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案例研究——以菊儿胡同为例(38页)

合集下载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改造摘要:菊儿胡同改造工程作为一个北京旧城改造的试验性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结合北京旧城改造的现状,提出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在注重保护北京旧城文化景观的同时也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菊儿胡同;旧城改造;有机更新Abstract: JuEr hutong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ial exploration,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JuEr alley part of the suc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notice to protect Beijing old city culture landscape of also should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s: JuEr alley;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Organic update1 菊儿胡同与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诉说着古老故事。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科技博览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杨 戈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宽6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与南锣鼓巷的热闹不同,菊儿胡同更具文化气息。

这里可谓是繁华喧闹之外的一片静谧之地,旧石墩和青色小瓦砌成的房脊屋檐无不显示着它显赫的过去。

追溯这条胡同的过去,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古迹。

在晚清实政改革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荣禄,他是清朝末年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在军政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事件中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菊儿胡同3号、5号和7号正是他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

7号院后来还用作过阿富汗大使馆。

整个宅邸可分为3部分:西为小洋楼,中为花园,东为住宅。

住宅部分又分为五进院落,包括倒座、过厅、正房及两进家祠,中间花园已全部拆除改用,这一建筑群于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荣禄宅邸,还有一座消逝在历史中的宏德禅林,曾经位于菊儿胡同41号。

20多年前,这个由破旧的寺庙发展而来的大杂院里,一度住了44户人家,却只有一个水龙头和一个下水道,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超过80%的地面覆盖了房子,只有近20%的院落空间还被两棵老树占据着。

整个菊儿胡同是一个积水、漏雨、危房的典型地区。

因为建筑密集,许多家庭没有日照,厕所都在院外,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居民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的巨大冲击力。

但老城保护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怎样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让老建筑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198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受邀对菊儿胡同操刀“动手术”。

他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了居住区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设计方案。

城市历史区域保护与更新设计理论研究——以北京菊儿胡同改造为例

城市历史区域保护与更新设计理论研究——以北京菊儿胡同改造为例

城市历史区域保护与更新设计理论研究——以北京菊儿胡同改造为例摘要:在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特色正在逐渐消失与被同化,而城市历史区域作为城市地域特征、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其进行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

城市历史区域不仅应注重城市区域在时间积淀下形成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生活,城市空间结构的全面记录,实现整体保护;其次,城市历史区域在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又要注重其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实现有机更新。

本文以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为例,探讨具体规划、施工中的城市历史区域“整体性”保护与更新设计理论应用。

关键词:城市历史区域保护;整体性;连续性;有机更新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其建筑,文化,生活等是具有多样性的,城市历史需要被人感知、城市的多样性需要充分保护,展现和弘扬设计。

而关于城市历史区域的保护,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冻结与某一时刻,应注重城市区域的整体性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时间的连续性,实现有机更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历史区域的保护。

1城市历史区域特征城市历史区域是城市在动态,渐变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具有城市独特风貌的空间结构和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的一个整体,城市历史区域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具有多样性的,进行城市历史区域进行保护更新前必须对城市历史区域的“整体性”“连续性”有充分的认知。

1.1空间结构多样性城市历史区域是历经数十年、数百年而留存下来的古老区域,其空间结构,建筑形式呈现多个时代的杂糅特征,在某些方面保留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其他年代、乃至当代的建筑元素,成为城市建筑的历史展览馆,对于研究区域历史文化,特别是建筑风格的变迁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1.2功能多样性与其他历史遗迹不同,城市历史区域是具有实际用途的,时至今日仍然为今人所使用,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历史建筑或街区。

当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城市历史区域的功能也逐步发生变化,许多已经偏离其最为原始的功能,如北京菊儿胡同的41号院,从最初的寺庙到民国时期的民居,再到如今的旅游、观光区,其功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多样性特征。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以菊儿小区改造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以菊儿小区改造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保护与传承——以菊儿小区改造项目为例王珅平北京理工大学摘要:北京传统民用建筑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见证者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解决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发展的矛盾是当今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结合吴良镛教授改造的菊儿小区项目,立足于传统民用建筑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从时间、空间维度探索老北京四合院建筑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总结北京四合院建筑在当今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四合院建筑;传统与现代;保护与传承;情感寄托1引言蕴含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中古民用建筑——胡同,逐渐被误认为是落后与破败的象征,是保是拆,世间议论纷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地域性传统民用建筑被列入改造项目,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运用,一些特色传统民居逐渐被同化并且逐渐失去原有的历史风貌。

在改造中如何将民用建筑的传统文脉延续,成为当今建筑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北京菊儿胡同的四合院是北方最典型的民用建筑,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主持了菊儿小区的改造,对建筑形态改造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

传统与现代,怎样权衡这两二者的关系,是旧城改造需要大量探讨的。

2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民用建筑到一定年限是需要更新改造的,但这种改造并不是改造建筑的文化形态与历史沉淀。

一些陈旧没有历史文化遗留的需要被摒弃。

过去的建筑是基于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所以需要在适应新形势下进行建筑形态和空间的改造。

2.1时间维度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建筑发展一直在适应人们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所用,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生活态度的变革,人们在追求一种当下的居住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往往也要求着建筑功能的逐步提升。

2.2空间维度从空间维度来看,未来民用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未知的,这个“未来”就不能单指是未来发生的、新的事物,他有着多重指向。

北京菊儿胡同

北京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左川菊儿胡同是北京旧城内鼓楼东南约500米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从1987年起,吴良镛教授带领师生组成的课题组选择这里开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在拆除出的1.255公顷用地上共建成了两期共2万余平方米面积的、拥有13个新四合院院落建筑的建筑群。

原有的236户居民居住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创造了若干个“第一”:首批被拆除的原41号院居民成立了北京第一个组织危旧房改建的住宅合作社;第一期工程是北京第一批危改结合房改的试点;获国内外奖项最多,其中1992年世界人居奖和1992年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金奖是我国建筑师在国际首次获得的此类奖励。

一、菊儿胡同的成就是清华建筑学院师生继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学术思想,重视住宅研究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进行综合研究实践的结果1947年早在创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住者有其房”林徽因先生以带病之身开设西方国家战后住宅建设课程,并大声疾呼保护北京这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在他们的引导下,吴良镛教授主持推动了一系列研究。

—1950年吴良镛作了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研究。

—从1978年开始,建筑学院对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当时一方面着手进行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进行了什刹海地区的规划研究。

这两部分工作同时开展,意在将其整体与局部互相配合进行系统研究。

—在1979年由吴良镛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的什刹海规划研究已基本形成居住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

—1983年,清华城市规划教研组张守仪、李德耀教授带领学生在北京法华寺一带对“危、积、漏”地区作了调查与探索。

这项工作对推动破旧危房的研究很有影响。

—从1986年起,继续对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全局性战略进行了探讨,并在旧四合院的利用与整治方面继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

1987年在伦敦举行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国际学术会议,吴良镛教授是这次会议的副主席,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文物局委托负责准备北京旧城保护整治展览,在此会议上展示了北京旧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的专题研究,图版及模型先后在英国、西德、加拿大展出。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试验——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试验——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

二十世纪建筑遗产试验——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的经典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但如今,“新四合院”底层临着巷子的墙被打破,底层居所被私自拆改成了酒吧、餐厅等现状,他坦言对此不满意。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用风趣的比喻来形容所有建筑师面对此类情况的心情,“就像自己悉心养了个女儿,出嫁之后担心会遇到什么样的婆家,等过两天去看,发现女儿蓬头垢面”,他表示,希望业主和使用者都能有“娘家人”的爱护心态。

菊儿胡同的改造模式后来并未推开。

在旧城四合院保护区至少不能建三层楼,改造后菊儿胡同的历史风貌已经无存。

对新四合院的住户来说,那段日子被喜悦和赞誉充满了。

40多家住户搬进了新房,很长时间里,每家每户都是宾客盈门,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些人中,有菊儿胡同的老街坊,有各级政府组织的观摩团。

到后来,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参观者都来了。

菊儿小区简直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然而,在交口称赞的背后,还有一番不被外界所知的争论。

来自新加坡的建筑师参观后却说“看不懂新四合院。

当年“喜出望外”的老住户,在20多年过去、有太多更高标准的住宅出现后,他们也会对新四合院的某些设计产生不满。

比如户型面积小,一居40平方米、二居64平方米、三居73平方米,比如客厅面积小,仅相当于一个饭厅……其实,如果公平地把新四合院中的几种户型和同时代的住宅户型比较,就会发现,那些现在被住户们抱怨的问题,新四合院的设计反倒是“超前”的。

在营造新四合院之初,吴良镛确定了几个原则,第一,采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第二,面积不能太大,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

在三层楼高的新四合院中安排下46个住户,已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把这种建筑的容积率利用到了极致。

旧城改造限高9米,盖高了会对鼓楼的中轴线有破坏,但菊儿胡同改造恰到好处,胡同口看不出有楼,尺度感好,形成了视觉走廊。

”这个结果让人惋惜却无奈。

吴良镛在其著作《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表示:从国内到国际,菊儿胡同项目获得了众多奖项,这表明了它所具有的创造性、开拓性和真实的价值。

恭王府老北京四合院菊儿胡同

恭王府老北京四合院菊儿胡同
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 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 “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恭王府主要建筑
银安殿 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
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 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 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 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 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 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嘉乐堂
老北京四合院实例
清代经典府宅四合院: 孚王府、恭王府、 崇礼宅、张之洞宅、 纪昀宅等
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 的四合院:鲁迅故 居、老舍故居、齐 白石故居、梅兰芳 故居等
菊儿胡同
探昨日繁华,访旧城遗话
何谓胡同
胡同,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 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 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 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 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 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 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 道。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
恭王府的更迭
•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 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 豪华宅第,时称“和第”。
• 嘉庆四年,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 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而宅子本身, 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 僖亲王永璘所有。
• 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 人物恭亲王奕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 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 用至今
恭王府内部构造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 采用绿琉璃瓦
东路: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 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
西路: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 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 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 寿宫式样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共40页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共40页

谢谢!Leabharlann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菊儿胡同改造

菊儿胡同改造
居住性 关于采光和日照,只有一户对采光表不满意,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其中最 严重者,其房屋“只有一间有“半天的阳光”,住在一层的有些住户反映室外的 “遮挡比较多,自然光很少“。一些户型比较好的家庭在夏天能享受到“穿堂风”, 一些平屋顶的住户则感觉“比较热,需要装空调”。对于噪音的干扰,大部分用户 还是持满意态度的,个别用户表示,只有当“隔壁装修”和“外国人开party时 “才会感觉到噪音的干扰。出乎笔者意料一的是,100%的被调查户都认为院子比 较安静,儿乎听不到噪音,‘对于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发出的噪音,他们并不 介意。不少一层的用户都反映下水道经常堵塞,对于采暖设备,一部分人表不“冬 天比较冷,供暖不足“,其中包含一些老年人。
关于住宅标准 这是20世纪90年代设计的住宅建筑的通病.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 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居民反映的厨房、厕所偏小的问题确实 存在,厨房内仅容一人操作.而厕所内如果放个洗衣机.就连人站的地方都没有了(图3)。 关于日照 根据访谈以及现场切身感受.日照确实存在不足,一层院落后排以及院落东西侧的房间 更为严重.在冬天基本没有日照的机会。 关于停车位设计
1向心性 新四合院采取的依然是四面围合式,南北方向 上有贯通的出入口,东西北向的出口被封住作 为私人使用的小院必经之地。这种出口的唯一 性,也给院强了院子作为核心空间的作用。
2开敞性 院子作为和自然界交流的开敞空间得到了大多数 居民的肯定。自然的各种素可以从项部流入院内, 阳光可以直射进来、风可以吹进来、雨水可以落 到院里,人们在院里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四季变化。
新四合院建筑则根据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巧妙的组织,形成灵活丰富的建筑形态:
建 筑 形 态
新四合院的心理感受 新四合院和旧四合院相比.从建筑形象以及空间尺度上来说.虽然两到三层的院落式 住宅比起那种行列式板楼来说,对于城市肌理的保护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差距还是很 大。主要是表现在空间尺度上,院落面积比一般的旧四合院略小但空间界定的高度又

旧城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

旧城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

菊儿胡同的历史

菊儿胡同。这一带已经是北京的东城,最沉重 的地方也就是这里了。北京那些老城文化中最 能沉淀下来的部分都以建筑的形式呈现在这里, 这里的每个胡同都有着显赫的过去和令人胆颤 的故事。比如说,东城菊儿胡同3号、5号和7 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 是住宅,7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 菊儿 胡同同。往后,7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 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 僧。
以新的思路解决旧城改造中的 四合院保护问题

以四合院私有化方式吸引各方资 金,实现四合院维修、保护的社 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城 市普遍推行公有制并最终实现了 私人住房公有化后,政府部门也 从此背负了全市职工住房的沉重 “包袱”。由于近些年来,随着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范围 内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各阶层人 士,已经开始介入旧城内四合院 建筑的保护利用领域。如在皇城 内的南、北池子、南、北长街、 南、北锣鼓巷、国子监街等重点 四合院街区,由港澳企业家及各 界人士依有关政策出资收购后, 都按院落原有的格局和建筑风格 重新修复利用,使原已危破的四 合院建筑在经过维修后得以延续。
旧城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
——传统四合院改造案例分析 赖怡 刘晓辉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 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 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 锣鼓巷鼓楼正东侧6001100米处,整个街坊面 积8.28公顷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 大街,西至南锣鼓巷, 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 与寿比胡同相通。全长 438米,宽6米,沥青路 面。现胡同北侧大部分 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
以旧代新


保存 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 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 限制”(Charly Jenks)。 保留城市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 是激发城市建筑创活力的源泉。

城市更新项目绿色低碳建设案例

城市更新项目绿色低碳建设案例

城市更新项目绿色低碳建设案例一、上海杨浦滨江改造:工业锈带变身生态秀带。

上海的杨浦滨江以前可是充满了老旧的工业厂房,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是它的旧模样。

但现在呢,那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1. 保留与改造建筑。

这里保留了大量有历史意义的工业建筑,像那些高大的厂房框架,并没有一股脑儿地拆除。

而是把它们改造成了创意工作室、艺术展览空间,还有时尚的餐厅。

这样既保留了城市的工业记忆,又减少了建筑拆除和新建所产生的大量碳排放。

就好比是给一个旧衣服重新设计、缝补,而不是直接扔掉再买新的,环保又时尚。

2. 绿色交通与公共空间。

沿着滨江设置了宽敞的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

人们可以悠闲地散步或者骑着自行车欣赏黄浦江的美景。

而且,公共交通站点也设置得很密集,鼓励大家绿色出行。

江边的绿地像绿色的丝带一样,种满了各种本地植物,这些植物不需要太多人工灌溉,靠自然降水就能活得很好,节省了水资源。

同时,它们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就像一群默默工作的绿色小卫士。

二、深圳南头古城更新:传统与现代的绿色融合。

南头古城可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候,也走上了绿色低碳的道路。

1. 建筑节能改造。

古城里的传统民居在更新过程中采用了很多节能措施。

比如说,屋顶装上了太阳能板,白天收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晚上就可以用来照明或者给一些小型电器供电。

这些太阳能板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能量收集器,从太阳那里免费获取能量。

窗户也进行了改造,换上了隔热性能好的玻璃,夏天的时候,外面再热,屋里也能凉快不少,这样就减少了使用空调的频率,降低了能源消耗。

2. 雨水收集利用。

南头古城里设计了一套巧妙的雨水收集系统。

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屋檐、地面的排水渠流到专门的雨水收集池里。

这些收集起来的雨水可以用来浇灌古城里的花草树木,还能用于一些公共区域的清洁。

这就好比是给古城接上了一个大自然的水龙头,既环保又节约。

而且,这种雨水利用的方式还能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时的压力,一举多得呢。

菊儿胡同调研

菊儿胡同调研

被遗弃的“合院形式”的复萌与创造四合院在50年代后的规划中是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全盘保之若有之,全盘否之者有之。

在规划实践中从50年代学苏的周边式与行列式之争,以至当时作为“先进”的小区规划的推行……已经不怎么采用“合院形式”,它被遗忘了,被遗弃了。

上述这一过程并不是中国的孤立现象,还要从西方近现代城市建筑史上的思潮谈起。

(一)从城市肌理的被忽略到寻找失去的肌理现代建筑学派的历史功勋这一点从住宅建设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就住宅设计本身来说,在现代建筑学派影响下,它逐步在改进,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它经历了下述的历程:—由于近代城市化带来住宅问题的严重性,一些旧的街坊沦为民窟,粗制滥造的廉价工宅充斥于各工业城镇。

经“工业慈善家”等提倡,出现各种工人新镇的理想,住宅的建设在改进,如芝加哥帕曼企业城镇(ComPanyTown)等。

—一些杰出的建筑师代表人物开始投入住宅与居住区设计这一域,井作了一定的推动,例如1917年的向勺斯特丹规划等住宅的兴起,推进住宅建设。

(二).寻找失去的城市秩序和机理从房屋脱离街道.到对传统城市空间的不屑一顾,忽略城市的整体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差不多走了几十年扭长的过祖。

这不是一种孤欧洲周劝式住宅的复翁。

当然,这时立的现象,而是近代建筑在这个历的周边式无论住宅单元本身与院内史转折前进过裸中的片面性。

二次大战前后城市建设的复杂性,捉也在这一时期前后,无论建筑徽见肘,应接不暇。

建筑与城市设与规划界逐步认识到CIAM所倡导计脱节,失去了城市的整体观念和的机械的概念化的“功能分区”空间组合的艺术。

(原因当然多端,所带来的恶果,很合分区(Mixed 从这一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Zoning)的思想重新被认识。

由此建般。

)虽然早在1904年在世纪转折之筑的形态学、类型学、城市建筑学交,CamilloSitte就提出城的种种思想逐渐形成。

1979年Rot市的空间艺术原则与城市的设计问Krie『着眼于广场和街道研究,题,40年代Saarinen总结古代城再塑造城市空间,提出城市规划与市与中世纪城市的创造原则,对更新必须要从属于城市的整体的逻Sitte理论重新予以提倡,呼吁城市辑。

北京菊儿胡同旧建筑改造分析43页PPT

北京菊儿胡同旧建筑改造分析43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Biblioteka 儿北京菊儿胡同旧建筑改造分析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吴良镛和菊儿胡同改造

从吴良镛“菊儿胡同”看中国旧城改造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城市改造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动笔的契机。

今天看了王受之先生《传统现代——中国设计何去何从》的文章后当初写作的初衷又开始强烈的萌动了,觉得不写出来有种不快之感。

于是走笔疾书成此下文——旧城是过去式、是过去的东西。

很明显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习惯而建造的。

让现代人去居住使用当然会觉得不习惯、不自在,改造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如何改造却困饶了几代人:是原封不动的保护?还是有选择性的保护?亦或是象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一般全盘否定?旧城改造涉及到两类建筑:一类是皇宫、宗庙建筑等官方或公众性的建筑;一类是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包括名人故居和民居。

现在好多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对前一类是采取保护或有选择性的保护,而对于后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对名人故居还是适当的保护,但是对待民居却是拆你没商量。

所以在现代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满是现代建筑的夹缝里突然出现几间极不协调的旧式建筑,就象在满是白子的棋盘中出现了几粒黑子。

所以一些激进派认为这种不和谐是旧式建筑惹的祸,于是几间仅存的旧式建筑也从视野中消失了。

这下清静了,到处都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相同的方盒子,都是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好似一统了,但城市却变得没有了个性,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

这还是原来的城市吗?这还可以用原来的名称来称呼它吗?用陈丹青的话来说:现在的上海已不是当年的上海,但悲哀的是它还叫上海。

中国的城市将向何处去?成为高速城市化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者,还应该包括城建决策者,如何协调这几方的观点是困难的。

除了一些比较超前的城市外,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建还是杂乱无章的,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

如何来保护和改造现代仅存的古代建筑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破坏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借鉴。

曾记否?1992年拆除的济南火车站。

这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建成于1911年,被誉为“远东地区最著名火车站。

老镇更新案例研究

老镇更新案例研究

限制性更新
重点保护与拆除重建结合、文脉延续 与新用途的挖掘
上海太平桥、青浦尚都里
拆除重建
拆除原址、新建传统风貌
北京菊儿胡同
案例:太平桥地段旧城改造地块
小顾浦改造地块
借鉴: 改造模式——街区整体改造,功能多样融合,塑造城市内核 新天地——空间对接,引入文化商业功能,激发城市活力 太平桥绿地——解决休闲、停车、景观等“老城常见病”
尚都 里 3.9公 顷 街巷空间
案例:朱家角尚都里 延续内涵=视线通廊+宜人尺度+色彩材料 手法创新=地块功能+建筑语言
老镇更新的三种方式整体性保护渐进更新逐步实施小尺度改善限制性更新意大利博洛尼亚苏州平江街区更新方式实施策略案例重点保护与拆除重建结合文脉延续与新用途的挖掘上海太平桥青浦尚都里拆除重建拆除原址新建传统风貌北京菊儿胡同案例
老镇更新的三种方式
整体性保护
尺度改善
案例 意大利博洛尼亚、苏州平江街区
案例借鉴:朱家角尚都里 完善旅游功能,提升辐射能力 传承 “古文化”、“水文化”的核心内涵,发挥街区外延效应。 具体功能从废弃厂房转变至商店、小旅馆的现代商业综合体。 传承街道尺度,具体手法创新 传承视线通廊、宜人尺度、色彩材料,但建筑语言现代化
传承要素: 桥与水上线 路
视觉焦点
朱家角 老镇
绿地 广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方面
(1)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城市肌理可 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 (2)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 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 人文的角度
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理解 (1)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 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 的认同感
(2)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 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 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 继承传统的文脉,体现建筑的时代性 -------- 菊儿胡同在北京城内,大环境是中国古老的都城,历史悠久,文 化背景丰富;建筑方面是富有特色的四合院民居。两者的协调
嵌在北京城的一道肌理
• 吴良镛先生提出了“有机更新”思想及建造“类四合院” 住房体系,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 其机理的原则。
严重的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人口拥挤、住房困难; 住房严重老化;生活设施落后与不 足,居民存在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 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
历史原因-----旧城居住区存在着
因此,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担负起 旧城改造和改善住房条件两方面的重担, 也是北京市旧城改造的试点之一。
特点
北京首例新四合院------新四合院建筑面积不过两千多平方米 设计者------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 地位与评价高------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通过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创新的 保持了原有的街区风貌并且提高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探索了一种历史城市中 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赢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认可,是一次成功 的旧城改造的试验。这组建筑群的设计,得到过“联合国人居奖”等奖项和 赞誉。 菊儿胡同与北京旧城中阡陌交织的那些胡同并无二致。真正让菊儿胡同闻名于 世的是那里隐藏着一片北京旧城中少见的新四合院——菊儿小区。上世纪90 年代初,它曾以旧城改造试点的身份引起过全北京,乃至全世界的重视。
交通
• 菊儿胡同开放的街坊 体系。使得住区中的 街坊路和步行道与城 市道路体系贯通在~ 起,形成了密集的路 网系统。密集的路网 系统有效减少了街区 外围的交通拥挤现象, 是一种可行的缓解城 市交通压力的途径。
密集≠拥挤
• •
分析 在改建中,吴良镛先生采取了更多 的进深数来强调庭院中“进”的概 念,而且在院的形态上又不断出新。 胡同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 京“鱼骨式”胡同体系的特点,以 信道为骨架进行组织,向南北发展 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 不同“跨院”。有的在传统厢房的 位置用过街楼联系两个庭院,使整 个建筑群交通方便,由此突破了北 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两条 南北信道搴东西开口,显得更四通 八达,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
• • •
• 传统肌理的破坏--大体量建筑阻断视线联系 环境上侵蚀古城肌理 有活力的传统场所消退 地方文化特色逐渐埋没 城市肌理延续断裂
• 北京菊儿胡同 • (1)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 这一片的完整性。 • (2)严格限制住宅建筑的高度 (三层为主) • (3)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 (4)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 街道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 院住宅
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 新和发展--------"新四合院"体系
•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街道、街块、广 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肌理图案是由许多支路、 小路和填其间的建筑物产生的
• 形态构成的角度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 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 的规模和组织规律
菊儿小区 5号院
41号院
原7号院
菊儿胡同7号院里的这座欧式别墅, 是当年荣禄府的主要建筑之一
• 菊儿胡同中“最破的地方”,是原来的41号院。这个门牌号码现在依 然保留在原处,是菊儿小区西侧的一个院落的第一进院子。菊儿小区 建成之前,那里是一座寺庙衍生出来的大杂院。41号院在明朝时是一 个朝廷大员的家庙,叫弘德禅林 • 清末民初,这座寺庙逐渐衰败。日本占领北京期间曾在此驻军。日本 投降后,不断有人搬进去居住,李福增家就是1945年住进41号院的 第一批。大殿、佛堂、厢房都被改成了住宅。后来,这里总共住进了 24户,80多口人。 • 地方只有那么大,人却越来越多,住户们只好在院子里不断加盖着房 子,小厨房、小房间、小棚子,逐渐把一座院子挤占得转不开身 • 菊儿小区建成至今已有20年。当年41号院的居民现在已经很难找到。 他们有的在1989年改建时就迁出,后来入住菊儿小区的住户,这些年 中或是已经将房子出售,或是在别处另购了新房、把菊儿小区内的房 子出租,都已经搬离了此处。
• 在建筑形式上,屋顶处理上以 一种精确的“度”分配了平坡 屋顶各自所占的量,使人觉得 这是现代建筑,又有传统四合 院的坡屋顶味。 • 在建筑用色上,则是基本沿袭 了传统,灰瓦粉墙,不时以稳 重的暗红提示人们这是一组谦 逊但很有活力的建筑群。同时 它和顶层的阳光屋告诉人们这 是现代的产物。同样的粉墙黛 瓦.在这里却有着皇城脚下的 大气严整,并与北京旧城的肌 理有机统一,使居民环境注入 新生活的气息,包含了传统的 历史文脉和多彩的文化内涵。
41号院
• 新四合院以传统四台 院为原型,每一个院 落组团由三个院落单 元组成,每一个院落 单元的中心是一个 10m x 10m的院子, 高度2-3层
建筑特色
建筑特色
新四合院的尺度的确和传统四合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却有着相似的空间特性
(1)向心性 中心的院子是回家必经的 空间---出口的唯一性--积极地交往空间 (2)封闭性 院落空间的封闭性一方面容 易让人心理上产生归属 感,另一方面也容易让 人产生“聚合”的心理 取向,在这一点上,四 合院和传统院落有着同 样的限定作用---安全感 (3)开敞性 与自然界交流的开敞空 间院落空间的开敞性使 进入其中的人产生开朗、 旷达的心理感受,并实 现了院落的生态功能。
• 有机更新 • “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 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 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 集无数相对完整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 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有机更新
• "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
• 有机更新 非生硬替换----维护 古城整体风格与肌理
北京旧城鱼骨式体系

作为北京人世代居住的 建筑形式,布局严整连片 成章的四合院,形成了四 通八达的胡同,由此产生 的胡同文化,构建了老北 京的城市文脉
北京城市机理分析
• 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院子、太和殿的广场, 公共广场都是一种方形 的空间组织。在北京旧 城区里,它是一个很严 谨体形之序,是一个严 整的结构体系,空间的 体系。所以对这样一 形态,应该在新的建筑 里面保留它的秩序,在 新的建设里面要有它的 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 我们就叫它为城市的肌 理。
• 保存
• 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 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限 制”(Charly Jenks)。 保留城市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 是激发城市建筑创活力的源泉。



为了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 菊儿胡同的改造是采取“肌理插入 法”,这是当年吴良镛所提出的理 论,即对四合院的改造并不是将它 全部拆除,而是根据其肌理局部地 以旧代新,用“新四合院”代替原 有的传统四合院。
• 主要遵循的原则------1建筑高度和密度控制
菊儿胡同
2探索新的建筑类型
3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场所
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肌理的保护和延续。
• 城市设计在较宏观尺度上的有 力工具 控制引导城市空间一形体秩序、 视觉秩序、场所文脉、城市形 • 态、城市形象特色等等,因为 城市肌理是上述这些方面特征 • 的物质投射和积累,是一个可 资观察和分析的参照系。
旧城改造计划
发展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
这条胡同被列为北京危旧房改造项 目---危旧房集中的街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个 高速发展的时期。北京作为有12亿 人口的中国的首都,城市发展更加 迅猛。发展需求未能通过城市规划 得到合理的疏解与安排,大多“聚 焦”在城市建成区的中心——旧城 区,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 的巨大冲击力。
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分析
四合院改造

菊儿胡同地区位于北京市二 环路以内东城区西北部,鼓楼 正东侧600-1100米处,整个街 坊面积8.28公顷 •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 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 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全 长438米,宽6米,沥青路面。 现胡同北侧大部分已拆建成楼 房四合院。
城市肌理控制的重要性
• “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居环境 到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文化不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 要我们给予充分的爱护与珍视。 我们要重视城市的固有文化, 要追求每座城市的文化特色, 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 类的文化遗产,尤其要保护与 发展既有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肌 理(Urban Texture)…。”
菊儿胡同的历史
• 从南锣鼓巷出来,就近就可以到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是一处充满历史文 化色彩的地方.北京那些老城文化中最能沉淀下来的部分都以建筑的形 式呈现在这里,这里的每个胡同都有着历史的故事。比如说,东城菊 儿胡同内3号院,5号院,7号院是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整个 荣府占了菊儿胡同的一半,中间有花园,西边立着洋楼,东边则是四 合院. 3号院是祠堂,5号院是住宅,7号院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 胡同。3号、5号于1986年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7号院 菊儿胡 同曾作过阿富汗大使馆。41号院原为寺庙。 • 明称局儿胡同。清乾隆时称桔儿胡同。桔,两音。一读“洁”;一读 “橘”。桔是橘的俗写。清末又谐音作菊儿胡同。菊儿胡同,1965年 改称交道口南大街,“文革”中一度称大跃进路八条。后恢复今名。
土地开发:低层≠低密度
• 根据菲涅尔(Frcsncl)的正方形 原理,每一个环的面积都和中 心正方形的面积相等。英国剑 桥大学建筑学院据此进行了一 项对住宅形式和居住密度关系 的比较,得出在建筑进深和层 数相同的情况下,庭院式住宅 的容积率可以达到塔式住宅的5 倍和行列式住宅的1.67倍,提 出了庭院式、内天井式和周边 式等更能有效利用土地的住宅 形式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