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战役背后的军事思想分析
四渡赤水应用的兵法原理
四渡赤水应用的兵法原理序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战役和战略被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中,四渡赤水战役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次典型的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
这场战役背后蕴藏着许多兵法原理的运用,本文将探讨四渡赤水应用的兵法原理。
一、兵法原理:以战养战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种以战养战的策略。
他们明确意识到,只有在不断的战斗中,才能够洗涤部队的意志,调整战术战略,使其更加适应实际战斗的需求。
这一战法在现代军事理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崇尚“红旗不倒,战士必胜”的口号,强调战斗精神的培养,通过精心策划的战斗行动,士兵们能够提高自身的战斗素质,从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击败对手。
二、兵法原理:避实就虚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遵循了兵法中的“避实就虚”原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战术,取得了战斗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迂回作战的战术,利用山地的地形和中国共产党熟悉的地理环境,选择了战斗的主攻方向,并迅速突破敌军的防线。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虚假的攻击和转移,使敌军产生错觉,并暗中调动资源,以获取更大的战斗优势。
这种虚实结合的战略思想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兵法原理:运筹帷幄运筹帷幄是军事运筹学中的一项重要原理,也是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应用的兵法原理之一。
在战役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通过精心调查敌军的布防情况,分析敌军的战斗意图和作战方式,从而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
他们通过运用战略、战术、兵员、装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制定了一系列战斗行动,最终成功地实施了四次渡水行动并打垮了敌军。
在现代战争中,运筹帷幄的原理仍然适用。
准确的情报、对敌军意图的分析和预测、科学合理的作战计划,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结语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也体现了许多兵法原理在实战中的运用。
通过以战养战、避实就虚和运筹帷幄等兵法原理的应用,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磁武涉林战役 战例分析 军事理论
战略指导方针
战磁武涉林战役指导方针是:集中兵力,首 先歼灭孤立突出的顽军第97军。 这是我军战胜强敌的根本法则,反映了克敌 制胜的普遍的军事规律。保存自己、消灭敌 人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有着内在联系.他们之 间以歼灭战为中间环节,形成了战争目的、作 战形式、用兵原则的有机统一。
作战形式紧密结合
磁武涉林战役中,我军将运动战、 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巧 妙结合,不仅使军队具有进攻性 和流动性,而且准备时间充裕、 组织工作完善,灵活性、主动性 也大大加强。
磁武涉林战役
姓名::::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 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八路军第129 师等部在河北省磁县和河南省武安、 涉县、林县地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 实施的自卫反击作战。
背景
过程
激战
结束
背景
1939年12月上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 次反共高潮,其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发 动十二月事变(又称晋西事变)袭击山西 新军,其中央系军队胡宗南部又袭占陕甘 宁边区的镇原、宁县等城。随后,国民党 当局又调集正规军、地方武装10万余人, 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攻。华北抗战面临 严重危机。
分析
中共中央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示八路军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犯, 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和“有理、有利、 有节”的斗争策略。 这是积极地防御,是指导我国革命战争 的总战略方针。 在敌人采取战略进攻方针时,我军先居 于战略防御地位,但这不是被动式的防 御,当时机成熟,我们就能在战役战斗 上进攻,消灭敌人。
激战
7日,右翼队于芦家寨及东、西岗 地区歼顽军一部,并迟滞其南逃, 为中央队合击争取了时间。8日拂 晓前,中央队在姚村以东截击顽军 主力一部,经7小时激战,歼其 3000余人。尔后,向孝子庄以东攻 击。青年纵队于8日拂晓在漳河南 侧的大河村歼灭顽军一部,尔后, 向南卷、北卷以西攻击。第97军主 力在八路军各追击部队的合击之中 大部被歼,余部经横水南逃,在临 淇以北又被独立游击支队截歼一部, 所余约2000人逃入修武境内。
抗日胜利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胜利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是全面抗战。
在日本侵略者入侵之初,中国军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军队采取了全面抗战的战略。
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并最终将其逐出中国领土。
全面抗战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军队能够集中力量,有效地进行战斗。
其次,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是游击战争。
在日本侵略者实力强大的情况下,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略。
游击战争的特点是机动灵活,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的弱点,给予其以重创。
中国军队在游击战争中,利用地形、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游击战争的实施,使中国军队能够在敌人实力强大的情况下,保持了一定的抵抗能力。
再次,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是持久战。
在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下,中国军队采取了持久战的战术。
持久战的特点是以时间换空间,以人民战争为基础,通过长期的抵抗,消耗敌人的实力。
中国军队在持久战中,通过坚持抵抗,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实力,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此外,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还包括了地方武装的发展和人民游击队的建设。
地方武装是中国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进行地方防御和游击战争。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通过发展地方武装,有效地保卫了中国领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人民游击队是中国军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敌人占领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游击战争。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通过建设人民游击队,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是多样化的,灵活应变的。
中国军队通过全面抗战、游击战争和持久战的战略,以及地方武装和人民游击队的建设,有效地抵御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次战争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斗志,也展示了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独特魅力。
历史十大经典战役 看成吉思汗军事思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十大经典战役看成吉思汗军事思想
导语:成吉思汗独到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作战艺术,却是无可否认的。
“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提出,不是基于理论,而是根据具体问题所作出的灵活应对,
成吉思汗独到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作战艺术,却是无可否认的。
“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提出,不是基于理论,而是根据具体问题所作出的灵活应对,因此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的作者度阴山介绍道。
①野狐岭之战集中优势兵力,单点突破
1211年,成吉思汗进攻金国野狐岭。
主持军事的完颜承裕将兵力遍布野狐岭长城各个地方,他则坐镇中央,凭借山势和长城之险要,阻挡蒙古人。
山势和长城固然能加强军队的防御能力,但同时也分散了兵力。
成吉思汗大军一抵达野狐岭就发动了进攻。
蒙古骑兵全部下马,木华黎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在前。
成吉思汗采取的是集中突破战术,所有力量都用到了完颜承裕的中军大营。
完颜承裕面对成吉思汗的猛攻,意识到了自己的布阵失策,然而要挽回已来不及,因为兵力过于分散,联络调度已大成问题。
②兀剌海城之战心理战,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
建国后的第二年夏末,成吉思汗命人给西夏皇帝李安全写信,却受到了李安全的嘲讽。
成吉思汗先是暴跳如雷,但很快就冷静下来,他开始进行周密计划,调动二十个千户和怯薛军,用一个月时间对军队进行攻城训练,同时派出数个侦察小组,离开主力几十里进行情报搜集和武力侦察。
秋季的第一个月结束后,他的兵团如同神兵天降,兵临西夏国兀剌海城下。
在此之前,他的侦察小组把一个西夏牧羊人放
生活常识分享。
淮海战役谋略中关于国学军事思想的运用
淮海战役谋略中关于国学军事思想的运用摘要:我国国学中军事著作的谋略思想已为历代军事家所熟知和运用,并对战争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淮海战役战术中我军将领如何熟练应用国学中的军事谋略思想从而克敌制胜的经典案例作了具体剖析。
关键词:国学军事谋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人民解放军在兵力与武器装备均处劣势、战场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同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展开的战略决战,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
战役最终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而”,淮海战役中我军将领的军事谋略思想与战略战术的运用很多都与国学著作中的军事思想相吻合,可以说很好的运用了国学的经典。
何为国学?有学者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而国学中军事著作的谋略思想已为历代军事家所熟知和运用,如《易经》中“据实变通”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中“兵以诈立”的战役谋略、《鬼谷子》中“出奇制胜”的战略思想等等都对战争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在此我们仅就淮海战役战术中与国学军事思想的同辙之处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据实变通,牵住淮海战役的“牛鼻子”《易经》是中国哲学最古老的一部经典,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源头。
淮海战役中很多战术的运用与它其中所反映的重视实践以及决策变通的主要战略思想有着融会贯通之处。
《周易》总是先由卦相中得到具体物象,再从这些物象中进行引申。
中国哲学的实践主义正源于此,探求实际的可感知的思维。
而变通意识则是寻求由坏变好的途径。
淮海战役中,形势的发展变化多端,面对国民党军可能做出的战役部署,我军将领因情而变,适时调整作战部署,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做到了“变则通,通则达”。
战役发起前夕,粟裕司令员根据前线侦查情况,判断战场态势变化,决定将战役发起时间提前两天。
剖析军事思想对战争的指导作用
剖析军事思想对战争的指导作用-——军事思想贯穿始末应用心理学3班杨波摘要:军事思想是各种军事理论、军事原则的理论基础,对军队建设、作战行动和国防建设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对于战争,军事思想是贯穿其始末的。
关键词:军事思想、指导、战争一、军事思想为认识战争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去评判事件的是非与价值,也就是说看待某个问题人们要有一个基本立场。
同样,战争问题也是如此,而军事思想在这作用的就是提供这种思想观念。
只有正确的才能全面认识战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才能为领导者判断是否进行战争提供理论依据。
战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它比其他社会现象更复杂、更难捉摸、更少确定性,并且更重要。
《孙子兵法》就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要“慎战”,并有“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军事意识。
由于军事思想的不同,人们对战争的观念也不一样。
历史上,游牧名族往往好战,对于战争通常很主动具有很强的侵略性。
这和他们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他们的观念中,战争是勇士体现价值的最好机会,甚至以战死沙场为荣。
而农耕民族则往往喜欢和平,对战争也比较被动,所以在战争中往往是防守地位。
军事思想决定一个民族尚武还是尚礼。
二、军事思想为进行战争预测提供思想方法军事思想揭示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战争,进行战争预测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在古代,人们在研究战争根源时,就意识到战争并不是偶然的冲突,而是由于根本矛盾引起的,只要矛盾不可调和,战争就不可避免。
可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解决矛盾的最后也最暴力的终极手段。
科学的军事思想可以根据一些现象,分析预测战争的爆发。
恩格斯和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将会导致世界大战的预见:人类确实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
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程与结局的论断: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就提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以“平型关大捷”为鉴定,推进中国特色的哲学文化和军事思想研究
以“平型关大捷”为鉴定,推进中国特色的哲学文化和军事思想研究平型关大捷是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文化和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平型关大捷的分析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制胜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文化和军事思想的研究。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发生在1933年的夏季。
当时,以日本侵略者为首的外敌军队进攻了河北省的平型关,中国国民党政府决定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新四军为主力,抵御日军的进攻。
经过多天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以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三个军拼死坚守,最终取得了战斗胜利。
这次战斗胜利使得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平型关大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特色的哲学文化和军事思想。
首先,在哲学文化方面,平型关大捷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韧性和奉献精神的优秀传统。
在战斗中,国军官兵毅然投入战斗,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和民族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奉献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美德及忠诚精神有着很高的一致性。
这种哲学文化的影响,让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显得更加坚韧和顽强,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其次,在军事思想方面,平型关大捷也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
国军的指挥官孙连仲采用了“长城战术”,将部队集中到了战略要地,切断了侵略者的后路,从而取得了胜利。
这种战法,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
在古代,中国军队常常采用“以少胜多”的战术,将优势资源集中在战争的关键地域,从而获得战斗胜利。
此外,国军还实行了闪电战术,利用地形障碍,以迅猛的速度打出战斗胜利。
这种战术,源于中国的兵书与兵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和军事科学性。
平型关大捷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也为中国特色哲学文化和军事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机遇。
通过对平型关大捷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和中国军事思想的特色。
挖掘抗日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挖掘抗日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胜利。
本文将从军事战略与战术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
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军队采取了“持久战”战略,即以持久的战斗消耗日军的力量,争取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力量。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发动全民抗战,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到战争中来。
中国军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游击战、地雷战等非对称战争方式,对日军进行持续的骚扰和消耗。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分散作战的战略,通过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以游击战为主、正规战为辅的战斗格局。
这种战略的实施,使得日军无法有效地控制中国的广大领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发展壮大的空间。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术。
在战术层面上,中国军队采取了多样化的战术手段,以应对不同的战场和敌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军队在长城防线上的防御战术。
中国军队巧妙地利用长城的地形和地理优势,采取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和阵地构筑,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队还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如夜袭、伏击等,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此外,中国军队还充分发挥了地方武装和游击队的作用,通过游击战的方式,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骚扰和消耗。
除了长城防线上的战术,中国军队还在其他战场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手段。
例如,在华北平原战场上,中国军队采取了机动战术,通过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和火力压制,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进攻。
在华中战场上,中国军队采取了地道战的战术,利用地道和地下工事,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在华南战场上,中国军队采取了水上战术,通过水上游击队和炮艇的配合,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打击。
总体而言,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胜利。
论四渡赤水体现的《孙子兵法》思想
论四渡赤水体现的《孙子兵法》思想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
四渡赤水更是对《孙子兵法》诸多军事思想的检验和实践认证。
本文从“先知”获胜的思想、以“奇”取胜的思想、“诡道”制胜的思想、“兵非益多”的思想四个方面对四渡赤水体现的《孙子兵法》思想进行了阐述。
标签:四渡赤水;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险阻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议性运动战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是毛泽东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它也是对《孙子兵法》诸多军事思想的检验和实践论证。
可以说,毛泽东在指挥四渡赤水作战中,处处闪耀着《孙子兵法》的光辉。
择其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先知”获胜的思想所谓“先知”,是指事先掌握敌情。
在《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英明的君主,贤良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获胜,功绩超过一般人的,就在于他事先掌握了敌情。
这也照应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
对于如何做到“先知”,接着孙武又讲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如果要事先掌握敌情,不可通过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用以往类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来得到,不能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探知,而一定要取决于人,取决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
四渡赤水,红军之所以每次都能安然无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事先了解掌握了敌情。
当时红军获取敌情主要靠钱壮飞在给敌特务头子徐恩曾当秘书时破译的密码,而徐恩曾害怕被追究,向蒋介石隐瞒了自己的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码已泄露之事,所以敌密码一直未改。
其次有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等破译高手协助。
加之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睿智,所以能够准确判断敌情。
正如《孙子兵法·用间篇》所讲:“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完整word版)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
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分析一,主要战略思想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
为了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其实,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9月5日,毛泽东又强调在北宁线的作战“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使两翼敌(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从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就地歼灭敌人。
7日,毛泽东再次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地敌于不顾”。
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毛泽东关于战役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思想更加明显。
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全歼黄百韬兵团,又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
徐州杜聿明集团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至此,淮海战场上的敌人已被分割包围完毕,人民解放军已充分具备了对各孤立之敌展开全面进攻及全歼的条件。
但是在此关头,毛泽东出于配合平津战场部署并拖住华北之敌“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的考虑,毅然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把首先夺取锦州切断北宁线作为“关门”的关键。
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
著名战役背后的军事思想
• 商纣妃:妲己
妲己,为中国殷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 宠妃,人称:一代妖姬。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 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 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 ,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 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 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 ,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 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 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斩首而死,一代妖妃 香消玉殒。
• 战争简介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 前1057年,一说前1027),得知商纣王 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车300 乘,虎贲3000人(一说还有甲士4.5万人)伐商。十二月下旬周军 东进至孟津 ,与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 、羌、微
(均居今渭水流域)、(居今山西平陆南)等 8个方国部落军队及
但谈到商的失败。不少人会想到一位妖孽般的人物
。 妖妃妲己
• 纣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
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 。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於是纣 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设『酒池肉林』,每 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 目。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 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 ,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 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 笑,滥用重刑。周武王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看到 殷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於是发兵东进。
商的灭亡
• 商纣王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
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 行暴敛,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 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 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 失衡。三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 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恶果;四 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 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阵上起 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 免了。
战争中的军事思想
战争中的军事思想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军事思想作为指导战争的理论体系,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战争中的军事思想,并探讨其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一、军事思想的定义与意义军事思想是指各种层次的军事理论,通过研究和总结历史上的战争经验,形成的科学化思维模式和指导原则。
它包括军事战略、战术、组织和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军事思想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军事思想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理论指南,能够帮助军队确定战略目标、制定战术计划,并指导实施。
其次,军事思想是通过总结和研究过去战争经验,为军队提供参考和借鉴,增强胜战能力。
最后,军事思想能够提高军队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使战争更有效地进行。
二、古代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战略、战术和兵法等方面的理论。
其中,孙子提出了“以逸待劳”、“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等重要思想,强调了灵活变通和快速出击的重要性。
2. 石器时代的军事思想在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战争活动。
当时的军事思想主要围绕着诸如使用石器、制造火把等简单的战争工具展开。
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这些思想和工具为后世的军事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现代1. 战争游击战理论战争游击战理论是在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战争理论,主要强调小规模游击战的作战方式和战略取胜的可能性。
这一理论在一些革命战争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如中国的抗日战争。
2. 美国军事思想美国军事思想在近现代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将军事力量的投射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为其军事优势,致力于通过高科技手段提高战场指挥、情报收集和战斗力量的效率。
四、军事思想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军事思想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军事思想的应用能够帮助军队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战术,提高作战效能,确保胜利。
其次,依据军事思想,军事科技不断创新,为战争中的装备与武器提供了重要支持。
再者,军事思想能够激发军队士气,调动指战员积极性,保证战斗中的连贯性和持久性。
抗日胜利的战略思想与战术演变
抗日胜利的战略思想与战术演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斗争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日胜利。
这一胜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军队在战略思想和战术演变方面的重要贡献。
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由于国力不足、装备落后等原因,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
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队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
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减少自身的损失,争取时间和空间,以便在战争的后期能够有机会发动反攻。
然而,防御战略并不意味着被动挨打。
中国军队在战术上进行了积极的演变。
他们采取了游击战术,利用地形、地理环境等因素,对日军进行袭击和消耗。
这种战术的优势是可以有效地减少自身的伤亡,同时也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中国军队的游击战术给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得日军无法顺利推进。
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演变。
他们开始注重组织和培训,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
同时,他们也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争取到了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这些都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战争的后期,中国军队逐渐转变了战略思想,开始主动发动反攻。
他们利用地形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对日军进行包围和歼灭。
这种战术的核心是集中兵力,打破敌人的防线,迅速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这种战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地改变战局,使敌军陷入被动局面。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军队在战略思想和战术演变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些都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中国军队的胜利,也是全国人民的胜利。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中国军队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演变不仅对中国军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世界军事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索抗日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
探索抗日胜利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胜利。
首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这是中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最佳战略。
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人民的支持,消耗和磨损日军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通过采取游击战、地下战和运动战等多种战术手段,不断骚扰和削弱日军的实力,使其无法有效控制和巩固占领区域。
同时,中国军队还注重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和民兵,使敌后日军陷入被动和孤立的境地。
通过持久战的战略,中国军队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为最终的抗日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还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面对日军的先进武器和强大实力,中国军队不断创新和改进战术,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
在战术上,中国军队注重运用地形和地域优势,采取分割包围、奇袭突击等战术手段,有效地打击和削弱日军的战斗力。
同时,中国军队还注重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充分发动群众,使敌军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所适从。
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使中国军队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有效地抵抗和反击日军的进攻,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还注重组织和指挥的重要性。
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面临着组织和指挥体制不完善的问题,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组织和指挥体系。
中国军队注重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指挥官,提高指挥水平和战斗力。
同时,中国军队还注重协同作战和联合行动,实现了各个战区和军种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同作战。
这种组织和指挥的重要性使中国军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战斗力,有效地进行战斗和作战,为最终的抗日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军队的独特战略和战术。
持久战的战略使中国军队能够消耗和磨损日军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军事思想的改变与进步:平型关大捷的战术革新以及影响
军事思想的改变与进步:平型关大捷的战术革新以及影响平型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也是一次象征着中国军事思想改变与进步的战役。
在这一场以固守反攻为特点的战役中,中国军队从传统的“全线抵抗”战术中走出,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战术,这种新战术不仅冲散了敌人的锐气,掌握了主动,还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改变与进步的基础。
平型关大捷中的新战术是中国军队的战略性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主力部队收缩到战略要地的核心区域,被誉为“鱼鳞阵”。
这种战斗阵势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防守,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反攻性。
如同缩缩手指,越发扼要,越发有力;反攻时,集中优势力量,往往就能以劣势击败敌军。
同时,这种新战术也要求高度的政治素质。
在此战略结构下,要求将解放区各部队、各民主党派、群众组织和政府机构联络密切,以达成团结一致的目标。
这样,才能使整个战斗的较量胜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军事思想的改变与进步。
平型关大捷对中国军事思想的改变与进步有两个显著的方面:其一,从传统的火炮和长枪的攻防战转变为手榴弹和冲锋枪、机枪等武器的有机配合作战。
在平型关大捷中,中国军队集中使用炮击和轰炸,将敌人的进攻走势限制在某一方向,然后通过这种有机配合作战的战术,将以前中国军队得不到的胜利提前实现。
这种改变与进步,为中国军事新科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支持,使中国军队更加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
其二,从“拚性命,立功名”的军事思想中回归到“保全力量,服从战役”的思想。
在平型关大捷中,中国军队更重视对敌人的规避和躲避,对战斗过程中所取得的胜利和损失作出正确的评估。
例如,中国军队对保留自己的实力十分重视,没有轻易地进行无法承受的牺牲。
这种思想的改变,使中国军队不再一味地追求好战,而是更加维护自己所拥有的实力,为以后军事思想的改进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事思想改变与进步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在极其危险的战争环境下,中国军队也经历了磨难。
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教训与战术创新
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教训与战术创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积极探索军事教训与战术创新,为最终战胜侵略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教训是宝贵的。
中国军队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
其中之一是要注重灵活机动的战术。
面对日军的强大火力和装备优势,中国军队往往采取游击战术,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进行灵活机动的战斗。
这种战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免正面硬拼,减少自身的损失,还能有效地打击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削弱其战斗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总结出了“以小搏大”的战术,即利用小股兵力,集中火力,对敌人进行有力打击。
这种战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消耗敌人的兵力和资源,还能够提高我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其次,抗日战争中的战术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积极探索新的战术方法,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之一是抗日游击战的创新。
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山地、森林和水域等地形,开展游击战,成功地打击了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削弱了其战斗力。
同时,中国军队还创新了反制日军装甲战车的战术。
由于日军装甲战车的优势,中国军队往往采取埋伏和伏击的方式,利用火箭筒、地雷等武器对日军装甲战车进行有效打击。
这种战术的创新为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此外,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教训与战术创新还体现在战略层面。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注重整体的战略部署和统一指挥,充分发挥了集中优势兵力的优势,有效地打击了日军。
同时,中国军队还注重与其他抗日力量的合作,形成了强大的联合作战力量。
这种战略的创新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总之,抗日战争胜利的军事教训与战术创新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教训与创新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经验教训,不断总结和借鉴,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无产阶级战争观主要包括战争的起源和根源、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战争的性质、无产阶级对战争的态度和战争的最终目的等。
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导师对战争起源和根源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精辟的概括:"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对于战争的本质,毛泽东通过对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得出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无非是为了取得或维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在论述战争与政治关系时,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观点,提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而对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他把"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量"作为选择和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之一。
他认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
对于战争的性质,毛泽东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
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人物及评论
• 周武王
中国周代第一代王。姬 姓,名发,周文王子。文 王长子伯邑考为商王纣杀 害,立发为太子。文王死, 太子发继位,将周都从丰 迁到镐,即宗周(今陕西 长安西北)。武王继承文 王事业,即位第二年,观 兵于盟津(今河南孟县西 南孟津).传有800诸侯不 期而会,要求伐纣,但武 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 师归周。随后,纣继续淫 乱,商统治阶层分崩离析。
•
商纣妃:妲己 妲己,为中国殷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 宠妃,人称:一代妖姬。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 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 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 ,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 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 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 ,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 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 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斩首而死,一代妖妃 香消玉殒。
商的灭亡
•
商纣王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 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 行暴敛,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 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 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 失衡。三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 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恶果;四 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 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阵上起 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 免了。
评论
• 评论
周军取得牧野之战的彻底胜利决非偶然。 首先是周文王、周武王长期正确运用“伐谋” 、“伐交”策 略的结果。它起到了争取人心, 翦敌羽翼,麻痹对手,建立反商统一战线的积 极效果。 其次,是做到了正确选择决战的时机, 即乘商师主力远征东夷未还,商王朝内部分崩 离析之时,果断地统率诸侯联军实施战略奔袭, 从而使敌人在战略、战术上均陷于劣势和被动, 未暇作有效的抵抗。 第三,适时展开战前誓师,历数商纣罪状,宣 布作战行动要领和战场纪律,鼓舞士气,瓦解 敌人。 第四,在牧野决战的作战指挥上,善于做到奇 正并用,予敌以巧妙而猛烈的打击,使之顷刻 彻底崩溃。
•
战争简介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 前1057年,一说前1027),得知商纣王 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车300 乘,虎贲3000人(一说还有甲士4.5万人)伐商。十二月下旬周军 东进至孟津 ,与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 、羌、微 (均居今渭水流域)、(居今山西平陆南)等 8个方国部落军队及 各反商诸侯军会合。周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 及 8个方国部落军队,于次年一月初四拂晓进至牧野。商纣王惊闻 周军来袭,仓促武装大批奴隶等,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一说70万 ,一说17万,均难确信) ,开赴牧野迎战 ,初五凌晨,周军布阵 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 • 武王在阵前声讨商纣罪行,统一战斗动作以保持阵形严整,严 申不准杀降以瓦解商军。随即命吕望率一部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 军中奴隶心向武王,纷纷倒向周军。武王以主力猛烈突击,商军土 崩瓦解。纣王仓皇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占领商都,商 朝灭亡。此役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周争取人心、翦商 羽翼、乘虚进攻的谋略,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战役经过: 在封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 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与日薄西山、 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当中、蒸蒸日 上。 周文王为牧野之战的展开、“翦商”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他 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 事商,以麻痹纣王。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 “列侍女,撞钟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亨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 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 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 ,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 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 与斗志。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 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 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 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 力。
• 战争原因:
原因自然是因为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行暴敛,严刑酷 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 夺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统 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恶果。四 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 征发的奴隶阵上起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免 了。 但谈到商的失败。不少人会想到一位妖孽般的人物
战争意义
• 意义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 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 ,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 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 ,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小邦周”一战而胜“大邑商”,决非偶然。商 纣暴虐,不得 人心,内部反叛,成为商朝败亡的致命因素。商纣未能摆脱东 西两面受敌的困境,顾此失彼,为周军造成可乘之隙。周文 王卑事商纣,韬光养晦,暗图进取,政治攻势与军事蚕食相结 合,夺得战略主动权。周武王正确选择决战时机,先发制人, 达成战略进攻的突然性,终于一朝灭商。周人成功的谋略运用, 标志着中国古代早期战略的形成。
Thank you
603制造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观赏
小组成员
周光颖 潘成波 胡 鑫 覃 程
@kingsoftwps
Contents
战争概要 战争简介 战争原因 战役经过 战争意义 人物及评论
Logo
1
2
3
4
5 6
• 战争概要: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辅佐下 ,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牧野(今淇 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 略决战。 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 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商军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 以北地区)展开的决战。史称“武王伐纣”。
。
妖妃妲己
• 纣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
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 。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於是纣 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设『酒池肉林』,每 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 目。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 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 ,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 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 笑,滥用重刑。周武王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看到 殷纣王已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於是发兵东进。
• 商纣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 ,为帝乙的儿子,史称为纣 王。筷子的发明者,曾平定 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 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 国统一的规模。虽材力过人, 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 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他 荒淫无度,任用坏人,迫害正 直的大臣。武王伐纣时,商王 朝众叛亲离,军队倒戈,商纣 逃回商都,于鹿台自焚而死。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 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 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
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 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 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 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 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