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 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 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 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一、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会随着时代而“更新迭代”,留下适合现在的部分,除去“落后的”。
三段文字同时也可以表示文明进化的过程:自有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发展→(因为各种约束)对自身文化产生质疑→矛盾中发展(同时其他新文明的传入)→对自身文化取舍→“新”的文明(适应新潮流的文明)。
二、
浅析中日韩-东亚文化圈的文明冲突与融合
[摘要]中国、韩国、日本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中华文化对韩国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华疆域相对封闭的格局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生、发展的地理前提。这使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前后递进,绵延不绝,也使中国人染上了“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渐走出闭塞状态。对自己从前的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浅谈中华文明如何发展起来,又将怎样继续发展。
[关键字] 中华文明日韩文明文明融合文明取舍文明发展
[正文]
1、文明是会不断融合的
[引言]东亚文化圈正是在不断地民族融合中成长。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文明
的融合,东亚文化圈是无法达到如今五大文化圈的地位的。
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
首先,中华文明就像是一个terminal终点站,汉人不断吸收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着华化。
比如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大国兼并小国。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频繁,政治格局变化无常。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胡族(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还有李世民胡汉通婚等等。
当然,华化这个概念,我是这么定义的,汉族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而形成一种不断革新的,但大体上稳定的文化体系,就是华化。不稳定,就四分五裂,没有一个核心,就不能叫文化了,比如印度共和国存在的回教文化、突厥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教文化、锡克教文化、英法文化、蒙兀儿文化,这是一种乱七八糟的对峙,不能叫印度文化。没有诸民族文化兼容,也不能谓之华化,只能叫汉化,不能说是文明的进步。
其次,中华文明还是terminal始发站,中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相当久远的历史时期领先于东亚诸国,产生出巨大的文化辐射力。
在知乎上看到有些激进的愤青说,中华文明至宋明腰斩,唐在日本,明在韩国。虽然说得不怎么对,但是这句话还是可以稍稍讨论一下的。
“唐在日本,明在韩国。”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对这两个国家的影响之大。
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当然不止京都完全模仿长安建造。日本遣唐使到唐朝学习,要遵从日本学制的规定,不遗余力地学习使用汉字。公元645年日本“大化革新”从酝酿到发动,始终是在儒学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奈良时期,日本颁布了一系列维护封建统治的成文法。其中就根据儒家“百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