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科概论.docx
机械工程概论
1.1 机械的基本概况
机械是由零件、构件和部件组成的。 1)零件。零件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机械的不可拆的基
本单元,也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单个制件,如齿轮、轴等; 另一类则是专用零件,它仅适用于一定类型的机械中,并能 表示此种机械的特点.
2)构件。构件是在机构中组成机构彼此间具有一定相 对运动关系的基本单元。
1.1 机械的基本概况
1.1.3 制造业与机械工业 1.制造与制造业
所谓制造,即为人类按照市场需求,运用主观掌握的知 识和技能,借助于手工或可以利用的客观物质工具,采用有 效的工艺方法和必要的能源,将原材料转化为最终物质产 品并投放市场的全过程。
制造业是指将制造资源,包括物料、设备、工具、资 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 使用和消费的产品的行业。
1.3 机械工程发展
第四次发生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1760年,瓦 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不断改进,在爱丁堡制造出第一台 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1804年,英国人特莱维茨克发明 并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1830年,在法国修筑了从圣 亚田到里昂的铁路。蒸汽机车与铁路的普及,促进了西方 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的机械文明,奠定了现代工 业的基础。
图1-1 内燃机机构 a)模型 b)简图 1—气缸 2—活塞 3—连杆 4—曲轴 5、6—齿轮 7—凸轮轴 8—顶杆
1.1 机械的基本概况
3.机械 机械是机构和机器的总称。 设计机械的目的是完成预定的机械运动及特定的动作。
一般来说,每一种复杂机械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原动部 分,它是机械动力的来源;二是工作部分,它处于传动路线 的终点,完成机械的预定动作;三是传动部分,它是把原动 机件的运动和功率传递给工作部分的中间环节。现代机械 中又增加了第四个部分,即自动控制部分。
机械工程概论第1章
二. 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 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和团体意识,热爱祖国。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 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和正确运 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 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 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 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 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 基础知识。
三维结构设计
运动学、动力学 仿真分析
有限元分析、尺 寸、结构优化
运动学问题 虚拟样机
动力学问题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计算 机辅助设计),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设计的全过程,包括资料检索、方案 构思、零件造型、工程分析、工程制 图、文档汇编
典型的CAD/CAE软件简介
政治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 等 自然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 计
外 语:大学英语、专业英语 经济管理: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 理等
社会实践:学术讲座、军训、课外科技 活动、社会调查、公益劳动
机械学科基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工程热力学、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4.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计算、实验、 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 本技能。
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 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 势,具有文献资料查询及科技写作方面 的能力。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让我们一起努力!
机械工程概论
整机可用性 元件和整机故障多属随即性
元件故障基本独立无关 使用环境一般良好,有密闭和 保护,应力因素可预测
维9修.方式系统可一般靠以性预分防性析维和修预为主计
预防性维修意义不大
可1靠0性.预维计 修困性难设计
可能
数1据1准.备可靠公性用试数据验收集不易,积累尚未正规化
数据已广泛发布,已形成数据
积累制度
第四章 机械设计及现代设计方法
设计:人们根据预定目标来生产满足要求的信息的一种活动。
通过图形、文字、数据、符号表达出来。
§4-1 机械设计基本方法
明朝,设计制造同一人 基本结构的组合装置
直觉设计(远古~1500年) 经验设计(1501~1849年)
专门进行另部件研 究实验,有标准
设计发展阶段 半经验设计(1850~1949年)
早期二维机械CAD 仅仅是计算机辅助绘图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三维CAD技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Computer Aided Design)。
三维CAD的四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由线框造型设计/加工发展到曲(表)面造型设计
第二次:由曲(表)面造型设计发展到实体造型设计
采用最优化设计方法。
优化设计工作包含三个内容:
–建立优化数学模型;
–选取优化方法;
–用计算机进行求解。
(2)优化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搜索、迭代和逼近。即求解时,从某一初
始点出发,利用函数在某一局部区域的性质和信息,确定每 一迭代步骤的搜索方向和步长,去寻找新的迭代点,这样一 步一步地重复数值计算,用改进后的新设计点替代老设计点, 逐步改进目标函数,并最终逼近极值点。
现代设计研究设计的一般进程,包括一般设计战略和用于 设计各个具体部分的战术方法。要求设计者从产品规划、方案 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到实验、试制,按步骤有计划地进 行设计。
机械工程概论
机械工程概论机械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
从分类来看,传统机械有三类:一个是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的简单工具;石器时代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各种石斧、石锤和木质、皮质的简单工具。
几千年前,人类已创制了用于谷物脱壳和粉碎的臼和磨,用于提水的桔槔和辘轳,装有轮子的车,航行于江河的船及桨、橹、舵等。
所用的动力由人力发展到畜力、风力和水力。
二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蒸汽机械;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英、法等国迅速发展,许多人致力于改进各产业所需要的工作机械和研制新的动力机械——蒸汽机。
1765年,J.瓦特发明了有分开凝汽器的蒸汽机,降低了燃料消耗率。
1781年,瓦特又创制出提供回转动力的蒸汽机,扩大了蒸汽机的应用范围。
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应用从采矿业推广到纺织、面粉和冶金等行业。
制作机械的主要材料逐渐从木材改为金属。
机械制造工业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重要产业。
蒸汽机的发明和发展,促进矿业和工业生产、铁路和搬运机械动力化。
几乎成为19世纪唯一的动力源。
三是以一般电动机为主要动力来源的电子机械;20世纪初,出现了高效率、高转速、大功率的汽轮机,也出现了适应各种水力资源的大、小功率的水轮机。
19世纪后期发明的内燃机经过逐年改进,成为轻而小、效率高、易于操纵并可随时启动的原动机。
蒸汽机及其锅炉、凝汽器和冷却水系统等体积庞大、笨重,应用不便,慢慢被内燃机所淘汰。
19世纪末,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开始发展和推广。
20世纪初,电动机已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成为驱动各种工作机械的基本动力。
发电站初期应用蒸汽机为原动机;内燃机最初用于驱动没有电力供应的陆上工作机械,以后又用于汽车、移动机械(如拖拉机、挖掘机械等)和轮船,20世纪中期开始用于铁路机车。
内燃机和以后发明的燃气轮机和喷气发动机,还是飞机、航天器等成功发展的基础技术因素之一。
机械工程概论
总结第一章(1)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机器是人为的实体组合,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能代替和减轻人类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的转换。
机构是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各种实物的组合。
(2) 零件是组成机器的基本要素,即机器的最小制造单元。
各种机器中经常用到的零件称为通用零件。
在特定的机器中用到的零件称为专用零件。
(3) 一部完整的机器基本由原动机、工作机和传动装置三部分组成,较复杂的机器还包括控制部分。
(4)根据用途不同,机械可分为动力机械、加工机械、运输机械、信息机械。
动力机械主要用来实现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量间的转换;加工机械主要用来改变物料的结构形状、性质及状态;运输机械主要用来改变人或物料的空间位置;信息机械主要用来获取或处理各种信息。
(5)加工机械包括各类加工机床、农业机械、林业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食品机械、钻探开采机械等。
(6)动力机械经历了从蒸汽机、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内燃机到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7)机械加工包括铸造、锻压、钣金、焊接、热处理等技术及其装备,以及切削加工技术和机床、刀具、量具等。
(8)从18世纪起,机械设计计算从材料强度方面和机械结构的力学分析方面提高了精确度。
第二章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形式。
平衡是机械运动的特殊情况。
理论力学包括三个部分: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轨迹、速度、加速度)。
动力学——研究受力物体的运动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1.1 静力学(1) 基本概念1) 刚体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是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图片 2-6 刚体2)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图片 2-7 力的三要素按作用方式,力分为集中力和分布力。
机械工程概论
机械工程概论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
作为中国人,我非常的自豪,因为在我国古代我们的机械水平曾远远地领先世界。
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采矿技术与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000多年。
我们的祖先曾有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
还有陶瓷、丝绸、这些都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
每每看到这些,中国人无不为之感到骄傲的。
我们有辉煌的历史,但也有落后的历史,我们国家也曾因为落后被列强入侵,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切都和机械的发展分不开。
晚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在此期间西方列强通过发展机械壮大了武装力量。
制造和发展了枪炮等杀伤力的武器。
所以我总结出了科技可以强国,所以作为机械学科的学子,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国的机械产业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是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
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喜欢上了现代化先进的制造技术。
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还有数控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产业。
CAD/CAM 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对制造业的制造模式和市场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生产模式的转变和制造业市场形势的变化。
在当今的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我感觉掌握先进的设计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看到那全自动化的数控机床在加工零件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高效率,高精度的加工机床以最美的姿态制造着精密复杂的工件。
那已经不是机器的简单的运转了,而是一场精彩的科技秀。
太漂亮了。
数控机床机床有着加工精度高而且质量稳定。
由于数控机床本身制造精度高,又是按照预定程序自动加工,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
使同一批零件一致性好,产品质量稳定。
还有生产效率高。
由于能在一次装夹中加工出零件的多个部位,省去了许多中间工序,一般只需要进行首件检验,大大缩短了生产准备的时间,故生产率高。
机械工程学科概论
机械工程学科概论引言机械工程是一门涉及设计、制造和使用机械设备的学科。
它是工程学的一个分支,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力学、热力学、材料科学、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等。
机械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早在人类发展初期就出现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工程的发展也变得日趋重要和复杂。
本文将介绍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机械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研究的是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原理。
它将工程科学原理和实践技术结合起来,为解决各种机械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
机械工程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系统:机械系统是由各种机械零部件组成的,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整体。
它包括传动装置、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
2.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功能需求和性能要求,设计出满足要求的机械系统和零部件的过程。
它需要考虑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等因素。
3.机械制造:机械制造是将机械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过程。
它包括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装配等工艺步骤。
4.机械运行原理:机械运行原理是研究机械系统内部运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的基础。
它涉及能量转换、动力传递、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5.自动化控制:自动化控制是机械工程中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研究如何利用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机械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控制。
二、机械工程的历史发展机械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明时期。
人类开始利用简单的机械装置来帮助他们完成劳动任务,例如磨坊、水车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工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程力学、热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逐渐建立起来,机械工程学科也形成了初步的体系。
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工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能源和环境技术等领域对机械工程的需求不断增加,机械工程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展。
如今,机械工程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多样化的学科,与各个领域密切相关。
机械工程概论第4章 机械制造工艺技术
4.1 概述
反而降低,同时,切削力也会大幅度地下降。按照这种假设, 在具有一定速度的高速区进行切削加工会有比较低的切削 温度和比较小的切削力,不仅有可能用现有的刀具进行高 速切削,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切削时间,成倍地提高机床的生 产率,而且还将给切削过程带来一系列的优良特性。国际 科技界和工业界经过实践验证了这个假设,并且从切削机 理上解决了高速切削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问题,确定了不同 材料高速切削的速度范围。 3.少、无夹具制造技术
4.1 概述
新型材料的应用,扩展了加工对象,导致某些崭新加工技术 的产生,如加工超塑材料的超塑成形、等温铸造、扩散焊 接;加工陶瓷材料的热等静压、粉浆浇注、注射成形等。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结合还促使某些新学科的形成,如半导 体硅材料与微细加工工艺相结合已形成一门崭新的微机械 加工技术。
新型材料的出现也使传统的铸造、锻造、焊接、热处 理、切削加工工艺的技术构成逐渐发生变化,如使焊接技 术从以“焊钢”为中心的时代,逐渐进入同时焊接各种非 铁金属乃至非金属的时代,使单一的焊接技术演变成焊接连接技术。 5. 重大技术装备促进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
高速、高效和高精度制造工艺的发展,推动了制造装备 的发展。近年来制造装备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包 括: 1)新型加工设备的研究开发。近年已取得不少进展,如多 轴联动加工中心、高效曲轴加工机床、点磨机床、加工与 装配作业集成机床等。近年出现的并联机床(虚轴机床)突 破了传统机床结构方案,在国内外有了快速发展。
4.1 概述
材料)假设条件,在其表面制备各种特殊功能覆层,用极少 量的材料就能起到大量的、昂贵的整体材料所能起到或难 以起到的作用,同时极大地降低制件的加工制造成本。传 统表面覆层技术包括电镀、电刷镀、化学镀、涂装、堆焊、 黏结、热浸镀、搪瓷涂覆等。优质清洁表面覆层技术包括 热喷涂、电火花涂覆、真空蒸镀、溅射镀膜、离子镀、分 子束外延、离子束合成薄膜技术等。综合两种或更多种表 面技术的复合表面处理技术也获得极大发展,复合表面处 理技术在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已获广泛应用,并 取得良好效果。各国正在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发展新型特殊 的复合表面处理技术,如复合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表面热 处理与表面化学热处理的复合强化处理技术,热处理与表 面形变强化的复合热处理工艺,镀覆层与热处理的复合
机械工程概论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机械工程概论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机械工程概论课是一门专题介绍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科学、技术、工程等问题的科目,旨在展示机械工程学科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介绍了机械工程的最新发展,让我们了解到机械工程科技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其择业范围。
机械工程的发展是从人类制造工具开始,从制造简单工具演进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再进而到铁器时代,用以吹旺炉火的鼓风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应用推广使得机械发展又更进一步。
同时,制作机械的主要材料逐渐从木材改用更为坚韧,但难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属。
机械制造工业开始形成,并在几十年中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机械工程通过不断扩大的实践,从分散性的、主要依赖个人才智和手艺的一种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指导的、系统的和独立的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机械大生产的主要技术因素。
动力是发展机械生产的重要因素。
17世纪后期,随着各种现实的需求,各种应用机械得以改进和发展。
之后,18世纪初出现了纽可门的大气式蒸汽机,用以驱动矿井排水泵。
但是这种蒸汽机的燃料消耗率很高,基本上只应用于煤矿。
但随着瓦特发明了有分开的冷凝器的蒸汽机和提供回转动力的蒸汽机,降低了燃料消耗率,扩大了蒸汽机的应用范围。
蒸汽机的发明和发展,使矿业和工业生产、铁路和航运都得以机械动力化。
蒸汽机几乎是19世纪唯一的动力源,但蒸汽机及其锅炉、凝汽器、冷却水系统等体积庞大、笨重,应用很不方便。
19世纪末,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开始发展和推广。
19世纪后期发明的内燃机经过逐年改进,成为轻而小、效率高、易于操纵、并可随时启动的原动机。
它先被用以驱动没有电力供应的陆上工作机械,以后又用于汽车、移动机械和轮船。
20世纪初,电动机已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成为驱动各种工作机械的基本动力。
机械工程概论第2章 机械工程基础
2.1 机械系统及其功能与组成
④安全性要求,包括强度、刚度、热力学性能、摩擦学 特性、振动稳定性、系统工作的安全性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性等。
⑤体积和质量要求,如尺寸、质量、功率质量比等。 ⑥经济性要求,包括设计和制造的经济性、使用和维修 的经济性等。 ⑦环境保护要求,如噪声、振动、防尘、防毒、“三 废”(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
一次动力机是把自然界的能源(一次能源)直接转变为 机械能的机械,如内燃机、汽轮机、燃气轮机等,其中内燃 机广泛用于各种车辆、船舶、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移动 作业机械,汽轮机、燃气轮机多用于大功率高速驱动的机 械。以一次动力机为动力源的机器比较多,比如汽车、飞 机、轮船、潜艇等。
2.1 机械系统及其功能与组成
2.1 机械系统及其功能与组成
4.操作与控制系统 操作与控制系统是使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功能执
行系统彼此协调运行,并准确可靠地完成整机功能的装置。 它的功能是控制或操作上述各子系统的起动、离合、制动、 变速、换向或各部件间运动的先后次序、运动轨迹及行程。 此外,还有控制换刀、测量、冷却与润滑的供应与停止工 作等一系列动作。
2.1 机械系统及其功能与组成
传动系统有下列主要功能: 1)减速或增速。把动力机的速度降低或增高,以适应执 行系统工作的需要。 2)变速。当用动力机进行变速不经济、不可能或不能 满足要求时,通过传动系统实行变速(有级或无级),以满足 执行系统多种速度的要求。
2.1 机械系统及其功能与组成
3)改变运动规律或形式。把动力机输出的均匀连续旋 转运动转变为按某种规律变化的旋转或非旋转、连续或间 歇的运动,或改变运动方向,以满足执行系统的运动要求。
4)传递动力。把动力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执行系统, 供给执行系统完成预定任务所需的功率、转矩或力。传动 系统在满足执行系统上述要求的同时,应能适应动力机的 机械特性。如果动力机的工作性能完全符合执行系统工作 的要求,传动系统也可省略,可将动力机与执行系统直接连 接。
机械工程概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工结合、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发展型人才。
在机械电子技术领域中从事理论研究、试验和工程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专业内容:本专业以力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
学习机电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等学科方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段;强调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思维方法、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主要课程(群):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传感与测试技术、智能控制与模式识别、自动化装置、机电系统设计、系统仿真等。
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面向国家建设多方面领域,主要从事机电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等方向的理论研究、试验测试、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机械设计与制造1.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机械工程概论
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绝对测量 相对测量 接触测量
非接触测量
描述 直接获得被测量的量值 测得与被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量,然后运用函数求得被测量 在计量器具上可以表示出被测量的全值 被测量与同类标准量进行比较,测出两个量值之差的测量法 计量器具的测量部位与被测表面直接接触 计量器具的测量部位与被测表面不直接接触
➢ 测量方法
❖机械测量技术
➢ 测量方法
❖机械测量技术
➢ 测量方法
❖机械测量技术
➢ 三坐标测量技术
随着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加工制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机械零件可以达到的加工精度越来越高,常规量具已经远远不 能满足机械零件对高精度的要求。也可以说,精密测量技术是 现代机械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国际上机床的加工 水平已能稳定地达到1μm的精度,正在向着稳定精度为纳米级 的加工水平发展。因此,精密测量与控制是适应精密加工技术 而发展起来的先进测量技术,它与精密加工相结合,形成了现 代制造技术的完整体系。三坐标测量技术是广泛应用于高精度 复杂机械零件的精密测量与控制技术的典型代表。
❖零件成形技术
➢机械பைடு நூலகம்件的分类
在机械零件的制造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零 件有轴类零件、盘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
轴类零件
❖零件成形技术
❖零件成形技术
盘 套 类 零 件
❖零件成形技术
箱 体 类 零 件
❖零件成形技术
➢ 零件成形方法
机械零件种类繁多,但其形状都是由一些基本表面组合 而成。零件的最终成形,实际上是由一种表面形式向另一种 表面形式的转化,包括不同表面的转化以及不同尺寸精度的 转化。转化过程的实现,主要依靠切削运动。不同切削运动 (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组合便形成了不同的切削加工方法。 常用的机械切削加工方法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铣削、 磨削等。对某一表面的加工可采用多种方法,只有了解了各 种加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才能合理选择加工方法,进 而确定最佳加工方案。
机械工程概论
机械工程概论机械工程是一门涵盖机械设计、制造、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工程学科。
它以满足人类对各种机械设备的需求为目标,通过研究、设计、制造和维护各种机械装置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机械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来介绍机械工程的概论。
一、机械工程的定义机械工程是一门工程科学,它涉及到机械原理、力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热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设计、制造和运行各种机械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机械结构、机械传动、机械控制、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内容。
二、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机械工程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最早的机械装置如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结构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而现代机械工程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开始。
工业革命为机械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蒸汽机、汽车、火车等机械设备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机械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工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机械工程的应用领域机械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工业领域,机械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能源行业、交通运输等领域。
机械工程应用于制造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能源行业,机械工程用于研究和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设备;在交通运输领域,机械工程用于设计和制造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船舶等。
此外,机械工程还应用于医疗卫生、农业、建筑等领域。
在医疗卫生方面,机械工程被应用于医疗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如MRI扫描仪、心脏起搏器等。
在农业方面,机械工程被应用于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在建筑领域,机械工程则用于设计和制造建筑设备,如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等。
四、机械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加,机械工程在未来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工业领域,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机械工程概论
机械工程概论
机械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工程技术学科。
它涉及材料学、力学、热学、机械制图、模制、数控加工、机械电一体化、集成制造等,是工程技术学科中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
机械工程不仅发挥着设计、制造机械设备的重要作用,还可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复杂的凝聚力学、流体动力学、热能系统、振动动力学、自动控制等领域的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按照机械工程有关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将它分为以下四大类:
.1)机械振动与噪声学:研究机械系统中的振动与噪声,探讨其工作原理及防治技术,以及有关的计算机技术。
2)机械及汽车工程:研究机械设备的构造、发展与改进,以及发动机、车辆及其控制系统和零部件的开发、制造、调试和运行。
3)机械热能工程:研究热物理、物理流体动力学、能量传递和传
热分析、内燃机和冷凝器的理论及其应用等。
4)机械控制工程:研究涉及机械工程中的各种检测、控制、规划、模式识别、信息处理及集成的技术,以及用计算机模拟的技术。
机械工程的发展正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能为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汽车和
航空航天等现代工业工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还可解决复杂的力学
和热能系统中的凝聚力学、流体动力学、热能系统、振动动力学和自
动控制等问题,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机械工程将继
续深耕产业技术及人力投资研究,把新技术和新产品快速转化成工业
化生产,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机械工程学科概论(doc 63页)
机械工程学科概论(doc 63页)机械工程学科概论姓名: XXX班级: XX-X学号: XX此课程概论总结,根据我们机械设计及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学课程,主要选取了以下13门课程,对其内容做一个浅显的归纳。
其目的除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更多的则是在这个总结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能力,精确自己的定位,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发展之路。
总的来说,这门课程,从内容上说,虽比较枯燥一些,但其站在一个统筹的位置上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我想它还是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
也希望老师能更多的更多的发掘这门课程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更加的易于接受和学习!虽然之前不怎么明白这门课程的意义,但在真正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却慢慢体会到了这门课程开设的价值所在。
最后,感谢老师在这一学期所做的努力!一、机械设计Part A 绪论1机械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Part B 机械设计总论1机器的组成2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3对机器的主要求4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5设计机械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6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7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8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9机械零件的材料及其选用10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11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简介Part C 机械零件的强度1材料的疲劳特性2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3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4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5机械零件可靠性设计简介Part D 摩擦磨损及润滑1摩擦2磨损3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4流体润滑原理简介Part E 螺纹连接和螺纹传动1螺纹2螺纹连接的类型和标准连接件3螺纹连接的预紧4螺纹连接的防松5螺栓组连接的设计6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7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8提高螺纹连接强度的措施9螺旋传动Part F 键、花键、无键连接和销连接1键连接2花键连接3无键连接4销连接Part G 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1铆接2焊接3胶接4过盈连接Part H 带传动1概述2带传动工作情况的分析3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4V带轮的设计5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防护Part I 链传动1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2传动链的结构特点3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4链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5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6链传动的布置、张紧、润滑与防护Part J 齿轮传动1概述2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3齿轮的材料及其选择原则4齿轮传的计算载荷5标准值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6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7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8标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9变位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概述10齿轮的结构设计11齿轮传动的润滑12圆弧齿圆柱轮传动简介Part K 蜗杆传动1蜗杆传动的类型2普通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3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4圆弧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5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6圆柱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Part L 滑动轴承1概述2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形式3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常用材料4轴瓦结构5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用6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7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8其他形式滑动轴承简介Part M 滚动轴承1概述2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其代号3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4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5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6轴承装置的设计7其他Part N 联轴器和离合器1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2联轴器的选择3离合器4安全联轴器和安全离合器5特殊功用及特殊结构的联轴器和离合器Part O 轴1概述2轴的结构设计3轴的计算Part P 弹簧1概述2圆柱螺旋弹簧的结构、制造、材料及许用应力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4圆柱螺旋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Part Q 机座和箱体简介1概述2机座和箱体的截面形状及肋板布置3机座和箱体设计概要Part R 减速器和变速器1减速器2变速器3摩擦轮传动简介二、机械原理Part A 绪论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4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Part B 机构的结构分析1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2机构的组成3机构运动简图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5机构自由度的计算6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7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8机构结构的型综合及其设计Part C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2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3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4综合运用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复杂机构进行速度分析5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Part D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3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4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5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Part E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2机械的自锁Part F 机械的平衡1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2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3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4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5平面机构的平衡Part G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概述2机械的运动方程式3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4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5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6考虑构件弹性时的机械动力学简介Part H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2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3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4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5多杆机构Part I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2推杆的运动规律3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5高速凸轮机构简介Part J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齿轮机构的特点及类型2齿轮的齿廓曲线3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4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6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与根切现象7渐开线变位齿轮简介8斜齿圆柱齿轮传动9直齿锥齿轮传动10蜗杆传动11其他齿轮传动简介12齿轮机构动力学简介Part K 齿轮系及其设计1齿轮系及其分类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3周转轮系的传动比4复合轮系的传动比5轮系的功用6行星轮系的效率7行星轮系的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8其他新型行星齿轮传动简介Part L 其他常用机构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3擒纵机构4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5不完全齿轮机构6星轮机构7非圆齿轮机构8螺旋机构9万向铰链机构10组合机构11含有某些特殊元器件的广义机构Part M 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1概述2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3机器人操作机的运动分析4机器人操作机的静力和动力分析5工业机器人操作机机构的设计Part N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1概述2机械工作原理的拟定3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4机构的选型和变异5机构的组合6机械系统方案的拟定7机械系统方案拟定举例8现代机械系统发展情况简介三、画法几何Part A 绪论1.1画法几何的任务及学习方法1.2投影法的基本概念1.3工程上常用的投影图概述Part B 点1.1两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1.2三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Part C 直线1.1直线的投影1.2特殊位置的直线1.3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及其与投影面的夹角1.4属于直线的点1.5直线的迹点1.6两直线的相对位置1.7直角投影定理Part D 平面1.1平面的表示法1.2特殊位置的平面1.3属于平面的点和直线Part E 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对位置1.1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平行1.2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的交线1.3直线与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Part F 投影变换1.1概述1.2换面法1.3旋转法——绕投影面垂直轴旋转1.4旋转法——绕投影面平行轴旋转1.5综合性问题解法举例Part G 基本立体1.1平面立体1.2常见回转体1.3同轴回转体1.4拉伸体Part H 平面与立体相交、直线与立体相交1.1平面与立体相交1.2直线与立体相交Part I 两立体相交1.1两平面立体相贯1.2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贯1.3两曲面立体相贯1.4两立体相交的计算机造型Part J 曲线1.1曲线概述1.2规则曲线1.3不规则曲线Part K 曲面1.1曲面概述1.2规则曲面1.3曲面的切平面1.4不规则曲面1.5常见的计算机曲面建模方法Part L 立体的表面展开1.1平面立体的表面展开1.2曲面立体表面——可展曲面的展开1.3曲面立体表面——不可展曲面的近似展开1.4变形接头的展开1.5展开图的CAD技术Part M 轴测投影1.1概述1.2正轴测图1.3斜轴测图Part N 透视投影1.1透视投影的基本知识和术语1.2点的透视投影1.3直线的透视投影1.4平面立体的透视四、机械制图Part A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2尺规绘图3徒手绘图Part B 计算机造型和绘图基础1 AutoCAD 2006绘图基础2AutoCAD 2006工程图的绘制3Inventor 9软件简介4Inventor草图的创建5Inventor特征的创建6Inventor部件装配基础7Inventor工程图的创建Part C 组合体1组合体的视图2组合体的构形和分析方法3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4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5标注组合体尺寸的方法6组合体的构形设计Part D 轴测图1轴测图的基础知识2正等轴测图的画法3正等轴测草图的画法4轴测剖视图的画法5轴测图的尺寸标注6斜二轴测图的画法7轴测图的选择Part E 机件的图样画法1视图2剖视图3断面图4其他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5机件各种表示法综合运用Part F 零件图1零件图的内容2零件的构形设计3螺纹4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5零件图中尺寸的合理标注6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7看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8典型零件图例分析9零件的测绘Part G 标准件与常用件1螺纹紧固件2键3销4滚动轴承5弹簧6齿轮7花键8焊接件Part H 装配图1装配图的内容2装配图的图样画法3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4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及明细栏、标题栏5装配体构形设计的合理性6部件测绘7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8看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9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五、液压与气压传动Part A 液压传动基础知识1液压传动工作介质2液体静力学3液体动力学4定常管流的压力损失计算5孔口和缝隙流动6空穴现象7液压冲击Part B 液压动力元件1液压泵概述2齿轮泵3叶片泵4柱塞泵5液压泵的噪声6液压泵的选用Part C 液压执行元件1液压马达2液压缸Part D 液压控制元件1概述2方向控制阀3压力控制阀5叠加式液压阀6二通插装阀7液压阀的连接Part E 液压辅助元件1管路和管接头2油箱3过滤器4密封装置5蓄能器Part F 液压基本回路1压力控制回路2速度控制回路3多缸工作控制回路4其他回路Part G 典型液压传动系统1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2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3液压压力机液压系统4装卸堆码机液压系统Part H 液压伺服和电液比例控制技术1液压伺服控制2电液比例控制3计算机电液控制技术Part I 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1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2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3液压元件的计算和选择4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5绘制工作图和编制技术文件6液压系统设计计算举例Part J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1空气的物理性质2气体状态方程3逻辑运算简介Part K 源装置及气动辅助元件1气源装置2气源净化装置3其他辅助元件4供气系统的管道设计Part L 气动执行元件1气缸2气动马达Part M 气动控制元件2压力控制阀3流量控制阀4气动逻辑元件5气动比例阀及气动伺服阀Part N 气动基本回路1换向回路2速度控制回路3压力控制回路4气液联动回路5计数回路6延时回路7安全保护和操作回路8顺序动作回路Part O 气动程序系统及其设计1行程程序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2多缸单往复行程程序回路设计3多缸多往复行程程序回路设计Part P 气压传动系统实例1气动机械手气压传动系统2气动钻床气压传动系统3气液动力滑台气压传动系统4工件夹紧气压传动系统六、机械工程控制基础Part A 绪论1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系统及其模型3反馈4系统的分类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5机械制造的发展与控制理论的应用6控制理论发展的简单回顾7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8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Part B 系统的数学模型1系统的微分方程2系统的传递函数3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4考虑扰动的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5相似原理6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7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8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C 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1时间响应及其组成2典型输入信号3一阶系统4二阶系统5高阶系统6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7δ函数在时间响应中的作用8利用MATLAB分析时间响应9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D 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1频率特性概述2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3频率特性的特征量4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5利用MATLAB分析频率特性6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E 系统的稳定性1系统稳定性的初步概念2 Routh稳定判据3 Nyquist稳定判据4 Bode稳定判据5系统的相对稳定性6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的稳定性7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F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1系统的性能指标2系统的校正3串联校正4PID校正5反馈校正6顺馈校正7利用MATLAB设计系统校正8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9关于系统校正的一点讨论Part G 非线性系统初步Part H 线性离散系统初步Part I 系统辨识初步七、材料力学Part A 绪论1 材料力学的任务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3 外力及其分类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5 变形与应变6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Part B 拉伸、压缩与剪切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2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3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4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5 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6 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7 失效、安全因数和强度计算8 杆件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9 轴向拉伸或压缩的应变能10 拉伸、压缩的超静定问题11 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12 应力集中的概念13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Part C 扭转1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2 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3 纯剪切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5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6 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7 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述8 薄壁杆件的自由扭转Part D 弯曲内力1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2 受弯杆件的简化3 剪力和弯矩4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5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6 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Part E 弯曲应力1 纯弯曲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4 弯曲切应力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Part F 弯曲变形1 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2 挠曲线的微分方程3 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4 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5 简单超静定梁6 减小弯曲变形的一些措施Part G 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1 应力状态概述2 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3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4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5 三向应力状态6 位移与应变分量7 平面应变状态分析8 广义胡克定律9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10 强度理论概述11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12 莫尔强度理论13 构件含裂纹时的断裂准则Part H 组合变形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2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3 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4 扭转与弯曲的组合5 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Part I 压杆稳定1 压杆稳定的概念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3 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4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5 压杆的稳定校核6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8纵横弯曲的概念附录Ⅰ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Ⅰ.1 静矩和形心Ⅰ.2 惯性矩和惯性半径Ⅰ.3 惯性积Ⅰ.4 平行移轴公式Ⅰ.5 转轴公式主惯性轴Part J 动载荷1 概述2 用动静法求应力和变形3 受迫振动的应力计算4 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5 冲击韧性Part K 交变应力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2 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应力幅和平均应力3 持久极限4 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5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6 持久极限曲线7 不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8 弯扭组合交变应力的强度计算9 变幅交变应力10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Part L 弯曲的几个补充问题1 非对称弯曲2 开口薄壁杆件的切应力弯曲中心Part M 能量方法1 概述2 杆件应变能的计算3 应变能的普遍表达式4 互等定理5 卡氏定理6 虚功原理7 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8 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Part N 超静定结构1 超静定结构概述2 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3 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利用4 连续粱及三弯矩方程忌考题Part O 平面曲杆1 概述2 曲杆纯弯曲时的正应力3 中性层曲率半径的确定4 曲杆的强度计算5 曲杆的变形计算Part P 厚壁圆筒和旋转圆盘1 概述2 厚壁圆筒3 组合厚壁圆筒4 等厚旋转圆盘Part Q 矩阵位移法1 概述2 轴向拉伸(压缩)杆件的刚度方程3 受扭杆件的刚度方程4 受弯杆件的刚度方程5 单元的中间载荷6 组合变形杆件的刚度方程7 受拉(压)杆件的坐标变换8 受弯杆件的坐标变换Part R 杆件的塑性变形1 概述2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能3 拉伸和压缩杆系的塑性分析4 圆轴的塑性扭转5 塑性弯曲和塑性铰6 梁的塑性分析7 残余应力的概念8 厚壁圆筒的塑性变形八、理论力学Part A 力系作用量1主矢、汇交力系合力2力矩、主矩3力系作用量、等效、平衡4力偶5力系简化6重心,平行分布力Part B 物体的受力分析1约束、约束力和主动力2常见约束及其约束力3受力分析与受力图Part C 平衡力系作用下物体的受力1力系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2平面力系平衡方程及应用3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4静定和超静定问题的概念5平面简单桁架6摩擦7滚动阻力偶8空间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Part D 点的运动学1矢量法2笛卡儿坐标法3自然法Part E 刚体的基本运动1刚体的平移2刚体的定轴转动Part F 刚体的平面运动1概述2刚体平面运动的解析法3刚体平面运动的分解4速度分析5加速度分析Part G 点的复合运动1概述2速度、加速度合成定理3科氏加速度4运动学综合题Part H 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1 惯性参考系中的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3非惯性参考系中的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Part I 动量定理1.动力学普遍定理的意义2.质点与质点系动量定理3.质心运动定理4.动量定理应用举例Part J 动量矩定理1质点系运动量的主矢、主矩2矩心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3刚体定轴转动动力学方程4转动惯量5相对运动动量矩定理6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方程Part K 动能定理1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2质点系动能3力的功4约束力的功,内力的功,理想约束5势能,机械能守恒6功率7动能定理的应用8动力学普遍定理综合题Part L 动静法1质点和质点系动静法2惯性力系的简化3动静法的应用4轴承动约束力,动平衡Part M 碰撞1碰撞的基本概念2应用于碰撞问题的动量和动量矩定理3恢复因数4质点碰撞的动能损失5撞击中心Part N 虚位移原理1约束、虚位移、虚功、理想约束2虚位移原理3广义坐标与自由度4广义力与平衡条件Part O 拉格朗日方程1达朗贝尔原理2动力学普遍方程(达朗贝尔一拉格朗日方程)3拉格朗日方程4拉格朗日方程的初积分Part P 振动1单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2能量法3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4单自由度无阻尼受迫振动5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九、工程流体力学Part A 绪论1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流体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地位3流体力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4工程流体力学内容简介Part B 流体及其物理性质1流体的定义和特征2流体作为连续介质的假设3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表面力质量力4流体的密度5流体的压缩性和膨胀性6流体的黏性7液体的表面性质Part C 流体静力学1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2流体平衡方程式3重力场中流体的平衡帕斯卡原理4液柱式测压计5液体的相对平衡6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压力7静止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8静止液体作用在潜体和浮体上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Part D 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基础1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2流动的分类3迹线流线4流管流束流量水力半径5系统控制体输运公式6连续方程7动量方程动量矩方程8能量方程9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10沿流线主法线方向压强和速度的变化11黏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Part E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1流动的力学相似2动力相似准则3流动相似条件4近似的模型试验5量纲分析法Part F 管内流动和水力计算液体出流1管内流动的能量损失2黏性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3管道进口段黏性流体的流动4圆管中流体的层流流动5黏性流体的紊流流动6沿程损失的实验研究7非圆形管道沿程损失的计算8局部损失9各类管流的水力计算10几种常用的技术装置11液体出流12水击现象13气穴和气蚀简介Part G 气体的一维流动1微弱压强波的一维传播声速马赫数2气流的特定状态和参考速度速度系数3正激波4变截面管流5等截面摩擦管流6等截面换热管流Part H 理想流体的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1微分形式的连续方程2流体微团运动分解3理想流体运动方程定解条件4理想流体运动方程的积分5涡缱涡管涡市渑诵鲁6速度环量斯托克斯定理7汤姆孙定理亥姆霍兹定理8平面涡流9速度势流函数流网10几种简单的平面势流11简单平面势流的叠加12均匀等速流绕过圆柱体的平面流动13均匀等速流绕过圆柱体有环流的平面流动14叶栅的库塔一儒可夫斯基公式15库塔条件Part I 黏性流体绕过物体的流动1黏性流体微分形式的运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2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的层流流动3边界层的基本概念4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5边界层动量积分关系式6边界层的位移厚度和动量损失厚度7平板层流边界层的近似计算8平板紊流边界层的近似计算9平板混合边界层的近似计算10曲面边界层的分离现象11绕过圆柱体的流动卡门涡街12物体阻力自由沉降速度13自由淹没射流Part J 气体的二维流动1微弱压强波在空间的传播马赫锥2微弱压强波气流折转角3斜激波4激波的反射和相交5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干扰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art A 绪论1 互换性与公差1.1互换性与公差的概念和作用1.2互换性的2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2.1标准化2.2优先数系3 几何量检测概述3.1几何量检测的重要性3.2几何量检测在我国的发展4 本课程的任务Part B 几何量测量基础1概述1.1被测对象1.2计量单位1.3测量方法1.4测量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学科概论姓名: XXX班级: XX-X学号: XX此课程概论总结,根据我们机械设计及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学课程,主要选取了以下13门课程,对其内容做一个浅显的归纳。
其目的除了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更多的则是在这个总结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能力,精确自己的定位,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发展之路。
总的来说,这门课程,从内容上说,虽比较枯燥一些,但其站在一个统筹的位置上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我想它还是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
也希望老师能更多的更多的发掘这门课程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更加的易于接受和学习!虽然之前不怎么明白这门课程的意义,但在真正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却慢慢体会到了这门课程开设的价值所在。
最后,感谢老师在这一学期所做的努力!一、机械设计Part A 绪论1机械工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Part B 机械设计总论1机器的组成2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3对机器的主要求4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5设计机械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6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7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8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9机械零件的材料及其选用10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11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简介Part C 机械零件的强度1材料的疲劳特性2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3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4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5机械零件可靠性设计简介Part D 摩擦磨损及润滑1摩擦2磨损3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方法4流体润滑原理简介Part E 螺纹连接和螺纹传动1螺纹2螺纹连接的类型和标准连接件3螺纹连接的预紧4螺纹连接的防松5螺栓组连接的设计6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7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8提高螺纹连接强度的措施9螺旋传动Part F 键、花键、无键连接和销连接1键连接2花键连接3无键连接4销连接Part G 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1铆接2焊接3胶接4过盈连接Part H 带传动1概述2带传动工作情况的分析3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4V带轮的设计5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防护Part I 链传动1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2传动链的结构特点3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4链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5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6链传动的布置、张紧、润滑与防护Part J 齿轮传动1概述2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3齿轮的材料及其选择原则4齿轮传的计算载荷5标准值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6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7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8标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9变位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概述10齿轮的结构设计11齿轮传动的润滑12圆弧齿圆柱轮传动简介Part K 蜗杆传动1蜗杆传动的类型2普通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3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4圆弧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5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6圆柱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Part L 滑动轴承1概述2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形式3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常用材料4轴瓦结构5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用6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7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8其他形式滑动轴承简介Part M 滚动轴承1概述2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其代号3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4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5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6轴承装置的设计7其他Part N 联轴器和离合器1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2联轴器的选择3离合器4安全联轴器和安全离合器5特殊功用及特殊结构的联轴器和离合器Part O 轴1概述2轴的结构设计3轴的计算Part P 弹簧1概述2圆柱螺旋弹簧的结构、制造、材料及许用应力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弹簧的设计4圆柱螺旋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Part Q 机座和箱体简介1概述2机座和箱体的截面形状及肋板布置3机座和箱体设计概要Part R 减速器和变速器1减速器2变速器3摩擦轮传动简介二、机械原理Part A 绪论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3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4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Part B 机构的结构分析1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2机构的组成3机构运动简图4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5机构自由度的计算6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7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8机构结构的型综合及其设计Part C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2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3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4综合运用瞬心法和矢量方程图解法对复杂机构进行速度分析5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Part D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2构件惯性力的确定3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4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5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Part E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机械的效率2机械的自锁Part F 机械的平衡1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2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3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4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5平面机构的平衡Part G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1概述2机械的运动方程式3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4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5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6考虑构件弹性时的机械动力学简介Part H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连杆机构及其传动特点2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3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4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5多杆机构Part I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2推杆的运动规律3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4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5高速凸轮机构简介Part J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1齿轮机构的特点及类型2齿轮的齿廓曲线3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4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6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与根切现象7渐开线变位齿轮简介8斜齿圆柱齿轮传动9直齿锥齿轮传动10蜗杆传动11其他齿轮传动简介12齿轮机构动力学简介Part K 齿轮系及其设计1齿轮系及其分类2定轴轮系的传动比3周转轮系的传动比4复合轮系的传动比5轮系的功用6行星轮系的效率7行星轮系的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8其他新型行星齿轮传动简介Part L 其他常用机构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3擒纵机构4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5不完全齿轮机构6星轮机构7非圆齿轮机构8螺旋机构9万向铰链机构10组合机构11含有某些特殊元器件的广义机构Part M 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1概述2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3机器人操作机的运动分析4机器人操作机的静力和动力分析5工业机器人操作机机构的设计Part N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1概述2机械工作原理的拟定3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和原动机的选择4机构的选型和变异5机构的组合6机械系统方案的拟定7机械系统方案拟定举例8现代机械系统发展情况简介三、画法几何Part A 绪论1.1画法几何的任务及学习方法1.2投影法的基本概念1.3工程上常用的投影图概述Part B 点1.1两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1.2三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投影Part C 直线1.1直线的投影1.2特殊位置的直线1.3一般位置线段的实长及其与投影面的夹角1.4属于直线的点1.5直线的迹点1.6两直线的相对位置1.7直角投影定理Part D 平面1.1平面的表示法1.2特殊位置的平面1.3属于平面的点和直线Part E 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两平面的相对位置1.1直线与平面平行、两平面平行1.2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两平面的交线1.3直线与平面垂直、两平面垂直Part F 投影变换1.1概述1.2换面法1.3旋转法——绕投影面垂直轴旋转1.4旋转法——绕投影面平行轴旋转1.5综合性问题解法举例Part G 基本立体1.1平面立体1.2常见回转体1.3同轴回转体1.4拉伸体Part H 平面与立体相交、直线与立体相交1.1平面与立体相交1.2直线与立体相交Part I 两立体相交1.1两平面立体相贯1.2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贯1.3两曲面立体相贯1.4两立体相交的计算机造型Part J 曲线1.1曲线概述1.2规则曲线1.3不规则曲线Part K 曲面1.1曲面概述1.2规则曲面1.3曲面的切平面1.4不规则曲面1.5常见的计算机曲面建模方法Part L 立体的表面展开1.1平面立体的表面展开1.2曲面立体表面——可展曲面的展开1.3曲面立体表面——不可展曲面的近似展开1.4变形接头的展开1.5展开图的CAD技术Part M 轴测投影1.1概述1.2正轴测图1.3斜轴测图Part N 透视投影1.1透视投影的基本知识和术语1.2点的透视投影1.3直线的透视投影1.4平面立体的透视四、机械制图Part A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2尺规绘图3徒手绘图Part B 计算机造型和绘图基础1 AutoCAD 2006绘图基础2AutoCAD 2006工程图的绘制3Inventor 9软件简介4Inventor草图的创建5Inventor特征的创建6Inventor部件装配基础7Inventor工程图的创建Part C 组合体1组合体的视图2组合体的构形和分析方法3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4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和步骤5标注组合体尺寸的方法6组合体的构形设计Part D 轴测图1轴测图的基础知识2正等轴测图的画法3正等轴测草图的画法4轴测剖视图的画法5轴测图的尺寸标注6斜二轴测图的画法7轴测图的选择Part E 机件的图样画法1视图2剖视图3断面图4其他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5机件各种表示法综合运用Part F 零件图1零件图的内容2零件的构形设计3螺纹4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5零件图中尺寸的合理标注6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7看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8典型零件图例分析9零件的测绘Part G 标准件与常用件1螺纹紧固件2键3销4滚动轴承5弹簧6齿轮7花键8焊接件Part H 装配图1装配图的内容2装配图的图样画法3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4装配图的零件序号及明细栏、标题栏5装配体构形设计的合理性6部件测绘7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8看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9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五、液压与气压传动Part A 液压传动基础知识1液压传动工作介质2液体静力学3液体动力学4定常管流的压力损失计算5孔口和缝隙流动6空穴现象7液压冲击Part B 液压动力元件1液压泵概述2齿轮泵3叶片泵4柱塞泵5液压泵的噪声6液压泵的选用Part C 液压执行元件1液压马达2液压缸Part D 液压控制元件1概述2方向控制阀3压力控制阀4流量控制阀5叠加式液压阀6二通插装阀7液压阀的连接Part E 液压辅助元件1管路和管接头2油箱3过滤器4密封装置5蓄能器Part F 液压基本回路1压力控制回路2速度控制回路3多缸工作控制回路4其他回路Part G 典型液压传动系统1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2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3液压压力机液压系统4装卸堆码机液压系统Part H 液压伺服和电液比例控制技术1液压伺服控制2电液比例控制3计算机电液控制技术Part I 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1明确设计要求、进行工况分析2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3液压元件的计算和选择4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5绘制工作图和编制技术文件6液压系统设计计算举例Part J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1空气的物理性质2气体状态方程3逻辑运算简介Part K 源装置及气动辅助元件1气源装置2气源净化装置3其他辅助元件4供气系统的管道设计Part L 气动执行元件1气缸2气动马达Part M 气动控制元件1方向控制阀2压力控制阀3流量控制阀4气动逻辑元件5气动比例阀及气动伺服阀Part N 气动基本回路1换向回路2速度控制回路3压力控制回路4气液联动回路5计数回路6延时回路7安全保护和操作回路8顺序动作回路Part O 气动程序系统及其设计1行程程序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2多缸单往复行程程序回路设计3多缸多往复行程程序回路设计Part P 气压传动系统实例1气动机械手气压传动系统2气动钻床气压传动系统3气液动力滑台气压传动系统4工件夹紧气压传动系统六、机械工程控制基础Part A 绪论1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系统及其模型3反馈4系统的分类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5机械制造的发展与控制理论的应用6控制理论发展的简单回顾7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8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Part B 系统的数学模型1系统的微分方程2系统的传递函数3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4考虑扰动的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5相似原理6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7数学模型的MATLAB描述8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C 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1时间响应及其组成2典型输入信号3一阶系统4二阶系统5高阶系统6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7函数在时间响应中的作用8利用MATLAB分析时间响应9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D 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1频率特性概述2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3频率特性的特征量4最小相位系统与非最小相位系统5利用MATLAB分析频率特性6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E 系统的稳定性1系统稳定性的初步概念2 Routh稳定判据3 Nyquist稳定判据4 Bode稳定判据5系统的相对稳定性6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的稳定性7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Part F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1系统的性能指标2系统的校正3串联校正4PID校正5反馈校正6顺馈校正7利用MATLAB设计系统校正8设计示例:数控直线运动工作台位置控制系统9关于系统校正的一点讨论Part G 非线性系统初步Part H 线性离散系统初步Part I 系统辨识初步七、材料力学Part A 绪论1 材料力学的任务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3 外力及其分类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5 变形与应变6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Part B 拉伸、压缩与剪切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2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3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4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5 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6 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7 失效、安全因数和强度计算8 杆件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9 轴向拉伸或压缩的应变能10 拉伸、压缩的超静定问题11 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12 应力集中的概念13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Part C 扭转1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2 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3 纯剪切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5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6 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7 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述8 薄壁杆件的自由扭转Part D 弯曲内力1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2 受弯杆件的简化3 剪力和弯矩4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5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6 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Part E 弯曲应力1 纯弯曲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4 弯曲切应力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Part F 弯曲变形1 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2 挠曲线的微分方程3 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4 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5 简单超静定梁6 减小弯曲变形的一些措施Part G 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1 应力状态概述2 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3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4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5 三向应力状态6 位移与应变分量7 平面应变状态分析8 广义胡克定律9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10 强度理论概述11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12 莫尔强度理论13 构件含裂纹时的断裂准则Part H 组合变形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2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3 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4 扭转与弯曲的组合5 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Part I 压杆稳定1 压杆稳定的概念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3 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4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5 压杆的稳定校核6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8纵横弯曲的概念附录Ⅰ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Ⅰ.1 静矩和形心Ⅰ.2 惯性矩和惯性半径Ⅰ.3 惯性积Ⅰ.4 平行移轴公式Ⅰ.5 转轴公式主惯性轴Part J 动载荷1 概述2 用动静法求应力和变形3 受迫振动的应力计算4 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5 冲击韧性Part K 交变应力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2 交变应力的循环特征、应力幅和平均应力3 持久极限4 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5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6 持久极限曲线7 不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8 弯扭组合交变应力的强度计算9 变幅交变应力10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Part L 弯曲的几个补充问题1 非对称弯曲2 开口薄壁杆件的切应力弯曲中心Part M 能量方法1 概述2 杆件应变能的计算3 应变能的普遍表达式4 互等定理5 卡氏定理6 虚功原理7 单位载荷法莫尔积分8 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Part N 超静定结构1 超静定结构概述2 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3 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利用4 连续粱及三弯矩方程忌考题Part O 平面曲杆1 概述2 曲杆纯弯曲时的正应力3 中性层曲率半径的确定4 曲杆的强度计算5 曲杆的变形计算Part P 厚壁圆筒和旋转圆盘1 概述2 厚壁圆筒3 组合厚壁圆筒4 等厚旋转圆盘Part Q 矩阵位移法1 概述2 轴向拉伸(压缩)杆件的刚度方程3 受扭杆件的刚度方程4 受弯杆件的刚度方程5 单元的中间载荷6 组合变形杆件的刚度方程7 受拉(压)杆件的坐标变换8 受弯杆件的坐标变换Part R 杆件的塑性变形1 概述2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能3 拉伸和压缩杆系的塑性分析4 圆轴的塑性扭转5 塑性弯曲和塑性铰6 梁的塑性分析7 残余应力的概念8 厚壁圆筒的塑性变形八、理论力学Part A 力系作用量1主矢、汇交力系合力2力矩、主矩3力系作用量、等效、平衡4力偶5力系简化6重心,平行分布力Part B 物体的受力分析1约束、约束力和主动力2常见约束及其约束力3受力分析与受力图Part C 平衡力系作用下物体的受力1力系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2平面力系平衡方程及应用3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4静定和超静定问题的概念5平面简单桁架6摩擦7滚动阻力偶8空间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Part D 点的运动学1矢量法2笛卡儿坐标法3自然法Part E 刚体的基本运动1刚体的平移2刚体的定轴转动Part F 刚体的平面运动1概述2刚体平面运动的解析法3刚体平面运动的分解4速度分析5加速度分析Part G 点的复合运动1概述2速度、加速度合成定理3科氏加速度4运动学综合题Part H 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1 惯性参考系中的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3非惯性参考系中的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Part I 动量定理1.动力学普遍定理的意义2.质点与质点系动量定理3.质心运动定理4.动量定理应用举例Part J 动量矩定理1质点系运动量的主矢、主矩2矩心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3刚体定轴转动动力学方程4转动惯量5相对运动动量矩定理6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方程Part K 动能定理1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2质点系动能3力的功4约束力的功,内力的功,理想约束5势能,机械能守恒6功率7动能定理的应用8动力学普遍定理综合题Part L 动静法1质点和质点系动静法2惯性力系的简化3动静法的应用4轴承动约束力,动平衡Part M 碰撞1碰撞的基本概念2应用于碰撞问题的动量和动量矩定理3恢复因数4质点碰撞的动能损失5撞击中心Part N 虚位移原理1约束、虚位移、虚功、理想约束2虚位移原理3广义坐标与自由度4广义力与平衡条件Part O 拉格朗日方程1达朗贝尔原理2动力学普遍方程(达朗贝尔一拉格朗日方程)3拉格朗日方程4拉格朗日方程的初积分Part P 振动1单自由度无阻尼自由振动2能量法3单自由度有阻尼自由振动4单自由度无阻尼受迫振动5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九、工程流体力学Part A 绪论1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流体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地位3流体力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4工程流体力学内容简介Part B 流体及其物理性质1流体的定义和特征2流体作为连续介质的假设3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表面力质量力4流体的密度5流体的压缩性和膨胀性6流体的黏性7液体的表面性质Part C 流体静力学1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2流体平衡方程式3重力场中流体的平衡帕斯卡原理4液柱式测压计5液体的相对平衡6静止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压力7静止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8静止液体作用在潜体和浮体上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Part D 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基础1流体运动的描述方法2流动的分类3迹线流线4流管流束流量水力半径5系统控制体输运公式6连续方程7动量方程动量矩方程8能量方程9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10沿流线主法线方向压强和速度的变化11黏性流体总流的伯努利方程Part E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1流动的力学相似2动力相似准则3流动相似条件4近似的模型试验5量纲分析法Part F 管内流动和水力计算液体出流1管内流动的能量损失2黏性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3管道进口段黏性流体的流动4圆管中流体的层流流动5黏性流体的紊流流动6沿程损失的实验研究7非圆形管道沿程损失的计算8局部损失9各类管流的水力计算10几种常用的技术装置11液体出流12水击现象13气穴和气蚀简介Part G 气体的一维流动1微弱压强波的一维传播声速马赫数2气流的特定状态和参考速度速度系数3正激波4变截面管流5等截面摩擦管流6等截面换热管流Part H 理想流体的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1微分形式的连续方程2流体微团运动分解3理想流体运动方程定解条件4理想流体运动方程的积分5涡缱涡管涡市渑诵鲁6速度环量斯托克斯定理7汤姆孙定理亥姆霍兹定理8平面涡流9速度势流函数流网10几种简单的平面势流11简单平面势流的叠加12均匀等速流绕过圆柱体的平面流动13均匀等速流绕过圆柱体有环流的平面流动14叶栅的库塔一儒可夫斯基公式15库塔条件Part I 黏性流体绕过物体的流动1黏性流体微分形式的运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2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的层流流动3边界层的基本概念4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5边界层动量积分关系式6边界层的位移厚度和动量损失厚度7平板层流边界层的近似计算8平板紊流边界层的近似计算9平板混合边界层的近似计算10曲面边界层的分离现象11绕过圆柱体的流动卡门涡街12物体阻力自由沉降速度13自由淹没射流Part J 气体的二维流动1微弱压强波在空间的传播马赫锥2微弱压强波气流折转角3斜激波4激波的反射和相交5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干扰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Part A 绪论1 互换性与公差1.1互换性与公差的概念和作用1.2互换性的2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2.1标准化2.2优先数系3 几何量检测概述3.1几何量检测的重要性3.2几何量检测在我国的发展4 本课程的任务Part B 几何量测量基础1概述1.1被测对象1.2计量单位1.3测量方法1.4测量精度2 长度、角度量值的传递2.1长度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