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577e4f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e.png)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一、选择题1、认识和研究人文地理的基本方法是:A、实地调查法B、定性研究法C、定量研究法D、系统分析法2、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A、土地利用现状B、地理空间结构C、社会文化表征D、经济活动状况3、关于确定大城市的界定,下面哪一个是正确的?A、以人口数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B、以经济规模大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C、以供给内容和选择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D、以功能模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4、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A、太阳辐射与地表温度B、人口的分布C、地貌的形态与演变D、土地利用的类型二、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___________。
2、大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表现在___________,也表现在___________。
3、社会文化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部分。
4、社会文化表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问答题1、请简要描述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地理空间结构、形态及其变迁;社会文化表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2、请简单描述大城市的界定?大城市的界定主要以人口的数量(万人)、社会经济规模、城市的综合实力(如城市的经济活动范围)、城市地域的影响范围、服务和消费需求等为界定的标准。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期末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d4658fbba0d4a7302763ab0.png)
一、选择题(*10)1.地理学学科分支(1)人口地理学(2)农业地理学(3)工业地理学(4)城市地理学(5)语言地理学(6)宗教地理学(7)旅游地理学(8)政治地理学(9)行为地理学2.扩散的类型文化扩散类型:(1)扩展扩散(2)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1)接触扩散(传染扩散)(2)等级扩散(3)刺激扩散。
3.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4.人口转变理论对应的学者及其论断(1)法国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2)美国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定量划分标准”(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5.政治地理学“心脏地带”的提出者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6.工业区/工业带的概念工业区是指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工业地带通常指在面积较大的国家内,工业生产活动分布相对集中的连片地带,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宏观空间表现形式之一,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上经过长期开发建设而形成。
7.我国的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比例数据)①非常稠密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400人以上,本区土地面积为89.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人口达到4.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8.8%,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552人。
②稠密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200-400人之间,本区土地面积为147.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5%,人口4.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3%,平均每平方公里283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13倍。
③较稠密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200人之间,本区土地面积为155.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3%,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4%,平均每平方公里155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④稀少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人以下,土地面积为5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9%,人口1.13亿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各章复习重点笔记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各章复习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3486da4998fcc22bcd10dbd.png)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笔记赵荣、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一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题1.分析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6afd852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a.png)
⼈⽂地理学-第⼆版复习资料.doc⼈⽂地理学要点及索引部分资料来源⽹络,请斟酌第⼀章绪论第⼀节⼈⽂地理:⼈⽂地理学以⼈⽂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P3):三⼤主题(P4):⼈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结合以上三⼤传统范式,⼈⽂地理学是关于⼈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要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特性(P5):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节古代地理学的奠基⼈(p6):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门独⽴的科学) 卡尔?李特尔(致⼒于探究⾃然环境对⼈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师近代⼈⽂地理的发展(P7)主要外在动⼒(P7) (1)通过地理⼤发现和⼀系列探险活动…;(2)科学⾰命带来的冲击…;(3)其他学科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近代地理学的代表⼈物(P7-P10):德国: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者;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物法国:维达尔?⽩兰⼠:⼈地相关论⽇吕纳:把⼈⽣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英国:麦⾦德:⼤陆腹地说罗⼠培:主张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亨丁顿:⽓候对⼈类⽂明的决定性影响巴罗斯:提出⼈类对于⾃然和⽣物环境的适应观点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于探讨⼈类⽂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哈特向:区域学派的代表⼈物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主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强调经济地理与⾃然地理的密切联系费根、康斯坦丁诺夫: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门纯粹的经济科学现代⼈⽂地理学的发展(P10-P14):美国谢佛区域学派苏联向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相分离的⼆元论观点中国⼈⽂地理的发展(P14-P18)近代:竺诃桢、胡焕庸、李旭旦复兴⼈⽂地理现代: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针…第⼆章⼈⽂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节⼈⽂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主题(P23-P35):⽂化X,⽂化扩散,⽂化⽣态学,⽂化整合,⽂化景观。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1a7e9a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7.png)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47d0fb56700abb68a882fb78.png)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第2章人文地理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旅游地理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
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 r 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
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
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ebf6c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9.png)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的理论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四)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1、农业景观➢人类在自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是环境的镜子。
➢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
➢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交叉型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2、农业区位论是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之一,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代表,主要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该理论认为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从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是土地利用问题普遍性原理论基础。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
(1)假设条件(2)6个农业圈①自由农作带:最接近城市市场,土地用于生产不易运输和易腐食品,以蔬菜、牛奶和花卉为主。
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②林业带③作物轮作带④谷草农作带:主要为谷物和畜产品,经营较为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了休闲地。
⑤三圃农作带:农业经营粗放,土地大量休闲,实行三圃农作制。
⑥畜牧带(3)意义首次确立了对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补充: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74ff94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5.png)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一)聚落起源与发展1、城市化与乡村聚落: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被称为居民点。
它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①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②集镇: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亦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城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③乡村分类:一般类型(按形态分:密集型、分散型、半聚集型)和活动型✧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条理,大方块形团聚状。
✧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
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的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
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
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
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服务为帐篷式,可拆迁。
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草棚,容易搭建。
上诉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特殊类型:a.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
聚落出现的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b.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
c.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2、起源和发展3、城镇标准(二)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成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活动和价值观念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4bdfc48312b3169a451a486.png)
人文地理第一章:绪论一定义: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近代人文地理学: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3) 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f99066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b.png)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知识点总结1.1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特点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人口发展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人口死亡率的下降2、人口出生率先上升后逐渐下降3、发达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出现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呈增长趋势,而且每10亿增长所用的时间一直在缩短,目前虽然人口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
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形式,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个基本要素。
(1)★★★人口转变理论①兰迪“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2、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3、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②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型(融合前人的观点)1、高位静止阶段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出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D: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③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型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并非始终由高往低降。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解读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1fa5cb9b90d6c85ed3ac676.png)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复习要点客博他乡2012-01-06 21:21:27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国,发源地,拉采尔环境决定论系统理论(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赫特尔区域学派(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施吕特尔景观学派,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市场区位理论)法国,维达尔·白兰士人地关系,白吕纳(人地学原理)英国,麦金德(历史地理枢纽),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巴罗斯人类生态学。
索尔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俄国,经济地理学,地理学派巴朗斯基和萨乌什金,经济学派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思想萌芽,《禹贡》《徐霞客游记》等。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等,成立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创办《人文地理》学术期刊,翻译介绍国外人文地理著作、论文,出版了一系列教材、论著,逐步实现了人文地理学科的普及。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一、人文事项的空间表征——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学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中文化现象易于为接受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这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当面,存在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得其在当地存在。
迁移扩散的特征:1、比扩展扩散传播快;2、使文化现象出现孤立的点或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3、随着时间向四周传递,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4、存在周期性。
人文地理学_第二版_赵荣_考研整理
![人文地理学_第二版_赵荣_考研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dc7f4eb307e87100f6960c.png)
第一章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①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②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索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f2c385ca1711cc7930b7168d.png)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P33-P35)
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 础上,登加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代表人物:美国索尔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将此称为 “文化史层”研究。
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P14-P18)
近代:竺诃桢、胡焕庸、李旭旦复兴人文地理
现代: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五大主题(P23-P35):
文化X,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P22-P26):
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 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 —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 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P26-P28)
(1)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 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扩散速度的差异性。分为: 接触(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P73)
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P74): (1)极低的人口密 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 小集中。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P75)
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 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 平均寿命低。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170e0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a.png)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地理学代表人物。
2、扩散类型的应用。
3、种族分布。
4、古文明分布(文化特殊性)。
二、多选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近代德国地理学流派的主要地理学家。
3、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4、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哲学方法论。
三、填空1、民族具有的共同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2、民俗的特性。
(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相对稳定性、传统与变异性)四、名词解释1、文化2、形式文化区3、适度人口(要先解释人口容量的概念)五、判断题(主要以各个地理流派、地理学家经典理论论述为重点)六、简述题1、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提出过哪些主要理论。
(人地关系论的七个学说)3、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以课件上的内容为主)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5、世界人口分布的一半特征。
(10点)6、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七、论述题1、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论述尼罗河古文明形成的优越条件。
2、人地关系论的基本思想,举例说明人地关系。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的原因。
(自然、经济、政治三方面)5、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重大意义。
(6点)6、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利弊。
7、从狩猎到农耕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伟大创新。
(7点)八、读图题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示意图,分析其特点与原因。
(分5阶段)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放缓图,分析原因。
(6个)3、建国后中国人口变化图。
(分6个阶段,分析其原因及特征)第二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b9c61cf8bd63186bcebbc61.png)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整理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d295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0.png)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
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
课后答案复习资料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课后答案复习资料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2760560242a8956bece4bf.png)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2682b2ea417866fb84a8ea5.png)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人文地理学 赵荣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答案)
![人文地理学 赵荣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95bed30c22590102029da0.png)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第一章:绪论一定义: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近代人文地理学: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3) 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
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二、文化的扩散的特点:1. 扩展扩散的特点: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商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文化区扩大而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2. 迁移扩散的特点: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三、基本理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理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1) 地理社会调查;(2) 科技文献资料法;(3)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1) 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2) 时间地理学方法;(3)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一、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发型等世界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
在同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居住在中国华北、东北等地的居民都属于亚洲地理人种。
小人种:则是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由社会习俗、内部婚配长期形成的人群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其余为美拉尼西北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二、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的%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海拔500m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小面积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世界人口分布还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暖湿地区)、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四大人口稠密区)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
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
三、人口迁移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人口迁移,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臵变动叫做人口流动;按涉及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的时间,可分为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按人口迁移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人迁移、集体迁移、自愿迁移、被迫迁移、自发移民和有组织移民等。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A 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1) 气候:气候较为适宜的中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2) 地形: 低平地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和高原上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可能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3) 土壤:中低纬指向性,冲积平原。
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4) 水体:提供水源和交通载体,海岸地区比内陆腹地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许多大小城市是沿河,沿湖,沿海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体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5) 矿产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现代人口稠密区。
B 社会经济因素:(1)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性因素);(2) 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较稀疏;(3) 政治因素:战争和人口政策;(4) 文化因素。
五、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具体反映在服饰、饮食等。
六、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指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
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在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
如欧洲和北美,流行文化几乎是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则是传统文化(艺会、相扑、茶道)和流行文化(洋服、摇滚乐、棒球)并存。
就国际经济文化而言,世界流行文化主要有足球、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农业起源: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
二、农业发展: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
现在只有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
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特点:①对土地进行轮种②原始的刀耕火种,土地贫瘠③同一块地上农作物的种子多种多样④人口压力较大时,会导致环境的恶化2、传统农业一般来说,从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整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特点:①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②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受自然环境影响大③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社会发展缓慢3、现代农业三、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四、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的布局:(1)世界粮食生产布局:A. 小麦的分布:小麦是一种温带作物,在27-57°N和25-40°S之间最为集中。
(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B. 水稻的分布: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带,其次是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拉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
C. 玉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美国,中国)。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A. 棉花的分布: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是世界棉花的主要产区,世界第二大棉花种植区是美国南部的棉花带。
B. 糖类作物的分布: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适合温凉的气候,以中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主要集中在欧洲(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波兰)。
C. 饮料作物的分布:茶(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可可和咖啡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集中产于非洲西南沿海和拉丁美洲沿海地区。
巴西种植咖啡的面积最大。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一、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下: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工业,经过二百多年的扩散和发展,多集中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主要是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1)北美工业区○1新英格兰区○2中大西洋工业区○3摩霍克河谷区○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5大湖西岸工业区○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10西海岸工业区(2)欧洲工业带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
○1英国工业区○2莱茵-鲁尔工业区○3莱茵中部工业区○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3)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现俄、乌虽各自独立,但仍有较密切联系。
○1中央工业区○2伏尔加工业区○3乌克兰工业区○4乌拉尔工业区○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4)日本工业区日本二战后,它却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清化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