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绪与认知的整合
认知与情绪相互作用的神经与免疫学
使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 据,以了解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像学研究方法
1 2 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大脑在不同刺激或任 务下的活动,以了解认知、情绪和行为如何影 响免疫系统。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检测大脑在不同刺激或任务 下的活动,以了解认知、情绪和行为如何影响 免疫系统。
基于细胞因子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细胞因子在情绪和认知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IL-1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 影响记忆和学习能力。
04
认知与情绪相互作用的神 经免疫学研究方法
行为学研究方法
行为免疫学
01
研究行为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反应,以及免疫系统如何影响行
为。
神经免疫学
02
研究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
应该努力标准化研究方法和协议 ,以便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和整合 。
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认知与情绪 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这些过程的进化基础和机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递质与情绪
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多巴胺、血清素和肾上 腺素等,它们可以影响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情绪的调节
通过调节大脑的特定区域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以控制和调节情 绪反应。
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
01
02
03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过程, 如情绪低落时,人们往往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 策。
如何影响行为和健康。
行为神经内分泌学
03
研究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
心理治疗中的情绪整合技巧
心理治疗中的情绪整合技巧心理治疗是为了改善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进行的专业干预。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情绪整合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好地应对情绪变化。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且有效的情绪整合技巧,以帮助人们提升心理健康。
1. 情绪观察与认知重塑情绪观察是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并接受它们的过程。
人们经常因为情绪的强烈而不愉快,但当我们能够接受并观察自己的情绪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期望。
同时,对于那些常常被消极情绪所困扰的人,认知重塑是一种有益的技巧。
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我们可以改变对情绪的看法,并找到更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 情绪调节与自我安抚情绪调节是指自己主动采取行动来减轻或缓解不良情绪。
其中一种常用的技巧是深呼吸和放松训练。
通过集中注意力,深呼吸和放松肌肉,我们可以帮助自己恢复冷静,并减轻情绪上的压力。
此外,自我安抚也是情绪整合的重要一环。
人们可以通过寻找安慰的事物,如安静的环境、温暖的茶水或放松的音乐来安抚自己,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3. 心理寻求支持与社交互动当我们感到不愉快或情绪低落时,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心理寻求支持可以是与亲朋好友、同事或心理治疗师进行对话,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获得理解和支持。
此外,积极参与社交互动也是情绪整合的重要一环。
亲近他人、参加兴趣小组或志愿者服务,可以提升个人情绪状态,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4. 创意表达与情感释放创意表达是一种将情绪转化为创造性输出的方式。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绘画、写作、音乐、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种形式的情感释放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途径。
5. 自我反思与情境重建自我反思是指回顾和思考过去的情绪经历,以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通过自我反思,人们可以了解情绪的起因和对情绪的反应,并尝试在类似情境中更加理性和成熟地处理情绪。
情境重建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逐渐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认知与情绪
Bower实验2
• 让被试学习两个词表,一个是在愉快的心境中学 习,另一个是在悲伤的心境中,之后让被试在愉快 和悲伤的情境中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当心境匹配 时,被试的回忆成绩明显好于不匹配时。
研究方法
• 学习-再认范式 • 任务分离范式 • 加工分离范式
学习-再认范式
• 被试进行情绪唤醒后,利用电脑呈现情绪词或情绪图片, 并与中性词或图片进行比较,以此来检验情绪材料记忆和 中性材料记忆的再认或回忆成绩。
• 下行反事实思维:模拟更差的可能性,可以诱发积极的正 性情绪。
REM 模型
• 认为反事实思维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分析:一个维度是方向, 可以分为上行和下行,另一个维度是个体的关注点,包括 反思(Reflection)和评价(Evaluation)。 • 反思:是指个体通过虚拟一个结果,在心理上想象这种结 果就是真的,此时关注的仅仅是虚拟的内容,完全不考虑 现实是怎样的。 • 评价:是指个体虚拟一个与事实完全不同的内容,以此内 容为参照点,来评价个体事实上的结果,此时关注的是可 能性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
扎 荣 茨 与 拉 扎 勒 斯 的 争 论
zajonc情绪优先假设:主张情绪不 是认知加工的结果,而是最低的知 觉与认知输入的积累,并且情绪存 在于对刺激的最早反应中。该假设 得到了单纯接触效应实验的支持。 Larzarus认知评价基础说:拉扎勒斯 认为情绪反应的三个方面即躯体 过程、外在行为表现和主观体验, 都需要认知评价作为一个必要的 先决条件,即认知评价先于情绪 唤醒,情绪的产生以认知评价为 基础。
任务分工
认知与情绪 感觉、语言、推理与 情绪 决策与情绪 记忆、思维与情绪 熊小珍 、肖金燕 张金梅、杨丹清 肖婉婷、徐佳莉、徐 恬、谢茹清、吴丹、 吴芸、万建、夏方平 颜亮、杨慧、涂腾、 叶丽明、叶园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
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解析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与大脑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大脑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其机制。
一、情绪的定义和分类情绪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内部心理状态。
基于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如喜、怒、哀、乐)和复杂情绪(如爱、恐惧、焦虑等)。
情绪与我们的体验、决策、社交互动等方面密切相关。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情绪的生理机制与大脑的激活和调节密切相关。
当我们遇到刺激(如威胁或奖赏)时,大脑的情绪中枢,如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将被激活。
杏仁核的激活对于情绪体验的产生和控制至关重要,它直接参与了情绪记忆的形成,使得相应的刺激在下一次出现时能够更容易引发相同或类似的情绪反应。
三、情绪的神经网络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涉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复杂连接和调节。
其中,杏仁核和海马体是情绪加工的重要区域之一。
杏仁核与海马体之间的连接通过海马-杏仁突触传递信息,使得情绪记忆与情绪反应能够相互关联。
此外,前额叶皮层也是情绪调节和控制的关键区域,它通过与其他脑区的神经网络联系,调节和抑制情绪反应,促使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四、情绪与认知的互动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情绪的激活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过程,如记忆、学习和决策,还可以通过影响注意力和思维方式来间接影响认知。
研究表明,情绪稳定和积极的人在认知任务中表现更好,而情绪不稳定和消极的人则可能出现认知偏差和决策错误。
五、情绪调节的方法理解情绪和大脑的互动关系对于情绪调节和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1. 认知重组: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来改变情绪体验,如积极思维和情绪重塑训练。
2. 情绪表达:通过表达情绪来减轻压力,如与他人交流、书写日记等。
3. 身体锻炼: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紧张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呼吸调节:深呼吸和冥想等方法可以帮助平静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
六、应用前景对情绪和大脑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对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治疗提供指导。
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
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引言:情绪和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而认知则涉及到个体对于信息的感知、理解、处理和记忆。
情绪和认知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因此,研究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
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思考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例如,积极情绪可以提升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注意力偏向负面信息,影响记忆和思考的效果。
此外,情绪还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策略和思维方式来影响认知过程。
例如,焦虑情绪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的信息,影响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
第二部分:认知对情绪的调节与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相反,认知也可以对情绪进行调节。
认知调节情绪的过程被称为情绪调节。
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评估和解释方式可以影响他们对于情绪刺激的反应。
例如,积极的认知评估和解释方式可以减轻消极情绪的产生和维持,而消极的认知评估和解释方式则可能加剧消极情绪的体验。
此外,认知调节情绪还可以通过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来实现。
个体可以通过认知调节情绪来提升自己的情绪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而认知也可以调节情绪。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面对挑战性任务时,个体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他们的认知表现。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升个体的动力和注意力,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
相反,消极的情绪可能导致个体的认知资源受到压制,影响认知的效果。
此外,个体的认知调节情绪也可以通过改变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来影响认知的进行。
结论:情绪与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而认知也可以调节情绪。
研究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心理学(主编周爱保) 十四章 情绪与认知
专栏1
积极情绪的拓展与建构理论
积极情绪近年来在国外情绪心理学研究中受到了充分重视,有了相对比较 广泛的研究,许多研究对于积极情绪的概念、积极情绪的功能以及积极情绪对 于健康的意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也开展了许多实证研究。尤其是
第三节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二、认知加工的复杂性对情绪的影响
人类的认知加工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认知结构的 复杂程度对于情绪体验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研究者提出 了多水平理论以试图找出情绪背后的关键性认知加工过程。 (一)情绪双通路理论 (二)交互式认知子系统框架
第四节 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神经机制 一、前额叶在情绪与认知交互中的作用
(资料来源: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07, 15(5):810 )
第二节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一、积极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四)积极情绪与问题解决
积极情绪提高了人们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努力程度, 在谈绪与决策 积极情绪会使个体在风险投资决策情境中表现出“谨慎 乐观主义”(cautious optimism)。在积极情绪状态下, 人们对损失更敏感,而不愿意参与高风险的活动以避免损失, 从而使投资者表现出风险规避行为。
第二节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二、焦虑、抑郁和认知偏向
(一)注意偏向
焦虑、抑郁的个体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倾向于注意负性 或者威胁性的信息。威胁性信息获得更多的激活,使得高焦 虑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加容易优先注意到那些威胁性信息。 (二)记忆偏向 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具有内隐记忆偏向。抑郁个体对 威胁性信息具有外显记忆偏向,但是否具有内隐记忆偏向还 存在争论。
7. 马庆霞,郭德俊.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328-333 8. 古若雷,罗跃嘉.焦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4):518-523 9. 邹吉林等.超越效价和唤醒——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述评.心理科学进 展,2011,19(9),1339–1346 10. Pessoa.L.(2008).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Nature reviews,9(2):148-158
论情绪与认知的整合
先于情绪?围绕这些 问题 , 近些年学界进行了较
为广泛 深入 的研 究 。这些 研 究 表 明 , 绪 与 认 知 情
较大的人完成情绪性信息的认知任务明显优于非 情绪性信息 ; 无论是积极 的情绪内容还是负性消 极的情绪内容都 明显存在显著 的年龄差异 ; 年龄 差异 能够 用动机 变化 来说 明或解 释 。 J
一
、
情 绪与认知整合的一般实验与理论支撑
在 情绪 与认 知 关 系 的研 究 中 , 期 的研 究 主 早
却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 , 监控和调节认知和
情绪 过程 以 阻止 自我与他人 相混 淆 的能力 等其他 因子 , 对移 情来 说 同样必要 , 移情 的机能 性模 式 是 的必不可 少 的组成 部分 。 在认 知影 响情 绪 的机 制方 面 , 知 心 理 学 家 认
是统一的 , 者不仅相 互影 响、 二 相互作 用, 而且 有共 同的生理基础 、 互作 用机 制和发 生学机 制 , 相 因此有 必要
把 它们整合起来 , 它们看成是 一体 两面或 同一过 程的 两个 不同方面 。对情绪 与认 知的整合 , 把 不仅具有 一定
的理论意 义, 有助于对心理 机制的深入理 解与认识 , 而且 具有 重要 的 实践 意义 , 有助 于心理 治疗、 育、 教 管理 等 实践 活动 的更好 开展 。依据 已有研 究和情 绪与认知整 合的 需要 , 今后 的研 究既要进一 步探 明情绪与 认知 的整合 的生理机制 、 心理机 制 , 也要从其发 生学机制 、 进化过程等 方面进行研 究。 [ 中图分 类号 ] B 4 8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 2 (0 1 0 -180 0 76 5 2 1 )30 4 -4 4
论情绪认知评价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情绪;认知;评价论文摘要:关于情绪的认知作用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必要前提;一种认为情绪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认知评价的参与。
本文认为分歧的存在主要是对情绪的内涵、情绪认知评价的路径等问题缺乏一致的理解。
为此,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阐明了情绪的认知观点既可用概念也可用经验表述和检测;解释了认知观点下情绪产生先于认知评价的现象;强调了情绪的认知评价具有多种形式;支持了评价是情绪产生基础的观点。
关于认知与情绪的关系,虽然目前有多种观点,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必要前提;一种认为情感状态可以发生于认知评价之前,即有些情绪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认知评价的参与。
鉴于不同研究所用证据和视角不同,因而有研究者认为认知评价是一种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情绪产生因素。
分歧的存在主要是对情绪的内涵、情绪认知评价的路径等问题缺乏一致的理解,没有共同的操作解释所致。
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阐明认知观点的概念性和经验性;以认知观点解释情绪先于认知评价的现象;强调情绪的认知评价有多种形式,但情绪与认知评价不可分离,自动化的、有条件的和恢复的情绪仅仅是情绪评价恢复的表现。
一、情绪的内涵(一)情绪的定义研究表明,情绪一般具有认知、动机、躯体和主观体验四种成分。
认知成分是情绪含义的表征或者是与人们感知世界的一些情绪性相关方面的个体差异的表征,这些表征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动机成分涉及了影响个体如何解释世界的倾向,并与现实中的行为相关。
躯体成分涉及了自主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以及它们对内脏和骨骼的影响。
这个成分的一个特征是以躯体为中心的情绪的改变,但是神经化学和神经解剖的过程使得情绪的产生成为可能。
最后,主观体验成分是情绪的所有的“主观感受”部分。
假设这些成分在人身上特别精细,常常涉及对情绪的标签,以及对情绪、信念、欲望和身体感觉的整合的意识,为此,当考虑这些成分彼此相互作用以及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时,很难说情绪是什么。
处理认知和情绪问题的相关理论
处理认知和情绪问题的相关理论
1.社会角色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角色就是社会结构中与某一特定位置相关的期望和行为的集合。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如何看待自身角色身份,影响着人们如何应对自身改变、如何在社会关系矩阵中为自己定位。
角色理论经常被用于社会工作的评估和干预中。
2.认知行为理论
该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3个要素 (前置事件、目标行为、结果)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3.社会融合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起源于个体的认同。
认同包含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前者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对社会现象、文化、自我的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归入一个群体,并对所属群体产生认同的过程;后者则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所反思的自我,内化为一种自我反思而形成的自我认同,两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综述_龚雨玲
究都遵循基本情绪的研究取向, 主张存在明确的几个情绪范 畴, 而且它们是普遍的情绪状态, 适用于人类的所有种族和民 ⑩ 根据基本情绪的研究取向, 面部表情是明确的 、 确定无疑 族。 的, 因此表情识别对所有人都非常容易, 而且, 情绪的识别会 自动地发生, 不需要语言的参与, 甚至年幼的婴儿都能够区分 不同的表情 。 但是, 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模棱两可的情境, 需 。 当别人的情 要额外的线索来帮助我们判断面部表情 例如, 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时, 人们就比较难以识别这一表情 。 近 语义信息是情绪知觉的必要的背景线索, 并且 期的研究表明, 语言本身可 以 影 响 一 个 人 如 何 理 解 其 他 人 行 为 中 包 含 的 情 Lindquist 等人的研究还发现, 绪 。 此外, 通过使用标准的语义 饱和程序使得情绪语言不容易通达时, 被试会更难以判断面 瑡 瑏 孔所表达的情绪 。 第三, 情绪的认知控制 。 情绪调节能力是人类适应环境 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 它是指我们对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什 瑢 瑏 么时候产生它们, 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它们等过程的控制 。 情绪调节反映了认知对情绪的控制作用 。 Gross 提出了 5 个情 情境修正 、 注意调配 、 认知变化和反应 绪调节策略: 情境选择 、 调节 。 他认为 前 4 种 是 在 情 绪 反 应 发 生 之 前 采 用 的 聚 焦 策 略, 因为这些策略发生在情绪反应趋势被完全激活之前, 它们 在尚未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外周生理反应之前被使用; 而第五 个策略是针对情绪反应的策略, 出现在情绪反应倾向产生之 这时上述策略都已经被使用 。 通过回顾与再评价 ( 即认知 后, Gross 认为再评价 变化) 和抑制 ( 即反应调节) 相关的研究, 和抑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 、 认知和社会后果 。 2. 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神经基础 随着 fMRI 技术的使用, 大量认知过程可以与大脑特定部 位建立对应关系 。 大部分 fMRI 研究结果都表明, 认知过程对 应的脑区是大脑皮层 。 但关于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则众说纷 纭, 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 因为人们在研究情绪时, 对情绪的定
情感与认知的教学设计整合情感与学习
情感与认知的教学设计整合情感与学习在教育领域,情感和认知被认为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
情感在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学生的动机、情绪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认知则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和学习策略的运用。
因此,将情感与认知整合到教学设计中,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法。
首先,整合情感与认知的教学设计能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动力,对学习任务更加投入。
当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通过创设有益的情境和交互方式,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支持,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同时,认知方面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任务设置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其次,整合情感与认知的教学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成长。
同时,在认知方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掌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整合情感与认知的教学设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包括了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并在合作和交往中体现出来。
在情感方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而认知方面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协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情感与认知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整合情感与认知,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的双重影响下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海马体在情绪与记忆中的整合作用分析
海马体在情绪与记忆中的整合作用分析近年来,关于海马体在情绪与记忆中的整合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大脑的重要结构之一,海马体在人类的情绪调节和记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海马体在情绪与记忆中的整合作用,并探讨其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一、海马体与情绪的整合作用情绪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马体被认为是情绪调节的中心之一。
研究表明,海马体可以通过与杏仁核等情绪相关脑区的相互连接,调控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海马体对情绪的整合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情绪记忆的加工:海马体参与了与情绪相关的记忆加工过程。
研究表明,情绪化的记忆更容易在海马体中得到加工和储存,这可能与海马体具有的对情绪刺激的敏感性有关。
1.2 情绪记忆的调节:海马体对情绪记忆的调控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在情绪记忆形成的过程中,海马体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机制对情绪记忆进行调节,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能力。
1.3 情绪与认知的整合:海马体在情绪与认知之间建立了重要的连接。
研究表明,海马体不仅参与情绪加工,还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海马体的激活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并对认知加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海马体与记忆的整合作用除了情绪,海马体在记忆的形成和存储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以下是海马体在记忆中的整合作用的主要方面:2.1 空间记忆的形成:海马体被认为是空间记忆的关键结构。
研究显示,海马体对空间记忆的编码和检索起着重要作用。
海马体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和定位能力,为个体的空间记忆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2.2 识别记忆的加工:海马体在识别记忆的形成和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海马体对新鲜刺激的加工和识别起着关键作用,这与其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有一定的重叠。
2.3 记忆再现的调节:海马体对记忆的再现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海马体的激活与记忆再现的强度和时效性密切相关。
海马体的激活不仅可以增强记忆的再现,还可以调节记忆的时序和空间分布。
情绪对认知心理的影响研究
情绪对认知心理的影响研究摘要:情绪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一直备受心理学家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情绪对认知心理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情绪与认知心理的关系,然后探讨情绪对注意力、记忆、决策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讨论这些研究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1. 引言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愉快、恐惧、愤怒等。
情绪与认知心理密切相关,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情绪对认知心理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情感体验的本质。
2. 情绪与认知心理的关系情绪和认知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过程,如注意力、记忆、决策等。
另一方面,认知过程也可以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情绪和认知心理密不可分。
3. 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是研究中较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情绪可以调节注意的分配和集中程度。
例如,积极情绪可以提高注意力的灵敏度和持续时间,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注意力的偏向和缺乏灵活性。
4.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情绪可以促进记忆的编码和存储,使得与情绪相关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
同时,情绪也会影响记忆的提取和回忆过程,如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情感依赖性记忆效应。
5. 情绪对决策和问题解决的影响情绪对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可以影响决策的风险偏好和决策结果的评估。
此外,情绪还可以影响问题解决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解决复杂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6. 应用前景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情绪对认知心理的影响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例如,在教育领域中,了解情绪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临床心理学中,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可以用于治疗情绪障碍和认知障碍的方法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深入探究情绪与认知心理之间的机制和神经基础,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情绪与认知
神经机制层面
在神经机制层面,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认知 加工的重要脑区也参与情绪加工过程,而在情绪 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的脑区也参与认知加工过程。 例如,杏仁核负责处理逃避危险的恐惧情绪,被 认为是情绪加工的关键脑区,但近期的研究表明, 杏仁核在注意加工、联想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也都 具有重要作用。小脑一直被认为只负责运动控制, 但是近来的研究发现,小脑受损的病人会表现出 执行功能、语言和情绪调节的障碍,说明小脑在 情绪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图式与认知方式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关于世界各种事物与事件的解释性图式,这 种解释性图式会因个体不同而不同,形成不同的认知方式。个体对于
事件的解释风格或方式影响了个体对于事件的情绪反应。例如情绪理
性疗法就提出,不是事件引起个体的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而是个体 对于事件的认知解释决定了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即情绪的ABC理论,
A为事件,C为情绪反应与行为结果,B为认知信念。
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洛麦斯(Loomes & Sgden, 1982)等人提出了后悔理论,用以 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该理论假 设:如果决策者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可 能不如另外一种选择的结果时,就会产生 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
后悔理论认为,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争将 后悔降至最低。研究发现,如果顾客预先 想象到购买某种陌生产品发生故障时的后 悔心情时,就更愿意购买熟悉的产品;如 果人们因违规驾驶而导致生命和财产损失 的后悔心情事先得到提醒,他们关于安全 驾驶的态 度和信念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Parker et al.,1996) 。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
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达马西奥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对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试析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探讨其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一、达马西奥情绪具身认知观的基本观点达马西奥提出的情绪具身认知观认为,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和外部环境的刺激共同构成的。
情绪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在此基础上,达马西奥强调情绪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密切关联,认为情绪是认知和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达马西奥还提出了“情绪模式”(emotion schemas)的概念,认为情绪具有一种模式化的特点,即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情绪反应模式,包括生理反应、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
这种情绪模式是通过个体的经验和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达马西奥还强调了情绪与身体的相互作用,认为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是通过身体的生理反应来实现的。
情绪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更是通过身体的生理变化来表达和感知的。
个体的情绪体验与身体的生理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情绪的整体性。
二、情绪具身认知观对认知心理学的启示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对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情绪具身认知观促进了认知与情绪的整合研究。
过去,认知心理学往往将认知过程和情绪体验分开研究,认为二者是相互独立的。
达马西奥的情绪具身认知观提出了认知和情绪之间密切的关联,强调了二者相互影响和共同构成个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这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
情绪具身认知观也推动了情绪的生理基础研究。
达马西奥强调了情绪与身体的密切关联,认为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是通过身体的生理变化来实现的。
这一观点促使研究者关注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和机制,推动了情绪生理学的发展。
情绪具身认知观也引发了对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的研究。
论述情绪情感、意志、认知的关系
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尚书》有云:“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之初,就有了最原始的情绪,快乐和痛苦.情从何来?所谓“触景生情”,“情”来自主体对客观外界的反应,可是对同一个客体, 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由于人有不同的认知,这时意志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举一个生活的例子,你/我同时喜欢上一个人(认知), 对她/他朝思暮想,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情感), 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我不敢表白,只是日夜默默思念. 你却频频主动出击,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这些行为就体现出你坚强的意志!人生是发展的一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发展时间顺序上,最先出现的是情绪的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比如婴儿,一旦有奶喝了,情绪就是良好的.一旦没人抱了,他的情绪就可能是差的.这时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婴儿与猫狗在情绪的表达上没有区别.长大成人之后,“人与动物在情感的表达上发生了明显的不同,人类不再重视情绪的自然性,而强调情绪的道德性.”(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此时就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情感.例如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求知欲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高级情感.所以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我们也通常把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人生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憎惧.人由情而生,也为情所困,情感又以发泄为快乐,在现实或虚拟世界中,人们用各种手段在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用到极致,就有了“死了都要爱”的呐喊.在当下的社会,什么样的情感才是恰当的呢?《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后一百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箴言:“谁都会发火, 这很容易.但在恰当的时机出于恰在此时当的原因, 以恰当的方式发火, 就很不容易---这是艺术.”春秋战国与变革竞争的当代,两个朝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困境.道德缺失,礼崩乐坏,社会关系紧张.而千年前的孔圣人提出“和”的观念,这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主张,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圣雄所见略同.所以当人向内能够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向外宣泄情感时又不超过他人的接受程度,就可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情感能力.要“致中和”,就要驾驭情感这匹脱疆本能的野马,首先需要认知的帮助.什么是认知呢?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过程,认知过程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其本质的心理活动.传统文化也把认知放在最根本的位置,《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最根本的就要做到“格物致知”.认知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从而洞悉人生社会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认知过程是个人完善和治理国家的基础.认知对情感有何影响?举个实例:一日我在上海火车站拥护的售票窗口排队,不慎被人从背后踩了一脚,感觉脚痛,血液加快流动,肾上腺素开始分泌,肌肉收缩,当下心里很生气,就要责怪那人.一回头,却见一美女,轻启朱唇,柔声说了句“SORRY”,还是英文呐!刹那之间,我身心愉快,肌肉放松,怒气全消,笑眯眯地说声“没关系”.观察这个心理生理的变化过程:从不知何人到看到是被美女踩了,认知发生改变后,情绪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通过自己对刺激信息的认知加工,对生理唤醒进行解释而导致相应情绪的产生.所以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产生的基础.您也别笑我,要是你老板踩了你,你也可能会说“没关系,只管踩.”所以认知过程可以影响情绪,当然情绪过程也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如正性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的认知过程;而负性消极的情绪会妨碍我们正确的认知.最后我们来探讨意志过程和认知与情感过程又是什么样的联系呢?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因为要自觉地确定目标,所以一定要有认知为前提,同时如果没有意志努力,就不能使认知活动深入和持久.同样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能成为阻力.但作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意志应该在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情绪.如那些为新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们,首先是认知到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的道理,在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钢铁般的意志让他/她们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过程,始终不屈不挠,热爱共产党,痛恨反动派,直至为了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人性的光辉写照!人要有完善的情感,快乐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不能只追求情绪而没有情感;人要有正见,正确的认知是人存身立命之根本;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一切正确的知见,一些美好的情感都要靠意志和行为来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三者合一,就组成我们的态度,态度影响每一个人发展的一生.最后请让我用孔子的三句话,同时也是我人生的坐标,总结这三个过程,也献给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那些勇士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演讲稿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关乎我们的成长、成功和幸福。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了解和
认识。
这包括我们的优点、缺点、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
只有真
正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要提高自我认知,关键在于坦诚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断反思和学习。
正如尼采所说,“认识自己是最艰难的事情,也
是最具价值的。
”。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指在面对各种情绪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智,并做出正确的反应。
人的情绪是非常复
杂和多变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情绪失控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
伤害自己和他人。
因此,情绪管理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生
活都非常重要。
要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的方式,比如通过运动、音乐、阅读等方式来释
放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而情绪管理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认识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认识自己,掌握自己,才能驾驭自己。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上有所收获,成为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情绪认知理论
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 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 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 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 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 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 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 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 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 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 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 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 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 有利" 有害" "有利","有害"或"无 关".
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 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 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 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 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阿诺德认为,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 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 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 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 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 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 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 逃避,愤怒及攻击等).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 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 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送到血管和内脏, 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送到血管和内脏, 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 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估价, 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 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 兴奋学说" 定-兴奋学说".
理解社 会心理学中的社 会认知与情绪管理理论
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情绪管理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与他人的交往、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还是对自身情绪的把控,都离不开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与情绪管理理论。
这些理论犹如隐藏在幕后的导演,默默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社会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它就像是我们心灵的眼睛,帮助我们观察、解读和判断周围的人和事。
当我们初次见到一个人,我们会迅速根据他的外表、言行举止来形成第一印象。
这种第一印象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后续对这个人的看法和态度。
但要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并不总是准确的。
社会认知还包括我们对社会群体的认知。
比如,我们可能会对某个职业群体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医生都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或者认为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
这种刻板印象虽然能帮助我们快速地对一个群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误解。
那么,我们的社会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它受到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的影响。
如果我们在过去与某类人有过良好的交往经历,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对这类人持有积极的看法。
另一方面,社会信息的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
媒体、网络等渠道传递的信息,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对社会现象和群体的认知。
而情绪管理理论,则是关于我们如何应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晴雨表,它反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反应。
但有时候,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悲伤等,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可能会给我们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不良影响。
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感到愤怒和沮丧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情绪,可能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回家,影响与家人的关系。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呢?首先,我们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当负面情绪出现时,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
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总是从消极的角度去看待,而是尝试寻找其中的积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理论意义,有助于对心理机制的深入理解与认识,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心理治疗、教育、管理
等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依据已有研究和情绪与认知整合的需要,今后的研究既要进一步探明情绪与认知
的整合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也要从其发生学机制、进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0-12-28 [作者简介]李炳全,男,河南沁阳人,肇庆学院教育据 ACT - R 理论重新解释赌博任务范式 的实验结果,提出情绪与记忆的机能性整合观,并 得到计算模式新进展的支持[8]。
( 二)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Phelps 发现,情绪和认知机制从早期知觉过 程到推理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人类认知的理解 需要考虑情绪[9]。 1. 负性情绪对认知影响大 通常,人们对负性情绪刺激具有较高认知敏 感性,其作用往往被极度夸大,并产生更强烈的认 知与情绪反应。 Vuilleumier 等人的研究表明,情绪负载的视 觉刺激比非情绪刺激更容易导致或强化视觉系统 的激活[10]。Goldstein 等用情绪性词汇和非情绪 性词汇研究人的反应抑制( 被认为是传统的认知 活动) ,以考察情绪与反应抑制的关系。结果发 现,行为抑 制 与 负 性 情 绪 性 词 汇 的 关 系 密 切[11]。 Levens 和 Phelps 的研究表明,情绪性刺激有助于 消除干扰; 情绪效价和唤醒二者交互作用产生了 这种有利效果。说明情绪促进工作记忆中的干扰 之间的反应选择[12]。Phelps 等的研究表明,情绪 能够增强对比敏感度[13]。 2. 情绪性认知加工优先效应、自动化效应与
[关键词] 情绪; 认知; 整合; 一体两面
[摘 要]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许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与认知
是统一的,二者不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有共同的生理基础、相互作用机制和发生学机制,因此有必要
把它们整合起来,把它们看成是一体两面或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情绪与认知的整合,不仅具有一定
二、心理障碍者的情绪与认知整合
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在心理紊乱者尤其是 情绪障碍者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20 世纪末,焦虑症与抑郁症成为研究情绪与 认知关系的重要方面。研究发现,焦虑症和抑郁 症患者具有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新近的研究开 始关注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的年龄差异。研究表 明,抑郁与焦虑在年轻人中较为普遍,其重要原因 之一是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认知偏向不同。随着 年龄的增加,尤其是由中年向老年转变,人们愈来 愈喜欢积极情绪性信息,而年轻人则比较关注负 面 的 情 绪 性 信 息,容 易 贮 存 并 经 常 回 想 起 它 们。 另有研究表明,年轻人对负面情绪刺激的工作记 忆明 显 优 于 积 极 情 绪 刺 激,而 年 长 者 则 与 之 相 反[17]。也有研究发现,年轻人对积极和负面的情 绪图像的点探测反应同样快,而年长者则对积极 情绪性图像的点比负面情绪性图像的点的反应明 显快[18]。上述研究表明,认知和情绪不仅是相互 作用的,而且是协同活动的。这对于有机体的适 应机能来说非常必要。
150
统中,目标的类别、情境和原初情绪是联系在一起 的,它们都贮存在记忆之中。由此,当其中任何一 个方面出现时,其他方面会迅速被激活。如情绪 产生时会想起以前产生该情绪的情境和目标; 而 某类别的目标出现时,则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与情 境。可以说,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情绪负载的认知 模式和认知负载的情绪模式。正是它们使有机体 能够对刺激迅速地加工并做出快速反应。
三、情绪与认知整合的神经基础
情绪与认知的整合有其神经基础或脑机制。 这方面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情绪的信息加工神经通 路和认知与情绪相互作用的中枢研究。
( 一) 情绪的信息加工神经通路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绪是认知的结果,是对情 绪性信息的认知加工。因而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着 眼于情绪性信息加工的神经通路的研究。20 世 纪 90 年代末,Ledoux 提出了情绪双回路理论,即
[文章编号] 1007-6425( 2011) 03-0148-04
对于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 几个基本问题: 情绪与认知是分离的两个独立的 过程吗? 情绪需要以认知加工为基础或认知加工 受情绪的影响吗? 究竟是情绪先于认知还是认知 先于情绪? 围绕这些问题,近些年学界进行了较 为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情绪与认知 相互作用,不仅有共同的脑基础或脑机理,而且都 是进化的产物,由共同的原始基质性心理分化出 来,同时又都具有适应功能。以往的情绪与认知 的二分观,不仅把二者的关系过分简单化,而且也 会抑制或阻碍对其作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1]。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Gilligan 和 Bower 等人 就发现了心境状态依存回忆、心境一致性和思维 一致性等现象。近些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些 情绪作用的存在。Etoile 在编码时的情绪诱导、 回忆时的情绪诱导、无情绪诱导和编码与回忆时 都有情绪诱导等四种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都有情绪诱导的对词汇的回忆效果显著优于 没有任何情绪诱导的[15]。Puccinelli 等人对消费 者的自我监控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低自我 监控者面临与他们的心境不一致的情境时,他们 会更加感到与环境不同,其感受反过来又会导致 他们更加喜欢与其心境一致的情境; 而高自我监 控者则更加喜欢与其心境不一致的情境,并据此 实现对其心境的标准化调整[16]。
有研究表 明,情 绪 产 生 与 表 达 依 赖 于 表 征。 Decety 和 Jackson 的研究发现,个体之所以能够理 解由他人表达的情绪状态,得益于他们拥有能够 产生同样情绪状态的神经结构。这一机制引发了 共享的表征,它虽然不是构成移情的唯一基础,但 却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监控和调节认知和 情绪过程以阻止自我与他人相混淆的能力等其他 因子,对移情来说同样必要,是移情的机能性模式 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5]。
149
“丘脑? 大脑皮质? 杏仁核”和“丘脑? 杏仁核”。 这说明,存在着两种情绪: 认知后的情绪和认知前 的情绪,它们各有其作用或价值。
( 二) 认知与情绪整合的神经中枢 许多研究表明,情绪与认知有共同的脑基础, 它们相互作用的中枢具有高度连通性,对调节不 同脑区的信息流动和综合十分关键。Gray 构建 了同时促进情绪和认知的脑系统理论模型,该模 型假定在哺乳动物的脑中存在三个基本系统: 行 为趋向系统( BAS) 、争斗 / 迁徙系统( F / FLS) 和行 为抑制系统( BIS) 。这三个系统都能同时产生或 调节情绪与认知[19]。Gray 等用 fMRI 研究表明, 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明显受到情绪与认知活动的 联合影响,情绪与认知的联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 思维和行为的控制[20]。Dougal 等研究发现,中间 颞叶在情绪刺激的项目识别和资源回忆中发挥重 要作用。他们发现情绪能削减项目识别的精确 性,但并不影响相关的记忆。fMRI 分析显示,中 性和情绪性词汇在中颞叶预测后续记忆的区域中 诱发出不同的激活模式,海马激活预测后来的相 关记 忆,近 鼻 侧 皮 质 的 激 活 能 预 测 成 功 的 项 目 识别[21]。 ( 三) 认知与情绪整合的神经机制 有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对刺激做出情绪性反应的神经机制,这些神经机 制在遗传上安置了对刺激做出某种反应的程序。 可以说,在大脑中没有超越于认知系统之上的特 殊情绪中枢的存在,情绪无法从认知中剥离出来。
在认知影响情绪的机制方面,认知心理学家 把语义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等推广到对情绪 的理解上,认为情绪是认知模型中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Bower 等人就提出了情绪 语义网络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末,Power 等人提 出了图式命 题 联 想 与 类 比 表 征 系 统 模 型[6]。 随 后,Cochran、Lee 和 Chown 等提出情绪理论框架, 它包含在 一 个 整 合 性 的 认 知 结 构 系 统 中[7]。 D.
3. 情绪依存性、情绪一致性与认知一致性 情绪依存性是指,认知活动的情绪状态与先 前加工同样信息时的情绪状态一致时,认知活动 的效果较好。情绪一致性是指,当认知加工的信 息的情绪性质与加工者当时的情绪状态一致时, 完成该情绪性质的信息任务比其他信息的效果 好。认知一致性是指,个体总是依据自己的情绪 状态来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使加工的信息具有 自己当时的情绪性质。这表明,情绪与认知交织 在一起,情绪中包含认知,认知中渗透着情绪。
第 37 卷 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f Xuzhou Normal Uni.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7,No. 3 May,2011
论情绪与认知的整合
李炳全
(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到 21 世纪,被许多人认可的流行的常识性情 绪观是,情绪对人的机能是破坏性的,是对机体信 息曲解或误译的结果,应当被控制、缓解、超越、回 避和避开。然而,心理治疗的实践却表明,对情绪 的控制并不总是明智和适应性的,对情绪的过分 调节和躲避并不能确保人的健康与幸福。不表现 自己感受到的情绪,会导致生理机能的衰弱; 对情 绪表现的抑制,会导致免疫系统机能削弱和许多 健康指数的下降。Greenberg 和 Leslie 认为,情绪 是一个基本的适应性资源,它包含着一个意义系 统,该意义系统能够告知人们事件对他们生活幸 福的意义,能组织起人们快速的适应性反应。从 人的出生之日起,情绪就一直是人们交流意图、调 节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符号系统。它能调节自 我与他人的 关 系,并 赋 予 生 活 以 丰 富 的 意 义[22]。 Erickson 和 Schulkin 认为,面部表情是一种情绪 行为,该行为展示出情绪对于基本生存和社会性 相互作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诸如甜味与苦味 等刺激的基本的面部情绪反应对于物种的适应来 说十分重要,它们由基本的简单规则来支配。即 使在基本水平,面部表情有与其他种属成员的沟 通或交流价值。通过进化,简单的面部情绪反应 的作用得以延伸与扩展,在许多复杂的非言语交 流或沟通场合使用,并变得更加灵活与多变。面 部表情的感知与产生是众多皮质下和皮质区域在 认知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在大脑中没有 超越于认知系统之上的特殊情绪中枢的存在,情 绪无法从认知中剥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