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_语言和认知空间_认知多样性探索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11月第36卷 第6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Nov.2004
Vol.36No.6
介绍《语言和认知空间—认知多样性探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张达球 安徽师范大学 王葆华
S. C.Levinson.2003.S pace i n L anguage and Cognition—Ex plorations i n Cognitive Divers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ii+389pp.
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C.Levinson的语用学理论我国已多有介绍和评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Levinson的兴趣又转向了空间认知及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等领域,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空间认知的文章。《语言和认知空间———认知多样性探索》就是他近10年来对语言和空间认知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涉及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通过对多种语言和文化中的认知模式进行探讨,确认语言和认知空间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联系。全书共七章,我们逐一简述。
第一章“知识背景:西方空间思维观两千年”。本章对西方从古希腊有关物质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之间的对立,到现代美国空间先天论的心理学传统之间两千年的空间概念进行了回顾。
第二章“参照框架”。空间认知的概念基础是空间配位系统(spatial coordinate system)。作者认为,在这一核心领域,原有很多互不相关的空间概念都可纳入其相关性分析之中。适用于不同感知模态(如视觉记忆)或输出系统(如手势和语言)的不同类型的表征系统可采用不同的参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但整个表征系统的一个瓶颈就是许多语言不能表达一种或多种可能不同的参照框架。这样,由于参照框架之间的可转化性受到限制,空间系统必须要有统一的参照框架。
第三章“语言的多样性”。作者认为,语言表现的不同在于各自空间关系范畴化过程中语义参数的不同,即不同的配位系统,形成不同配位系统的不同原则,并由此产生不同空间场景中的“相同”与“不同”的范畴化。本章对空间场景范畴化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不同语言存在对多种不同类型空间的刻划。书中还描述了不同参照框架的变体形式以及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编码方式。
第四章“绝对心理:两种文化管窥”。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一般认为人类日常表现出的特定的“认知风格”可以部分归因于所说的语言。本章通过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地区的Hopevale语和墨西哥Chiapas高地Tenejapa语两种不同的土著语言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这两种在完全独立文化下演化的语言,却具有处于主导地位的绝对空间参照框架的相同特征。这可视为是具有相似认知基础的结果。
第五章“心理多样性:方法和跨语言例证的结果”。本章首先提出一种假设,认为一种语言倾向于选择一种特定的参照框架,即使用该语言和非言语认知中基本类型相同的配位系统进行思维,用该语言说话者在对相同场景进行语言编码时也会使用相同的参照框架进行记忆和推理。这种假设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证明。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参照框架来源的三种不同观点:建构主义、激活观、部分建构主义,认为最后一种观点最具合理性。
第六章“超语言:寻找路径和指明方向的参照框架”。本章用较为抽象的视角对语言和认知的相关性进行预测。对于一个空间配位系统,不同语言使用不同的语义参数。为了使用一种语义参数,个体语言使用者必须对语义参数进行思维计算。作者还把不同语言说话者所使用的基本方向词(如东、南、西、北),改为基于身体图式的配位(如前、后、左、右)。作者认为,这
・
7
7
4
・
样做的好处是说话者不仅易于辨认方位,还会保持精确的思维映射,从而不断更新其位置及其映射方向。作者还认为,人类进化可能留给我们(可能是全部灵长类)的是非常脆弱的先天性的方向能力。有了语言、手势和文化,一般思维方式才能把这些能力重新构建成实际的情形。
第七章“语言和思维”。在综合前六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概括了作者及其研究小组的研究发现并得出结论:明确反对先天论者关于人类基本概念具有统一性的思想,认为人类认知没有统一性。认知统一论的观点是认识论上简单化的结果。人类与文化共生演进观(co 2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认为,文化优于其它适应性,表现在其对新的条件做出快速反应。这就是为何人类控制着地球每一个角落的原因。由于语言既有交际的外部表征,同时也有其内部表征,并且其内部表征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语言中的文化变迁会在认知模式上有所表现。语言和认知的多样性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们之间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
本书重点探讨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语言和认知中的空间配位系统。不同学科之间对空间配位系统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本书在对四十多种小规模传统社会的非书面语言进行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空间配位系统进行了类型学归类。人类所有不同的感知、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都产生空间表征,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由于人们可以把所见表达出来,用意象来进行描述,所以这些方面完全有可能部分地融合。但到底多大程度上能融合?作者认为,不是所有语言都会使用全部空间类型,非语言认知也会在局部语言中的已有空间系统中有所反映。本书特别探讨了空间认知的一个特定方面,即空间性语言和日常思维中的参照框架。如The cat is behind the truck 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后面”,指物体
(卡车)本来固有的面,可以称为“后部”;另一种理解取
决于说话者的位置。这两种不同理解分别基于物体和说话者两种不同的参照框架,前者为“固有框架”,后者为“指称框架”或“相对框架”。本书运用空间关系对这种差异做出了诠释。
第二个重要问题是,运用空间配位系统这一特定的认知域来探寻关于语言和思维之间、语言符号和非语言范畴之间关系的普遍本质。作者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在语义参数的空间描述上存在实质性差异,而这
种差异又可以为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核心证据。即使在诸如空间思维的核心认知域方面,语言也可以对人们如何进行思考、记忆以及如何对空间关系和方向进行推理产生影响。空间表征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面现象,不同参照框架蕴涵不同的思维系统。语言差异与不同群体在空间认知上的主要差异相关,即语言不同会产生认知差异。
上述两条思路的结合引发我们对“心智架构”(ar 2chitecture of mind )问题的思考。人们可以从跨语言和
跨文化的考察中获得对这一问题的启迪。人类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将焦点聚集在具体语言的语义参数,观察其“内部空间”即概念系统,也许就会对人类内部语言或表征及其相互联系有一些新的发现。我们应如何认识语言和认知的关系。该书提出了如下几个“发现”:
1.不同人类群体使用不同的空间框架,语言和认知
之间存在不同的配位系统。
2.参照框架系统的差异可以进行类型学归类:固有
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子类划分。
3.语言中的参照框架与非语言记忆和推理中参照
框架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这表明语言对认知
具有主要的“沃尔夫效应”(Whorfian effect )。4.与所选择的参照框架相一致,不同的人类群体似乎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思维映射”
(mental map ),在行为、交际和文化等方面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作者认为,这些发现可以引发出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为什么人类认知这一中心区域会如此多变,而又如此明显地受语言和文化的限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许是,这是构成对人类认知共生演进观的核心证据,人类文化和认知的生物基础共生演进并相互适应。作者认为,当今认知科学大多低估了语言在思维上的转换能力。该书从人类语言与空间认知的关系角度似乎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一个证据。收稿日期:2004—7—20;
本刊修订稿,2004—9—30
通讯地址:200240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200233上海
应用技术学院外语系(张)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王)
・
874・2004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