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精神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精神”的探索

闵行二中乔长虹

内容提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诚信品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实践意义是:

1、素质教育所需、社会发展所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生产生活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科技兴国”、“科技兴市”的战略决策已确立,社会已形成具备科学文化特征的时代文化。

1、校德育所需、学生发展所需:

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与市、区级重点中学的学生相比是确有差距的。因此,我们也企图通过科学精神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唤起学生追求崇高的科学精神所表现出的求真务实、客观公正、勤奋认真、坚持不懈、创新、自信等品质,从而促其挖掘潜力、获取智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校发展所需、科技教育所需:

学校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实施对象学生,也包括教师对科学精神普遍有较高程度的知晓,并能学会将科学精神用之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让科学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渗透于学校文化,渗透于学生日常活动中,从而推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内涵发展,使学校教育真正形成特色。对学校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一)、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成人、成材、成功”的科学精神教

育框架体系

突出三个板块:(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三者结合,三位一体,构成德育网络。体现四种理念(1)核心理念:(2)整合理念:(3)主体理念;(4)内化理念。渗透五门课程(1)学习课程:时政课,校班会,各科渗透;(2)专题课程:请名师、专家讲

座;(3)环境课程:班级布置、校园布置;(4)活动课程:(5)社会实践:

(二)、优化德育教育管理,强化科学精神工作目标

德育管理

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文化养校、品牌塑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策略,

文化建设

增强校园人文气息,培养学生内在精神,提升文化底蕴。突出“三个五”:

(1)班级文化“五有”:有班级之窗,有图书角、生物角、展示栏、班级网站。

(2)成功教育“五自”:自信、自治、自主、自律、自强。

(3)学生自主发展“五个一”:找到一种岗位,扮演一种角色,锻炼一种能力,体验一种感受,学会一种品质。

三、创新科学精神实践的抓手:

1、抓好“四支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会干部队伍;学生“党校”、“团校”;“青年教师沙龙”。

2、选定三个突破口:“走出去,看”;“请进来,听”;“坐得住,研”。

3、学生全程参与和主体内化的模式:通过“读、抄、做、写、评”五个教育环节或内在机制,实现“主体内化”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学习以恒,待人以敬,做事以信,讲规则、讲诚信、讲贡献是学校师生共同的追求,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正朝着校长提出的办学目标: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家园,成功的乐园”而不懈努力着;“敦厚善良,品行端正,励志勤勉,学贤思齐”已成为全校师生座右铭;走“规范+特色,和谐+绿色”之路正成为闵行二中的共同原景。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哲学以“仁”为核心,视中庸为道德,并提到“至德”境界,使中庸成为人们安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对待一切事物不偏不倚,既不可超过,又不可不及,做到中和。在儒家学说中主有命,承认命运的存在。孔子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讲的都是人之贤愚、生死、贫富非由人力所决定。所以儒家要求安命、立命和顺命,主张尽人事,以待天命。儒家这些思想已侵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影响到一代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性格。反映在科学上,古代科学对求积术达到精致地步,有许多技巧解决求积问题,但是就是没有最终跳出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范畴,无穷逼近思想也没最终形成极限和微积分理论。“中庸”的文化观念束缚了对变化中事物的研究,当然客观上也就影响和限制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上讲,我们深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当前的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何等之难。孩子尚未出世父母已替他们包办了一切,学校教师最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领导最喜欢听话的部下,这决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长期传统文化已渗透在我们民族思想、思维及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求新、求变,善于发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永不满足,从而形成对创新和更新的渴求。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更要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及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渗透科学精神。

一、研究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首先,从人类本性与生存发展方式上说,承认科学的目的价值,其实质是承认人类主体本性的现实性,承认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承认人类生存方式与目标的全面性与完全性。人,是一种有精神生活的生命,这种精神生活的本性与方式之一,就是有“求真求知”的理性需要与能力,并且这种需要与能力已不再仅仅是手段了。人类发展到今天,无论在哪方面都已经离不开理性、知识与

教育。很难设想,如果没有了科学的求知欲,没有了理性兴趣,没有了科学教育,如今的人类将会是什么样子。所以,现代人类总是把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当作社会进步的一大指标,当作文明的一个尺度。“求真求知”这种需要与能力的实现,意味着人在精神上的完善与进步,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

其次,从人类价值追求的目标来看,科学也不再仅仅是手段,而是成为人类最高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载体。如果我们要用最少的言词概括科学的本质的话,那么,“真、善、美”三个字就是最简单、最恰当不过了。科学不仅以求真为其使命,而且以臻善、达美为其成果和意境:科学既负有为人类功利与道德之善提供服务的责任,它所体现的诚实、谦虚、求实、严谨与执著等品质与风格,也代表着人类的一种基本美德;科学不仅可以用于改善与美化生活,而且如爱因斯坦所说:“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十分壮丽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对科学本身的追求,既是人对真善美与自由的追求,也是完整教育的真谛之所在。

再次,从其人文意义上看,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还造成一种人文化的独特的人格气质,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不懈地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它包含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超越现状的创造精神等,所有这些如果通过教育活动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个性品格,成为他们今后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话,这才真正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科学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有些精神(例如创新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艺术精神,有些精神(为人类服务)既是科学精神又是道德精神。因此,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那种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截然区分开来并且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也是有害的。

其实践意义是:

1、质教育所需、社会发展所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