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好数感走进孩子心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良好数感走进孩子的心灵

学音乐要有“乐感”,学语文要有“语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常常将有关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方式思考问题。数感强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可能与其他人不同,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而然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方法来处理和解释。良好的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必备的条件,有了这种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反之,则会感到处处受制。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让良好数感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粗略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让他们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感受、体验有关生活情境、实例,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学生便会留意并细心观察、记录在校内、校外事物的数量。学生发现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如,我家在湾里新村33幢甲单元202室;我家的书柜里有45本书;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花20分钟;妈妈帮我买了一本《百科全书》要22元钱;今天的气温是18℃~25℃;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到电影院看电影,我们的电影票号码分别

是15排16号、18号和20号,手机号码有11个数字等。数既表示一个数量,也表示一个序数,还可以表示一个范围或编号。学生对数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也是建立数感的具体表现。当学生开始会用数学的眼光量化地看世界时,应该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数感了。

二、重视估算,培养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教材也同时把原选学的估算内容作为必学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的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培养学生的数感。

翻开新教材,你随时可以看到估算题,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多少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游览公园的门票需要多少元,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1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哪几题的得数接近于300,在算式后面打“√”等等。像这样估算的练习还有很多,有时不只是有明确要求估算的题目才需要估算,而要结合具体问题经常性地进行估算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发

展学生的数感。例如,第四册38页第4题,一班:我们班植了245棵树。二班:我们班植了173棵树。三班:我们班植了165棵树,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教材没有提出估算的要求,但是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口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问:三个班大约植树几百几十棵?对一般学生可以问:大约植树几百棵?这样的估算还可用以验证计算结果,提高计算正确率。估算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要灵活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做估算的有心人。长期这样坚持,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逐渐将估算内化为自觉自主的意识,形成一种习惯,随时估算,这无形中就会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交流分享,丰富数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分享的平台,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而丰富学生的数感。

例如,我在教学“通分”的内容时,在引入时出示和比较大小后,没有明确暗示学生直奔通分这个主题,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们集思广益,运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得出

了比较的方法。(1)将和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化成小数来比较大小;(2)将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即通分);(3)将和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根据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4)画数轴比较;(5)剪圆片或纸条比较;(6)用1-=,1-=,因为>(即剩下的多,那么减去的就少),所以<;(7)确定一个标准数,将和都与比较,-=,-=,<,从而得出<……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了很多种比较的方法。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和初步数感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像这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感素养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数感。

四、实践应用,强化数感

现实生活是儿童学习的源泉,教师应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契机,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自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强化数感。如,学习了米、千米的认识,让学生估算学校操场的长、教室的长和宽、黑板面的长和宽;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测量教科书的长和宽,课桌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学习了统计图表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统计一至六年级各班人数、男女生人数,并制成统计表。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附近新村调查各住户一年支出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等情况,绘制成

统计图,分析所获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事物,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

数感来自于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着数学实践活动。数学实践可使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因此教师有时还应针对教材缺“面向现实”这方面的内容,积极探索,灵活设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国庆节”到了,“王晓腾”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让他到上海旅游3天,但不得超过3天,回常州不得超过晚上的9点。让学生帮“王晓腾”查找常州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等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订旅游计划。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有效地强化了数感。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每一个孩子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自觉地从数学的角度、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理解和揭示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花园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