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2)历史性。

(3)辩证性。

(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政治期末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实际上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中间桥梁。

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与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关系则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研究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哲学概括和总结,阐明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阐明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环节。

4.科学技术与社会从哲学上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者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实际上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中间桥梁。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是什么,体系结构和研究对象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科性质而言,是属于哲学门类。

其研究的内容是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其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整体。

其学术体系是由总论、分论和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总论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自然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分论包括: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医学哲学以及地学和天文学哲学等一系列哲学;历史包括:前史和本史。

三、哲学与一般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哲学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

相互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就没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什么叫系统?系统包含的要素有哪些?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系统指:一般认为,运动变化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整体。

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四个要点: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内部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的结构。

3、系统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的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 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辩证法不断从突飞独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吸收营养,也不断批判地吸收各个相关学 科的优秀成果。
为量的差异和变化”。 ➢ 不彻底性。既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主张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物质运动来自
上帝的“第一推动”等。 ➢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最终却归到造物主创造整个自然界
的唯心主义营垒里”。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把事物的 性质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主张万物通过原子间的碰撞运动生成出 来;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认为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旋转;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 认为事物受外力作用产生位移,天体在“第一推动者”的作用下进行圆周运动。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 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 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 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主张上帝是自然界的本原,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幸福,宣 扬唯心主义思想;它通过歪曲篡改和残酷迫害等手段向人们灌输其荒唐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人发现了具有尊严、才能和自由的人以及和谐的、能动的、经验 的自然界。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生气勃勃的运动实体,人类可以用数学研究自然界,具有利用 和改造自然界的创造力。这些自然观思想批判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对朴素唯物主义自 然观向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和第一章
帝造人说 ……
3.观点和特征
1)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 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 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是流动和循环着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 的机能;
■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特征: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 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
■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 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 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 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动观和时空观; ■实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从存在到演化、从确定
性到随机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线性到非线 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 展; ■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 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 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 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重视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 系。
3.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 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 技术的重要纽带。
4、自然辩证法与其邻近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 学等,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 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绪论0.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1.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体系结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基本特征: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特征:实践性(主张自然界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界,这决定了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性(主张自然界的历史是人类生成的历史和自然界对人的生成作用的历史,时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性(统一:唯物论/辩证法,天然/人工自然界,人类/自然史,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能动性和变动性),批判性(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论”,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错误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意义):a.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b.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c.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理论前提。

自然辩证法部分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部分参考答案

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意义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有三: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第二、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

第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

(2)自然辩证法属于分支哲学,具有中介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比自然科学长,比马克思哲学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小,介于二者之间。

2、自然辩证法的意义a.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在转变之中”。

19世纪生物学首先发展为演化的科学,20世纪以来,物理学和化学也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

科学自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基本看法。

b.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种因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所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c.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不得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不得不从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审视这些问题,深刻把握和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合理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d.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e.建设现代化的需要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关键f.科研工作的需要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内涵与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4.科学技术与社会2.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曾指出人和自然是具有绝对的相互关联性的。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界具有同源性,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不存在与人类无关的自然界,没有自然界的进化和发展就没有人类产生的可能,没有人类和自然界的联系的自然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

(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资料,人类就无法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更无所谓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

此外,人类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资料,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离不开自然。

(三)社会是自然和人类的统一体。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的本质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目及答案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它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更不同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它是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二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一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学科。

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2.试说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与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居于自然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中间层次的地位。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哲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认识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不断增强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根据自己学科发展状况试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答:我的专业是森林经理学,它是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森林经理学也可称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它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森林经营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自然辩证法中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也是这一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思想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世界观,它要求人类坚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体系分三部分: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

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1一、结构决定功能。

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

二、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

自然系统的功能和其结构相比,功能是相对活跃的因素,由于系统和环境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因而功能的变化总是不断发生的。

于此相比,结构则是显得相对稳定的因素。

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本质特征:一、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二、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四、层次性。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

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

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进化与退化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有三:①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

②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

③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

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

(2)自然辩证法属于分支哲学,具有中介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要比自然科学大,又比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和抽象性小,介于二者之间。

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具体地说,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主要研究一下三个方面:(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研究和揭示自然界的根本性质(物质性、系统性、层次性)和一般规律(系统层次律、转化守恒率、循环发展率);(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观察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直觉思维、科学假说、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建立和应用的一般方法等;(3)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发展加速律、带头科学更替律、科技中心转移律、科学进化与科学革命交替发展律、科学分化与科学总和互动发展律。

3.自然辨证法的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自然界;以系统的方式烟花的自然界;自然界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

包括: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一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无不存在着互动关系。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即自然界内的一切物质和运动现象,涵盖了自然界的全面性。

其基本内容是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与变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1.物质的辩证性:自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所有物质都具有辩证性。

物质的辩证性包括质量与运动、本质与现象、个别与普遍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通过研究物质的辩证性,可以揭示物质的发展演变规律。

2.运动的辩证性: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辩证的运动性质。

自然辩证法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和变化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如物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生命演化过程等。

3.事物的辩证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呈现出矛盾、对立、统一以及螺旋上升、螺旋下降等辩证过程。

通过研究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可以理解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如冰雪融化时的升温与冷却等过程。

5.自然界的无限性: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系统,没有终点和边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的无限性,揭示事物的无限发展潜力和自然界的无尽变化。

例如,研究宇宙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生物进化的无限性等。

2.辩证性: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矛盾和对立面,研究事物的辩证发展和辩证变化。

它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斗争的动力,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发展性:自然辩证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和复杂。

4.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学说。

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自然辩证法研究物质和运动的规律,强调从物质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2、如何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灵感、直觉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显然为突然闯入脑际的“闪念”,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科学思维中的灵感与直觉,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是对客观规律性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实施本质的心领神会。他们的区别在于,直觉是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遂的顿悟;后者是思路受阻后的顿悟。一个是酣畅淋漓有如顺流直下;一个是山穷水尽转而柳暗花明。一个着重强调的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一个着重强调的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是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
①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②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③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10、试比较观察、实验的异同
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获得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应。科学的观察通常都要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的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坏境的选择,都有赖于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它既是接受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又是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实验”则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干扰或变革,以进一步揭示其意义。人类不只限于观察,还要进行思考和推理,以改变现象原来的状况,或者以一种分析方法来解剖现象,这就是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手段,这是科学认识不同于其他认识的根本特征,所以马克思说:“科学是实验的科学。”概括说,“观察”是指出事实,而“实验”是认识事实,并且提供这个事实与其它事实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哲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

自然辩证法哲学高等教育教育专区
五行相胜序:“金胜木,木胜土, 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
(3)阴阳五行说与《黄帝内经》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 “合 于阴阳,调于四时”、 “提挚天地, 把握阴阳”是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 总纲。
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体,内部器官及其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满足五行生克关系。
▪ 四因说: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什么东西形成的;形
式因是指事物根据什么形成的;动力因是指事物 形成的动力是什么;目的因是指事物为什么而形 成。目的因又称终极因,是核心。决定了亚里斯 多德的哲学是目的论哲学。
▪ 方法论与逻辑学:《范畴篇》、《分析篇》
§ 1. 2 古代中国自然哲学
百家争鸣,主要有六家:儒、墨、道、 法、名、阴阳。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儒、 墨、道三家。后来总体上是儒道交融, 墨学中绝。儒学总体处于主导地位, 道学亦始终延绵不绝。一般认为,对 于中国古代科学影响最大的,则要数 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八卦学说与《周易》:
《周易》包括两部分:《易经》(《周易上 经》)和《易传》(《周易大传》)。
(1)自然界是一个生成中的变易世界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序卦传》) “天地之大德曰生” (《系辞下传》)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
传》) 天的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 传》)
产生一个层次系统的世界,这是一个自 发组织起来的过程,其中没有上帝的位 置。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3)自然界变易动力:对立面相互作用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系辞上传》) “一阴一阳谓之道” (《系辞上传》) “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传》)
2、米利都学派: 以唯物主义 自然哲学为主要特色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变革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在认识和变革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方式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体系1.自然辩证法和哲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哲学。

在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介于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是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和桥梁、纽带。

2.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和自然界都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依据,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原理是从人类认识和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实践成果概括出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和应用。

它不可脱离科学技术去研究自然界,也不可代替科学技术的实证研究,而是对以自然界为主要对象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哲学的理论升华并为科学技术正确揭示自然规律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示和指导。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生全抱茬系的己有成果的概持布豆查二且页咱一鳃辩耻法必然会随着种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成就、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与机械论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

由此出发,他们研究了科学技术这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与观点启发了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与技术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

3.自然辩证法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由于自然辩证法不仅以整个自然界为对象,而且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题及答案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 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4、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一)时代性(二)实践性(三)科学性(四)创新性(五)自主性(六)人本性一、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研究对象:自然界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的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二、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论与辩证论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

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试探》展望1980
第一,自然辩证法要研究和揭示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既区别于哲学的最一般规律,又区别于各门自然科学具体的特殊规律,对哲学规律来说是特殊的,但对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来镜又是普遍的。

第二,在内容上都主张包括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第三,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材料。

翁维雄《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与功能的再认识》1990
自然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为指导的。

所以西方科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二者在哲学根本观点上存在着对立和分歧。

同时,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因而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用西方科学哲学来代替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米的历史观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性质都属于哲学。

不过自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为指导,阐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运动的一般规律。

从教学上看,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共同的宗旨是帮助学
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既然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就应当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

张纯成《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2006
科学性与哲学性
自然辩证法以交叉学科的性质发展起来。

向科学技术靠近,它具有科技性;向哲学靠近,它具有哲学性。

从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它更偏重于哲学,偏重于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分析,所以,自然辩证法归属于哲学学科。

但是,自然辩证法还确实具有科技性,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逻辑与理性特征在自然辩证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哲学性与非哲学性
非哲学性成果突出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学方向上。

在社会学方向上,一大部分自然辩证法从业者进行着“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等的研究”在这个方向上,自然辩证法目前产生的最新最高成果就是倡导建立科学技术学学科。

非哲学性与人文性
只要承认自然辩证法的非哲学性,它的人文性便可显现出来。

尽管自然辩证
法不是人文学科,但是,它却带有很强的人文性质。

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自然辩证法既“察时变”,又“化成天下”,可以说它对自然史的研究就是对“时变”的考察,它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就是“化成天下”的表现。

世界性与民族性
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创立的,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来说,它是外来的哲学和文化,具有很强的世界性,是世界的哲学和文化。

自然辩证法传入中国后,便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融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之中,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民族性,也是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问题。

重视和加强自然辩证法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大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