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百年习俗变迁
![百年习俗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0580ac28bd63186bcebbca1.png)
缠足-现在人们的看法 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之前的妇女 缠足从美学和人性方面都进行了否定。更完善 的价值观使人们意识到其实顺应事物自身发展 规律的自然变化就是美的,健康的就是美的。 现在人们每当聊天聊起缠足对妇女的残害时总 是语气中带些怒气,因为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 给妇女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抹灭的影响,也 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缠足给人 们带来的伤害会更加使人们学会珍惜,也会学 会尊重。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 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 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 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 小。前者与风俗同,后 者就只能用"习俗"不能用 "风俗"。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具体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 入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 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 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 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 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 自由; 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在颁布实施新法律法规的同时,“华夏共和国”政 府是“断发易服”。 发布了一系列“革除陋习”的政令,其中最重要的一 条。就 “查男子蓄发辫。现今世界各文明国皆无此 例,且发辫易藏污纳垢。头部患疾,极易为病菌感染, 多有因此而不治者,可为陋习。而三军将士尤易受其 害,前清时我海军即不在蓄发辫之列。古圣人有云: 上以风化下。今国家百业待兴,革故鼎新之际,当去 此陋习,使我民族以新面貌而立于世。” 关于“易服”这件事,国家则并没有明确规定,只 是要求“易清服,换汉服及西服均可,听任民间自 便。” 其实这个“断发易服”最开始是孙纲在“政务院”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678beb8ad51f01dc281f185.png)
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 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 始发生质的变革。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而且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为:生活在和平稳定年代的祖国花朵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主要 铁路一览表
线路 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 京奉铁路 京绥铁路 陇海铁路 东省铁路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津浦铁路 泸宁铁路 滇越铁路 胶济铁路 浙赣铁路 沪杭甬铁路
修建年代 1898~1906年 1908~1936年 1881~1911年 1909~1923年 1909~1936年 1898~1903年
图: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闸北分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人工接线台
图:上海电话局各局容量及 中继线分布图
当前状态
图①:可视电话已进入梅州大地
图②:移动电话普及。
图③话
通变影 讯的响 工快着 具捷人 的和们 变简的 迁便社 和,会 通深生 讯刻活 事的。 业改 的变 发着 展人 ,们 使的 信思 息想 的观 传念 递,
1898~1901年 1908~1911年 1905~1908年 1904~1910年 1898~1904年 1929~1937年 1906~1914年
起点和终点 北京——汉口 广州——武昌 北京——沈阳 北京——张家口——包头 连云港——宝鸡 满洲里——哈尔滨——绥 芬河 旅顺——哈尔滨 天津——浦口 上海——南京 昆明——河口 青岛——济南 杭州——株洲 上海——杭州——宁波
辛亥百年之风俗变迁(风俗习惯)
![辛亥百年之风俗变迁(风俗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3baabffa700abb68a982fbaa.png)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改革开放前: 人们凭票购 买
改革开放后: 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
餐桌。
三.住房的变迁
1、20世纪初:四合院里看洋楼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 多为院落布局,而四 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 想的住宅形式。四合 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 的住房对称,正房朝 南,东西两侧是厢房 ,另有耳房和小院。 院中铺地砖,两旁可 种树木花草,形成一 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 境。北京的四合院是 这类住宅的典型 。
3、新中国成立后: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建 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设了配套住宅。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称为 新村。住户是普通职工。当时,工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工人住房困难受到特 别的关注。 修建于上海西郊的曹杨路一带,取名“曹杨新村”,占地200亩,建有合作 社、医疗站、公共浴室等设施,风景优美,处处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人 家、浑然一体。一时间,“曹杨新村”在上海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式住宅的代 表,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中国现代节日
元旦:一月一日,元旦,又称年,俗称阳历 ,是公历的第一天。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三月八日,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 新平等,发展的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五月一日,这是纪念国际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节 日。 五四青年节:五月四日,纪念“五四运动”而设立的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六月一日,全世界小朋友的节日。 七一建党纪念日: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 八一建军节:八月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纪念日。 教师节:九月十日,中国教师节。 国庆节: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2、民国时期:西式建筑露峥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https://img.taocdn.com/s3/m/7c7bf7f7be1e650e53ea9934.png)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学校: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班级:高一七班小组成员:谭浩1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研究目的意义(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农民起义,席卷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八年抗战,保家卫国,国共相争,三年内战,老,蒋,逃,台,大,陆,共,产,十年,文,革,一片混乱,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百年中国,多灾多难,叹我中华,地大物博,何以至此,令人感叹!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1409a9f6bec0975f465e208.png)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8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8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365dd0d16fc700abb68fc6a.png)
专题五
测试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 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步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的发展 方式带来的影响
四、航空事业 1909年旅美华人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到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至1949年内外航 线52条,总长近8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 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2013•江苏•19)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 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 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 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9.(2013•江苏•11)右图是2005年 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 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 影片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6.(2012•江苏•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 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 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7.(2013•江苏•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1bc4135168884868762d6f7.png)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探寻新中国60年来服饰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饮食日益丰富,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在住的方面,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到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在交通上,刚建国时交通不便,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当然随着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探求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人们的衣着服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
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是新的,但服饰却呈现出中西经纬分明的态势。
一方面,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
从此,我们看到的着装主流的升级、低落与反弹都主要依据经济以及反映经济集中的政治。
由于建国初期很多活动都是对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否定,因此服饰的演化,更主要的是依据政治,政治决定着人们的着装。
解放初期,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随着大军的南下西进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1e4817da76e58fafab0037a.png)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1970年
2010年
活动1:以照片看历史
皇帝的“新装”
皇后的“花衣裳”
1946年11月,国共重庆谈判后周恩来同民盟部分代表的合影
上海“德大”西餐厅
园林式住宅
“四合院”
沙市江边洋房
福州洋楼林立 福州英国领事馆
历史遗迹: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 四层。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70年代 衣
改革开放以后
食
住
社会 风尚
活动3:以“段子”读历史
微博段子:
现如今,连“九零后”都在怀旧啦!我爱
回忆,但我并不怀旧,我不太愿意回到过去, 真的。过去?过去是什么?冬天太冷,夏天太 热,住房太挤,电视太小,规矩太多,钞票太 少。
11998822年年
三、百年民生变迁的原因: 外因 欧风美雨: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的涌入
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统
购统销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内因 经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 发展
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社会习俗
美国传教士所拍摄晚清国民
革命军强行剪辫
中式婚礼
新式婚礼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以前
近代以后
男装:长袍马褂 衣 女装:旗袍
西装、中山装 改良旗袍、裙子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d747acb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f.png)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在这个百年风起云涌的变迁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过去的文明遗产,对比现代社会的风俗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风俗发展的展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我国百年社会风俗的演变1. 旧时社会的风俗在旧时,我国社会多为封建社会,社会结构较为保守,社会风俗也较为固定。
传统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等仪式,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往往体现出尊卑有序、尊重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等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思想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3. 当代社会的风俗特点如今的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跨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与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社会制度变革20世纪初至今,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次社会制度变革。
每一次社会制度变革都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到了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制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促进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开始向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
由于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64f069b87c24028905fc369.png)
中国百年风俗变迁课题组长:廖明兴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指导教师:胡鸿敏一.开题报告:《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
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41f284533687e21af45a956.png)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 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 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 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 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 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
四口人家
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代衣饰风尚的变迁 1、清代的衣冠之治 2、清末民初的剪辫易服风 3、中山装的创建
衣冠之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____《左传. 定公十年》
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管子·君臣》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紘蔽形,表 德劝善,别尊卑也。 ——班固《白虎通义》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 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 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 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 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 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 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 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 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 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小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百社会风俗变迁】
![小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百社会风俗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e36f460cf84b9d528ea7a5c.png)
男
16
高一
社会变化对人的影响
裴慧芝
女
16
高一
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风俗变化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化,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影响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边个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社会发展的大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掌握社会习俗和现代服饰、餐饮、居室建设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的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的行动计划
(一)调查服饰风俗的变。
1.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审美、适体、方便、平民转变。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这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边脱旧的规定束缚。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欣赏和享受。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写不开可另加附页)
所
在
学
校
意
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居住风俗也是如此。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衣着的变化更是日异更新,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中国百年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中国百年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100e3c0aa00b52acfc7cad2.png)
居室建筑
饮食方面
习俗风尚
讨论厅:
服饰方面 交通通讯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迁展览馆示意图
展厅一
服饰方面
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 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过程怎样?)
清代男女服饰
清末、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
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家 人
从而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 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 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 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 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 巨大的变化,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 进步的方向变化、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变化的原因
A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 积极向上
B C 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2)变化的表现
A 物质生活方面: B 风俗习惯方面: C 社会风气方、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教材P66学思之窗: 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
2、 请同学们说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你家 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谈谈其中的原因?
展厅三:居室建筑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 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 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百年社会风俗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9803f157fd5360cba1adb83.png)
百年社会风俗变迁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VIP专享】小课题研究-【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VIP专享】小课题研究-【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de8180bbe1e650e53ea9930.png)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掌握社会习俗和现代服饰、餐饮、居室建设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 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的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社 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题 名称
课 题 组 成 员
姓名 姜其延 邢军 裴慧芝
《中国百年社会变迁》
性别 年龄 年级
男 16 高一 近代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史实调查
男 16 高一
女 16 高一 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风俗变化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化,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影响下的产物。又
3.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和背景。(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社会风俗和生活 变化的原因、特征。(4)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20f2ac7ad51f01dc281f18d.png)
B
8.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 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 (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 (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 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D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发展
B.辛亥革命的推动 D.中国近代经济的
A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男装: 1.表现 女装: 改良旗袍
2.变迁的趋势:等级森严
平等;
保守
适体、方便、美观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穿衣 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质量、个性、时尚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 离婚。
(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 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 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政 治生活紧密联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其他风俗: • 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 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 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 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 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 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 手里没有藏东西。后来, 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 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 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 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 示手中没有武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59e21352f60ddccda38a0e0.png)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b154a003844769eae009ed92.pn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婚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婚礼
如 今 社 会 的 结 婚 方 式 西式结婚,蜜月结婚,中西结合等
丧礼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荒野。 周代是丧葬礼仪的成熟期,招魂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招魂之后是为死者沐浴,修剪头发、指甲,以示洁净反本,含饭是在死者口中塞 上珠、玉、米、贝等物,人死后第二大,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为小殓,小殓 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大殓。大殓礼毕,称既殡 两汉时期,人们都不再遵守三年服丧的旧制;文化渗入到丧葬当中,礼仪的 成份减弱。出现了挽歌、行状、碑文、墓志铭。还出现了为坟葬相地吉凶的堪舆; 随着宗法制的实行,宗族祭祀的兴盛,出现了墓上种柏与作祠堂 魏晋南北朝时期,轻视礼法,丧期不废乐,不禁酒肉,甚至可以国恤宴饮。 这一时期出现了停丧不葬之俗和迁葬之俗。 宋代丧礼尽废 中国丧葬礼仪还包括埋葬制度。春秋时已出现了土丘坟。 墓式的发展,如今汉族大都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少数民族则因信仰不 同,实行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墓式:天葬,风葬(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拾骨葬 (壮族),悬棺葬(云贵川的少数民族),屈肢蹲葬(永宁纳西族、广西瑶族、 土家族)等
婚礼流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清末民初
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思想传入国内,人们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封建包办婚姻,开始寻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封建社会的婚姻形式出现被 打破的局面。最典型的莫过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婚姻。孙中山先 生与宋庆龄先生由于志同道合的爱国情怀,一同工作,一同战斗,进而发展出 了爱情,成立婚约。 婚礼流程: 婚礼仪式逐渐倾向于简单化,由六礼向三礼 或者四礼转化,并 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一般情况下要经过三个阶段:订婚, 下聘既交换聘礼、以及成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1 研究背景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
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
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1)确立选题(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
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
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
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
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
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
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
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婚丧风俗的变迁1 婚姻礼俗的变化:(1)近代婚姻风俗。
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节日风俗的变迁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
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
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
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
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礼仪风俗的变化: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消费风俗的变迁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一调查研究成果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
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
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
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居住风俗也是如此。
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
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
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
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
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课题探究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