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变化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学习精品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参与防治有害生物及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三、教材及学情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
探究活动由于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五、教学资源及使用教室配有电子白板及投影仪结合教学过程需使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及演示PowerPoint,展示学生答案时需要投影仪六、教、学用具1、PowerPoint2、蝗灾视频3、导学案七、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本节课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论法、讲授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八、教学过程1、流程图导入:视频展示蝗灾危害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数学模型的建构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J型曲线的构建S型曲线的构建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应用:防治有害生物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增长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数学模型建构方法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三、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四、研究意义:应用五、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十、课后作业:导学案课后练习十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节课。
Ⅰ、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从第4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而且可以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还可以为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打基础。
本章的重点知识有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另外,本节内容还十分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如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可以分析人口增长情况;通过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能明白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由此可见,本节内容不管是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还是从学生人生观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概述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常见类型和机制。
2、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绘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两条增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对灭鼠、大熊猫的保护策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加强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介绍了四种情况:“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2:4.2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提问:老鼠的数量是怎样剧增的?又如何来防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生观看鼠灾的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学校
科目
生物
设计教师
课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二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特征》之后,使学生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做为铺垫。其次,了解种群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
内容上,本节课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也是新课改新增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注重对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讲述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K值的理解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明确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二种表现形式。
验证实验
讨论:J型曲线能一直增长下去吗?它会遇到怎样的阻力呢?
介绍高斯的实验,得到s型曲线
学生解释该曲线是如何变化的,并讨论环境容纳量在保护大熊猫和防治鼠害方面的做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认识科学是基于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树立一切的理论都是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小结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数学模型的概念也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其他内容的时候,学生已运用过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的问题,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曲线图等。其次,通过必修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在认知上并不是非常困难。
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第四章第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两种曲线模型的应用。
二、预习内容 .问题探讨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那么: (1).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2).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一般的步骤:研究方法研究实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②增长特点: ③量的计算:.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②增长特点: 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将数学公式(=)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思考:“”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值时,都能在值维持稳定吗?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三、反思总结.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曲线.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四、当堂检测.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节 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细胞种群数量的变化编制:杜娟审核:高二生物备课组[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细胞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重点难点] 对血球计数板的认识和使用[学习过程]一、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细胞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探究原理(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CO2和H2O,无氧时产生CO2和C2H5OH。
(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二)探究步骤(1)将500mL5%的葡萄糖培养液置于锥形瓶中。
(2)将0.1g活性干酵母接种到含葡萄糖培养液的锥形瓶中。
(3)将锥形瓶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4)每天定时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5)计数结果记录表:时间/天 1 2 3 4 5 6 ……数量/个(三)结论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右图所示曲线。
根据曲线分析:(1)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再。
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的死亡率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2)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
二、血球计数板的使用1、血球计数板介绍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的载玻片,玻片上有四个槽构成三个平台,中央平台又由一短槽隔成两半,其上各刻有一小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大格,中央的一大格作为计数用,称为计数室。
计数室刻度有2种(如右图):一种是25中格×16小格,而另一种为16中格×25小格,它们都是由400个小格组成。
每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个大方格面积为1×1=1mm2。
2019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3-4-2-2种群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
高二导学案学科:生物编号:3-4-2-2 编写人:张敏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能说出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的方法。
2、会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体验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的方法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体验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P68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如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2、酵母菌的增长符合何种种群增长模型?3、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二、知识梳理(一)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二)材料酵母菌:单细胞真核生物,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无氧时产生。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的种群呈型曲线。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设计实验: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②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③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5d ;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4.进行实验:5.分析结果和表达交流:6.得出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教材P68和69“探究”中思考题1-7题二、总结整理1、核心知识:2、典型方法:3、重点问题解决: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1.主要利用酵母菌进行生产的产品是A .果酒B .果醋C .酸奶D .腐乳2.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酵母菌数目是A .活菌的数目B .死菌的数目C .代谢旺盛的酵母菌数目D .活菌和死菌的总数3.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酵母菌计数通常采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方法。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自主学习】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阅读课本P65页的“问题探讨”及65-66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计算12h、24h、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的数量。
2、由以上的计算,联系我们数学中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出n 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现代生态学家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______________。
其一般步骤是:在构建种群数学模型时,我们常用到两种数学模型:______ _____和________ ___。
其中,_______ _____更能反映出数量的增长趋势。
完成课本P66页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图。
二、种群增长曲线“J”型曲线阅读课本P66页的两个实例,根据课本中的两个实例和前面我们学习的方法,建立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自然界中确有类似细菌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___ __型。
2、上述曲线在什么条件下成立?3、上述曲线的数学模型是怎样的,各参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在自然环境中该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三、种群增长曲线“S”型曲线阅读课本P66-67页的高斯实验,尝试建立种群“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1、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为“S”型?2、“S”型增长的最大数量如何表达,具体含义是什么?3、种群数量为多少时,种群日增加数量最多?4、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关系如何?5、 K值的应用: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清除垃圾,保护天敌等),降低K值。
6、 K/2的应用①资源开发和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案
扶沟二高高二生物教案编写人审稿人课题种群的数量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问题探讨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课件展示: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
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
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讨论: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什么是演替?2.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一: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思考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得地衣?3.在森林阶段,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4.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5.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6.此演替过程属于哪种类型?有什么特点?常见例子有哪些?探究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思考讨论】1.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是什么?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和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完全相同吗?3.此演替过程属于那种类型?有什么特点?常见例子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66页,限时5分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在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并且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等: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
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或高三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势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六、教学思路:首先以三个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引出本课的课题——种群的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导学案doc
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数量变化模型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细菌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Ⅰ.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Ⅱ.提出合理的假设Ⅱ.假设在资源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倍数保持不变。
Ⅲ.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进行表达。
Ⅲ.(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第几代)Ⅳ.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Ⅳ. 进一步实验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模型进行修正,t小时后细菌种群数量为(N代表细菌数量,t代表时间,N0代表细菌起始量,λ为增长倍数)数学模型概念: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的形式。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t表示;λ表示思考1:当λ>1、λ=1、1<λ<0、λ=0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会怎样?思考2:什么条件下种群增长表现为J型增长?请举出实例思考3:自然界中“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又称值。
思考1:结合课本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结果理解“S”型增长的特点:思考2:“S”型曲线分析:①分别分析B、C、D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C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D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②一开始AB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4章第2节《种群数学模型的构建》
种群数学模型的构建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用红笔标注重点与难点,独立完成课后案。
知识准备必修一生物增殖的方式——分裂教材助读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_________或_________的数学形式。
2.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四个步骤。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各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t表示;λ表示(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_____________。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自然界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
预习自测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D、m..23T2、右图示某种鱼迁入一种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C、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我的疑问学始于疑课内探究质疑探究探究点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探究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根据实例理解“J”型增长的数量变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难点:1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点)2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难点)三、学习过程1.我展示,我快乐①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细菌会增殖为多少?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
完成表格:②如果以代表第n代细菌数量,第n代细菌数量则的计算公式?③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④将数学计算公式变为曲线图,曲线图与数学公式比较,优缺点?种群数量(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时间阅读课本65页,完成以下表格(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小组讨论3分钟,完成以下问题)1、模型假设:在充裕、气候适宜、没有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 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那么:一年后种群数量N 1=,两年后种群数量N 2=,t 年后群数量=。
(这个公式即为数学模型),3、思考:当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会怎样?4、自然界中“J ”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小组讨论5分钟,完成以下问题)1、模型假设:自然界的和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就会加剧,以种群为食的也会增加,这就会使降低,升高。
2、建立模型。
(种群增长的曲线图)K值的含义是 _ 。
3、“S ”型曲线分析:①分别分析B 点和E 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 点:出生率死亡率 E 点:出生率死亡率 ②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 (继续增长,增长停止);种群数AB CD E.量在 2值时,种群—(增长最快,增长最慢);种群数量小于2值时种群—(增长逐渐加快,增长逐渐减慢);种群数量大于2值时种群—(增长逐渐加快,增长逐渐减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变化》教案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教事例一. 教课策略本节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许多,传统的教课讲堂乏味无味,成效较差,本节设计运用诱思研究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想为主攻的研究型教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课中把新闻带进讲堂,引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关的本质问题带入讲堂,引起学生的考虑,改变传统的教课看法,设计的独到之处还有:给学生信息让学生自己绘图,把 J 型和 S 型曲线的绘制交给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实的参加讲堂,把教师的一言堂改革成大家堂,传统的讲课方式改革为研究式的讲堂。
以教师供给素材,组织指引学生踊跃思虑、议论、理论联系本质、着手动脑等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二. 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 掌握种群的特色对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2. 认识影响种群数目变化的要素3. 掌握 J 型曲线和 S 型曲线的成因,特色及图像4. 认识研究种群数目变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 培育学生剖析概括问题的能力2. 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3. 培育学生识图及作图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经过对种群动向规律的研究,指导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源、保护生态均衡的重要意义,进而进一步建立环保意识。
2.经过对种群特色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 教课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色及对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
2.种群数目的变化曲线四、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教课课件五. 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创建问题情境,电脑显现图片:将新闻带入讲堂1. 分组议论造成外来物种1. 农民消灭黄顶菊黄顶菊大批生殖的原由是2. 洞庭湖鼠害什么?与生活本质相联系简单介绍外来物种黄顶菊与洞庭湖2. 猜想洞庭湖为何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 1 页鼠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鼠害?发问:我们如何防止近似状况的发 [ 全体答 ] 集体生?只有掌握了生物的发展规律我们温故知新才有可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只是没有捕食者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如、、_______、等,因此种群的数量总是在;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_______甚至。
二、课中探索
1、种群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三、练习尝试
〖例2〗右图中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个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t年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称为“S”型曲线
2、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A.W X Y Z B.X Y Z W C.Y Z W X D.Y X Z W
6.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型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六、学习感悟
学习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时群种数量的变化【教学目标】1.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知识目标)2.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分析其产生的条件、特点和量的计算等。
(知识目标)能解释“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建模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
(能力目标)3.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与“J”型曲线作比较。
(知识目标)4.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指出能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能力目标)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情感目标)【重难点】1.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知识归纳】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1)细菌在适宜环境中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2)1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2 h后呢?;24 h后呢?;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P66中的表格。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4)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5)在教材P66图4-4中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与数学方程式相比,此类数学模型的优势是。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有: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等,对模型进行。
【拓展】: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种群数量是由决定的,等因素可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
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数学公式:N t= 。
3.种群的“J”型增长:在和条件充裕、适宜、没有等理想条件下,种群个体数量往往会呈增长,若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大致呈“J”型。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就会加剧,其天敌数量也会,这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因此,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
2.“S”型增长曲线:在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的增长曲线。
“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有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和等,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
五、调查某生物种群的种群密度1.测定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常用的取样方法有法和法。
【课堂思考题】(1)澳大利亚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此阶段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为多少?。
(4)根据上述素材,估算1869年时,野兔种群数量为多少?。
【讨论】(1)澳大利亚野兔为什么成灾?其他地区的野兔为什么不会成灾?。
(2)如何有效控制野兔种群的连续增长?。
(3)为什么人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苍蝇和蚊子,而其数量却是有增无减呢?。
(4)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当堂检测】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20D.m·23T2.下图中①~④曲线表示在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
这四种条件是:a.不断供应养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
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①、②、③、④相符合的是()A.a、b、c、dB.b、c、d、aC.c、d、a、bD.c、b、d、a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下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B.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C.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使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D.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4.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
下列四项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2.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还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C.只是没有捕食者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3.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4.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5.下列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
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6.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
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B.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9.下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仅表示种群内迁出的和死亡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0.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D.t2时刻甲种群数量接近K/211.下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二、非选择题12.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型增长。
(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假如有一个种群全部消亡了,那么能够生存下来的种群最可能是,判断的理由是。
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
13.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14.下图表示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段,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2)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点左右,原因是。
(3)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4)现将酵母菌菌种培养在盛有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固定容器中,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利用血球计数板(2 mm×2 mm)、滴管、显微镜等器具,测定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方案是学案答案【当堂检测】 1.D2C3B4B5D【课后练习】选择题1D2D3C4A5B6A7D8B9C10A11A非选择题12(1)环境容纳量(或K值)(2)“S”(3)A 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少(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变化13(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14(1)CD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不是,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B既能捕获较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3)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4)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在盖有盖玻片的血球计数板上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放在显微镜下分别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的数量并计算出一个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以此为据,估算容器的酵母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