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孔雀东南飞》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语言、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

2、理解课文歌颂爱情、控诉封建礼教迫害的思想感情(难点);

3、分析诗中赋比兴手法的作用。

二、回忆全诗结构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回顾全诗内容,划分全诗段落层次:

1.引子(1):(托物起兴)

2.开端(2):自请遣归

3.发展(3—12):夫妻誓别(仲卿求情、决心自遣、拜母别姑、夫妻誓别)

4.再发展(13—21):兰芝被迫应婚(母同情、兄逼迫、被迫应婚)

5.高潮(22—31):双双殉情

6.尾声(32):告诫后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相关国学知识讲解

两汉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自由,实现了由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过渡;长于叙事,善于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叙事的详略;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2.动作描写;3.语言描写;4.心理描写(剖析心理活动);5.神态描写(侧重于面部表情)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社会环境(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设下铺垫)

其中,有关人物描写主要集中在自请遣归、仲卿求情、夫妻誓别、拜母别姑、被迫应婚和诀别殉情几个环节。

2、设置活动

请大家去文中这些环节中找一找描写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和刘兄的句子,然后小组讨论,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

3、小组展示

分小组对其中描写人物的诗句进行细致分析,尤其是文中大量的语言描写的句子,请同学们分角色带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分析人物的性格。

四、总结全诗主旨

总结诗中分析的主要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来分析诗中难以破解的、横亘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矛盾,藉由这种矛盾造就的悲剧分析诗歌的主旨:揭露了封简礼教的吃人本质,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五、本课内容回顾

1.理解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你理解了吗?

2.我们学习诗歌,分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深入探讨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你认识到了吗?

3.我们深入文本,重点从语言、动作、直接描写、侧面烘托等角度分析了诗中人物的性格,描绘出一个个鲜明而鲜活的人物形象,你学会了吗?

六、活学活用

分析《陌上桑》中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是古诗文且篇幅较长,但是故事性很强,容易读懂。以往的传统做法是学生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精心设计问题,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探究,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效果分析

在这堂课上,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能熟悉文本内容,对其以后的写作、应用比较有帮助;

在教学形式上,这种让学生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来感知人物性格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生热情和整节课的参与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这节课上,我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以后做人物分析类相关题目时可以有所依据。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单元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孔雀东南飞(并序)》是现存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最高峰,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刘焦爱情和封建家长迫害的矛盾冲突;二是兰芝和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作品成功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年轻夫妇形象,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他们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是向往。本课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本诗掌握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和通过叙事诗中典型对话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评测练习

创意微写作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分别的诗句,请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展开想象,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别时的场景。

要求:1.符合原诗诗意,想象符合情理;

2.运用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3.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4.不少于200字。

课后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环节设置上还算完整,基本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同时,课件设置重点突出,能够结合学生们考试的要求,有所侧重,实用性较强,学生们配合度还是挺高的。

上完这堂课,我觉得仍有以下不足:

1.过于重视技术对于教学的指引性,从而忽视了语言、问题等对学生的引导,提问不够清晰、准确,有时会范围过大,不利于学生准确思考;

2.在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时,形式单一且占时过多,这一方面会让课堂比较枯燥,活泼性不够,另一方面占用了后面分析文章主旨的时间,使得后面对教学重点的突破不够深入、透彻,流于形式化;

3.目标定得过多,不利于重点突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吸取这次课堂的教训,尽可能简

单明了的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逐步思考。

课标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叙事诗这一题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本诗虽然较长,但是文言色彩较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在高考中叙事诗在塑造人物形象及理解诗歌内容等方面的要求,结合诗歌表达的重点和主题,拟带领学生通过设置情境分角色朗读重点体会诗歌通过语言、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对学生在记叙文方面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歌颂爱情、控诉封建礼教迫害的思想感情,此为课题设置的难点。

此外结合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流变的历史,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这首诗中有非常多非常具体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