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班高凌晨 2013513142

指导老师王永利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概述国内学者对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文章从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模式、几方面进行对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和立体化的趋势。

关键词:社会化家庭儿童

正文: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综述

涂尔干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①。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②。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

综上所述几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社会化进行了自己观点的阐述,涂尔干说的“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是对社会以及价值观的共同认识,而其他两位分别从对社会的贡献和适应和社会方面来阐述,他们各自阐述了儿童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二、国外相关研究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他采用多种形式研究父母的行为,认为有两个维度可以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特征,即接受—拒绝(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和支配—服从(不是去支配孩子,就是服从孩子的要求)。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以鲍德温为代表的费尔斯研究机构也都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本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琳德采用在特定设计的情景下观察父母与儿童在一起活动方式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

影响。

此后,霍夫曼等人还专门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这种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自70年代以后,儿童才被看成社会生活的积极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个体。并且,他们也很少从社会环境出发来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社会因素。

三、国内的相关相关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和相关研究,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家庭结构方面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家庭按其人口和序列,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我国学者在家庭教育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面把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双全、有一个或两个小孩的家庭,这是现代最典型的家庭结构形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对孩子关怀备至,重视对孩子各方而的教育,而父母本身的价值观、文化修养和性格气质等条件,又对孩子发生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具有使儿童身心得到很好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这种家庭中父母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①。

2、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中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和因之而形成的单亲家庭给青春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②。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方面比较多,学者们主要从经济上、父母以及子女的精神状态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展开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全国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父母关系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控制力较低,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表现出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③。

3、留守儿童家庭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到 2200 多万,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由于代养人中大部分文化程度都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不知如何去理解孩子,代养人和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和行为指导,使得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独、敌意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二)父母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方面

有些研究也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家庭教养方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其中社会阶层学者们主要从父母的文化素养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方面来研究。

1、家庭经济状况方面

麦克洛德的研究指出由较低家庭收入、不稳定的职业、许多债务、失业等造

成的家庭经济压力会导致成人对整体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从而使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提供足够的情感和支持,而这些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的反社会行为问题。之后,康格和同事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困难,未参与型教养方式与不良儿童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有力支持了经济压力假设。

2、父母的文化素养方面

张溯、陶沙、关颖、鲍德温等人经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教育方式之间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者在教育子女时,多数人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比例较高。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多采用专制、放任的教育方式。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由于受过良好和正规的学校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在教育儿童时,除重视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外,还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思想。

总之,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多方面。传统研究中,研究者只分析来自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现代系统论观点则倾向于将家庭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亲子之间相互作用,子女也影响父母的婚姻关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而家庭又处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体系(如邻居、社区和社会)之中,这个社会体系同样会影响家庭成员的相互作用和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化,在儿童社会化中,家庭结构不健全,儿童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家庭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庭不和睦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李向前.中国家教批判[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5.

[3] 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25.

[4]李坚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5]孙瑜.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6]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概述[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5).

[7]陈英.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1999,(4).

[8]孙瑜.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9]郑忠梅:《城市青年家庭新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社会学》, 1998年第4期。

[10]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2期。

[11]张丽华.试论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