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

合集下载

简析雷击风险评估中雷暴日数的应用

简析雷击风险评估中雷暴日数的应用
在缺 陷 , 因此 在 使 用 以上 方 法 得 出的 “ 雷 暴 曰 年
数” 算 雷击 密 度 时存 在 一 定 的局 限性 。 计 1 雷 电灾 害风 险评 估 的重要 因子 在 《 电防护 》( B T 1 1.0 8 雷 G / 2 7 42 0 )第 二 部 分 风 险 管 理 中 将 雷 电防 护 的风 险 管 理 范 围 定 义 为 适 用 于 由雷 击 导 致 的 建 筑 物 内或 公 共 设 施 内
极 端 值代 替 人 工观 测 雷暴 日进 行 计 算 。 关键 词 : 雷暴 日数 ;风 险评 估 ; 雷击
中 图 分 类 号 :P 9 4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0— 5 2( 02 2 04 - 3 0 5 0 8 2 1 )0 — 0 1 0
的风 险评 估 ,在 该标 准 中提 出 了影 响受 保 护物 体
收稿 日期 :2 1.11 02O 1
施确 定 等 提 出建 设 性 意 见 的一 种评 价 方 法 j 。从 以上这 三 个 标准 中可 以看 出 ,各标 准 都 将年 平 均 雷暴 日数 作 为重 要 的 因子来 使 用 , 以说 该 因子 可 在 雷 电灾 害 风 险评 估 中至关 重 要 。
21 0 2年 第 2期
2l 0 2年 6月


第 3 卷 2
第 10期 3
简 析 雷 击 风 险 评 估 中 雷 暴 日 数 的 应 用
闫景 东 ,杨 志 勇
( 聊城 市气象 局 ,山东 聊城 2 26 5 0 0)
摘 要 : 以聊城 2 0 — 2 1 0 7 0 0年 雷击 密度 和 雷击 频度 为研 究 对 象 ,依 据 现 行 的 雷
示 ,聊 城地 区共 发 生 2 起 雷 电灾 害 ,其 中 1 8 0起

余姚市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余姚市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

余姚市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对比分析苏梦杰,沈红军,陈美春(浙江余姚市气象局,浙江,余姚 315400)e-mail:mysu1986@摘要:根据余姚市2010-2013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与闪电定位仪雷电日数资料,分析了雷暴日数与雷电日数的关系、两者对计算地闪密度相关性的分析,得出余姚市闪电活动的规律,找出适合余姚市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

关键词:闪电定位仪;雷暴日;雷电日;经验公式引言宁波地区在2009年开始使用闪电定位仪观测记录闪电数据。

闪电定位仪作为对人工观测的补充,对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余姚市闪电定位仪数据及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余姚市雷暴活动的一些规律。

1 资料来源及方法使用宁波市2010-2013年4a的闪电定位仪数据及余姚市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余姚市国家一般观测站周围各公里数范围内,以及余姚市全市范围内雷电日数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对比,分析闪电定位仪与人工观测特点,及比较,通过闪电定位仪或人工观测得出余姚市地闪密度。

2 分析2.1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仪雷电日数辨识雷声是人工观测雷暴日的主要手段,但雷声的传播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最多也只有20km。

另外,由于地形因素、环境噪音影响,观测员听力因素、观测时间等均影响观测员对雷暴日的记录。

而闪电定位仪利用闪电辐射的声、光、电磁场特性来遥感闪电放电参数的一种自动化探测设备,其处理的数据相对比较客观。

余姚市国家一般观测站位于北纬30.0541°,东经121.1851°,根据此经纬度算得5km范围、10km范围、20km范围四周的经纬度值。

筛选各经纬度范围内的地闪,只要有地闪记录,则该日被统计为雷电日。

表1 2010-2013年余姚市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仪雷电日对比表(单位:d)从表1可以看出,从全市范围来讲,2010-2013年闪电定位仪雷电日年平均为95d,最多的是2010年达到111d,几乎是全年的1/3,最少的是2013年85d,且全市雷电日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的关系

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的关系

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的关系
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地闪密度是指每年每平方公里雷击大地的次数,是确定闪电对建筑物和设备危害的最重要参数。

而雷暴日数则是描述闪电发生的参数,表示一天内至少发生一次闪电的日数。

一般而言,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地闪密度较高的地区,雷暴日数也相对较多。

这是因为雷暴的产生与大气中的电荷积累和放电过程有关,而地闪是雷暴的一种表现形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

因此,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台、站资料或雷电定位系统数据来确定地闪密度,并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来获取准确的数值。

总之,地闪密度和雷暴日数都是描述雷电活动的重要参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雷电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为雷电防护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雷电日统计方法

雷电日统计方法

雷电日统计方法
陈家宏;郑家松;冯万兴;廖福旺;王海涛;张勤
【期刊名称】《高电压技术》
【年(卷),期】2006(32)11
【摘要】为更好应用雷电定位系统的自动监测数据统计雷电日参数,在比较多年气象雷电资料与自动监测数据异同性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自动监测数据雷电日参数统计的方法—网格法,它延续了传统雷电日的概念,是人工统计到自动统计的过渡。

统计分析福建13 a气象雷电资料和5 a雷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的结果表明,网格法划分统计区域详细、合理,其雷电日统计值与传统气象雷电日有可比性。

长期气象雷电日资料是选定网格大小的参考标尺,福建取0.15°×0.15°网格统计值为其年平均雷电日,取0.2°×0.2°网格统计值为其最大雷电日。

【总页数】4页(P115-118)
【关键词】雷电日;雷电参数;气象资料;雷电定位系统;网格法
【作者】陈家宏;郑家松;冯万兴;廖福旺;王海涛;张勤
【作者单位】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福建省电力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866
【相关文献】
1.基于雷电定位数据的架空线路雷电参数统计新方法 [J], 王海燕
2.一种新的雷电日及雷电参数统计方法 [J], 尹丽云;许迎杰;张腾飞;邓勇;刘雪涛;谢
屹然;徐开
3.长春市近年雷暴日统计与雷电灾害事故分析 [J], 周珊;刘望来
4.雷电频次的统计思路和方法 [J], 程飞军
5.某地区雷电参数分析及配电线路地闪密度统计方法研究 [J], 秦如意;何华林;孙圳;连志祥;胡元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州市雷电活动特征及雷电灾害区划

杭州市雷电活动特征及雷电灾害区划

杭州市雷电活动特征及雷电灾害区划刘垚;缪启龙;刘淼;段春锋【摘要】利用杭州市1966-2005年雷暴日资料和2008-2009年闪电定位资料,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杭州市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地闪密度空间分布与最大地闪强度空间分布的叠置作为雷电风险的主要评价指标,得到杭州市雷电灾害致灾危险性区划.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杭州市雷暴天气多发生在夏季和午后时段;在空间分布上,杭州市地闪密度较大地区多集中在山脉向阳坡、迎风坡以及大面积水域向陆地过渡的区域.杭州市雷电灾害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上城区、江干区、滨江区、西湖区西部以及淳安县西南部、富阳市大部、余杭区西部、萧山区中部地区.雷电风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区、工业集聚区、湖边、江边等,这些都可能与气温、空气湿度、地形地貌、建筑物密集密切相关.【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1(034)004【总页数】6页(P62-67)【关键词】雷电灾害;分布;风险区划;ArcGIS【作者】刘垚;缪启龙;刘淼;段春锋【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浙江省防雷中心,浙江杭州 3100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7.32雷电灾害是指雷雨云中的电能释放,击中物体或形成的强烈电磁辐射而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1]。

雷电灾害不仅能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导致火灾、导航、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甚至损坏家用电器。

雷电灾害的涉及面广、突发性强、灾害危害范围大,影响深远,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基于闪电定位仪监测的雷暴特征分析

基于闪电定位仪监测的雷暴特征分析

基于闪电定位仪监测的雷暴特征分析作者:高峰杨金玲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3期摘要本文利用2007—2015年烟台地区闪电定位系统记录的云地闪数据,对雷暴日数和闪电频数的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和年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正闪、负闪主要发生时间均为13:00—19:00;月变化趋势呈现单峰型,7—8月是发生闪电的集中月份;季节分布上,夏季雷暴日数最多;雷暴日数、总闪数和负闪数最多的年份为2007年;负地闪平均幅值强度明显小于正地闪。

关键词雷暴日数;正闪频数;负闪频数;特征分析;闪电定位仪中图分类号 P427.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195-02雷暴是指由强积雨云引起的伴有雷电活动和阵性降水的局地风暴。

在地面观测中,雷暴仅指伴有雷鸣和闪电的天气现象。

雷电活动会产生大电流、高电压和强电磁辐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人畜伤亡、微电子设备的损坏、火灾、爆炸等严重灾害和经济损失。

目前,通常使用雷暴日(一年中该地区发生耳朵能听到的雷鸣的天数)表示该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雷暴日易受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雷暴日数差异较大。

雷暴是一种中小尺度天气过程,雷暴日数越多,表示该地区雷电活动越强。

目前,雷暴日仅由气象观测站根据一天内听到雷声来记录。

由于雷声在大气内传导过程中具有衰减作用,观测员难以对距离远、强度低、频数少的雷电现象进行有效判断和记载,漏记率高。

闪电监测是一种新的气象现代化探测手段,具有采集、处理、数据传输、定位存储闪电发生信息及查询显示各种闪电时空特征和探测应用产品等功能,比人工目测的雷电观测资料更丰富。

闪电监测主要依靠仪器,其数据资料更具有客观性和先进性。

本文应用闪电监测定位仪记录的闪电资料,分析烟台地区的闪电情况、研究闪电活动,对烟台地区对流性天气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1 资料与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烟台地区闪电定位系统记录的云地闪数据,时间为2007—2015年,包括闪电发生的时间、正(负)闪数以及闪电的平均强度等。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

雷电定位系统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统计比较王学良;张科杰;张义军;朱传林【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为了利用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资料统计人工观测雷暴日数,采用湖北省2007—2012年LLS监测资料,选取25个气象站为圆心,统计其不同监测半径(r)圆区域内LLS监测的雷电日数,并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r≤7 km时,LLS 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小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8 km时,LLS监测平均年雷电日数大于人工观测平均年雷暴日数;r=22 km 圆区域内年平均雷电日数可替代最大年雷暴日数。

根据r=7 km,r=8 km圆区域内LLS监测的年雷电日数、年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该文提出的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结果显示:二元法效果最好。

二元法计算的2007—2012年25个站平均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等,平均差异为7.4%;二元法计算的2013年年雷暴日数与人工观测相差0.8 d,平均差异为12.3%。

%Using the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monitoring data of Hubei Province from 2007 to 2012 and 1983-2012 artificial observations,2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ith theoretical detection efficiency above 95% are selected to make a relative analysis on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 monitored by LLS with different monitoring radius (r)and artificial observations.Results show that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and LLS monitoring data agree mostly in the radius which range from 6 .4 km to 10.2 km.In the circulararea when r= 7,8,9 km,the difference is minimum,with the average differ-ence of about 1 9%.When r≤7 km,the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from LLS monitoring data is less than that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while it is more than artificial observation when r≥8 km,and it can re-place the number of maximum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when r= 22 km. The ground flash density do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monitoring radius in the range of 2-40 km, the annual mean flash density is 3.9-4.1 times/(km2 ·a)and the average value is 4 times/(km2 ·a)for each monitoring radius.According to data of LLS,3 methods are suggested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The first method is using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LLS monitoring data when r= 7 km to represent the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di-rectly,called direct substitution method.The second method is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by the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quantity on the basis of the annual mean flash density data when r= 8 km,called ground flash density method.The third method is u-sing the binary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and the annual mean flash density data when r= 8 km,called binary method.The examination shows that the binary method is the best,followed by the ground flash density method and the direct substitution method.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of 25 stations calculated by binary method from 2007 to 2012 areequal to that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and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s 7.4%.In 2013,the gap of the number of annual mean thunder-storm days between binary method and artificial observation is 0.8 d,and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s 12.3%.【总页数】10页(P741-750)【作者】王学良;张科杰;张义军;朱传林【作者单位】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 430074;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 43007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湖北省防雷中心,武汉 43007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 [J], 陈星宇;孙文龙2.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在雷暴日数统计中的应用 [J], 陈星宇;迟立志3.1954-2013年连州市雷暴日数的统计特征 [J], 阮楚雯;邓福兴;李少远4.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 [J], 曾庆锋;力梅;兰红平;江崟;罗红艳;徐栋璞5.利用50年人工观测资料分析河南省末雷暴日特征 [J], 杨美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闪电定位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应用

闪电定位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应用

闪电定位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应用摘要:闪电定位观测资料数据量很大,实际业务应用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要掌握雷电活动的特征;一是与其他气象资料相结合,应用于防雷技术和业务管理中。

关键词:闪电定位;资料分析;防雷业务引言传统的雷电观测是气象站记录的雷暴日。

现代雷电监测方法是通过建立区域覆盖的闪电定位系统进行组网监测,通过对闪电回击过程中的声、光、电、磁等测量和分析来确定闪电时空分布及放电参数,并结合GPS和通讯等技术实现组网监测,具有全天候、全时空、遥感等能力[1]。

我国气象部门这项业务运行后,不仅提升了防雷管理工作水平,而且在雷电研究、预报预警、灾害预防等气象服务的众多方面都起到推动作用[2]。

雷电监测数据量大、范围广,而实际业务往往要具体到某个区域(如一个城区) 或者某个点(如一栋房屋),所以我们要对庞大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

作者选择2020年夏季(6~8月)南阳市的闪电监测资料[3],系统性地介绍本区域的闪电特征分析方法以及在气象业务中如何应用。

鉴于南阳的闪电观测年限很短,难以代表气候特征,某些气候统计工作还需后来者去做。

1 以图表方式处理实时资料本文闪电资料来源于全国气象探测中心雷电监测网。

实时获取的闪电参量有极性、雷电流强度、陡度以及发生的地点(经纬度)、时间等。

处理这些庞大数据,需要后期开发各种形式的业务平台,最理想是在GIS(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计算机平台,最简单的平台是Surfer绘图软件。

可以把某个行政区域内某时段的闪击点全部显示出来,显示出分布状况。

2 通过特征分析了解雷电活动规律掌握活动规律是开展闪电资料应用的前提,分析的角度要全面,包括特征参量、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天气学分析等多种手段都要掌握。

2.1 特征量统计代表闪电特征的基本参量有三个:极性、强度、陡度,下面我们以2020年6~8月份雷暴集中时段的8559个闪电资料来分析其特征。

(1) 极性极性由放电过程中泻入大地的电荷极性来决定,分为正闪和负闪两种。

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

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

收稿日期:2017-05-12;改回日期:2017-09-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1904)、中国气象局华南区域气象中心科技攻关项目(GRMC2015M05)和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ZDSYS2014071515395703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曾庆锋(1984— ),男,广西梧州人,博士,主要从事气象探测及数据应用研究.E-mail:zengqing0419@sina.com。
第 36卷 第 5期 2018年 10月
干 旱 气 象
JournalofAridMeteorology
Vol.36 No.5 Oct,2018
曾庆锋,力 梅,兰红平,等.闪电定位数据替代 雷 暴 日 人 工 观 测 初 探 [J].干 旱 气 象,2018,36(5):813-819,[ZENG Qingfeng,LIMei,LAN Hongping,etal.PreliminaryResearchonReplacementofThunderstormDaysofArtificialObservationwithLightningPositionDetectionData[J].Journal ofAridMeteorology,2018,36(5):813-819],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8)-05-0813

814
干 旱 气 象
36卷
工观测雷暴 日 有 可 比 性。 钟 颖 颖 等 [10]对 比 分 析 江 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和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数 据,得出两种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并借助雷达数据判 别分析了闪电定位系统的漏测率和误测率。王学良 等[1]根据 7、8km半径区域内监测的年雷暴日数、年 平均地闪密度资料,分别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 法和二元法计算年雷暴日数,发现二元法的一致性 效果最好。余 海 军 等 [11]对 闪 电 定 位 数 据 与 人 工 雷 暴日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 雷暴日在不同面积区域相差很大,在半径为 7km区 域内的雷暴日数接近人工观测雷暴日数。然而,大 多数研究侧重对人工观测雷暴日与闪电定位数据之 间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而对仪器观测数据如何替 代雷暴日人工观测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深 圳为例,基于闪电定位、雷暴日及天气雷达等数据, 从闪电定位数据的可靠性、基于最小二乘法的闪电 定位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最优匹配以及天气学 (环流形势、天 气 系 统 等 )方 面,探 讨 如 何 使 用 闪 电 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的人工观测。

菏泽市闪电定位探测与人工观测雷暴对比分析

菏泽市闪电定位探测与人工观测雷暴对比分析

菏泽市闪电定位探测与人工观测雷暴对比分析作者:程萌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10期摘要:该文通过对2007-2013年菏泽地区9个区县人工观测雷暴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的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人工观测雷暴日、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暴日特征。

结果表明: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获取的雷暴日数远大于人工观测的数据;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局限于探测方法和设备的灵敏性,而人工观测的雷暴日局限于个人差异和地形影响,均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各地区雷电活动规律;两者综合筛选后的雷暴日能客观真实反映各地雷电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有效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雷暴日及雷击大地密度参数,为雷击风险评估与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闪电定位;人工观测;雷暴日;菏泽市中图分类号 P4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151-03雷电是自然界大气中发生的瞬间放电过程,并伴有声、光、电的出现,它被联合国公布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

在现代生活中,雷电不仅对人畜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还对电力、通信、电子、建筑等许多行业都有着大影响,因此雷电活动规律及其防护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1-2]。

雷暴日是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重要参数,是雷电科学研究和防雷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指标。

20世纪70年代,Nishino、Noggle和Proctor等科学家采用高频、甚高频、低频技术的天线定位系统测量闪电位置[3]。

而近年来闪电定位系统的建设,为该项工作的检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问楠臻等利用广州市雷电监测网数据,按1km2的网格进行区域划分,通过加权得到地闪密度[4];陈家宏等提出了网格法统计雷电日方法,并与传统人工观测雷电日进行了对比分析[5];樊荣等从落雷密度的概念出发,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计算任一经纬度上的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并使用C#语言编制出计算落雷密度的软件[6];还有些学者通过对各地的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和多年平均雷暴日的分析,总结出了符合当地特点的两者的关系[7-10]。

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文章在对比分析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造成两种资料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了应用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的对比分析
文章在对比分析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闪电定位探测暴日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造成两种资料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了应用闪电定位探测雷暴日资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作 者: 王从卯 金岩 作者单位: 龙口市气象局,山东,龙口,265700 刊 名: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 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2009 ""(8) 分类号: P427.32.+1 关键词: 人工观测 闪电定位 雷暴 对比分析

淮安地区雷暴日及地闪特征分析

淮安地区雷暴日及地闪特征分析

淮安地区雷暴日及地闪特征分析张德宏;王苏;唐宇;王山旗【摘要】利用2007-2012年的江苏省闪电定位仪资料,结合1961-2012年的淮安地区6个县(区)的雷暴日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闪次数与雷电活动的强弱、当日发生的频次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闪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分布,极值出现在7月或者8月.绝大多数地闪是负闪击,占95.3%.地闪密度有南多北少的特征,重落雷区和强落雷区集中在洪泽湖的南部、盱眙和金湖地区.【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5(005)006【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闪电定位仪;地闪特征;地闪密度分布;时间权重法【作者】张德宏;王苏;唐宇;王山旗【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气象局,淮安223001;江苏省淮安市气象局,淮安223001;江苏省淮安市气象局,淮安223001;江苏省淮安市气象局,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近几年随着雷电探测技术的发展,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闪电定位仪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在江苏省建设的闪电定位系统采用ADTD-2型三维闪电探测仪探测系统,该闪电探测系统可以全天候监测测站150~200km范围内的地闪,输出的参数有地闪的时间、位置、强度和极性等,该系统共设9个探测站点,分别位于徐州、连云港、淮安、建湖、盱眙、扬州、南京、南通、宜兴,实时地将各站所测数据发往中心数据站进行定位算法处理,进而计算出闪电的位置、强度等。

淮安市地处江苏的中北部,是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多雷电灾害。

以往研究[1-2]已发现春季和秋季雷暴日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中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主要位于江苏的中部和中北部地区。

但目前对淮安地区的闪电定位仪资还没有开展系统性分析。

本文旨在分析淮安地区地闪活动特征,并结合人工雷电观测资料,绘制淮安地区的地闪密度分布图,为防雷减灾研究与服务提供科学参考。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科学与信息化2022年6月上 37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朱新健 青海省气象服务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01摘 要 经过实际统计发现,雷电灾害是导致电力系统损害的重要因素,为从根本上控制区域内雷电灾害发生概率,还需要注重使用各类风险评估手段,找寻出雷电灾害发生规律,并由此制定出专项可行的控制方案。

基于此,本文以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概念为切入点,提出常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式,对比分析不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式的优缺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引言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雷电灾害对地区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需关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预防雷电灾害,科学评估危机可能引发的风险损失量,制定专项可行的风险预防与控制技术手段。

现阶段应用在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的方式较多,不同评估方式的优缺点较为显著,应当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区雷电分布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手段。

1 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式1.1 国际标准下的风险评估程序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国际标准IEC62305-2,此评估程序是一种定量化评估方式,可通过收集区域内雷击点、明确被评估建筑物或电力系统遭受雷击损害的来源、损害类型,确定各类潜在累计风险因子[1]。

借助固定计算手段评估建筑物或电力系统遭受雷击灾害的风险值。

对比分析计算风险值与可承受风险值,最终判断建筑物或电力系统是否要进行专项防雷保护、防雷保护等级以及所需采用的防雷保护手段。

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期间,工作人员需要设置收集年预测雷电次数、人机损坏概率以及危机损坏后果等数值,并由此精准推算出雷击损害风险系数。

1.2 闪电定位数据评估手段在雷电定位数据评估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等效截收雷击区域。

结合引雷空间理论,定义定位误差值[2]。

选择包络矩形包围评估边界范围,并以矩形中心作为等效定位误差圆心,从而对等效接收雷击区域内的雷电定位数值进行筛选与分析。

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与雷暴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与雷暴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棽棸棻椆 年 椀 月 第棻棸期 总第棿棽椄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斏旑旑斿旘斖旓旑旂旓旍旈斸斢斻旈斿旑斻斿斣斿斻旇旑旓旍旓旂旟 敠 斉斻旓旑旓旐旟
斖斸旟棽棸棻椆 斘旓棶棻棸斣旓旚斸旍斘旓棶棿棽椄
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与雷暴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张岚晶
棬呼和浩特市气象局棳内蒙古 呼和浩特 棸棻棸棸棽棸棭
好的数据显示在终端上传暎闪电定位系统采用时差
测 向 混 合 法棬斏斖斝斄斆斣棭进 行 地 闪 的 探 测 定 位 棳给 出 每 个 地 闪 的 发 生 时 间 暍位 置 暍极 性 暍强 度 暍陡 度 等 参
数 椲椀椵暎
表棻
椂个基准气候观测站
站号
站名
椀棾棿椂棾
呼和浩特市 郊区
椀棾棾椂椄
武川县
椀棾棿椂棿
系 分 析 从 而 提 出 暥规 范 暦地 闪 密 度 计 算 公 式 存 在 误 差 暎 王 从 卯椲棾椵等 人 用 山 东 地 区 人 工 和 闪 电 定 位 系 统 两 种 观 测 资 料 进 行 对 比 研 究 棳并 提 出 了 应 用 两 种 资 料 注 意 的 问 题 暎 冯 真 祯椲棿椵等 人 用 福 建 省 闪 电 监 测 资 料分析了福建省地闪时空分布特征暎由于闪电定位 系 统可 全 天 连 续 运 行 棳记 录 雷 电 发 生 的 时 间 暍位 置 暍 强 度 及 极 性 等 属 性 棳逐 渐 替 代 雷 暴 的 人 工 观 测 暎 雷 电 监 测 由全 国 雷 电 监 测 网 提 供 棳该 数 据 如 何 与 传 统 人 工 观 测 数 据 进 行 连 接 棳以 满 足 对 雷 暴 长 期 分 析 暍雷 电 灾 害 风 险 评 估 暍雷 电 监 测 预 警 暍雷 灾 技 术 调 查 等 众 多防雷业务科研要求成为关键性问题暎 棻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来源 棻灡棻 研 究区域 概 况

雷电预警的原理

雷电预警的原理

雷电预警的原理
雷电预警是一种常见的天气预警,它可以提前预警雷电天气,让人们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雷电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那么,雷电预警是如何实现的呢?
雷电预警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雷电探测仪和雷达等设备进行监测和预测。

雷电探测仪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测雷电的设备,它可以通过检测空气中的电场变化来判断是否有雷电发生,并能够确定雷电的位置和强度。

而雷达则可以通过扫描天空中的云层来检测云层中的物理参数,从而预测出是否会出现雷电天气。

具体来说,雷电预警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雷达扫描:雷达会对天空中的云层进行扫描,收集云层中的物理参数,如云层高度、温度、湿度等。

2. 云图分析:根据收集到的云层数据,通过分析云图来判断是否存在雷暴云,确定雷暴云的位置和强度。

3. 雷电探测:在确定了雷暴云的位置后,雷电探测仪会开始工作,检测空气中的电场变化,判断是否有雷电发生。

4. 预警发布:如果检测到了雷电活动,则会根据雷电的位置和强度来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雷电预警虽然可以提前预警雷电天气,但并不能完全避免雷电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因此,在遇到雷电天气时,人们还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不在露天场所逗留、不在高处活动、避免接触金属物品等,以确保自身安全。

总之,雷电预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气预警方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雷电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雷电预警技术也会越来越先进,为人们带来更加精准和及时的预警服务。

苏州市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域差异研究

苏州市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域差异研究

苏州市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域差异研究徐沈1 王金虎2, 3, 4 王宇豪2 周纬昕2 许俊辉2(1 南通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南通 22600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44;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4 南京信大安全应急管理研究院,南京 210044)摘要:近年来,苏州市雷电灾害频发,对苏州市雷电灾害的风险区域差异化分级可为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基于2016—2020年苏州市三维闪电定位系统资料、高程数据(DEM )和土壤电导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1 km ×1 km 的栅格数据,选取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土壤电导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5个指标分析苏州市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基于标准差分级法对致灾因子危险性结果进行风险区域等级划分。

结果表明:高危险集中在常熟市的东北部,太仓市西北部;次高危险分布在虎丘区东部、吴中区东部和南部;中等危险分布于姑苏区北部;次低和低危险集中在昆山市和吴江区东部以及太湖地区(吴中区西部)。

关键词:苏州市,雷电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区域差异DOI:10.3969/j.issn.2095-1973.2023.05.010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Risks from LightningDisaster-Causing Factors in Suzhou CityXu Shen 1, Wang Jinhu 2, 3, 4, Wang Yuhao 2, Zhou Weixin 2, Xu Junhui 2(1 Nantong Meteor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Nantong 226001;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Forecast and Eval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3 Key Laboratory of Middle Atmosphere and Global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4 Nanjing Xinda Institute of Safe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Nanjing 210044)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ightning disaster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in Suzhou.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risk in Suzhou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data, elevation data (DEM ) and soil conductivity data of Suzhou City from 2016 to 2020, the grid data of 1 km × 1 km was formed by normalization processing. The five indexes of ground flash density, ground flash intensity, soil conductivity, altitude and topographic relief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risk analysis for the lighting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in Suzhou Cit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lassify the risk area of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risk i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Changshu City and the northwest of Taicang City; the sub-high risk i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of Huqiu District as well as the east and south of Wuzhong District; the medium risk is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of Gusu District; the sub-low and low risks are concentrated in Kunshan City, the eastern Wujiang District and the Taihu Lake area (western Wuzhong District ).Keywords: Suzhou City, lightning disaster, disaster-causing factors, risk,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收稿日期:2022年3月25日;修回日期:2022年9月6日第一作者:徐沈(1984—),Email :****************通信作者:王金虎(1987—),Email :***********************.cn 资助信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502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7094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才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16r028)0 引言雷电灾害是指对流云中电能对物体作用或形成电流辐射击中物体从而造成损失的现象[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陈星宇,孙文龙(烟台市气象局,山东烟台264003)摘要应用2007年人工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针对雷暴日数对2种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共同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描述雷暴日这一参数。

关键词雷暴日数;闪电定位;人工观测中图分类号P42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88-02The Method of Lightn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Artificial Observation Data to Determine Thunderstorm Days CHEN Xing-yu et 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Yantai ,Yantai ,Shandong 264003)Abstract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observations and the Lightning Detection System data in 2007,analysis two kinds of data for thunderstorm days.In order to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 this parameter of thunderstorm days ,using lightning location data and human observation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thunderstorm days.Key words Thunderstorm days ;Lightning location ;Artificial observation作者简介陈星宇(1981-),男,内蒙古赤峰人,工程师,从事雷电防护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5-27雷暴日数反映了当地雷电活动频繁程度的参数之一,在防雷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图纸审核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以往观测雷暴日数的手段是人工观测,这种观测方式受到观测站点布置、观测人员水平、地理地形的影响,但是观测资料所积累的时间比较长,一般的观测站都有几十年的观测资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国布网的闪电定位仪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工观测覆盖范围小的缺陷,但是由于其投入运行的时间短,资料积累的时间跨度短,在确定雷暴日的准确度上还需进行比对。

笔者就2007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比对分析的方法,并在确定雷暴日数上进行了探讨。

1资料介绍1.1闪电定位资料笔者所引用的闪电定位资料,是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数据中的一部分,闪电定位系统所包含的信息包含:序号,GPS 时间,经度,纬度,电流强度,闪电类型,回击序号,雷电流上升陡度,误差椭圆长轴,误差椭圆短轴,椭圆长轴倾角,原始数据总个数,探头1,探头2,探头3,探头4共16个参数。

探测到的信息最终以txt 文件存储于服务器上,由于数据量巨大,每天监测到的数据单独存独立的txt 文件中,如2007年7月10日的全省闪电定位数据以20070710.txt 保存。

由于闪电定位仪的布网和探测范围的影响,山东省闪电定位仪所监测到的探测数据并非只有山东省境内的闪电资料,有时还包含江苏省部分区域的闪电资料。

如何从巨大的数据中查找出某一小范围内发生的闪电数据将会为雷击风险评估、灾害调查、工程防雷设计等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也是与人工观测进行比对分析的前提。

1.2人工观测资料人工观测资料所记录的参数比较单一,只有雷暴日这一参数。

雷暴日是指某一地区一年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1次以上的雷声就算一个雷暴日,以Td 表示。

雷暴日的分布与指定区域有关,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采用10ˑ10km 2的网格为标准统计区域,但这和现在雷暴日的计算方法有差异,目前我国以气象观测站所听到的雷声为统计依据,国外科学家研究表明,听力好的人可以听到20km 左右的雷声,听力不好的人连5km 处发生的雷电都听不到,另外也和雷声大小、背景噪声及传播路径上有无障碍有关,同时,我国目前基本是1个行政县设1个气象观测站,可以依县级行政区域为雷暴日统计单位。

依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来的结论相差很大,有待国家统一规范。

雷暴日数的确定对防雷工程设计、雷电风险评估、防雷图纸审核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3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各自的特点闪电定位资料的优点是所记录的参数多样化,可以全天候,全自动的监测,覆盖区域广,可以监测闪电发生的时间、落雷地点、电流强度、雷电流上升陡度、极性等,但由于投入运行的时间短,资料的积累相对缺少,只有几年的闪电资料。

人工观测资料数据单一,部分台站观测时间为08:00 20:00,不能做到全天候观测,观测人员自身的因素也对观测结果起到影响。

优点是资料积累的时间长,一般台站都有当地几十年的雷暴日资料。

2研究方法2.1方法概述人工观测只有雷暴日这一参数,所以和闪电定位仪资料也只能对这一参数进行比对,全省布网的闪电定位仪监测的范围广,一般的监测范围为几百千米,而人工观测到的闪电一般是以本站为中心5 20km 范围内的区域,所以比对应用的数据应以人工观测到的范围作为比对的范围,这样的闪电数据才有比对的意义。

理想的观测范围应该以观测本站为中心,周围5 20km 范围内的闪电数据为比对数据,但考虑到数据处理的方便,以及观测人员的差异,笔者所采用的数据范围为以烟台观测本站为中心,周围20km 的矩形区域的数据为比对数据。

统计矩形框内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仪观测到的雷暴日数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联系与不同,以便更好的分析本站的雷暴日数。

笔者主要是对比对方法的描述,所以只用到烟台本站2007年全年的人工观测的雷暴日数和2007年山东全省的闪电定位仪监测到的数据。

2.2数据处理2.2.1闪电定位仪数据的处理。

以上已经提及闪电定位仪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农技服务,2012,29(7):888-889,891数据的存储形式及涉及到的参数,在比对之前首先要确定矩形区域的范围,用GPS 定位仪可以确定烟台观测站(O 点)的经纬度(E 121.44038,N37.48352),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0km 范围内矩形框的四个角点的经纬度坐标为:A (E 121.6674,N37.30170),B (E121.2133,N37.30170),C (E 121.2133,N37.66534),D (E121.6674,N37.66534)。

可将具体位置用Google 地图表明,见图1所示。

图1矩形框具体位置知道矩形框的范围,就可以应用matlab 工具编程方法将全省闪电定位资料落入这一区域内的数据筛选出来,部分主程序如下:clearfid =fopen ("2007.txt ");%读取闪电定位资料的文本文件Information_sd =fscanf (fid ,"%g%g%f%f%f%g%g%f%f%f%f%g%g%g%g%g ",[16,inf ]);Information_sd =Information_sd ";lon_crude =Information_sd (:,3);%文件中的经度信息lat_crude =Information_sd (:,4);%文件中的纬度信息A =find (lon_crude (:,1)>121.21336&lon_crude (:,1)<121.6674);Information_yt =Information_sd (A ,:)%找出符合矩形框的经度信息B =find (Information_yt (:,4)>37.30170&Information_yt (:,4)<37.665341);Information_true =Information_yt (B ,:);%将矩形框内的闪电信息筛选出来2.2.2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处理。

查找烟台市本站的2007年的气象观测簿,得到雷暴日数和发生的时间。

2.2.3数据统计。

通过闪电定位仪筛选出来的数据和人工观测簿上的数据,分别得出2007年的雷暴日数和发生的时间,同时筛选出闪电定位仪资料中的闪击次数、原始数据总个数,得出闪电定位仪观测到的雷暴日数为35d ,而气象观测簿上记录的雷暴日数为24d ,同一日期均监测到有雷暴发生的日数为21d ,人工观测到而仪器未记录的有3d ,分别为3月31日、5月9日、5月22日,仪器监测到而人工未记录的有14d ,具体发生闪电的日期和时间以及闪电定位仪记录的发生雷暴当天的闪击次数见表1、2。

3数据分析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闪电定位仪监测到的雷暴日数要表1同时监测到有闪电发生的日期发生闪电的日期月-日人工观测发生时间点时间段发生时间点时间段闪电定位仪闪击次数次03-26未记录时间20:41'43ᵡ103-2910:35 11:2010:16'52ᵡ1103-3017:51 20:0017:45'20ᵡ83104-1208:00 09:25;15:01 15:4002:55'19ᵡ8804-20未记录时间03:47'48ᵡ 04:30'59ᵡ205-1610:20 12:1506:50'59ᵡ 12:05'20ᵡ10807-0112:30 14:4307:10'35ᵡ 14:33'00ᵡ8707-10未记录时间02:11'47ᵡ 19:28'14ᵡ1107-1814:50 18:5014:54'58ᵡ 22:13'11ᵡ22907-19未记录时间01:27'21ᵡ107-2608:2507:51'57ᵡ 08:08'21ᵡ307-2819:26 20:0006:30'39ᵡ 20:12'07ᵡ27807-2916:5901:26'53ᵡ 16:30'07ᵡ407-3118:29 20:0018:02'16ᵡ 23:44'52ᵡ51108-01未记录时间05:00'05ᵡ 16:08'37ᵡ708-0614:30 16:0314:16'09ᵡ 23:50'09ᵡ13808-0908:00 09:5006:24'52ᵡ 09:29'42ᵡ155708-1008:00 14:5003:36'59ᵡ 21:50'06ᵡ28008-11未记录时间04:45'53ᵡ 05:55'54ᵡ3808-1718:35 18:5008:40'28ᵡ 18:49'37ᵡ5表2闪电定位仪单独记录到的闪电发生日期的相关资料发生闪电的日期月-日发生时间点时间段闪击次数次原始数据总个数个07-0719:33'45ᵡ 21:24'49ᵡ23;707-0804:03'09ᵡ1707-0913:09'55ᵡ;13:47'47ᵡ23;307-1105:32'09ᵡ1407-1203:09'04ᵡ1308-0203:36'32ᵡ1508-0802:35'25ᵡ;05:07'09ᵡ23;308-1201:07'49ᵡ1408-1301:13'37ᵡ1308-2503:10'45ᵡ;16:33'59ᵡ23;608-2803:47'36ᵡ 23:19'48ᵡ53;4;5;3;708-2903:11'46ᵡ;04:43'49ᵡ;01:25'12ᵡ34;3;309-2702:30'04ᵡ 03:20'26ᵡ46;4;3;3大于人工观测到的雷暴日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