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新版沪教版09112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一: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影响因素影响结果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观点及根本特色;认识溶液的一些性质2.认识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1.能够经过对比实验,概括、认识溶液的特色2.经过研究实验,认识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由感情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的一些根本方法,培育实验察看,剖析能力,培育研究精神【教课要点难点】溶液的观点、特色。

【教课过程】.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繁忙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方法,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师:同学们说得特别好,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课目的[大屏幕]二.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复师:果然这样吗?我们仍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研究一实验内容察看到的想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第1页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边同学们进行实验,并达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复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生:不是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可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好说物质在水中分别,共有几种状况?[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别生:三种状况师;同学们看面粉分别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淆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复[板书]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别在水中师:面粉分别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认真察看: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平均分别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平均,不稳固。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掉呢?生:洗师:用水洗后如不洁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别在水中,振荡后,分别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师:我们把这样的混淆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学会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要比较两种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大小,还需要寻找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创设情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是不相同的。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性呢?这儿有碳酸钠和硝酸钾,请同学讨论如何来比较碳酸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

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来比较碳酸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诱导思考】(1)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碳酸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100 g水能溶解10 g碳酸钠,也能溶解10 g硝酸钾,能否说明碳酸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师生归纳】在相同的温度下,在等量的水中,比较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碳酸钠和硝酸钾的质量的大小就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实验探究】在同一温度下(室温),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100 mL的水,再分别加入碳酸钠和硝酸钾,比较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碳酸钠和硝酸钾的质量的多少。

【讲解】要比较不同固体溶解性的大小一定要注意: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三个前提条件。

不同温度,不同溶剂量是无法比较它们的溶解性的。

【过渡】比较不同固体物质的溶解性,我们比较的是什么?比较的是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固体的质量。

其实比较碳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我们比较的就是它们的溶解度,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板书】1.溶解度的含义【讲解】为了便于比较许多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我们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 g。

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那么在上述实验中,在此温度下100 g水中碳酸钠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就称之为此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互相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五、教学流程。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知道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物质的溶解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教材分析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也可以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还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溶解性能够粗略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

在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需要确切地知道物质溶解性强弱程度,那么人们如何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1.固体溶解度(1)表示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状态:饱和状态;单位:克。

影响因素: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与溶质、溶剂的多少无关。

(2)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溶解度S/g S≧10 1≦S﹤10 0.01≦S﹤1 S﹤0.01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溶解度 溶解度 + 100g教 学 过 程友情提醒: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

(3)意义食盐在20ºC 的溶解度为36克,它表示在20ºC 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或者说:在20ºC 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个
部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物质溶解性的定
量表示”属于该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溶解度的概念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课时结晶的理论依据。教
材上对溶解度只是以单一的文字描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教学中
仅仅关注具体概念定义的简单识记和辨析,而是通过实验探究注重概念的生成和构 建过程,体验和感受概念的形成、深化和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定量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
手段
学空间,间以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巧设情境】今天冷不冷?与昨天相比 巧设情境、激发
1/6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溶解度概念建 立
齐声回答 思考、联想
呢?冷暖是我们对气温的定性认识,要比 较哪一天更冷,我们可以通过气温的定量 表示方法——温度来比较。我们上节课所 学的溶解性也是个定性认识,那么怎样定 量表示溶解性呢? 【板书】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律。配合开放性、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 层次性的问题设
学 生通过 分析思 考 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置,引导学生
总结得出:
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如何读懂溶解度
1、大多数固体物质 影响越大。
曲线,了解溶解
的 溶解度 随温度 的 【提问】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师借助放大镜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加深学生印象,并举实例让学生解释。
师设计了一组习题
师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常温下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并激发学生思考:谁能用更直观方法来表示?
师设疑:我们用实验方法可以测定硝酸钾在某些温度时的溶解度,怎样知道硝酸钾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呢?
师出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提问: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能获得那些信息?讲解,并告诉学生: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下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师设疑:利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呢?
出示两组习题。
师借助画图解释分析
师出示练习:一道溶解度曲线与溶质质量分数相融合的题目。
是借助动画讲解,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答案。
使学生初步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深化理解含义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物理研究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化学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体会化学与数学的联系,形成学科融合的思想,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溶解度曲线中涉及的点、线、面的信息,充分理解并亲自感受。
学生在坐标系中画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讨论得出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生完成练习
生思考并讨论
让学生带问题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生思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以设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入新课。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课题
第六章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精品】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精品】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 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________下,该物质在_______g溶剂里达到_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
2、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_;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__________,如_________;极少 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如__________。
6.3物质的溶解性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月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课时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2、学习描画溶解度的曲线,并掌握其应用。
重点
溶解度的曲线及其应用
难点
溶解度的曲线及其应用
教法及教具
分析与讨论练习与巩固交流与展示实验与探究


和溶液 ,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
(4)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珐码盒)、烧杯和________。
A.酒精灯B .药匙C.玻璃棒D.漏斗E.铁架 台F.量筒G胶头滴管
1.(2012.眉山市)某同学用25℃的水溶解一定量的NaCl, 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部分NaCI晶体没有溶解。然后该同学又用酒精灯加热至60C,固体全部溶解。那么在加热前后,以下各量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方法;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对饱和溶液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解性的概念;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向三只分别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面粉、食盐、食用油,搅拌.学生观察思考1:看了这几只试管中的物质,你有什么启示?学生:交流讨论讲述: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板书: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解性定义思考2: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想一下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讨论、猜想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剂的量、颗粒大小……探讨:下面我们做几个小试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分组实验:[实验一]: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实验二]:A、B两只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A中加入少量水,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实验三]:取一只试管加入5毫升水,再加入3克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教师在学生实验探究时巡回指导.思考3: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讨论:展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板书: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机修工满手的机油用什么洗去?为什么?2)菜锅上的油用热水比用冷水易洗干净,为什么?3)冬天洗衣服时用温水来冲洗衣粉,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物质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如一杯糖水中不断加糖是否一直会变得更甜?[思考1]:如果把溶液分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类,你会下定义吗?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16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板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思考2]:教材“饱和溶液”概念为什么有“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作为前提?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1]:两同学各取一支试管,分别加入5 mL水,室温下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硝酸钾,振荡,待前一份溶解后再加,直至有固体不再溶解.[实验2]:甲:向试管中加5 mL水观察现象;[实验3]:乙:将试管加热,观察现象.(将教材中20毫升水改为5毫升既节约药品又方便了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猜想:饱和溶液中能否再溶解其它溶质?教师演示:[实验4]:在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振荡,观察现象.(用硫酸铜颜色鲜明)学生惊叹!小结: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能再溶解别的物质.[思考3]:怎样判断某一溶液饱和与否?展示:盛有KNO3溶液的甲乙丙试管,其中甲乙为饱和溶液,甲试管中有晶体析出,乙丙无.问题:请判断哪支试管中溶液一定饱和?另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饱和与否?教师演示:[实验5]:在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不溶.在丙试管中再加KNO3,晶体还能溶解.小结: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交流与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结合上面实验1—3来总结、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注:上面的方法对大多数物质是适用的,但有少数几种物质(如氢氧化钙)却不适用.补充:日常生活中对溶液的分类有另一种说法:浓溶液与稀溶液.实验一中,1克食盐完全溶解在5毫升水中,而1克消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他们形成的溶液哪种比较浓,哪种比较稀?追问:如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来化分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交流讨论]: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讲述:请大家反思,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是否还有问题没解决?结束语: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的表现很好,希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勤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更多的问题.练习:1、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C、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与使用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都有关系2、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不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3、把一只新鲜的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鸡蛋沉入水底(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1)若向烧杯中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请解释原因.(2)若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浓盐酸,鸡蛋壳表面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6.3 物质的溶解性(2)学案 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6.3 物质的溶解性(2)学案 沪教版

第6章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用溶解度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2、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3、能理解溶解度定曲线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溶解度的概念难点: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先学:阅读课本18-21,划出内容并填空1、人们常用来定量描述物质的。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下,该物质在溶剂(通常溶剂为)中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

2、根据常温下(20℃)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和。

S≥10g,; 1g≤S<10g,; 0.01g≤S<1g,;S<0.01g, . 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的变化而变化(外部因素)。

3、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列表法、溶解度曲线法表示:P19-20○1溶解度曲线的建立:以为横坐标,以物质的为纵坐标。

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以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数据;也可以发现溶解度随变化的趋势;还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根据某温度时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物质的质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推断物质结晶的方法。

③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a大多数固体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b少数固体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________;c极少数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

4、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气体的溶解度;当压强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二)小组合作1、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强调哪4个方面?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表6-8: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4g。

在℃时,g水中溶解g蔗糖时,溶液达到状态,饱和溶液为g,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P24第4题,完成在课本上。

3、P19活动与探究:绘制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三)质疑拓展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某温度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能力目标: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学习难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面粉不易溶解于水,食盐、碱面(碳酸钠)容易溶解于水,这说明了什么?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这是为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物质溶解性的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

2.设置疑问:你认为,物质的溶解性与那些因素有关?归纳学生的猜想与假设,选择“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要求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分组探究1:P16活动与探究活动探究:实验1结论: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实验2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实验3填表: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4.分组探究 2:P17活动与探究实验1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提出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学生上讲台演示教材P17“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2、实验3总结:一般情况下,强调 : 对氢氧化钙而言,升温,可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降温,可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 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课目的: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要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互相转变。

教课要点:影响溶解性的要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 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 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工业制氯气往常采纳电解食盐水的方法,多,获得的氯气越多,为何工业上只用甚至 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 30%、40%沟通议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能否都简单溶解呢联想与启迪: P166小结:一、溶解性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研究: P166实验 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盐水好蔗糖水好熟石灰水差结论: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 1)不一样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样。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溶质溶剂溶解性食用油水差食用油汽油好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一样溶剂中的溶解性不一[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相关活动研究: P167实验 3填表:溶质溶剂溶解性室温硝酸钾水好加热硝酸钾水更好结论:(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相关。

沟通议论: 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 3 中在室温下将3g 硝酸钾加到5ml 水中,硝酸钾没有所有溶解,说了然什么呢(不可以无穷制的溶解,也就是不可以无穷制地提升溶液的浓度)那么,你可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何不用50%的食盐水呢沟通议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能够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研究: P167小结:①大多半固体,在必定量的溶剂内,跟着温度的高升,溶解量增加。

②大多半固体,在必定温度下,跟着溶剂的量增加,溶解量增加。

③在必定温度下,必定量的溶剂中,大多半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
教知识目标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知道溶
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学目标教材分析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重点
难点
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物质的溶解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地位和应用。

溶解度的概念及意义。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
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
温度变化不大,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也可以发现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还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二.问
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溶解性能够粗略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

在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
需要确切地知道物质溶解性强弱程度,那么人们如何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
弱呢?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1.固体溶解度
(1)表示方法: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单位:克。

影响因素: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与溶质、溶剂的多少无关。

(2)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溶解性
溶解度S/g
易溶
S≧10
可溶
1≦S﹤10
微溶
0.01≦S﹤1
难溶(不溶)
S﹤0.01
教学过程
友情提醒: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

(3)意义
食盐在20ºC的溶解度为36克,它表示在20ºC 时,食盐在100
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 克。

或者说:在 20ºC 时,在 100 克水
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交流与讨论】食盐在20ºC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在20ºC时食盐的
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36:100:136,该饱和溶
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36 ÷(100+36)×100% 。

【结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
= ×100% 。

溶解度+100g
(4)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溶解度曲线: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
①推测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②发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2.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

当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当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随压强减小而减小。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把25℃时某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升温至60℃(假设溶剂未因温度升高而蒸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
A.溶液质量不变B.溶质的质量不变
C.仍然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D.已经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2.要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措施是(C )
A.增加溶剂量B.充分振荡C.升高温度D.降低温度
3.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B )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C.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D.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
4.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C )A.硝酸钾的溶解度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D.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5.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其含义为: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

20℃时在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所得溶液质量是65.8g,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4% 。

五.归纳总结
1.固体溶解度
(1)表示方法:
(2)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3)意义
(4)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2.气体溶解度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