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阅读与欣赏 级数趣题》_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级数趣题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B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章末的阅读与欣赏“级数趣题”,是在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数列求和的基础上进行的。

结合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列应用问题,研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由来以及对“知三求二”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古文鉴赏能力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2.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等差数列中“知三求二”问题。

(2)通过介绍等差数列的发展史与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引导学生探究《九章算术》,《张丘建算经》等有趣的数列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语文学科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融合,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3.重难点分析
重点:等差数列中“知三求二”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从古文中抽象出等差数列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数列一章结束后进行的一节“阅读与欣赏”,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能适当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但学生并不了解等差数列的发展历史,对公式的运用更多体现的是“方程思想”,对古代数学家对等差数列所做的贡献知之甚少。

鉴于此,本节课让学生感受等差数列的历史渊源,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与伟大,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文史导读启发探究阅读交流尝试实践对比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为a n+1-a n=d(n∈N*,d为常数).2.等差数列的有关公式
(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2)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
n (n -1)2d =n (a 1+a n )2
. (二)文史解读,初探新知
1. 级数概念
等差数列也叫等差级数或算数级数;等比数列也叫等比级数或几何级数; 但严格地说,级数是用“+”连接数列的各项所得的式子。

即 n
i n i i a a a a a +++++=∑= 211
2.古代成就
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列概念的认识很早,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以及《前汉书》、《旧唐书》等书中都载有许多很有趣味的数列问题。

在《周髀算经》中计算七衡(七个同心圆)的各直径周长、24节气的每个节气时就已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在《九章算术》的衰分、均输,盈不足等章中共载有六个等差数列问题、四个等比数列问题,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创造了等差数列的计算公式。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汉唐之间出现的十部古算书)中最重要的一种。

《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

这些问题依照性质和解法分别隶属于方田、粟米、衰(音cui)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共九章。

《张丘建算经》,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约公元5世纪)现传本有92问,比较突出的成就有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各种等差数列问题的解决、某些不定方程问题求解等。

(三)阅读交流,尝试实践
题型一:已知n ,a1和an ,求d
今有金箠,长五尺,斩本一尺,重四斤;斩末一尺,重二斤.问次一尺各重几何?(《九章算术》)
注解:1金箠:锥状金鞭
2斩:截下
3本:根部
4末:顶部
学生阅读翻译,提炼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译文]今有一锥状金鞭,全长5尺.截下(根部)1尺,重4斤,截下顶部1尺,重2斤.问依次截下其他3尺的重量各是多少?
学生解答,交流讨论。

术日:令末重减本重,余即差率也,又置本重,以四间乘之,为下第一衰,副置,以差率减之,每尺各自为衰。

副置下第一衰以为法,以本重四斤编乘列衰,各自为实,如法得一斤。

刘徽注文中所说:“按此术,五尺有四间者,有四差也。

令本末相减,余,即四差之凡数也,以四约之,即得每尺之差。

以差减本重,余即次尺之重也。

为术所置,如是而已。

” 由此得到:an-a1=(n-1)d.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翻译与解答,锻炼学生提炼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对比古代数学家的解答过程,感受刘徽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做的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题型二:已知n ,a1和d ,求Sn
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

齐去长安三千里。

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一十三里。

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

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

问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九章算术》)
学生阅读解答,分享展示,教师点评。

术日:假令十五日,不足三百三十七里半。

令之十六日,多一百四十里。

以盈、不足维乘假令之数,并而为实。

并盈不足为法。

实如法而一,得日数。

不尽者,以等数除之而命分。

由此可得:
n d n a S n ]21-[1+=.
设计意图:感受数列求和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对比方程思想与数学推理的联系与区别。

题型三:已知n ,a1和an ,求Sn
今有女不善织,日减功迟。

初日织五尺,末日织一尺,今三十日织讫,问织几何?(《张丘建算经》)
学生解答,组长点评。

术曰:并初末日织尺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

”由此可知:
n a a S n n •+=21.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等差数列中“知三求二”问题的理解与掌握,体会数列求和问题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题型四:已知n ,Sp=a1+a2+…+ap ,Sn-Sn-q=an-q+1+an-q+2+…+an(p+q<n),求d 和ai(i=1,2,…,n)
今有竹九节,下三节容四升,上四节容三升.问中间二节欲均容,各多少?(《九章算术》) 学生解读,交流并解答,展示结果,教师点评。

术日:以下三节分四升为下率,以上四节分三升为上率。

上、下率以少减多,余为实。

实如法得一升,即衰相去也。

下率一升少半升者,下第三节容也。

据此可得:
2
----q p n p S q
S S d p q
n n +=.
设计意图:对比古今解法,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体会方程思想带来的解题便利。

(四)课堂小结,对比感悟
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表达本节课的感悟与收获,锻炼学生的系统概括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感受等差数列的发展历程,感恩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和中世纪国内外有关等差数列的发展历史;查阅书籍,搜集中国古代等差数列问题,解决并整理下来;查找与等比数列有关的古今中外趣题,了解等比数列
的发展史。

2. 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中给出三个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宋代沈括对级数继续进行研究,以上三个公式只是沈括的一个公式的特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之大。

(六)板书设计,彰显结构
等差级数趣题
(六)自我评价,反思总结
本节课通过“启、导、探、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回顾应用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突破时空的限制,感受古代数学家的聪明才智,初步认识了等差数列问题的发展过程,锻炼数学抽象与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方程思想在“知三求二”解答过程中便利。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意识。

)2-(31)]1-([)2()1()
12)(1(613212222222222a a aa a a n a a a a n n n n n n n +++=+++++++++=++++ 1-n a a n +=其中)2)(1(612)1(10631++=++++++n n n n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