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 《龟虽寿》《石壕吏》等(教学实录)
中学课文《龟虽寿》课堂实录
中学课文《龟虽寿》课堂实录中学课文《龟虽寿》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认识曹操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古诗,在进一步了解古诗之前老师想看看同学们准备得怎么样了,老师将随机抽取几位幸运同学回答接下来老师的问题,龟虽寿写于(生答建安十二年)作者是(生答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选自(生答《乐府诗集》),是组诗(生答《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的准确,非常的充分,希望今后再接再厉师:在我们朗读诗歌之前,老师要求同学们自己默读一下,解决有困难的字,把诗歌读顺,再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读这首诗是(平淡朴实的、高亢激越的、消极悲观的)(生答高亢激越) 师:同学们都说要读得高亢激越,那看看你们到底能不能读出那份激情来请同学们齐读--龟虽寿(生读) 师:读出来了,读出了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同学们了不起师:说道了不起啊老师发现这首古诗里有两样了不起的动物,它们是什么?(生答神龟、螣蛇)师: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生答神龟寿命很长,螣蛇能够乘雾飞行)师:神龟虽寿,神龟的寿命很长,比普通的人和动物都长,可以活几百年犹有竟时,这个竟是(生答终结,死亡),再长寿的神龟也有死亡的时候螣蛇乘雾,螣蛇是(生答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驾雾),与龙一样能乘云驾雾的神物,结果怎么样(生答终为土灰),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就连神龟和螣蛇这样长寿的能腾云驾雾的神物都有一个逃不过宿命,是什么(生答死亡)师:诗人用神龟和腾蛇终会死去来比喻人生命的有限,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平凡的人呢,写到这,诗人是不是就感到沮丧、灰心了呢(生答没有)师:他又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非常好理解,哪位同学根据课文注释来解释一下(生答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槽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师:很好,年老的千里马和下句烈士暮年相对应,同学们请注意,这里的烈士是古今异意的,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而在诗中指的是(生答有远大抱负的人)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暮年晚年,已是(生答停止),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诗眼,同学们做个标记要着重理解,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里马比作烈士,暗示诗人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渴望建功立业,表达了他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大有吞吐宇宙之势我们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看看,当时诗人曹操是多少岁了(生答53)这个年纪不管在古时候还是现代来看都算是到了人生的暮年了,但是当时53岁的曹操正在做些什么呢?(师出示相关资料)(相关资料: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路程,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他看到马棚里的老战马在欢乐地蹦跳着时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龟虽寿》)师:看了这段资料,再结合本诗,同学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曹操?为什么?(生答积极乐观、雄韬伟略、雄心壮志、老当益壮、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有才华,在材料和诗中找依据)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再朗诵一次这首诗,老师闭着眼睛听,老师要听到诗人的那种积极乐观、雄心壮志、老当益壮、慷慨激昂你们有信心读出来吗?(生朗诵诗)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老师的确听到了一个有雄心壮志,老当益壮的诗人,这样一位能文能武、雄韬伟略的盖世豪雄,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诗人曹操,你会不会感到很骄傲、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呀(生答会/不会)师:在历史上的确也有两位雄韬伟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大人物,秦始皇和汉武帝,一统江山,纵横捭阖,他们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但是在他们建功立业,坐拥江山之后,却仍想千秋万世永垂不朽的美名,出于对权力的贪欲,妄想服食求仙,长生不老,以致于受到了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诗人曹操也是一代英豪,他对死亡、对生命的自然规律却有清醒的认识,他写到(生答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师:盈、缩,一对反义词,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不但在天,这个但字很重要,但是(生答仅,只)的意思如果我们去掉但字或者改成是字,曹操就变成了和秦皇汉武一样不尊重生命规律的人了,诗人说人的寿命长短,不只(重读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我们可以怎样(生答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师:是啊,我们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寿命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哪位同学根据注释来解释一下(生答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很好,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生命是有限的,但事在人为,只要积极地调养身心,也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做出一番丰功伟绩来这两句突出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他统一中国,结束群雄割据的'雄心壮志师:当然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包括你我可能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再看看诗人曹操他是不是也是一个行动上的矮子呢?(出示曹操生平)曹操生平: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作为一世之雄还雅爱诗章,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苍劲雄浑,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师:同学们曹操他是一个行动上的矮子吗?(生答不是)他是语言和行动上的(生答巨人)让我们怀着对曹操的崇敬,再一次朗诵这首饱含人生哲理的慷慨赞歌(生朗诵)师: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两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我们可以解释为我非常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能够得出如此深邃的人生哲理,换做是我,我也会非常的高兴曹操作为当时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之一,“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一曲龟虽寿,豪迈如战歌他的诗悲壮慷慨,荡气回肠,大气纵横,震烁古今而龟虽寿只是曹操65年风云生涯的惊鸿一瞥,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多了解一些三国,多了解一些曹操(布置作业,生自选一个有关曹操的历史故事,评价曹操)。
《龟虽寿》教学实录
《龟虽寿》教学实录引言《龟虽寿》是一首经典的古体诗,诗歌赞颂了龟的长寿。
本文将对该诗歌进行教学实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
教学内容诗歌赏析第一句:“道之所存,天地之间,若箭无眼,何不射乎!”这句话通过比喻来表达“道”的重要性。
诗人认为,道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条线,不可见却真实存在。
这句诗歌使用了明喻,将“箭无眼”与“道”相比较,表达出道的重要性和无处不在的力量。
第二句:“取妙取舍,得恶失誉,人生最苦,多情易得。
”这句话讲到了人生的困境,即时刻面临取舍和评判。
诗人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苦难。
同时,诗人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取妙取舍,并且要明辨得失。
诗歌的表达方式也很清晰,使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第三句:“信而好古,竞先疑怪,道通天地,乃孔聖人。
”这一句话表达了信仰的价值。
诗人认为,相信古代的道德观念,有助于通达天地间的道路。
这也是成为“孔圣人”的必要条件。
这句话的表达方式,使用了比喻加假设句,表达了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艺术手法分析对仗在该诗歌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对仗。
这些对仗结构十分严谨,增强了诗歌的整体感觉。
例如,第一句中的“存”和“射”、第二句中的“妙”和“恶”等。
排比句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音韵感。
例如,第二句中的“取妙取舍,得恶失誉,人生最苦,多情易得。
”。
教学方法在教授《龟虽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线上教学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将教学过程放到线上。
可以使用教学视频、幻灯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技巧。
互动讨论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对该诗歌展开合理的分析和猜测。
在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目标通过教授《龟虽寿》,学生们应该能够:1.熟悉古诗歌和文学的基本形式。
2.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3.提升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思考能力。
结语《龟虽寿》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歌,短小精悍,深刻寓意。
龟虽寿 课堂教学实录
第七讲观察思考写作(之一)要写好作文,除了要坚持多读有字的书、找出书的“眼睛”、记录书的精华、总结读书的感想、模仿书的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多读无字的书——就是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泉(观点、材料、语言等)。
这个话题,看似老生常谈,其实很重要。
下面,我们首先来读一篇例文。
左边吉林吉化三中王斌今天,我和父亲去看爷爷。
出发时,天有点热,一会儿就布满了乌云,看样子快要下雨了。
我骑上车,父亲依然让我在里道,他在我的左边。
我们开始骑得很慢,父亲边骑边唠叨。
我心里有些烦,想父亲是不是“更年期”了。
我不自觉地加快了速度,父亲在后面紧紧地跟着,嘴里还不时地喊着什么。
我“撒欢”地骑。
一会儿,掉雨点了。
雨不算大,父亲说要找个地方避雨。
我不愿意,因为我倒喜欢那种在小雨中的轻松感。
前面是一个下坡拐弯处,我任凭车子向下滑,做自由加速运动,可真得劲。
正在我得意之时,下面突然之间冒出了一辆大卡车,它犹如一头奔驰的野牛,飞快地向我冲来。
此时我正在大道中间,眼看着那“野牛”快速地向我逼近,耳边想起了响亮的鸣笛声,我手忙脚乱地把车向里道猛拐,自行车也不像平时那样听话了。
正在我不知所措之时,一只大手从我的左边把我向里道猛地一推,我被推倒了很远。
我眼前一阵漆黑,脑海中一片空白。
过了一会儿,跌地的痛楚使我猛地睁开眼,一看,原来是父亲。
我惭愧了,看看自己倒在泥水中,真是无话可说。
在回家的路上,雨停了。
我不再骑那么快,而是和父亲一起徜徉在路上。
边骑边聊中,我和父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父亲还是习惯地在我的左边。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记叙文,在选材上,以父子行车,父亲一向在左边这样的小事入笔,即把父子情深这样的老话题,写得清新而悦目。
这篇文章的生活气息很浓,反映出作者很善于观察生活。
以前我们已经介绍了许多好的作文,有不少像这一篇一样,生活气息很浓,读起来生动形象、含义深刻。
这些例文告诉我们,生活确实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源泉。
然而,是不是可以在生活和好作文之间简单地画一个等号呢?不是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2 龟虽寿教案1 长春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2龟虽寿教案1长春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2 龟虽寿教案1 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2 龟虽寿教案1 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2。
龟虽寿教学目标:1、背诵全诗。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3、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
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1、学生介绍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介绍背景《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的则是最后一章。
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汉朝人的平均寿命:24——27,西汉平均寿命二十岁;东汉平均寿命二十二岁。
《龟虽寿》教学实录
《龟虽寿》教学实录《龟虽寿》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图片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1.板书课题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
2.指名读诗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后四句为第三层。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
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
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七年级龟虽寿教学设计
七年级龟虽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曹操这位历史人物及其文学成就。
2、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龟虽寿》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和诗句的含义。
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曹操的诗歌风格。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精神内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拓展法:引导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加深对曹操诗歌风格和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片段,让学生谈谈对曹操的印象。
2、教师介绍曹操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龟虽寿》。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中的“竟”,“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中的“螣蛇”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含义,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诗人虽然认识到生命有限,但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人强调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
(五)分析艺术特色1、提问: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2、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神龟”“螣蛇”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有限。
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富有哲理。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如《观沧海》《短歌行》等,感受曹操的诗歌风格。
诗词五首 《龟虽寿》《石壕吏》等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案
诗词五首《龟虽寿》《石壕吏》等初中一年级_七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建议一、《龟虽寿》分析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
从而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诗一开始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
这在《龟虽寿》一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石壕吏》分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龟虽寿》和《石壕吏》教案
《龟虽寿》和《石壕吏》教案《龟虽寿》和《石壕吏》教案《龟虽寿》和《石壕吏》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
(目标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
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石壕吏》等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
《石壕吏》等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
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②随堂练习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
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
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30课《石壕吏》教学实录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30课《石壕吏》教学实录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分钟)师:请同学们看三幅对联:(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学生甲:他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师: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学生可借助注释了解)学生1: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师:下面听老师范读《石壕吏》,请同学们以“这是一首——的诗”来概括感知本首诗的节奏之美。
学生:这是一首节奏整齐的诗,诗中运用的都是五言句式,读来朗朗上口。
学生:这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等”读来有一种对称之美。
师:既然这首诗的节奏如此之美,我们不妨美美的读一下,感受它的节奏之美。
学生齐读全诗师:读得很好。
有节奏,也有语气。
但有个别字的读音还不够准确,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吏:lì邺:yè戍:shù咽:yè妪:yù泣:qì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注意读准字音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完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看课文,做好准备,把诗歌的大意说出来。
《龟虽寿》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龟虽寿》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意象。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龟虽寿》的作者曹操及其创作背景。
2. 播放《龟虽寿》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二、新课学习1. 让学生阅读诗歌,自读自悟,找出自己认为难懂的地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分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如“龟虽寿”、“鹤寿千岁”等,让学生了解其含义。
4. 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2.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龟虽寿》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龟虽寿》的感悟,字数不少于300字。
2. 收集关于曹操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龟虽寿》,使学生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识记并默写《龟虽寿》中的名句。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曹操的豪放、自信和乐观精神。
(3)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分析等方法,理解诗歌内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诗歌二首》word教案 (7)
《龟虽寿》教学实录教材分析: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犹有”“终为”两个词组显得沉着。
而“老骥”以下四句,一改“及时行乐”的糜风,语气转为激昂,使这位“自强不息”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设想: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
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
课堂教学实录:师:上课!生:问好!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的曹操的诗作。
生齐答:《观沧海》师:谁能起来有感情的背诵?生:纷纷举手。
师:好,我们齐背吧。
生:齐背《观沧海》师:同学们,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学习《龟虽寿》。
师:你知道曹操有多少?生:字孟德,我国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师:范读。
生:读两遍。
师:指生读。
师:指生不足,指导注意节奏缓慢师:好多了,以后继续练习。
师: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
写了滕蛇、神龟,为什么写哪?生:四人一组讨论,回答师:明确:为了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万物的生和灭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即使滕蛇、神龟也不例外。
师:这里,作者也是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
那干什么时候不够。
【初中语文】诗词五首·龟虽寿·石壕吏·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说课稿 人教版
《古代诗词五首》说课稿新乡市第十中学肖慧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古代诗词五首》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即古代生活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各异,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都有脍炙人口的佳句。
《龟虽寿》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表现了曹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石壕吏》通过叙事,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体现了杜甫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见欢》这首词上片不言愁而愁自现,下片以绝妙的比喻直抒愁思,表达了李煜的亡国哀思。
《观书有感》中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朱熹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展现的是一幅江南农村的风俗画,描绘了清新秀丽的环境和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
(二)、新大纲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教材安排上加大了古诗文的分量,提高了学习的要求,并推荐了50篇古诗文背诵篇目。
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古典名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依据大纲教学目的的要求,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读多诵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通过分析诗句、品味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整体感知五首诗词的大意。
2、欣赏古代诗词精练的语言。
3、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词。
初一年级对古诗学习兴趣较浓厚,但对诗词感情、语气的鉴赏能力较差,因此,欣赏诗词精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一)、启发式教学法: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标题:探究外国诗二首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2. 能够理解外国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石壕吏》等诗词五首 示例
《石壕吏》等诗词五首示例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
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②随堂练习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
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越过。
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防守。
老妪:妇人。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龟虽寿》《石壕吏》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五首古诗词的意境、词藻和格律,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五首古诗词: 1. 《龟虽寿》 2. 《石壕吏》 3. 《登高》 4. 《望洞庭》 5. 《静夜思》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词藻分析,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五首诗词的格律分析,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朗读方式表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短暂的自我介绍和与学生们的互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五首古诗词。
二、诗词鉴赏1.《龟虽寿》•词藻展现了中国古代崇尚长寿的文化传统。
•意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石壕吏》•词藻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史诗般的豪情壮志。
•意境表现了中国军人的忠诚和无私。
3.《登高》•词藻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色。
•意境表达了主人公的豁达和个性。
4.《望洞庭》•词藻描绘了洞庭湖的奇美景色和天地万物的和谐。
•意境表现了主人公的愁思和感慨。
5.《静夜思》•词藻简约,却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思绪。
•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和感叹。
三、格律分析针对每一首诗词的格律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构成方式和韵律规律。
四、朗读表演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样式,进行朗读和表演,通过声音、语调、节奏等方面表现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五、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五首诗词中,哪首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你理解这些诗人的表情和情感吗?六、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并在家里进行背诵和朗读。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们的朗读表演和思考讨论,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们对这些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准备作出一些调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30课《石壕吏》教学实录 鲁教版
《石壕吏》(上课。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诗歌,杜甫的《石壕吏》。
(师板书:石壕吏杜甫)师:刚才有的同学在相互讨论,诗歌题目石壕后面的字读什么,那老师告诉同学们,应读lì,那怎样解释这个字呢?生:官吏。
生::差役。
师:差役,也就是经常出来为官府办事的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那同学们对杜甫又了解多少呢?(生思考。
沉默。
)师:老师说的是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多与少都可以。
(有生开始举手,师示意回答)生:杜甫是中唐时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师:杜甫被人们尊称为“诗圣”,那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板书:诗圣)谁还想做一下补充?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笑)师:“唐宋八大家”的全称应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主要指他们散文的创作,不过这位同学知道“唐宋八大家”这样一个组合式的词语,就很不错了。
杜甫主要是从事诗歌的创作,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只有韩愈和柳宗元。
生: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读他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师:很好。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爱国爱民。
(师板书:民生疾苦)师:你对杜甫的作品又了解哪些?生:杜甫写过“三吏”“三别”。
师:“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哪几首诗,能说得具体些吗?(生思考)师:同学们看课文的注释①,杜甫途径新安、石壕、潼关,同学们在这三个地方的后面分别加上“吏”字,这就是杜甫的“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重复,同学们记录)师:杜甫的其他诗作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见到,下面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
你对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代了解多少?生:这首诗写于公元758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比较艰难。
师:“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战争频仍,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统治者养尊处优的时候,盘剥民脂民膏,不顾民生疾苦,当战乱发生时,他们还要求人民捐钱,抓人充军来抵御叛乱,元代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曾提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形象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龟虽寿》《石壕吏》等(教学实录)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七年级语文:诗词五首《龟虽寿》《石壕吏》等(教学实录)教学建议一、《龟虽寿》分析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大约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
曹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都逃脱不了死亡。
从而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况且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诗人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贵、可取的。
诗一开始就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老骥伏枥”的比喻,转消极为积极,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曹操的诗强烈表现出爽朗刚健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气”的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人们的心灵。
这在《龟虽寿》一诗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二、《石壕吏》分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三句、四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词”的内容,在泣诉两个儿子已死、一个儿子仍服役,“室中更无人”,只剩“乳下孙”及其“无完裙”的母亲的惨况未能打动县吏的情况下,老妇无奈“请从吏夜归”。
最后一段的四句诗,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作者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极精炼的诗歌语言,于叙事中抒情、议论,爱憎鲜明,藏问于答,无情鞭挞了“吏”的蛮悍、横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三、《相见欢》分析后人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人们往往联系李煜身经亡国之痛的遭遇来评析这首诗。
如“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
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这些评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这首词的内涵。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诗人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
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也是绝妙之笔。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这首词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
“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四、《观书有感》分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清平乐》分析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信州(今江西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淡雅,富于诗情画意。
在表现手法上,全词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绘出了农村一户人家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勾画了一家五口特别是翁媪二人“醉里吴音相媚好”和“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形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词中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三儿,后见其人。
寥寥几笔,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
构思方面,头两句写景,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
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六、《诗词五首》参考译文《龟虽寿》神龟虽然寿命长,最终还是要死亡。
螣蛇虽然能乘云雾,终究化作灰和土。
千里马老来臣槽枥,鸿志仍在驰千里。
刚烈之人到晚年,雄心壮志永不止。
人的寿命长和短,不仅决定于苍天。
身心健康才是福,可以享有长寿年。
回首往事太幸运啊,吟歌一曲抒豪情!《石壕吏》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这天夜里听到有吏在捉人。
我住的这家老翁听到声,便爬墙逃走了,老妇这才慢慢地走出屋去应门。
呵,县吏噪噪叫叫的那声音该有多么凶横!老妇哭哭啼啼的声音听着又有多么叫人伤心!我听到老妇诉说苦情:“我有三个儿子都去围攻邺城。
最近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不久刚刚牺牲。
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已招不回他们的灵魂!屋子里再没有一个人,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孙;他的妈妈虽没有离去,可是出出入人没有一件遮体的衣裙。
我这老婆婆虽然年迈力尽,但我愿意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之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做饭而不会错过早晨!”呵,夜深啦,语声已经都断绝,但这时候好像听到有人幽幽咽咽地,泣不成声。
等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程,而告别的呀,已独独只有那个白头老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一弯残月,清冷如钩。
深院锁寂寞梧桐相厮守,孤零零空对凉秋。
剪是剪不断,梳理更烦乱——是无奈的离愁,更有一番亡国之君的感受直涌我心头。
《观书有感》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天光和云影都倒映在里面,随着水波在不停地晃动。
要问它为什么能够这样清澈?就是教案文本 | Chinese Lesson Plans语文教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清平乐·村居》茅屋的屋檐,是这样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不知哪一家的老婆婆和老公公,头发都白了,醉醺醺地说着南方话在互相打趣。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顶喜欢最小的孩子那顽皮劲儿子,躺在溪边只顾剥着莲蓬的嫩莲子吃。
第 1 2 页XXX图文设计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