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点击答案按钮可参看答案。

1.《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四十篇。

2. 风雅颂

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三部分。因为《诗经》中诗都是入乐歌唱的,所以一般认为风、雅、颂三类乃是以音乐为标准进行的划分。风是民间曲调,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的配舞的曲调。

3. 赋比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一起,在《周礼》中被称为"六诗",在《诗大序》中被称为“六义”,古今不少学者对其本义进行了探讨,解释很多。宋代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此说出后,遂较广泛为人们采用,用来概括《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4. 三家诗

秦代《诗经》遭焚毁而失传,到汉代,有学者根据口传下来的进行整理,并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进行传授。当时传《诗经》的有三家:a.鲁诗,传者为汉初鲁人申培; b.齐诗,传者为汉初齐人辕固;c.韩诗,传者为汉初燕人韩婴。三家对〈诗经〉的解释或有不同,但都属今文经学,在汉代被立为学官。东汉末年的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兴盛起来后,三家诗渐渐衰落,以至失传。

5.四家诗

^

四家诗指汉代传《诗》的四家:a.鲁诗,传者为汉初鲁人申培; b、齐诗,传者为汉初齐人辕固;c、韩诗,传者为汉初燕人韩婴。d、毛诗,传者为秦汉时鲁人毛亨及汉初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三家被称为“三家诗”,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属今文经学;毛诗是西汉中期发现的古本,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是古文经

学。今文经学解释经文时着重发挥经文大义,服务于一统的封建帝国,古文经学重训诂(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古文经学在汉代不受重视,直到东汉末年的郑玄作《毛诗传笺》,毛诗才兴盛起来。而三家诗亦自此渐渐衰落,以至失传,而毛诗独传。

6. 春秋三传

《春秋》问世后,一些人便对其中的“微言大义”进行阐发,产生了“春秋三传”。三传是:A、《春秋公羊传》,旧题战国时的齐人公羊高所撰。初仅口说流传,汉初才成书,着重阐释《春秋》“大义”,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B、《春秋穀粱传》,旧题战国时鲁人穀粱赤撰。初仅口说流传,西汉才成书。着重阐释《春秋》“大义”,体裁与公羊传相近。 C.《春秋左氏传》,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文字优美,叙事详明。

7. 楚辞

楚辞一是诗体名,指战国时代的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一是诗集名,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类似之作共十六篇汇编成集,集名为《楚辞》。后来东汉王逸又增入己作一篇,成十七篇,名《楚辞章句》。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亦都承袭屈作形式。

8.《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书,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共有文一百六十篇。由于多人执笔,内容比较驳杂,故《汉书·艺文志》归之为"杂家"。它象往往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有些文章具有较强的形象性。

9. 汉乐府

乐府在汉代是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汉代初年惠帝时就已经有了乐府,到汉武帝时便扩大为大规模的专署。当时乐府的任务一是组织文人创制朝廷所用的歌诗,二是采集民间歌谣。于是人们就将乐府中所唱的诗,称为汉乐府诗。因为乐府曾经采集并保存了部分民歌,这部分民歌成就较高,影响较大,后来也有人将这部分经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歌叫汉乐府诗,或简称汉乐府。

10. 乐府

乐府在汉代是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到后来,乐府概念的内涵有了演变:1.魏晋六朝时将乐

府所唱的诗,即汉人原来叫歌诗的,称为乐府。即乐府由原来的机构名称变成了带有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2.唐代将反映现实的讽谕诗称为乐府,而不问其是否入乐。因为汉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现实的诗居多,唐代文人取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性这一点,将讽谕现实的诗称为乐府。3.宋元时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这又是取其可以入乐这一点对乐府概念的运用。

-

11. 古诗十九首

汉代一些文人五言诗,作者已无可考查,后人便把这些无名氏的五言诗称作“古诗”。梁昭明太子萧统在编《文选》时,收录了其中十九首,并题作《古诗十九首》。从此,《古诗十九首》就成了这组无名氏的五言古诗的专有名称。《古诗十九首》绝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的抒情之作,其产生年代约在东汉末期。这些诗虽不是一人所写,但风格大致相同。

12. 苏李诗

苏李诗是托名西汉苏武和李陵的五言古诗的简称。《文选》和《古文苑》都载有李陵、苏武的诗,多数研究者认为,苏武和李陵所生活的西汉中期不可能产生如此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伪作。这些古诗内容风格颇为相近,大都出自于东汉末年桓、灵之世的中下层文人之手。

13. 建安文学(建安风骨)

建安(196-220)是汉代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是指建安至魏初一段时间。建安时期的文学具有特定的时代风貌。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杰出的诗人,在他们周围聚集了许多著名文人,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他们继承了两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创作了许多反映汉末动乱、渴望天下统一的诗歌,改变了两汉文坛辞赋独盛的局面。由于他们的创作活动主要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因此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作家都身经社会离乱,目睹民生凋敝,他们多追求建功立业,希望拯救天下;同时又深感生命短暂、人生无常,胸中积郁,化而为诗,使诗风悲凉慷慨,时代特色鲜明。建安诗歌的这种特点,人们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14. 三曹

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

15. 建安七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