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各派传人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表
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表蒋发(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先师)传邢喜怀(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传张楚臣(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传陈敬柏(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传张宗禹(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传张彦(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传张应昌(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王林清-王泽善│┌张玉亮┌刘鸿义││徐孝昌│赵水平││张文举│袁军健│陈应铭│黄江天--- └雷济民││刘会峙--- ┌李万斌││罗及午│赵剑英││邱宝平└宠泳┌张敬之- │侯春秀-│王德信张┌张汶-张金梅-│││侯占国(子)┌莫介成应-│└张利泰││王喜元(婿) -│肖敬文昌└崔东││侯转运(子)│郭止波│张铎│赵策└何伟照││刘晓凯││尚保新│└张伯友└张树德陈清平----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和润芝┌和兆元8-----------------│和敬芝││和庆喜│┌王虎臣-李俊秀│和庆台│牛发虎- │└苗延升│└刘金凤-刘士喜│┌杨兴中│张汉---张国栋---张保成┌杨绍顺--││┌杨虎------------│└杨柱││李火焱┌张文成└陈应德- 王晋让陈│李景颜- │张国栋- │张宝成┌李景春清- │└谢公谨└刘修道┌李镐--│平││周瑞祥└李景华│李作智------------------------│周文祥-李在荣│┌杜元化│郭炳元┌许文国││杜元德│王明怀┌王连堂--││任长春-│任应吉└王玉中--│王家乐└刘西重││刘振乾│焦克俭││刘振坤└秦作夫│└原应道│陈景阳---陈钧---陈乃文---陈学中│└武禹襄-和兆元----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润芝和敬芝和庆喜9-和庆台苗延升和庆喜----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和学信和学敏和学会(惠)郝玉朝郑锡爵郭云郑悟清10-柴玉柱刘世英李俊秀郑瑞郑锡爵----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王德华陈守礼张宏道田钧晋郑鸿烈和良福范士书侯自成郭士奎李应聘潘金祥马殿章段国社柴学文张有任王培华王天水任志义毕运斋杨邦泰苏国忠王官长赵鸿喜任长安周静波李应中任绍先赵增福张存义郑邦本郑悟清----赵堡太极拳第十代传人王秉瑞孙兰亭郭兴梁尤国才佘辉庭高智怡顾泰隆李道杨吕兴周郭德政李文斌魏习典李清贵杨耗毕张志和刘得印李海龙史寿之严俊文郭命三魏兴华王志成翟本源徐景州张长富吴妙珍郑喜梅郑喜桃吴培仁高国庆高全林雷伯荣唐允吉袁清阁唐裕源陆化良高潮李凤兴高峰高怀旺孙明伦谭志远郑子毅吴忍堂王予孝吴本忠秦胜家李清林陈修祥常清岚郭大均孟凡夫吴生安张占迎宋蕴华纪昌秀郑钧杨荣籍原宝山罗喜运李随成刘瑞。
吴式太极传人第三代褚民谊
吴式太极传人第三代褚民谊
太极传人
褚民谊
出生日期:1884年 - 1946年
师承:吴鉴泉
性别:男
流派:吴式第3代传人
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太极拳
△太极拳
褚民谊(1884—1946),字重行,吴兴(今湖州)南浔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
于此结识汪精卫,后随张静江去欧洲。
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同盟会总部工作。
1912年留学法国,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里昂中法研究所副所长。
1925年回国,任广州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广东大学医学院院长。
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北伐战争开始,任国民
革命军医务团主任。
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监察委员、全国卫生委员会主席、比利时庚款基金会主任。
1932年1月,任行政院秘书长。
1935年11月,连襟汪精卫遇刺,辞去行政院长职,民谊也随之去职。
抗日战争爆发,随汪精卫投敌,当了汉奸。
1940年1月,被国民党开除出党。
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汪伪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长、驻日大使、广东省省长兼保安司令。
签订汪伪卖国密约,迫害沦陷区人民。
1946年4月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在苏州被枪决。
喜爱武术,早年从吴鉴泉学习太极拳术,对角力、骑射、武术等传统体育都有研究。
著有《国术源流考》。
吴式太极拳传人
xx太极拳传人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
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
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
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
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
老姓xx,号xx。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
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
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
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
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
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
同时,择徒而教。
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业人(1902-1942)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
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王茂斋、师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艺、理法、突飞猛进,升华至善,臻其深奥,登峰造巅。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
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
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
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陈氏太极拳传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陈氏太极拳的传承陈氏太[1]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
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
陈氏十二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
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乾隆末年人。
三人乃亲叔伯兄弟。
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
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
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
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
陈氏十六世。
陈式太极拳历代传人简介
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
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
祖、父均为明朝官吏。
弟兄四人,该居其二,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功精髓,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籍,学识渊博,以致“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
年轻时曾走镖山东一带,声播齐鲁。
惜生不逢时,无法抒发报国之志,明末仅为县乡兵守备。
清初。
社会动荡不安,他遂隐居乡间,终日以《黄庭经》为伴。
晚年立志创拳,以遗后世。
于是,倾心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加以继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共分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便是当今风靡世界之太极拳之源,陈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
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拳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
陈王廷所创太极拳术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
他生性豪爽,爱打抱不平,深得乡亲们和江湖武林同道推崇。
其故宅遗址与“杨露掸学拳处”相对。
他因家境富裕,虽有时应朋友之邀跑趟镖事,但并不以此为生。
平日在村中设帐授徒,陈氏子弟从其学武者甚多,其中佼佼者有侄儿光印、正如和孪生子恂如、申如等,太极拳名家敬柏、继夏、公兆、耀兆、有恒、有本、清萍、仲甡、季甡和鑫、森、淼、焱、垚等,均其后代传人。
杨式太极拳各代重要代表人物
杨式太极拳各代重要代表人物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杨式太极拳各代重要代表人物打印本文杨式太极拳各代重要代表人物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8创始人杨禄禅杨杨式太极拳是由杨禄禅(1799— 1872)创始,后经祖孙三代人及其弟子们不断丰富发展。
杨禄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禅”亦作“蝉”。
河北省永年县人。
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
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
陈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
数年后,杨禄禅的拳“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故有“沾绵拳”“软拳”“化拳”之誉。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返回永年,以教拳为生。
武禹襄兄弟三人向他求教。
后经人举荐,杨禄禅到北京教拳'靖朝王公、贝勒从学者颇多。
其后任旗营武术教师。
为了适应王公、贝勒的体质和保健需要,杨露禅在陈长兴所传太极拳基础上,经过删减、增补,去掉发力等难度动作,经过后人努力,演化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关于杨禄禅的传说很多,现只撷其一。
当时,京师有一富豪张家,延请武术教师教其儿子,禄禅被推荐给张家。
主人见他体格不魁梧,文质彬彬,心中很轻视他,但看在推荐人的份上,只好勉强为他洗尘,同时也把原来请的三位武士叫来作陪。
这三位都是虎背熊腰、赳赳昂昂的彪形大汉,尤其轻视禄禅。
席间主人敬酒问道:“敢问杨武师长于哪家拳法?”禄禅答以“太极拳”。
主人又问:“太极拳不知能击人否?”禄禅性格朴厚耿直,见其有怠慢轻视之意,正色道:“太极拳惟有铁石人不击,凡是血肉之躯,无不可当?”主人因请与三位教师一较身手。
禄禅欣然答应。
然后一同来至庭前院中。
张家所请的三位教师,皆是京中有名的武师,当时都跃跃欲试。
禄禅先告诉他们说:“既然是比武,请不要给我留情,用尽你们的全力攻我要害,死伤都不怪你们,都是我甘愿的。
”一大汉首起直扑,禄禅俟其至举手挥之,其人跌出数丈,头破血流;其余二人一起上前,均败北。
太极拳拳术派别
太极拳拳术派别1、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2、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
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
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
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
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
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人物特点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人物|特点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
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
后由武禹襄之甥李亦畬进一步完善,由郝家一直传承下来。
那么这一派太极拳有着怎样的历史,经历了哪些人的不断发展,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武式太极拳的历史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于课徒,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之为“郝架”、“郝派太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
解放后多称“武式太极拳”。
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成“武(郝)派太极拳”。
始祖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以字行,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人。
廪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
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民至此,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
其曾祖父讳静远,曾充卫千总。
其祖父讳大勇,武生。
其父名武烈,庠生。
禹襄昆季三人,长兄澄清(1800一1887),咸丰二年壬子科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仲兄汝清(l803一I887),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
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世称“三武”。
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禹察参赞戎机,以母老不能远离辞谢。
后来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聘,均婉言谢绝。
惟以上事慈母,下课子孙。
究心太极拳术为事。
约道光十余年间永年南关人杨露蝉(名福魁,1799-1872杨式太极拳始祖)返里授拳,禹襄与之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出师北征,李开芳部已抵湖北。
禹襄奉母命往河南省舞阳县省兄,经永年太和堂店东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从拳师陈清平(1795一l868)问技,深得奥妙。
其兄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转赠禹襄。
禹襄返里后,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专心研习,并多与力大精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
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式太极拳传人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
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
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
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
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
老姓吴福氏,号保亭。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
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
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
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
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
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
同时,择徒而教。
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业人(1902-1942)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
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王茂斋、师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艺、理法、突飞猛进,升华至善,臻其深奥,登峰造巅。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
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
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
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
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武禹襄武禹襄(1812~1880)武士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候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杨禄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势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李亦畲李亦畲(1832~1892)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畲。
河北永平人。
咸丰元年(185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
父名世馨,字诒斋。
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之力为多。
亦畲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
亦畲和启轩皆从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畲最有成就,启轩其次。
亦畲于1853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府内派太极拳历史发展
追源溯流-府内派太极拳发展历史府内派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分支流派。
在清朝末年从端王府传出,又与民国年间杨澄甫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的风格、体系有所不同,所以称府内派太极拳。
府内派太极拳保持了杨露禅所传太极拳的体系和内容,又与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的其他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器械、功夫和推手训练方法有明显区别,形成了一个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分支流派。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是杨露禅,经过几代传播,到阳澄甫重新进行推广至社会。
杨澄甫所传的杨式太极拳是近代太极拳运动中面对世面、复盛荣誉的太极拳流派,多为杨澄甫改编定型的杨氏大架85式或由其变化的套路。
而杨露禅所传太极拳的整个体系却显为人所知。
杨露禅,清道光治同治年间人,生于1799年,1872年去世。
祖籍河北永年广府镇,自幼爱好武术。
约十岁时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拳,学习武术之后在王府授拳。
杨露禅在京与各家武术者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的称号。
杨露禅的武功进步飞快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他毕生精力钻研武学。
成就威名后仍然淡泊名利,不为富华虚荣所累。
第二是得益于他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当时皇宫大内的知识分子的指点。
同时也得益于他所成长的环境,使其有条件与武功高深的人不断的交流。
这样对他武术水平的升华,包括他的文化内涵,他的武术体系建立,有了可以形成的土壤。
这种武术并没有在民间普遍流传,也不是任何民间杂耍所能媲美的,而是在清朝王府里,作为贵族、高级阶层修身养性的文化形式。
杨露禅在王府教学时,共收到两个徒弟,一个徒弟是王兰亭(据说是王府管家,负责府内安全问题,也是武术高手,天赋异禀。
),另一位徒弟是周富(武艺高强的满族人,品行端正,宅心仁厚。
)。
二人均被杨露禅真功夫所折服,诚心拜杨露禅为师,杨露禅也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他们,王兰亭和富周也对杨露禅如此的忠诚、信任和爱戴。
杨露婵有三个儿子,长子杨凤侯(生性宽厚仁德,聪明绝顶、悟性极高、也是重点培养对象,不幸英年早逝)。
道家太极门历代宗师
第二十七代:玉蟾真人
第二十八代:若谷真人
第二十九代:珍子真人
第三十代:玉玄真人
第三十一代:霞仙真人(玉玄真人首徒)
第三十二代:元普真人(玉玄真人爱徒)
第三十三代:自然真人(霞仙真人首徒)
第六代:河上老祖
第七代:石公真人
第八代:八洞真人
第九代:栾噀真人
第十代:左玄真人
第十一代:五孕真人
第十二代:冲应真人
第十三代:天枢真人
第十四代:重阳真人
第十五代:丁洪真人
第十六代:江成真人
道家太极门,为古来道家“五秘之首”,向属“禁秘大法”,不立文字。其所论道,其基础哲理,堪称为中华道学之精粹。
第一代:创派祖师云中子(元始天尊的高徒)
第二代:兴派祖师度厄真人(元始天尊的爱徒)
第三代:弘派祖师玄漱真人
第四代:王敖老祖
第五代:唐诘老祖
第十七代:凝阳真人
第十八代:孙登真人
第十九代:降魅真人
第二十代:临邛真人
第二十一代:璇玑真人
第二十二代:纯阳真人
第二十三代:代:天花真人
第二十六代:妙应真人
孙式太极拳传人表
孙式太极拳传人表
创始人孙禄堂
第一代嫡传
孙剑云孙存周[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于化行马兰马承智方成一支燮堂齐公博叶梦侠孙少江孙如兰孙伯英孙国屏孙振川孙振岱朱国祯任彦芝阳佚生李书琴李玉林李庆澜李老丹李芙初李世戬李敦素张小菘张子衡张玉山张玉峰张旭光张仲谋张景琪张锡君张熙堂张荪玖陈一虎陈文伯陈守礼陈发可陈敬承陈微明吴楷之沈玉林肖汉卿肖洛清宋长喜汪宗海汪孟舒金一明金仕明金淑英杨世垣杨奎山杨复春杨德垣周仲英周作孚周明叙周锡琛郑佐平郑怀贤顾汝章顾梦慈单启鸾单启鹄郎敦甫胡凤山胡俭珍姜怀素俞亮臣柳映虎闻善益候殿元袁伟奚在溪徐克延徐梦华徐铸仁徐慧舫海桂元贾绶卿黄凤池黄竹铭崔老玉龚剑堂曹晏海童文华童麟珠靳云亭雷师墨蒯晋德鹿宏世鹿季子裴德元潘子芳潘赞仙
第二代嫡传
孙永田孙宝安[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丁大于彬王启民王治立王铁汉王瑞白淑珍白普山冉槐申志刚田盼史文慧
史建华吕易儒吴敏孙大钢孙凤桐孙雨仁孙维参后滕英二伊滕梅子任士岚许国钧
刘洪池刘树春刘恩顺刘淑芳刘陶新刘清淮刘翔飞杜良杜巍李丽君李顺李鸿驹
李银祥李慎泽张汶义张永安张伟强张树贵张振华陈家伦陈湖陵陆布威沈宝发武冬冯健林光荣柳寿臣柳杰世杨颖金永平金继宏金继香周世勤郑浩繁孟凡秋赵振声
侯京生姚建忠袁平袁德安袁深海秦静梁凤翔梁竞平栾新春黄万翔阎世民蒋玲
傅淑云童旭东焦兴焦冠军谭丰雅翟金录霍培林等等
第三代嫡传
孙辛孙伟孙鹏孙琦刘彦龙等等。
陈氏太极拳传承谱系
陈氏太极拳传承谱系╭──────────────────────────────────────────────────────────╮│││始陈││祖卜││:││:││:││陈1600││九王↓││世庭1680│││││┌─────────────────┴────────────┬─────┐││陈陈蒋││所汝10 发││乐信世││┌─┬──┼───┐┌┴┐││陈陈陈陈陈陈││正恂申光大大11 ││如如如印鹏鶤世││┌┼┐│││││陈陈陈陈陈陈││继敬节甲善善12 ││夏伯│第志通世│││?│││┌┼┐?┌┼┐││陈陈陈王陈陈陈││大耀公宗13秉秉秉││兴兆兆岳世奇旺壬││││││┌────┴──┐│││︵陈︵陈陈︵︵1771 ││小有新有14长老炮↓││架本架恒世兴架捶1853 ││︶│︶││︶︶│││┌──┴──┐┌───────┴──────────┐││︵陈1795 陈陈1809 陈杨︵1799 ││赵清↓季仲↓15耕露杨↓││堡平1868 甡甡1871 世耘禅氏1871 ││架│││││︶││︶│││││││┌─┼┐│┌──┴─┬─┐┌────┴──────┐︵┌─┴─┐︵││︵李和武︵1812陈陈1849 陈陈16陈陈小杨1837 杨中1839 ││忽景兆禹武↓森鑫↓垚淼世延延架班↓健架↓││雷延元襄氏1880 │1929│熙年子侯1892 侯子1917 ││架││初││││︶││︶││︶││学┌┬┼┬┐┌┴┐┌─────┴────┐┌┴─┐│┌─┴┬──┐││杨李杨1832 陈陈陈陈陈陈陈杜17陈1887 陈陈1834仝许︵杨1883杨││书亦露↓克克金子椿松雪毓世发↓登连↓佑禹大澄↓少││文畲禅1892 弟忠鳌明元元元泽科1957 科科1902│生架甫1936侯││││大│││││││子│││││架│││││││︶│││││︶┌┴┐├┐┌┼┐┌┬┬┬┬┬┬┬┼┬┬┐ ┌┼┬┐││┌┴┐││陈郝︵1849 陈陈陈郭徐涂王潘王王冯洪雷田顾陈陈陈陈陈陈陈陈陈︵吴︵1870郑︵吕││应为郝↓伯伯鸿青纪宗嘉咏梦鹤志均慕季留守宝照照照照照照照18 小鉴吴↓曼郑殿││得真氏1920 先祥烈山│仁祥周弼林强生尼臣馨礼璩奎旭海普丕塘池世架泉氏1942青氏臣││││︶││││││︶︶│︶││││┌┴─┐┌┴┐松┌┬┤┌┼┐│┌┬┬┼┬┬┬┬┬┬┐││││王郝1877孙︵1860 陈陈田管洪洪洪贺林马陈陈冉陈陈陈王朱陈陈陈19 黄王││晋月↓禄孙↓立立隆仲涂允世纪石虹小世广庆小春西天正小克世性子││让如1935堂氏1930 宪青智富生和敏林贵兴通耀州松雷安才雷旺森贤和││┌┼┬┐︶︵︵│└┴┼┴┘│├┐││郑萧萧郭女日︵後陈欧邓││国启治冬︶︶九又茂20 业时││辉财傅宝支就林世超海││会学││︶於││照││奎│││╰──────────────────────────────────────────────────────────╯太极拳的流派甚多而不论何派均源於陈氏太极。
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
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
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
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
南派拳谱108式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5.揽雀尾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21.斜飞式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25.海底针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29.上步揽雀尾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37.转身蹬脚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57.揽雀尾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69.揽雀尾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81.海底针 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87、云手88、单鞭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八大金刚详细介绍
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八大金刚详细介绍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八大金刚详细介绍温县陈式太极拳“八大天王”是继温县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后太极拳界的中坚力量,纯正的功法,精湛的拳技,见证着温县太极拳发源地薪火相传,高手云集, 精英荟萃。
多年来,他们以各具特色的拳法在历届国内外比赛中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并在世界各地传拳授艺,拳踪广远, 被誉为陈家沟太极拳“八大天王”。
陈炳: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嫡宗传人,兼任复旦大学陈式太极拳协会终身顾问兼名誉总教练、韩国陈式太极拳总会特邀指导、日本陈式太极拳学会顾问等职,2003年被省武术中心评为“优秀武术教练员”,2004年获得中国国际武术推广中心武术教授职称。
1997年荣获省武术比赛首位太极全能第一名;2001年获“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两项一等奖;2002年5月带省太极推手队获全国武术锦标赛两金一铜,曾应邀至日本进行太极拳讲学,并多次出访美国旧金山、芝加哥、圣地亚哥、哥伦布等地进行太极拳教学。
2005年底美国最权威的《功夫》杂志对其进行封面特访,尊其为“陈氏太极拳新一代领军人物”。
陈大虎:字振中,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国家武术一级裁判。
自幼习拳,1988年师承太极大师王西安,深谙太极真谛,尤其擅长推手技击和擒拿格斗,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夺冠。
曾获1995年“河南省武术大会演”56公斤推手冠军;1996年国际太极拳年会拳、剑冠军;1997年省第二届“武协怀”武术竞赛56公斤级推手冠军。
陈二虎:1975出生于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正宗传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一级拳师、河南省优秀教练员、优秀馆校长。
自幼习武,后师承太极大师王西安,二十年刻苦习练,终有所成,精于太极散手与擒拿,尤擅太极技击,多次应邀到国内外讲学、传授拳术。
其曾蝉联三届河南省太极拳、剑推手比赛75公斤级冠军、两届省“武协杯”推手赛80公斤级冠军、全能冠军、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推手擂台赛中连获五次冠军,并在199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荣获80公斤级推手冠军。
太极拳三宗:神宗、人宗、鬼宗
太极拳三宗:神宗、人宗、鬼宗太极拳三宗:神宗、人宗、鬼宗说起中华武术,不能不提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是的中华武术里最本源的东西!太极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在武术上的体现!说太极拳,不能不说张三丰其人!张三丰以其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
传说他“姿态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寒暑唯一衲一蓑。
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
”读书经目不忘,有学识,能诗书。
洒脱不羁,颇具神仙风度。
其身世出处,颇多传说,“或言三丰金时人”。
传说宋末,时乱,宋徽宗召之,三丰曾单拳击杀贼百人。
亦传其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
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
据其自述,他曾任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
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
游武当山,与其徒在该山“去荆榛、群瓦砾”,创草庐以修道。
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
不久离开武当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访真揽胜。
首创太极拳注以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于世。
这个传说是说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
但事实上,也许传说有不实之处,张三丰也许只是传人而已:据《史记》六十三卷《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个记载中的尹喜,又称“宓子”,《列仙传》上说他是周大夫,是个精通“内学星宿”的高人,他隐蔽自己的德行,当时人对他不了解,传说他记见紫气浮关,果然老子骑青牛而来过关。
后来,人们说是宓子创太极拳,经五世传给张三丰。
所以,后世,以宓子为太极祖师。
我们这一门派,也是如此。
宓子祖师以下,传至二世,门徒三千,而才俊者三人。
宓子祖师因材施教,三人各分承衣钵,得传太极三宗,名为:神宗、人宗、鬼宗。
人宗为世俗之派,拳势华丽,引人注目,是以门徒众多,虽出众者少,但势力浩大。
现世太极诸门派,多为人宗传承者;鬼宗为隐密的.入世者,诡异奇巧,收徒条件苛刻,是以门徒甚少,但每一徒皆为人中龙凤,且行事不经,为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故行走江湖,无人敢惹。
太极传人和中央国术馆
太极传人和中央国术馆当看到近代太极宗师时,发现他们总和“中央国术馆”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杨式太极宗师杨澄甫及其弟子田兆麟、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陈式太极拳宗师陈照丕等,都有在中央国术馆执教的经历,不仅仅是太极门派,还有形意、少林等各个门派的武林高手,可以说当时的中央国术馆可谓卧虎藏龙。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传人和中央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的介绍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1882-1966),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
1928年3月15日获准。
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租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
国术研究馆除行政事务外,主要工作是设国术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工作。
经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游说,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
并于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
馆长仍为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
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
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
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
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
未出三个月,就酿形了多起争斗事件:如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
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弊端。
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
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
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
《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事会推荐资望相当都充之”。
杨氏太极拳传人是谁简介
杨氏太极拳传人是谁简介杨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派别之一,其国际化传播路径具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环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杨氏太极拳传人。
欢迎阅读!杨氏太极拳传人一[牛春明] (1881~1961)杨式太极拳传人。
满族,北京人。
杨澄甫著名弟于之一。
1901年在意大利天主教会福音医院(国施医院)学医,专攻骨科。
1902年拜杨澄甫为师,并得到杨健侯指导,且赐名“镜轩”。
1912年,在中央公园随杨澄甫授掌;1914年,在杨家武馆任助教。
曾一路行医至山西大同、河北石家庄、江西抚州等地寻师访友。
1920年,南下宁、沪、杭,曾在上海哈同路68号设立大极拳馆,后离沪去浙江,授拳于兰溪、水康一带。
1928年,杨澄甫任杭州国术馆教务长,前往助教。
杨澄甫南下上海、广州后,牛继任杭州国术馆教务。
1946年在杭州开元路37号设立牛春明太极拳杜,经常与当地武术家交流、切磋。
新中国成立后,曾就任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省军区医院、浙江大学。
1956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大会,演示太极拳推手功夫,引起广泛关注。
其传人主要有商世昌、潘志诚、顾启欧、瞿文、贺鸣声、丁水德等。
其女牛莜灵在香港撰写《牛春明太极拳》一书,外孙孟宪民1996年在杭州成立春明太极拳馆,继承推广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传人二[丁水德] (1930- )杨式太极拳:传人。
浙江海宁县人。
自幼酷爱武术,13岁开始从峨嵋门著名拳师冯斌练习拳械,后拜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高足张桂芳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
1950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1956年春,随杨式太极拳名家牛春明学艺,为入室弟子。
虚心好学,精益求精,擅长传统太极拳、剑、刀、椎手、散手对练、太极刀对练、武当对剑及竞赛套路等。
1981年参加浙扛省首届太极拳、剑比赛获一等奖;1986年获浙扛省民间武术表演赛太极拳、剑第一名;同年获全国首届太极拳、剑比赛太极剑第四名;1991年参加浙扛省民间武术表演赛获太极拳械一等奖。
多年来在浙江许多地区传授太极拳,培养了众多学虽,有的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各派传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
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
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
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
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
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
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
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
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
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
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
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
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
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
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
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
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
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
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
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
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
谈不上超凡。
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
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
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
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
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
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
以前有个小刘还行。
也是很一般。
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
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
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
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
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
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
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
这是胡说八道。
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
散手、推手都行。
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
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
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
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在上海。
比较出色的田照临一支,田的徒弟叶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还有位姚师傅据说是武汇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说是藏龙卧虎。
但脱俗的高手也没有见到。
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确实很高。
蔡松芳并没有传说的那么神,与金仁霖相仲伯。
褚桂亭的传人葛先生发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响。
傅钟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细。
田照临的徒孙李歌清,触人甚轻,发力生脆,但是得进他的点,应变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
北京练杨氏的,解放后两大支,崔毅士、汪永泉。
说实话与上海练杨氏的比差了一节。
两边的练法也不一样。
崔毅士是个踮脚,靠在树上跟徒弟玩推手,看着都别扭。
汪永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儿拳,老头儿玩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
仲浩群说魏树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么标准。
根据我的体会,基本没什么功夫,推手恐怕还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远了。
北京人懒,在公园里尽是凑在一起说拳的,上海人讲究实际,在公园里练的多说的少。
看来北京人要骂我了。
北京练杨氏的还喜欢空谈高境界,什么空啊、意啊。
这点倒与上海吴式的马岳梁一支很相似。
先谈些,吴、武、陈式的情况以后再谈。
吴式太极拳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历史,吴鉴泉的功夫比杨澄甫差了一节。
不过吴鉴泉不保守,时间一久,他的后人的功夫倒出来。
上海的赵寿村、吴耀宗都是好手。
常远亭的传人功夫也好。
大名鼎鼎的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
仔细体味他们几家的味道也不同。
赵寿村、吴耀宗还有些硬的东西隐隐的在里面,有点咯噔劲。
常家传下来的东西,好象更柔软。
马岳梁的东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
可是他却喜欢演示气,所谓凌空劲。
吴式太极拳各支的东西用来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击。
听说这几年出了位严子元专去打老头儿,没见过面。
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录影,实在没什么东西,比现在的散打还没有内容。
确实谈不上输赢。
这几年吴家的人猛吹这件事,这不是不打自招说自己没东西吗?这本是件丑事,还拿出来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想的。
说这些话,练吴式的要恨我。
练吴式的推手有好手。
但跟汪永泉的玩艺儿相似,玩玩劲还行,不能真用。
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有位朋友已经点明了,生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骨头、筋、肌肉的性状没有大的改变,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场面。
北京练吴式出名的有两个半,杨禹庭、王子英、吴图南。
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队的教练,但是当时的队员牛胜先不服他,根本不听他的,牛胜先只服李天骥。
王培生有气,跟牛胜先推手,连推七次,牛胜先赢了七次。
王培生窝了口气,没办法走吧。
83年牛胜先拿了全国推手冠军,从此牛胜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队的教练。
所以上了真场面,只会玩玩劲就不行了。
杨禹庭活着的时候,没听说他推手好,我曾亲耳听他说他只会套,不会推。
不知道是不是对外保守。
王子英能推两下子,但不能打,也没教出什么徒弟。
吴图南有吴式的基础,也有杨少侯的技术。
只能算半个吴式。
吴图南也没教出象样的徒弟,什么于志钧、陈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
吴式推手好的是刘晚仓,老头有真功夫。
刘晚仓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
大成拳的姚宗勋、王选杰都怕刘晚仓。
刘晚仓让给带过话,他们就是不敢来。
刘晚仓尤善发人,如果遇到功夫差点的,真能把对方发出去离地一尺多高。
刘三爷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
现在小马,马长勋还有点三爷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爷差了一截了。
练吴式的功夫好的还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经五,不过李经五也跟陈发科练陈式。
李经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错,尤其棚劲好。
有人说他能用气发人,没体验过。
李经五推手时喜欢把两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转,就把人送出去了。
吴式中的现在最有风头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独他没有什么功夫。
如果吴式朝着他的路子发展,就要全毁了。
仲浩群对于我评价汪永泉的功夫耿耿于怀,认为我贬低了汪老。
仲浩群真是个文人,怕是即没有参加过对抗性比较强的比赛也没有经历几次真正的搏斗。
所以对于真功夫三个字的含义与我不同。
关于功夫脱俗是个什么样子,我暂不想在这里做具体的描写。
因为,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但是,这样的人现在还有,而且不久中央电视台就会进行介绍。
这比我在这说效果要好。
那时再讨论什么是脱俗的功夫吧。
汪永泉的功夫属于俗手。
当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
朱怀元、孙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赵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没有脱俗,都是俗手。
要吹,也都有些资本。
孙德善在地坛当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气不在刘晚仓之下。
我曾亲眼见孙德善让几个人排成一个纵队来推他,他让谁出去,谁就一准被发出去,排队的人并非都是他的徒弟。
所以并不是作秀。
作为玩艺儿,这手功夫够得上高妙。
但这也只能作为玩艺儿。
朱怀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高超,当时一块玩的有位翁师傅,看见朱怀元了,从后面拍了下朱怀元的肩膀,结果怎么着,手拿不下来了,一步一趋地跟着朱怀元屁股后面走,惹得大家都笑。
这沾劲,能让老翁的手找不着着力点,够传神的吧。
但还是俗手,因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
在一定强度、一定力度的对抗范围内,技巧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近乎于神。
中国足球队也是这样,自己练着玩的时候,球也漂亮着那,好象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杯上,就跟不会踢一样。
对抗性强到一定程度,玩艺儿就没了。
作为健身,走走意、玩玩劲挺好。
作为修身就欠些,作为实用就差的远了。
说起武式太极拳,其理论贡献不能不提。
李亦畲的五字诀,是真正从实践中来的理论,所以能对实践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
这是武式太极拳的特色。
说这话,有人说我是话里有话,明褒暗贬。
但是又能让我说什么呢?到现在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传人的拳术造诣还不如前面几派。
郝少如在上海就没教出什么象样的徒弟。
天津么家桢的工夫太一般了。
姚继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见他能发人。
小孙(名字是建国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郸联谊会上见过。
乔松茂一门心思的给自己提大辈,搭过两回手,江湖的很。
第一次使暗脚,没得手。
第二次看有人围过来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说:“不错,不错!”象演戏一样了事。
薛乃印就更没什么功夫,好面子、讲虚荣,真本事一点没有,钱倒有一些,是个武林中的混子。
吴文翰也是个说拳的,基本上没什么功夫,推手还不如魏树人。
高连成的推手还马马乎乎,继承了些姚继祖的东西。
但还是顶,手法还是比较熟的。
还有王善德是靠打笔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练,口气倒是挺大,劲僵的很,没有真功夫。
武式前辈对太极拳贡献很大,又是儒生,应该修养不错。
但是传到今天,真是没落了。
当然,我接触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没有接触到,不能以偏盖全说武式太极拳不行。
一些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得到的。
这里也有缘分。
小贾已经介绍了寿关顺,不过我一直觉得象寿关顺这样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来描写,很容易引起误解出偏差。
据一位朋友讲中央电视台准备专门做寿关顺的节目,我本想在他做出来功夫给大家看后再讨论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
不错,寿关顺的功夫是脱俗了。
几十年来我遇到的功夫脱俗的高手也只有一、两位,寿关顺是其中之一。
实事求是的说寿关顺是学过许多门派的东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础是孙门的,他的内功完全是从支燮堂那得来的。
支燮堂去世时他还没有来得及系统的学习孙门的用法,他的推手技术来自杨式,以后又学过拦手(上海叫操拳)、绵拳,与心意拳的人也经常交流,所以他这人融会了多种技艺,没有门派之见。
有人说寿关顺完整地继承了孙禄堂先生的拳学,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据童旭东讲孙存周先生也只是继承了孙禄堂先生拳学的一部分,有个说法,不到十之二、三。
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孙门真传,但是得到的掌握的东西不可能比孙存周先生更多。
因为童旭东说支燮堂先生跟孙禄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
所以介绍人物时一定要力求准确、客观。
寿关顺是有神通的,小贾介绍了一些,不过在这里我不想做进一步的具体介绍,还是那句话容易引起误解。
当年李天骥对外一个说法,对内又是一种说法。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怕对外界介绍内家艺业时,话说不准一点儿都会引起很大的误会,需要加上很多解释。
尤其是自己没有练到的时候,是很难解释确切的。
但是既然说寿关顺的功夫脱俗那与俗手就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完全是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