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十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认为,要使组织成员保持较高的工作热 情,必须使工作报酬公平合理,使组织成员感 觉到组织的分配是公正的。亚当斯提出‘‘贡 献律”的公式: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 1965 年提出的。
Op/Ip=Os/Is
式中:Op表示人们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 Os人们对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所得的感觉; Ip表示人们对自己为组织所作贡献的感觉; Is表示人们对比较对象的贡献认识。 这个等式表明:如果人们认为自己从组织中所 得报酬与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之比同组织中其他 成员的这个比值基本相等,则组织的分配是公 正的,否则就存在着不公平。
四、X理论和Y理论
1、X理论 (1)员工天性好逸恶劳,躲避工作
(2)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3)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新 (4)不喜欢工作,需强迫实现组织目标 2、Y理论 (1)员工并非好逸恶劳,喜欢工作 (2)自控能力强,能履行诺言 (3)能承担责任,并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二)安全的需要
一是现在的安全需要;。 就是要求自己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均能有所保证,如就业安全、生产过程中 的劳动安全、社会生活中的人身安全等等; 二是对未来的安全需要。就是希望未来的 生活能有所保障。如病、老、伤、残后的 生活保障等。
安全
安全
安全
公开抢劫
(4)大多数人都具备正确决策的能力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认为:只要当
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 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根据这个 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 值的乘积,即: M=V×E 式中:M-激发力量、V-效价、E-期望值 所谓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 ( 可实现的目标 ) 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 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所谓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 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 概率的估计。
(四)尊重的需要
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
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
受别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 他人和组织的承认。 自尊心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驱动力,领 导者要设法满足成员的自尊需要,更不能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可能激 发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管理学
第十二章 激 励
第一节 激励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一) 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 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1)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 (2) 激励必须贯穿于成员工作的全过程 (3)激励过程是各种激励手段综合运用的过程 (4)信息沟通需要贯穿于激励过程的始终 (5)激励最终目的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 (二)激励的对象 组织中的员工或领导
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得注意
保健因素,做好与之有关的工作,以防止 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 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 如果只满足于员工没有什么意见,只针对 保健因素采取一些消极措施,那么虽然可 能使管理者和员工相安无事,但却不能创 造奋发向上的局面,从面不能取得一流的 工作成绩。
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 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 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 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三、激励的强化理论
强 化 理 论 是 由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斯 金 纳 ( B。
F.Skinner)提出的。 (一)强化理论的内容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 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的结 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 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强化的类型: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 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 而削弱这种行为。
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
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自我实现的需要 几乎在任何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胜任感方面。 (2) 成就感方面。工作的乐趣在于成果或成功, 成功后的喜悦要远比其他任何报酬都重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他从人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将人类千 差万别的需要归为 5 类,揭示了一般人在通常 情况下的需要与行为规律,指出了人们的需要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见图12—2)。
3、对社交的需要.
社交需要是指希望和他人建立亲近和睦的
关系的愿望。有高度社交需要的人其特征 如下: (1) 寻求建立并保持和他人的友谊和亲密 的感情关系; (2)希望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 乐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寻求知心 朋友 (4)乐于帮助和安慰危难中的伙伴。 实际上,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以上三种 动机,但各种需要的强弱程度则因人而异。
二、激励与行为
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通过激励使 下属认识到用那种符合要求的方式去做需 要他们做的事会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 从而表现出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 为了进行有效的激励,收到预期的效 果.领导者必须了解人的行为规律。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 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
2、对权力的需要 主要指对影响力的向往,或对个人与群体 有影响的愿望。麦克利兰发现,具有高度 权力欲的人对施加影响和控制他人表现出 极大的关切。这类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有: (1) 寻求领导者的地位,要求取得、行使 并保持权力,或影响他人; (2) 好争辩,直率,很健谈,头脑冷静并 善于提出要求; (3) 乐于同他人竞争,使他人服从自己的 支配,喜演讲,爱教训人。
期望理论表明:
当行为者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
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大时,用这种 活动和结果来激励他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 (1)E高x V高=M高 (2)E中×V中=M中 (3)E低×V低=M低 (4)E高×V低=M低 (5)E低×V高=M低 上述分析表明,要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不仅要 使激励手段的效价足够高。而且要使激励对象有足 够的信心去获得这种满足。只要效价和期望概率中 有一项的值较低,就难以使激励对象在工作中表现 出足够的积极性。
公开抢劫
公开抢劫
河南大平矿难伤亡惨重
山西黑窑工事件
山西黑窑工事件(在黑窑厂做苦力时,17岁少 年张文龙被严重烫伤)
山西黑窑工事件
(三)社交的需要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 作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中,在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的一 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常希望在 一种被接受的情况下工作。 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接纳等需要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
关的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 (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2)工作上的成就感 (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有密切的联系,其保健因素相当于生理、 安全、社会交往等低层次需要.激励因 素相当于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
增进个人的成就需要的办法:
(1) 以成功人士为楷模,有意识地宣传取
得高成就的人的形象 (2)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馈 (3)改变自我观感 (4) 控制遐想。经常用正面的思想鼓励自 己。 麦克利兰发现,权力需要对管理人员来说 是最重要的。 最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有高度权力 需要、适度成就需要和适度社交需要的人
动机产生以后,人们就会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
目标,而一旦目标确定,就会进行满足需要的 活动。如果活动的结果未使需要得到满足,则 会出现三种情况: (1)目标不变,重新努力; (2)降低目标要求 (3)变更目标 如果活动的结果使作为活动原动力的需要得到 满足。则人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 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进行新的 活动。因此,从需要到目标,人的行为过程是 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不断升华的循环。 这个循环可以用图12—1来简单概括。
图1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排序
自我实现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保健、激励因素理论”
的简称,是美国匹茨堡心理学研究所的赫 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 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 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 的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 (1)组织政策与行政管理 (2>监督、员工与主管的关系、地位 (3)工作环境和条件、劳动保护、安全 (4)工资水平、个人生活 (5)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三、成就需要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 · 麦克利兰在 1955 年得
出结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 是社 会 性的 , 而且 人 的社 会 性需 求 不是 先天 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 育等。麦可利兰归纳出三大类社会性需要: 1、对成就的需要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有以下主要特征: (1) 有个人承担责任、寻求答案的需要; (2) 寻求挑战,趋向于寻求适度困难的目标, 即既有风险,但又是现实的、能达到的目标; (3) 需要具体的及时的反馈; (4)对工作热诚,执著于所从事的工作。 所谓成就激励即是想按高标准行事的愿望,或 要在竞争环境中取胜的愿望。
不公平的情况又有两种:
一种是Op/Ip<Os/Is,
另一种是Op/Ip>Os/Is。
前者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不公平,后者是
一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 如果组织成员感到分配是公平的,则会 在下一时期的工作中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 性,或完善自己的行为; 如果比较的结果是第一种情况的不公平, 则会感觉到,自己辛辛苦苦干,还不如别 人轻轻松松混,下次再也不这么‘‘卖力” 了!
源自文库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不公平,高兴之余,
又会暗自担心,会在下期工作中谨慎小 心,同样不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组织成员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 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对其 行为有影响的,只是自己和他人对组织 的贡献与组织所予报酬的比较。
公平理论的启示:
(1)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
分为5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 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生理的需要 任何动物都有这种需要,但不同的动物其需 要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就人类而言,人们为 了能够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 如衣、食、住、行等。马斯洛认为,这是人类 最基本的需要。人类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 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还可以有其他需要。所 以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必须首先研究并满足 这方面的需要。
图12—1行为过程简图
反馈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领导者要正确地激励人们的行为,必须:
(1)分析需要的类型和特点; (2) 研究需要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以及影 响程度是如何决定的; (3) 探索如何正确评价人们的行为结果, 并据此予以公正的报酬,以使人们保持积 极、合理的行为。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 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本期 行为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新的需要,从而 影响下期行为。
期望理论的启示:
(1) 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
而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 励措施。 (2) 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 效价的综合值。 (3) 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 (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5)期望心理的疏导。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 1965 年提出的。
Op/Ip=Os/Is
式中:Op表示人们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 Os人们对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所得的感觉; Ip表示人们对自己为组织所作贡献的感觉; Is表示人们对比较对象的贡献认识。 这个等式表明:如果人们认为自己从组织中所 得报酬与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之比同组织中其他 成员的这个比值基本相等,则组织的分配是公 正的,否则就存在着不公平。
四、X理论和Y理论
1、X理论 (1)员工天性好逸恶劳,躲避工作
(2)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
(3)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新 (4)不喜欢工作,需强迫实现组织目标 2、Y理论 (1)员工并非好逸恶劳,喜欢工作 (2)自控能力强,能履行诺言 (3)能承担责任,并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二)安全的需要
一是现在的安全需要;。 就是要求自己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均能有所保证,如就业安全、生产过程中 的劳动安全、社会生活中的人身安全等等; 二是对未来的安全需要。就是希望未来的 生活能有所保障。如病、老、伤、残后的 生活保障等。
安全
安全
安全
公开抢劫
(4)大多数人都具备正确决策的能力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认为:只要当
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 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根据这个 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 值的乘积,即: M=V×E 式中:M-激发力量、V-效价、E-期望值 所谓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 ( 可实现的目标 ) 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 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所谓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 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 概率的估计。
(四)尊重的需要
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
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有一股自豪感;
受别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 他人和组织的承认。 自尊心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驱动力,领 导者要设法满足成员的自尊需要,更不能 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可能激 发他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管理学
第十二章 激 励
第一节 激励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一) 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 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1) 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 (2) 激励必须贯穿于成员工作的全过程 (3)激励过程是各种激励手段综合运用的过程 (4)信息沟通需要贯穿于激励过程的始终 (5)激励最终目的是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 (二)激励的对象 组织中的员工或领导
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得注意
保健因素,做好与之有关的工作,以防止 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 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 如果只满足于员工没有什么意见,只针对 保健因素采取一些消极措施,那么虽然可 能使管理者和员工相安无事,但却不能创 造奋发向上的局面,从面不能取得一流的 工作成绩。
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 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 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 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三、激励的强化理论
强 化 理 论 是 由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斯 金 纳 ( B。
F.Skinner)提出的。 (一)强化理论的内容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 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的结 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 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强化的类型: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 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 而削弱这种行为。
就是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
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自我实现的需要 几乎在任何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胜任感方面。 (2) 成就感方面。工作的乐趣在于成果或成功, 成功后的喜悦要远比其他任何报酬都重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他从人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将人类千 差万别的需要归为 5 类,揭示了一般人在通常 情况下的需要与行为规律,指出了人们的需要 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见图12—2)。
3、对社交的需要.
社交需要是指希望和他人建立亲近和睦的
关系的愿望。有高度社交需要的人其特征 如下: (1) 寻求建立并保持和他人的友谊和亲密 的感情关系; (2)希望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 乐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寻求知心 朋友 (4)乐于帮助和安慰危难中的伙伴。 实际上,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以上三种 动机,但各种需要的强弱程度则因人而异。
二、激励与行为
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通过激励使 下属认识到用那种符合要求的方式去做需 要他们做的事会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 从而表现出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 为了进行有效的激励,收到预期的效 果.领导者必须了解人的行为规律。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 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
2、对权力的需要 主要指对影响力的向往,或对个人与群体 有影响的愿望。麦克利兰发现,具有高度 权力欲的人对施加影响和控制他人表现出 极大的关切。这类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有: (1) 寻求领导者的地位,要求取得、行使 并保持权力,或影响他人; (2) 好争辩,直率,很健谈,头脑冷静并 善于提出要求; (3) 乐于同他人竞争,使他人服从自己的 支配,喜演讲,爱教训人。
期望理论表明:
当行为者对某项活动及其结果的效用评价很高,而
且估计自己获得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大时,用这种 活动和结果来激励他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 (1)E高x V高=M高 (2)E中×V中=M中 (3)E低×V低=M低 (4)E高×V低=M低 (5)E低×V高=M低 上述分析表明,要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不仅要 使激励手段的效价足够高。而且要使激励对象有足 够的信心去获得这种满足。只要效价和期望概率中 有一项的值较低,就难以使激励对象在工作中表现 出足够的积极性。
公开抢劫
公开抢劫
河南大平矿难伤亡惨重
山西黑窑工事件
山西黑窑工事件(在黑窑厂做苦力时,17岁少 年张文龙被严重烫伤)
山西黑窑工事件
(三)社交的需要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 作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 会环境中,在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的一 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常希望在 一种被接受的情况下工作。 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接纳等需要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
关的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 (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2)工作上的成就感 (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有密切的联系,其保健因素相当于生理、 安全、社会交往等低层次需要.激励因 素相当于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
增进个人的成就需要的办法:
(1) 以成功人士为楷模,有意识地宣传取
得高成就的人的形象 (2)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成功反馈 (3)改变自我观感 (4) 控制遐想。经常用正面的思想鼓励自 己。 麦克利兰发现,权力需要对管理人员来说 是最重要的。 最为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有高度权力 需要、适度成就需要和适度社交需要的人
动机产生以后,人们就会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
目标,而一旦目标确定,就会进行满足需要的 活动。如果活动的结果未使需要得到满足,则 会出现三种情况: (1)目标不变,重新努力; (2)降低目标要求 (3)变更目标 如果活动的结果使作为活动原动力的需要得到 满足。则人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 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进行新的 活动。因此,从需要到目标,人的行为过程是 一个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不断升华的循环。 这个循环可以用图12—1来简单概括。
图1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排序
自我实现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保健、激励因素理论”
的简称,是美国匹茨堡心理学研究所的赫 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 赫茨伯格提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 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 的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有以下内容: (1)组织政策与行政管理 (2>监督、员工与主管的关系、地位 (3)工作环境和条件、劳动保护、安全 (4)工资水平、个人生活 (5)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三、成就需要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戴维 · 麦克利兰在 1955 年得
出结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 是社 会 性的 , 而且 人 的社 会 性需 求 不是 先天 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 育等。麦可利兰归纳出三大类社会性需要: 1、对成就的需要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有以下主要特征: (1) 有个人承担责任、寻求答案的需要; (2) 寻求挑战,趋向于寻求适度困难的目标, 即既有风险,但又是现实的、能达到的目标; (3) 需要具体的及时的反馈; (4)对工作热诚,执著于所从事的工作。 所谓成就激励即是想按高标准行事的愿望,或 要在竞争环境中取胜的愿望。
不公平的情况又有两种:
一种是Op/Ip<Os/Is,
另一种是Op/Ip>Os/Is。
前者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不公平,后者是
一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 如果组织成员感到分配是公平的,则会 在下一时期的工作中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 性,或完善自己的行为; 如果比较的结果是第一种情况的不公平, 则会感觉到,自己辛辛苦苦干,还不如别 人轻轻松松混,下次再也不这么‘‘卖力” 了!
源自文库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不公平,高兴之余,
又会暗自担心,会在下期工作中谨慎小 心,同样不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组织成员所得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 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对其 行为有影响的,只是自己和他人对组织 的贡献与组织所予报酬的比较。
公平理论的启示:
(1)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
分为5类,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 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生理的需要 任何动物都有这种需要,但不同的动物其需 要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就人类而言,人们为 了能够生存,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 如衣、食、住、行等。马斯洛认为,这是人类 最基本的需要。人类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 无法生存,也就谈不上还可以有其他需要。所 以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必须首先研究并满足 这方面的需要。
图12—1行为过程简图
反馈
三、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领导者要正确地激励人们的行为,必须:
(1)分析需要的类型和特点; (2) 研究需要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以及影 响程度是如何决定的; (3) 探索如何正确评价人们的行为结果, 并据此予以公正的报酬,以使人们保持积 极、合理的行为。 四、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不同的需要 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本期 行为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新的需要,从而 影响下期行为。
期望理论的启示:
(1) 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
而应当抓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 励措施。 (2) 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 效价的综合值。 (3) 适当加大不同人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 (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5)期望心理的疏导。
二、公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