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 的清代教育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一、文教政策 二、教育制度 三、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第二节、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后到洋务运时期的清 代教育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一、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文教政策
确立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 文教政策。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 劣”(即生员按其程度分别进入正义、崇志、 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学习,然后逐级 递升)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后者更为 周密完善,也更为有效。
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 员的等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其学业成 绩予以升降,这样有利于调动生员的学习积 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六等黜陟法” 是清朝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一是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 二是控制书院山长选聘,使书院领导权掌握 在政府手中; 三是控制书院的招生和生员考核。
书院类型按讲学内容可分为四种: 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八股文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经世致用”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前清时期的著名书院, 由阮元创建于杭州(1800)和广州(1824)两 地,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心。诂经 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它与其他书院教育不同,强调书院宗旨是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教学内容以经史、 天文、地理和算法为主,而不学习八股文和帖 括;教师聘用贯彻“各用所长”原则,充分发 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对于学生则实行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编辑和刊刻师生的研究 成果。
四、洋务留学教育
一是派遣留美幼童。1872年在容闳极力倡议下, 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派出四批120名留美儿 童,后因在留学生管理上出现分歧,于1881年被全 部撤回。但即使是这些尚未完成学业的留美学生, 也仍然成为了我国近代科技、实业、管理、外交、 军事和教育等领域的知名人士。
二是以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为主体,被派往英、 法、德、西班牙学习驾驶、制造、枪炮、鱼雷等技 术的三届留欧学生。留欧学生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 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留欧学生成为近代海军的 重要将领。
这两所书院继承和发扬了书院教育的优良 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人才,对清朝学术 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许多书 院的楷模。
三、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2、培养经世致用的使用人才(挽救民族危亡 和治理社会能力)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4、提倡“主动”、“习行”(在实际行动中练习、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教学方法。
然而,洋务学堂由于受封建传统教育的桎 梏,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 学制系统。
2、在传授“西文”和“西艺”的同时, 仍然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3、在洋务学堂的管理上存在着封建官僚 习气。
总之,洋务学堂的创办动摇和瓦解了传统 封建教育体制,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特 征,从而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洋务学堂(新式学堂)的特点
1、培养目标:造就为各项洋务事业服 务的专门人才,与传统学校只培养参加科 举考试的入仕人才不同。
2、教学内容:以学习“西文”和“西 艺”为主,与传统学校经史义理和八股文 不同。
3、教学方法:注重理解和强调实践环 节,与传统学校偏重死记硬背的学风不同。
4、教学组织:采用班级授课和制定分 年课程计划,与传统学校的个别教学形式 不同。
1、崇儒尊孔 ; 2、笼络、利用汉族文人; 3、提倡程朱理学和编纂书籍; 4、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 5、严订“学规”。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官学
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但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广泛设立各种 旗学;
二是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 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
二、京师同文馆
1862年由洋务派创立于北京,最初办学 目的是培养翻译和外交方面的外语人才。初 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学生从八旗子 弟中挑选,分馆教学。后增设天文馆、数学 馆、德文馆、博物馆、翻译处、天文台、日 文馆等,课程内容不断扩充,除了外语,还 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天文、万国公法、 各国历史、地理等课程。使得同文馆由最初 的外语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外语为主,兼习 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
京 师 同 文 馆 旧 址
同文馆的教师分为总教习、教习和副教 习,由外国人和中国人担任。学生分为享受 津贴的额内学生和不享受津贴的额外学生。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也是第一次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尝试。京师 同文馆为涉外工作、政府机构、军事部门、 实业部门和新式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
1872年首批小留学生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
五、“中体西用”与张之洞《劝学篇》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简写,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派主要 代表张之洞在1898年出版《劝学篇》对这一思 想进行了集中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 系。
三是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设立了俄罗斯 文馆;
四是为清朝贵族子弟设立了宗学和觉罗学, 在乡镇地区设立社学,为贫苦孤儿和少数民 族子弟设立了义学,在云南边疆地区设立了 井学等。
(二)、鸦片战争前期清代的书院 该时期的书院经历了沉寂——复苏——
勃兴三个阶段。 清朝政府在积极倡设书院的同时,采取
种种措施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5、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至90年代,其基本 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奕忻、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 洋务派在教育上采取了改革措施,开辟了传统 教育之外的另一番天地。
一、洋务学堂的创办
洋务学堂的目的在于为洋务运动培养翻译、 外交、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教 学内容以“西文”和“西艺”为主。它大概分 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