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方法几点思考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钢琴艺术史”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必修课已开设多年,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模式。但落实到实际教学效果,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概念与理解错位等诸多问题,使该课程教学内容流于概念化、理论化、空泛化。只有梳理教学思路,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拓展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钢琴艺术史音乐本体分析教学方法

“钢琴艺术史”作为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已开设多年,其主要教学内容为键盘乐器发展演变的历史、键盘(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历史、钢琴演奏技术(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钢琴教研理论的发展历史。这是一门融合了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表演三大专业教学内容的复合型、交叉型、应用型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目前此课程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教学体系,出版了诸多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关于课程教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有很多。对于“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钢琴艺术史,作为音乐史的一个分支,既不同于一般编年记事式的史论,亦不着重于对大量作品的详尽分析,而是力图从宏观上梳理西方钢琴艺术历史的发展脉络,拓展演奏者的思维空间,使之加深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的

理解,从而在一张经纬交错的钢琴艺术历史宏图上建立更能准确表达作曲家意图的演奏,进而达到成熟完美的艺术境界。”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如何才能避免

陷入一般编年记事式的史论讲解呢?对作品的分析应该着重于哪

些要素从而既能让学生理解作品、作曲家甚至流派、年代的风格特征,又能区别于一般的音乐作品分析呢?如何清晰明确地归纳整理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曲家的风格特征呢?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以上问题没有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钢琴艺术史”这门课的教学目标的。笔者从事“钢琴艺术史”课程教学已经数年,通过一线教学经验积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比对,经过不断反思、整理,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有了一些认识与心得,整理出来以供探讨。

“钢琴艺术史”属于“西方音乐史”的分支课程,其中键盘(钢琴)作品发展历史的教学内容是其中的重点。它的年代划分基本依照当前音乐学界普遍接受的西方音乐史年代划分结构,只是教学内容集中于键盘(钢琴)作品及相应的作曲家。其基本年代框架结构是:巴洛克之前及巴洛克早、中期;巴洛克晚期;古典主义时期;古典——浪漫时期;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民族乐派;印象主义时期及20世纪以后。

教师在讲解这一系列的钢琴艺术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点——线——面结合的教学内容布局,通过对部分重要作品的分析,把钢琴

作品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发展线索,再将多条线索彼此贯通,从而编制出西方钢琴艺术作品发展历程的整体脉络,让学生对此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在这样的教学内容布局思路中,如何选择“点”,如何理解“点”,最后如何串联“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深入化的问题。

一、关注教学内容的具象化和深入化

避免陷入大量的一般性的作品分析,这是我们教学的前提。但是要把作品与作曲家的风格流派与钢琴作品的历史发展讲清楚,没有适当的作品分析明显是不可能的。

选择分析的对象必须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中最重要、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比如钢琴作品中绕不过去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和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即是如此,这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分析对象,我们必须从中再摘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作品来进行分析。

首先以贝多芬为例。要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作品风格特征,选择一首f小调第一奏鸣曲(op.2no.1)足以。在第一乐章的前三小节中,贝多芬就阐明了他写了一辈子的三个核心细胞结构:1.直冲向上的特性音型,也可以称之为“火箭式主题”;2.左手和弦的同音反复;3.著名的“命运敲门声”。

“贝多芬是一位形式主义者。他一生的音乐,至少1816年前的乐思在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中全部披露。命运的敲门声这一天下

闻名的动机成为了logo,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无处不在(在c小调交响曲中出现550次之多);重复音几乎占据每页乐谱的每个角落;“火箭式主题”在第3、5、7、8、9、11、14、21、23等奏鸣曲中顽强腾飞,更不论其在交响乐协奏曲中的模仿!”②讲清楚贝多芬在这一首奏鸣曲中的创作思路及以上三个核心细胞结构的变化发展,基本就把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征描述出来了。

音乐本体的分析不同于一般的曲式作品分析,在基本了解了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布局、和声织体结构这些外部形象之后,深入具体地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独特的语言元素和组织结构,进而梳理归纳,才能言简意赅、清楚明了地让学生认识到某一位作曲家的风格特征,从而在实际演奏中更好地把握其风格尺度,更完美地表达其创作意图。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找到合适的点以后,如何把点连成线再布成面呢?西方钢琴艺术的发展,在纵向上有着深刻的渊源联系,一位作曲家的创作往往会受前辈的影响,再影响后世。“在做纵向比较时要注意各时代音乐家之间的精神血缘关系,而且这种继承与发展往往是各代相传的。”③

以巴赫c大调前奏曲为例。c大调前奏曲bwv846以分解和弦为主要织体结构贯穿全曲,但这只是表象。事实上,这首前奏可以分出5个声部,彼此平行、倒影、错位,而肖邦抓住这个特性,写出了c大调练习曲(op.10no.1),两者五个声部的布局、和声、模进如

出一辙;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bwv846声部进行平稳,圣桑从中摘选出和声骨干音,写出了《圣母颂》;c大调前奏曲在通篇以16分音符为主的均等节奏外形下隐藏了8:7:1的节奏比例,一首乐曲由三个节奏时值比差极大的要素组织起来是巴赫音乐作品的特点

之一,德彪西得此精髓,形成了他几乎所有作品的节奏比例出发点,《水中倒影》《金鱼》等莫不如此。

通过以上类似的分析,能让学生从具体的微观角度理解巴赫的伟大之处,看清钢琴艺术传承中的血脉联系,逐渐认识到年代与年代、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起对钢琴艺术发展历史的立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而言,作曲家及作品的历史评价、艺术定位才不至于流为枯燥的史论知识点,才能在宏观的角度上理解作品的历时性和永恒性。

三、探索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钢琴艺术史”是一门以课堂讲解为主的理论类课程,在通常的教学中会辅之以大量的欣赏性内容,但是实践性教学一直未列入重要的教学内容范畴。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选取某位作曲家的一部作品或者某个时期、某个地域,不同作曲家的同种体裁作品,组织学生开展“演奏研究”教学,让学生实际去学习、琢磨、弹奏某些作品,会帮助学生理解钢琴作品对钢琴演奏技巧的推进与依赖,有助于学生体会和尝试表达音乐家的风格特征,同时能训练学生的演奏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作曲家完成作品创作,需要依赖演奏家将其呈现。作曲家瑰丽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