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杜甫)
五言绝句:杜甫《八阵图》
五言绝句:杜甫《八阵图》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很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个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个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赏析古诗《八阵图》唐 杜甫
《 艺八 术阵 特图 色》
的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八阵图》的韵律:整首诗的韵律是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韵律严谨,节奏明快。
《八阵图》的节奏:每句诗的节奏明快,有强烈的韵律感,如 “八阵图”三个字的发音,都有强烈的节奏感。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整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非常和谐,使得整首 诗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历史的变迁
柳树:象征着诗 3 人对故乡的思念
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八阵图的描绘,表达 了诗人对古代军事战术的理 解和崇敬之情。
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表 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和人性 扭曲的反思和批判之情。
通过对战后和平景象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 往和珍惜之情。
《八阵图》的韵律和节奏:通过韵律和节奏的运用,使得诗歌 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诗的修辞手法
01
运用对仗修辞,使诗歌语 言整齐、优美
02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八阵图的 壮丽景象
03
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增强诗歌的气势和力度
04
运用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唐赏
析
古
诗
杜
《 八
阵
甫图
演 讲 人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八阵图》的创作背 《八阵图》的主题内 《八阵图》的艺术特 《八阵图》的影响和
景
容
色
评价
《 创八 作阵 背图 景》
的
诗人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唐 1 代著名诗人,被誉 为“诗圣”
八阵图
八阵图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另版: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八阵图》简析
杜甫《八阵图》简析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①,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
【注解】
①“功盖”句:谓诸葛亮为相,建立蜀国,三分天下,功业盖世。
②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军事创造。
③“江流”句:历来相传,夔州有八阵图石,江流不能冲散。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是诗人初到夔州看到八阵图遗迹时所写的一首咏怀诗。
首二句高度赞颂诸葛亮的卓著功勋,他对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功劳盖世。
后二句抒发感慨,对其事业未成寄以同情。
这首怀古绝句,融议论于诗中,把怀古与述怀相融为一,给人一种遗恨悠绵、余意不尽之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杜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译⽂] 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出典] 杜甫《⼋阵图》注:1、《⼋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2、【注解】: 1、盖:超过。
2、⼋阵图:由⼋种阵势组成的图形,⽤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不转:指涨⽔时,⼋阵图的⽯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3、【韵译】:三国⿍⽴,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江流冲击,你布阵的⽯头从未转动。
遗恨千古,不能制⽌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4、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历元年(766)。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句是从总的⽅⾯写,说诸葛亮在确⽴魏蜀吴三分天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诸葛亮辅助刘备从⽆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
杜甫这⼀⾼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句是从具体的⽅⾯来写,说诸葛亮创制⼋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点古⼈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整,⾃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后句点出诗题,进⼀步赞颂功绩,同时⼜为下⾯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古诗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翻译赏析
古诗八阵图·功盖三分国翻译赏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前言】《八阵图》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翻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赏析唐诗《八阵图》
赏析唐诗《八阵图》《八阵图》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诸葛亮的敬仰和对他才能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简述了诸葛亮的赫赫功绩,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为蜀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八阵图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阵法,被誉为“八阵之冠”,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
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统一中国的遗憾。
诸葛亮曾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但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诗中,杜甫通过描写江水和石头的静止,来表达诸葛亮对历史的遗憾和对自己才能的骄傲。
最后两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他认为诸葛亮是一个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总的来说,《八阵图》是一首赞美诸葛亮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对他未竟事业的遗憾。
《八阵图》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为我们展现了蜀国名将诸葛亮的英雄气概和卓越才华。
以下是《八阵图》的续篇。
回望历史,遥想那风华绝代的三国时代,英雄豪杰并起,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擅长治国理政、精通音乐、书法等领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才。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英雄总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渐行渐远。
诸葛亮虽然创造了八阵图这一伟大的军事阵法,但仍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
他对自己未能实现统一的遗恨,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诸葛亮的一生依然留下了辉煌的业绩。
他运筹帷幄、以智谋著称,为蜀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道永恒的光,照耀着历史的长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杰出的英雄们虽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
如今,我们更应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继续传承诸葛亮的英雄气概,以他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唐诗三百首之《八阵图》
《八阵图》《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杜甫《八阵图》古诗词PPT
诗词内容
创作背景
杜甫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 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 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第三部分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 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由诸葛亮创制而成,反映了 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 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作者生平
短暂任职
乾元二年(759)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 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行为,感慨万千,创作了“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这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 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七月,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 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杜甫永远离开朝廷。
八阵图
唐代·杜甫
一 作者生平
目
二 诗词内容
录
三 诗词赏析
四 相关典故
第一部分
作者生平
作者生平
年少漫游
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到二十四岁,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他的父亲杜 闲当时任兖州司马,于是杜甫赴充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在游历中 与苏源明结交。到三十岁,即开元二十九年(741),从齐赵回东都 洛阳,在偃师首阳山下筑陆浑山庄,作文祭远祖杜预。同年,杜甫与 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在天宝三年(744)的春天,杜甫在洛阳遇 到大他11岁的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起畅游齐鲁,同往王屋山访 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于是返回梁园,遇到了高适,三人接伴同游 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
杜甫《八阵图》欣赏
杜甫《⼋阵图》欣赏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译⽂] 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出典] 杜甫《⼋阵图》欣赏:⼀、《⼋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盖:超过。
2、⼋阵图:由⼋种阵势组成的图形,⽤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不转:指涨⽔时,⼋阵图的⽯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韵译】:三国⿍⽴,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江流冲击,你布阵的⽯头从未转动。
遗恨千古,不能制⽌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四、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历元年(766)。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句是从总的⽅⾯写,说诸葛亮在确⽴魏蜀吴三分天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诸葛亮辅助刘备从⽆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
杜甫这⼀⾼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句是从具体的⽅⾯来写,说诸葛亮创制⼋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点古⼈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整,⾃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后句点出诗题,进⼀步赞颂功绩,同时⼜为下⾯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的意思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的意思“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八阵图》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1、盖:超过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翻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唐诗:杜甫《八阵图》原文赏析
唐诗:杜甫《八阵图》原文赏析唐诗:杜甫《八阵图》原文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杜甫《八阵图》原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生命。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八阵图唐杜甫的古诗朗诵 八阵图杜甫古诗赏析
八阵图唐杜甫的古诗朗诵八阵图杜甫古诗赏析杜甫是夜空中最耀眼的诗人星光之一,他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和古体诗,如五律的《春望》《望岳》、七律的《登高》、五言古体的“三吏”和“三别”等,他写的绝句就比较少了,有记载流传下来的五绝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其中写给诸葛亮的便有《八阵图》《武侯庙》两首。
杜甫对诸葛亮非常推崇,一共写了20多首诗,要知道即使是给他的好基友李白,杜甫也才写了15首而已。
在杜甫给诸葛亮的诗中,《八阵图》是历来评价比较高的一首,仅次于《蜀相》和《阁夜》。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释义:诸葛亮建立了盖世功勋,力压三国。
他的声名从创制八阵图开始。
任凭江流的冲击,到如今那阵中的石块依然牢固不动。
最让人遗恨的是,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吞并吴国是刘备的失策?在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曹丕)最强,吴国(孙权)次之,蜀国(刘备)最弱,所以为了自保,诸葛亮原计划是联吴抗魏,但因孙权暗中联合魏国杀了关羽,刘备刚打下汉中后头脑发热,便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兵攻打孙权,想要一举拿下吴国,结果一败涂地,刘备也死于白帝城。
蜀军损失惨重,而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由此埋下了蜀国灭亡的祸根,最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第五次北伐时,突患急病,逝于五丈原。
赞颂诸葛亮功绩这首诗是杜甫到夔(kuí)州时感怀诸葛亮所作,夔州正是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守之地,诸葛亮在夔州江滩修建了八阵图,作为攻吴失败的补救措施,而夔州也被刘备改名为永安县,也许他是想以此表达永享平安之意,可惜天不遂人愿,仅过了一年,刘备于永安宫病逝。
此诗首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开门见山地对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表达了赞颂之意。
刘备本无帝王之资,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才使蜀国能够三分天下。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句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八阵图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旅宿[唐]杜甫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解】:①凝情:凝神沉思。
悄然:忧伤的样子。
②断雁:孤雁。
警:惊醒。
③湘江:泛指江。
【解释】:在旅馆中没有好朋友作伴,自己一个人凝神沉思。
在寒灯下回忆旧日里的事情,听到孤雁的哀鸣惊醒难以入眠。
梦见返回家乡路途遥远,到家时已经拂晓,家书到家要隔上一年。
苍江上一片美好的烟雾与月色,门前有在小船上垂钓的人。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旅况的寂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在外旅宿,凄清的夜晚怀念家乡,抒发了自己沉郁的心情感受。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含蓄委婉。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锦城:锦官城,指成都。
丝管:弦乐,管乐的统称。
【译诗】:成都城里,日日繁弦急管,那美妙的乐曲伴着江风飘入云端。
像这样动听的乐曲呀,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到几次呢?【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俭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
八阵图的诗意
八阵图的诗意八阵图的诗意《八阵图》做者:杜甫本文:罪盖三分国,名下八阵图。
江流石没有转,遗恨得吞吴。
正文:一、八阵图:由八种步地构成的图形,用去练习戎行或做和。
二、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三、石没有转:指涨火时,八阵图的石块依然没有动。
四、得吞吴:是吞吴失算的意义。
翻译:三国鼎峙,孔亮的勋绩最为卓越,他创造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今。
听凭江流打击,石头却仍然仍旧,千年遗恨,正在于刘备失算念吞吴。
赏析:那是做者始到夔州时做的一尾咏怀诸葛明的诗,写于年夜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地、天、风、云、龙、虎、鸟、蛇八种步地所构成的军事练习战做和的阵图,是诸葛明的一项发明,反映了他卓着的军事能力。
“罪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那二句赞颂诸葛明的汗马功劳。
第一句是从总的圆里写,说诸葛明正在确坐魏蜀吴三分全国、鼎足而坐场面地步的历程外,功劳最为卓续。
三国并存场面的造成,当然有许多果艳,而诸葛明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天创立蜀国基业,应该说便是重要起因之一。
杜甫那一下度归纳综合的赞语,主观天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汗青实真。
第两句是从详细的圆里去写,说诸葛明创造八阵图使他申明愈加卓越。
对那一点前人曾屡添称赞,如成皆武侯祠外的碑刻便写叙:“一统经纶志已酬,排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排列,蜀外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那句诗则是更散外、更凝练天赞颂了诸葛明的军事业绩。
头二句诗正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齐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奉献,隐失精美工致,做作妥善。
正在构造上,前句劈脸提起,直截了当;后句点没诗习题,入一步赞颂功劳,异时又为上面凭吊遗址做了展垫。
“江流石没有转,遗恨得吞吴。
”那二句便“八阵图”的遗迹表达感叹。
“八阵图”遗迹正在夔州东北永安宫前仄沙上。
据《荆州图副》战刘禹锡《嘉话录》记录,那面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下五尺,六十围,擒竖棋布,布列为六十四堆,初末连结本去的样子稳定,即便被炎天洪流打击吞没,比及冬日火落仄川,万物皆得故态,惟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仍然如旧,六百年去纹丝不动。
唐诗《八阵图》杜甫赏析_唐诗三百首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唐诗《八阵图》杜甫赏析_唐诗三百首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着,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阵图(杜甫)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
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