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的形态与结构”的第二个知识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他们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对蜡烛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蜡烛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蜡烛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蜡烛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变化的性质,引导他们发现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解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变化的原因,解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蜡烛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
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搜集物质变化证据,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科学知识:知道物质变化有两类:有新的物质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不断变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两种变化难点:物质两种变化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和蜡烛的用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蜡烛变化原因和探究蜡烛用途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蜡烛的变化原因,了解蜡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
2.难点:蜡烛变化原因的分析,蜡烛用途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设计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蜡烛的燃烧特点。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
5.拓展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用途,分享探究成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完成蜡烛变化原因的报告。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燃烧现象→ 变化原因→ 用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总结的完整性。
3.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探究成果的分享。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 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蜡烛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但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较为细微,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耐心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发现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和燃烧过程,掌握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现象。
2.难点: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前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成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总结蜡烛的成分。
3.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观察实验视频,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讨论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现象。
4.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学生分组实验,对比蜡烛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5.总结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探讨科学原理。
6.拓展与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蜡烛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灭火、照明等。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变化现象和科学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蜡烛的变化2 、铁钉生锈了3 、变色花4 、洗衣服的学问《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五、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武进区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武进区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材以蜡烛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蜡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总结规律方面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蜡烛的性质,通过实验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的作用以及石蜡蒸汽凝固成石蜡的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蜡烛、氧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性质:让学生观察蜡烛,了解蜡烛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
3.实验观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蜡烛的燃烧、熄灭、融化等现象。
4.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蜡烛变化的原因,总结蜡烛的性质。
5.知识拓展:讲解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以及蜡烛在生活中的用途。
6.总结规律:让学生总结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加深对蜡烛性质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蜡烛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蜡烛的燃烧过程,以及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观察蜡烛的外观到研究蜡烛的燃烧,再到探索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蜡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接受蜡烛的相关知识。
然而,对于蜡烛的燃烧过程和产生的现象,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等,这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掌握蜡烛燃烧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及产生的现象。
2.难点:蜡烛燃烧产物的分析及燃烧过程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外观: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如火焰、烟雾等,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密闭容器中,观察容器内气体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实验三:点燃蜡烛,用冷碟子收集燃烧产生的固体颗粒,观察固体颗粒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产物。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学会用语言归纳发现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3、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所属类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蜡烛、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蒸发皿、火柴,A4纸。
学生分组实验:蜡烛、火柴、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PPT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
(师生交流)这些事物的变化,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究。
引出蜡烛并揭示课题:这是一支蜡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蜡烛,探究它的秘密。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新授:1、观察蜡烛的特征。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蜡烛,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可以点燃、切割、易碎、硬的、光滑的……)(过渡)刚才同学们做得真不错,真棒!如果要让蜡烛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切割、加热、点燃……),引入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环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加热蜡烛。
(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加热蜡烛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灼伤自己和他人。
)步骤:(1)把蒸发皿安放在三脚架上;(2)把蜡块放在蒸发皿内,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进行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3)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试着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蜡烛在加热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探究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材以蜡烛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蜡烛的熔化、燃烧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状态、变化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蜡烛的详细性质和变化过程,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蜡烛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经常接触到蜡烛,但对蜡烛的深入了解并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了解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难点: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燃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总结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如蜡烛的熄灭原理、蜡烛的用途等。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蜡烛燃烧实验和蜡烛融化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他们对蜡烛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并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他们理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微观结构,知道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掌握蜡烛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蜡烛变化的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新课导入:介绍蜡烛的微观结构,讲解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3.实验环节:安排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现象。
4.讲解与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讲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蜡烛燃烧时,蜡熔化,产生火焰。
2.融化:蜡烛融化时,蜡由固态变为液态。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中的部分要求构建的。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1课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实验,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以及判断物质变化的一般依据。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该部分又分为三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描述蜡烛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阐述蜡烛的特点。
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表达这种材料的物理特点,揭示蜡的一些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如易变形、易碎等。
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蜡存在从固体变成液体、从液体变成固体的形态变化。
活动三,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水、二氧化碳、灰烬等,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材提供了7个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例子,其中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属于形态变化,其他的都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学科学的经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学生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主要的特点。
2、学会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知道物质的两类变化。
科学知识: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辨别生活中物质变化是属于了哪一类。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3.1 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具体变化,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难点:对蜡烛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点燃的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的外观变化: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外观变化,如形状、颜色等。
(2)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如火焰的大小、形状等。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的蜡液、蜡烛的熄灭等。
3.讨论蜡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探讨蜡烛变化的原因。
4.总结与拓展:总结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对蜡烛的用途进行拓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外观变化:形状、颜色等。
2.燃烧过程:火焰大小、形状等。
3.变化原因:熔化、氧化等。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蜡烛变化的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以及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掌握石蜡熔化的过程,并能够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蜡烛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有过使用蜡烛的经验。
但是,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和石蜡的熔化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了解更是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石蜡的熔化过程,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难点: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
3.探究石蜡的熔化过程: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了解石蜡的熔点。
4.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蜡烛燃烧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拓展思考。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蜡烛的变化》是一门以化学变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1.学习蜡烛的组成及其燃烧过程;2.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理解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3.了解蜡烛燃烧产物的特征和意义,探究水的性质;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热身(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关于蜡烛的图片和视频,导入蜡烛的话题。
让学生自由观察,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
2.知识输入(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和讲解蜡烛的组成,及其燃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
3.实验操作(25分钟)教师在课程中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及其特征,并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性质。
老师在此环节中,要注意实验的安全及流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取一枝粗蜡烛,点燃蜡烛后,用玻璃片盖住,观察玻璃片上的水珠形成过程。
(2)在细蜡烛上点燃蜡烛,用试管盛放延烧的蜡烛烟,并加入几滴酸性钴试剂,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
4.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和归纳已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5.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为学生出示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检测掌握程度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1.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
2.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生的物质及其特征。
3.探究水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1.图片、视频、PPT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设计探究性实验,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
3.师生互动,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课程的评价分为课堂表现和作业考勤两个方面。
1.课堂表现课堂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积极性、学习情况、合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新苏教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1-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1-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1-1《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性质以及它在点燃过程中的变化。
教材以蜡烛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对蜡烛的内部结构、燃烧原理以及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蜡烛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内部结构,掌握蜡烛燃烧的原理,观察并描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内部结构,蜡烛燃烧的原理,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原理的理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内部结构:让学生观察蜡烛,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内部结构。
3.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引导学生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4.分析蜡烛燃烧原理: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原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并交流分享。
6.总结与拓展: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蜡烛的内部结构、燃烧原理以及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知道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使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讨蜡烛燃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初步认识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4.知识拓展:介绍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等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及其背后原理的理解。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燃烧现象,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点燃前:固态蜡烛2.点燃后:液态蜡烛、烟雾、火焰3.燃烧过程:化学变化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和探究物质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的层面,对于变化的本质和原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掌握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现象及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如何观察和分析产生的气体和水的生成。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亲身经历蜡烛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蜡烛燃烧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来源、性质和变化。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水的来源,尝试解释现象。
4.原理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原理。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观察现象–产生气体(二氧化碳)2.原理讲解–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蜡烛的制作过程、蜡烛的燃烧原理以及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蜡烛的基本知识,如蜡烛的形状、颜色等,对于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燃烧原理,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蜡烛的制作过程,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蜡烛燃烧时,火焰各部分温度的差异,蜡烛的变化过程的微观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蜡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制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方法。
3.探究蜡烛的燃烧原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火焰各部分温度的差异。
4.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5.总结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制作过程:石蜡、融化、浇铸、冷却燃烧原理:气态石蜡、火焰、热量的传递变化过程:燃烧、融化、气化、凝固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蜡烛的制作过程、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中的部分要求构建的。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1课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实验,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以及判断物质变化的一般依据。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该部分又分为三个活动内容:活动一,描述蜡烛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阐述蜡烛的特点。
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表达这种材料的物理特点,揭示蜡的一些可能发生的物理变化,如易变形、易碎等。
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蜡存在从固体变成液体、从液体变成固体的形态变化。
活动三,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水、二氧化碳、灰烬等,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材提供了7个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例子,其中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属于形态变化,其他的都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学科学的经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生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主要的特点。
2、学会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知道物质的两类变化。
科学知识: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辨别生活中物质变化是属于了哪一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物质两类变化的现象,乐于找出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主动地用个人的言语描述不同的变化,体会到以蜡烛融化和燃烧产生两种变化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做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实验、观察,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其次是有效利用互动反馈技术、精心设计按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1.通过实验、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判断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教学过程(本课分为2课时):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如蜡烛、酒精灯、烧杯、澄清石灰水等。
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取如下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引生入境。
由“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引出“变化”这一话题,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2.学习探究,构建新知。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关于蜡烛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结论单”上记录下来。
实验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比较“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
3.应用原理,判断解释。
我用PPT课件形式向学生呈现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他们说说属于哪一种变化,并说出自己的依据,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和素养。
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
呈现“民间剪纸”、“木制家具”和“青花瓷瓶”图片,引发学生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
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终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起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是否在实践中能很好的体现,这还是个疑问,中间肯定还有很多问题,希望各位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