风”。周杰伦本人并没有在当时就明确地提出“中国风”的概念,但他的专辑《叶惠美》中的《东风破》却足以称得上是对“中国风”概念的完整表述了。他后来的作品《发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以及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吉的《苏三说》、后弦的《西厢》等一批作品的问世,使“中国风”迅速占领市场,形成一股新的流行势力。
1.3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听众的审美情趣
“中国风”成为R&B音乐在中国乐坛的一个新品种,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一方面,主流文化阶层虽然无奈何于流行音乐市场的疲软,但对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却丝毫没有放松过,政府行为、舆论导向、民间自发都有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的举措。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对本民族固有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搜集发掘“原生态”民族音乐等等事例无不体现出政府文化部门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我国在一系列国际重大事件上的良好表现(收回香港、澳门主权,
成功申奥,顺利加入WTO,国际体育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等)、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政治影响力加强、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也使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
这样的社会形势使大众在面对来自欧美文化工业产品所裹夹着的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时。能够以一种较为理性、自主的心态处之。具体到流行音乐来说就是既能够欣赏时尚、新潮的R&B、Hip—Hop音乐,又不会对其文化内涵完全认同。一种希望听到本民族熟悉亲切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又要符合当下人们追求时尚、动感审美趣味的心理趋势日渐形成。当这种心理需求在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一批R&B歌手的“中国风”作品中得到回应,甚至得到满足时,新的流行热潮便不可阻挡。
2听众审美对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影响
2.1听众审美疲劳后“西北风”盛行
市场销售状况是听众欣赏心理的直观反映。1985年港台流行歌曲基本上占领了全国音带市场。改变了三年前海外制品充斥市场的状况。质量低劣或过时的通俗歌曲出现滞销局面。
当时那种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港台流行歌曲在风行大陆十余年后。听众出现审美疲劳。以邓丽君为代表的细腻婉转的演唱风格,已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厌烦。甚至逆反心理。同时。摇滚乐、迪斯科这些来自欧美的音乐风格。正以其强劲的节奏敲打着中国的大门。改革开放后,欧美流行音乐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官方或非官方、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流人大陆。到了80年代中期,摇滚乐、迪斯科一类的“劲歌”虽尚未形成气候。却也有了一定的听众群,并且这部分听众大都是文艺圈内的,更有不少从事音乐创作专业人士。而普通听众也渐渐不满足于只有《阿里巴巴》《热情的沙漠》等屈指可数的几首华语劲歌了。听众对港台柔婉风格的腻烦、对欧美劲歌风格的新奇,在当时文艺界整体的寻根热、反思热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对风格粗犷、豪迈,节奏铿锵有力,又能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的审美期待。1986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女歌手王斯首唱了由刘志文作词、解承强作曲的《信天游》,这首歌后来又经程琳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后一炮打响。此后,一批“西北风”歌曲纷纷涌现。流行音乐界和广大听众都找着了感觉。“西北风”横扫电影、电视剧配乐,刮遍了大街小巷。笔者对当时的盛景仍存有模糊的记忆,当时年龄虽小,却已能在大人们的鼓励下,在饭桌前为大家演唱《黄土高坡》了。至今,父辈们在唱歌助兴时,仍会选择《少年壮志不言愁》《心中的太阳》这样的歌曲,“西北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可见一斑。
2.2 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跟风”与萎靡
十余年后的中国流行乐坛。虽说已有了长足的进步,音乐风格也趋向多元化,但整体上仍是以大陆模仿港台,港台跟风欧美、日韩为主。文化缺位、思想浅薄、品味低俗、风格雷同的作品大批量的生产着,鲜有佳作问世,卿卿我我的男女情爱主题依然是最主要的创作题材。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但文化市场,特别是音像产业仍比较薄弱。因为虽然有市场,但是既疏于管理,又缺乏必要的引导,以至于盗版、翻版、简装、打口等各种渠道来源的文化商品混杂其中,曲作者、词作者、歌手、经纪人、制作人、矨*******公司、发行单位等各类流行音乐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生自灭。互联网在世纪末的迅猛发展无疑又给了本已虚弱不堪的流行音乐产业当头一棒—Download For Free!以港台流行音乐为主体的华语流行乐坛陷入低谷。
听众同政府机构、文化事业和产业单位一样,对音像市场的混乱和由此引发的歌坛创作状态低迷。“只见偶像不见歌手”的现象感到无可奈何(甚至一些听众还因为得到了某些暂时的利益而幸灾乐祸)。但是毕竟大环境已经开放了,我们可以选择了,听中国流行音乐没意思我们可以听外国的。于是“哈韩”“哈日”成了“一景”,欧美流行也大有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风行世界的R&B、Hip—Hop音乐风格得以在中国培养出较早的一批听众。
2.3“中国风”歌曲缘何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