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会计对比

合集下载

中外公司会计制度差异(3篇)

中外公司会计制度差异(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会计制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给跨国公司的会计实务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外公司会计制度差异进行分析。

二、会计准则体系差异1. 国际会计准则(IFRS)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简称IFRS)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IASB)制定的一套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

IFRS旨在提高全球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2. 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美国会计准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简称US GAAP)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制定的一套会计准则。

US GAAP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之一,对全球会计实务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中国会计准则(CAS)中国会计准则(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简称CAS)是中国财政部制定的一套会计准则。

CAS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三、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差异1. 资产(1)无形资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确认条件较为宽松,如商誉、专利权等均可以确认。

而美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较为严格,商誉、专利权等部分无形资产不得确认。

中国会计准则则介于两者之间。

(2)固定资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或年数总和法,美国会计准则采用加速折旧法。

中国会计准则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

2. 负债(1)租赁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均采用总额法核算。

浅析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一、浅析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简述二、会计制度的差异——西方强调市场价值,中方强调历史成本三、会计标准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对比四、财务报表呈现的差异——西方更加注重信息透明度五、会计职业道德差异——西方强调独立性,中方强调忠诚敬业中西方财务会计的差异:财务会计是一个重要的财务管理领域,适用于从事财务工作的各行各业各企业的管理人员。

而财务会计的原则、标准、方法、技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一国之内可以完全一致的。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制度的差异会计制度是国家对财务报告制度的底线要求标准,也是各国财务会计的基础规则。

西方国家的会计制度更加重视市场价值,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历史成本。

在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的高度发达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公司股权、负债、资产等的市场价值日益凸显。

因此,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更注重准确反映公司的市场价值和风险,能够反映资金变化的现值效应。

而中国的财务会计更注重历史成本,因为中国的市场主体相对较少,整个市场环境较为稳定,企业的资产和权益之间没有过大的波动,因此历史成本更能够真实反映资产变化情况。

两种制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当经济越发达的时候,市场价值会更加凸显,财务会计制度也会越来越注重市场价值。

二、会计标准的差异会计标准即口径、计量、披露等方面的规范,也是财务会计的基础标准,各国的会计标准存在不同。

国际会计准则(this refers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体现在以下方面:股权投资、债务重组、信用损失、按成本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等,而且中国会计准则在主席,审计、计算调整方面也有不同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需要披露的信息要比中国的会计准则更加详细和全面,国际会计准则主要以披露市场价格的口径作为核算标准,更注重市场欺诈行为的预防,增加信息透明度,而中国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各个交易环节数据的记录。

中外会计学比较

中外会计学比较

• 西方财务会计采用转回分录,即对 按常规程序处理的、嗣后才真正发生 的经济业务调整分录,到下一会计期 初又将相关的前期调整分录的借、贷 方全部冲转回去。我国会计制度没有 这种程序,如月末企业“银行存款余 额调节表”平衡后,就不再作会计分 录,待下月初收到有关凭证后才正式 作有关分录。
6.资金筹集渠道
• ③期末存货计量: • 我国: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应当按照成 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 国际:对于贵金属类存货,即使存货 的可变现净值大于存货成本,也可采 用可变现净值计量存货的价值
The end……
职员表 主讲:杜柯 材料收集:徐露 匡蓝 桂金萍 张涵宇
材料整理:朱悦 胡启菲 冯婷 林建美
4.存货
• ①存货成本确认方法: • 我国: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应当采用 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 价法确定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 • 国际上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
• ②存货跌价转回: • 我国: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 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 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 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 益 • 国际:禁止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 备
2. 借款费用资本化
• 中国准则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 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 时应予资本化,直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 状态。资本化金额=借款利息(累计支出 加权平均数*专门借款加权平均利率)+ 辅助费用和汇兑差额。 • 国际准则规定,用于构建资产的一般性 借款符合条件可以资本化。资本化金额= 所有专门借款费用-暂时投资收入(暂时 投资收入须冲减资本化金额)。
3.存货盘存计价问题
• 西方制造企业多数用“永续盘存制”、 商业企业则用“定期盘存制”(即实地 盘存制)。 • 我国工商企业大多采用"永续盘存制", 只是某些条件不具备的小型企业可采 用"定期盘存制"。

中英国际会计对比

中英国际会计对比

英国的法律只在公司审计条件下进行。资 产业务和破产清算三个方面对会计执业有 一些原则性的界定,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 法律中,即《公司法》《金融法》和《破 产法》,其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公司 法》,间接受到欧盟指令对公司立法和公 司会计新规定的影响。同时英国也对欧洲 指令施加影响,将英国公司治理理念和会 计的思想融入欧洲联盟国家法规之中,从 而影响欧洲其他国家的会计。
文化因素之英国
英国民主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英国文化历史的特点, 不断批评时政,各方采取适时而变、和平、渐进、改革 的方式求得社会发展,可以说英国模式是一种稳妥的社 会发展道路。这种文化背景导致在会计方面,英国人不 会满足任何一种会计理论、会计实践,对任何新的理论 或实践会计规则,都持批评的态度,不断提出新思路、 新理念,新方法。例如,英国人对当代最时髦的实证会 计里论也提出批评意见,认为它不能验证、解释全部会 计实践方法的客观性。英国这种批评性文化传统渗透到 各个领域。
结论3
积极拓展会计师事务所 的服务空间,逐步开展经营 管理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承 接审计业务,同时还要承接 财务、内部控制、税务、保 险、企业管理咨询等业务。
结论4: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继续 完善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会计 专业技术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 业务知识、计算机及外语知识的 培训,推动人才知识型向能力型 (包括业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 问题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新知 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
2.采购退回和销售退回核算异同
例如,企业销售货物同时收到货款时: 借: 银行存款 贷: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额) 结转成本: 借: 主营业务成本 贷: 库存商品
在我国的财务会计实务中, 企业的销售退回或 者采购退回, 通常都是在原来销售或采购的基础上 做相反的分录, 冲减当期的销售收入和采购成本。

中外会计准则差异比较分析

中外会计准则差异比较分析

中外会计准则差异比较分析作者:杜心宇何梦云陈文仪来源:《经济生活文摘》2011年第14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发展,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和加入了WTO, 准确理解中外会计准则的异同, 对正确进行企业的会计处理,合理地搭配内外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主体是财政部会计司下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美国当今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FASB,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

我国会计准则目标是侧重“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双目标指向;而美国会计准则目标只侧重于“公众利益”的单目标指向。

我国会计准则是法的范畴;而美国其准则制定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不具有任何法律约束力。

(二)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具有保密性和依附性两特点,即保密性是指缺少多次征求环节,依附性是指过多地依赖政府机构。

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特点是充分程序,即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遵循一套完整。

充分、严密和稳定的程序,以保证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

(三)会计准则制定方法在形式上我国同美国一样,采用“概念框架法”,但在实际准则制定过程中,倒更多地表现为偏好集合法的原理。

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动因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以“会计法”为依据制定该准则的;而美国是基于改进会计准则的拟定工作,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的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制定之初的用途是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并指导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而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要是用来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并指导未来准则的制定。

二、中外会计准则差异原因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除了需要考虑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以及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外,还要考虑其他有关问题。

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_销售会计半年总结

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_销售会计半年总结

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_销售会计半年总结中外会计比较中外会计比较是一种将中国会计制度与西方国家会计制度进行比较评估的研究方法。

在处理企业间交流与贸易的过程中,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中外会计比较更加注重中西方会计差异性的比较研究,对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财务会计问题具有独特的分析价值。

首先,在资产负债表方面,中国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折旧和摊销计算方式与国外的做法相差较大。

中国是采用年度平均法计算折旧和摊销的,而国外的会计制度是采取相应年限法计算的。

其次,在利润表方面,中国会计制度将营业税及附加计入营业收入,而国外会计准则则是将营业税及附加计入营业费用。

且在国内企业会计实践中,往往存在利润虚增和进行不合理会计处理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较少发现。

销售会计半年总结销售会计半年总结主要针对企业销售业务及相关财务报表显著变化和问题,进行会计上的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掌握销售领域的运作和经营情况。

以下是本企业销售会计半年总结的主要内容:1.销售收入和成本上升:本企业销售收入和成本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销售额的增加和成本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管理销售业务,本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销售结构和提高费用控制效率。

2. 库存呈下降趋势:半年内,本企业出售了大量的存货,因此库存量呈现下降趋势。

这一现象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库存和资金流的情况,以此更好地管理销售和资产。

3. 销售支出占比增加:企业销售支出占比逐渐提高,主要是由于从事销售市场中的竞争激烈、促销力度加大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降低成本,在市场营销和推广方面,应加强合作与共同发展。

且需要结合现实情况,采取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做好资金控制和会计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4. 财务报表准确性:本企业在半年内财务报表上的准确性逐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改进了财务部门的管理和制度,以及各部门之间协作和沟通加强。

然而,还需要在细节管理方面更加精细,以便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流动。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中外会计准则比较分析一、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1973年,来自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美国英国和爱尔兰的会计职业团体发起设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总部设在英国伦敦。

中国于1998年5月正式加入IASC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中国是改组前IASC的观察员。

2.IASC的主要目标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会计准则,并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被采纳。

(2)为协调国际会计准则而广泛地开展工作。

中国在1998年5月份加入了IASC,截至2001年IASC一共拥有来自104个国家的143个正式成员。

3.IASC颁布的会计规范大致有以下三大类:(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IASC所颁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明确了基本假设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报表的目标等基本概念,在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制订IAS;(2)准则(IAS);(3)解释公告。

4.在被改组(2001年)前,IASC的下属机构有:理事会(The IASC Board)、咨询小组(The Consultative Group)、1994年成立的顾问委员会(The Advisory Council)和1998年成立的常设解释委员会(The Standing Interpretation Committee,简称SIC)。

被改组前,国际会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IASC)负责制订,理事会的代表有:(1)13个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的代表,(2)不超过4个在财务报告方面利益相关的其他组织的代表。

正式颁布IAS,需要3/4以上的理事会代表同意通过。

5.IASC从1973年成立至2001年改组期间,IASC的工作及IAS的制订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度灵活”阶段(1973~1988年)第二阶段:“财务报告可比性”阶段(1989~1995年)第三阶段:核心准则阶段(1995~2000年)(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改组1998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了关于重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的建议的报告,2000年5月该报告经全体会员大会批准通过,并修改了IASC的章程和基本目标。

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

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

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的详细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中外会计报告的比较与启示毕业论文中外会计报告的比较与启示学院会计学院专业班级会计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二○ 年月2论文原创性声明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3 中文摘要摘要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会计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和输出形式。

财务会计报告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重视,各国或国际组织也都对财务报告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但根据各国实际情况不同,会计报告体系和内容也各不相同。

本文从会计报告的概念,列示各国会计报告的组成和实质内容,编制会计报告的目的,比较分析我国会计报告的不足之处,意图更加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提高在国际交易中的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报告中外比较启示4 英文摘要AbstractFinancial report is the culmin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orporate financial information is also the main carrier and the output form.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eports is more and more concern by business operators and information users.States 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lso makes specific provisions on the financial report.However,according to the actualsituati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the systems and content of accounting reporting are different too.This report from the accounting concept,lists the position and substance of national accounting report and the purpose of the preparation of accounting reports to parative and analysis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accounting report ofChina.We try to intended to further improve our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epor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Keywords: accounting reports International parison Inspiration5 论文目录目录一、财务报告介绍 (XX)思想汇报专题(一)财务会计报告定义 (XX)(二)财务会计报告组成······················································ (X X)(三)财务会计报告作用······················································ (X X)二、中外财务报告的比较 (XX)(一)财务报告组成的比较 (XX)(二)财务报表格式差异的比较 (XX)(三)财务报告实质内容的比较 (XX)(四)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差异的比较三、我国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XX)最全面的(一)报告目标过分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 (XX)(二)信息披露不完整······················································ (X X)(三)过分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XX)(四)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XX)四、我国财务报告的启示 (XX)(一)进一步完善以三大财务报表为核心的报告体系 (XX)(二)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财务报表 (XX)(三)改进我国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 (XX)参考文献············································································范文TOP100 (XX)篇二:关于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的文献综述关于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作为通用商用语言,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关于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比较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关于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比较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关于中西方财务会计的比较关键词中西方财务会计差别西方借鉴一、西方财务会计与我国当前财务会计的差别西方财务会计作为一门新型的科学,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财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原则的指导和约束。

我国改革后的企业财务会计与西方财务会计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其业务处理方法也有一些不同。

1.核算计划标准西方国家采用的财务会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计价标准,在资产计价方面既可以用原始价值反映,也可以用重置价格反映,还可以按变现价格反映。

而我国在资产计价方面是按照获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当物价发生变动时,其账面价值除非国家另有规定,否则不得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对固定资产普遍采用的是加速折旧法,在所得税法中缴税所得额也是用加速折旧法来计算的,所以他们就加快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这样可以大大减小投资风险,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

而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是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除了符合有关规定经过批准的如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少数企业可以使用加速折旧法,这些都增大了企业投资的风险性。

2.会计核算形式西方财务会计编制经济业务的分录是采用顺序登记的方式,然后再把编制的分录登记到总分类账中。

我国是采用先把会计分录登在记账凭证上,然后再按照记账凭证登记现金和其他明细账,最后登记总账的记账凭证法式。

3.货币价值观念在西方国家,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银行存、贷款利率按照复利计算,利率可以不断升降。

因此,企业常常存在按面值、溢价或折价的方式来发展债券,购买或发行债券的企业还需要计算溢价、折价或摊销问题。

而我国银行一律按照单利来计算存、贷款利息,银行没有权利进行利率的升降,而是国家统一规定的。

因此,我国企业发行的债券都是按面值发行的,利率大多要比银行高,并且是固定不变的,也就不存在债券溢价、折价或摊销问题。

4.资金筹集渠道在西方国家,较大规模的企业大多数是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来筹集资金,因此股票债券核算比较复杂。

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环境因素分析

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环境因素分析

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没有接触过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更不能实际应用。

所以,目前要实施通货紧缩下的物价变动会计可能性较小。

因此,在当前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在不改变现行的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在《企业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系列保护性的措施来减少通货紧缩的影响:(一)采取适当方法重估资产价值。

在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法规、政策的指导下,采用物价指数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或汇率调整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重估,作为调整的基数,防止资产价值虚高。

在会计处理中重估价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企业资产重估当期的损益。

重估价值低于原资产账面价值,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有关资产科目。

国家税务部门应该考虑允许企业将固定资产重估的损失在税前列支,避免企业因为资产虚高而承担虚高税务。

(二)对某些价格下跌剧烈的重要资产,按重估价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作为抵避险基金。

避免因为物价的剧烈变化对企业的资产和损益造成重大影响。

在会计处理中重估价值与资产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的损益。

重估价值低于原资产账面价值,按其差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有关物价变动准备金”科目。

(三)对企业的存货发出成本或销售成本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对存货的结存成本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从而可以减少存货价值的虚示,减少利润计算的水分。

这既贯彻了稳健原则,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存货价格下跌的影响。

(四)在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决策时,引入通货紧缩因素。

考虑通货紧缩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企业应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理财系统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降低产品成本,压缩库存,努力聚集财务实力,采取有效措施抵消通货紧缩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使企业能够在通货紧缩时期保持稳步发展。

(五)运用会计报表附注消除部分通货紧缩的影响。

通货紧缩降低了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可比性,同时也降低了其有用性。

为了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可以采用会计报表附注的办法消除通货紧缩的影响。

中西方会计要素差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会计要素差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会计要素差异对比分析会计要素是衡量和记录企业经济事项的重要指标,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中西方会计要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货币、时间、资产负债、收益成本、所有者权益等。

首先,货币的差异。

中西方在货币的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会计体系中,货币是一个稳定的概念,用于衡量和计量企业活动的价值。

而在中国会计体系中,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在货币存续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中对货币的处理更加灵活。

其次,时间的差异。

西方会计体系中,时间的概念相对稳定,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照时间序列进行记录和计量。

而在中国会计体系中,时间的处理更加注重周期性和阶段性的把握,例如会计报表的编制周期、年度结算等。

第三,资产负债的差异。

在资产负债的处理上,中国会计体系更强调对企业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把握,重视企业的风险防控和财务状况的反映。

而西方会计体系更加注重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值,更加注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产的盈利能力。

第四,收益成本的差异。

在收益成本的处理上,中国会计体系更强调收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强调按照确认条件计入收益。

而西方会计体系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强调按照经济实质和市场价值计量。

最后,所有者权益的差异。

在所有者权益的处理上,中国会计体系更加注重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稳定和保护,对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进行记录和披露。

而西方会计体系更加注重企业的股东权益和市值,对于股东权益的变动进行跟踪和分析。

综上所述,中西方会计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在货币、时间、资产负债、收益成本、所有者权益等方面的处理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

这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法律规定和企业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了解中西方会计要素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并提高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中外企业会计制度差异(3篇)

中外企业会计制度差异(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旨在分析中外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外企业会计制度概述1.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解释等。

我国会计制度强调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比性和谨慎性原则,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

2. 外国企业会计制度外国企业会计制度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会计准则。

以美国为例,其会计制度以《美国会计准则》为基础,强调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和现金流量等原则。

欧洲国家则普遍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强调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度。

三、中外企业会计制度差异分析1. 计量属性差异(1)中国: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强调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完整性。

(2)外国:外国企业会计制度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强调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公允性。

2. 资产负债表差异(1)中国:中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类,强调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性、完整性。

(2)外国:外国企业资产负债表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类基础上,增加现金流量表,强调企业现金流量状况。

3. 利润表差异(1)中国:中国企业利润表按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利润等分类,强调利润的真实性、完整性。

(2)外国:外国企业利润表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利润分类基础上,增加非经常性损益,强调企业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4.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差异(1)中国:中国企业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较为稳定,强调一致性、可比性。

(2)外国:外国企业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较为灵活,强调公允性、透明度。

5. 会计信息披露差异(1)中国:中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较为全面,包括财务报表、附注和审计报告等。

关联方关系确认中外会计准则比较

关联方关系确认中外会计准则比较

关联方关系确认中外会计准则比较提要关联方交易的产生有其经济学动因,但也有其不利影响,有必要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进行管制。

本文就中外会计准则中关联方定义及存在情况确认的不同进行基本比较。

一、关联方交易产生动因与负面效应关联方交易是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其中包括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搜集有关价格分布、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等交易准备阶段发生的费用;还有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谈判和签约的费用,这主要是交易活动进行时所发生的费用;此外还有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预测困难等因素而引起的费用等。

关联方交易为了利用企业内部的行政力量确保合同的有效执行来替代市场,将市场交易转变为公司集团的内部交易。

与遵循市场竞争原则的独立交易相比较,关联方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可以利用其对另一方施加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能力,运用类似于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决定双方的交易条件、交易价格、付款期限等。

关联方交易有利于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市场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确保供给和需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

此外,通过公司集团内部适当的交易安排,有利于实现公司集团利润的最大化,提高其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和运营效率、实现规模经济等。

但是,由于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交易双方往往利用以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为实质内容的关联方关系影响交易价格的确定,使之偏离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价格,是以低于或高于市价的价格成交(有时甚至是无偿的),从而实现利益的转移。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关联方交易的双方虽然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在事实上却不平等,一方对另一方往往拥有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导致关联方可以轻易运用这种控制权,导致不公平交易的发生,进而损害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因此关联方交易为规避税负、转移利润或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权、形成市场垄断、分散或承担投资风险提供了市场外衣下的合法途径,对国家税收、中小股东权益以及国家有关的监督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

中外会计制度的异同特点(3篇)

中外会计制度的异同特点(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对于规范经济活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会计制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本文将从中外会计制度的异同特点入手,分析其在我国会计制度发展中的应用与启示。

二、中外会计制度的异同1. 会计目标(1)相同点:中外会计制度均以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为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依据。

(2)不同点:西方会计制度强调利润最大化,注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我国会计制度强调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注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2. 会计准则体系(1)相同点:中外会计制度均采用会计准则体系,以规范会计实务操作。

(2)不同点:西方会计制度以国际会计准则(IAS)为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我国会计制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

3. 会计科目设置(1)相同点:中外会计制度均采用借贷记账法,设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科目。

(2)不同点:西方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细化,如将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分别设置;我国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粗放,如将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合并设置。

4. 会计报表编制(1)相同点:中外会计制度均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2)不同点:西方会计制度报表编制较为详细,如要求编制附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等;我国会计制度报表编制相对简单,如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等。

5. 会计信息披露(1)相同点:中外会计制度均要求披露会计信息,保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2)不同点:西方会计制度信息披露较为全面,如要求披露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等信息;我国会计制度信息披露相对简单,如要求披露关联交易、内部控制等信息。

三、中外会计制度特点分析1. 西方会计制度特点(1)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强调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

(2)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细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中外会计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会计模式比较研究

国际会计模式的现状和特点
国际会计模式现状: 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各国会计准则趋同
国际会计模式特点: 强调财务报告的透 明度和可比性,注 重风险管理和内部 控制
国际会计模式发展趋 势:数字化、智能化、 自动化
国际会计模式挑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会计准则差异,文 化差异对会计模式 的影响
国际会计模式的挑战和机遇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中外会计模式 比较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会计模式概述 中国会计模式 国际会计模式 中外会计模式比较分析 中外会计模式的融合与借鉴
结论与建议
会计模式概述
章节副标题
会计模式的定义
会计模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会计实务所遵循的规则、程序和惯 例的总称。
国际会计准则: 以《国际财务 报告准则》为 基础,强调会 计信息的可比
性和透明度
差异:中国会 计准则更注重 会计信息的准 确性,而国际 会计准则更注 重会计信息的 可比性和透明

影响:会计准 则的差异会影 响企业的财务 报告和审计, 进而影响企业 的国际竞争力
和融资能力
会计制度的比较
中国会计制度:以政府为主导,强调会 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借鉴意义:中外 会计模式各有优 势,相互借鉴可 以促进会计行业 的发展
技术应用: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 技术将应用于会 计领域,提高会 计效率和准确性
国际化趋势: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 深入,中外会计 模式将更加国际 化,适应全球市 场的需求
结论与建议
章节副标题
研究结论
中外会计模式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等方面。

中外会计比较

中外会计比较

中外会计比较【摘要】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的逐渐密切,中国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将逐渐减小,这个过程必将紧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将推重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准则中外会计会计计量经过四年的会计学习,笔者对中国的会计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结合英文版的《会计学原理》,也让笔者对国际特别是美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文中,笔者将基于个人学习情况,对中外会计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

一、教学差异知识结构。

从课本的编排上,最明显的就是中外会计学的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会计学是从小处入手,在这之后就开始介绍不同科目的账户设置,就会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顺着会计操作的流程,将各种科目的分录都做了很细致的探讨;国外则不同,开始就给出了三张财务报表,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试着填写,当学生发现无法将表格填列完整时,将通过包括书本在内的各种资源,发散性地学习会计学知识,而补全这三张表。

学习难度、深度和广度。

在中国的课本中,设置的情况较多,复杂的分录较多,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整体来说内容的深度较深;并且会计学的宏观把握较少,国外的课本,对分录的复杂性没有很高的要求,通常的问题一到两个分录就能解决,难度不是很大;通常采用真实的案例分析,比如通过某公司的财务情况的一部分来进行会计核算和处理,这样的结果便使知识的广度相对较广,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但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并不能做到中国会计学那样的深入。

二、理论差异财务会计目标的异同。

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上的IAS(国际会计准则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是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服务的。

美国已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制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国外根据日标的不同大体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日标,强调财务报表的披露必须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

②以保护债券和股票持有者的利益为目标,强调财务报表遵循“真实与公允”原则。

套期会计中外对比研究报告

套期会计中外对比研究报告

套期会计中外对比研究报告套期会计中外对比研究报告摘要:套期会计,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规避风险和波动性。

本文将对套期会计在中外的实践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比较中外套期会计的政策和实施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概述套期会计是一种金融管理工具,用于管理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风险。

中外在套期会计方面的实践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研究将对中外套期会计的政策和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不同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和应用套期会计的最佳实践。

二、中外套期会计政策对比(一)政策制定机构在中国,套期会计政策由中国证监会和中国商品期货交易所共同制定。

而在美国,套期会计的政策制定主要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

(二)政策要求在中国,套期会计对于期权、期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套期会计,并披露相关信息。

而在美国,套期会计的要求没有像中国那样具体明确,而是要求企业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合理运用套期会计。

(三)政策约束在中国,套期会计的制度比较严格,企业必须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操作和披露,否则将面临处罚。

而在美国,套期会计的操作和披露要求相对较为灵活,企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三、中外套期会计实施对比(一)实施情况在中国,套期会计的实施情况相对较为成熟,许多大型企业都按照规定进行套期会计,且在披露方面较为完善。

而在美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套期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但仍不如中国成熟。

(二)实施难点在中国,套期会计的实施难点主要体现在政策解读和操作层面上。

由于政策的具体要求相对严格,企业需要对政策进行深入理解,并为实际操作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

而在美国,由于套期会计政策较为灵活,企业在操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三)实施效果在中国,套期会计的实施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套期会计,企业能够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会计准则——存货的比较存货作为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通常占全部资产的较大比重。

因此,存货核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的真切性。

由于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存货核算正确与否必然会影响到损益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所以制订并颁布相应的存货准则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现行存货核算的依据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及其所属的行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

应该说所有这些规章制度对规范行业会计核算,客观、公正地披露会计信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存货准则在充分参考其有关规定的同时,对某此方面作出改进。

我国存货准则是由引言、定义、范围、存货的历史成本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应披露的事项、附则等组成。

IAS2是由目的、范围、定义、存货计量、成本计量、费用确认、披露、生效日期等组成。

从框架看,IAS2比较严密,层次较分明,体系更完整。

而我国准则中由于缺少目的、存货的计量等方面内容,就显得比较欠缺、含糊、脉络不够清楚。

二、比较(一)关于存货的范围我国存货准则中对存货范围的表述是:企业存货包括以下各项:(1)库存待售的存货;(2)库存待消耗的存货;(3)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以及处在加工过程中的存货;(4)购入的正在运输途中的和货已运到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存货;(5)委托其他单位加工、代销的存货。

企业的存货不包括以下各项:(1)库存的依照合同开出支票账单,但客户尚未提出的存货;(2)库存的受其他单位委托代销、加工的存货;(3)约定未来购入的存货。

以上述方式表述存货准则的范围,概念不够严密,表述不够明确,只涉及到存货的具体组成内容。

IAS2指出:“本准则适用历史成本制度编报的财务报表中存货的会计处理,但不应用于建筑合同中的在建工程、金融工具以及生产者作为存货的牲畜、农业产品和某些行业的实务惯例以可实现净值计量的矿产品……”。

如此表述存货的范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人一目了然。

它既包括了作为劳动对象的存货如材料等,也包括了属于劳动资料的存货如低值易耗品等。

(二)关于定义IAS2在定义部分仅对存货及可实现净值两个术语进行定义。

其定义较为严密,保险特殊行业外,具有较普遍的指导作用。

相比之下,我国存货准则中,除了对存货、可实现净值进行定义外,还对存货的历史成本、采购成本、买价、税金、采购费用、加工成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及重置成本等进行定义。

这些术语实质上是属于存货计量的范畴,而我国准则中又恰恰没有存货计量方面的专门规定。

(三)关于采购成本我国准则对采购成本中的买价定义为已扣除商业折扣但包括现金折扣的存货价格,按这一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是按“总价法”即全价目计算的,它与国际会计准则所采用的“净价法”是不同的。

从理论上讲,按总价法计算存货的采购成本,虚计了应扣的现金折扣,从而使存货的采购成本偏高。

但由于我国企业目前采取现金折扣方式销售及企业享受现金折扣的情况并联不普遍,“总价法”简便易行,所以我国准则选择了“总价法”。

另外,对采购成本中是否应包括采购费用,我国准则中规定了两种方法,即一般情况下,存货的采购成本由买价和与其直接有关的有采购费用及税金组成。

商品流通企业的采购费用可以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商品沟通企业购入商品品种繁多,对采购费用进行分摊会增加相当大的工作量。

这一规定考虑了商品流通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行业会计制度保持了一致,但却使得存货在成本内容上产生不一致。

而在其他国家,有关的会计准则普遍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买价、进口税和其他采购税、运输费,加其他直接有关的采购费用减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和补贴。

在日本,存货的余额可采取个别认定、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平均单价(总额平均或转动平均)等方法加以确定,平均单位价法使用最多,而先进先出法则使用较少。

至于说个别认定法,其应用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大。

但是,存货的市价下降,已显著低于当初的成本,并且看不到回升趋势时,则要按现行市价重工业新计算。

由此而产生的计价损失,原则上作为营业外费用或特别损失处理。

这同价格有升有降条件下适用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有所不同。

但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也可采用。

采用此法而产生的计价损失原则上在销售成本中加以反映(也有其他处理方式)而不作为特别损失处理。

(四)关于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恰当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真实地反映存货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准则中规定了多种具体的计价方法,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几种方法是,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其不意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法、售价法。

在美国,存货计价一般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至于这种方法中成本的计价,则有个别认定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法、售价法。

在美国,存货计价一般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至于这种方法中成本的计划,则有个别认定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单价法以及卖价还原法(最后进价法除外)可以选用,其中的后进先出法则相当流行,这是美国存货会计与许多西方国家存货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不过,应用后进先出其不意法,由于在特价上涨的背景下会使资产价值低估,因而需要在报表注释中予以说明。

在英国的会计实务中,存货按成本或可变现价孰低的方法计价,也可以按其它被认为正当的方法计价,但后进先出法不能用于确定存货的成本。

在法国,存货在决算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计价中应用的成本,可按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确定,但不得使用后进先出法。

(五)关于费用确认的规定IAS2中费用的确认部分有以下三方面内容:(1)规定了存货的成本应在何时确认为费用;(2)规定了在特殊情况下耗用存货时费用的确认;(3)规定了费用的内容还应包括存货成本减记至可实现净值的差额,以及所有顾货的损失都应在减记或损失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任何减记的存货,因可实现净值增加而将减记的存货价值转回的部分,应在价值转回的当期承认已确认为费用的存货金额并冲减相应的费用。

相比之下,我国存货准则中除将上述(3)列入存货计价部分外,对存货费用的确认就无其他说明了。

毫无疑问,我国的存货除了正常生产耗用外,也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耗用。

可见,我国准则中在此方面的规定不够全面。

(六)关于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资本与市价孰低法,是对历史成本原则在运用时的修正。

这一计价方法体现了稳健原则。

具体应用于存货的计价时,如果存货的市价下跌,意味着企业将现有的存货在日后使用或出售时的价值或获取收入的能力也相应降低,相对存货的历史成本来说,将导致一定的损失。

为了稳健地反映存货的价值,即从市场来取代历史成本作为存货的价值。

对此,在我们所了解的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都规定存货应按成本与可选择价值孰低计价。

可选择价值多数情况下是指市价或可变现净值。

美国的市价定义为重置成本,但基金额必须不高于可变现净值,也不低于可变现净值减正常利润,由于各国对市价的理解不同,所以有些国家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清楚地说明计价基础,并建议使用更为明确的名称来代替市价这一名称;如: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减正常毛利。

我国准则规定,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

这样,避免了企业由于对市价的理解不同而可能使用不同的计价标准。

另外,如果存货价值被减计至历史成本下,但日后又上升,是否应当按增加的程度将其恢复!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成本应恢复至其可变现净值。

我国准则认为,这一部分应当入账,否则会形成秘密准备。

因此,为了真实地反映存货的价值,我国准则规定,如果存货按低于历史成本的市价调整后,市价又上升时,应相应调整存货账面价值,但不得超过存货的历史成本,调增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七)关于披露要求不管是IAS2还是我国存货准则,都要求财务报告披露以下内容:(1)计量存货所采用的会计政策;(2)按适当方法分类的各存货账面价值;(3)本期销售的存货及本期存货减记到可变现净值的金额;(4)作为债务抵押的存货数额。

除此之外,IAS2还要求披露;以可变现净值而在当期确认为收益的转回额及转回的原因与事项;以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计量时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与可实现净值计量的差额及资产负债表中的现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两者孰低者。

IAS2还要求财务报告披露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

而我国存货准则中则要求披露变更存货会计处理方法对本期或以后各期有重大影响时,其变更的理由和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年末尚未处理的盘亏、毁损的契货数额及其可能发生的损益;企业代销、代管的存货数额;此外还规定采用计划或定额成本计价的企业,应将计划或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采用售价核算的企业应将存货售价调整为进价反映。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企业代销、代管的商品数额由于其不属企业的存货,因此不必对其进行披露。

又由于在我国存货准则中已规定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因此,在报告中将计划成本、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将售价成本调整为进价成本的适用范围则需另加限制。

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andard is to prescribe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for inventories under the historical cost system. A primary issue in accounting for inventories is the amount of cost to be recognised as an asset and carried forward until the related revenues are recognised. This Standard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cost and its subsequent recognition as an expense, including any write-down to net realisable value. It also provides guidance on the cost formulas that are used to assign costs to inventories.Scope1. This Standard should be applied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prepa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cost system in accounting for inventories other than:(a) work in progress arising under construction contracts, including directly related service contracts(see IAS 11, Construction Contracts);(b) financial instruments;(c) producers' inventorie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products, mineral or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e to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measured at net realisable value in accordance with well established practicesin certain industries; and(d) biological asset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activity (see IAS 41, Agriculture).2. This Standard supersedes IAS 2, V alu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Inventor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页码,1/7 IAS 2 Inventories (revised 1993)2002-8-8 file://D:\document\ias\ias_002.htmHistorical Cost System, approved in 1975.3. The inventories referred to in paragraph 1(c) are measured at net realisable value at certain stagesof production. This occurs, for example, when agricultural crops have been harvested or mineral oreshave been extracted and sale is assured under a forward contract or a government guarantee, or whena homogenous market exists and there is a negligible risk of failure to sell. These inventories are excluded from the scope of this Standard.Definitions4. The following terms are used in this Standard with the meanings specified:Inventories are assets:(a) held for sale 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business;(b)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for such sale; or(c) in the form of materials or supplies to be consum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r in the renderingof services.Net realisable value is the estimated selling price 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business less the estimated costs of completion and the estimated costs necessary to make the sale.5. Inventories encompass goods purchased and held for resale including, for example, merchandisepurchased by a retailer and held for resale, or land and other property held for resale. Inventories alsoencompass finished goods produced, or work in progress being produced, by the enterprise and include materials and supplies awaiting us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case of a service provider, inventories include the costs of the service, as described in paragraph 16, for which the enterprise has not yet recognised the related revenue (see IAS 18, Revenue).Measurement of Inventories6. Inventories should be measured at the lower of cost and net realisable value.Cost of Inventories7.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should comprise all costs of purchase, costs of conversion and other costsincurred in bringing the inventories to their present location and condition.Costs of Purchase8. The costs of purchase of inventories comprise the purchase price, import duties and other taxes (other than those subsequently recoverable by the enterprise from the taxing authorities), and transport, handling and other costs directly attributable to the acquisition of finished goods, materialsand services. Trade discounts, rebates and other similar items are deducted in determining the costsof purchase.9. The costs of purchase may include foreign exchange differences which arise directly on the recentacquisition of inventories invoiced in a foreign currency in the rare circumstances permitted in the allowed alternative treatment in IAS 21,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Theseexchange differences are limited to those resulting from a severe devaluation or depreciation of acurrency against which there is no practical means of hedging and that affects liabilities which cannot be settled and which arise on the recent acquisition of the inventories.Costs of Conversion10. The costs of conversion of inventories include cost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units of production, such as direct labour. They also include a systematic allocation of fixed and v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s that are incurred in converting materials into finished goods. Fixed production overheadsare those indirect costs of production that remain relatively constant regardless of the volume ofproduction, such as deprec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facto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and the cost of factory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V 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s are those indirect costs oproduction that vary directly, or nearly directly, with the volume of production, such as indirect materials and indirect labour.11. The allocation of fixed production overheads to the costs of conversion is based on the normal capac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ilities. Normal capacity is the production expected to be achieved onaverage over a number of periods or seasons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loss of capacity resulting from planned maintenance. The actual level of production may be used if itapproximates normal capacity. The amount of fixed overhead allocated to each unit of production isnot increased as a consequence of low production or idle plant. Unallocated overheads are recognised as an expense in the period in which they are incurred. In periods of abnormally high production, the amount of fixed overhead allocated to each unit of production is decreased so that inventories are not measured above cost. V ariable production overheads are allocated to each unit of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use of the production facilities.12. A production process may result in more than one product being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Thisis the case, for example, when joint products are produced or when there is a main product and a by-product. When the costs of conversion of each product are not separately identifiable, they are allocated between the products on a rational and consistent basis. The allocation may be based, for example, on the relative sales value of each product either at the stag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hen the products become separately identifiable, or at the completion of production. Most by- products, by their nature, are immaterial. When this is the case, they are often measured at net realisable value and this value is deducted from the cost of the main product. As a result, the carryingamount of the main product is not materially different from its cost.Other Costs13. Other costs are included in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incurred in bringing the inventories to their present location and condition. For example, it may be appropriate to include non-production overheads or the costs of designing products for specific customers in thecost of inventories.14. Examples of costs excluded from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and recognised as expenses in the periodin which they are incurred are:(a) abnormal amounts of wasted materials, labour, or other production costs;(b) storage costs, unless those costs are necessary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prior to a further production stage;(c) administrative overheads that do not contribute to bringing inventories to their present location and condition; and(d) selling costs. 15. In limited circumstances, borrowing costs are included in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Thesecircumstanc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allowed alternative treatment in IAS 23, Borrowing Costs. Cost of Inventories of a Service Provider16.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of a service provider consists primarily of the labour and other costs of personnel directly engaged in providing the service, including supervisory personnel, and attributable overheads. Labour and other costs relating to sales and general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are not included but are recognised as expenses in the period in which they are incurred.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e Harvested from Biological Assets16A. Under IAS 41, Agriculture, inventories comprising agricultural produce that an enterprise hasharvested from its biological assets are measured on initial recognition at their fair value less estimated point-of-sale costs at the point of harvest. This is the cost of the inventories at that date forapplication of this Standard.Techniqu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ost17. Techniqu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such as the standard cost method or the retail method, may be used for convenience if the results approximate cost. Standard costs take into account normal levels of materials and supplies, labour, efficiency and capacity utilisation. Theyare regularly reviewed and, if necessary, revised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conditions. 18. The retail method is often used in the retail industry for measuring inventories of large numbersof rapidly changing items, that have similar margins and for which it is impracticable to use other costing methods. The cost of the inventory is determined by reducing the sales value of the inventoryby the appropriate percentage gross margin. The percentage used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inventorywhich has been marked down to below its original selling price. An average percentage for each retail department is often used.Cost Formulas19.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of items that are not ordinarily interchangeable and goods or services produced and segregated for specific projects should be assigned by using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their individual costs.20.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cost means that specific costs are attributed to identified items of inventory. This is an appropriate treatment for items that are segregated for a specific project,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have been bought or produced. However,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of costs isinappropriate when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items of inventory which are ordinarily interchangeable. I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method of selecting those items that remain in inventories could be used to obtain predetermined effects on the net profit or loss for the period. Benchmark Treatment21. The cost of inventories, other than those dealt with in paragraph 19, should be assigned byusingthe first-in, first-out (FIFO) or weighted average cost formulas.[1]22. The FIFO formula assumes that the items of inventory which were purchased first are sold first,and consequently the items remaining in inventory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are those most recently purchased or produced. Under the weighted average cost formula, the cost of each item is determined from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cost of similar items at the beginning of a period andthe cost of similar items purchased or produced during the period. The average may be calculated ona periodic basis, or as each additional shipment is received, depending upo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enterpri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