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_崔耀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保分小题天天练23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三轮提分:保分小题天天练23Word版含答案

保分小题天天练(二十三)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当前人工智能很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接入微信,点进网站,随处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字眼,甚至____________、茶余酒后的话题都离不开人工智能。

人们对人工智能异常关注,也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其中有许多都不是“科学”(不是基于逻辑、客观事实,以及两者的组合得到的结论)的。

(),用另一位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因为针对任何不科学的__________的言论,对其进行探讨、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推动计算机的智能化。

这与胡适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__________之处。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但这时应该明确自己是在做什么。

可以说,完整地实现人工智能的确极具挑战。

但是有一点是__________的,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不断发展,计算机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

B.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索。

C.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D.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解析]画横线句子中,“未来科技”前缺少介词“对”;同时,“交流与思考”语序不当,应为“思考与交流”。

故选C。

[答案] C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对这个现象,我们更应该去积极努力并做到的事情B.对这些言论,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C.每一个有头脑的社会成员,都应该采取一种这样的态度D.关于这些言论,我们最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解析]所补写语句应与上句“言论”衔接紧密,故排除A、C 项;下文已出现“就是”字样,所以排除D项。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教育集团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教育集团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我认为( )图不合主题,因为。

(3)在“小说人物大家谈”环节,同学们对于《故乡》中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凤:我不喜欢杨二嫂这个人物,因为她。

小鸣: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杨二嫂同样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可怜人,她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乙】《送孟秀才①序》韩愈今秋,见孟氏子琯于郴(地名),年甚少,礼甚度……其十月,吾道于衡潭(地名)以之荆(地名),累累见孟氏子焉,其所与②皆尽善人长者,吾益以奇②之。

今将去也,而随举于京师,虽不有请,犹将强而授之,以就其志,况其请之烦③耶。

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④所不有,吾常折肱⑤焉。

其要在详⑥择而固⑦交之。

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不善,虽不吾恶,吾将强而拒。

苟如是,其于高爵⑧犹阶而升堂,又况其细者耶?【注释】:①孟秀才:即孟琯。

孟琯是孟子的第三十八世孙,著有《岭南并物志》一卷。

②与:结交、交往。

奇:看重。

③烦:多次。

④靡:无、没有。

⑤折肱(gōng):降低身份,屈己下人。

⑥详:审慎。

⑦固:坚定,坚决。

⑧高爵:通过科举求得的功名富贵。

8.下列文言文句子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益慕圣贤之道吾益以奇之B.从乡之先达京师之进士以千数C.以中有足乐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主人日再食日侍坐备顾问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善,虽不吾与,吾将强而附。

1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求书之难、求师之难和生活之苦,但他依然勤奋求学。

强化练05立论文综合专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冲刺130分全

强化练05立论文综合专练-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冲刺130分全

强化练05 立论文综合专练(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2022·上海奉贤·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历与读书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kuī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从经历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

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

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抑制是大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调节着人的认知和行为。

抑制也是语言理解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加工机制。

有关语言理解的研究,过去强调心理表征的建构,并且用有关概念的激活扩散,无关信息去激活来说明这种建构的过程。

去激活中尽管包含了抑制的思想,但对抑制机制并未加以实质性的说明。

目前,人们开始关注抑制在语言理解中的加工机制即抑制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进而关心抑制和激活这两个过程在语言理解中的相互关系。

1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概念和分类bjorklund与harnishfeer把抑制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压抑,它阻止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出去,从而有助于任务的执行[1]。

hasher 与zacks认为抑制负责监控哪些信息应进入工作记忆,并根据当前加工的要求编辑工作记忆的内容[2]。

而ernsbacher所说的“抑制”(suppression)是指一种积极降低已激活了的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激活水平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这两方面[3]。

总之,抑制是指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且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的一种主动压抑过程。

抑制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与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

对于抑制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加工的目的性或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将抑制分为自动抑制(automatic inhibition)与有意识抑制(intentional inhibition)两类。

自动抑制也需要注意的参与,但并不是有目的的加工过程,可以阻止(ate)某些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清除工作记忆中的无关信息。

2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有关理论2.1建构—整合模型(constructioninteration model, ci model)kintsch提出的建构—整合模型用来说明人是如何对句子和课文进行理解的。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卷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卷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试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

工作记忆对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综述

工作记忆对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综述

工作记忆对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综述吴媛【摘要】工作记忆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工作记忆的概念进行界定,回顾了工作记忆对阅读理解影响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期刊名称】《疯狂英语(教师版)》【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工作记忆;阅读理解【作者】吴媛【作者单位】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天津,3004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3工作记忆的提出源于对短时记忆系统特性的研究。

1974年,Baddeley和Hitch 通过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提出了工作记忆概念(working memory,简称为WM),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复杂系统,它为复杂的认知任务,如阅读理解、推理、学习等提供临时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

Baddeley和Hitch在大量实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认知结构模型,将工作记忆系统分为三个成分,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的核心,主要负责信息加工、注意控制和认知活动的协调等;视觉空间模板负责视觉空间信息的保持和控制;语音环负责语音信息的保持和加工(1974:47-89)。

Just、Carpenter在Baddeley和Hitch的关于工作记忆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工作记忆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并同时储存加工水平产物,加工与储存竞争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1992:122-123)。

之后,研究者一般都采用双重任务法测量工作记忆广度。

1980年,Daneman和Carpenter(1980:460)首次采用阅读工作记忆广度测试法测量阅读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大小。

其典型形式是给被试呈现一组没有意义联系的句子,要求被试理解加工这些句子,并记住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称为尾词),在实验结束时要求被试回忆尾词。

被试者的工作记忆广度被定义为能够正确理解并记住尾词的句子的个数。

这个值通常在2至5之间变化。

2020年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初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初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初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樊的烦恼袁良才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这话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

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

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

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

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

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

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有礼节性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

”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

”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

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地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这里一步了。

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

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

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

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浪泉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浪泉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浪泉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朱成玉⑴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

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

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

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⑵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

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⑶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

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

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

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⑷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

⑸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⑹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

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⑺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⑻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

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

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⑼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

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

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⑽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

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的副本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的副本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一、[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

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

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

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

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

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

耿老头能喝酒。

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

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恍惚: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

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

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斩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

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

俩老头还都爱穿撒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

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

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

类似“哥俩”“姐俩”。

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答案:B解析: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C、D三项中的“能”意为“能够”。

B项中的“能”意为“会,善于”,与文中的“能”意义与用法相同。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2024届中考语文真题第一轮专项复习—答题技巧13(揣摩、补写人物心理类题型)付解析

2024届中考语文真题第一轮专项复习—答题技巧13(揣摩、补写人物心理类题型)付解析

2024届中考语文真题试卷第一轮专项复习—答题技巧13(揣摩、补写人物心理类题型)题型概述|模板构建|真题试卷试炼考什么(题型特点)怎么考(考查方向)问什么(常见设问形式)揣摩、补写人物心理类试题的命题一般比较直接,变化不大。

比较具体的问法是结合关键词句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或作者心理发生的变化,题目中一般会出现“发挥想象”“任选角度”“揣摩”“第一人称”“描写”“补写”等词语,有的还有字数要求。

命题中往往还会结合情节来进行。

揣摩、补写人物心理活动,一般出现在记叙性材料试题中,是中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一类题型。

其命题有两大方向,一是揣摩、分析人物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二是在此基础上将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表述出来。

1.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人物此刻的心情描述出来。

2.请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3.请揣摩××(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4.请用简洁的文字以第一人称描写出××(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第一步:审读审读题目:细读题目,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是揣摩分析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还是补写“我”或其他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描述、补写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感动、欣喜、伤心、难过、自豪、急切等。

2.从关键词句的角度:抓住动词和形容词等,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抓住修饰、限制词语,分析人物在具体化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中考·题型概述总结·模板构建3.选择适当方法进行描述或补写。

一般用第一人称,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第三步:检验 补写完之后,还要将所补写的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点,能否体现故事情节的要求。

『典型问答』1.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总(附答案)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总(附答案)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总附答案新课标I 卷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

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

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

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

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

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

按一日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计算,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两千个小时。

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七万个小时。

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hài),终于沉思。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

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

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1. 文中加点字“觑”的正确读音是()A. qūB. qúC. qǔD. qù2.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A. 孩B. 骇C. 刻D. 骸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倘若一直干到退休,就七万个小时B. 倘若一直干到退休,约七万个小时C. 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D. 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约有七万个小时【答案】1. D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轻觑:读音qīng qù,意思是轻视,小看。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书写。

惊骇:读音jīng hài,意思是惊慌害怕。

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倘若”应搭配“就是”,语段表示假设一直干到退休,大约有七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工作记忆、意思相对频率与汉语歧义句的加工

工作记忆、意思相对频率与汉语歧义句的加工

工作记忆、意思相对频率与汉语歧义句的加工
杨丽霞;崔耀;陈永明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
【年(卷),期】1999(22)3
【摘要】本研究选取高、低工作记忆能量两组被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歧义
句多种解释的相对使用频率和被试工作记忆能量在歧义句加工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1)意思相对频率在歧义句加工中有显著效应,主要意思比次要意思更易于提取;(2)工作记忆能量对歧义句的加工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影响,材料难度增加时,该效应达到边缘性显著的水平。

【总页数】4页(P222-225)
【关键词】工作记忆;句子歧义;歧义消解;意思相对频率
【作者】杨丽霞;崔耀;陈永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3
【相关文献】
1.工作记忆抑制机制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阅读加工的影响研究 [J], 王金铨;俞峰;杜文娜
2.工作记忆抑制机制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阅读加工的影响研究 [J], 王金铨;俞峰;杜文娜;
3.工作记忆与汉语歧义句加工的眼动研究 [J], 阎国利;田宏杰;白学军
4.汉语歧义句的加工 [J], 陈永明;崔耀
5.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 [J], 陈宝国;徐慧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如同一位沉默的雕刻师,它悄无声息地在万物
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无论是古老的城墙,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都逃
不过时间的雕琢。

它让青石板路变得光滑,让铁器生锈,让树木生长,也让人的容颜老去。

时间的印记,无处不在,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记录了个体生命的历程。

1. 文章中提到的“时间的印记”具体指的是什么?
A. 时间在物体上留下的痕迹
B. 时间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C. 时间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D. 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
2. 根据文章内容,以下哪项不是时间的印记?
A. 城墙的风化
B. 摩天大楼的建设
C. 青石板路的光滑
D. 树木的枯萎
3. 文章中“时间如同一位沉默的雕刻师”这个比喻,意在表达什么?
A. 时间是沉默的
B. 时间是雕刻师
C. 时间对万物的影响是缓慢而深刻的
D. 时间可以雕刻出美丽的艺术品
4. 文章中提到“时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表明了时间的什么
特点?
A. 时间的客观性
B. 时间的连续性
C. 时间的不可逆性
D. 时间的有限性
5. 文章最后一句“时间的印记,无处不在,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记录了个体生命的历程”中,“它”指的是什么?
A. 时间
B. 人类文明
C. 个体生命
D. 文明的发展
答案:
1. A
2. D
3. C
4. B
5. A。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1.选择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A.奇崛玛瑙中流坻柱冲耳不闻B.谎话旁骛借花献佛如数奉还C.秀颀暂新言简意赅以身徇职D.倾刻恣睢强聒不舍璧垒森严2.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学校特邀黑龙江省天文馆的老师给同学们举办了天文知识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天文知识的兴趣,讲座结束后,一些同学围着老师交流想法:A.“希望你下次还能到贵校,再次为我们举办精彩的讲座。

”B.“老师,我非常欣赏您的讲座,您如果能讲得再生动点就更好了。

”C.“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您的报告让我们体验到了科学的魅力,增长了才智。

”D.“听了您的讲座,我真是获益匪浅,期待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3.阅读《天净沙•秋思》,选出对其赏析有误的一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B.“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秋色中蕴含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C.“小桥流水人家”表面上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写的是江南美景,是乐景,但其实这是中国诗歌常用的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游子思乡的愁绪。

D.“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表露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这与温庭筠《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投票结果一出来,众人都傻眼了,面面相觑....,谁也没预料到会是这个结果。

B.这种漂亮的衣服有个特性,只有不称职的或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才看不见这衣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①崔 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012)[摘要]工作记忆是阅读理解研究中经常要涉及到的问题,然而它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Ericsso n &Kint sch根据大量相关研究,于1995年提出了长时工作记忆的概念,并对阅读理解中长时记忆 的信息提取和存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长时工作记忆的核心是,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 时,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提取和存储具有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性质;工作记忆应该包括短时 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两部分。

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快速提取和存储 问题。

关键词 阅读理解,工作记忆,长时工作记忆有关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人们一致认为,工作记忆是影响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以及心理表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探讨阅读过程中短时记忆的性质,Baddeley&H itch于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的模型,并由此引发了大量关于工作记忆系统的研究。

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针对该模型的两个子系统的作用而进行的,对中央执行部分(Central Ex ecutiv e)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忽视了对信息加工中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和存储动态特性的研究[1]。

长期以来,工作记忆一直被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息进行的暂时存储。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在讨论中央执行部分的作用时,人们设计了各种方法对这种暂时存储的容量进行测量。

在阅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Danem an&Carpenter于1980年提出的阅读广度(readin span)的测量方法,以及有关阅读广度与阅读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2]。

随着人们对工作记忆研究的深入,中央执行部分的作用和机制逐渐成为注意的焦点。

长时工作记忆概念引入了对工作记忆的新解释,也对阅读理解过程中的信息提取和存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长时工作记忆机制Ericsson&Kintsch[3]认为,如果把工作记忆看成是对认知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信息进行的暂时存储,并用这种定义和相应的机制来解释所有工作记忆现象,就会出现两个问题:(1)目前的各种工作记忆容量的测量方法是否能够用来解释专家,或人们从事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时,所表现出的非常宽广的工作记忆容量?(2)短暂存储的工作记忆是否能够解①本文于1996年8月22日收到。

释非常熟练的认知活动被中断后,无需很大的努力即可迅速恢复的现象?他们指出,工作记忆是认知加工过程中随信息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连续的工作状态,其中除了暂时存储信息的短时工作记忆(sho rt-term w orkin memo ry,S T-W M)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机制,即基于长时记忆的、操作者可以熟练使用的长时工作记忆(lo n-term wo rkin memo ry, LT-W M)。

长时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可以稳定地、较长期地保留,同时又可通过短时工作记忆中的提取线索,建立一个短暂的提取通路。

因此,长时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可以进行快速地、动态更新。

而不是象传统的理论那样,假定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都是相对固定的,提取和存储信息的速度较慢。

以往的记忆研究中,许多都是采用被试不熟悉的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并以此为基础假定了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若要进入工作记忆,必须经过一个搜索的过程,这被当作长时记忆的一个显著的特性。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激活后,才能进入工作记忆。

专家在从事特定活动的认知过程中,研究者们认为,专家可以熟练掌握某种与特定任务相关的特殊能力,从而在进行此项任务时,使自己的工作记忆能力得到扩充。

如,象棋大师们在棋子位置记忆实验后,即使不提供任何线索,甚至增加分心操作,或不给任何提示突然提问,其对棋子位置的记忆成绩与实验时完全一致,而且其正确性与棋师的水平相关。

这说明,在专家的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个缓冲区,其中保留了特定领域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

在进行相应认知操作时,专家可以快速可靠地从这个缓冲区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并且将有关的中间环节保存在其中。

这些信息构成了长时工作记忆。

长时工作记忆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被试所从事的认知任务必须是他非常熟悉的。

只有如此,他才能为进一步加工,快速地提取相应的程序;其次,被试对认知的材料必须是非常熟悉的。

只有如此,他才能在提取和存储某类信息时,确定相关的知识和模式;最后,被试必须能够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与适当的提取线索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能够在回忆活动中激活相应的提取线索,进而形成与对某种信息进行编码时相对应的条件,使这种信息能够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上述三个条件中,前两个提出了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选择性地快速提取和存储时,对于信息本身的要求。

后一个说明,长时工作记忆也必须依靠一个有效的提取结构(retriev al structure),这个提取结构就是提取线索的一个稳定的组合。

专家和新手都要依赖提取线索作为中介,但是专家所依赖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稳定的提取结构,因而显得更有效。

综上所述,长时工作记忆实际上是人们从事非常熟悉的认知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于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快速地、可靠地提取和存储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通过训练或长期实践中得来的。

同时,长时工作记忆也标志着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个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信息提取和存储的区域。

长时工作记忆必须得到短时工作记忆的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短时记忆保存了长时记忆所必需的提取结构。

2阅读理解中工作记忆的特点揭示长时工作记忆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分析阅读理解过程中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和存储过程。

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根据文字材料描写的内容以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建立对阅读内容的心理表征的过程[4]。

这种表征可以用命题网络来表示。

组成网络的命题即可从文字材料中得来,也可从读者的长时记忆中提取。

网络中的联系反映了命题间的关系及其紧密程度。

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到语言的表面结构,通过语言的表面结构和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可以得到有关文字内容的篇章语义结构,在此基础上最终可以形成表示文字内容与世界知识之间关系的情景模型。

因此,阅读理解中的心理表征存在不同的层次。

许多研究表明,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语言的表面结构缺乏完整性,读者仍然能够根据情景模型完成阅读理解过程。

表面结构、语义结构和情景模型这三种表征形式,在阅读过程中的存储特点各有不同。

表面结构一般可以保持到一个句子的结尾,然后立即消失。

语义结构表征了句子可能表达的内容,阅读过程没有结束,或语义结构不完整时,都要将语义结构保存下来并通过概念间的联系,建立相应的提取线索。

情景模型是阅读所形成的记忆痕迹中保留时间最长的部分。

尽管如此,如果某种语言表面结构形式在语义上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同时又与情景模型相适应,它就会得到充分的存储。

这种现象在阅读结构复杂的句子时尤为常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阅读过程中长时记忆里会形成一个多重结构的表征。

由于这个表征必须随阅读的进行而不断扩展,必须不断地将新信息整合到这个表征中去,所以它必须能够使其相应的部分可随时进行信息的提取和存取。

这样,阅读过程中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可提取性,不仅与短时的激活有关,而且与表征结构的动态存储和整合有关。

一般情况下,阅读理解过程是正常成年人的一个高度熟练的、自动化的、连续的过程。

它具备了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同时,引入长时工作记忆的概念能够更好地解释心理表征建构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提取和存储的方式。

对于阅读过程所涉及信息的不同工作状态和存取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长时工作记忆概念的认识,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阅读中涉及的一些加工机制。

阅读过程中记忆内的信息可以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

一种是对于语言材料各种成分的加工所涉及的短时激活,这种激活经常被认为是工作记忆中信息可提取性的基础[4]。

这种短时的激活通常与特定的记忆缓冲区有关,如,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中的语音环等等。

这些缓冲区只能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和存储,而且其中的信息不会保留在最终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的多重表征结构中,因此,这些记忆缓冲区构成了短时工作记忆的部分结构,并可对提取结构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5]。

这种记忆状态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生成某种认知状态。

例如,PET和ERP的研究[1]表明,语词刺激呈现后250m s,额叶出现广泛的激活,一般认为,此脑区与各种相应的语义编码相联系。

其后,语义激活向更后的脑区(W erniche's area)移动。

这种激活的移动可能与词义的确定以及精细的加工建构过程相联系。

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这种短时激活,对认知状态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种认知状态,这些短时的激活就会从相应的记忆缓冲区中消失。

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另一种记忆状态就是长时记忆中对于语言材料多重表征结构的最终整合和存储。

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特征,就是将语言材料中连续不断的句子,整合成为一个连贯的表征。

要使当前读到的句子能够被适当地整合,就必须使相应的上下文信息能够保持在工作记忆中。

根据传统观点,阅读中的工作记忆只能依赖对信息的暂时性激活。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阅读过程中的任何中断,或需要分散注意的活动都会造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丧失。

这样,在阅读过程恢复后,对下文的理解就会大受损害。

但是,大量实验结果表明[1],阅读理解的中断即不会降低回答理解性问题的速度,也不会影响其准确性。

只是对阅读过程恢复后的第一个句子的阅读时间稍有增加。

因此,中断或注意负荷的增加,并未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发生不可恢复的丧失。

恢复阅读后的第一个句子的阅读时间的增加只是干扰的类型及其持续时间的函数。

因此,信息暂时激活的中断或丧失不会影响阅读过程中心理表征多重结构的连续性。

由于用来保持心理表征多重结构连续性的记忆信息不会因阅读的中断或注意负担的加重而受到损失,它具备了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性质;同时,这种信息又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地、动态地更新。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表征多重结构所依赖的就是长时工作记忆。

阅读过程就是在短时工作记忆和长时工作记忆的支持下完成的。

阅读开始时,处于注意中心的几个句子形成了当前加工的中心。

通过句子分析,形成句子的表面结构,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局部语义结构。

这种语义结构可以不是唯一的,它们与读者关于阅读内容的世界知识和特定的领域知识产生了某种联系。

这些世界知识和领域知识是读者长时记忆中已有的。

为了维持阅读过程形成的心理表征在各个水平上的连贯性,特别是语义结构和情景模型的连贯性,读者就必须将不同水平上的各个成分以及各水平之间的关系保存下来,在短时工作记忆中形成一个提取结构,其中保留的不是阅读所形成的每个命题,而是各个命题与长时记忆中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知识存储的地址。

命题则以命题网络的形式存储在长时工作记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