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认识水和空气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水和空气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13d7d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d.png)
《认识水和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认识水和空气》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进修了解水和空气的性质、作用和重要性,培养环保认识,提高科学素养。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设计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和空气的性质、作用和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培养珍爱自然的情感。
三、设计内容:1. 水和空气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和空气的通明、无色、无味等性质。
2. 水和空气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和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水的溶解作用、空气的支持作用等。
3. 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水和空气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重要性。
四、设计步骤:1. 学生自主观察:学生观察周围的水和空气,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实验探究: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水和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3. 分析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设计要求:1. 学生在家完成实验和观察,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需按时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过程、结果和结论。
3. 学生可以借助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但实验报告需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表现,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口头答辩评分:学生需就实验结果进行口头答辩,展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延伸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水和空气的实地考察,深化对水和空气的认识。
2. 环保宣传:通过制作海报、演讲等形式,宣传环保理念,呼吁大家珍惜水和空气资源。
八、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水和空气的性质、作用和重要性,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环保认识,加深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进修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9a4b1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d.png)
实验总结
通过实例讲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拓展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的。通过实验探索体验,培养了我们动手创新能力,得出了空气确实占用空间。联系生活,知道了空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课堂
板书
空气能占据空间
2、扎孔后,水槽里的水进入了杯子,是因为杯子中的空气从小孔流出,腾出了杯子里的空间,杯子外的水就流了进来。
3、从小孔打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水杯内的空间,杯子里的水被挤了出去。
六、实验总结
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个实验,
总结出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思考:怎样使羽绒服更保暖?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重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
难点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我们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进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杯内的底部帖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②在水槽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③把杯子慢慢的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
实验现象:纸团并没有湿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5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5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f278fe5727a5e9846a617a.png)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 空气占据空间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一节《空气占据空间》。
为了帮助学生达成“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教材选用“在瓶子里吹气球”、“纸杯倒扣在水中”等实验,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确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为后面几节课打好基础。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经过一年级“空气”单元的学习,已经认识到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这对学习本节课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认知冲突。
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三、学习重点:1.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猜想。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四、学习难点:1.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够明确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水槽、装满黄豆的瓶子、装满水的瓶子、什么都不装的瓶子、套有气球的完整瓶子、套有气球的有孔瓶子、水等。
六、学习过程:2 会上升的热空气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4.在教师引导下,引发学生产生热空气会上升的假设。
5.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后,归纳概括得出“热空气会上升”的结论。
教材分析:《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小学科学《空气和水》教案
![小学科学《空气和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5c64087375a417866f8f95.png)
问题
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和不同处?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完成练习册
实践应用
能用正确的方法比较水和食用油
文化
阅读
阅读科学图册P27-28
学习
重难点
学习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学习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
目标
1、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
2、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
4、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5、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探究
问题
关于水,我们知道什么?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第四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谁流得更快一些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学习
目标
1、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2、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
3、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探究
互学
阶段
二、我们知道的水
1、生回:
2、师生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1、师出示:一杯水。
2、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46b7a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9.png)
《1 空气占据空间》◆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
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2b3fe1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f.png)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与水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认识空气和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2. 了解空气和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能够提出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具:插图、实物模型等。
2.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喝水?- 空气和水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开始思考空气和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探究空气的重要性:1. 展示插图或实物模型,介绍空气的概念。
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空气的特点和存在形式。
2. 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需要呼吸?”帮助学生认识到呼吸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3.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比如风的作用、火的燃烧等。
4. 通过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空气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5.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资源,比如减少机动车的使用、节约能源等。
探究水的重要性:1. 展示插图或实物模型,介绍水的概念。
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水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2. 向学生提问:“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喝水?”帮助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身体所需的重要物质。
3. 引导学生思考水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比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等。
4. 通过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水资源遭受到污染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5.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比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
巩固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的知识点,强调空气和水对人类的重要性。
2. 通过讨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提出更多的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方法,并进行分享。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将保护空气和水的方法写在纸上,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空气和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水和空气很重要1水与动物》优质课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水和空气很重要1水与动物》优质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6b4dc37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8.png)
⼈教版⼩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四⽔和空⽓很重要1⽔与动物》优质课教学设计_3青少年环境知识科普课堂——⽣命之⽔参考教案⼀、课前准备三、教学⽬标科学知识⽬标1、通过记录喝⽔量,体会、理解⼈离不开⽔,学习⽤数字来描述和说明。
2、知道⽔⼴泛存有于⾃然界及⽣物体内。
3、理解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平培养⽬标1、学会⽤量筒或量杯测量⽔量。
2、学会搜集并整理资料,能够在⽹上与他⼈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命离不开⽔,懂得没有⽔就没有⽣命。
2、培养学⽣“要珍惜⽔,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记录喝⽔量,体会、理解⼈离不开⽔,学习⽤数字来描述和说明。
知道⽔⼴泛存有于⾃然界及⽣物体内。
培养学⽣珍惜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六、教具学具三、教学过程2 / 142、⾸先通过⼀个短⽚来了解⼀下地球上的⽔重点:让学⽣理解⽔是在⼈类⽣活圈中的循环。
1、⽔与⽣活⽔是在⽣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与我们的⽣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先来理解我们⾝边的⽔。
2、我们的⽔从哪⾥来,⼜到哪⾥去呢⽣活中,⽔⽆处不在。
那么,它们是从哪⾥来,⼜到哪⾥去呢?了解⼀下⾝边的⽔。
3、江门市的⽔源我们江门市的⽔源主要是西江⽔系。
4、⾃来⽔的处理过程从⾝边的⽔源,到达我们⽣活使⽤的⽔。
经历了怎样⼀个过程呢?让我们来了解⼀下⾃来⽔的处理过程。
⾸先,从⽔源取⽔,经过沉沙、混凝、过滤和使⽤氯杀毒的作⽤得到清洁的⽔,经过城市管⽹输送然后送达千家万户。
5、⽣活污⽔的产⽣洁净的⾃来⽔,维系着我们⽇常的⾐⾷住⾏。
同样的,⽣活的各个⽅⾯也会产⽣⽣活污⽔。
6、⽣活污⽔的回收处理过程⽣活污⽔如果直接排放到河流外,会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准确的做法是先把⽣活污⽔经过污⽔处理⼚处理达标再排放,其中包括污⽔管道输送到污⽔处理⼚、格栅过滤、沉沙、⽣化处理、消毒等步骤处理后,才重新排放回河道内。
7、⽣活⽔循环我们来看,我们⽇常使⽤和饮⽤的⽔都是由河流取⽔到⾃来⽔⼚处理⽔,再输送到千家万户⼿中供⽣产⽣活使⽤和饮⽤,变成各类污⽔,最后再经过污⽔处理⼚处理达标排放回河流中。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c005d7770bf78a64295415.png)
3、谁流得更快一些
液体会流动比赛——公平公正
同样高度
流动快慢黏度影响同样多的液体
同时流动
教学资源
1、附课件、
2、课外小实验:准备两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放在斜面上,看谁滚得快,想想为什么,从中发现固体和液体的不同。
3、什么是黏度:粘度是指液体受外力作用移动时,分子间产生的内磨擦力的量度。
2)提示学生注意分工合作,并在重复实验前用抹布抹干净玻璃片。
三、解决问题:黏度影响流动快慢
1、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
2、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黏度)
3、酸牛奶和纯牛奶,谁流得快?为什么?
学生根据它们不同的黏度预测它们的流动快慢,然后老师可进行演示实验验证。
四、交流拓展: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1、设计实验方案
组内成员交流:
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请各位同学担任本次比赛的裁判,想想可以怎样比。
预设学生方案:
1)将它们分别倒到另外的杯子里,看谁先倒完
2)让他们从倾斜的木板或者玻璃片上流下来
3)先吸到吸管里再看谁先从管子里流完
4)搅动杯子,看水和油的流动快慢
5)……
全班交流比赛方法:
1)先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比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会根据操作的可行性倾向于用玻璃片做实验)
2)确定实验方案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做到“公平”。提醒学生关注:同样大小的液滴、同样的高度往下流……
3)取同样多的液体,引出滴管的使用。
2、小组实验活动
1)请各小组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做好记录。
出示维恩图后简单概括: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黏度等方面有许多的不同;但它们都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能形成液滴。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https://img.taocdn.com/s3/m/81bc708b81c758f5f61f67cf.png)
《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个桔子、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营养快线、量筒。
【教学过程】1.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谜语1:不洗真干净,洗洗不干净;不洗有人吃,洗了无人吃。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请同学们先拿出自己带来的水看一看,再闻一闻,最后喝一喝。
(板书课题)2.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进行实验汇报,发现不一致的答案。
师:汇总学生争论的焦点,为什么这几项最难辨别?说说你们的理由!生:阐述探究猜测的理由。
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体,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并对结果进行了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3、5、6号袋子看一看吧,注意把准确率填在表上,并在猜测准确的编号后面打上√。
4.分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
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3 空气的流动》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3 空气的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dfe83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2.png)
《3空气的流动》◆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空气的流动》一课是《科学》教材大象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中的第三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理解风的成因。
本课是继《热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热空气的进一步研究,主要是研究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同时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实验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风的研究,初步具有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特别是推理想象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学生已认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无色透明、花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能流动,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学生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这些知识储备对本课学习十分重要。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前一课热空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与前面的知识有沿袭性。
学生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运动的能力,能够观察并操作热空气性质的实验,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但能力还有所欠缺,具有初步动手制作的能力,但实操能力还不成熟,同时学生在设计实验,记录、分类、小组合作意识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初步具有可逆性的意识。
但此时还十分依赖具体事物的表象,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因此仍需要大量的实物,更需要实验、分解、同化等支撑,同时还需要进行归纳概括。
语言及注意力的发展特点: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基本维持在15-20分钟。
言语发展水平方面,口头语言还不够规范,书面语言刚刚涉及。
应通过接触现象、记录现象及猜想、发言汇报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能力。
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存在,部分学生知道风的存在与它们有关,但对空气具体的运动不了解,对风形成的原因了解微乎其微,可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发联想,推想和验证风的形成,聚焦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c7bc0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b.png)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4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
空气∣教科版
⒌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教材分析: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亮,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专门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截了当观看,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截了当进行观看,因此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看。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点的认知活动。
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看,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点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点的明白得。
二、教学背景: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空气方面知识也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学习。
三、教学设计:
附件(二)
“找空气”活动记录表
附件(三)比较水和空气气泡图。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演示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演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0027c39b89680203d825b8.png)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演示教案武冈市湾头中心小学潘芳梅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实验演示流程1、实验的创新与改正新课程标准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有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的实验器材简单,易于操作,但是直观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个实验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孩子不小心把纸巾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室里到处散落着一团团纸巾,既浪费资源,又不卫生。
要让三年级的学生从中领悟并说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大多数的学生难以领悟。
今天,我是试图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亲自感知,通过看、听、做等形象思维过程化难为易,得出结论。
特对本实验做如下改进:(1)实验材料演示箱、烧杯、长颈漏斗、玻璃管、乳胶管、鳄鱼夹、双孔橡胶塞、锥形瓶、水槽、红、蓝墨水适量、气球。
(2)实验原理:当瓶(1)的空气流向瓶(2)时,瓶(2)中的水便排出瓶内;当水流入滴杯时,气球就会鼓起来;只有气球内的空气流入滴杯中,滴杯内的水才能往下流。
这些充分证明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能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3)实验装置(如图)①鳄鱼夹夹在乳胶管上,徐徐倒入漏斗中的水不能流进瓶(1)中;②取下鳄鱼夹,漏斗中的水立刻流进瓶(l)中,同时瓶中空气被蓝水挤跑,水槽内的瓶(2)会出现了一串串气泡,这正是瓶(1)中的空气挤入瓶(2)中的现象,还能听到气泡响声。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态》全部教案(共4课)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态》全部教案(共4课)](https://img.taocdn.com/s3/m/7338f98a87c24028905fc368.png)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能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3.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会做对比观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 性。
物品名称
探究方法
观察到形状
水
倒进锥形瓶里,水变成……
水
倒进盘子里,水变成……
装满空气塑料袋 捏成苹果,变成……
装满空气塑料袋 压成一张厚厚圆饼,变成……
我的发现
实验记录单(三)
(3)[多媒体 出示]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小结: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师 生总结:水的形状根据容器的形状会变化,小河中流动 的水,会根据地势,河床改变形状。空气也随着盛装的 容器而变化形状,飘散到空中的空气,根本看不到具体 的形状。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 状。
[多媒体 出示] 活动一 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1.物体有时是由不同
1.实验指导。
状态的物质组成的,对
(1)[多媒体 出示]我们先认识实验台都有哪些物体: 纯净物质的状态分类
石块、螺母、木块、牛奶、水、醋、塑料袋装空气、玻 才是更准确的。
璃杯等。
2.实验对学生认识固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9174d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9.png)
《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2节。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第1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本课学生将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到热空气具有可以上升的事实性知识。
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认可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但关于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的支撑。
能力上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
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发展学生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证据意识,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积累一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
4.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1)材料准备:蜡烛、火柴、弃物盒、长夹子、薄塑料条、电吹风(或酒精棉球)、塑料袋等。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家里一般都有一个排风扇,你观察过吗?它安装在什么位置?学生:它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上面。
二、猜想假设教师: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是不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爬进来呀。
学生:热气向上走,好排风。
学生:为了安全。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ff58c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8.png)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教案第一课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
2.科学探究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细心观察,以事实为依据,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难点: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七巧板、塑料收纳箱、玻璃弹珠、积木、儿童小玩具、水、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打气筒、各种形状的气球演示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盖片、火柴(打火机)、蚊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读一读:苹果直接能拿起,饮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气要封闭,三种状态分仔细。
2.聚焦问题:固体、液体、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二)新课学习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分组,尝试用七巧板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
(2)汇报展示拼出的图案。
(3)交流:在拼图的过程中,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吗?这说明了什么?(4)小结:每个七巧板小块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它有确定的形状。
(5)思考:积木、苹果、玻璃弹珠等“宝贝”,也有确定的形状吗?(6)再次动手实践:摆一摆,试一试,然后整理好你的百宝箱。
(7)继续交流并得出结论: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2.液体和气体有确定的形状吗(1)动手实验: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观察水的形状。
(2)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画出水的形状。
(3)交流:水的形状改变了吗?(4)小结: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5)继续观察:观察各种容器中的静止状态的水面,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在静止状态的水面会保持水平。
(7)演示实验:点燃蚊香,用倒扣的集气瓶收集一些烟雾,正放盖上玻璃片,观察,接着移开玻璃片,观察。
(8)交流:瓶中的气体,在有盖和无盖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现象?(9)小结: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盖的情况下,气体会跑出瓶外。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空气水和土壤的特性和用途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空气水和土壤的特性和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16d243e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4.png)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空气水和土壤的特性和用途探索空气、水和土壤的特性和用途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探索和理解空气、水和土壤的特性和用途,认识它们对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空气、水和土壤的特性与用途。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空气、水和土壤的特性与用途。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实验用具和材料:气球、水杯、沙子、土壤样本、显微镜等3. 图表和图片素材:包括大气层结构、水循环和土壤剖面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大气层结构图,并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身边到底是什么东西?”2. 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对空气的思考和好奇心。
教师记录学生的回答,并在黑板上进行归纳和总结。
3.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简要介绍水和土壤,引起学生对水和土壤的兴趣。
Step 2 空气的特性和用途(25分钟)1. 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空气的特性。
让学生用嘴吹气球,分析气球膨胀的原因。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具有体积可压缩性。
2. 展示其他有关空气的实验,如用空杯压水、用气球压沙子等,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对环境和物体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和用途,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Step 3 水的特性和用途(30分钟)1. 通过实验,教师向学生展示水的特性。
教师准备两个水杯,一个用水装满,一个用水装到七分之一。
请学生比较两个水杯的质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体积的水重量不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水的特性,如流动性、凝固性和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等。
3. 展示水的各种用途,如饮用水、农业灌溉、能源发电等。
让学生思考水对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
Step 4 土壤的特性和用途(30分钟)1. 通过实验和观察土壤样本,教师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如颜色、质地、透气性等。
2. 展示土壤的用途,如农业耕种、建筑材料以及作为生命之源的土壤中的微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教学内容:教材第66—84页。
单元目标:1.科学概念: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2.过程与方法: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
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时间:7课时第一课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一、我们知道的水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
(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5.生实践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一、观察水和食用油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
(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1.师:水和食用油除了我们刚才所观察到的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吗?比如,我们分别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蜡纸、玻璃片和报纸上,它们的状态一样吗?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
(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
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思维图中五、总结提升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第三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1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思维图。
教学过程:一、设计流动比赛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
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
(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3.有什么办法证明?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第四课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4页。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
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二、比较水的多少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3.自制刻度线测量(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三、认识并使用量筒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为什么量筒要平放?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
(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