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六代”导演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https://img.taocdn.com/s3/m/78790661551810a6f4248607.png)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0dd1faeee009581b6bd9eb9e.png)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电影导演分代
![电影导演分代](https://img.taocdn.com/s3/m/5912f02fbcd126fff7050baf.png)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
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
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
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
导演,如张暖忻、吴贻
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新生代导演”:指八
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
如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管虎、路学长、娄烨、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本身就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概念。
以上只是仅
仅就从影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并不具有唯一性。
此外,还有将“新生代”归入“后第六代”、“第七代”的说法。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https://img.taocdn.com/s3/m/a9f5ed6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3.png)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近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六代导演的辛勤耕耘与创新突破,为中华大地上的影像艺术贡献了宝贵的珍品。
这六代导演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与精神支柱。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是章太炎、袁洪间等。
他们的执导作品起步于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将西方的电影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电影,并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中国电影语言。
他们面对的是旧中国的动荡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电影艺术。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黄宗英、闻一多等。
他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既与第一代导演渊源相通,又有所区别。
这一代导演更加关注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强调电影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他们纷纷开设电影学院,推动电影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导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陈村、谢晋等。
这一代导演的出生和工作背景紧紧联系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不但在电影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更加注重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呼应和反映,对中国电影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这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知名与成功的一代,他们主要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影片被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这一代导演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与民俗。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他们的电影作品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选择了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审美风格不同的创作路径,更加接近于现实与生活,用真实贴近的方式描摹社会百态。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平凹、果麦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他们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手段进行影片创作,更加注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9632b7315a8102d276a22f53.png)
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实际上不属于学术范围,或者是从没有得到电影界官方的正式认证。
它只是一些电影学者,民间的或其他人员的自行研究。
但是,时间一久,中国电影导演的代数划分便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则。
关于这种代际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依据,此文的代际划分是最普遍,认可度相对较高的一种。
另外有必要澄清的是:关于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严肃的学术问题。
可悲的是,这样的论资排辈,居然很长时间以来成了电影学者们研究中国电影历史、特别是导演历史的公认参照系,一直到所谓“第六代”,发现终于没什么可研究的了,于是又出现了什么所谓“新生代”、“无代期”、“六代后”等等无聊的“术语”。
这种对代际划分的热衷,显示出中国电影学者们在80年代摆脱了政治化的电影史分期后,对“谱系空白”的担忧和失语;同时,这种偏重导演、偏重作品的电影史(或者说,偏重导演代表作的历史),是一种极端片面、甚至极端扼杀其他工作人员(制片人、摄影师等工种)和扼杀非主流电影(非故事片,包括纪录片、实验片等)、扼杀电影生产其他环节(电影发行、放映、评论等等)的历史观。
因此,各位对于国内导演代际的划分,只需要作为知识了解明白即可,无须过多的进行研究。
——————写在前面一、“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46ce18804d2b160b4ec0b3.png)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文/刘连彪第一代: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为代表。
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其代表作《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有着我国传统喜剧色彩。
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他们有“戏人电影”之称。
第二代:“第二代导演”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等为代表。
其代表作《狂流》、《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等,在艺术上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受“文明戏”和西洋话剧的影响,注意把写实和“戏剧化”结合起来。
在思想内容方面,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他们有“剧人电影”之称。
第三代:以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等为代表,严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在艺术上追求革命的文学的内容和喜剧的结构相结合。
这些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作过探索。
他们有“文人电影”之称。
第四代: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
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老井》《黄河谣》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觉发展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他们主张电影要创新,中国电影语言要和世界接轨,要求电影语言具有现代化风格,力图运用新的电影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第五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其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电影语言象征、比喻、造型功能的迷恋,因而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性、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https://img.taocdn.com/s3/m/bb2ab13887c24028915fc3b7.png)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从60年到70年出生的这批人拍的影片,我们称之为第六代电影。
主要包括贾樟柯的《小武》、《站台》,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李扬的《盲井》等等。
这些片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不能公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包括《小武》在国外得过很多奖。
所谓的第六代电影导演,来自于三个不同方向的导演,第一部分是以电影学院1985届1987届这两届的导演系和摄影系毕业的学生,这一部分包括张元、王小帅、路学长(作品《卡拉是条狗》),他们的电影跟他们在学校受的教育相关,比如在学校接触的欧洲的艺术片比较多,所以他们的电影偏学院派、偏个人气质的比较多。
第二部分贾樟柯和王超,贾樟柯是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的,王超是夜大文学系毕业的,它们都不是导演系和摄影系专业,他们关心的人物也都是比较底层的人物,像民工呀还有妓女呀,风格偏向写实,跟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有很大差异。
第三部分是以中戏导演毕业的学生为主包括张扬,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走到底》、《美丽新世界》,他们的风格跟前两部分人也不同,他们一开始就在体制内创作,拍的片子是能过电影审查的,所以还是能很顺利的跟大家见面。
(程青松)关于“独立电影”大概是在1989年毕业的导演,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一年之后才分到电影制片厂,在国营的制片体系是论资排辈的,从助理导演到正式的导演可能要等十年以后。
王小帅在电影厂呆了三年,年年写的剧本都通过了,就是不能当导演。
93年,王小帅从福建回到了北京,通过自己拍广告片的一些钱,找了一些朋友,拍了中国第一部没有任何电影制片厂,没有署名,没有通过像国家申报故事等待拍摄资金的电影,也是大家称为的第一部“地下电影”,第一部独立电影《冬春的日子》。
这部电影写的一对青年画家夫妇的故事,表现1989年到南巡讲话那几年人们的精神状态,演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喻虹和刘小东,非职业演员。
这个片子拍完后以录相带的形式在小范围内传播,当时在电影学院给大家很重要的启示,很多人都说我们可以不必通过制片厂一个公家的机构来拍片子,后来带动一部分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制片,自筹资金。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https://img.taocdn.com/s3/m/200a0e0bcc17552706220806.png)
第五代导演
创作风格: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 强烈 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 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 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 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 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代表人物:张军钊 陈凯歌 张艺谋 田壮 壮 黄建新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 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 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 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 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 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 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 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 起步阶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8fa0b461a98271fe910ef9b1.png)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b327430ea76e58fafab003ea.png)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https://img.taocdn.com/s3/m/7504bdd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f.png)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电影通过影像和音响的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多元的现象,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电影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导演,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思考,以不同的风格和视角,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分析其创作特点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中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些早期的电影艺术家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张炎和沈河夫妇。
他们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许多西方电影技术,为中国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陆续面世,创造了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
第二代导演:主旋律与爱国情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成为了党和政府推动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阶段,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同时也试图通过情节和角色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启发。
第二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谢晋、陈毅和夏衍。
他们的作品以主旋律和批判现实为特点,强调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三代导演:审美启蒙与个体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电影导演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审美追求。
他们尝试突破旧有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模式,对电影语言进行再思考和尝试。
第三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艺谋、陈凯歌和李安。
他们的作品以审美启蒙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为特点,对观众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第四代导演:现实主义与草根生活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崛起为导演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空间。
第四代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贾樟柯、王小帅和李楚楚。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debf198ae53a580216fcfeab.png)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六代导演
![六代导演](https://img.taocdn.com/s3/m/9a9e9329e2bd960590c67772.png)
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编辑本段群体特征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理论。
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现实过程,所以,他们的观念和作品内容都较前几代导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
中国第六代导演及 作品
![中国第六代导演及 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00b6d78b52ea551811a6872b.png)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郑正秋更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电影内容涉及“野蛮婚姻”、“妇女沉沦”、“都市罪恶”等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的独特传统。
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特别是后期的《姊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自然流畅。
张石川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中国第六代导演
![中国第六代导演](https://img.taocdn.com/s3/m/b19a7afb4693daef5ef73d3d.png)
总结
• • • • • • 风格更加写实 手法更加自由豪放 叙事带有自传色彩 诗意的现实,而非戏剧的人生 最大特点:兼容并蓄。 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谢谢观赏
11级新闻
• 贾樟柯 1970年5月24日,山西人 • 代表作品:
故乡三部曲:《小武》描写了一个小偷的生活、爱情 以及他的内心世界;《站台》叙述了一群剧团里的年 轻人随社会变革大潮而起伏的人生经历;《任逍遥》 则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走上了犯罪 道路。《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李玉 山东人 • 代表作品:
《北京杂种》和《东宫西宫》都体现出创作上的边 缘性和先锋性;《北京杂种》以摇滚为题材;《东 宫西宫》以同性恋为题材,都是相关题材在中国电 影中的最早尝试,具备一种粗糙的、迷离的、破碎 的艺术风格。
• 张杨 1967年 • 代表作品:
《爱情麻辣烫》是一个活泼生动的都市电影,以五 个小故事组成整个影片内容的独特方式,包容和演 绎了不同年龄的人们的情感经历。《洗澡》则是一 部展示新旧文化冲突的当代都市生活伦理片。
《肥皂剧》获瑞士日内瓦国际电影节最导演 奖,《刀见笑》获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 新导演奖
• 姜文 1963年1月5日,河北唐山人 • 代表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包揽第33届台湾金马奖六个 奖项, 《鬼子来了》获03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 佳外语片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让子弹飞》获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
•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 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 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 中国第六代导演是尴尬的一群,他们的电 影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几乎都无法公映,但 同时,他们的电影又频频在国际各类电影 节上获奖。 •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50e44570f111f18583d05aa1.png)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https://img.taocdn.com/s3/m/aed58e2ecfc789eb172dc8dc.png)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艺术学考研指导——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
![艺术学考研指导——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d5a0ae5169eae009581becc6.png)
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其后是1930年至于1949年间以“左翼电影运动”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代;以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前毕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形成第四代。
第一代导演:拉开大幕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第一代导演总计约100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独救组记》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张石川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导演的手法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天的纪录。
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以承办、合办或租赁的方式创立了新民,华美和幻仙等电影公司,为其后的电影商业打下基础。
其中张石川创办的明星公司一度成为中国影业的霸主,16年间拍摄200多部电影。
第二代导演:黄金年代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部影片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中国第二代导演活跃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但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等。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https://img.taocdn.com/s3/m/90e5bd3fb90d6c85ed3ac606.png)
谢飞
湖南宁乡人,1942年出生于延 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 学院, 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国际 影响的导演之一。 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 《湘女萧萧》、《本命年》、《香 魂女》和《黑骏马》 等 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 和人文精神。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 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复苏, 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 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 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 方气质,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 目的原因之一。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第三代导 演的谢幕,也许只是宣布了一个红色电影经典时代画上了 句点,却并不代表中国电影最好时代的终结。将中国电影 发扬光大,让中国电影站立成树,也许这就是对第三代导 演最好的纪念。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所 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要用自己的行动继 承衣钵,把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忠诚热情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继承下去,以此祭奠一个逝去的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18
代表导演
黄蜀芹
代表作品有《人·鬼·情》、《画魂》、《童 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嘿,弗兰克》、 《我也有爸爸》等。 黄蜀芹是一个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 性的身份注定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书写女性, 关怀女性。
吴天明
代表作品有《人生》、《老井》、《首席执行官》、 《变脸》、《非常爱情》等。他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 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艺 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前所 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 度。
中国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
简介: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 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 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 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 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 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 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 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 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 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 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 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 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 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0-23
18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郑君里(1911— 1969),中国著名电 影演员、导演。
2012-10-23 19
• 主要作品: • 《火山情血》(1932)、《出路》(1933)、 《大路》(1934)、《迷途的羔羊》(1936)、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乌鸦与麻雀》 (1949)、《我们夫妇之间》(1951)、《宋景 诗》(1955)、《林则徐》(1957)、《聂耳》 (1959)、《枯木逢春》(1961) 《乌鸦与麻雀》: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个人一等奖 《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 片奖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2-10-23 14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费穆(1906-1951)
2012-10-23
《小城之春》
15
• 主要作品 • 小城之春(1948) 生死恨(1947) 镀金的城(1937) 梦断春闺 (1937) 狼山喋血记(1936) 香雪海(1934) 人生 (1934) 城市之夜(1933)
2012-10-23
9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黎民伟(18931953),早期电影开 拓者,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 有“中国电影之父”、 “香港电影之父”之 2012-10-23 称。
严珊珊,中国电影第 一个女演员 ,黎民伟 之妻,《庄子试妻》 中饰演使女
2012-10-23 16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孙瑜(1900-1990)
《故都春梦》
2012-10-23
《小玩意》
17
主要作品: • 《风流剑客》(1929)《渔叉怪侠》(1930)《故都春 梦》(1930)《野草闲花》(1930)《野玫瑰》(1932) 《共赴国难》(1932,与蔡楚生 、史东山、王次龙合作) 《火山情血》(1932)《天明》(1933)《小玩意》 (1933)《体育皇后》(1934)《大路》(1935) • 《到自然去》(1936)《联华交响曲· 疯人狂想曲》 (1937)《春到人间》(1937)《长空万里》(1940) 《火的洗礼》(1941)《武训传》(1950)《乘风破浪》 (1957) 导演:《蜘蛛党》(1928)《鲁班的传说》(1958) 《秦娘美》(1960) 电影剧作: 《自由魂》(193• 此外,第二代导演还有 • 史东山(1902—1955) 《八千里路云和月》 (1947) 《新儿女英雄传》 (1951)获 得1951年第六届卡罗· 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 导演特别荣誉奖。 • 沈浮(1905—1994) 《狼山喋血记》和《冷 月狼烟录》。 • 沈西苓 (1904-1940.12.19) ,《女性的呐 喊》1934:《乡愁》、《船家女》1937: 《十字街头》1939等。
2012-10-23 5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张石川 (1889年—1953年), 原名伟通,字蚀川, 浙江宁波人,导演。
2012-10-23
《火烧红莲寺》剧照
6
•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 《玉梨魂》《歌女红牡丹》《掷果缘》 《火烧红莲寺》
2012-10-23 12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1906-1965)
《渔光曲》
2012-10-23
《一江春水向东流》
13
• 主要作品: • 《渔光曲》(193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影 片。 •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年) • 前程万里 (1941年) 孤岛天堂 (1939年) • 王老五 (1937年) 迷途的羔羊 (1936年) • 新女性 (1934年) 都会的早晨 (1933年) 粉红色的梦 (1932年) 共赴国难 (1932年) • 南国之春 (1932) 无敌英雄 (1929年) 都市的早晨 (1933年) 南海潮-上集 (1962年)
2012-10-23 29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三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谢晋(1923)
谢晋在第10届中国金鸡 百花电影节上答记者问
2012-10-23
《红色娘子军》中,身穿军装的吴琼花 面对党代表洪常清的牺牲,眼中蕴蓄着 悲痛和仇恨。敌人的残暴不仅粉碎了吴 琼花的“家”以及她对“家”的梦想,而且 改变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的正当身份。
2012-10-23
《难夫难妻》剧照
《孤儿救祖记》剧照
4
主要作品: 与张石川合导 《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 《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1922,中 国短故事片的压轴之作) 《孤儿救祖记》(1923) 《火烧红莲寺》(1928)中国第一部武侠片。 《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采用蜡 盘发音。(1931) 《玉梨魂》 《姊妹花》
2012-10-23
33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三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崔嵬
水华
成荫
凌子风
北影四大帅
2012-10-23 34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三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崔嵬(1912—1979.2.7), 中国电影演员、导演。
2012-10-23 35
2012-10-23 31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三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谢铁骊(19252012-10-23
)
32
• 主要作品: • 1959:《无名岛》 1961:《暴风骤雨》 1963:《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 编。 1964:《千万不要忘记》 1970:《智取威虎山》 1972:《龙江颂》 1972:《海港》 1988:《红楼梦》 1995:《金秋桂花迟》 2000:《聊斋· 席方平》
2012-10-23
20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吴永刚(1907.11.1— 1982.12.18)编剧、 导演。
2012-10-23 21
• 主要作品: • :《神女》(1934)《浪淘沙》(1936) 《壮志凌云》(1936) 《小天使》 (1935)《辽远的乡村》(1950)《哈森 与加米拉》(1955)《林冲》(1958,与 舒适合作)《尤三姐》(1963)《刘三姐》 (1978,与陈正鸿合作)《茶童戏主》 (1979)《巴山夜雨》(1980) • 《楚天风云》(1981,总导演) 《巴山夜雨》: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2-10-23
7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任彭年(1894——1968) 上海人。1918年任职商 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921年执导中国第一部 长故事片《阎瑞生》。
2012-10-23
《阎瑞生》剧照
8
• 主要作品: 《阎瑞生》(1921)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关东大侠》 《昏狂》 《女镖师》等
2012-10-23 22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桑弧(1916—2004年 9月1日)原名李培林, 原籍浙江宁波,1916 年生于上海,中国著 2012-10-23 名导演、编剧。
《太太万岁》剧照
23
• 主要作品: • 《不了情》(1946)、《太太万岁》 (1947)、《哀乐中年》(1949)等著名 作品。 《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 影戏曲片 • 《祝福》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 《魔术师的奇遇》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 故事片 • 《邮缘》 • 《子夜》根据茅盾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
2012-10-23 27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三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 “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 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 韧、王苹、林农等。 第三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表现生活 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 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2012-10-23
28
•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为第一阶 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 《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 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 号》等。 • 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 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 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 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 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 《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 《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 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2012-10-23 24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袁牧之(1909年3月3 日-1978年1月30日) 原名袁家莱,浙江宁 波人。中国现代戏剧、 2012-10-23 电影演员。
《太太万岁》剧照
25
• 主要作品: • 《桃李劫》(1934) • 《风云儿女》(1935)(《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 词、聂耳谱曲) • 《都市风光》(1935) • 《生死同心》(1936) • 《马路天使》(1936)(主演:董璇、赵丹) • 《八百壮士》(1938) • 《延安与八路军》(193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