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口的变化》检测题一、单选题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
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
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
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该地人口压力指数和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 正确的是( ) ①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 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②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 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③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 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④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 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 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D.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下图为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的特点,将人口增长划分为以下阶段。
认真分析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A .死亡率B .出生率C .自然增长率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4.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 C 曲线表示的是 () 。
A .死亡率B .出生率C .自然增长率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5.下面符合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顺序的是( ) 。
A .过渡模式→“高高低”模式→“三低”模式B .“高高低”模式→“三低”模式→过渡模式C .“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D .“三低”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2019 年 6 月 17 日,联合国发布了《 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报告预计 2050 年 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 77 亿增至 97 亿;报告还显示,未来 30 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约半数集中在 九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金)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 埃及和美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从现在起到 2050 年,世界新增人口较多的九个国家中, 人口增长成因与其他国家不完全一 致的是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题(含答案)

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和部分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数据表
材料二:下图是肯尼亚区域图和内罗毕(1.3°S,36.7°E,海拔1798m)气候资料(单位:温度℃ 降水mm)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形成春运“变卦”城市的直接原因是
A.服务业少,接待能力弱B.交通枢纽,运行车次多
C.天气多变,车次变动大D.路况复杂,调度管理难
14.为减少春运回家“困难”城市,广西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②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③推进房地产开发④增加高铁线路和车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如果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同一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丙—丁—乙—甲D.乙—丙—甲—丁
10.若该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地区或者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则最有可能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人口的变化》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 )
①传统观念的影响 ②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 ③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人为控制遗传基因
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英国现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阶段
A.(1)B.(2)向(3)过渡
28.(1)德国、韩国、肯尼亚
(2)西南部位于赤道附近,降水丰富;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城市众多,交通便利。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下列各题。
14.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A.0.775%B.0.675%
C.0.885%D.0.95%
15.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吨标准煤/万元)
约0.6
约0.24
(1)维多利亚州人口密度为澳大利亚最高,主要原因为。近年来该州人口年增长率高的原因是。
(2)与维多利亚州相比,简要分析我国沿海省区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3)目前与维多利亚州相比,江苏省单位产值能耗较髙,请你为江苏省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出一些建议。
经济迅速发展B.医疗条件改善
C.计划生育实行D.人们观念更新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问题。
12.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3.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
材料二:下图为澳大利亚及维多利亚州的位置和相关信息图
材料三:表为江苏和维多利亚州相关统计资料
江苏省
维多利亚州
面积(万平方千米)
10.26
23.76
人口数量(万)
7939
58 0
近几年人口年增长率
0.25%
1.53%
年降水量(mm)
1000
660
一二三产业的比重
6:49:45
3:29:68
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
A.资源B.科技水平
C.消费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口的变化》检测题一、单选题读中国1982年、2010年人口数据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1.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有助于我国A.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 B.增加人口合理容量C.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下表为我国某市1990~2015年不同年龄段人口占全国同年龄段人口比重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A.1990~2010年青壮年比重持续上升B.1990~2015年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减轻C.2010~2015年有经验的劳动力净迁入D.1990~2010年黄金年龄劳动力大量迁入4.据此推断,2010年后该城市( )A.基础设施改善B.生态环境趋好C.生活成本降低D.就业机会增多读浙江省某市某年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5.下列有关该市迁人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男性迁人人口多于女性迁入人口B.老年迁人人口多于少年儿童迁人人口C.女性迁入人口多于男性迁入人口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6.关于大量人口迁人给当地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C.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下图是四类国家的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我国当前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类型是A.①B.②C.③D.④8.关于④类型国家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B.人口素质偏低C.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大D.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短缺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问题。
9.图中表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10.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2019年1月3日,《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 19》在北京发布,绿皮书根据调查数据称,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的变化》检测题一、单选题我国的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县级行政区内、县级行政区际—省级行政区内、省级行政区际三种。
读我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10年间( )A.县级行政区内人口流动比重中部增长最快B.省级行政区际人口流动数量中部基本无变化C.省级行政区际人口流动比重东部降低得最多D.西部的省级行政区际人口流动比重有所降低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理解正确的是( )A.县级行政区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B.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际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C.大学生跨省级行政区求学会增加县级行政区内人口流动比重D.“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会导致省级行政区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3.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4.不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5.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到,“十三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适时出台拥堵费政策,实施居住证制度,稳定推进在京常住人口落户工作等。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下列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是无限的B.人口合理容量主要决定于生存空间的大小C.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很大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7.针对把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作为长期调控目标,北京市应①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人们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保持北京市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示意2006-2015年某国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B.某地某时期资源总数不断变化C.人口不断迁移D.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实施2.日本的人口容量远高于埃及,主要得益于()①耕地资源丰富②科技发展水平高③对外开放程度高④生活消费水平高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大庆、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气候条件优越B.重大政治变革C.经济的发展变化D.矿产资源的开发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①劳动力短缺②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加重③教育、医疗、资源等压力增大④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与合理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能源B.自然资源C.科技水平D.消费水平下表中数码示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老龄人口比重,回答下列各题。
6.表示亚洲的是()A.①B.②C.③D.④7.①地区老龄人口比重大的原因是()A.人口总量庞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 12C.人口出生率低D.劳动人口外迁率高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在经济学领域,通常用人口抚养比下降来定义人口红利。
完成下列各题。
8.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是A.1995年B.2005年C.2010年D.2015年9.目前,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形大致呈A.“三角”形B.“倒三角”形C.“长柱”形D.“啤酒桶”形10. 2013 年 11 月 15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单独二胎”政策(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即可生育二胎)。
该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缓解我国()A.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的问题B.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问题C.劳动力短缺的问题D.城市化发展缓慢的问题11.有关我国现阶段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速度依然较快 B.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C.劳动力短缺 D.大量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12.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增长过快B.人口增长缓慢和老龄化问题C.失业问题D.居住条件差的问题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下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详解

第一章《人口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为()A. ①B. ①C. ①D. ①读“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B.增加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减小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D.加大了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文化差异读“X、Y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完成以下问题。
3.Y国可能为()A.尼日利亚B.印度C.泰国D.日本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四省区中,人口负担最轻的是()A.四川B.海南C.广东D.广西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至东北。
据此回答下列三题。
5.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返乡回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东北地区环境恶化B.交通通信的发展C.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东北土地开发导致地力下降6.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和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
结合所学知识,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①资源丰富①科技发展水平高①对外开放程度高 ①生活消费水平高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近年来,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下表为河南省部分年份高考报考人数。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不能有效应对河南高考考生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是()A.全面放开二胎B.延迟退休C.提高人口素质D.高校扩招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段人口统计图(含预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据图可知,我国人口数量最大和劳动人口最多的时间分别为()A. 2040年左右、2026年左右B. 2035年左右、2040年左右C. 2040年左右、2035年左右D. 2035年左右、2020年左右下图为1~61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19.该国可能是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C.③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低
D.③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最高
20.与图中③阶段增长模式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A.欧洲
B.非洲
C.亚洲
D.拉丁美洲
李白将乡愁寄予一轮明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认为乡愁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 (2)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可能原因。 (3)推测中央山谷边缘及内部都没有成片大面积风成沙丘分布的原因。 (4)结合阿塔卡马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断其社会经济价值。
参考答案
1.D 2.B 3. C 4. A 5. D
B.城市生活成本高
C.城市住房过度紧张
D.城市人口数量过多
7.我国沿海地区半城市化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原因是
A.沿海地区城市户籍人口比重大
B.中西部地区无城乡差别
C.沿海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达
D.中西部地区城市户籍人口比重小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a、b 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
C.②③
D.②④
28.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二、综合题 29.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推断甲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甲国 A、D 两城市,分别在一月和七月出现降水差异的原因。 30.某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1章 人口的变化 章节测试 含答案

第1章人口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1-2题。
1. 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2. 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英国一位人口学家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的特点,将人口增长划分为图示五个阶段。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3-4题。
3.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线表示死亡率B.A线表示出生率C.B线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D.C线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4. 根据图中反映的世界人口增长的转变,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B.阶段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死亡率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性别结构C.世界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阶段三开始的D.目前大多数国家处于阶段五下图是“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 影响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经济水平B.教育水平C.历史条件D.自然条件6. 甲国或乙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是( )A.甲国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增长缓慢B.乙国青壮年人口多,即将进入人口生育高峰期C.甲国青少年人口少,劳动力不足D.乙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加重读下图,完成第7题。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7.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级行政区域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第8-10题。
8. 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9.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 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读下面“浙江省人口流动柱状图”,完成第11-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B.不随对外开放的程度而变化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制约它的首要因素D.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读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需要计划生育的是( )A.①B.②C.③D.④3.图中标示的国家中,最需要鼓励生育的有( )A.①B.②C.③D.④“少子化”是指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儿童数量减少的现象。
0~14岁人口比重低于15%,标志着进入“超少子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且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7%。
“少子化”和“老龄化”合称“少子老龄化”。
读2011年世界部分国家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布表。
完成下列小题。
4.据表可知,“少子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是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5.乙国A.目前为高高低模式B.与我国人口现状相似C.人口年龄结构合理D.面临就学就业压力大下图为我国两省区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口(>60岁)比重(柱状表示)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导致两省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A.地理位置B.气候C.水资源D.地形7.导致两省区人口老龄化差异的因素为( )A.计划生育政策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流动D.自然资源8.有关两省区人口流动趋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省区人口稀疏,为净流入区②甲省区劳动力富裕,为净流出区③乙省区人口稠密,为净流出区④乙省区劳动力短缺,为净流入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表2为我国北京、上海市区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统计表。
完成下列各题。
9.上海市区近十年常住人口总数A.持续增加 B.持续减少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10.北京市区常住人口增速逐年递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外县(区)产业不断发展 B.交通拥堵日益严重C.环境质量下降 D.人口老龄化加剧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含答案)

4.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符合悲观派的观点的是
A、依照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人类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问题
B、世界人口进一步增长,地球依然能承受
C、现在世界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人口容量
D、人类能在短时期内实现人口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户籍(或常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户籍(或常住)人口占户籍(或常住)总人口比重。读“2016年浙江省部分地级市户籍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统计图”。
根据材料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美国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四 美国人口构成情况。
材料五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农业经济不景气,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南方黑人大批北上,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繁,且规模很大,主要方向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2.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平方千米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
(2)A—B一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其原因是:
B.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传统性
C.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为文化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和“人口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示时间内,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而总人口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口的变化》检测题一、单选题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3.据了解,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已达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
导致我国人口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的主要原因是( ) A.生育观念的差异 B.人口寿命长短差异 C.庞大的人口流动 D.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行政村不同年份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其中X、Y、Z分别表示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
甲、乙、丙分别为该村落1980年、2000年、2017年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与甲相比,该行政村乙年龄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出生率上升B.死亡率下降C.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D.社会经济的发展5.导致该行政村年龄结构由乙向丙演变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因素B.气候因素C.社会变革D.交通和通信6.2016年该行政村的小学被撤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该村落生育率低,学生少B.学生辍学严重C.全部进城求学D.师资短缺严重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
如图为 2008--2015 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
据此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地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B.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全面二胎D.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8.影响农民工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A.劳动力市场供需B.能源价格的波动C.劳动力年龄结构D.产业结构的调整下面左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右图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答案+解析】

23.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原因最可能是
A.劳务输出数量增加B.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C.自然灾害增多D.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24.2000年至2010年,该省
A.人口数量下降
B.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
C.对外开放程度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B.10000C.6000D.4500
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完成下列各题。
3.若我国人口进入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在( )
C.人地矛盾日趋紧张
D.城市人口比重提升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好似“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读“木桶效应” 图,回答下题。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
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老龄化
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资源的消耗会导致环境问题,环境对人口的生产、分布又具有限制性。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关于人口与土地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土地使用较合理,土地承受的压力小,所以人口数量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D.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大部分面临水资源不足的危机
读左下的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示意图(含预测),回答下列各题。
13.右上图中能表示今后三十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④→③
14.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我国婴儿的出生率并没有快速提高,原因是( )
C.人地矛盾日趋紧张
D.城市人口比重提升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率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
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8%
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都高于迁入率
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于广东省
10.关于图中人口迁移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徽省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
B.发达国家对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承受的压力大,故人口的数量少
C.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农村人口比例大,人均耕地少,土地承受压力大
D.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少,城市人口比例大,土地承受的压力小
12.人口与水资源的关系正确的叙述为()
A.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水资源危机小
B.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经济为主,水资源受污染程度非常小
A.从欧洲迁往非洲B.从北美迁往拉美
C.从亚洲迁往拉美D.从非洲迁往西亚
18.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北流向四川B.从湖南流向广东
C.从山东流向甘肃D.从新疆流向内地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人口数之比。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试卷(含答案)

第 1 页 共12 页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试卷一、单选题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A .2003年B .2008年C .2010年D .2012年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A .基本稳定B .逐年增加C .先增后减D .整体趋减3.“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表示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5.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6.在图中四个人口增长模式所代表的地区之间,最可能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①到④B.由④到①C.由③到①D.由②到③读金砖国家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丁四国依次是A.俄罗斯、巴西、印度、中国B.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C.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D.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8.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2009年甲国人口增长数量超过丙国 B.乙国人口负增长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C.甲、乙两国的主要森林类型相同D.丁国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下表为2016年我国四省的人口统计数据表。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9.四省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属于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D.现代型第2页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归根结底取决于A.出生率 B.人口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 D.生产力发展水平2.下列四幅省级行政区划图,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所在的行政单位是A.a B.b C.c D.d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 )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A.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4.目前,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海黄浦、静安和卢湾3个区(中心区),减少人口69.17万,而浦东、闵行、宝山、徐汇、普陀、嘉定6个区(边缘区),增加人口299.4万,其中浦东增加101.41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为11.5%,比1990年上升了2.1个百分点。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上海中心区和边缘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A.郊区的经济发展迅速B.边缘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高于中心区1/ 9C.上海的城市化过程中,主要为“郊区城市化” D.边缘区的交通、住房条件变差6上海在未来几年里()A.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口的迁入B.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减弱C.可允许生第二胎,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D.要更关注社会养老保险、老人医疗护理等工作下表为我省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10年以后数据时根据人口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推测出来的),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口的变化》检测题一、单选题读中国的人口红利图。
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年份,我国人口红利最小的是A.1958年B.1994年C.2012年D.2021年2.关于人口红利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重社会负担B.就业机会增多C.城市化进程缓慢D.拉动消费3.1976年以后,我国的少儿抚养比逐渐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是A.经济迅速发展B.计划生育实行C.医疗条件改善D.人们观念更新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北美C.日本迁往中国D.从欧洲迁往非洲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该城市人口数量近乎停滞的年份是()A.1992年B.1995年C.2004年D.2013年7.该城市2010—2013年人口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B.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死亡率大幅度上升C.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出生率大幅度变化D.主城区污染严重,重工业向卫星城迁移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
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了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
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A.1950-1960年B.1960-1970年C.1970-1980年D.1980-1990年9.“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A.人口数量急剧萎缩B.全面两孩政策失效C.整体人口极度老化D.人口死亡率骤增10.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简略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A.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D.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A.国际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读“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图”,完成以下两题。
3.20世纪以来是人口增长的快速期,导致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A.自然条件有所改善B.生产力的发展C.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D.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死亡率下降4.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回答下题。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我国人口增加7 390万人,比1990~2000年减少了约5 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低—低—低模式D.低—高—低模式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简称“单独两孩”),回答下列两题。
5.出台“单独两孩”政策的意义,有利于()①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①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①减轻国家负担①放弃计划生育政策①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6.表中代表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下表是我国四省(直辖市)的常住人口(其中包括在该地居住的离开原籍半年以上的人口)的普查数据,读后完成以下几题。
7.丁市人口普查数占全国的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快,人口出生率高B.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增长率高C.经济发达,迁入人口数量多D.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蓝皮书发布,在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和谐指数竞争力方面,北京落选前十。
下表反映了近10年来北京市人口及其构成的变化。
读表回答下列两题。
表(注:男女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8.以上数据表明,10年来北京()A.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B.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C.外来人口女性比例增加D.人口流动规模趋于减缓读“某年年初人口相等的城市一年中的人口变化资料图”,回答下列三题。
9.这四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应为()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回答下题。
10.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读“粤、苏、贵、桂四省区2010年和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变化趋势图”,完成下列两题。
11.据图判断,今后我国应优先建立、完善养老体系的地区是()①城镇①农村①经济发达省份①经济欠发达省份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下图中a、b、c分别表示1~15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C.对外开放程度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由图可知,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A.基本持平B.差距继续扩大C.差距有所减小D.变化不大读“我国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统计图(单位:‰)”,完成下列各题。
14.图示人口增长特点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有()A.青少年和儿童比重过高B.我国老年人口大幅减少C.人口增长速度持续加快D.社会养老负担过重读“全球人口增长和谷物增长图”,完成下列三题。
15.该图反映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A.人口老龄化严重B.人口增长过慢C.人口增长过快D.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区域总人口]×100%。
读1985-2 010年广东、河南、云南、北京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6.甲、乙、丙、丁依次表示的省市是()A.广东、河南、云南、北京B.北京、广东、河南、云南C.北京、广东、云南、河南D.云南、河南、广东、北京我国某校高三(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我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
KS5U图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7.关于我辈、父辈和祖辈出生时期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B.祖辈出生时期人口出生率较低C.我辈出生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D.父辈出生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下图为某国人口变化情况,读图回答问题。
18.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
其初衷是()A.鼓励生育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C.以税养老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深圳市位于珠江口东侧、广深铁路终点。
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旅游和农林牧渔并举的外向型综合性港口城市。
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19.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其原因是()A.营养好B.女性比例高,寿命长C.人口结构年轻D.文化教育水平高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下图是“我国未来100年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消失大约在()A. 2020年B. 2045年C. 2060年D. 2075年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21.甲、乙两组图表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1980年和2025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组两图表,2025年19岁以下人口比例将,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
表明人口出生率不断,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
(2)比较乙组两图表,2025年20~49岁的人口比例将,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是。
(3)甲、乙两组图表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性别比例表现为;从人口年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
(4)从人口再生产类型来看,1980年,甲组属于型,乙组属于型。
22.读“部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影响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___,该国主要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措施是什么?(2)结合图示分析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图中唯一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国家是________,解释其主要原因。
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在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甲中分析,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图乙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人口增长状况,确定大洲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4.读“我国地理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地理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地理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25.下图示意我国中部某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人口数之比。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该省人口抚养比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图示省份人口抚养比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影响。
(3)有人建议该省完全放开生育政策,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体现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人口增长模式的直观表现,不是决定因素,D错。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高低转变,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B对。
与人口总数大小无关,A、C错。
2.【答案】B【解析】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所以迁移方向主要是农村到城市,故选B。
3.【答案】A【解析】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快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4.【答案】C【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人口增长减少了5 6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可以计算出我国目前人口年增长率约为0.57%,人口增长幅度不断降低,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C对。
A、B、C错。
5.【答案】B【解析】出台“单独两孩”政策不代表放弃了计划生育政策,只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①错误;出生孩子增多不会减轻国家负担,①错误,故B正确。
6.【答案】B【解析】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最大的应该是热带,其次应该是中亚热带、北温带,最小的是青藏地区。
7.【答案】C【解析】导致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8.【答案】C【解析】读图表分析,北京10年间常住人口增加600万左右,外来人口增加400多万,所以外来人口小于本地人口,B错;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慢,A错;2000年,100名女性对应150名男性,2010年100名女性对应118名男性,说明外来人口女性比例上升,C正确;人口流动规模无法判定,D错。
9.【答案】B【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根据材料,四地年初人口相等,可以根据图中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差值,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四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应为①①①①,B对。
10.【答案】D【解析】读图,根据图例分析,图中随着距离的变化,政府或管理职业迁移所占比重波动最小,D对。
移民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大,A错。
农业或家务职业、非农业职业受距离远近影响较大,B、C 错。
11.【答案】D【解析】读图,我国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更大,而经济水平低,面临的养老问题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