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表面淬火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钢的表面淬火》课件
表面淬火的原理
钢的相变点
钢的相变点:钢在加热过程中,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点
相变点温度:钢的相变点温度通常在1300-1500摄氏度之间
相变点影响:相变点温度对钢的淬火效果有重要影响
淬火原理:钢的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冷却,使钢的表面达到相变点温度,形成马氏 体组织,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钢的加热过程
添加项标题
钢的相变主要包括奥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和贝氏体相变
添加项标题
马氏体相变是指钢在冷却过程中,其内部组织结构由奥氏体 转变为马氏体的过程
添加项标题
钢的相变是表面淬火的基础,通过控制钢的相变过程,可以 实现钢的表面淬火,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表面淬火的工艺 方法
火焰加热法
原理:利用火焰的高温对 钢的表面进行加热
加热温度:根据钢的种类和淬 火要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
加热时间:根据钢的种类和淬 火要求,选择合适应加热、电阻加热等
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确保 钢的温度均匀,避免局部过热 或过冷
钢的冷却过程
加热:将钢加热到 一定温度,使钢内 部达到奥氏体状态
冷却:将钢迅速冷 却到临界温度以下, 使钢内部形成马氏 体组织
回火:将钢加热到 一定温度,使马氏 体组织转变为回火 马氏体组织
冷却:将钢冷却到 室温,使回火马氏 体组织保持稳定
钢的相变
添加项标题
钢的相变是指钢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 变化的现象
添加项标题
奥氏体相变是指钢在加热过程中,其内部组织结构由铁素体 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
添加项标题
贝氏体相变是指钢在冷却过程中,其内部组织结构由奥氏体 转变为贝氏体的过程
离子注入技术: 通过离子注入 改变材料表面 成分和结构, 实现表面淬火
《钢的表面淬火》PPT课件
区的存在,促使奥氏体转变,使C曲线左移。 ②改变Ms点和马氏体组织形态
由于低碳区的存在,使Ms升高,淬火钢中的 板条M量增多。在快速加热淬火时,可以获得两 种不同形态的马氏体及未溶碳化物的复合组织。
§3高频感应淬火的组织和性能 一、高频淬火后的组织 第1层 淬硬层
温度>Ac3 组织:M+AR 第2层 过渡层 温度在Ac1~Ac3之间, 组织:M+AR+F 第3层 心部原始组织。 温度:<Ac1
η感─感应器的效率(≈0.8)
P总─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kW)
Po─另件加热所需的单位功率(kW/cm2)
设备允许的最大加热面积
设备型号
DGF-C-108 DGF-200/2.5 GP60-CR13-1 GP100-C2
设备功率
(kW)
100 200 60 100
最大加热面积(cm2)
一次加热 连续加热
2、疲劳强度
高频淬火后,表面处于压应力状态,提高了 另件的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和淬硬层深度有一定的关系。 3、耐磨性
高频淬火后工件的耐磨性比普通淬火高。这 主要是由于淬硬层中马氏体极为细小,碳化物 弥散度高,以及硬度较高,且表面的压应力状 态综合作用的结果。 4、多冲抗力
随淬硬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一极限值。
➢快速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
➢高频感应淬火的组织和性能 ★
➢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
➢高频淬火后的回火
➢高频感应淬火的应用
➢其它表面淬火方法
§1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1、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表面效应
距表面X厘米处的感应电流 强度为:
Ix=Io×exp(-X/△)安培
当X=0时,Ix=Io
由于低碳区的存在,使Ms升高,淬火钢中的 板条M量增多。在快速加热淬火时,可以获得两 种不同形态的马氏体及未溶碳化物的复合组织。
§3高频感应淬火的组织和性能 一、高频淬火后的组织 第1层 淬硬层
温度>Ac3 组织:M+AR 第2层 过渡层 温度在Ac1~Ac3之间, 组织:M+AR+F 第3层 心部原始组织。 温度:<Ac1
η感─感应器的效率(≈0.8)
P总─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kW)
Po─另件加热所需的单位功率(kW/cm2)
设备允许的最大加热面积
设备型号
DGF-C-108 DGF-200/2.5 GP60-CR13-1 GP100-C2
设备功率
(kW)
100 200 60 100
最大加热面积(cm2)
一次加热 连续加热
2、疲劳强度
高频淬火后,表面处于压应力状态,提高了 另件的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和淬硬层深度有一定的关系。 3、耐磨性
高频淬火后工件的耐磨性比普通淬火高。这 主要是由于淬硬层中马氏体极为细小,碳化物 弥散度高,以及硬度较高,且表面的压应力状 态综合作用的结果。 4、多冲抗力
随淬硬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一极限值。
➢快速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
➢高频感应淬火的组织和性能 ★
➢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工艺
➢高频淬火后的回火
➢高频感应淬火的应用
➢其它表面淬火方法
§1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1、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表面效应
距表面X厘米处的感应电流 强度为:
Ix=Io×exp(-X/△)安培
当X=0时,Ix=Io
表面处理第四、五讲表面淬火及表面形变强化共82页文档84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谢谢你的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表面处理第四、五讲表面淬火及表面 形变强化共82页文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谢谢你的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表面处理第四、五讲表面淬火及表面 形变强化共82页文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化学热处理和表面淬火PPT课件
影响因素:
温度 表面活性 表面面积等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扩散
扩散是由于原子等微粒热运动引起的物 质传输现象。
活性原子由零件表面向内部扩散, 形成一 定深度的扩散层(固溶体,或化合物)
扩散的阻力和条件
扩散与原子热运动相关,阻力就是周围原子对 运动原子的限制(扩散激活能),
不是所有原子都可以移动的!阻力(和键能相 关)大小不易改变
其
C0 t1 t2
t3
解
0
x
抛物线规律
应用中,常以给定碳浓度值作为渗碳层的界限, 然后确定在一定温度下所需要的渗碳时间。
对于一定界面C,x/2(Dt)1/2 为定值;
即 渗层厚度x符合 x2 Kt 式中K为比例系数,这个关系式常称为抛物线
时间规律。这一关系被广泛地应用于如钢铁渗 碳、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生产等工艺。 在一指定浓度C时,增加一倍扩散深度则需延 长四倍的扩散时间。
离子渗碳与真空渗碳特点
在低真空条件下渗碳 可以采用较高的温度(和电场加速),
效率高 渗层均匀,尤其是小孔 节能 节省渗剂,环境好
固体渗碳
➢ 传统工艺
➢ 渗碳工艺:工件+渗碳剂密封装入渗碳箱, 加热至900~950℃保温。
➢ 固体渗碳剂:碳粉和碳酸盐(BaCO3或Na2CO3) 的混合物。
扩散方程的一个解
纯铁渗碳时,在含碳量不变的气氛中,C
浓度分布的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符合很
好
表 面 扩 散 元 素 浓 度 C s且 恒 定
扩 散 物 体 中 扩 散 元 素 浓 度 C0
一
扩散方向
维
C
半
CCS(CSC0)erf2xDt C s
无
限
不同时刻
温度 表面活性 表面面积等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扩散
扩散是由于原子等微粒热运动引起的物 质传输现象。
活性原子由零件表面向内部扩散, 形成一 定深度的扩散层(固溶体,或化合物)
扩散的阻力和条件
扩散与原子热运动相关,阻力就是周围原子对 运动原子的限制(扩散激活能),
不是所有原子都可以移动的!阻力(和键能相 关)大小不易改变
其
C0 t1 t2
t3
解
0
x
抛物线规律
应用中,常以给定碳浓度值作为渗碳层的界限, 然后确定在一定温度下所需要的渗碳时间。
对于一定界面C,x/2(Dt)1/2 为定值;
即 渗层厚度x符合 x2 Kt 式中K为比例系数,这个关系式常称为抛物线
时间规律。这一关系被广泛地应用于如钢铁渗 碳、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生产等工艺。 在一指定浓度C时,增加一倍扩散深度则需延 长四倍的扩散时间。
离子渗碳与真空渗碳特点
在低真空条件下渗碳 可以采用较高的温度(和电场加速),
效率高 渗层均匀,尤其是小孔 节能 节省渗剂,环境好
固体渗碳
➢ 传统工艺
➢ 渗碳工艺:工件+渗碳剂密封装入渗碳箱, 加热至900~950℃保温。
➢ 固体渗碳剂:碳粉和碳酸盐(BaCO3或Na2CO3) 的混合物。
扩散方程的一个解
纯铁渗碳时,在含碳量不变的气氛中,C
浓度分布的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符合很
好
表 面 扩 散 元 素 浓 度 C s且 恒 定
扩 散 物 体 中 扩 散 元 素 浓 度 C0
一
扩散方向
维
C
半
CCS(CSC0)erf2xDt C s
无
限
不同时刻
第10章 表面淬火.ppt
铁、可锻铸铁、合金铸铁。 预处理— 调质、正火或球化退火。
上一页 下一页 3
后处理— 低温回火(炉中回火;自回火)。 炉内回火-一般回火温度为150~180℃,时间为 1~2h。 自回火-利用控制冷却时间的方法,用淬硬区以 外的残余热量,使淬硬层回升到一定温度而进行 回火。
应用— 适用于重型载重汽车上的重要零件如万 向节、十字轴、曲轴、齿轮等。
上一页 下一页 17
二、热处理工序的位置
整体淬火、回火
下料
锻造
正火或退火
机械粗加工、半精加工
淬火、低温回火(中温回火)
下料
锻造
正火或退火
磨削 机械粗加工
调质
半精加工
磨削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页 返 回 18
二、热处理工序的位置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下料
锻造
正火或退火
机械粗加工
调质
机械半精加工
磨削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低温回火
表10.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电流频率
频率范围 淬硬层深度 应 用 举 例
在摩擦条件下工作的零件, 高频感应加热 200~300kHz 0.5~2mm 如小齿轮、小轴
中频感应加热 1~10kHz 工频感应加热 50Hz
承受扭矩、压力载荷的零件 , 2~8mm 如曲轴、大齿轮、等
10~15mm
承受扭矩、压力载荷的大 型零件 ,如冷轧辊等
上一页 下一页 14
零件的热处理分析
一、热处理的技术条件(略)
二、热处理的工序位置
(一)预备热处理 (二)最终热处理
三、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分析
(一)车床主轴 (二)齿轮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页 15
二、热处理工序的位置
上一页 下一页 3
后处理— 低温回火(炉中回火;自回火)。 炉内回火-一般回火温度为150~180℃,时间为 1~2h。 自回火-利用控制冷却时间的方法,用淬硬区以 外的残余热量,使淬硬层回升到一定温度而进行 回火。
应用— 适用于重型载重汽车上的重要零件如万 向节、十字轴、曲轴、齿轮等。
上一页 下一页 17
二、热处理工序的位置
整体淬火、回火
下料
锻造
正火或退火
机械粗加工、半精加工
淬火、低温回火(中温回火)
下料
锻造
正火或退火
磨削 机械粗加工
调质
半精加工
磨削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页 返 回 18
二、热处理工序的位置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下料
锻造
正火或退火
机械粗加工
调质
机械半精加工
磨削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低温回火
表10.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电流频率
频率范围 淬硬层深度 应 用 举 例
在摩擦条件下工作的零件, 高频感应加热 200~300kHz 0.5~2mm 如小齿轮、小轴
中频感应加热 1~10kHz 工频感应加热 50Hz
承受扭矩、压力载荷的零件 , 2~8mm 如曲轴、大齿轮、等
10~15mm
承受扭矩、压力载荷的大 型零件 ,如冷轧辊等
上一页 下一页 14
零件的热处理分析
一、热处理的技术条件(略)
二、热处理的工序位置
(一)预备热处理 (二)最终热处理
三、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分析
(一)车床主轴 (二)齿轮
上一页 下一页 回主页 15
二、热处理工序的位置
四表面淬火.优秀精选PPT
快速加热:要在工件表面有限深度内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 必须给工件表面以极高的能量密度来加热,使工件表面的热量来 不及向心部传导,以造成极大的温差。
三、表面淬火的分类: 表面淬火常以供给表面能量的形式不同而命名及分类。目前表
面淬火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2.火焰淬火 3.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4.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5.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6.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
交流电时,其内外将产生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 冷却水
若将工件放人感应圈内,在交变磁场作用下,
工件内就会产生与感应圈中的电流频率相同而
感应线圈
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沿工件表
淬火喷水套
面形成封闭回路,故称为涡流。
电
涡流在被加热工件中的分布由表面至心部呈
流 密 度
加热淬火层
指数规律衰减,因此,涡流主要分布于工件表
4.2 表面淬火工艺原理
一、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钢在表面淬火时,其基本条件是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供表面加
热,使表面有足够快的速度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因此,表面 淬火时,钢处于非平衡加热。 钢在非平衡加热时有如下特点: 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
在快速加热时均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向高温移动。但当加热 速度大到某一范围时,所有亚共析钢的转变温度均相同。加热速 度愈快,奥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愈宽,但形成速度快;形成时间 短.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开始形成温度影响不大,但随着加热速度 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形成终了温度.原始组织愈不均匀,最终形 成温度提得愈高。
感应加热淬火后一般只进行低温回火。
2又由表于面加淬热火时工2间艺.极原短理奥,奥氏氏体体晶成粒来分不不及长均大.匀当性用超随快速着加加热时热,可速获度得超的细化增晶加粒。而增大 由1、于感感应应加电热流基沿本工如原件理表前:面所形成述封闭,回随路,着故称加为热涡流速。度的增大,转变温度提高,转变温度范 3.提高加热围速度扩可显大著.细化随奥氏着体转晶粒变. 温度的升高,与铁素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 因二此、, 表从面加淬热火降角的度组低考织,虑与,性而表能面与淬渗火仅碳是在体工相件表平面有衡限的深度奥范围氏内体加热碳到相浓变度点以增上。大.因此,与铁素体 的表热面效 淬应火,常使以相工供件给毗表表邻面面局能的部量加的奥热形氏,式继不体之同快而碳速命浓冷名却及度,分以类将获。和与渗碳体相毗邻的奥氏体中碳浓度有 感应加热就是很利用大电差磁感异应和。集由肤效于应,加通热过表速面强度大快电流,的热加效热应把时工件间表短面迅,速加碳热到及淬合火温金度的元。素来不及 表快面速淬 加火热常使以奥扩供氏给体散表成,面分能不将量均的匀造形及成式晶不粒奥同细而化氏命,体名减及小中分了类过成。冷分奥氏的体的不稳均定性匀,使,c曲且线左随移着.由加于奥热氏速体成度分的的不提均匀高性,,特别是亚共析钢, 还感会应出 加现热二淬种火奥成后分一氏不般体均只匀进成性行现低分象温。回的火不。 均匀性增大。例如0.4%C碳钢,当以130℃/s 得马氏体组织的的工加艺热。 速度加热至900℃时,奥氏体中存在着1.6%C的碳浓度 喷射冷却法即区当感.应显加热然终了,时快把工速件置加于热喷射时器之,中钢,向种工件、喷原射淬始火介组质织进行对淬火奥冷氏却。体成分的均匀性
三、表面淬火的分类: 表面淬火常以供给表面能量的形式不同而命名及分类。目前表
面淬火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2.火焰淬火 3.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4.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5.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6.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
交流电时,其内外将产生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 冷却水
若将工件放人感应圈内,在交变磁场作用下,
工件内就会产生与感应圈中的电流频率相同而
感应线圈
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沿工件表
淬火喷水套
面形成封闭回路,故称为涡流。
电
涡流在被加热工件中的分布由表面至心部呈
流 密 度
加热淬火层
指数规律衰减,因此,涡流主要分布于工件表
4.2 表面淬火工艺原理
一、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钢在表面淬火时,其基本条件是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供表面加
热,使表面有足够快的速度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因此,表面 淬火时,钢处于非平衡加热。 钢在非平衡加热时有如下特点: 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
在快速加热时均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向高温移动。但当加热 速度大到某一范围时,所有亚共析钢的转变温度均相同。加热速 度愈快,奥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愈宽,但形成速度快;形成时间 短.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开始形成温度影响不大,但随着加热速度 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形成终了温度.原始组织愈不均匀,最终形 成温度提得愈高。
感应加热淬火后一般只进行低温回火。
2又由表于面加淬热火时工2间艺.极原短理奥,奥氏氏体体晶成粒来分不不及长均大.匀当性用超随快速着加加热时热,可速获度得超的细化增晶加粒。而增大 由1、于感感应应加电热流基沿本工如原件理表前:面所形成述封闭,回随路,着故称加为热涡流速。度的增大,转变温度提高,转变温度范 3.提高加热围速度扩可显大著.细化随奥氏着体转晶粒变. 温度的升高,与铁素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 因二此、, 表从面加淬热火降角的度组低考织,虑与,性而表能面与淬渗火仅碳是在体工相件表平面有衡限的深度奥范围氏内体加热碳到相浓变度点以增上。大.因此,与铁素体 的表热面效 淬应火,常使以相工供件给毗表表邻面面局能的部量加的奥热形氏,式继不体之同快而碳速命浓冷名却及度,分以类将获。和与渗碳体相毗邻的奥氏体中碳浓度有 感应加热就是很利用大电差磁感异应和。集由肤效于应,加通热过表速面强度大快电流,的热加效热应把时工件间表短面迅,速加碳热到及淬合火温金度的元。素来不及 表快面速淬 加火热常使以奥扩供氏给体散表成,面分能不将量均的匀造形及成式晶不粒奥同细而化氏命,体名减及小中分了类过成。冷分奥氏的体的不稳均定性匀,使,c曲且线左随移着.由加于奥热氏速体成度分的的不提均匀高性,,特别是亚共析钢, 还感会应出 加现热二淬种火奥成后分一氏不般体均只匀进成性行现低分象温。回的火不。 均匀性增大。例如0.4%C碳钢,当以130℃/s 得马氏体组织的的工加艺热。 速度加热至900℃时,奥氏体中存在着1.6%C的碳浓度 喷射冷却法即区当感.应显加热然终了,时快把工速件置加于热喷射时器之,中钢,向种工件、喷原射淬始火介组质织进行对淬火奥冷氏却。体成分的均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应加热方式:一种称同时加热法,即对工件需淬火表面同时 加热,一般在设备功率足够、生产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 另一种称连续加热法,即对工件需淬火部位中的一部分同时加热, 通过感应器与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移速度来实现。
4、冷却方式和冷却介质的选择
最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喷射冷却法和漫液பைடு நூலகம்却法。
喷射冷却法即当感应加热终了时把工件置于喷射器之中,向工件喷 射淬火介质进行淬火冷却。其冷却速度可以通过调节液体压力、温 度及喷射时间来控制。
面,工件内部几乎没有电流通过。这种现象叫
电流集中层
做集肤效应。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和集 肤效应,通过表面强大电流的热效应把工件表
图3-15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的。
2、电流透入深度(单位为mm):
在工程上定义为涡流强度由表向内降低至I0/e(I0为表面处的 涡流强度,e=2.718)处的深度。
钢在800-900C范围内的电流透入深度热及在室温20℃的电 流透入深度与电流频率f(单位为Hz)之间有如下关系。
热=500 f
冷=20 f
3、感应加热温度和方式的选择:
淬火加热温度:一般高频加热淬火温度可比普通加热淬火温度 高30-200℃.加热速度较快的,采用较高的温度.淬火前的原 始组织不同,也可适当地调整淬火加热温度.调质处理的组织比 正火的均匀,可采用较低的温度。
3.提高加热速度可显著细化奥氏体晶粒.
快速加热时,过热度很大,奥氏体晶核不仅在铁素体一碳化物 相界面上形成,而且也可能在铁素体的亚晶界上形成,因此使奥 氏体的成核串增大。又由于加热时间极短,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 大.当用超快速加热时,可获得超细化晶粒。
4.快速加热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及马氏体回火有明显影响.
4.2 表面淬火工艺原理
一、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钢在表面淬火时,其基本条件是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供表面加
热,使表面有足够快的速度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因此,表面 淬火时,钢处于非平衡加热。 钢在非平衡加热时有如下特点: 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
在快速加热时均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向高温移动。但当加热 速度大到某一范围时,所有亚共析钢的转变温度均相同。加热速 度愈快,奥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愈宽,但形成速度快;形成时间 短.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开始形成温度影响不大,但随着加热速度 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形成终了温度.原始组织愈不均匀,最终形 成温度提得愈高。
交流电时,其内外将产生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 冷却水
若将工件放人感应圈内,在交变磁场作用下,
工件内就会产生与感应圈中的电流频率相同而
感应线圈
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沿工件表
淬火喷水套
面形成封闭回路,故称为涡流。
电
涡流在被加热工件中的分布由表面至心部呈
流 密 度
加热淬火层
指数规律衰减,因此,涡流主要分布于工件表
二、表面淬火的组织与性能 1.表面淬火的金相组织
钢件经表面淬火后的金相组织与 钢种、淬火前的原始组织及淬火加热 时沿截面温度的分布有关。最简单的 是原始组织为退火状态的共析钢。淬 火以后金相组织应分为三区,自表面 向心部分别为马氏体区 (M) (包括残 余奥氏体), 马氏体加珠光体 (M十P) 及珠光体 (P)区。 2.表面淬火的性能
四、表面淬火
4.1 钢的淬火的目的与分类
表面淬火是指被处理工件在表面有限深度范围内加热至相变点 以上,然后迅速冷却,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达到淬火目的 的热处理工艺。因此,从加热角度考虑,表面淬火仅是在工件表 面有限深度范围内加热到相变点以上。 一、表面淬火的目的
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其心部仍保持 着表面淬火前的组织状态(调质或正火状态),以获得表面层硬而 耐磨,心部又有足够塑性、韧性的工件。 二、表面淬火的条件
快速加热使奥氏体成分不均匀及晶粒细化,减小了过冷奥氏体 的稳定性,使c曲线左移.由于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特别是 亚共析钢,还会出现二种成分不均匀性现象。在珠光体区域,原 渗碳体片区与原铁素体片区之间存在着成分的不均匀性,这种区 域很傲小,即在微小体积内的不均匀性.而在原珠光体区与原先 共析铁素体块区也存在着成分的不均匀性,这是大体积范围内的 不均匀性.由于存在这种成分的大体积不均匀性,将使这二区域 的马氏体转变点不同,马氏体形态不同.即相当于原铁素体区出 现低碳马氏体,原珠光体区出现高碳马氏体.由于快速加热奥氏 体成分的不均匀性,淬火后马氏体成分也不均匀,所以,尽管淬 火后硬度较高,但回火时硬度下降较快,因此回火温度应比普通 加热淬火的略低。
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疲劳性能
4.3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一: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定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产生 的热效应,使工件表面局部加热,继之快速冷却,以获 得马氏体组织的工艺。
分类:高频淬火,中频淬火,工频三类。
1、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如图3-15所示,当感应圈中通过一定频率的
工件
2. 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如前所述,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大,转变温度提高,转变温度范 围扩大.随着转变温度的升高,与铁素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 降低,而与渗碳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增大.因此,与铁素体 相毗邻的奥氏体碳浓度将和与渗碳体相毗邻的奥氏体中碳浓度有 很大差异。由于加热速度快,加热时间短,碳及合金元素来不及 扩散,将造成奥氏体中成分的不均匀,且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 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增大。例如0.4%C碳钢,当以130℃/s 的加热速度加热至900℃时,奥氏体中存在着1.6%C的碳浓度 区.显然,快速加热时,钢种、原始组织对奥氏体成分的均匀性 有很大影响.对热传导系数小,碳化物粗大且溶解困难的高合金 钢采用快速加热是有困难的。
快速加热:要在工件表面有限深度内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 必须给工件表面以极高的能量密度来加热,使工件表面的热量来 不及向心部传导,以造成极大的温差。
三、表面淬火的分类: 表面淬火常以供给表面能量的形式不同而命名及分类。目前表
面淬火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2.火焰淬火 3.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4.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5.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6.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
4、冷却方式和冷却介质的选择
最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喷射冷却法和漫液பைடு நூலகம்却法。
喷射冷却法即当感应加热终了时把工件置于喷射器之中,向工件喷 射淬火介质进行淬火冷却。其冷却速度可以通过调节液体压力、温 度及喷射时间来控制。
面,工件内部几乎没有电流通过。这种现象叫
电流集中层
做集肤效应。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和集 肤效应,通过表面强大电流的热效应把工件表
图3-15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的。
2、电流透入深度(单位为mm):
在工程上定义为涡流强度由表向内降低至I0/e(I0为表面处的 涡流强度,e=2.718)处的深度。
钢在800-900C范围内的电流透入深度热及在室温20℃的电 流透入深度与电流频率f(单位为Hz)之间有如下关系。
热=500 f
冷=20 f
3、感应加热温度和方式的选择:
淬火加热温度:一般高频加热淬火温度可比普通加热淬火温度 高30-200℃.加热速度较快的,采用较高的温度.淬火前的原 始组织不同,也可适当地调整淬火加热温度.调质处理的组织比 正火的均匀,可采用较低的温度。
3.提高加热速度可显著细化奥氏体晶粒.
快速加热时,过热度很大,奥氏体晶核不仅在铁素体一碳化物 相界面上形成,而且也可能在铁素体的亚晶界上形成,因此使奥 氏体的成核串增大。又由于加热时间极短,奥氏体晶粒来不及长 大.当用超快速加热时,可获得超细化晶粒。
4.快速加热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及马氏体回火有明显影响.
4.2 表面淬火工艺原理
一、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 钢在表面淬火时,其基本条件是有足够的能量密度提供表面加
热,使表面有足够快的速度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因此,表面 淬火时,钢处于非平衡加热。 钢在非平衡加热时有如下特点: 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的增加而提高。
在快速加热时均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向高温移动。但当加热 速度大到某一范围时,所有亚共析钢的转变温度均相同。加热速 度愈快,奥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愈宽,但形成速度快;形成时间 短.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开始形成温度影响不大,但随着加热速度 的提高,显著提高了形成终了温度.原始组织愈不均匀,最终形 成温度提得愈高。
交流电时,其内外将产生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 冷却水
若将工件放人感应圈内,在交变磁场作用下,
工件内就会产生与感应圈中的电流频率相同而
感应线圈
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由于感应电流沿工件表
淬火喷水套
面形成封闭回路,故称为涡流。
电
涡流在被加热工件中的分布由表面至心部呈
流 密 度
加热淬火层
指数规律衰减,因此,涡流主要分布于工件表
二、表面淬火的组织与性能 1.表面淬火的金相组织
钢件经表面淬火后的金相组织与 钢种、淬火前的原始组织及淬火加热 时沿截面温度的分布有关。最简单的 是原始组织为退火状态的共析钢。淬 火以后金相组织应分为三区,自表面 向心部分别为马氏体区 (M) (包括残 余奥氏体), 马氏体加珠光体 (M十P) 及珠光体 (P)区。 2.表面淬火的性能
四、表面淬火
4.1 钢的淬火的目的与分类
表面淬火是指被处理工件在表面有限深度范围内加热至相变点 以上,然后迅速冷却,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达到淬火目的 的热处理工艺。因此,从加热角度考虑,表面淬火仅是在工件表 面有限深度范围内加热到相变点以上。 一、表面淬火的目的
在工件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其心部仍保持 着表面淬火前的组织状态(调质或正火状态),以获得表面层硬而 耐磨,心部又有足够塑性、韧性的工件。 二、表面淬火的条件
快速加热使奥氏体成分不均匀及晶粒细化,减小了过冷奥氏体 的稳定性,使c曲线左移.由于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特别是 亚共析钢,还会出现二种成分不均匀性现象。在珠光体区域,原 渗碳体片区与原铁素体片区之间存在着成分的不均匀性,这种区 域很傲小,即在微小体积内的不均匀性.而在原珠光体区与原先 共析铁素体块区也存在着成分的不均匀性,这是大体积范围内的 不均匀性.由于存在这种成分的大体积不均匀性,将使这二区域 的马氏体转变点不同,马氏体形态不同.即相当于原铁素体区出 现低碳马氏体,原珠光体区出现高碳马氏体.由于快速加热奥氏 体成分的不均匀性,淬火后马氏体成分也不均匀,所以,尽管淬 火后硬度较高,但回火时硬度下降较快,因此回火温度应比普通 加热淬火的略低。
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疲劳性能
4.3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一: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定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感应电流通过工件产生 的热效应,使工件表面局部加热,继之快速冷却,以获 得马氏体组织的工艺。
分类:高频淬火,中频淬火,工频三类。
1、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如图3-15所示,当感应圈中通过一定频率的
工件
2. 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如前所述,随着加热速度的增大,转变温度提高,转变温度范 围扩大.随着转变温度的升高,与铁素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 降低,而与渗碳体相平衡的奥氏体碳浓度增大.因此,与铁素体 相毗邻的奥氏体碳浓度将和与渗碳体相毗邻的奥氏体中碳浓度有 很大差异。由于加热速度快,加热时间短,碳及合金元素来不及 扩散,将造成奥氏体中成分的不均匀,且随着加热速度的提高, 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增大。例如0.4%C碳钢,当以130℃/s 的加热速度加热至900℃时,奥氏体中存在着1.6%C的碳浓度 区.显然,快速加热时,钢种、原始组织对奥氏体成分的均匀性 有很大影响.对热传导系数小,碳化物粗大且溶解困难的高合金 钢采用快速加热是有困难的。
快速加热:要在工件表面有限深度内达到相变点以上的温度, 必须给工件表面以极高的能量密度来加热,使工件表面的热量来 不及向心部传导,以造成极大的温差。
三、表面淬火的分类: 表面淬火常以供给表面能量的形式不同而命名及分类。目前表
面淬火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2.火焰淬火 3.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4.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5.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6.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