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2010学生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采样间隔
扫描次数
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以确保谱图的准确 性和分辨率。
增加扫描次数可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但 也会增加实验时间。因此,需要权衡信噪 比和实验时间,选择适当的扫描次数。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通过比较已知样品和未知样品的NMR谱图,确定未知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计算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建立标准 曲线或使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样品稳定性
确保样品在NMR实验过程中保 持稳定,避免由于化学变化导 致谱图失真。
样品溶剂
选择适当的溶剂,以保证样品 的溶解和稳定性,同时避免对
NMR谱图产生干扰。
实验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磁场强度
脉冲宽度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以提 高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选择合适的脉冲宽度,以获得最佳的信号 强度和分辨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波谱仪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实例
01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物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
化学位移是由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受到不 同程度的磁场扰动,导致其能级分裂的差异。
通过测量化学位移,可以推断出原子核所处的化 学环境,进而确定分子的结构。
耦合与裂分
当两个或多个相邻的原子核相互作用 时,它们之间的能级会发生耦合,导 致谱线裂分。
通过分析裂分的谱线,可以进一步解 析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 ppt课件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  ppt课件
(1) 饱和烃 -CH3: CH3=0.791.10ppm
-CH:
-CH2: CH2 =0.981.54ppm
CH= CH3 +(0.5 0.6)ppm
O CH3 N CH3 C C CH3 O C CH3 CH3
36
H=3.2~4.0ppm H=2.2~3.2ppm H=1.8ppm H=2.1ppm H=2~3ppm
CH3
Si
CH3
CH3
(3)容易回收(b.p低),与样品不反应、不缔合。
16
试样的共振频率
标准物质TMS的共振频率
试样 TMS 6 10 0
化学位移
仪器频率
感生磁场 H'非常小,只有 外加磁场的百万分之几, 6 10 为方便起见,故×
17
(3).影响化学位移(电子云密度)的因素: a.电负性:
数)
E = hν
H0
低能态
h E H0 2
9
3.核磁共振的产生 : 外界提供的能量等于不同取向原子核的能级差.即:
h h E H0 2
H0 2
I≠0
核——原子核自旋 磁——外加磁场H0 共振—— H 0 2
10
诱导产生自旋能级分裂
能级跃迁
二、核磁共振仪器:
ii) 某组环境相同的氢核,分别与n个和m个环境 不同的氢核(或I=1/2的核)偶合, 则裂分为 (n+1)(m+1)个峰
28
Hb
Hb Ha Hc C C C Br Hb Ha Hc
4
c
a
b
3
2
1
0
Jba Jca
Jca Jba Ha裂分峰:(3+1)(2+1) = 12 实际裂分峰: 6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解释下列名词(1)屏蔽效应和去屏蔽效应屏蔽效应:绕核电子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原子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这种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象称为~。

去屏蔽效应:当次级磁场的磁力线与外磁场一致时,使得处于此空间的质子实受外磁场强度增加,这种效应为~。

(不定)(2)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自旋偶合是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又称为自旋-自旋偶合。

自旋分裂是由自旋偶合引起共振峰分裂的现象,又称为自旋-自旋分裂。

(3)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由于屏蔽效应的存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进动频率,吸收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当自旋体系存在自旋-自旋偶合时,核磁共振谱线发生分裂。

由分裂所产生的裂距反映了相互偶合作用的强弱,称为偶合常数。

(4)化学等价核和磁等价核在核磁共振谱中,有相同化学环境的核具有相同的化学位移,这种有相同化学位移的核称为化学等价。

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与分子中的其他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则这组核为磁等价核。

2、略3、为什么强照射波照射样品,会使NMR信号消失,而UV与IR吸收光谱法则不消失?4、为什么用δ值表示峰位,而不用共振频率的绝对值表示?为什么核的共振频率与仪器的磁场强度有关,而偶合常数与磁场强度无关?由于屏蔽常数很小,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的共振频率相差很小,要精确测量其绝对值较困难,并且屏蔽作用引起的化学位移的大小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在磁场强度不同的仪器中测量的数据也不同,因此,用共振频率的相差值来表示化学位移,符合为δ。

有两种表达P286。

因为核磁矩在外磁场中产生能级分裂,高能级与低能级的能量差随着外磁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跃迁时所吸收的能量增大。

根据ν=γ·Ho/2π可知,核磁共振频率与外磁场强度成正比。

由于原子核间的自旋偶合起源于磁核间的干扰,是通过成键电子传递的,所以偶合常数的大小只与偶合核间距离、角度、电子云密度有关,与外磁场强度无关。

14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小结

14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小结

二级图
相等。
效 应 存 在 时 的 Larmor 方 程 式 : ν = (1- σ ) H 0
2
( 3) 化 学 位 移 : 固 定 磁 场 强 度 H0 , 扫 ,则: ( 14-12 ) 率。
δ (ppm)
式中 ν

ν

-ν 标准
ν 标准
标准
Δν 10 6 = 10 6 ν 标准

与 ν
分别为
样及标准品的共振
自旋系统:分子中几个核相互发生自旋偶合作用的独立体系称 为自旋系统。
2. 基 本 理
( 1) 共 振 吸 收 条 件 ① ν0=ν ② Δ m=± 1 原子或基团的电 屏 性
( 2) 影 响 化 学 位 移 的 因 素 :① 氢 核 大 , δ 值 增 大 。② 磁 各 向 异 性 效 应 使 处 于 于正屏 区 的 氢 核 δ 值 小 。③ 氢 中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 本章小结

1. 基 本 概 念 屏 局 效应: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 屏 效应:核外成 电子云在外加磁场的 。
导下,产生与 低的现
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使氢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 。 磁各向异性效应: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化学 场使在分子中所处的空 历程:激发核 程。 化学位移: 的共振 率。 的相互干扰。 的现 位置不同的核屏 射
产生的感应磁 。
作用不同的现
径损失能
而恢复至基态的
子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而有不同
自旋偶合: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 自旋分 旋分 。 偶合常数:由自旋分 产生的峰 :由自旋 偶合引
核磁共振峰分
称 为 自 旋 -自
,反映偶合作用的强弱。

《分析化学》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经典习题1.试对照结构指出图14-1上各个峰的归属。

解:δ1.2 三重峰3H-CH2-CH3δ2.0 单峰3H-CO-CH3δ4.0 四重峰2H-O-CH2-CH3δ6.8~7.6 4H-C6H4-δ9.8 单峰1H-NH-图14-1 例题1的1H-NMR谱2.由下述1H-NMR图谱,进行波谱解析,给出未知物的分子结构及自旋系统。

(1)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4H10O,1H-NMR谱如图14-2所示。

图14-2 C4H10O的1H-NMR谱解:u=(2+2×4-10)/2=0δ1.13 三重峰6H -CH2-CH3(2个)δ3.38 四重峰4H -O-CH2-CH3(2个)可能结构式为:CH3-CH2-O-CH2-CH3自旋系统:2个A2X3(2)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9H12,1H-NMR谱如图14-3所示。

图14-3 C9H12的1H-NMR谱解:u=(2+2×9-12)/2=4δ1.22 二重峰3H -CH-CH3δ2.83 七重峰1H -CH-(CH3)2δ7.09 单峰5H C6H5-可能结构式为:自旋系统:A6X,A5(3)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0H10Br2O,1H-NMR谱如图14-4所示。

图14-4 C10H10Br2O的1H-NMR谱解:u=(2+2×10-12)/2=5δa 2.42 单峰3H -CO-CH3δb 4.88 双峰1Hδc 5.33 双峰1Hδd 7.35 单峰5H C6H5-可能结构式为:自旋系统:A5、AB、A33.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8H12O4,NMR图谱如图14-6所示,δa=1.31(三重峰,)δb=4.19(四重峰),δc=6.71(单峰),Jab=7Hz,峰面积积分值比a:b:c=3:2:1,试推断其结构式。

图14-6 C8H12O4的氢核磁共振谱解:(1)计算不饱和度u=(2+2×8-1)/2=3(2)由积分值比计算氢分布:a:b:c=3:2:1分子式有12个H,可知分子具有对称结构为a:b:c=6H:4H:2H(3)偶合系统(ab)为一级偶合A2X3系统(二个质子的四重峰与三个质子的二重峰)(4)根据δa=1.31,δb=4.19及偶合系统可以推测有-CH2CH3存在,并均向低场移动,故为-OCH2CH3型结构。

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课件

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课件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CH3
1.化学位移的标准物质
Si
Hale Waihona Puke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也没有绝对的标准。
H3C
CH3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 Si(CH3)4 (TMS)---内标物 H3C
规定其位移常数 δTMS=0
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2) 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
H0
I h
H0
H0
但这只是在理想情况下,实际上并不存在裸露的氢核。在有 机化合物中,氢核不但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价电子影响,还受到 相邻原子的影响。
在外磁场作用下,氢核外运动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 的感应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H =(1-σ)H0
对于具有I=1/2 m=+1/2、-1/2的核:
H0
仪器分析(含实验)
对于具有I=1 m=1, 0 , -1的核:
H0
μZ m=+1/2 μ
E=+μβH0
H0
μZ μ m=-1/2
△ E=2μβH0
E=-μβH0
μZ m=+1 μ
H0
μZ μ m=0
H0
E=+μβH0
△ E=μβH0
△ E=μβH0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 仪器分析(含实验)
厦门大学精品课程 仪器分析(含实验)
《仪器分析》课程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Chapter Fourte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分析化学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分析化学第14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可采用多道发射 机同时发射多种频率,使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核 同时共振,再采用多道接收装置同时得到所有的 共振信息。例如,在100MHz共振仪中,质子共振 信号化学位移范围为10时,相当于1000Hz;若扫 描速度为2Hz∙s1,则连续波核磁共振仪需500s才 能扫完全谱。而在具有1000个频率间隔1Hz的发射 机和接收机同时工作时,只要1s即可扫完全谱。 显然,后者可大大提高分析速度和灵敏度。
仪器分析
图14-4
原子核的进动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与外加磁场强度(H0)的 进动频率(
关系用Larmor方程来说明:
H0 2

—— 磁旋比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1H 的
2.67519 10 T S
8 -1
-1
H0 = 1.4092 T (Tesla)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

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仪是用一个强的射频,以脉冲 方式(一个脉冲中同时包含了一定范围的各种频率 的电磁辐射)将样品中所有化学环境不同的同类核 同时激发,发生共振,同时接收信号。而试样中每 种核都对脉冲中单个频率产生吸收。为了恢复平衡, 各个核通过各种方式驰豫,在接受器中可以得到一 个随时间逐步衰减的信号,称自由感应衰减( FID) 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转换成一般的核磁共振图谱。 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实验脉冲时间短,每次脉冲的 时间间隔一般仅为几秒。许多在连续波仪器上无法 做到的测试可以在脉冲傅里叶变换共振仪上完成。
弛豫过程所需的时间用半衰期 T1 表示,
T1 是高能态寿命和弛豫效率的量度,T1

14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14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

C的数目与13C谱的峰面积不成比例
第一节 NMR法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
1. 自旋与自旋分类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 原子核自旋运动用自旋量子数(I)描述。 I 与原子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原子序数)有关。
不同原子核,I不同
I≠0 核具有磁矩
结论
I=1/2的原子核: 1H1,13C6, 15N7
2. 偶合常数(J)
简单偶合( 10 ) J
偶合常数是峰裂分的距 离
高级偶合( <10 ) J
需计算偶合常数
J大小反映核间偶合作用强弱。
J与外加磁场大小(H0)无关。
影响J的因素
(1)偶合核间相隔的键数(键数多,J绝对值↓)
a. 偕偶(同碳偶合):2J = 2 Hz
Ha—C—Hb
电负性 2.1
02
2.5
216
2.8
268
3.1
305
3.5
34
4.0 1.8
426 0
电负性↑,电子云密度↓,↓,化学位移↑。
2. 磁各向异性
分子中质子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屏蔽效应 不同的现象。
(1)芳香H 苯环的上、下方(正屏蔽区) 与H0反向 苯环的外侧(去屏蔽区)与H0同向 苯环上的氢处于去屏蔽区,=7.27(芳香氢)
(2)双键H (C=CH)
醛氢 H= 9 ~ 10.0(去屏蔽程度高于烯氢质子) 烯氢 H= 5.25
(3)炔H
炔氢 H = 2.88
3. 氢键的影响
形成氢键,↑。
形成氢键后,核外电子云密度↓ 屏蔽效应减弱
—OH —NH2 能形成H键,高,且变化范围较宽
—COOH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仪器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法

标准物
~ 有机溶剂时常用四13甲C 基m硅g烷(TMS)
重水时 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DSS)
扫描范围 足够的谱带宽度
19
➢ 当电磁辐射的 0= 时, 产生共振吸收
H
02
0
E
无磁场
1
m =-
2
1
m =+
外加磁场
2
I=1/2核的能级分裂
1 2
H0
❖ 屏蔽效应 ❖ 屏蔽常数 ❖ 化学位移
20
环内 =-2.99 环外 =9.28
十八碳环壬烯C18H18
1 2
H0
27
苯环
正屏蔽区
负屏蔽区
=7.27
负屏蔽 (向左,低场)
H0
正屏蔽 (向右,高场)
1 2
H0
28
双键
负屏蔽区
负屏蔽 峰左移
H0
正屏蔽区
烯氢的质子处于负屏蔽区, 左移(4.5-5.7)
乙烯氢 5.25
29
叁键
正屏蔽 峰右移
炔氢的质子处于正屏蔽区, 右移 例如:乙炔氢 2.88,乙烯氢 5.25
n
2 3.1 4 1.3 8 10 300
1.0000099
低能态的核仅比高能态核多十万分之一 强射频波照射,吸收饱和,NMR信号消失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14
三、自旋弛豫
非辐射途径
高能态核
恢复至低能态
T-半衰期(驰豫过程所需时间)
两种形式: 1.自旋-晶格弛豫(纵向驰豫) T1 2.自旋-自旋弛豫(横向驰豫) T2
自旋感应产生核磁矩( µ)
µ= P ❖磁旋比 是原子核的特征常数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二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
3 .射频信号接受器 (检测器):当质子的 进动频率与辐射频率相 匹配时,发生能级跃迁, 吸收能量,在感应线圈 中产生毫伏级信号。
4.样品管:外径5mm的 玻璃管,测量过程中旋 转, 磁场作用均匀。
-OH TMS
-CH2
高分辨率NMR仪器
8.0 7.0 6.0 5.0 4.0 3.0
μ
+△ E
讨论:
产生共振条件: 0 = H0 / (2 ) =
(1)对于同一种核,磁旋比 为定值, H0变,射 频频率 0变。
氢核(1H): 1.409 T
2.305 T
共振频率 60 MHz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1高斯(GS)=10-4 T(特拉斯) (2)不同原子核,磁旋比 不同,产生共振的条件 不同,需要的磁场强度H0和射频频率 0不同。

H0
m=I , I-1 ,I-2,….-I
2I+1个取向
如1H , I=1/2 ,m=2I+1,磁量子数有2个取向。
对1H而言, 其核在外加磁场中有两个 自旋取向,即 m=+1/2,-1/2 m= -1/2, μ与外加磁
场方向相 反
H0 μZ
E
m=-1/2
μ H0=0
m=-1/2
△E
m=+1/2, μ
要求:了解P289 图14-11


1、化学位移值随着其邻近原子(或基团)的 电负性增强而增大。 2、烃基氢的值为芳环上氢 > 烯基氢 > 炔基氢 > 饱和碳原子上的氢。
3、饱和碳原子上的氢的值为3 > 2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库尔特·. 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因发展对溶液中
生物大分子结构的nmr测定方法
Related Nobel Prize
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 :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 (Paul Lauterbur)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 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 )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 )
自旋弛豫。当两个相邻的核处于不同能级, 高能级 核与低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移 所发生的弛豫现象。 横向弛豫的结果:交换能量的两个核的取向被掉 换,各种能级的核数目不变,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为何称为纵向和横向弛豫?
宏观磁化强度矢量
B0 z
B0 z’ M0
y x
y’ x’
定义:单位体积内原子核磁矩的矢量和,其方向与 外磁场方向相同
进动频率
υ
=
γ 2π
B0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 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共振吸收的条件
ΔE
=
E−1/ 2
− E1/ 2
=
γh 2π
B0
⇒ υ0h
=
γh 2π
B0
⇒ υ0
=
γ 2π
B0
υ
=
γ 2π
B0
∴若ν0

=
γ 2π
B0
可实现共振吸收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 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ν0
处于低能态的核将吸收射频能量而跃迁 至高能态,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现象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热平衡时各能级上核的数目服从Boltzmann分布
Ni
− ΔE
= e kT
− hν 0
= e kT
= exp( − γhB0
)
Nj
2πkT
N i :高能级的原子核数 N j :低能级的原子核数 k:Boltzmann常数,1.38×10-23JK-1
B0 z
y x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1. 核自旋能级分裂
p = h I(I +1) 2π
μ =γ ⋅p
cosθ =
m I(I +1)
pz
=
p ⋅ cosθ
=
h 2π
m
μz
=
γ
pz


h

m
E
=
−μ

B0
=
−μz

B0
=
−γ

h

⋅m⋅
B0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¾ 受热固体或液体—τ2上升(一般只有1s)
¾ 气体—τ2最大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两种弛豫发生的作用刚好相反, 两种弛豫过程
中,时间短者控制弛豫过程。
Δν = h τ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纵向弛豫τ1
Δν = h τ
¾ 固体样品---τ1最大; ¾ 受热固体或液体---τ1下降(一般只有1s); ¾ 气体---τ1较小(一般只有1s) 。
I=1,2,3,3/2,5/2…..自旋椭球体;这类原子 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是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它们的共振吸收常会产生复杂的情况。
I=1/2,自旋球体。这些核可当作一个电荷均匀分 布的球体。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1. 核自旋能级分裂
自旋核在H0(B0)中的自 旋取向数:2I+1
三、自旋弛豫
自旋弛豫的影响及其作用? ¾影响:图谱的线宽 ¾作用:与核在分子中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可以 表征分子大小、分子与溶剂的作用、分子运动的各 向异性等。另外可测定反应动力学参数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能量ΔE与体系 处于激发态的平均时间(寿命)成反比,与谱线变宽Δν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 1. Magnetic Moment核磁距(μ)
Magnetic moment
一、原子核的自旋 1. Magnetic Moment核磁距(μ)
μ = γ p Magnetic moment
p:自旋角动量 spin angular momentum γ:旋磁比 magnetic ratio
为何称为纵向和横向弛豫?
M
M
M
+ rf
使用与原子核Larmor频率相同无线电射频即可将 M 从Z-轴转向X-或Y-轴
B0 z’ M0
B0 z’
B0 z’ M
x’ B0 z’
y’ B1 x’ B0 z’
M M
y’ B1 x’
M y’
B0 z’ M=M0
y’
y’
y’
x’
x’
x’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成正比,即:
ΔE = 1 = hΔν τ
⇒ Δν = h τ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纵向弛豫τ1
Δν = h τ
¾ 固体样品---τ1最大; ¾ 受热固体或液体---τ1下降(一般只有1s); ¾ 气体---τ1较小(一般只有1s) 。
横向弛豫τ2
¾ 固体样品—τ2最小(一般为10-4~10-5s)
两能级上核数目差:十万分之一
(c)两能级间原子核数目相 等的状态,不再有净能量吸 收
(b)比(a)处于高热能的状 态,不再有热平衡
(a)核在i态与j态间达到 热平衡的状态。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倘若体系吸收了足够的射频能量,使相邻能级上 的粒子数相等,这时体系不再呈现净吸收,因而无法 测得核磁共振信号,此时称为饱和(saturated)。
质量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质子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 偶数
中子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 偶数
自旋量子数(I)
0 1.2.3
½,3/2,5/2
核磁性 实例

12C,16O,32S

2H,10B,14N

1H,13C,17O,19F,
31P, 15N,33S
一、原子核的自旋
2.自旋分类 P = h I(I +1) 2π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自旋弛豫的影响及其作用? ¾影响:图谱的线宽 ¾作用:与核在分子中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可以 表征分子大小、分子与溶剂的作用、分子运动的各 向异性等。另外可测定反应动力学参数
T1

低信号
脂肪
高信号
软组织(脑肌肉)
等信号
骨皮质
低信号
骨松质
等偏高
流动血液 SE
布洛赫(Felix Bloch )
珀赛尔 (Edward Purcell)
Related Nobel Prize
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物理化学家恩斯特R.R.Ernst因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 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这些贡献包括: 一.脉冲傅利叶变换核磁共振谱 二.二维核磁共振谱
Related Nobel Prize
对I=1/2的核
E+1/ 2
=

h

γB0
E−1/ 2
=
h

γB0
ΔE
= E −1/ 2 − E1/ 2
=
γh 2π
B0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1. 核自旋能级分裂
对I=1/2的核
ΔE
=
E−1/ 2
− E1/ 2
=
γh 2π
B0
E
1H splitting
13C splitting ΔE
B0
自旋量子数为 1/2 的常用核的 NMR 性质
同位素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磁旋比
天然丰度 相对灵敏度
(radius T-1s-1)
(%)
1H
2.68× 108
99.98
13C
6.73× 107
1.11
15N
-2.7× 107
0.37
19F
2.52× 108
100.00
31P
1.08× 108
100.00
1.00 0.016
m=I,I-1,I-2,…,-I+1,-I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1. 核自旋能级分裂 磁核在外磁场中具有的能量:
E = −μ • B0
E = −μ • B0 = −γPB0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1. 核自旋能级分裂
动画
(a)地球重力场中陀螺的进动 (b)磁场中磁性核的进动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1. 核自旋能级分裂
格弛豫。处于高能级的核将其能量及时转移给周围分 子骨架(晶格)中的其它核,从而使自己返回到低能态的 现象。 纵向驰豫的结果:高能级的核数目减少,就整个自旋 体系来说,总能量下降。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三、自旋弛豫
弛豫可分为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横向弛豫τ2 transverse relaxation :又称自旋-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Related Nobel Prize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