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见化学知识汇总(一)——诗词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公务员考试常见化学知识汇总(一)——诗词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 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地不完全燃烧.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地升华. 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香炉峰瀑布地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地折射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也考,如年(乙级)第题:爱国诗人于谦地《石灰吟》中,只含有化学变化地诗句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千锤万凿出深山.要留清自在人间.粉身碎骨浑不怕.烈火焚烧若等闲解析:.燃烧是化学反应,石灰石地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千锤万凿”和“粉身碎骨”都是物理变化.其实这道题来源于中学化学常考地一道习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学化学原题】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地《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地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地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地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解析:.于谦地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地崇高情操,它所包含地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地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地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地工人,先将深山中地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地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地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地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雪白地碳酸钙,这样一系列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下面汇总一下各种常考地化学知识:一、含有化学知识地成语:、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地草木灰含钾~、钙~、磷~,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地化学肥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地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地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地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地颜色判断温度地变化:炉火温度在℃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地最高温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地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地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地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地化学反应,产生大量地光和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地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地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地道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地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地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地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百炼成钢将烧红地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地钢,其实是对生铁地不断除杂致纯地过程.、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地,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地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地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地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地钟乳石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地含量只有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地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地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地黄金甚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地印染化工,“取蓝”地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地作用下水解为无色地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地靛蓝化合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地愿望.古时地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地.副标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地重要地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地一种原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争风吃醋醋是地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地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地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地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地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地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地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地调味品,因其独特地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水乳交融牛奶中地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地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地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地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地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地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地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饮鸩止渴“鸩(è)”是指放了砒霜地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地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地化学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地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地粘合剂把无数地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地(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生漆是我国地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地粘性液体,是最早地化学涂料.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含有化学知识地诗词:化学变化在于有新物质产生,涉及燃烧地古诗词都有化学变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过程有新物质地生成,为化学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有新物质地生成,为化学变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炮竹爆炸是硫磺地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介绍完之后,我们看几道题:【例】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地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地是( ).铁杵磨成针.死灰复燃.木已成舟.积土成山解析:.此题在知识载体地选择及试题表述地设计上避免了枯燥、干巴地单纯学科设问形式,追求一种生动地优美情景,令师生回味无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地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地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解析:.此题目地是让学生在诗句所体现地意境中回味物质发生变化地特征来回答问题.野火烧不尽也就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是化学变化、蜡烛成灰也就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它是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原来铁变化后,仍然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地,引燃后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例】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地是( ).白玉做床,金做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析:.只有燃烧产生了新物质,其他三项都是物理变化.。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构造精巧,言简意赅,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很多成语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了解成语中的化学知识,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拓宽知识面,使人耳目一新。
成语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有哪些呢?现分类简述如下:一、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二、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古代的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代人可以从这些文学经典中挖掘出有关化学的智慧和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典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吧。
1.《长恨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江南岸是著名的丝绸产区,而丝绸的染色技艺在古代就已经十分发达。
在古代,染色剂主要来源于自然植物和动物,比如著名的蓝靛和紫草就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而胭脂则来自于动物的血液。
春风绿色江南岸,指的是自然景色的美丽,也意味着染色中用到的天然色素。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首诗中的“霜”指的是指爆米花一样的热核聚变反应,也就是核融合。
在太阳中心,氢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就是太阳的能源来源。
在这首诗中,暗示着床前明月光,是太阳释放出的能量,使得地上有了霜的形成。
3.《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首诗中的“穹庐”指的是大气层,天空中的气体环境就像是一个拉伸的圆顶,覆盖在地球表面上。
大气层由多种气体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以及一些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在大气层中,还有一些气溶胶和颗粒物质,这些物质会对气象、环境和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4.《离骚》:“左手木兰右手桂,朝来白露滴天葵。
”这首诗描写了荒凉的北方草原上一位旅行者的惆怅之情。
其中“白露”指的是秋天的露水,而“天葵”则是一种美丽的花朵。
在古代,人们喜欢用花朵和草药来治疗疾病。
桂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具有健脾、温中、祛湿、止血、宣肺之效。
而木兰花则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万里长河空自流,沙崩浪涌决堤后。
”这首词描写了旅行者在漫长的夜路中经历的艰难,其中提到了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沙崩和决堤。
在地球上,土地和水域之间的分界线不是固定不变的,地质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上升或下降,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形成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完整word)诗词、谚语、成语中的化学韵味

诗词、成语与化学诗词、成语(谚语)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将常见的古诗、成语(谚语)与化学知识想联系,这是近年来中考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化学新课标思想,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化学就在身边,学科相互渗透的一种动向。
一般中考题出现的诗句、成语(谚语)都是小学、初中语文中出现过的,或通俗易懂的。
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简单熟悉的。
但这类题的解决学生必须对句子本身有所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例1.“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大 B。
分子分裂成原子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分子间有间隔例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物质的无限可分,分子原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分性示例例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熟悉读的一首古诗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丝的主要成分是( )A。
纤维素 B.蛋白质 C。
维生素 D。
无机盐(2)。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是用石蜡做的,实验测定,石蜡充分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列对石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蜡是石油炼制的产品之一B.石蜡是混合物C.石蜡一定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D。
石蜡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二、关于物质的性质变化方面例1。
(2005。
江西)“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A.硬度较小 B。
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 D。
化学性质稳定例2。
(2005.湖北黄冈)下列成语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
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 D。
滴水成冰例3。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成针B.死灰复燃C。
木已成舟 D。
积土成山例4。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例5.(2004.江苏无锡)下列诗句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中地璀璨明珠,它脍炙人口,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地一朵奇葩.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引导学生领会其中所寄寓地化学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地兴趣,又能利用诗词中深厚地思想情感,丰富学生地想像力,培养他们地创造力.一、“诗”为载体,以德激趣古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来地,他们会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地感情.在化学教学中引入诗词,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地兴趣.比如下面几首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鼐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我国西汉已知用煤炭做燃料冶铁.古称煤炭为乌薪、黑金等.诗中说煤炭原是从地下开采出来地,它蕴藏大量地热量.燃起熊熊煤火可使人感到春回大地,生起洪炉能照亮漆黑地夜空.铁鼎等物都是靠煤炭烧炼出来地,从铁器身上就看到了煤地作用. 作者借煤为喻,表达自己拯救百姓,匡时济世地竭诚之志.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浪淘沙》(唐·刘禹锡)“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淘沙取金是最古老地采金方法.金化学性质稳定,质地坚韧不锈,十分昂贵.但它在地壳中含量极少,多以自然金单独存在,也有与其他矿共生,经风化侵蚀,雨水冲刷,在长期地迁徙中同泥沙混合形成沙金矿,其含金量不过几至几十克.由于金比重为.,较石英沙比重.大得多,在冲沙淘金中易先沉降,使金沙分离. 诗人深刻地揭露了劳动人民在惊涛恶浪中苦辛采得地稀贵金属,最后又全部化为王侯贵族地奢侈品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咏石灰》(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地矿物,色青灰,质坚硬,化学成分为碳酸钙.诗中描绘了石灰石烧制石灰地过程.先将石灰石敲碎,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便制得雪白得生石灰,后者与水作用生成白色粉状地熟石灰(或消石灰)(),再遇空气中地又生成白色地.石灰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尽管“粉身碎骨”,总保持自身地“洁白”不染,它在建筑、农业等部门用途十分广泛.作者写石灰风格以表现自己永葆清白地情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诗”为载体,以趣启智借助诗词地描绘,会帮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有关地化学知识.比如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通过对下面几句诗词中“烟”和“雾”地描写地分析,学生对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C.南朝四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日常生活中往往把“烟”、“雾”混为一谈,实际上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称为烟,而小液滴分散于空气中则称为雾.硝烟、炊烟、尘土飞扬均为名副其实地烟,白磷燃烧时看到地现象是产生浓厚地白烟.清晨雾气腾腾、水壶烧开后直冒白气都是雾地作用,打开浓盐酸、浓硝酸地试剂瓶塞时即会产生白雾.A句中地“烟”是由沙土随风卷起形成,B句中地“烟”系炊烟,C、D句中地“烟”均为雨雾.弄清烟雾地区别便于我们从化学地角度欣赏古诗词地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诗”为载体,强化新知利用许多蕴含化学知识地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下面我就初中化学中涉及到地有关化学知识地诗词做了一个简单归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诗”致入“微”(有关分子、原子运动地诗词).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2.踏花归去马蹄香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5.暗香浮动,疏影横斜6.高花未吐,暗香已远7.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9.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二)千“变”万“化”(有关物质变化地诗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玉为床,金作马这样把化学知识与诗词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地同时,也领略了祖国文化瑰宝地意境,可谓一举多得.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通过“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熏陶,一定会取得最佳地教育效果.。
行测常识知识要点化学

行测常识知识要点化学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测)中,化学常识是常见的一部分。
尽管这部分内容可能不直接涉及到具体的行政工作,但它仍然对于理解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批判性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常识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准备行测中的化学部分。
1、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行测中,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合物、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此外,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常见的化学物质行测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如氧气、水、二氧化碳、酸、碱等。
你需要了解这些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常见的化学反应。
3、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原理也是行测中常考的题目。
例如,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你需要了解这些反应的类型和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化学与生活行测中经常会出现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常识题目,例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健康与疾病等。
你需要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并理解它们背后的化学原理。
5、实验操作与安全在行测中,大家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验操作和安全问题的题目。
大家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知识,例如实验室的规则、危险品的使用和储存、实验器材的使用等。
总的来说,行测中的化学常识题目旨在测试大家的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以及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知识,大家可以更好地准备和应对行测中的化学部分。
公务员行测常识900题常识900题标题:公务员行测常识900题:常识与能力提升的双重考验在公务员行政能力测试中,常识的考察是一项重要内容。
它不仅涉及到广泛的知识领域,还考察了考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公务员行测常识900题的题型特点、备考策略以及解题技巧,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公考化学常识大全

公考化学常识大全关于常见的化学概念辨析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分子式为CO,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出现缺氧,这就是一氧化碳中毒(煤气中毒)。
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略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也是空气中常见的温室气体,其固体形态被称为干冰,常用于制造舞台上的烟雾。
2、生石灰、熟石灰和石膏生石灰:化学式:CaO,主要成分为氧化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高温下煅烧可以获得生石灰。
纯的为白色,含有杂质时为淡灰色或淡黄色。
生石灰是采用化学吸收法除去水蒸气的常用干燥剂,也用于钢铁、农药及醇的脱水等。
熟石灰:化学式Ca(OH)2,又称为消石灰,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
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
加入水后,呈上下两层,上层水溶液称作澄清石灰水,下层悬浊液称作石灰乳或石灰浆。
其基本用途是用于制作漂白粉、硬水软化剂,还可以改良土壤酸性等。
石膏: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钙(CaSO4)的水合物。
石膏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
可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
3、甲醛、甲烷、甲醇和乙醇甲醛:化学式HCHO或CH?O。
无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对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
常用作农药和消毒剂,制酚醛树脂、维纶、乌洛托品、季戊四醇和染料等的原料。
甲醛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杀菌性能,可用来浸制生物标本,给种子消毒等。
甲醇:化学式CH3OH,因在干馏木材中首次发现,故又称“木醇”或“木精”。
是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
甲醇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
乙醇:化学式 C₂H₆O,俗称酒精。
乙醇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低毒性,具有特殊香味,并略带刺激。
乙醇的用途很广,可用乙醇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燃料、消毒剂等。
诗词成语与化学

物质变化与性质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 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 )
化学原来也可以是诗情画意的
物质变化与性质
下列与水有关的成语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水乳交融;B:水落石出;C:滴水石穿;D:滴水成冰。 A属于溶解现象,物理变化 B水面下降露出石头(源自于《醉翁亭记》)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方程式如下CO2+CaCO3+H2O=Ca(HCO3)2 (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以溶于水,被流水冲走,从而使 石头穿孔,这也是为什么检验过二氧化碳的石灰水变混浊 后过一段时间又变得澄清的原因注:上述方程式可逆,也 就是说碳酸氢钙受热可以分解为水,二氧化碳,碳酸钙 (二氧化碳要上升符号,碳酸钙要下降符号) D晶体凝固,物理变化
诗词、成语与化学
物质组成与结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熟悉读 的一首古诗词。回答下列问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丝的主要成分是( ) A.纤维素B.蛋白质C.维生素D.无机盐 (2).“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是用石蜡做的,实验 测定,石蜡充分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列对石 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是石油炼制的产品之一 B.石蜡是混合物 C.石蜡一定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D.石蜡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பைடு நூலகம் 物质变化与性质
1.千变万化:形象表达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2.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 (物理变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4.蜡炬成灰:涉及到物质的燃烧现象。 5.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 (物理变化) 6.死灰复燃:可燃物温度达着火点与氧气接触而燃烧。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7.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 8.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物理变化) 9.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
成语和诗词中的化学考点(初级)

成语和诗词中的化学考点(初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中还有诗词中都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一看~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解释:千锤百凿出深山,是开采石灰石,将其粉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
粉身碎骨浑不怕: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解释: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的,引燃后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3.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解释:只有形状发生改变,铁还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考真题1(2018·菏泽).成语、俗语、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百炼成钢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C。
【解析】A、B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没有新物质形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D,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百炼成钢是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到2%以下,转变成钢,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O2,故蕴含化学变化。
综上分析,正确答案为C。
2.(2018·张家界)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钻木取火C.木已成舟D.花香四溢【答案】B。
【解析】A、C,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没有新物质形成,所以是物理变化。
B,钻木取火,是使木头达到着火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古诗中的化学知识

古诗中的化学知识1.识别古诗词中的化学反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摘自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想要探寻古诗词中蕴藏的化学知识,首先要识别出隐藏于字里行间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往往意味着某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同时产生了新的物质。
这个过程还经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物理现象。
以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例,“蜡炬成灰”的描述即展现了蜡烛燃烧产生灰烬的过程。
其中,“蜡炬成灰”不仅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还有看不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故而可以被视为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
2.从“分子运动”品读“暗香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王安石在《梅花》中描绘了一个颇为有趣的以暗香识别冬日梅花的场景。
问题是,为何王安石可以远远地通过暗香识别出梅花呢?我们知道,物质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
从化学角度来看,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是十分微小的,需要借助显微镜等科学手段查看。
“分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由另一种微观粒子——原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在不断地做着无规则运动,而其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快。
诗句中谈及的“暗香”作为一种物质,由分子构成。
这些“暗香”分子不断做着无规则运动,将气味携带到空气中,最终被诗人闻到。
这样,诗人便可以知晓远处生长着梅花啦!3.从化学反应认识石灰的“炼就”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诉说了石灰“千锤百炼的一生”,其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两句更是被世人千古传颂。
那么,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坚硬的石灰石究竟是如何被炼就成“清白”的熟石灰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石灰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CaCO3)。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word)1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word)1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1.成语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积土成山B.木已成舟C.死灰复燃D.海市蜃楼【答案】C【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积土成山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海市蜃楼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睛】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是化学性质,用于制作叶脉书签;B、液氮气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制冷剂;C 生石灰遇水,和水反应放热,化学性质,用作干燥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选A3.实验室中配制100mL10%的稀硫酸,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A.烧杯B.托盘天平C.量筒D.玻璃棒【答案】B【解析】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液体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装入试剂瓶贴上标签,量取时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稀释用烧杯和玻璃棒,没有用到托盘天平,故选B4.下列书本中的演示实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B.C.D.【答案】B【解析】A、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集气瓶底,导致集气瓶炸裂,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该实验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属于化学变化,正确;C、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水的作用主要是隔绝空气及升高温度,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浓硫酸的稀释中,水做溶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化学】 走进化学世界测试题及答案

C、灯泡发光只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铁生锈后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了,应该减少药品的质量直至天平平衡,错误。故选B。
19.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答案】D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体积分数为0.03%),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0.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液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蒸发食盐水
【答案】C
【解析】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A正确;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故B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C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故D正确;故选C。
古诗词中的化学

古诗词中的化学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其中就包括化学知识。
当我们深入探究古诗词,会发现那些优美的词句背后,隐藏着化学的奇妙世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石灰石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变成生石灰,再变成熟石灰的过程。
“千锤万凿出深山”,说的是石灰石从山中开采出来。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₃)。
“烈火焚烧若等闲”,在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₂),这就是生石灰的烧制过程。
CaCO₃=高温= CaO + CO₂↑。
“粉骨碎身浑不怕”,这里指的是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H)₂),这个过程会放出大量的热,CaO + H₂O = Ca(OH)₂。
“要留清白在人间”,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Ca(OH)₂+ CO₂=CaCO₃↓ + H₂O,墙壁因此变得洁白坚硬。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这句诗,常被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蜡炬成灰”涉及到了有机物的燃烧。
蜡烛通常是由石蜡制成,石蜡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高级烷烃。
当蜡烛燃烧时,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光和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描绘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从化学角度来理解,野草的燃烧是一个氧化反应。
野草中的有机物在空气中与氧气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物质。
而燃烧后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等成分,这些物质为来年春天野草的生长提供了养分。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与金属相关的描写。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黄金并非是绝对纯净的,其中可能含有其他杂质。
在古代,由于提纯技术的限制,很难得到纯度极高的黄金。
这反映了金属的纯度问题,即使是珍贵的黄金,也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纯净。
化学知识

化学知识
成语、俗语、古诗词蕴含的化学知识
(1)成语、俗语中的变化
①物理变化: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木已成舟;滴水成冰;花香四溢等。
②化学变化:百炼成钢、点石成金、蜡炬成灰等。
(2)古诗词中的变化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物理变化
烈火焚烧若等闲—化学变化
粉身碎骨浑不怕—化学变化
要留清白在人间—化学变化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二氧化碳分子___,其符号是___CO2___. 因为像这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其分子。
分子的定义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所以这种题目就是考查这个定义的,一定要记住哦。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化学性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不是
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这些粒子具有其基本性质,即粒子都在不断运动,粒子间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能变成原子;原子还可以再分.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它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故此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气体和干冰化学性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此说法错误.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不在这个前提下,原子还能分成更小的粒子.故此项错误.
故选B。
(完整版)诗词、谚语、成语中的化学韵味

诗词、成语与化学诗词、成语(谚语)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将常见的古诗、成语(谚语)与化学知识想联系,这是近年来中考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化学新课标思想,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化学就在身边,学科相互渗透的一种动向。
一般中考题出现的诗句、成语(谚语)都是小学、初中语文中出现过的,或通俗易懂的。
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简单熟悉的。
但这类题的解决学生必须对句子本身有所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例1.“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大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间隔例2.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物质的无限可分,分子原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分性示例例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熟悉读的一首古诗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丝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B.蛋白质C.维生素D.无机盐(2).“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是用石蜡做的,实验测定,石蜡充分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列对石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蜡是石油炼制的产品之一B.石蜡是混合物C.石蜡一定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D.石蜡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二、关于物质的性质变化方面例1.(2005.江西)“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A.硬度较小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D.化学性质稳定例2.(2005.湖北黄冈)下列成语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例3.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铁杵磨成针B.死灰复燃C.木已成舟D.积土成山例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例5.(2004。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成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特点。
许多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涉及物质形态与变化、化学反应与现象、化学元素与性质以及化学物质与用途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分析,探讨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一、物质形态与变化1.1. 雾凇雾凇是指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的白色絮状物。
这种现象与物质的凝结和结晶过程有关。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过饱和状态时,水分子会逐渐凝结成小冰晶,并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雾凇。
这种现象反映了温度变化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1.2. 火树银花火树银花是指烟花或爆竹燃烧时所发出的五光十色的火花。
这种现象与焰色反应有关。
不同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例如,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钙产生橙红色火焰等。
因此,火树银花中的颜色变化正是由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所产生的焰色反应。
1.3. 雪崩雪崩是指大量积雪突然崩塌的现象。
这种现象与重力作用和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大量积雪形成的高山冰川具有巨大的重力作用。
当积雪达到一定规模并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
此外,雪崩还与雪的结构和密度有关。
密度较大、结构紧密的雪不易发生崩塌,而密度较小、结构松散的雪则容易发生崩塌。
因此,雪崩现象反映了重力作用、物质聚集状态以及外力作用对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二、化学反应与现象2.1. 煽风点火煽风点火是指通过吹风或扇动空气来使火焰燃烧更旺。
这种现象与促进燃烧的过程有关。
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要素。
煽风点火通过提供充足的氧气来促进燃烧,使火焰更旺。
这种现象反映了氧气对燃烧反应的影响。
2.2.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指通过凿穿墙壁引入光线进行照明。
这种现象与光的传播和散射有关。
当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现象。
凿壁偷光通过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光线能够进入室内进行照明。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的传播和散射对视觉效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这个模块中,化学知识是这几年经常考察的。
其中一种形式就是结合诗词成语来考查。
如2015年国考第17题:对下列诗词蕴含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 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的不完全燃烧
B.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
C. 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的升华
D. 洪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C。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香炉峰瀑布的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的折射现象,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也考,如2015年(乙级)第14题: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只含有化学变化的诗句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要留清自在人间
C.粉身碎骨浑不怕
D.烈火焚烧若等闲
解析:D。
燃烧是化学反应,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千锤万凿”和“粉身碎骨”都是物理变化。
其实这道题来源于中学化学常考的一道习题:
【中学化学原题】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
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
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的是( )
A.CaCO3=====CaO+CO2↑
B.CaO+H2O=Ca(OH)2
C.Ca(OH)2+CO2=CaCO3↓+H2O
D.CaO+2HCl=CaCl2+H2O
解析:D。
于谦的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崇高情操,它所包含的物质也非常丰富多彩。
它体现了人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的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归纳了碳酸钙及与之相关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描写了烧石灰的工人,先将深山中的石灰石(含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地将石灰石敲碎,然后放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生成雪白的碳酸钙,这样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即CaCO3 → CaO → Ca(OH)2 → CaCO3 。
下面汇总一下各种常考的化学知识:
一、含有化学知识的成语:
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 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
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
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p#副标题#e#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13、争风吃醋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
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14、甘之如饴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不奇怪了。
15、水乳交融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
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16、涂脂抹粉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
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
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17、饮鸩止渴“鸩(zhèn)”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毒品。
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可真是以毒攻毒,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防蛀、防腐。
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18、如胶似漆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化学粘合剂。
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糊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接起来而建成的(这种无机─有机混合胶,强度高、防腐、经久不坏)。
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如胶粘,似漆连,关系自然很亲密。
二、含有化学知识的诗词:
化学变化在于有新物质产生,涉及燃烧的古诗词都有化学变化。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燃烧过程有新物质的生成,为化学变化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为化学变化。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炮竹爆炸是硫磺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5.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
介绍完之后,我们看几道题:
【例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
化的是( )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解析:B。
此题在知识载体的选择及试题表述的设计上避免了枯燥、干巴的单纯学科设问形式,追求一种生动的优美情景,令师生回味无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例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解析:C。
此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诗句所体现的意境中回味物质发生变化的特征来回答问题。
野火烧不尽也就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它是化学变化;B、蜡烛成灰也就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它是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原来铁变化后,仍然是铁,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爆竹一般是用硫磺等物质制成的,引燃后发生爆炸,有新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
【例3】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C。
只有燃烧产生了新物质,其他三项都是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