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c8ab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c.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案标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以及相关科研成果;3.掌握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科书、实验材料;2.实验器材:植物生长素溶液、试管、塑料袋、手套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内容,复习植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兴趣。
2.植物生长素概念讲解(10分钟)简要介绍植物生长素是一类内源性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与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可通过PPT展示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图示,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多样性作用。
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介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并重点介绍以下里程碑事件:(1)1880年,恩斯特·阿贝尔首次发现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生长的物质;(2)1930年,弗里茨·溫斯发现由植物胚乳提取的乙酸使麦芽的生长受到抑制;(3)1926年,弗里茨·K·哈斯特提取并命名植物生长素;(4)1940年代,肯尼斯·V·篮主导的研究揭示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5)1950年,卡尔·斯科格朗首次合成植物生长素。
学生可通过讨论,总结出这些科学家对于植物生长素研究的贡献。
4.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30分钟)(1)分类介绍:通过PPT展示,讲解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名称和作用。
(2)作用机制: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例,比如青蒿、脱落酸、激素调节等,通过图示和实验视频展示,讲解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制。
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将植物生长素溶液涂抹在维生素C缺乏的西红柿上,观察其生长情况与正常西红柿的差异。
5.植物生长素相关科研成果(20分钟)通过PPT和讲解,介绍植物生长素相关的科研成果,包括利用植物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与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植物抗逆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0e381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c.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包括达尔文的实验、詹森的实验、拜尔的实验、温特的实验等。
2.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制:生长素的合成部位、运输途径和作用部位。
3.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植物生长、调控开花结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特点。
2. 难点:生长素的作用机制,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和作用机制。
3. 结合实例,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作用机制和农业生产应用的图片和视频。
2. 教学素材:相关实验报告、论文等。
3. 实验器材:植物生长激素溶液、植物幼苗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颗高大的植物和一颗矮小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差异的好奇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生长素。
2.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a. 达尔文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会向光源弯曲生长,进而介绍达尔文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b. 詹森的实验:讲解詹森如何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c. 拜尔的实验:介绍拜尔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即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
d. 温特的实验:阐述温特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了生长素的存在,并命名这种物质为生长素。
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机制:a.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介绍生长素主要在植物的茎尖、根尖等部位合成。
b. 生长素的运输途径:讲解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c.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阐述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部位,如促进细胞伸长、影响植物开花结果等。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精品通用教辅文档】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精品通用教辅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c686c1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8.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探究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的“生长素发现过程”。
这部分内容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植物向光性原因;植物激素的概念”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向光性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2、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生长素发现的科学过程,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2、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探究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用幻灯片呈现图片,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步步为营,重现各位科学家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合作学习学生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每组设置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自主学习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新授一、达尔文实验设计1.认识实验材料(实物或图片)2、体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阅读课本,①发现问题。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五篇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4ca72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3.png)
高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物学教案五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1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步骤〖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
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
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69307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9.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篇1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教学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言课件展示:1、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转2、窗台的盆花会弯向光源3、深秋叶片变黄脱落4、果园的园丁对果树进行修剪、硕果累累。
提问:每张图片中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根据资料分析,讨论含羞草的小叶合扰运动,睡莲的运动,舞草的运动,向日葵随太阳转动,阳台上久不移动的植物生长的特点。
归纳导入新课:上述现象都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
提问: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达尔文正是观察到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现象而去揭示其中奥秘,开始了生长素的发现之路。
学生思考、并分析、推测、回答描述植物的向光性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欲望。
培养观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新课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用生长素的知识解释植物的向光性提出问题:达尔文选择什么材料?进行几组实验?外界条件是什么?在第一组实验中达尔文观察到什么现象?第二组实验怎么设计?现象是什么?第三,第四组实验如何设计?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的下面一段?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位?感受刺激的又是哪一部位,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达尔文的实验用什么方法探究?提问引导思考:(1)这种刺激又是什么?(2)詹森选择“琼脂片〃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刺激〃有什么特点?(3)拜尔选择黑暗环境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刺激〃是什么关系?(4)两位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什么?课件展示温特实验:提问:(1)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边,几天后有什么现象?使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琼脂的作用吗?如何设计实验对照实验排除琼脂不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实验证明了什么?1942年其他科学家研究结果是?用幻灯片展示待填空的图表(几位科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以图表形式引导归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引导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根据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65426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d.png)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案: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3. 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应用领域。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内容,通过问题引出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问题示例:- 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因素或物质起着调控作用?- 有没有听说过植物生长素?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步骤二:讲解使用多媒体或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并简要说明其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素是一类植物内源激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十分重要。
它可以调节植物的细胞分裂、伸长、分化和分生组织活性等,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步骤三:发现历程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和小组研究等方式,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以下几位科学家的相关研究:1. 雷诺·桑塔2. 切尔菲等人3. 波文顿4. F.W. 温特步骤四:展示和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各位科学家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做出的贡献。
步骤五:应用领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应用领域,并进行展示。
植物生长素在农业、园艺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并汇报给全班。
步骤六:知识巩固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请写出植物生长素的两个主要作用。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学研究有什么重要影响?步骤七:总结和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反思。
- 你觉得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对现代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280a76ad02de80d4d8408c.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篇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最新精品)】案例名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参考课时为1课时。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的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是极其重要的。
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
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阐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技能目标:①了解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根据本节相关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独特盆景方案并思考操作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日常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植物生长素的感性认识,虽然在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植物激素还是相对陌生的。
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35fa9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7.png)
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及意义。
2、掌握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作用。
3、理解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2、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3、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4、植物生长素的测定方法。
5、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1、掌握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作用。
2、理解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2、掌握植物生长素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
2、实验观察。
3、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做好铺垫,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素的一些常识,如:什么是植物生长素、植物生长素是如何发现的、植物生长素有什么作用等等。
Step 2 传授新知(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Darwin)和儒略斯•赫胥黎(Huxley)在研究拟南芥幼苗弯曲现象时发现了一种未知的物质。
2)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孙德尔(H. De Vries)在研究宿根草的生长时,也观察到了这种未知物质的存在。
3)1913年,美国植物生理学家威廉·克罗克斯(W. A. Crozier)正式提出了“植物生长素”的概念。
(2)植物生长素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1)植物生长素有多种,如:IAA、IBA、GA、ABA、ZT等等。
2)植物生长素一般存在于植物的生长点、叶片、果实、种子、根尖等器官中,其中以根尖的含量最高。
3)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性质非常复杂,可以分离、提纯和鉴定。
(3)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细胞分裂和延伸,促进整体生长。
2)促进细胞分化,增强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3)参与植物的光、温度、营养等外界因素的适应性反应。
4)介导植物的发育转变和生理代谢。
5)调节植物的开花、结果、子叶退化等过程。
(4)植物生长素的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生物试验法、化学分析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6f54a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1.png)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是在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基于对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和调节,并与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为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通过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动物的调节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且在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又学习了“假说演绎法”,已经有了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小组合作意识较强,所以对于本节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四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都能很好地理解。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89449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6.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了解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和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验守则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和应用。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并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PPT、实验器材(包括盆栽植物、测量工具、生长素溶液等)、教学实验手册、板书工具。
2.学生实验实施准备:学生需要知道一些基础的植物生长知识,如植物光合作用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植物的生长特点,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Step 2 讲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20分钟)1.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重点讲解以下事件:-1881年,沃尔发现残根能刺激果实生长;- 1913年,Henri发现植物的主要生长素是一种醇类物质;-20世纪50年代,皮尔斯等人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化学结构;-199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的受体。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生长素被称为“植物的激素”,它在植物生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Step 3 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40分钟)1.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实验步骤:-将相同品种的盆栽植物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棵。
-将第一组植物浇水,作为对照组。
-将第二组植物浇水,且在浇水的同时添加植物生长素溶液,作为实验组。
-每天记录两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长速度。
3.实验结果与讨论:-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长速度,发现添加植物生长素溶液的植物生长更加旺盛。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明确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1f493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c.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
2. 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从达尔文的燕麦实验到温特的实验。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弯曲、生根等。
3.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
2. 教学难点:生长素运输方式的机理和实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增强学生对生长素现象的直观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生长素发现历程的图片、实验视频等。
2. 实验材料:生长素溶液、植物幼苗等。
3. 小组讨论表格:记录学生讨论结果。
4. 作业:生长素相关问题思考题。
教案剩余部分(六至十章)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达尔文的燕麦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生长素的发现历程,重点介绍温特的实验。
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讲解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弯曲、生根等方面的影响。
4.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讲解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的特点和机理。
5. 实验演示:展示生长素溶液对植物幼苗的影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长素的作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生长素运输方式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证明。
八、作业布置1. 观看生长素实验视频,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2. 查阅资料,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思考题: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生长研究有何意义?生长素运输方式有哪些实际应用?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7617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b.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
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
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
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呈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
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科王(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2)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使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于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e0117f7fd5360cba1adb55.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林静珊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 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4.概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能力目标进行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三)情感目标1.领略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2.领略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科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材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本第46页“问题探(二)生长素的发现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材料:胚芽鞘。
外界环境刺激:单侧光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图1 图2 图3 图4条件:单侧光下条件:去掉顶尖条件:锡箔罩上尖端条件:锡箔罩上尖端下面学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解决旁栏思考题。
达尔文的推想: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面比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面一段。
思考:(1)“鲍森·詹森所做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2)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
3.1914年拜尔的实验注意思考: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在其下面一段分布_____________造成的。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eaf4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5.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包括达尔文的燕麦胚芽鞘实验、詹森的实验、拜尔的实验、温特的实验等。
2. 生长素的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插条生根、控制植物方向等。
3.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生长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生长素作用实验,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预习生长素相关知识,分组准备讨论话题。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原因。
2. 新课导入:介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逐一讲解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实验及其结论。
3. 生长素的作用:讲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插条生根、植物方向等方面的作用。
4.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介绍生长素在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等方面的应用。
5. 生长素的发现与农业生产实践:分析生长素发现对农业生产的意义,讨论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改进措施。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哪位科学家提出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2. 回答:温特3. 提问: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哪些?4. 回答: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等八、课堂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774f0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3.png)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
2.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
3.掌握植物生长素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方式。
教学内容:1.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3.植物生长素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方式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生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植物生长是如何实现的?”,“植物生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植物生长素的概念和作用,包括生长素的定义、生长素参与的植物生长过程和作用方式。
让学生了解生长素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第三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3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里程碑:1.1880年,萨克首次提出了“半胱氨酸”对植物的促进作用。
2.1913年,孟德尔斯提出了“植物生长物质”的概念。
3.1926年,万忠说理论音教师 C.可命名为“IAA”(吲哚-3醋酸)。
4.1944年,肯尼斯和塞尔曼提取了第一个植物生长素“生长素A”。
5.1965年,法扬斯基发现了第一个植物抑制素“炭戴尔酸”(ABA)。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生长素发现的历史和学术背景。
第四步:植物生长素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方式(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种类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
1.IAA(吲哚-3醋酸):对植物根系和茎的伸展起促进作用。
2.GA(赤霉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延长茎秆和叶片。
3.ABA(炭戴尔酸):抑制植物生长和发育,维持植物的平衡状态。
4.CTK(细胞分裂素):促进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生长。
通过生动的实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生长素的作用方式。
第五步:评价与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和解释一些概念,检查他们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01677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e.png)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发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在探索生长素过程中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
2. 教学难点:生长素的运输方式、科学家探索生长素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探索生长素过程中的严谨态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生长素溶液、植物材料、显微镜等。
2. 教学课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
3. 案例资料:生长素发现相关科学家的事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生长素的兴趣。
2.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介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包括达尔文的实验、詹森的实验、拜耳的实验等。
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讲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如促进细胞伸长、影响植物向光性等。
4.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介绍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包括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等。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生长素实验,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
6. 案例分析: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等。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生长素发现史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生长素类似物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等方面的作用。
3. 探讨生长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和应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设计大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设计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a36ab3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0.png)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设计大全第一篇: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设计大全教学过程设计I、导课:设问:1、久放窗台的植物为什么向着窗外生长?这对它的生长有什么意义呢?引导学生向阳光这方面想,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植物向光生长是植物为了争取阳光,合成有机物,满足生长需求。
既然,阳光对植物如此重要,哪么……2、植物是如何感知光的存在的呢?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呢?以这个疑问引入达尔文实验。
达尔文早在1880年就发现这个问题,并设计了实验开始来研究这个现象。
II、新课1、达尔文实验达尔文以金丝雀虉草胚芽鞘作为研究材料,因为呢胚芽鞘生长快、现象明显。
那他,想用这个材料知道什么呢?首先,他假设向光生长跟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两个试验如图示:一个胚芽鞘切掉尖端,另一个不作处理。
结果呢,切除尖端的胚芽鞘停止生长了,而没有切除的向单测光方向生长。
这说明什么呢?学生:1、尖端与胚芽鞘生长有关;2、尖端与向光生长有关;这两种回答都很好,因为有尖端的确实生长了,而且是向光生长。
教师应该同样给予肯定。
哪么感受光的部位是不是就是尖端呢?于是他假设胚芽鞘尖端就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所以他又设计了这两个实验:试验3和试验4 一个胚芽鞘的尖端用锡箔罩子盖起来,而另一个胚芽鞘的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
同样放在单侧光下。
为什么达尔文要这样设计实验呢?设置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变量控制,及对照设置的必要。
结果呢,盖住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遮住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向光生长。
提问:如果我们是达尔文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1、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的部位。
达尔文也得到这样的结论: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的部位。
但是达尔文不知道尖端怎样影响胚芽鞘使它向光生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于是达尔文只是笼统的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在单侧光刺激下传作用于尖端下部的生长部位,导致胚芽鞘发生了弯曲,向光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内容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生长素发现过程及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5.教学难点:①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有“向光性”生活体验、一定实验设计能力,初步了解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习能力:感性思维能力强、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学习能力参次不齐、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影响。
针对策略:创设情境引领探究或自主阅读,把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训练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生生间、师生间评价提升学习能力,通过科学发现过程揭示向光性原因并构建起生长素产生运输、分布知识体系,学会活学活用,独立解决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引导生生交流、师生评价,获取知识。
“创设情境现象→ 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法,完成目标。
四、课型与时间:讲授和探究课1课时五、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学案和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等六、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引领探究;分析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
回顾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以此为思路展开教学,生生合作制定探究方案、预测结果、得出结论,突出知识线索对向光性的可能原因的推测,同时教师引导归纳实验设计方法和要点。
同时以幻灯片展示图片、识图、填图牵引阅读兴趣、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解应用知识。
七、板书设计: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向光性: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现象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达尔文:感光部位:尖端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弯曲部位:尖端下一段詹森:“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影响”在尖端下段分布不均弯曲生长温特:“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三、植物激素: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 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避免胚芽鞘受光照的刺激而发生弯曲影响实验结果③尖端产生的英雄在背光侧分不多、生长快;在向着光源的一侧分不少、生长慢。
④方案1组2组处理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将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结果胚芽鞘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胚芽鞘既不生长、不弯曲结论导致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命名为生长素。
原因?④温特是怎样找到这种刺激的?他为什么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教师指导规范学生小结教师精讲:詹森:结果:不生长向光弯曲生长不弯曲结论: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拜尔:结果: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詹森、拜尔等人的实验初步证明顶尖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实验设计方法。
琼脂块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答案。
生生互动交流、补充完善产生的部位:在图中处找出合成生长素的部位生长素的分布:⑴在图中标出生长素分布部位⑵规律:生长素分布在部位生长素的运输:⑴在图中恰当位置标出形态学上端⑵运输特点:用箭头标出生长素运输方向学生讨论回答:1.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结论不严谨。
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过渡:生长素在什么部位产生的?主要分植物体的什么部位?又是怎样运输的呢?教师展示植物图片,学生识图并思考生长素的相关问题。
产生的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展示图片加深印象,训练抽象思维能力。
九、教学评价运用本节学过的知识,回家设计培养一盆造型独特的花卉带到学校展览。
十、课后反思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案班级: 姓名:自我评价:(A、B、C、D)【学习目标】1、说明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2、概述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3、阐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探究学习】一.向光性:在________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___生长的现象。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9世纪末,达尔文实验:实验组①②③④实验条件单侧光不去掉尖端单侧光去掉尖端单侧光锡箔罩上尖端单侧光锡箔罩尖端下面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对照实验和实验,可得出:胚芽鞘的向光性与有关对照实验和实验,可得出:感光的部位在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透过琼脂片。
讨论:○1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分析该实验不严谨之处?○2设计补充实验,在方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
○3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
3.1914年拜尔的实验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如果要想胚芽鞘直立生长,你认为把胚芽鞘尖端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__造成的。
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拜尔实验示意图4.合作探究如果尖端确实通过产生某种物质来影响下部生长,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可以转移到一种“载体”里面,从而使该“载体”具有与尖端同样的作用。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实验目的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否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实验假设实验材料胚芽鞘、琼脂块、小刀等实验组:对照组:实验步骤(文字或简图)预测结果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
分离确认:1931年,科学家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1946年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
三、植物激素:由植物________产生,能从___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__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有机物。
【自我练习】:1.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D.胚芽鞘尖端、胚牙鞘、尖端下面的一段2.植物向光性的形成,是由于单侧光使()A.生长素在茎尖向光侧比背光侧的含量高B.生长素在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含量高C.茎尖感光部位的感光能力发生改变D.茎尖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生长素的能力发生改变3.下图四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生长的是()4.方形暗箱内放1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口,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
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min匀速转1周。
1周后幼苗生长状况为()5、下图示三盆燕麦幼苗。
A、C盆中是正常幼苗,B盆中是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幼苗。
将A、B盆分别放在缓慢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将C盆放在不旋转的圆盘上,三盆都有单侧光照射。
几天后,A盆幼苗生长; B盆幼苗生长; C盆幼苗生长。
6、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