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公开课)
(完整word版)逍遥游教案(公开课)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设疑点拨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逍遥游公开课优秀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提高其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特点
《逍遥游》作为古代文学经典,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教材注 重文化传承和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内容
本课程主要围绕《逍遥游》的文本内容展开,包括作者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文学形象、 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介绍和分析。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 拓展和延伸。
文本解读与赏析
深入解读《逍遥游》原文, 欣赏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 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分析
01
重点
掌握逍遥游的核心思想,理解 庄子的哲学观点,并能够运用
相关知识分析文本。
如何深入理解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以及如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02
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逍遥游 和庄子的基本思想。
分析文章结构和逻辑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自主练习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内容, 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写文章中的句式 和段落,提高学生的写作 能力。
背诵比赛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 争意识。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THANKS
养其良好的人文情怀。
03
适应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对经典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本课程正是基
于这一背景而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03Leabharlann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逍遥游》的文本内容, 理解其中的文学形象和表现手法,具备一 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逍 遥 游》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语言,感悟寓言,感受思想。
2、用诗、词、曲、联或整句总结点化自己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1、根据所提供的联句,理解段意,解读文意。
2、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3、试着用诗、词、曲、联或整句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方法】1、诱思探究,对联解读。
2、多媒体(PPT)。
【教学时间】2007年5月10日【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小家”的小对联,激发兴趣:“生命是一个过程,走完它,很长很长。
一个人走路,太寂寞;一群人上路,多欢乐。
”学习同样是一个过程,走完它,很长很长。
一个人学习,太寂寞;一群人学习,多欢乐。
让我们一起走过这四十分钟,去体味语文学习之乐。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下“小人物”的欢乐:(齐读)①登高见远假舆马以致千里君子日日学则终成大业顺风闻彰借舟楫而绝江河吾辈时时思即日臻妙境②琵琶女琵琶行琵琶弦上琵琶语青衫客青衫人青衫司马青衫湿③太史公报任少卿书通狂惑表私心昌黎翁祭十二郎文衔哀痛致诚意④不可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潜归园田唱隐居者之乐岂能摧眉于京城权贵,李白游天姥吟不遇者之愤⑤翠翠、窦娥、祥林嫂、林黛玉、杜十娘、李香君、朱丽叶、玛蒂尔德,古今中外,一群女人唱尽人生悲欢离合,诌出一套《哀江南》,《祝福》声回荡《茶馆》水生、马谡、小栓爹、青面兽、张公子、柳梦梅、葛郎台、别里科夫,中年老少,一堆男人演绎世间酸甜苦辣,写成一部《逍遥游》,《雷雨》声响彻《边城》⑥论学科,《语文》最葩,书本内有许多风雅。
鉴小说,古今名家;品名著,中外贤达。
更有那坐茶馆,观雷雨,赏罗朱,冤窦娥,沁人心脾,赏心悦目,潸然泪下。
2、名家对联,引入课题:让我们再体味一下“大人物”的欢乐:①对联: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②导语(涉及庄子其人及其思想):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庄子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他在天地之间,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
2.领略庄子散文想像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3.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1.知人论世,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背景,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
2.合作探究、个性鉴赏、研习探讨,在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基础上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并批判地继承“逍遥游”思想,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对生活有益的营养。
2.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缺乏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整体理解,要理解庄子汪洋恣肆、天马行空的行文,无端而起、迷茫恍惚的情感,高深莫测、艰深难明的思想仍有较大的困难。
授课过程拟在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结合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并从中汲取对生活有益的营养。
3重点难点理解并批判地继承“逍遥游”思想。
4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课前,我们印发了阅读材料,鲍鹏山《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可以说是庄子思想的精髓。
那么他为什么会提出逍遥游这样一个概念,什么人、怎么样才能真正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活动2【讲授】披文入情走入文本(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1.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鹏鸟呢?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大鹏鸟特点的语句,然后在我们的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一下,看看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大鹏的什么特点。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二、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三、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预习。
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2、第二课时:熟读。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
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板书文言现象)(一)导入: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
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教案篇一一、自读要求:(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一、庄子及其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壹五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_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逍遥游》的基本阅读技巧;4.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逍遥游》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古文的特点和魅力;•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古文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文课本《逍遥游》部分;2.资源:电子课件、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导入《逍遥游》的主题和背景信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导入课文(15分钟)•回顾上一堂课讲过的古文课文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古文;•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意思的方法。
3. 课文解读(30分钟)•通过分析《逍遥游》的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主题、内涵及作者的写作意图;•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讲解和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4. 文言文阅读练习(30分钟)•分发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所学的阅读技巧阅读并理解文中的内容;•鼓励学生主动解读句子结构和词语意义,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5. 拓展活动(15分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就《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归纳总结,理清思路;•学生展示:请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共同交流和讨论。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作业1.阅读《逍遥游》全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逍遥游》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
课堂内容设置合理,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通过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表现积极。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

逍遥游教案(优秀4篇)逍遥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导入语】我们在学习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
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
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
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
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
第二,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
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
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
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
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
《逍遥游》优秀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志、图、名、置、穷”“奚以……为”等文言词句。
2.理清思路,背诵前三自然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3.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段,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的校刊《南华春晖》的名称取自哪里,同学们知道吗?对,它来源于庄子的《南华经》。
庄子曾在我们东明做过漆园吏,大街上常见的“漆园宾舍”“漆园饭庄”就源自这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逍遥游》,了解庄子。
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示范教案(逍遥游)

示范教案(逍遥游)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理解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介绍《逍遥游》的作者、背景和成书时间分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解读《逍遥游》的开篇:“逍遥游其神,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等基本知识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读文本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解读心得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背景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解读能力第二章:逍遥游的哲学思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对哲学思想的思考和分析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中的“道”和“德”的概念解读“逍遥游”中的“逍遥”和“游”的含义探讨逍遥游中的“无为而治”和“顺应自然”的思想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和“德”的概念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读文本中的哲学思想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哲学思想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三章:逍遥游的人物形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尧、舜、许由等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解读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物形象的基本情况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物形象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第四章:逍遥游的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4.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等探讨《逍遥游》的构思和结构特点解读《逍遥游》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语言特色、构思和结构特点等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艺术特色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艺术特色的理解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鉴赏能力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逍遥游》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逍遥游》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探讨《逍遥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推荐相关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5.3 教学方法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文本的主要内容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推荐法:推荐相关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总结和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批判性思维第六章:《逍遥游》与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产生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文化背景的理解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中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元素探讨《逍遥游》与古代中国文化、神话传说的联系解读《逍遥游》中的古代文化象征和意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道家等思想元素和文化背景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化背景对文本的影响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化背景的理解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第七章:《逍遥游》的审美价值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7.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中的意象、比喻、寓言等审美元素探讨《逍遥游》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性解读《逍遥游》中的审美主题和情感表达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意象、比喻、寓言等审美元素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审美价值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审美价值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审美价值的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逍遥游》的现代解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在现代的解读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跨文化理解能力8.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在现代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探讨不代和文化背景下对《逍遥游》的解读和诠释解读《逍遥游》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逍遥游》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的时代性和跨文化特点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现代解读的理解和看法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现代解读的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第九章:《逍遥游》的传承与影响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能力9.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逍遥游》对中国哲学、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解读《逍遥游》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逍遥游》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传承与影响的看法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承与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文化作用的理解能力第十章:综合实践与创作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10.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短篇小说、诗歌、戏剧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和思考展示法:让学生展示创作成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10.4 教学评估创作展示: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交流评价:评估学生在交流和评价中的表现和批判性思维第十一章:《逍遥游》的比较研究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比较分析的能力11.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异同探讨比较研究的意义和方法解读比较研究中发现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引导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比较研究的发现和看法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比较研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比较分析能力第十二章:《逍遥游》的批评与争议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批评与争议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批评与争议的理解能力12.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批评与争议探讨批评与争议的焦点和原因解读不同批评观点对《逍遥游》的评价和解读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逍遥游》的批评与争议的基本情况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批评与争议的原因和意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批评与争议的理解和看法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批评与争议的了解和理解能力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批评与争议的理解能力第十三章:《逍遥游》的教育意义与应用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在教育中的价值的认识13.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感、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作用探讨《逍遥游》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方法解读《逍遥游》在教育中的意义和效果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逍遥游》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方法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在教育中的价值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教育意义与应用的看法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教育意义与应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教育价值的理解能力第十四章:《逍遥游》的传承与创新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逍遥游》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传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14.2 教学内容分析《逍遥游》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如何运用传统元素进行文学创新解读《逍遥游》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和意义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逍遥游》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和影响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创新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传承与创新的看法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传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学习《逍遥游》的过程和收获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1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学习《逍遥游》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探讨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思维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和生活中15.3 教学方法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总结与反思的看法反思法: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思维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和生活中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总结与反思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重点和难点解析《示范教案(逍遥游)》是一份综合性的教案,涵盖了《逍遥游》的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文化意义、现代解读、传承与影响、比较研究、批评与争议、教育意义与应用以及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
逍遥游 公开课 教案

逍遥游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逍遥游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逍遥游》这首古文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2. 理解《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
3. 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
2. 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逍遥游》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课件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对诗歌的了解和喜好。
2. 提问:你们听说过《逍遥游》这首诗吗?你们知道它是谁写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杨万里和《逍遥游》的背景。
2. 分析《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
3. 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三、诗歌鉴赏(20分钟)1. 分发《逍遥游》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找出诗歌中的重要词句。
3. 分享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个人思考与表达(10分钟)1. 让学生个别思考并回答:你对《逍遥游》的理解是什么?你觉得诗歌中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印象。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请学生在家自行查找其他杨万里的作品,并选择一首进行阅读和鉴赏。
2. 下节课学生可以自愿朗读他们选择的杨万里的作品,并进行分享。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诗歌鉴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逍遥游》的读后感。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鉴赏其他古文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备注: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
公开课《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哲学寓言,通过讲述鲲鹏的变化和大鹏鸟的飞翔,表达了庄子关于自由、逍遥、超越的哲学思想。
本章将通过分析文章开头,引导学生进入课程。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庄子及其作品《逍遥游》的背景,把握文章开头的意象。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文章开头的象征意义。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超越的精神。
1.3 教学重点1.3.1 文章开头的意象分析。
1.3.2 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理解。
1.4 教学难点1.4.1 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
1.4.2 文章开头与庄子哲学思想的联系。
1.5 教学过程1.5.1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意境。
1.5.2 分析文章开头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鲲鹏和大鹏鸟的象征意义。
1.5.3 讨论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超越的精神。
1.5.4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鲲鹏的变化2.1 课程背景本章将重点分析庄子笔下的鲲鹏形象,通过解读文本,探讨鲲鹏变化背后的哲学意义。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理解鲲鹏的变化过程,把握文本细节。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解读,分析鲲鹏变化的象征意义。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庄子通过鲲鹏变化表达的哲学思想。
2.3 教学重点2.3.1 鲲鹏变化过程的细节理解。
2.3.2 庄子哲学思想在鲲鹏变化中的体现。
2.4 教学难点2.4.1 庄子哲学思想与鲲鹏变化的联系。
2.4.2 文本细节的深入解读。
2.5 教学过程2.5.1 复习上章内容,导入本章。
2.5.2 文本解读,分析鲲鹏的变化过程。
2.5.3 讨论庄子通过鲲鹏变化表达的哲学思想。
2.5.4 总结本章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鹏鸟的飞翔3.1 课程背景本章将聚焦于大鹏鸟的飞翔,通过分析这一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关于逍遥、自由的哲学观念。
3.2 教学目标3.2.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鹏鸟的飞翔意象,把握庄子逍遥自由的哲学思想。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
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3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3篇)《逍遥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
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
完成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一、简介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
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
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
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问题情境,激趣导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
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
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
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名师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名师逍遥游公开课教案篇一:公开课《逍遥游》教案】《逍遥游》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看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公开课获奖教案(通用5篇)

逍遥游公开课获奖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逍遥游公开课获奖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逍遥游公开课获奖教案1一、学习目的: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阅读、体会、分析五、学习过程【一】积累1.重点词语怒:奋发范例讲解:怒而飞(振翅奋飞)斯:则,就范例讲解:风斯在下矣:(风就在下面了)夭阏:阻塞范例讲解:莫之天阏(没有阻碍)枪:触、碰范例讲解:枪榆枋而止(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控:投,落下范例讲解:控于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罢了)效:显才能范例讲解:知效一官(才能胜任一官之职)比:合范例讲解:行比一乡(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正:本所应有范例讲解: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万物之性)恶Wū:何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2.通假字冥,通溟范例讲解:北冥有鱼培,通凭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培风知,通智范例讲解:小知不及大知辩,通辨范例讲解:此小大之辩也而,通耐范例讲解:而征一国有,通又;反,通返范例讲解;旬有五日而后反辩,通变范例讲解:御六气之辩3.古今异义海运:海波动荡范例讲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范例讲解:南冥者,天池也野马:游动的雾气范例讲解:野马也,尘埃也果然:饱的样子范例讲解:腹犹果然众人:一般人范例讲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羊角:旋风范例讲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范例讲解: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向南飞)2.使动用法范例讲解: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5.固定句式1.其……邪?其……邪?(选择句) 范例讲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奚以……为,(表反问,哪用……呢) 范例讲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恶乎……哉(表疑问) 范例讲解: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二】翻译课文逍遥游公开课获奖教案2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逍遥游 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逍遥游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逍遥游》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2. 理解诗中表达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色的欣赏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2. 学会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教学准备:1. 《逍遥游》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一幅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作为引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于自然景色的喜好和欣赏方式;3.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逍遥游》这首诗。
导入(10分钟):1. 分享《逍遥游》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的简介;2. 展示《逍遥游》的诗歌原文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3.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主体(3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根据诗歌的描述,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欣赏;4.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表达成果,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逍遥游》的主题和意义;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自然景色,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对《逍遥游》的理解题目;2.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观察自然景色,并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文诗歌,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自己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批改学生的练习册作业,评估他们对于《逍遥游》的理解。
教学资源:1. 《逍遥游》的诗歌原文和翻译;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学生练习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一、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设疑点拨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平静。
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
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
/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
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
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
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4.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合作交流:(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文第一段、第二段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鹏鸟:南徙以六月息抟扶摇高飞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5.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之二虫又何知!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蜩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地○笑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①小年不及大年。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③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翻译下列句子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学生阅读,发现,交流。
明确: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批判继承庄子思想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三段(20分钟)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
”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
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
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
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
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
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讨论、交流。
点拨: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
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学生活动。
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
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